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4 07:31:09
序論:在您撰寫行政體制改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電子政務,行政體制,空間
信息時代的國家競爭力最高評價標準已從過去的土地、原材料、技術、人才等變為以信息能力為最高參數的評價標準系統。對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和其他相關技術構造更加適合時代要求的政府結構和運行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十六大報告指出了我國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碑斍拔覈媾R著重大的變革和挑戰,但同時也更具備了進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礎、方向指南與技術準備。作為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的典范,電子政務在推動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推行電子政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三大矛盾
1.嶄新的電子政務工作形式與陳舊的政府組織結構的矛盾。我國政府組織結構是條塊分割的二維模式,是縱向層級和橫向職能制的矩陣結構??v向層級制的行政組織系統由縱向的若干層次構成,形成一個金字塔狀。橫向職能制的組織結構由橫向的若干部門構成,實施垂直領導。
電子政務是以公共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將政府各個部門整合起來,公眾享受政府服務只需一個入口,不必再一個一個“衙門”去拜訪的串行工作方式。電子政務希望展現的一種比較理想的公共服務結果可能是,公眾一次性地將辦理業務所需的證明材料或其他文件傳遞給一個政府業務處理入口,政府內部業務處理可以并行式辦公,提高工作效率。這種并行式辦公方式并非簡單的“一站式”或“一廳式”的服務,很多部門簡單地集合辦公,而是后臺系統的協調統一工作。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服務轉移至網上實現,這種電子政務要求的后臺協調一致的工作流程與政府“條塊分割”的組織結構的之間的矛盾將會愈發尖銳。
2.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墨守成規的法律建設之間的矛盾。伴隨政府上網工程的推進,人們對于電子政務的需求已經不只停留在瀏覽政府網頁,知悉一些政府法規的狀態上,而是希望可以通過政務平臺可以與政府進行交流。這時電子政務法規的不健全對于電子政務的制約就逐步顯現出來,如電子郵件是否具備法律效率,電子簽名是否合法等。
環顧世界電子政務法規建設現狀,世界各國電子政務法律體系目前處于無統一規范、不斷修訂的不成熟階段,我國目前要建立相關的法規確實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電子政務法規的制定不同于傳統法律法規,并非對于電子政務的事事都要有個說法,應該抓住重點逐步完善。主要集中在電子簽名的有效性、信息公開程度等方面做出規定或者司法解釋,這是目前電子政務法律法規建設方面的核心問題。
3.的安全性要求與為公眾服務的信息開放之間的矛盾。不同于商務活動,它關系到黨政部門、各大系統乃至整個國家的利益。因為政務信息比商務信息更為敏感,所以電子政務作為在信息時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鞍踩谝弧钡乃枷胍恢必灤┯陔娮诱战ㄔO的全過程。
同時,政府是為公眾服務的,政府的大多數部門和大多數公務員承擔著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政府的大多數信息是為公眾服務的,是需要為公眾所知悉的。電子政務倡導的就是利用網絡優勢加速信息的流通,使公眾更好的享受政府服務。
由此,電子政務的安全要求與電子政務平臺的開放性要求成為電子政務實施過程中最難以平衡的一對矛盾。如何把握安全與開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政府機密哪些是可公開信息;另一方面,在電子政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要擺脫“安全絕對化”傾向。
(二)三大難點
1.電子政務一體化即業務關聯性較強的政府信息化系統之間的一體化。標準不統一、管理流程不暢通等,是企業電子商務建設中的老問題,如今在電子政務建設中依然存在。目前我國政府機構復雜,彼此之間缺乏溝通,為電子政務的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并將給未來全國電子政務網絡的建設構成極大障礙。
2.數字鴻溝的出現同樣困擾著電子政務的建設。隨著政府“E化”的加深,電子政務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社會不均,因為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務的人往往是那些無法上網、無力應用高科技手段的弱勢群體。若數字鴻溝的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有可能加大貧富分化,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局面出現。而盡管我國已經擁有1.11億上網人口,數字鴻溝仍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
3.電子政務計劃成功率的低下同樣困擾著建設者。作為一個新興項目,電子政務還處于發展初期,電子政務的相關概念也還在探討之中。這就使得即使是電子政務發展最快的國家,能夠做到雙向互動或事務處理的電子政務項目尚不足30%,能對現有政府形態實施電子政務改造的就更少了。如何提高電子政務項目的成功率是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三大滯后
1.對電子政務的重要性和發展趨勢認識滯后。電子政務打破了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部門的工作機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電子政務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的金字塔之間的界線,構成了一個全面電子化的虛擬政府,傳統政府的金字塔式結構改變成平面化、無中心的網絡結構,網絡中沒有權威,行政機關原有的領導權威受到嚴重挑戰。政府官員在發展電子政務的認識上還存在不少誤區,一種是把電子政務僅僅當作政府部門的計算機化;另一種是簡單地把電子政務等同于“政府上網”。事實上,人是推行電子政務的關鍵因素,人的思想觀念至關重要。
2.電子政務統一規劃滯后,沒有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把電子政務作為政府工作和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戰略。我國相對滯后,既缺乏宏觀規劃,也沒有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系統內自上而下的縱向推動;一種是地區內橫向推動。從理論上講,可以大大加速我國政府信息化進程,但是,如果兩者之間缺乏協調,那么最終就會產生嚴重的兼容性問題。還有,技術標準上的條塊分割,是我國電子政務面臨的突出問題。
3.對電子政務的理論研究明顯地滯后于電子政務實踐。歷史上幾乎每一項重大科技進步,都是以理論上的突破為基礎和先導的。電子政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問題的系統工程,無論是技術上還是政策上所存在的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電子政務本身的發展。目前,理論的研究工作已經明顯地滯后于實踐。在這種情況下,電子政務的實踐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電子政務為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間
實現傳統政務到電子政務的轉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歷史上,政府形態經歷了專制型——管制型——管理型——服務型等幾種。未來政府的理想目標是:作為電子化的服務型政府,應該成為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心,形成所有資源的無縫集成、零成本運行、個性化服務和即時反應的管理體系。服務型政府的模式是,EG—G:電子政府—政府;EG—B:電子政府—企業;EG—C:電子政府—公民;EG—E:電子政府—公務員。根據這種模式,電子政務的實施,除了要解決信息收集、過程建模、系統集成、安全保密技術等問題外,最主要的是政府職能要做相應的轉變,要公開公共信息,盡量公開政府部門掌握的、目前尚處于封閉狀態的大量公共信息,使其充分發揮作用;要規范業務流程,明確每項業務所包括的內容及程序,減少政府工作人員的隨意性;要加強相互溝通,通過網絡縱向及橫向的信息同步更新,防止各個部門成為信息孤島;要講求實用有效,在認真做好系統分析及設計的基礎上分步實施,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步完善。
(一)外網中電子政務實際應用網絡的建設將是今后的重點。在門戶網站已基本建成后,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重點將逐步轉向應用網絡的建設上來。國家“863”計劃“中國電子政務管理系統”課題組組長許光建教授認為,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設備階段、基礎網絡建設階段、應用環境建設階段和系統鏈接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的發展,實現了在一個政務體系內應用的縱深發展,但是各政務體系之間的互聯互通還遠未實現,不同政務環境間尚需有效的整合,系統鏈接將是中國電子政務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政府專網將成為今后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的焦點,也是今后政府加大投資的主要領域,應當引起各服務廠商的重點關注。目前我國的外網建設已基本結束,而內網(局域網)僅僅實現了聯接到互聯網,大量信息資源庫建設尚處于空白階段,內網的很多功能都無法進行。而各地的政府網絡的聯接存在很多問題,中央政府網站和地方政府網站、地方政府各部門網站之間幾乎是互不聯接,嚴重制約了全國電子政務業務的發展,這正是因為電子政務專網目前幾乎處于空白階段,政府部門之間的網站缺乏有機聯系所造成的。
(三)根據政府機構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職能的要求,進一步設計我國電子政務的整體結構。加快推進中央政府已定的建設項目,邊建設邊發揮效益,要在整合外網平臺、建設門戶網站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他項目要穩步推進;根據電子政務的發展,加快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安全保障機制和一系列規范的管理辦法,使電子政務的發展與振興我國信息產業密切結合,促進創新能力增強,提高產業競爭力。創造有利于電子政務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快制定電子政務建設技術政策,實施有利于國內信息產業發展的政府采購政策,促進國內軟件和系統集成產業的發展,制定電子政務項目概算標準,保障運行、維護和培訓經費,特別要合理確定和提高軟件費用占項目總投資的比重,研究建立電子政務績效的評估機制。
根據黨的十四大報告精神,從今年起,我國將進行大規模的機構改革。人事勞動制度改革,盡快推行公務員制度。它標志著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模式將隨之而發生巨大變化,并對黨政機關的秘書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行政體制改革,其間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基本方向是實行政企分開、轉變職能、精簡機構,提高效率。但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舊的高度集中統一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沒有及時跟上,致使一些機構減而復增。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可以預見行政體制將要發生一系列的重大變化。
政府的微觀經濟管理職能逐漸削弱或消失,宏觀經濟管理的職能將進一步加強。
行政與企業將進一步分離,企業將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
財政投資管理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今后國家的財政支出將分為三大部分:一是用于那些周期長、利潤少、規模大、單個企業不愿投資或無力投資,又是社會所必需的項目。二是用于社會公共事業,如教育、衛生、撫恤、救濟、公共工程等。三是用于行政支出和國防支出。這些變化,對減輕財政負擔,增強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
金融機構的性質將朝著企業化的方向變化。
國家包辦、包管事業單位的格局將被打破。
人事制度改革將在更廣闊的領域里展開。
教育行政部門將逐漸減少對學校的行政干預,使各類學校朝著自主辦學的方向發展。一是教育、教學將朝著注重職業教育和能力培訓的方向發展,以適應市場經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二是改變單一的辦學經費由國家統一撥款的模式,學校可以多方籌集辦學資金,私立學校、社會辦學將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三是高等學校將淘汰一些落后的專業,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設置專業和課程,配備師資。四是學校內部將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進行工資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激勵競爭機制。五是大中專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同樣要經過市場的挑選。在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后,大學畢業生不再和官員資格劃等號。
政府行政機構和人員將大幅度削減。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給秘書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迅速轉變觀念。秘書工作是當領導參謀助手的工作。
其次,要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用行政命令直接管理的方式逐步向用政策引導的方式轉變,秘書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適應這個轉變。
行政管理改革對于實現創新、特色發展是非常必要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開展,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和原則,并且與其他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進行配套。當前國內外形勢較為復雜,行政管理工作的開展,也要與之進行更好的適應,并且堅持正確的理論方針,不斷地開拓進取,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礎,更好地突出行政體制改革的特色性與創新性。
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開展核心與重點
第一,明確思想。在開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時,要明確思想,并且關注核心問題。行政體制的改革,要將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社分開作為工作的核心內容,充分地將市場調節機制的優勢進行發揮。各級政府要樹立相應的責任思想,對于自身的審批過程進行改革,規范政府權力。不同部門和崗位要確立不同的權責,并且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決定空間,讓社會組織自身的作用得到有效地發揮和實現。第二,加強宏觀調控。在開展宏觀調控的過程中,要對于調控的體系和機制進行不斷的調整,對宏觀調控的效果進行有效的強化。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快速政治的階段,農業化、農業化與城鎮化逐漸推進,并且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都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面對快速增長的經濟形勢,要對當前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環境問題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且以提高經濟發展穩定性為目標,制定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將穩定經濟、就業增長,促進從而對于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平衡經濟發展。第三,確定政府職能范圍和改革目標。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對于改革目標進行確立,并且將構建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作為整體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改革過程匯總,要對于制度、機制以及體制等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創新和發展。管理體制的創新改革應該實現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楊、監督有力。市場經濟環境下,行政體制的改革要不斷的完善,并且真正地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凸顯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服務性與公正性的特點。第四,行政管理內容的確定。在公共管理職能的確定上,要對于公共的責任和權利進行明確,并且關注優勢的公共領域,集中精力針對于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公共醫療、公共教育、社會保障以及公共科技等)進行服務。在行政權利體制的確定上,要保證相關權力行為的約束力度。行政管理機制的改革,必須要對于人民、法律以及立法機構進行負責。在公共組織體系的構建上,要將政府的執行職能與決策職能進行分離,進而提高公共組織體系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在公共治理結構的創新上,要實現公共服務補給結構的多元化發展,并且采取分權化和自治化的權力結構模型,落實基層、地方與社區自治相結合的治理結構。另外,在公共效能管理上,要對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動進行關注,對于服務流程進行不斷的完善,充分地落實政務公開化的要求,保證行政活動符合經濟性、效能性的原則,提高行政服務的質量。第五,管理機制的創新。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是為了實現政府職能的改變和效能的提高,從而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在管理機制創新上,要關注政務公開的落實,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積極度。在改革過程中,也要對于決策過程進行合理的調整,并且落實相關責任,提高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政府還要提高法制建設水平,落實依法行政,并且推進電子政務,調整和再造政府管理流程。對于公共危機管理上,要提高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改進和完善當前危機管理制度。與此同時,政府還要積極推進績效管理制度的落實,設立政府管理質量獎,并且行政問責制度,提高行政監督能力。
三、結語
行政管理作為一個名詞術語,在我國和其他國家,其使用范圍都是很廣泛的。以下就是由求學網為您提供的試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原則。
無論是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還是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專有概念,我國理論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義為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一下三個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實質是國家權力的運作過程。明確行政管理的實質,可以把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活動同公共機構、社會團體、經濟組織等內部事務的管理活動明確的區分開來,有助于人們深刻地認識政府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實質及其規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管理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組織活動。明確國家行政活動的管理屬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國家的立法活動、司法活動區別開來,突顯行政管理的執行功能,這有助于更好地借鑒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動中的有益經驗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術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有著明確的規定性。
所謂精簡,就是各級政府的規模要適度,行政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要少而精。新時期堅持精簡原則,一是機構、層次、編制定多少,必須嚴格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凡屬重疊和多余的機構、層次、人員,一律合并和撤銷。二是隨著行政工作的發展,應把某些事務交給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群眾組織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種工作制度,提倡科學方法,以降低國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所謂統一,就是保持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過程的完整統一性。任何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因此,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無論是權力下放,還是分級管理,都不能破壞國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統一性。遵循統一原則,首先是要堅持行政目標的統一性,各級政府必須以共同的總體行政目標為基礎,進行目標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標統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職能,建立政府內部的各層次和各部門,并依此明確它們的職、權、責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是要堅持行政領導的統一性,實行首長負責制,形成明確的上下級行政領導關系,防止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現象,保證各個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作者】高小平/靳江好/沈榮華
【摘要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正文】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在許多方面都有較大突破和發展。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范中央與地方的職能和權限,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決策機制、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等項內容。
(一)建立服務型政府
建立服務型政府是近年來理論界和各級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個目標選擇。服務型政府本質上是社會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會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來作為政府職能定位的依據,它與傳統的以官本位、權力本位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較,是兩種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將建立服務型政府作為新時期行政改革的一個目標選擇,將有助于從新的視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引向深入。在實踐中,已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認識到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性,著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輕服務”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紛紛提出創建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并在創新服務、社會評議、減少管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國中央、省級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決策和宏觀調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觀性、調控性和間接性的特點,同時在決策和管理上也要體現我國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對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因此,不同層級政府的職能定位應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級政府可以作為以宏觀管理為主的“決策——服務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應為以公共服務為主的“服務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場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場、親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義大體相同,都是指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凡是市場能發揮優勢或能做的事,都應當由市場來做,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強調政府要面向市場,將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政論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進作用,而不是“劃槳”作用、大包大攬作用;也有助于將政府發揮職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強宏觀調控上,放在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上,圍繞市場行使好調節、培育、監管和服務職能。
(三)建立責任政府
責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強化政府責任。在以往權力高度集中的行政體制下,政府權力與責任嚴重脫節和失衡,強調權力配置而忽視追究責任,重視行使權力而忽視承擔責任,注重虛置監督形式而忽視追究責任。
現階段推行依法行政的關鍵,在于強化政府責任,使權力的責任掛鉤,建立責任政府。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應力爭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賦予權力的同時必須明確責任;二是健全政府責任制度,制定落實法定質詢、罷免等追究責任的具體程序,創設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等易于實施的責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并與政府外部評議制度相掛鉤;四是加大執法監督的獨立性、公開性和民主參與。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轉變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從發達國家引進的管理理念,核心涵義在于公共性,突出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管理導向的社會化,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等新的觀念,與傳統意義上的“行政管理”有較大的差別。
在實踐中,各級政府開始運用這一理論,轉變職能,改進管理,推進改革。例如,財政部門提出了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目標,人事部門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職能從無限到有限、從部門性轉向公共性、從政府單一治理轉向社會共同治理等項改革目標,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借鑒企業經驗提高政府效能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比較豐富而龐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總體上看,主要涉及到政府職能、機構設置、政府管理和政府監督等方面的問題。
(一)政府職能問題
政府職能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中國政府在轉變職能方面必須圍繞“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個方面,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要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和完善各種法律、規章和制度,嚴格規范行政權和行政行為,使政府能夠依法履行各項職能,包括依法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依法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依法保護人民群眾各方面的權益,依法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等,確保行政管理體制在法制的軌道上運行。
2.創造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環境,才能使投資者和消費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預期,促進投資和消費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管理方式,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促進社會不斷進步。
3.保護好環境和生態。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諧的環境與條件。這是各級政府必須切實負起的責任。從各國發展經驗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往往忽視環境和生態保護,造成長期的嚴重后果。我們決不能走先污染破壞再治理恢復的老路。我們已經有過這方面的教訓。
4.努力提供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要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眾必需的公共服務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切入點。通過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系,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保護不同群體的合法權益和創造力,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特別要著力為城鄉低收入群體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發展能力。
(二)政府機構改革問題
1.鄉鎮機構改革。鄉鎮政府是中國的基層政權組織。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進行了三次全國范圍的鄉鎮機構改革。2004年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了鄉鎮機構改革的試點。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從源頭上和制度上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一項根本措施。要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思考和明確鄉鎮政府的主要職能。
對于鄉鎮政府的機構設置不能有太高要求,就是五年內鄉鎮機構編制不要增加??梢詼p,不能增,控制住規模。鄉鎮事業站所改革問題,七站八所,主要強調的是分類管理。要區分公益性事業和經營性事業,提高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
2.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大已經明確指出,要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三)關于完善決策、管理機制和建設法治政府等問題
1.進一步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決策是政府管理的基本活動之一,正確決策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政府決策必須堅持民主和集中的統一,堅持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的統一。進一步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當前要著力健全五項制度:一是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制度,二是重大事項的集體決策制度,三是重大決策的事項聽證和公示制度,四是重大決策的事項專家咨詢評估制度,五是決策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要通過健全有效的制度,確保各項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公開性,確保各項決策真正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確保各項決策真正落到實處。
2.進一步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政府管理創新,重點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必須與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和治理商業賄賂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堅決防止和抵御商業賄賂滲透到政府系統。要按照“鞏固成果、防止反彈,突出重點、明確任務,措施配套、深入推進”的總體要求,把取消、調整和保留的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尤其要切實加強后續監管工作;對保留的項目要進一步清理和規范,確保行政許可法的有關規定落到實處。
3.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的建設。建設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鞏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的客觀要求。要按照《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要求,著力把握好兩點:一是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體制。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通過法律形式明確政府職能,健全各項制度,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的行政執法體制,保證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從體制上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交叉執法、執法效率不高的問題。二是加強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設。健全推進依法行政的責任制,要明確各級行政首長作為本地區、本部門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責任人,全面落實綱要各項要求的具體職責;健全行政決策監督和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決策權限,完善并嚴格執行行政決策程序,確保依法決策;認真實行行政復議制度,堅決依法受理行政復議,堅決撤銷或變更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決定;完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及時修訂或廢止不符合備案要求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4.關于政府績效評估問題。對政府績效進行評估,是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項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我們必須著眼于建立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具有中國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當前,要重點把握并研究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明確績效評估的具體內容,設計既科學合理、又簡便易行的評估指標體系,建立針對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人員的績效評估標準。二是堅持把群眾公認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根本原則,同時處理好上級評估、同級黨委和人大評估、政府自己評估與群眾評估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對公務員個人績效評估中行政領導與群眾評議之間的關系。三是努力提高績效評估的準確性、公正性、有效性,把績效評估的結果與行政問責制和公務員的選拔任用、升降去留、獎勵懲戒和改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導向和良好的政風。
5.關于施政理念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用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善于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善于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實現發展目標,善于在基層群眾的實踐中總結發展的規律;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平正義作為執政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原則,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處理好的若干關系
1.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堅持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認真吸取過去的好做法、好經驗。同時,要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認真研究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加強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不斷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的關系。長期以來,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認識有一個誤區,就是把政府機構改革等同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際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概念要廣泛得多得多。往往一談到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考慮的就是撤并機構、精減人員。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政府機構改革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要把機構改革放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大局中去謀劃、去推動。另一方面,在部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深入研究政府的職能和組織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改革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
3.改革力度與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各項改革的聯結點和交匯點,必然觸及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觸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也會關系到廣大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既要抓住機遇、大膽推進,又要充分考慮各個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確保改革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又要保證經濟社會正常運行。
4.借鑒國外經驗與立足國情的關系。在工作中,我們要善于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把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優秀的文化和具有普遍性的經濟和行政管理的經驗學到手。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不加思考的照抄照搬。對外國的行政管理理論和做法,我們要認真地進行分析,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照單全收。關鍵是要下決心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多分析多思考。歸根結底,必須立足當代國情,立足世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高校應該如何在復雜的社會中尋求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呢,這要求我們制定出深度的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1)轉變高校內部行政管理機制的職能,逐漸增強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一直以來,我國是以政府為主導。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國的高校很多都是公辦的,經費是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在管理上,高校實際上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政府,具備官僚體制的弊端。但是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經濟形勢的出現,我國高校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與外界越來越不融合,已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
(2)適當分散權力,變垂直管理為扁平化管理,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和思路將高校權力重心慢慢下移,要實行民主決策的方法,讓每高校管理人員都能平等、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管理者要正確處理決策中的不同意見和見解,允許參與者發表與領導或大多數人不同的意見。
(3)推行行政職能監督問責制,落實責任劃分要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對執行部門進行監督,評估,分析,另外推行責任問責制度,有效的推動高校內部決策的貫徹落實和實施,提高高校內部行政辦事效率,改善一些官僚體制的弊端,減少一些錯誤的出現。
(4)提高行政管理者與參與者的自身素質,對管理進行專業化和科學化建設的培養,增強管理隊伍的整體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弊端,管理者與參與人員整體素質較低,專業知識欠缺,管理隊伍整體水平低。但是高校內部行政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各種決策的制定和政策執行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組織的建設和實施中,又需要管理者和參與人員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這些都需要具有專業化知識和科學化素養的精銳隊伍來完成。行政管理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提高行政管理者和參與人員的自身素質,一方面對本校的管理隊伍進行改造,壓縮行政人員的內部編制,減少冗員和推諉扯皮,精簡行政隊伍。另一方面,加大對管理隊伍的培養,要根據才能,能力,知識來用人,裁減一些無能人員,還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度,明確管理者的各自的責任與風險,對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考核、考評,并且推行獎懲制度。
(5)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學決策機制真正做到決策民主,廣開言路,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讓參與人員各抒己見。并且領導者要寬宏大量的聽取不同的意見和不同的聲音。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