時間:2022-09-22 18:45:03
序論:在您撰寫專題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教學目標來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備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言審美能力”同時,開設選修課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實現不同學生間個性化、差異化發展。因此,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使用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選修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從教學目標上看,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擴展和提高。有的選修課側重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有的選修課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課的基礎之上,進行相應的拓展和提高是對選修課教學內容的基本要求。從教學方法上看,選修課和必修課在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所以,選修課需要特別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是對選修課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呈現的“專題”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為實施專題式教學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專題”性特別突出。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是以某個領域的“上位”文化知識作為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專題”。首先,選修教材內每個單元的文章都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解釋。他們不僅在文章選擇上相互補充,而且在專題內容也相互補充。例如,選修教材《天工開物》兩則《稻》和《冶》中介紹的是古代的科學技術,而“相關讀物”是《徐霞客游記》中的一個片段《麻葉洞天》講述的是科學探險,從古代的科學技術到現代的科學實踐,形成了內容的互補。其次,教材在每個單元內提供了相關的知識和學習材料。使得專題能夠縱向深處發展。例如,在選修課“佛理禪趣”中,在閱讀指南中提供了佛教與中國文化有著怎鹽的關系等相關輔助材料,這些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選修課中講述的內容,而且還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使得同學們的文學知識得到縱向的深度發展。
三、專題式教學中“專題”的選擇和確立
所謂專題式教學,指的就是圍繞一個專題進行專門研究和討論。所謂的“專題”既不是簡單的知識點,也不是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它是在教材中提煉出來的、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可以統領全部教學的“專題”。這種“專題”不僅是教學的切入點而且是各種語文能力的整合點。例如,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之部”中的教學目標,就是“了解古代詩歌中的常見意向”。根據這個專題,可以設計的教學專題是“具有特定意象詞語在古典詩歌中的使用”,學生通過這個專題,不但可以了解到有關“意象”的各種知識,而且還能夠提高自己語言表達和鑒賞詩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實施專題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課程內實施選修。所謂選修,其實就是學生對專題的選擇。因此,實施專題式教學既有教師為學生選擇的專題,也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的專題。教師可以布置教學任務,提出相關問題并提供相應的材料,學生根據這些教學任務、問題和相關材料確定自己喜歡的、符合語文發展需要的一些專題。
四、“專題式”教學的實施途徑
1.從教材中選取合適的專題。如果把選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選擇專題就是挑選適合自己的“味道”,作為語文老師,可以考慮從教材中選取可供學習的專題。例如,“儒道互補”這個專題,這個專題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專題,它不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而且沒有“儒道”知識的學生來說,讓他們去分析兩者的互補也是勉為其難。因此,教師在選取這方面專題的時候,就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一個恰當的“專題”。2.細化專題內容。如果一個專題所設計的知識面非常廣,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學生理解。這時就要采用細化專題的教學方式將所要學習的專題進行細化。教師在細化專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專題化整為零,將一個大塊的專題分解成一個個的小專題進行學習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匯專題內容。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是依托于文本的,這是專題式教學的基本途徑。通常是以一個文本作為基礎,然后選取其他的相關材料作為輔助,通過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點而引發整體,引導學生根據文本與材料之間的關聯性,層層深入地了解專題的概念和內涵。
五、專題式教學的注意事項
1.防止學術化。選修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是現在的大部分選修課的教學內容都編寫的過于學術化和專業化,如果我們把選修課當成學術課來學習,那么就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混亂、學習壓力增大,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專題化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選擇切合可行的專題,便面出現學術化的教學模式。2.密切聯系必修課。必修課是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選修課是對必修課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因此,在進行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選修課一定要聯系必修課,把必修課作為選修課的基礎。這樣就能使得學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課的基礎知識來理解和掌握選修課中的知識和內容。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學生能夠重溫必修課的學習內容,而且還不會讓學生因為選修課難以理解而喪失學習的興趣。3.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進行專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容小視的。教師不僅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專題的選定,而且在專題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對專題內容進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專題課上得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歸納。
六、結束語
專題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作為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響應國家的教學號召,積極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普及專題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加以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專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才會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作者:魯文地 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張麗媛.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實施現狀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
[2]張景婷.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實施初探[D].貴州師范大學,2015.
[3]原喜娟.高中語文選修課模塊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
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基礎,并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
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可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
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
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
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性格、涵養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
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
(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捎山處熞龑еv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
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
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睂Υ耍P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專題式 教學模式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就是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教學內容按一定的原則或線索組合為一個個專題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不象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按照教材章節體系依序授課,而是針對學生和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教師根據這些專題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學習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對于這門課來說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值得嘗試。
一.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必要性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通識性公共課程,一般在非中文專業開設,教學時間只有幾十課時(據筆者所知有的院校28課時、有的36課時、有的48課時不等)。然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從時空上貫穿古今中外,從文體上各體兼有,選文內涵、思想、情感深厚豐富,富有張力、活力。如果依照教材內容在非常有限的課時內逐章分篇講述,要么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要么一鱗半爪,支離破碎。這對于基礎薄弱的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會理不出頭緒,抓不住重點,甚至讓學生產生“學無所獲”的感覺,另外由于課時緊張及大班授課,課堂上比較占用時間的實踐性教學不得不被壓縮,結果只能是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果欠佳。
2.教學理想與教學效果的差異。文學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每個人的根。大學語文課程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品質,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確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標準,學會與人合作,與現實和諧相處,奠定從業基礎,并為職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了解基本的文學文化及文明常識,閱讀和欣賞經典文學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能規范熟練地運用漢語言文字,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升華思想境界,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社會世俗的影響,就業前景的壓力,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得學生更加注重“實用性”“功利性”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對似乎“沒用”的大學語文的學習熱情不高,再加之教學時間的緊張和大班授課的限制,盡管老師費盡心思的講,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師資力量與學生需求的失衡。其實很多有識之士都強烈地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現在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他們中很多自私、偏激、冷漠,沒有是非觀念,缺乏道德自律,不善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現象警示我們:對大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不應該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熏陶,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文修養是學生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墒悄壳?,大學語文課程沒有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一般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帶,專門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數量有限,上課形式一般是大班,學生人數多,要想很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或者說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是不可能的。
4.學生興趣和現實要求的需要。毋庸置疑,任何一門教學都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現實需要什么,社會重視什么也必須是我們今天要重視的問題。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始終有現實性、有針對性,有活力和生命力。因此改變學生不愿接受、效果不理想的教學模式應屬必然。
二.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優勢
1.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專題式教學的各專題或以主題或內容為線索,或以作家作品為線索,或以文體為線索,或以文史為線索設計,便于比較、拓展、引導、延伸,強化突出教學導向或傾向,同時,也利于教師靈活自由運用教材,借助專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某一專題領域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模式主題鮮明,難點、重點更加突出。
2.在教學方法上更為靈活和生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專題講解式、專題討論式以及觀看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掙脫教材,改變與中學雷同的按部就班式的作家簡介、背景說明、作品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征分析等程式化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參與,提高能力。
3.在師生關系處理上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時,適時適量,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討論交流時,以學生為主,教師指導、點撥、與學生互動,雙向交流。
三.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的可行性
1.教學內容的組織。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通識課。該課程融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基礎性、人文性、開放性于一體,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養成教育的強化,一方面注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的組織應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突出重點,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由文學知識、語言修養、美感品質的提升,進一步升華為個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合作意識和敬業精神等人文素質。因此教學中選取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性格、涵養真摯感情、鍛煉堅強意志等方面的內容。針對實際,舍棄枝蔓,對于中小學已經進行過長期訓練的內容,如語言文字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訓練要敢于放棄。大學語文是人文類課程中綜合性最強的科目,教學時間有限,如果要各方兼顧,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
2.教學方法運用。首先更新觀念,改變教師一講到底,全面權威的觀念,以點帶面。教師以典型作家、典型作品、典型解讀示范、引導、調動、啟發學生質疑、參與、討論、寫作。其次是設計教學專題,以大學語文教材為依托,按照一定的原則或線索,堅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觀念,結合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學術興趣與研究專長,以專題系統課文,對學生進行較全面的人文素質熏陶。第三是課堂教學與討論交流。一方面教師的專題講授,要做到新穎合理,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交流教學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熱情,教師可采取提問對答式、課堂討論式、課堂辯論式等方式,同時注意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引導、點撥學生討論過程和結果。
3.教學實施步驟。(1)確立專題。專題的確立是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基礎和前提。專題的確立要求教師要比較深入地對教材進行研究、創造,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專題,各個專題要獨立成篇,專題內部要有邏輯性和系統性。(2)準備教案。教師要對每個專題深入鉆研,圍繞相關專題搜集資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組織、編排,備好教學內容。此外,還要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和認知水平,使教學有的放矢。(3)專題講授和研討。可由教師引導講授專題,然后學生討論交流;也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針對專題進行資料搜集,在課堂上進行分組交流、討論,再由教師小結評點。(4)專題小結。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總結,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或延伸。
四.大學語文專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科學合理地專題化設計。專題式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為教師所熟悉的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一個促進,同時也是對教師的一個考驗。此外,專題式教學要求對大量信息、資料等進行搜集、整理、組織、編排,加大了教師課前的工作量。因此,教師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精心準備,科學合理地設計專題。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問題。運用專題式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習慣了‘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課堂教學模式的部分學生,會因此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1]148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如果不改變這種固有的上課習慣和觀念,這種教學互動也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另外還有一些以“獲取學分”為目的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差,更容易對課程產生消極怠學情緒。
3.“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問題。由于專題式教學改變過去以單篇課文講授為主,孤立地對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等老一套教學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學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為導向的教學內容設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學術性來提升課程的文化品位?!盵2]26它有選擇地調整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成各種專題,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系統有序、有的放矢的表達出來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傳統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地按照教材章、節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不同,所以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陸菊.高職院校專題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新聞采訪與寫作》選修課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6)
1 初中數學學困生的主要表現
1.1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再見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課本,不能說明概念的體系,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系不起來。例如: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他們分不清哪個概念是探討兩個圖形之間的位置、形狀關系,哪個圖形是探討圖形本身的特殊形狀;同時他們也不懂圖形的對稱方式。
1.2 自學能力差,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回答教材中敘述的問題,說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時也提不出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題,閱讀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擾,讀書被動,無自覺性。課前不注意預習,也不知道該怎樣預習,更不能提出在預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3 缺少解題積極性,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過程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避而不答。
1.4 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不復習,不愿弄清所學的內容,馬虎應付,遇難不究,抄襲了事。
1.5 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抱著我反正不會做,可有可無的態度參加考試。不愿認真復習、馬虎應付,考場上“臨時發揮”。甚至有的學生干脆交白卷。
1.6 缺乏監管,這些年絕大部分家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管理學生的是老人或親戚,有的甚至是自己一人在當家為人。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沒有父母的關心、引導、管理。學生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困難時缺少關愛與幫助。
2 轉化數學學困生的方法
2.1 培養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
2.1.1 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的抽象性的學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象物理、化學一樣,通過直觀性使學生理解概念、性質。例如:在講“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我們可以通過幾組不同長度的三條鐵絲,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問哪幾組鐵絲可以組成三角形,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條鐵絲之間有何關系?從而引導出上述性質。因此,加強直觀教學可以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
2.1.2 應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生動、有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隨時觀察全班學生學習情緒,更要特別注意觀察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學困生往往上課思想開小差、不集中,他們對教師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無味的語言講課聽不進耳,對數學知識也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1.3 注重情感教育。學困生他們的情感都較豐富,他們需要教師對他們多關心、多愛護,當他們有所成績時,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應該及時予以表揚。只要學困生接受教師,那就會極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學生中不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為人師表,而且還要注意對學困生實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學困生的優點,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2.1.4 對學困生進行第二課堂教學。對學困生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開設學習興趣小組。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努力進取,積極向上。
2.2 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困生的解題能力。
2.2.1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難易程度,要注意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轉化,督促他們認真完成布置的作業。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學困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如對學困生加大、加重作業量的做法等等。對待學困生,要降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輔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
2.2.2 大部分學困生學習被動,依賴性強,往往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教師在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不要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問題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2.2.3 應該用辯證的觀點教育學困生,對學困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和耐心細致地輔導,而且還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不少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習意志不強,生活懶惰,上課遲到或逃學,自習課不來,上課思想經常不集中、開小差,作業不及時完成或抄襲,根本沒有預習、復習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師要特別
注意檢查學困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他們提出嚴格的要求,督促他們認真學習。
關鍵詞:身體素質 教學觀念 素質教育
體育教育影響著21世紀建設人才的素質,職專的體育教育承載著強健體格、培養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當前我國職專體育教育卻存在許多問題,直接制約著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強健體格的塑造。在對全國中小學生及職專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的耐力、柔韌性、肺活量等狀況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趨勢。針對這一狀況,專家分析是由于學生體育鍛煉不夠,體育鍛煉在時間和強度上均達不到體鍛達標要求。為此,我研究了鐵嶺地區職專生體育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轉變體育教育觀念、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專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教學觀念陳舊
“健康第一”“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要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來展開。雖然新課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論,但如何將其進行落實實施,很多學校研究的還不夠,并沒有在實質形成以“健康第一”為主線的素質教育模式。許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過于側重“技能教育”,忽視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體育學科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實。
(二)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刻板
多年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這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體育教學的需要。教學方法單一刻板,學生缺乏主動,體育課缺乏生機,使教學顯得機械、呆板,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難以得到發展和嘗試。此外,還存在教學手段落后、教學設備老化、簡陋、現代信息技術很少使用等現象。
(三)體育場地不足,體育設施落后
體育課程對于場地和設施的要求,是這門課程良好開展的基礎。然而,當前很多學校體育運動場地不足,遇到風雨天則不能使用;有些學校田徑場設置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不符合田徑場規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很多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缺乏維護管理,很少進行相應的更新,甚至出于應付的目的,只是配備簡單的設施以應付檢查,而在廣大農村中學,體育器材一直以來嚴重不足。
(四)很多專業男生女生比例失衡
我們學校有在校生一千多人,由于專業多,且應用和就業前景不同,造成很多專業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衡,比如學前專業都是女生,汽修和機械專業全是男生,很少有專業男女生比例平衡。這就給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
(五)體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教師作為整個體育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的職業道德及教學能力在整個體育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職專體育教學改革難以將素質教育理論與方法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滯后、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偏低、理論功底較薄、教學和科研經驗不足、對教育思想、觀念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
二、完善中學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轉變體育教育觀念
職專體育教育方法的轉變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指要求廣大體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和模式,轉移到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主的教育觀念和模式上來。單純的體能訓練不能代替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總體目標。要落實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改變以“增強體質”和“技能教育”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全面發展的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現代職專體育的根本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活躍體育課堂
創新體育教學方法,首先要打破傳統框架的束縛,變體育教學過程的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營造輕松、活潑、歡樂的學習氛圍,主張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相結合,強調趣味性與情景性相結合,多運用電化教學,把聲、光、像融入教學當中,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身體運動感覺充分融為一體,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
此外,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社會”,“課堂—課外活動—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三)加強體育重視度,加大投入,完善體育設施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應將體育提到一個能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重視的層次上來。只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體育課程的資金支持才能達到應有的層次和規模。加大對學校體育教學事業的投入,不僅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大選擇空間,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四)按學生性別,分開教學,讓每個學生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根據職業中專女生生理,心理特點,并通過實踐教學,我們認為中專女生體育課教學內容要盡量安排刺激性小,難度適中,運動量小,動作頻率便于自我調節的項目,并注重身體鍛煉的全面性。圍繞發展其運動發展的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在組織教學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啟發,鼓勵,循序漸進,激發她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創造性,培養她們對體育課的興趣。至于職專男生,大家都知道,體育課是他們最愛上的課了,各個積極活躍,全身心投入,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競技,還是技能,他們都會熱情高。在完成大綱教育內容同時,只要精選一些他們喜愛的課程去完成就可以收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五)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一、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我們以學生的課堂參與及學期末的課程作業為考察內容。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案例的分析、話題的討論占50%的分值,凡是參與積極,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較高的分數。學期末的課程作業則要求學生撰寫聽課心得或針對某個專題撰寫調查報告、讀書報告或研究報告,占50%的分值。另外,鼓勵學生對教師授課、專題設置及其它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意見,并將酌情給予考核加分??傊?,在考核方面突出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提升問題處理能力。
二、教學組專題模式在醫科大學生人文教育中的優勢
1.滿足學生對高水平教師的渴望
對于喜歡追求個性和新知的大學生來說,教學組專題模式恰好具有“三新”優勢,首先是教師新。一學期下來,有16位老師先后授課,學生不僅轉益多師,而且對課程保持著新鮮感,避免了聽課疲勞。其次是知識新。每個專題均涉及到不同的專業領域,且各專題皆是任課教師的特長所在,授課內容融入了教師的研究所得,增強了專題教學的學術性、前沿性。第三是風格新。教學風格是教師內在品德修養、知識結構、審美情趣和思維習慣的外在展現。良好的教學風格會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從而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組專題模式改變了由一位教師從頭至尾上一門課的模式,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風格的教師,領略老師們不同的人格魅力。
2.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學術成長
教學組專題模式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減少了備課時間,但提高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要求老師將更多時間用于提高課堂的思想性和實效性,將自己最拿手的教學才能展示出來。這一模式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既是挑戰又是激勵,鞭策教師不斷鉆研業務,加強教學理論修養,提高教學能力。在學術上,任課教師不僅要有厚積薄發的資本,也要有深入淺出的本領,通過科研服務教學,提升教學的質量,拓展學生視野。最終做到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有機統一。
3.有利于培養教學團隊,推動學科建設
在醫科大學,人文醫學的學科建設不可或缺。在遵義醫學院,通過為醫科學生開設《社會與文化》這類與醫學交叉的課程,使不少年輕教師得到教學鍛煉和專業成長,找準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方向,加速了人文醫學學科的建設步伐。近年來,遵義醫學院在該領域已取得不少成就,特別是在少數民族醫藥文獻、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等研究領域成就突出。總之,教學組專題模式對年輕教師而言,不需要擔負整門課程的教學壓力,又能在團隊中得到鍛煉成長,還可以通過教學推進自己的學術研究,有一舉多得的效果。教學組專題模式的整合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如有學者曾說:“教學組是培訓教師隊伍,特別是培訓青年教師隊伍的實用而便捷的辦法?!?/p>
4.有利于學生接觸多學科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自高中以來實行的分科教育使醫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人文知識明顯缺失。而且,無論是醫科大學生還是醫學教育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看重專業課程,忽視人文教育的觀念,更使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演繹為對技術的崇尚,而缺乏人性中的敬畏、愛和溫暖。通過教學組專題模式開設人文課程,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較廣泛的學科知識,打開了學生的視野,明確了醫學與人文的內在聯系,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助于醫科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義利觀。還將對學生們踏上醫務工作崗位,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練就醫者仁心有所幫助。
三、教學組專題模式需要繼續完善
教學組專題模式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已在不少高校得到推廣應用。在我們開設的《社會與文化》課中,這一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一門普通的選修課因此而變得豐富多彩,知識性和教育性兼備。但要把這一門課程打造成精品課程,這一教學模式還需要繼續優化完善。
1.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專題
在專題設置上我們堅持專業優先原則,雖然這有利于教師專業水準的發揮,卻將學生置于被動位置上,忽視了學生的教育訴求,背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耙詫W生為中心,方是贏得高教質量的法寶。”[2]因此,在專題設置上應鼓勵學生參與決策,傾聽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建議和要求。專題設計應立足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視野,激發想象力,促進自主延展性學習。
2.暢通師生交流渠道
運用教學組專題模式的一個不利之處是師生只有“一面之交”,導致在溝通交流方面存在障礙。如果學生對某個專題感興趣,那僅通過一兩節課是很難滿足求知需要的。因此建立師生間的交流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一方面發揮網絡平臺和現代通訊工具的優勢,便于師生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學組負責人制,負責本課程的統籌規劃,同時負責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個別談話、書面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對課程、教師的看法,進而匯總各種意見,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3.根據需要調整教學組成員
當這門課的專題設置不再單純堅持專業優先原則,而同時兼顧學生的需求時,對教學組成員進行局部調整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教學組成員的調整也有利于優秀教師不斷涌現,增強團隊的整體實力。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學單位里是否有可供挑選的師資,也是一個潛在的困境。因此,如果在教師選任上放眼全校,突破崗位限制,以矩陣式組織結構調配師資,將對一門課程的建設及教學組專題模式的實施有更大的幫助。
4.完善教學管理
作為中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吞下這只苦果的同時,需要冷靜分析導致上述情況的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對體育教育的目的沒有明確?;蛘哒f當前中學體育教育的目的被異化了,偏離了。我國學校體育過去一般只強調階段效益,即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效益,伴隨著“終身體育”對我們的影響,人們對作為終身體育關鍵環節的學校體育,提出了在進一步提高階段效益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其長遠效益,并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的新要求。在實踐中,人們已經在接受并重視用這種思想并用來指導學校體育的改革,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學校體育已開始重視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終身鍛煉身體的意識、態度、習慣、注意提供有意義的運動消遣手段與方式、滿足學生運動精神娛樂等方面的追求與享受、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等內容。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和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趨近或認識的傾向。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科學家都強調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拐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主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以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個性化”轉變。
常常會有這么一現象,有的體育教師教了幾十年書,上過幾十節課,似乎覺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問他的體育教學特點有哪些,又很難說清,這是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現狀。新的體育教學觀念要求體育教師應樹立特色意識,形成教學個性,也就是說體育教師在深入鉆研體育教材的基礎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創造性地開展體育教學工作。這里的創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處理上,體育教師要使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也就是說,教師要針對教材、學生心理特點作一番科學的藝術處理。從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學思路。例如在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可針對學生喜歡球星和喜歡看比賽的心理,講解籃球投籃的發展史及單手肩上投籃在比賽中的重要性。這樣的教材藝術處理可使學生更投入地學習籃球。
(2)在優化教法上,體育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需要進行教法的設計和加工,克服組織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師進行初二男生的跨欄跑教學,單元的前半部分,教師先采用游戲法讓學生跨越不同形狀、不同高度的障礙物,充分體驗跨越障礙進行比賽的樂趣;隨后逐漸轉入跨欄跑教學階段,學習中讓學生自定目標,并向各自的目標挑戰,體驗運動學習的樂趣;單元的后半部分,教師組織學習小組間的比賽,采用超過自己最好成績的比例作為得分的相對評價方法,各小組內自定比賽的策略,互相幫助,爭取勝利。最后,單元結束時教師讓學生寫出學習的體會,總結學習成果并以此加深學生對運動樂趣的體會。
(3)在個性風格上,教師應遵循體育教學規律,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突破和創新。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教師在第一學期的開始階段,讓學生兩人一組輪流設計一堂課,并在教師指導下,擔當課中一半時間的教學。學生首先要根據教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將設計出來的教案交教師批改,教師批發后交還給學生備課,上課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通過一個學期后,每個學生都擔任過一節課的教學,同學們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應如何主動地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教學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提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從教學角度上講,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它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新課程倡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揭示動作技術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技術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形成正確技術動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如教師在進行高一的跨欄跑教學中,單元按課題“什么是跳欄、跨欄、跑欄”,“跨欄為什么要攻欄”、“攻欄的要素”、“如何練習攻欄的動作”、“你的同伴的攻欄動作如何”等相互有關聯的問題,放在8個課時的單元中進行教學。如第三節課時,課題是“攻欄的要素”,教師先讓學生測量自己起跨點到欄的距離和下一欄第一步著地點與欄的距離,以誘導學生認知攻欄的技術結構,在實地驗證和討論中得出攻欄與速度、身體柔韌性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找到練習的方向,并實踐了如何理性地進行運動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總之,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體育教學不應看作是一種目的,而應是“終身體育”的基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體育的樂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