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23:00:26
序論:在您撰寫集鎮建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近年來,__正著力打造“宜居暢通生態誠信和諧__”,縣委、政府始終堅持把城鎮化建設擺在推進城鄉發展的突出位置,長遠規劃、統籌兼顧,從實施重點集鎮建設帶動鄉村集鎮建設入手,將鄉村集鎮建設作為“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之一,突破基礎設施滯后的瓶頸,逐步改善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
鄉村集鎮作為城鎮體系中數量最大的群體,隨著大中城市發展的局限,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梁的阻塞、農產品市場空間范圍的縮小、農民相對和絕對收入水平的降低,使處于城市之末、農村之首的鄉村集鎮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鄉村集鎮的建設和發展,無疑是繁榮農村經濟和解決一個地區農業、農村、農民這一根本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鄉鎮集鎮是聯結城市和鄉村的橋梁,是實現農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抓好鄉鎮集鎮建設和管理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工程。但在集鎮建設中,由于認識不到位、基礎設施不全、投資嚴重不足、政策環境欠佳、缺乏產業支撐和區域特色、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滯后,導致在鄉村集鎮建設和管理中面臨諸多問題和矛盾。
現代集鎮建設與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建設與管理問題,而是一個集鎮現代文明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外在體現,是一個政府作為、集鎮生產力發展水平、居民素質的一個外在標志,它的意義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工作范疇。一個功能完備的集鎮,應該是一定區域內鄉村的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通訊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不是簡單的商品交換集合地。對此,鄉村集鎮建設和管理必須堅持建管并重,逐步走規范化、有序化的軌道,才能不斷提高鄉村集鎮的品位。
1、創新管理模式,理順管理體制。要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軟環境,必須創新工作機制,加強集鎮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綜合執法力度,實現集鎮的高效能管理。鄉鎮財政、城建、國土、環保、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門應組成綜合管理機構,建立有力的鎮政管理隊伍,鎮政府授權行使鎮政等部門規定的行政管理職能,減少管理程序,促進集鎮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參與集鎮建設,為實現我鎮集鎮建設而爭取更大的作為。一是在管理中,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服務就是管理”的理念。摒棄冷、橫、硬的作風和簡單粗暴、動轍驅趕、取締的工作方法。對于已劃出專屬地域仍然占道使集市經營雜亂無序的,要堅決取締,確保道路暢通。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鎮政管理由隨意罰款向規范執法、依法行政轉變,由簡單的堵截向疏堵結合、以疏為主轉變,由執法擾民向服務優先、執法為民轉變。二是強化激勵機制,落實責任考評制度,增強工作人員責任意識。管理機構要建立工作人員鎮容和環境衛生轄區管理責任考評制度,責任到人,定期和不定期組織檢查驗收,對責任履行不好的,責令其限期改正,提高管理人員事業心和責任感的目的。
2、強化管理措施,加強集鎮容貌、環境衛生管理。首先是做好凈化工作。環衛工作是鎮政管理的基礎和重點,集鎮政府要拿出一定資金,作為環衛工人的固定補助。落實人員、落實路段責任、落實環衛路段監管人員,搞好城區主次干道、人行道的日常清掃保潔,堅持不懈地開展對亂倒亂扔垃圾的監察執法。強化工地管理,嚴格渣土運輸準運制度,堵住臟源。加強集鎮周邊衛生整治,新建垃圾臺,新增放垃圾桶,實行定點傾倒、定時清運垃圾。加強環衛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實行專人管理,提高環衛工作水平。
1.1技術滯后
我國建筑行業相比歐美一些建筑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起步比較晚,而且在建筑行業起步初期人們只是一味的重視建筑的美觀性,認為只有修建的奢華和富麗堂皇才能彰顯出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象征。只有符合人們審美趨勢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就比如蘇州園林和一些南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園林等等。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個階段中阻礙了建筑業的發展,局限了建筑業的發展方向。人們對他的牢固性和抗災害性能沒有更高的要求,這也就使得一些建筑師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不至于被社會所淘汰而沒有進行創造設計,因此設計的建筑也沒有長足的發展,抵擋不了天災的發生,對人們的生命財產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1.2沒有處理好建筑設計與抗震設計之間的關系
建筑設計是在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完成的工作,設計圖紙就像一張標注明確的地圖,它會指導人們應該去哪里,如何去哪里。因此建筑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一張表美的建筑圖紙就相當于工程量完成了三分之一,將抗震理念融入到這張圖紙中也是對抗震設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的技術有限,建筑師還不能很好的將抗震設計融人到建筑設計中去,不能使兩者更好的協作,發揮很好的作用。因此說不能協調建筑設計與抗震設計的關系是抗震設計常見的最根本問題。
1.3缺乏實踐
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一些建筑師盲目的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并沒有結合我國建筑構造的自身特點加以創新改造,而是為了講究工作效率,趕進度,生搬硬套地將這些所謂的先進前沿技術強加于一些本不符合的建筑物上,沒有起到應有的抗震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弄巧成拙,破壞了建筑本身的美感,更嚴重的還會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建筑物的作用,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更大程度上的傷害。因此建筑師這種急于求成缺乏實踐精神的建造理念,不會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4建筑設計問題
對于一些建筑的設計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問題,因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第一,建筑體型的設計,目前人們越來越追求建筑美感,因此將部分建筑的外立面都涉及成凹凸不平或者一些沒有規則的不光滑表面,如果發生地震對這種建筑物的破壞是最大的,表面平滑的建筑則相對可以減少地震對他的破壞,盡可能的做到建筑物與鋼架結構相對比較勻稱。第二,平面設計,對于一些建筑物人們會使用一些柱子、內墻進行裝飾。但是在確定柱子的數量與距離上就需要好好的下功夫去研究,比如人民大會堂的柱子多少根,每根之間的間隔距離是多少這都是很有講究的,不對稱性、不協調性對抗震起到了負面的作用。第三,豎向布置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型商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并且大型商場是人們比較容易聚集的地方,如果沒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則技術衾浼會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威脅。很多商場現在都是高層建筑,下層一般柱子相對較多、墻體較少,但是高層一般柱子較少、墻體較多,如果柱子與墻體分布不合理,這在地震中會起到特別不好的作用,也會加大對人們的傷害。下層柱子與上層柱子應該互相對齊,在空間上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對穩定整個商場的空間結構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結語
一、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概念與發展狀況
最近的十幾年來,由于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理論提出,許多國家都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來支持這一方面的研究實踐,已經得到了很大成就。在1995年美國加州的工程師協會在21世紀委員會的報告中明確的提出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理論的框架。美國的聯邦緊急救援署與國家的自然基金會資助展開了長達6年的計劃,對未來抗震的設計提供了許多基礎研究,逐漸性能上的抗震設計理論逐漸發展起來。為了與世界國際接軌,我們國家也展開了性能抗震設計的研究,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發展,在21實際中國建筑科學院的王亞勇提出了抗震設計規范比喻順應國際發展的趨勢,并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性能抗震設計的理論。
二、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理論特點
現行抗震設計理論一般普遍以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作為一級設防的目標,根本沒辦法避免技術高的地震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谛阅苌系目拐鹪O計的理論中提出多級目標設計的理念,既需要保證人們生命的安全,又需要避免發生社會和業主難以承受的經濟損失,更加要注重結構構件與內部設施保護。引入投資———效益的準則?;谛阅艿囊恍┛拐鹪O計理論的著重點,已經從現有的只注重結構的安全轉變為全面結構功能的注重、經濟以及安全等許多方面。依照投資———效益的準則,來進行費效的分析,在經濟與可靠之間選擇合理的一種平衡方式,來確定最佳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案,達到設計優化目的。所以為此引入了經濟決策的機制,當前普遍應用決策的思想是:用結構系統的可靠度來作為決策的變量,用結構壽命的全過程作為時間的范圍,用相應壽命總值的費用的最小作為決策的目標。享有更大自由度。在當代的抗震設計中普遍按部就班,缺少相應的靈活性,一般結構設計的人員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依據結構用途以及業主特殊的要求確定了結構性能的目標之后,設計人員能夠對實現該種性能的目標設計方法進行自由選擇,并采取相應設計的措施,這樣既能夠調動設計師的積極性,又可以利于新材料使用與新技術開發。
1.1合理的選址在建筑結構抗震水平設計中,合理的選址是最基本的先決條件。為了保證選址的正確、合理性,我國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抗震法》等法律條文,其中明確規定“對于有可能發生的重大建設性工程以及次生災害進行嚴格的地震安全指標評價,按照地震安全評價結果,明確相關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要求,并對其進行分別設防”。建筑結構的設防標準根據其實際質量可分為四個標準,其中:甲類:地震時間或大型建筑工程可能發生的次生建筑類災害;乙類:地震中不能中斷使用功能,且必須要逐步恢復的建筑類型;丙類:除甲、乙兩類建筑外的其他普通建筑類型;丁類:抗震級別相對較低的建筑。根據對相關法規的分析,在進行建筑物結構設計時,必須要選擇對建筑有利的場地,避免在不利地段建設大型民用建筑,以防止地震破壞隱患的出現。對于一些軟基地段,也必須要進行充分的處理,才能夠進行合適的建筑設計。另外對于地震可能引起的次生災害問題,也必須要予以正確的處理,進一步保證選址的正確性。
1.2科學的設計當地震發生時,不同的建筑結構所受到的地震影響是不同的,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災害的影響,建筑設計人員在抗震設計環節中,要根據當地地段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建筑結構的選擇。目前,我國常用的鵝建筑結構可以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混結構”和“鋼結構”四種類型。通過對四種結構的比較分析得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能力相對較強,因為其自身具有較好的柔韌性,所以當建筑物因地震災害而出現應力變形時,鋼筋混凝土結構能夠依靠自身良好的承載力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這是其它三種結構所不具備的優勢。近年來,高層建筑建設的增多,大大增大了其在地震災害影響下的水平位移和抗側移剛度,這在無形之中就加大了地震災害的影響,為了避免地震災害影響程度的增大,在設計和審核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結構的側移度。
1.3堅實的質量地震作為破壞性超強的自然災害,想要最大限度降低其對建筑的破壞,保證建筑設計堅實的質量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相比較而言,我國建筑設計水平發展較為緩慢,在地震設計方面也存在不夠合理的情況,這使得很多建筑結構都出現了地震安全隱患,過大的自身重量也加大了地震危害。為了保證建筑結構抗震水平,必須要在建筑抗震設計環節中科學的運用抗震理論,根據相關設計原則,利用有效措施來提高建筑結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2實現建筑結構抗震水平設計的措施
2.1基礎性防震措施應用基礎性防震措施根據建筑的結構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措施:(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是在建筑地基與土層之間設置緩沖層,以便在地震發生時減小建筑與土層之間的震動碰撞,實現對震能的有效吸收和反射作用,減小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目前,我國最常使用的地基隔層為瀝青原料隔震層。(2)基礎隔震?;A隔震是整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的關鍵,想要降低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就必須要做好基礎隔震措施。在對建筑基礎采取抗震措施時,為了減小地震對上部結構的破壞,需要在建筑物的上部結構和基礎位置接觸處設置隔震層,防止地震力由地基處向上部結構傳播,降低地震對建筑上部結構的破壞?;A抗震裝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裝置、基底滑移隔震裝置和夾層橡膠隔震裝置等。(3)間層隔震。間層隔震是為了吸收地震的沖擊余力而設置的,間層隔震的有效設置能夠對震力進行再次削減,以達到降低地震對建筑的破壞作用。間層隔震一般都安裝在原始結構層上,其實我國最早使用的的抗震措施,具有施工操作簡單的優勢。(4)懸掛隔震。懸掛隔震是通過懸掛的方式,將建筑物全部或部分結構脫離地面,從而在地震出現時,降低地面震動與建筑物之間的震力作用。目前,此種抗震措施多用于大型鋼結構建筑當中,收到了較為不錯的抗震效果。
2.2機敏減震支撐體系機敏減震支撐體系是集成現代科技技術的防震系統,其利用活塞運動的原理,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在地震災害發生時,保證建筑結構中的內、外鋼能夠通過不斷的滑動來消減地震的破壞力,減輕震力破壞和消耗地震作用力的傳導。目前,這項技術還在不斷的研究和完善當中,相信其很快就能夠實現有效的應用,為建筑抗震設計水平的提升做出貢獻。
2.3效能減震技術應用效能減震是實現對地震所產生動能的消耗,來減輕地震能的傳導大小,從而降低其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目前,在此技術方面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兩種器械都能夠實現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和吸收,減小震力對建筑主體的破壞,以達到對建筑主體結構安全、穩性定的保護。目前,效能減震技術在我國建筑防震設計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其在新建筑的防震設計和舊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總結
論文摘要:本文從抗震的角度探討建筑的體型,建筑平面布置和豎向布置、規范中設計限值的控制、屋頂建筑等設計問題。
建筑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從總體上起著直接的控制主導作用。結構設計很難對建筑設計有較大的修改,建筑設計定了,結構設計原則上只能是服從于建筑設計的要求。如果建筑師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設計階段中較好地考慮抗震的要求,則結構工程師就可以對結構構件系統進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以及相應產生的地震作用和結構受力與變形比較均勻協調,使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載力得到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師提供的建筑設計沒有很好地考慮抗震要求,那就會給結構的抗震設計帶來較多困難,使結構的抗震布置和設計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設計的不合理。有時為了提高結構構件的抗震承載力,不得不增大構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資浪費。由此可見,建筑
設計是否考慮抗震要求,對整個建筑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別要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建筑體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震害表明,許多平面形狀復雜,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進、側翼的過多伸懸、不對稱的側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唐山地震就有不少這樣的震例。平面形狀簡單規則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現較重的破壞,有的甚至保持完好無損。沿高度立體空間形狀上的復雜和不規則在地震時都會造成震害。特別是在建筑結構剛度發生突變的部位更易產生破壞。因此在建筑體型的設計中,應盡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間的形狀簡潔、規則;在平面形狀上,矩形、圓形、扇形、方形等對抗震來說都是較好的體型。盡可能少做外凸和內凹的體型,盡可能少做不對稱的側翼和過長的伸翼。在體型布置上盡可能使建筑結構的質量和剛度比較均勻地分布,避免產生因體型不對稱導致質量與剛度不對稱的扭轉反應。
二、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設計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離、內墻的布置、空間活動面積的大小、通道和樓梯的位置、電梯井的布置、房間的數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圖上明確下來。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個樓層的布置有可能差異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墻體,包括填充墻、內隔墻、有相應強度和剛度的非承重內隔墻等等布置不對稱,墻體與柱子分布的不對稱、不協調,使建筑物在地震時產生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剛度很大的電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側,結果在地震中造成靠電梯一側建筑物的嚴重破壞。這是因為電梯井筒具有極大的抗側力剛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側的墻體很多,而另一側的墻體稀少,這就造成平面上剛度分布的很不對稱,質量分布也偏心,使結構的受力和變形不協調,導致扭轉地震作用效應,帶來局部墻面的破壞。有的建筑物,如底層為商場的臨街建筑,臨街一側往往不設墻體,而其另一側則有剛度很大的墻體封閉,兩側在剛度上相差很多,也將在地震時引起扭轉地震作用,對抗震不利。還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經常出現內隔墻不對齊或中斷,使剛度發生突變和地震力傳遞受阻,對抗震也帶來不利,客易引起結構的局部破壞。建筑平面布置設計對建筑抗震關系很大,從概念上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建筑平面布置設計上要盡可能做到使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均勻,對稱協調,避免突變,防止產生扭轉效應。在建筑平面布置的總體設計上要盡可能為結構抗側力構件的合理布置創造條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與建筑結構抗震要求融合成一體,充分發揮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豎向布置設計問題
建筑的豎向布置設計問題在建筑設計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樓層)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設計上。無論是單層或多層,還是高層建筑或超高建筑,這個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存在的這個主要問題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層或下面幾層是商場、購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間;而上面的樓層則是開間較大的寫字樓或布置多樣化的公寓樓,低層設柱、墻很少,而上面則是以墻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還設有面積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廳,在不同樓層上設有大會議廳、展廳、報告廳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質量和剛度的嚴重不均勻、不協調。突出的問題是沿上下相鄰樓層的質量和剛度相差過大,形成突變[3]。在剛度最差的樓層形成對抗震極為不利的抗震承載力不足和變形很大的薄弱層。這是在建筑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在實際設計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上下相鄰樓層的墻體不對齊,柱子不對齊,墻體不連續,不到底;上層墻多,下層墻少;上層有柱,下層無柱等,使地震力的傳遞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墻設置不能直通到底層、剪力墻布置嚴重不對稱或數量太少。所有這些布置都將給建筑物帶來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勻、不對稱和對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轉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豎向樓層剛度的過大變化,給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壞,甚至是整個樓層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棟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發生了中間樓層的整體坐落倒塌破壞。因此,盡可能使剪力墻布置比較均勻并使其能沿豎向貫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斷或不到底。盡量避免其某樓層剛度過少,盡量避免產生地震時的鈕轉效應。
四、建筑上應滿足的設計限值控制問題
根據大量震害的經驗總結,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ll-89)對房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應考慮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規定。這些規定,建筑設計應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總高度和層數;二是對房屋抗震橫墻問題和局部墻體尺寸的限值控制。
五、屋頂建筑的抗震設計問題
在高層和超高層建筑設計中,屋頂建筑是一個重要的設計部分。從近幾年對一些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審查結果來看,屋頂建筑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過高,二是過重。這樣的屋頂建筑加大了變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對屋頂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頂建筑的重心與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條線上,且前者的抗側力墻與其下樓層的抗側力墻體上下不連續時,更會帶來地震的扭轉作用,對建筑物抗震更不利。為此,在屋頂建筑設計中,宜盡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強輕質的建筑材料和剛度分布比較均勻、地震作用沿結構的傳遞比較通暢,使屋頂重心與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盡可能一致;當屋頂建筑較高時,要使其具有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頂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變形較小,而且不發生扭轉地震作用。
六、結束語
總的來說,建筑設計是建筑杭震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筑設計與建筑
抗震設計有著密切關系。它對建筑抗震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一個優良的建筑抗震設計,必須是在建筑設計與結構設計相互配合協作共同考慮抗震的設計基礎上完成。為此,要充分重視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設計中更好地發揮建筑設計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CBJll-89),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包世華、方鄂華,《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材料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影響
質量是建筑的核心,而建筑的抗震性能是體現建筑質量的主要因素,對建筑質量的影響極大,然而,在當今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卻由于由于多種原因造成抗震設計的質量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材料對其造成的影響只是其中一個重點要素。材料的影響主要現在材料的質量、材料的不匹配等問題,在超限高層建筑工程設計中,有很多工作人員為某一己之私而在施工中用一些質量不達標的材料,嚴重影響的建筑的抗震性能;另外,還有些工作人員在設計中會將一些其他的建筑抗震設計方案引入到該建筑物中,而由于建筑物的高度以及整體結構都有所不同,導致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與實際的建筑缺乏匹配度,導致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使建筑的安全性降低達不到超限高層建筑抗震的標準。
1.2平面結構設計對超限高層建筑物抗震設計的影響
超限高層建筑物的平面結構設計是與建筑物外形有著直接的聯系,當然也與建筑物抗震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超限高層建筑的平面設計與施工難度有著直接的聯系,然而,在當今超限高層建筑平面設計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平面結構設計引起的施工難度過大,而導致的超限高層建筑抗震的施工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即使能順利施工也會因為結構設計的不合理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性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后期的使用中依舊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3]。另外,如果平面結構設計的不合理,會造成無法準確的確定超限高層建筑抗震的均衡點的位置,尤其是超限高層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可能會在平面結構設計中會漏掉某些細節的設計,一些結構細節出現問題也會導致超限高層建筑整體的抗震性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1.3受力體系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帶來的影響
受力體系是建筑抗震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而且每個建筑的受力體系也各不相同,這與設計者的經驗沒有太大的聯系,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光憑經驗來完成設計,而且,確實有這種情況發生,覺得自己有著多年的設計經驗,就沒有詳細的對建筑受力體系進行分析,通過以前的經驗直接按部就班的放到設計里,最終導致建筑的受力體系與抗震設計發生了矛盾,造成超限高層建筑抗震的性能降低,使得建筑整體缺乏安全性和穩定性。
2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優化
2.1做好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的前期工作
由第一部分得知,建筑材料對超限高層建筑設計抗震設計的影響及其的嚴重,因此在設計前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主要對設計中涉及到的材料質量、數量、規格等做好相應的規劃設計,通過對材料的了解再進行相應的設計,尤其是材料的性能參數一定要做好詳細的分析,因為有很多材料類型差不多,但是,還是有著細節上的差別。另外,還應對超限高層建筑地點的地質地貌、周邊環境等進行詳細的分析,這些因素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做好前期的材料搜集、整理的工作,要確保相關數據材料收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通過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不管是在超限高層建筑的整體設計還是對建筑的抗震設計需要將這些數據作為設計的基礎,進而確保設計過程中避免出現一些誤差。
2.2對超限高層建筑物平面結構設計的優化
超限高層建筑的設計要比平常的多層、高層的設計特點復雜的多,而且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本身要求也特別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應全面的考慮各種因素,將其作為優化方案的因素。另外,在對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再結合多種有關設計因素,如,抗震指數、施工方式等,設計出多種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方案,然后再通過多種方案的相互比較,選擇出最優化的方案,通過這種優化方式,能更好的做好超限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而且,以這種設計優化方式,一旦發現方案中存在設計問題或安全隱患能及時的比較出來,并及時的改正,對建筑抗震性能具有很大的保障。
2.3明確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的受力體系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不僅對建筑的質量要求提高了,同時也對建筑物的外觀有著一定的要求,美觀、大氣、上檔次是建筑外觀現出來的典型特點,但是有很多建筑物只考慮到外觀設計,卻忽略了建筑的受力體系,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帶來直接的影響,如果這種現象出現在超限高層建筑的設計中,勢必會為建筑物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對超限高層建筑物抗震設計中一定要明確建筑物的受力體系。建筑的外觀要求是要滿足的,而在達到這個要求的同時,還需要設計者充分考慮到超限高層的抗震設計,要盡量以后者為主,畢竟后者是關乎到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梢酝ㄟ^力學的知識來尋找超限高層建筑抗震設計受力體系中的平衡點,以此來實現超限高層建筑的抗震要求。
3結語
1對生態設計文化的思考
1.1生態設計文化的基本內容
與傳統設計理念項目,生態設計文化更加強調自然式設計,就是盡量通過能接近自然的設計方法,通過植物群落的設計、地形起伏等,從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學術界最早將生態設計文化理念應用到實踐的是美國,著名學者奧姆斯特德在設計紐約中央廣場時,根據當地的地形、水系特點等,設置了一個長達3.4km,寬800m的廣場。該廣場在建成之后,為緊張忙碌的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并為紐約市創造了一定的生態效益,推動了城市的良性發展。
1.2生態設計文化的應用原則
在應用生態設計文化過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幾點原則:
1.2.1尊重場地歷史原則
尊重場地歷史原則主要是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要尊重場地的歷史,在不破壞場地原有歷史文化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設計。例如,在廣東佛山粵中造船廠舊址改造中,俞孔堅教授帶領團隊將其改造成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園。在該公園設計中,盡量的保留了場地的原始生態元素與文化元素,包括廠房的煙筒、龍門吊等都經過改造成為了公園的特殊景點,并且對于原場地的部分駁岸形式不做任何處理基本保留,對某些地帶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為公園景觀所用。這種改造方法盡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觀,避免對場地做過多的修正。
1.2.2生態優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要盡量使生態環境不會受到人類活動而產生變化。這種設計原則更多的體現在濕地、濱水公園等場景中。例如,美國學者在設計查爾斯頓濱水公園時,留用沿河一側的河漫灘,并盡量擴大其范圍。這種設計方法不僅保證了沼澤地,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
2生態設計文化在古鎮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體景觀
與現代城市相比,古鎮的迷人之處就是古街所呈現的宜人尺度,在這個“尺度”中,水景觀往往能配合古鎮的街道、建筑共同構建一個優美的景觀,“以水景帶動街道”已經成為古鎮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態設計文化下,所設計的水體景觀應該充分考慮到古鎮的及拿住特點,為了緩解游客局促、壓抑的感覺,盡量布置一些相對活潑的水體,包括溪流、噴泉等。對于古鎮的水源,考慮到歷史小城鎮的選址多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選擇水體源頭時,應該借助這一自然優勢,將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區內,在古鎮內建立一個“活”的水體景觀,提高古鎮環境質量。
2.2營造生態駁岸系統
為了進一步提高古鎮生態質量,在建筑景觀設計中要避免選擇漿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駁岸方式,雖然這種駁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會明顯降低景觀的與類型。因此在駁岸處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進行改進:①盡量減少對岸邊環境與水體的影響,采用簡化處理方法,避免過度處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滲透性的材質作為護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塊表面,為生物創造棲息空間;③在岸邊種植一定數量的水生植物,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間。這種設計方法不僅能凈化水質,還能美化濱水環境,呈現景觀的自然風貌。
2.3利用廢棄材料創造歷史景觀
古鎮作為歷史小鎮,其具有豐富的文化的內涵,并且體現了歷史、時間的色彩。因此在設計中,要盡量還原古鎮的歷史文化,讓“時間”的特色能體現在古鎮裝飾中。在景觀設計中,設計人員采用一些青磚灰瓦,毛石材等裝飾性弱的“舊”材料,可以體現景觀的歷史感,有助于歷史印象的加強;在對城鎮景觀進行更新中,盡量使用殘磚、枯井等景觀裝飾古鎮景觀,更好的展示古鎮風采。
3結論
生態設計文化在建筑景觀設計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對相關人員而言,在景觀設計中,必須要盡量還原古鎮景觀,讓古鎮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氣息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古鎮景觀的可觀賞性,還能保證古鎮環境,一舉兩得。
作者:張曉晗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璐.公共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生態化分析[J].建筑知識,2015(0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