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3 10:08:55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制度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知識經濟;企業制度;結構化演進
制度是人類設計的制約人們相互行為的約束條件。企業制度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賴于組織的結構化過程,即企業成員在企業活動中互動關系模式的形成、作用和發展的過程,其實質是企業類群在企業活動過程中互動關系的模式化,這符合社會學對結構的理解。企業制度的功能可通過不同權力和利益的分配來實現,即通過規范各方參與者在企業活動中的權利和利益關系來引導和整合這些成員的行為:對企業經營活動組織權力的分配,企業制度規范了參與者類群間的權力關系;通過決定經營成果的分配,企業制度規范了參與者類群間的利益關系。因此,人具有其能動性的同時也受到客觀存在場景的制約。
一、知識經濟對企業參與類群的影響
在社會發展所經歷的一系列相繼出現的階段中,變遷的機制是和社會組織的某些類型或某些方面的替代聯系在一起的??v觀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人類社會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化社會直到當下的知識社會的發展進程,企業制度隨之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梢哉f,企業制度的演變直觀上看是技術革命的產物,更多的是人類在一定場景下實踐活動的延伸、演變。
18世紀的產業革命前,生產方式基本上以手工操作為主,手工作坊和家庭式工場是最基本的生產組織。此時的所謂的企業制度結構是以勞動為主導地位來進行權力和利益的分配。18世紀的產業革命,不僅是技術革命,也是一場社會關系的變革。福特生產制與斯隆管理體制的結合構成了現代制度的范式,極大強化了資本對勞動的雇傭與控制,因此,現代企業制度結構的邏輯是資本、權力和利益的分配圍繞資本的多寡展開。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知識經濟的到來,動搖了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企業制度結構的根基。在這次新的變遷中,企業制度結構面臨舊有制度的解構與新制度的重構過程。這勢必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是潤物細無聲式的演進與重構,而非大地震般的解構與重建。在企業類群緩慢發生變化過程中,在互動關系發生微妙轉化的過程中,企業制度結構逐漸重構。
在結構化理論看來,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研究的主要領域既不是個體行動者的經驗,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會總體的存在,而是在時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人類的社會活動具有循環往復的特性,也就是說,它們是由社會行動者一手塑成,但卻持續不斷地由他們一再創造出來。社會行動者正是通過這種反復創造社會實踐的途徑,來表現作為行動者自身;同時,行動者們還借助這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再生產出使它們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
資源的社會系統的結構化,以互動過程中具有認知能力的行動者作為基礎,并由這些行動者不斷地再生產出來。權力與局部利益的實現并不具有本質上的聯系,權力本身并不是一種資源,資源是權力得以實施的媒介,是社會再生產通過具體行為得以實現的常規要素。社會系統里的權力具有一定的時空靈活性。其前提是行動者或集合體在社會互動的具體情境中,彼此之間例行化了的自主與依附關系,不過所有的依附形式都提供了某些資源,臣屬者可以借助它們來影響居于支配地位的人的活動。因此,在考察制度中的支配結構時,不能把它理解為以某種方式塑造出的像機器人一般活動的“馴服的身體”。
經濟時代,知識資源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還逐步成為主要的勞動,知識作為關鍵的經濟資源,逐步成為主要的資產,其經濟價值正超過有形的資產。資本的可獲得性變得相對容易,而知識的稀缺性日益突顯,知識開始成為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性或戰略性因素。工業社會是以操作知識的發展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則可能更加強調協調知識、從而協調者(企業經營管理者)在企業經營以及企業權力、利益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正因為稀缺資源從資本轉向知識,企業參與者類群發生了新變化。知識在現代企業經營中相對作用的加強正使得權力的行使以及對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漸變成知識工作者的“專利”,新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調度依賴于創新企業內部成員的集體努力,其中個人的貢獻很難與別人的貢獻嚴格區分開來。因此,創新企業通常具有團隊的性質,知識參與類群在企業權利關系中地位的提高。
企業制度結構主要表現為不同參與者類群在企業經營中相對權力、利益關系特點的差異,可以從權力和利益兩個維度來解構,企業制度的核心將以知識邏輯取代資本邏輯,從而要求以知識為核心來決定企業中的權利關系、利益關系。知識提供者逐步成為主要生產者,知識性勞動逐步成為人類的基本勞動形態,人才成為主要人才,知識要素所有者在知識型企業中占據了主導性地位,知識生產者在企業權、利關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二、知識經濟下企業制度的結構化演進
社會結構性特征對于它們反復組織起來的實踐來說,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結果。相對個人而言,結構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來說,結構作為記憶痕跡,具體體現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內在于人的活動,結構同時具有制約性與使動性。在社會活動的實踐操作方面,所有具備資格能力的社會成員在完成各種實踐活動方面都掌握了各種各樣的技巧,他們所具有的知識不是無關緊要的偶然之物,而是內在的組成部分。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知識短缺成為主要的基本的短缺,知識生產逐步成為基礎性生產,知識產品逐步成為主要產品,知識創新逐步成為首要的創新,經濟活動的競爭轉向知識競爭。企業沒有人可以擁有足夠的信息,把企業所有其他成員的行為當作機器人一樣程序化,所以,專家的專長成為企業內部的行政資源,不可避免地導致組織內部行政權力的分散。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這種權力下放、決策分享變得越來越必要,利益分配模式也隨之改變。
權力是指組織成員間相互的一種影響力,可分為決策權力、執行權力。其中形成的權力關系是指在一定時空延續中,成員因擁有不同的影響力而形成的一種特定關系。在權力關系上,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各類參與類群在企業權力系統、特別是在決策權力系統中相對地位的不同。因此,權力的作用旨在建立與維持秩序。
利益實現是指活動動機的滿足。利益實現的方式包括預付成本的實現、剩余索取權的實現。在利益關系上,這種區別主要與各類參與類群的利益實現方式有關。根據權力的掌握者和利益的分配中心,企業制度可為以下不同模式:資本邏輯的企業制度,勞動邏輯的企業制度,知識邏輯的企業制度,綜合邏輯的企業制度。知識經濟帶來了委托-關系的轉變,促使企業制度結構從資本邏輯向知識邏輯演進。
在現代企業制度的資本邏輯下,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委托-關系中,作為最重要也最稀缺的生產要素,資本所有者在過程開始之初就擁有著選擇過程運行的方向、組織過程的推進、處理過程的結果的各種權力。資本的控制權,規定著企業中人與人的關系、權力關系及相對地位的確定。而作為人的經營者,只是利用其管理知識(或企業家才能)起到執行者和運營者的作用。
在這樣的資本邏輯下,經營者與員工的委托-關系,是通過控制和命令來實現和維持的,而且都是“垂直”的,或者說是以層級結構為標志的。
在知識經濟下,資本所有者(此時為風險投資家)與經營者(此時為知識擁有者)的委托-關系中,由于知識正在逐步取代資本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作為知識擁有者的經營者在企業權力關系中地位迅速提高。作為風險投資家的資本所有者只擁有較小部分的股權,企業的控制權掌握在知識擁有者的手中,資本所有者不僅要承擔投資失敗的高風險,而且還不能對自己的資本擁有控制權,只是獲取股息的收益權。
同樣,作為擁有者的經營者與作為知識勞動者的員工的委托-關系,也逐漸轉變為非強勢的授權與被授權的委托-關系。企業管理從“以工作為本”演變為“以人為本”,正是體現了這樣的轉變。管理大師德魯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預言,21世紀面臨的管理難題是如何提高知識型員工的勞動生產率。
可見,知識邏輯下的委托-關系是“平行”的,或者是以合作雙贏的網絡結構為標志的。
古典企業家是財務資本與經營才能的結合,激勵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而人力資本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當作成本投入,激勵主要針對當財務資本與經營才能不能合二為一時,如何使人的行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降低委托成本。財務資本所有者擁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權,經理人員憑借經營能力也能取得一定的剩余索取權。針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契約是靜態的、長期的,激勵契約的實施必須依據一些法律上可以量化的財務指標。而在知識社會中,企業家是專業技術與經營才能的結合,財務收益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實現知識資本的最大增值,知識資本所有者在與財務資本所有者的抗衡中,往往處于上風。雖然有外來風險資本注入,但企業家一般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經營才能取得對企業的絕對控制權,自己經營企業,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委托問題不再重要。而對知識人的激勵契約不能完全采用傳統的財務指標,還必須考慮知識資本的規模、質量、發展、回報、生產率、穩定性等指標。新產生的價值以何種比例在提供知識的人和提供資本的人之間進行分配?對知識人的激勵必須是普遍的、動態的,必須考慮到知識人的生命周期,故而同時是短期的。
傳統激勵理論基本上是建立在威廉姆森的契約人假設之上的。這種人性假設在知識社會中適應嗎?知識人是不是一有機會就敗德呢?如果敗德,他們的特點是什么?另外,知識人那種一有機會就試圖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一特點在威廉姆森的契約人假設中沒有涉及,而這對知識型企業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資本邏輯下的委托-關系的道德風險,主要是人隱藏真實勞動行動的道德風險,例如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力等。而解決這種道德風險,主要是以利益刺激為主的激勵相容政策。知識經濟背景下,隨著經營規模和經營復雜性的增加,大公司越來越依賴新型執行人員:職業經理人,他們一般因為其戰略才能、技術知識和組織經驗而成為組織的執行人員。因此,知識邏輯下的委托-關系的道德風險,主要是人隱藏真實知識勞動的道德風險,如企業核心知識的泄露與轉賣,自身知識的隱藏與怠用等。這種道德風險,比較而言,其隱藏能力更明顯,破壞性也更大。而解決這種道德風險,已不能簡單利用利益刺激,而是以合作雙贏的效用一致性激勵來解決,從企業文化入手,促進企業與員工發展的共向性,利益的共享等。
由創新引起的一些新問題有著弱產權的形式及適時問題,表現為對經營管理者和企業技術骨干的人力資本的確認,即經營管理者和企業技術骨干享有參與企業經營成果,擁有剩余索取權的分配,這在實踐中已有許多的嘗試。如國內對承認和落實經營者和企業技術骨干的人力資本產權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大膽嘗試,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上有規范的股票期權(少數在境外上市的公司),經營者持股計劃,虛擬股票分紅權,動態股權等。在現代西方企業制度結構變革的實踐中,企業所有者采用使經營者和企業技術骨干擁有企業的股權、至少是分配權的方法,如最常見的股票升值權、虛擬股票期權、受限股票計劃以及互換股票等。
因此,知識經濟下,權力關系與利益關系均發生變化,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相對作用得到加強,獲得了更多的剩余控制權和索取權;以知識的占有與應用及其效率為主,知識的分配逐步成為基本的分配方式。企業的制度結構隨之發生改變,從“資本的邏輯”轉向“知識的邏輯”,權力派生于知識(特別是協調知識與原創性知識),利益(經營成果的分配)由知識的擁有者所控制。
三、知識經濟下企業制度的結構化演進實例
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一般包括H型結構、U型結構、M型結構等,它們都是基于傳統經濟模式形成的。隨著知識經濟模式的深化,當知識成了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后,特別是企業職員的特殊技能或特殊技術等隱性知識在企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時,相應的控制權和組織結構將發生相應的改變。傳統企業的控制權集中于領導層,而擁有隱性知識的技術專家一般居于中間層,要使居于中間層的技術專家的隱性知識應用于實踐或用于管理,就必須將隱性知識向管理層或操作層轉移。但由于隱性知識在不同層次之間同樣存在難以轉移的問題,所以,原有的層級結構就不適應現有實際了。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控制權分配給擁有隱性知識的人,這樣就使企業的組織結構向扁平化發展。為了使隱性知識所有者負責任地行使控制權,必須充分肯定隱性知識的價值,采取有效措施激勵隱性知識持有人。企業控制權向隱性知識持有者分配,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企業組織扁平化及激勵的特殊性正是由在知識經濟時代具有特殊作用的隱性知識所決定的特有現象。隱性知識具有運用上的專屬性,難以轉移,有類似于資產專用性的特性,而且這種專用性更為根深蒂固。這種根深蒂固表現有二:一是除非通過學習,否則某一屬體的隱性知識難以轉移給另一屬體;一是掌握某一隱性知識的屬體轉換方向去掌握另一類隱性知識,所付成本高昂。隱性知識沒有定型化、結構化、編碼化的形態,不但產權固化較難,而且難以計量和計價,其投入多少,是否被恰當的運用都很難界定,所以市場交易不易,以長期契約的方式運用更為經濟有效。當然,隱性知識通過一系列活動也可以顯性化,轉化為顯性知識,通過轉化為顯性知識參與市場交易,但這與在某一利益集團內共同使用隱性知識相比,是不經濟的。同時,隱性知識在應用過程中,受主觀性的影響非常大,成效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的意識,不易對隱性知識的投入進行監督,很容易產生機會主義傾向。在現代企業中相對作用的加強使權力的行使及對剩余利益分配的控制正逐步轉向知識的所有者,企業的制度結構從資本的邏輯正轉變為知識的邏輯,權力和利益派生于知識和知識的所有者成為知識經濟下企業制度結構的基本特征。
風險資本融資是一種分階段融資方式,它從給創新項目提供種子獎金開始,以企業的首次公開上市或被大公司收購結束。在此過程中,創業投資者和創新企業家之間形成密切的關系,剩余索取權、表決權、董事代表的權利和清算權可以組合成不同方式,具體根據創新企業的創新和開發階段而定。企業權力的配置結果是:如果公司經營不佳,創業投資者將獲得全部控制權。隨著公司業績的改進,企業家逐步得到一些控制權。如果公司業績非常好,創業投資者就只保留剩余索取權,剩下的大部分控制權甚至清算權統統交給企業家。創業投資者擁有特定的解散企業的權利具有特殊的意義。
創業投資者通常對企業擁有控制性股權,并行使治理職能。如果創新企業家在創業之初面臨資金約束,雖然不可能將物質資產的剩余控制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但不意味著他們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處于相對被動地位。創新企業之間存在大量的信息共享,創新企業聚集在硅谷一類的地區似乎不是偶然。硅谷模式是指構成聚集在一起的創新企業、各種中介機構,如創業投資者,其他職業服務提供者等共同發展的現象。
在硅谷模式中,不僅每個創新企業開發其模塊產品,而且其信息加工活動(分析、開發、設計)也是模塊式的,使每個創新項目免受外部干擾,使別的創新項目不會受到本模塊產品內容變化的影響。因此,每個創新項目的模塊產品在不損害現存系統完整性的條件下可以獲得獨立和持續的改進。由于多個企業從事同一模塊產品的設計工作,創新性產品系統不需要事先集中設計而可以自行演化,免去了徹底偏離現存模塊組合方式時所產生的壓力。
在中國,上海張江高新技術開發區,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風險投資踴躍,以知識為核心的企業大量涌現,以知識為邏輯的企業制度初見端倪。
四、知識經濟下企業制度結構化演進面臨的新問題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以知識為邏輯的企業制度給企業管理帶來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首先,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企業內上下均有專家團隊,專業知識成為權力基礎,由專家仔細守護,每個專家團隊慢慢利用自己的專門知識獲得可以分享權威和權力的職務,企業從集權轉變為分權。專業人員為組織貢獻專長的同時,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決策權。決策權的下放,伴隨了一系列復雜性的產生,管理轉變為協調眾多專家所掌握和分享的權力以及現代化的團隊如何負責的問題。每個權力下放的企業一定違反帕累托最優、傳遞性或者全域,每個可能性均帶有一系列令人不快的組織問題,或組織設計必然涉及多種不愉快權衡替代。如違反帕累托最優時,對組織面對的問題,第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作出自認為對組織最優的選擇,但最終卻是一個無人喜歡的結果。
其次,分權的結果,在組織中可能會引發幫派主義斗爭。因為目標不同的團隊之間、部門之間會發生沖突,造成組織中的資源浪費;喪失合作機會;每個部門或團隊對其它團隊或部門的行為作出自利的反應而導致不穩定。每個擁有決策權的人會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在組織決策中效率低下或者不穩定。
再次,激勵機制不易設計,對努力所創造的收益的分配,必然產生出不適當行為的激勵,如果不是雇員行為不當,便是管理中“剩余”利潤所有者行為不當,所有個人一直都會有導致組織效率低下的卸責、欺騙或遵循自己偏好的激勵。
總之,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必將引致企業制度的結構化演進,給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1]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2]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3]陳傳明.比較企業制度[M].人民出版社,1996.
[4]奧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中國社會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出版社,2001.
1現代財務管理的目標
財務管理目標是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通過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對整個企業管理活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明確現財思想、建立現財方法和措施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企業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取決于企業的總目標。創辦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擴大財富,企業的價值在于它能給投資者帶來未來報酬,因此,現階段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主,兼具相關者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既反映了利潤取得的時間,也反映了資本和獲利之間的關系,還反映了受風險大小的影響。在現代企業中典型的組織形式是公司制。股東作為出資者,為保證其利益目標的實現,直接或間接通過各種形式來參與管理。董事會和總經理行使直接經營權,必須全面直接地參與對公司重大財務事項的決策和管理。這在財務上就形成了最高層次的財務管理行為。經營者的財務決策和管理落實到企業內部主管財務的副總經理和財務經理頭上,他們行使的是決策事項的執行權和日常管理權,如協助總經理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實施年度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等,這就構成了中層財務管理行為。在基層,各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則是按照已制定的預算和計劃標準開展具體工作,保證上層決策實施到位。由此可見,各級管理層次對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側重點各不相同。所有者最大的要求就是投資收益最大化,經營者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在保證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下,實現企業價值增值,也就是在保證企業償債能力的前提下,有效地使用資金,實現企業價值增值。
2財務管理與現代企業制度的關系
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現代企業制度就是指以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為主要形式的比較規范的公司制度。現代財務管理是與公司制度相伴產生和發展的,他們都存在于相同的社會基礎,即公司制度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F代財務管理發展至今,已成為由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股利決策組成的現財活動。現代財務管理與現代企業制度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互為保證關系。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程中必須強化財務管理,而強化財務管理也離不開現代企業制度這一前提條件。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要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就得是企業的籌資、投資、股利分配等活動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F代財務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原則,組織公司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F代財務管理是在傳統財務管理基礎上的揚棄發展,與封閉、事后、靜態為主要特色的財務管理有很大區別,更強調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涉及企業管理各個方面,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F代財務管理在為適應現代管理企業制度而進行強化的同時,又在很大程度上對現代化企業制度產生反作用?,F代財務管理的功能和作用發揮的好,可以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反之,將會阻礙現代企業制度落到實處。由此可見,企業財務管理在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進行中,將會發揮其巨大作用。3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管理的創新
3.1全面實施財務預算管理實施財務預算管理對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加強財務監控,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財務預算管理就是為適應市場對企業的要求,根據企業特點和市場信息,超前提出財務預算,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財務決策,使財務管理從被動應付和機械算賬轉變為超前控制和科學理財。推行全面預算管理,通過設定的預算管理體制,發揮各級預算分管部門和預算責任單位的職能作用,對預算期內的全部投入和產出所反映的收入、成本、費用、盈利和財務狀況,逐級編制全面預算,分級實施控制并嚴格考核,從而最優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這樣使現有財務管理的事后反映變為事前預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評,變結果控制為過程控制,在企業內部實行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控制,在企業內部形成控制網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逐點聯動,使企業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的控制狀態。
3.2建立控制標準,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是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決定著企業競爭能力的強弱、盈利能力的大小。強化財務管理,應把成本管理作為提高經濟效益活動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目前國企存在一些該提不提、該攤不攤以實現企業短期效益的情況;有的企業成本費用開支混亂,損失浪費嚴重,加重了企業的負擔;還有的企業核算方法落后。這些都造成了企業的潛虧隱患,長此以往,就會陷入資金無法周轉的困難境地。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成本預測,加強宣傳,強化全員成本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企業每個職工深刻認識到抓住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擺脫困難、求得生存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同時,實施成本控制,加大考核力度。成本控制是根據預定的成本目標,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勞動耗費,進行約束和調節,發現偏差,糾正偏差,以實現預定的成本目標,促進成本不斷降低。
現代企業制度是指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組織和運作形式,它以企業法人制度為前提,以有限責任的財產組織制度為核心,以科學的治理結構以及專家經營為表征。
現代企業制度有不少的優點,如產權關系明晰,所有權屬于股東,企業擁有各個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財產的法人財產權;企業以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對股東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股東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權益,即資產受益權、重大決策權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等;企業按市場要求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建立科學的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之間既有縱向授權又有橫向制約、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民主科學又快速反應的機制。這種現代企業制度克服了傳統國有企業的產權模糊、主體單一、所有者缺位、經營權無法落實、政企不分、風險無人承擔、管理制度不規范等缺陷,實現了企業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它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即把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作為企業唯一的目的,過于強調企業的股份構成、規模效益,其經營管理以物為本、以企業為中心、以法律制度為依據、以規范的生產經營為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的作用和人文的價值。
因此,如何以人為本,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民本人道的“現代儒家企業制度”,是未來人類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它也許醞釀著企業制度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二、現代儒家企業制度
現代儒家企業制度超越于現代企業制度。它以企業法人制度、職工權利保護制度為前提,以有限責任的財產共有制度和儒家關懷制度為核心,以科學、人道的民主管理制度或民主治理結構為表征。
也就是說,現代儒家企業制度的特點是:一、產權關系明晰,股權分散,民眾持股;由工會統一掌握本企業職工的聯合股份,避免股權分散,以便在股東大會上以同一個聲音發言,以唯一的代表行使職工股份聯合所帶來的總額投票權,從而占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二、企業以保障人的幸福、尊嚴為最高目標,贏利僅為實現最高目標的手段之一,企業不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唯一目標。三、建立儒家企業文化1,大力弘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和為貴、有教無類、天下為公、小康大同等思想,使企業成為和諧、溫暖、奮進的“人民之家”;企業經濟與企業文化共同成長、繁榮,企業既要注重生產,又要促進文明的進步、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四、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生產為中心進行經營管理,實行開放式發展,充分尊重職工的愿望,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優化職工的精神處境、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企業內部達成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企業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全社會的福利保障、人才流動、資源共享、共同富裕、充分就業。五、實行工人參與制度和民主治理制度,政企分開,依法保障企業職工的當家作主的權利;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之間互相制約,發揮職代會的作用,提高職工代表在股東大會、監事會中的比例,以確保勞動者的利益不被損害。六、采用集約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節約資源,節約勞動力;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良性互動,形成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型企業經濟、綠色企業文明;企業成為技術進步、知識創新的中心,勞動者知識化,知識人性化,克服技術對人性的傷害、桎梏和異化。
總之,現代儒家企業制度是以儒家思想彌補現代企業制度的不足,它更加注重儒家的人文關懷、財產的股份共有、職工的權利保護和企業的民主治理,強調在企業中積極推進人本人道、公平共富、民主自治、科學高效、法治分權、多元開放、和平愛國的現代儒家文明的建設。
三、儒家市場經濟
儒家市場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它兼顧利益與道德、競爭與合作、個人與團體、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將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與人本、仁義、信用、中和等思想結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道義感、使命感、責任感、氣節精神,以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師重教、愛國主義的精神運用于市場經濟的文化建設,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和諧發展。所以,儒家市場經濟就是人本人道、公平公開的市場經濟,是以人為中心、既主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又尊重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經濟形態。
也就是說,一方面儒家市場經濟推崇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奉行能力主義,鼓勵效率和競爭,另一方面它又反對片面地追求高效率、高產值、高資本收益率和高技術水平,主張協調經濟與人文、環境、生態的關系,將效率與競爭建立在尊重人性和人類普遍價值觀的基礎上。
所以,儒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價值規律配置資源和生產力、通過價格信號協調供求關系、通過競爭機制分配國民收入,又要建立有利于弘揚道德、鼓勵合作、保護人權、尊重人格、實行民主、保護生態環境、效率與公平協調、技術與人性兼顧的人文主義機制和環境。
儒家市場經濟的特征是:一、經濟形態市場化。即儒家經濟并非回到官控經濟、農本商末經濟或計劃經濟的時代,搞單一的資源官府壟斷、國家所有和平均主義,而是維護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實現產權清晰化、財產共有化、管理科學化,促進自由競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以股份制為代表的共有制。二、企業行為人文化。建立儒家市場經濟,核心是建立現代儒家企業制度。企業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資本,而應是人。人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應建立以人為核心的儒家企業文化,倡導道德、關懷、仁愛、合作。三、經濟環境生態化。即不應以犧牲環境、生態和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從事經濟建設,而應經濟建設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生態多樣性的發展。四、高新技術人性化。即發展人性化的新科學、新技術,尊重人的價值,體現人間健康的倫理關系。五、決策機制民主化。即只有民主的,才是符合儒家民本思想的。六、宏觀調控法制化。儒家市場經濟并不是人治經濟,而應是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法治經濟,法治才能保障人的尊嚴。七、保障制度全民化。即要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全民保障體系,做到人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八、社會生活公平化。即人們機會均等,分配合理,共同富裕,沒有絕對的貧困者,收入不會成為影響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障礙。
發展儒家市場經濟的原則是:一、人本原則。即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把國家建設成為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人民之家”。二、人性原則。即提倡人性解放,萬類平等,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三、和諧原則。即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四、非異化原則。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技術、網絡對人的壓抑,反對專制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建立人道經濟、公平社會、無壓抑文明。
建立儒家市場經濟是建立現代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
現代中華文明是現代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與中華優秀傳統、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結合,它一要吸收現代文明智慧,二要弘揚以儒家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思想,三要融入社會主義的民主公正思想,四要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熔鑄新的民族之魂。使中華民族既有全球意識又有尋根意識,既崇尚科學法治、民主人權,又體現倫理道德、仁愛共富,既吸收西方式的天人相分、戰勝大自然、優勝劣汰思想的合理成分,又繼承傳統的天人合一、保護大自然、和為貴的文化精華,使中國社會既穩定和諧又進步發展,既有效率又有公平,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幸福與尊嚴。
可以說,現代中華文明就是現代民主政治、法治社會、公平文化加上儒家市場經濟。
我們相信,建立儒家市場經濟既是人類自我關懷的夢想,也是經濟發展的潮流。而建立儒家市場經濟,其核心是建立現代儒家企業制度。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設想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實行的是一種以計劃價格為基礎,以事后核算為重點,以完全成本法為內容的算帳報帳型的成本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說是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盈虧同企業無關,企業成本意識淡薄,損失浪費驚人,甚至不少企業虛盈實虧;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沒有真正形成科學的成本管理體系,缺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現狀不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不利于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也不利于企業成本的宏觀調控。這就要求對現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和具體要求。只有對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場經濟規律,自覺擺脫舊的觀念,適應新的形勢。其次,要學習西方國家應用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成功經驗,借鑒其關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經驗,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鮮明的中國特色,要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異同,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筆者認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為:在微觀管理上,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價格為基礎,以制造成本法為內容,以低成本、高效益為目標,以全面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在宏觀管理上,要建立以財務成本法規為引導,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資源為目標,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并用的宏觀間接調控管理體系。
二、成本微觀管理要建立現代成本管理體系
成本微觀管理即企業成本管理。在我國,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層單位,是國家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國有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對于增強我國經濟實力,促進四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求產品有競爭力,技術有開發力,資產有增值力,在市場上有應變力,特別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素質低、產品質量差和成本高的現狀,要具有現代化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企業管理現代化,就要求企業各項專業管理現代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傳統的算帳報帳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計算財務成本,不計算管理成本;只重視事后算帳,不重視事前預測和決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慮先進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業財務部門,不注意發揮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因而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觀念上革新,要樹立競爭觀念、效益觀念、經營觀念、法制觀念和開拓觀念等新的觀念。
2、成本管理組織合理化。這是管理現代化的保證。沒有組織上的保證,企業就很難把現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好,就不可能發揮最大的總體效益。成本管理組織化就是要求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要建立成本管理責任制度,保證目標成本的順利實現。同時,還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職能,建立科學的成本指標體系、成本核算體系、成本決策體系、成本控制體系和成本考核體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學化。要總結我國成本管理的好經驗,引進國外現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發展提高。主要有目標成本管理、責任成本管理、廠內經濟核算、本量利分析、價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班組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多種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電子化。在成本管理中,應用電子計算機,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務性勞動,而且可以加速信息處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使管理人員及時作出正確決策。同時,還應推廣應用先進的檢測手段和顯示監控裝置,加強對物質消耗和流向的控制,為成本控制和計算創造條件。
5、成本管理人才專業化。要培養一支能夠適應成本管理現代化需要的專業干部隊伍。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成本管理工作不斷前進,保證成本現代化早日實現。
總之,管理思想是靈魂,管理人才是關鍵,管理組織是保證,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條件。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應該配套,并同步進行,才能共同推動成本管理向著現代化方向邁進。
三、成本宏觀管理要建立間接調控體系
成本宏觀管理即成本的國民經濟管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對于成本管理仍然需要從宏觀上加強調控。
1、要建立成本法規體系,促進成本管理工作規范化。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1992年,財政部了《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和行業財務制度與會計制度,對原來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進行了部分改革。近年來,又頒布了一些具體會計準則,其中不少涉及成本管理的內容?,F在應該盡快把成本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起來,使今后成本管理有法可依,力求做到制度化和規范化。
2、要通過社會審計,糾正成本計算不實和弄虛作假行為。當前成本管理上存在不少問題,成本計算不實,財經法紀松馳,亂攤亂擠成本現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弄虛作假,偷稅漏稅,這就給成本管理增加了很多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要逐步建立財稅監督、國家審計監督和社會審監督三者并立的經濟監督體系。注冊會計師審計要重點對成本法規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糾正企業中成本計算不實和亂攤、亂擠成本等違法亂紀現象。
3、要有合理的經濟布局,促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我國各地自然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又不平衡,這就要求生產要合理布局,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減少不合理的運輸費用,努力節約社會勞動。同時,還要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專業化和各產業綜合發展的正確結合。
4、要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我國產業結構尚不夠合理,主要是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加工工業規模偏大技術水平和專業化程度低,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有些行業盲目發展,產大于需;有些行業產量低,不能發揮規模效益。這就要求宏觀上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使社會生產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要重視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以促使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降低產品成本。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無形資本將取代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這意味著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制度創新,為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
一、傳統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無形資本就其本質而言,是在資本的發展過程中,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的,不具有實物形態的資本。以技術、品牌、商譽為代表的企業無形資本具備了資本的一般屬性,而且具有遠比有形資本強大的價值增值能力。無形資本的特征和運動規律與有形資本有所不同,無形資本理論是對資本理論的新拓展。
1、無形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個別勞動時間,一般具有較高的價值(或價格)。大多數無形資本是由勞動創造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高風險、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象特許經營權這樣的無形資本,是“權利資本化”的結果,沒有價值,但卻有價格。從均衡價格理論來看,由于無形資本對企業有很高的效用強度,使其成為市場中一種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較高的市場價格。無形資本的創建,具有個別性生產的特點,不象一般商品那樣可以成批重復生產,所以它的價值量應由個別生產者在個別生產中耗費的個別勞動來決定。實踐中,企業在創建無形資本中的各種耗費,很難完整準確的計量,現在通行的做法,是用無形資本可能帶來的收益,確定無形資本的價格。
2、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造成其產權容易被侵害。無形資本使用的可重復性表現為,它可以被一個主體反復使用和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這使得無形資本被侵害的機會大大增加。加之無形資本存在方式的非實物性,造成產權主體對無形資本的獨占能力弱化,因而無形資本的安全對法律有絕對的依賴性。
3、無形資本具有強大的增值功能。無形資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強大的競爭功能和壟斷能力。新技術可以數倍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技術附加值,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品牌、商譽、特許經營權等經營用無形資本,可以使企業的產品占有更高的市場份額,使同樣質量的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使企業壟斷某種產品的某個細分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豐厚的利潤。無形資本自身的增值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質量型而非數量型的資本增值方式,其價值可以在數量不擴張的情況不斷地積累,這也是無形資本具有較高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形資本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并不發生有形磨損,有些無形資本反而可以自動增值。例如品牌資本,使用的次數越多,其知名度越大,價值越高。
4、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保證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實現無形資本與有形資本的良性互動是無形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無,無中生有”。企業以有意識、有計劃的有形資本的投入,催生和擴張無形資本,即所謂的“有中生無”。同時,企業應發揮無形資本的強大的增值功能,以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增值,提高資本利潤率,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即所謂的“無中生有”。無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存在,多數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復使用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用無形資本進行投資、出售、出租、特許經營,以實現其的價值或取得某種收益權。
二、無形資本理論呼喚企業制度的創新
1、無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工業化初期,以機器、設備、廠房為代表的有形資本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于支配地位。此時,企業生產的技術含量較低,市場競爭的廣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本在生產經營中處于輔助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的市場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變得激烈而殘酷,企業之間的競爭重心開始由生產環節轉向產品開發環節和銷售環節,技術、品牌等決定企業產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無形資本,逐漸從有形資本中獨立出來,進而取代有形資本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將取決于企業擁有無形資本的質和量,以及管理和經營無形資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好的想法和技術發明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它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質資源面臨的有限性的約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復制,因而資本收益遞減的法則不再成立。對無形資本的開發和使用,大大緩解了企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空前地拓展了企業發展的空間。
2、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求企業進行制度創新。當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有形資本的投入來實現時,企業的制度安排是以生產環節為重心的,企業的資本結構以有形資本為主體,企業的組織結構以生產組織為主體,企業的產權制度以無形資本產權制度為主要內容,企業的勞動力構成以工人為主體,企業的管理制度以對有形資本的管理為核心。當無形資本超越有形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要素之后,企業的制度安排則要圍繞無形資本的開發和經營這兩個重心來進行,這給企業制度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這種變化過程就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過程。
3、企業的制度創新,同時又促進了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所謂制度創新,就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的變革。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活動使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從而使無形資本從幕后走到了臺前。那些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企業,正是那些無形資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經營者,也毫無例外的是始終進行制度創新的企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這些企業都經歷了大幅度的改組,特別是近年來,大公司之間的兼并聯合令人矚目,企業無形資本的規模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突出。
4、無形資本理論對企業制度創新的導向作用。創新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無形資本的發展為這種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無形資本理論為這種創新指明了方向。從前面的分析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提高企業開發和運用無形資本的能力,應該成為企業制度創新的一個基本目標。擁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樂公司,其可口可樂品牌和配方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本,而且還在繼續為可口可樂公司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比爾·蓋茨創造的微軟神話更為我們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無形資本創造價值的能力是有形資本無法比擬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是無形資本的時代,無形資本將把企業帶進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了操作平臺
1、制約國有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無形資本意識淡漠、認識落后,是導致無形資本理論和實踐低水平的主觀原因。認識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無形資本存在意識淡漠。由于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覺和把握,而且企業對無形資本的管理和運營也不太熟悉,這些往往使企業忽視無形資本的存在,甚至對其流失也視而不見。第二,無形資本的生產要素意識淡漠。在傳統的觀念里,企業的生產要素僅包括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土地和有形資本,而忽視了無形資本,更不能認識到無形資本是生產函數的內生變量,在企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對無形資本的功能認識還不到位。雖然企業對技術開發、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認識已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大多數企業還認為,技術開發和廣告等的投入是企業的費用而不是投資,說明企業對無形資本的認識還有差距。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組織結構、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以及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強化了這種不利影響,使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面臨重重障礙。第一,國有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普遍仍帶有明顯的“生產型”特征,還沒有質的改變,勢必會限制企業無形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傾向,使從事無形資本開發和經營的企業人力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結果導致人力資本供給的嚴重短缺。第三,國有企業人才的流動和使用,仍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離“市場化”的距離還很遠。在人力資本的選用和開發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公司以無形資本方式的出資,不得超過公司注冊資本的20%,否則工商部門將不予注冊。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的無形資本的核算范圍、入帳價值的確認方法以及費用攤銷方法等,導致無形資本帳內無價或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嚴重背離。類似這樣的制度安排,無疑是企業無形資本形成和發展的障礙。第五,對國有無形資本監管不力。國有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資產重組過程中,存在不計算或低估國有無形資本價值的情況;國有企業的技術訣竅流失、專利技術被侵權、商業秘密泄露、名牌商標被假冒等現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國有無形資本大量流失。第六,國有企業無形資本的投資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資,不敢冒風險。一方面是投資效率不高。比如,前幾年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標王之爭,中標企業花費的巨額廣告費用并沒有給企業帶來預期的收益,投資行為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投機性,沒有和企業有形資本的生產經營很好地結合,巨額投資開發出的是“泡沫”無形資本。
2、通過企業制度創新為國有無形資本的有效開發和經營提供操作平臺。首先,要改革無形資本產權制度。明確產權主體、明晰權責邊界,保證產權的可交易性是實現無形資本優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條件;反映無形資本特點,保證無形資本的安全,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特殊條件。國有企業中建立的“法人財產制度”,為明晰國有資本的產權找到了有效的辦法。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逐步取消對包括無形資本在內的國有資本進入資本市場的限制,改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具體來說:一,除了與企業無法分離的無形資本(如商譽)和企業無法完全控制的無形資本(如供銷網絡),應允許可交易的無形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二,對于產權可以自然人化的無形資本(如專利技術、專有技術),不應片面強調其國有化或法人化,應鼓勵國有企業的無形資本的結構中存在自然人產權,并賦予其與國有產權和法人產權平等的權利,這樣可以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可以避免非自然人產權帶來的交易費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三,應在法律的層次上明確國有企業在國有無形資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責任。通過產權制度的改革,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本產權模糊、產權主體錯位和產權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將會改變國有企業中無形資本開發無動力、經營無活力、負責無能力的狀況。
其次,要建立企業人力資本制度。如果說有形資本的積累主要依賴于大自然的恩賜的話,那么無形資本的發展壯大則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就是企業中進行創新活動的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雖然是人,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卻具有資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資本制度就是要承認他們的資本所有者地位,他們進入企業就是以人力資本對企業投資,雖然他們沒有投入貨幣資本,但是應該擁有產權。相應的,他們的收益應該是投資收益,而不是工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企業的股份構成中設立人力資本股,其產權屬于企業中的人力資本,并適當限制其轉讓或上市交易,以此作為企業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的基礎。湖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在企業中建立人力資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擁有該公司的250萬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這250萬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資本投資,體現的是他所擁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價值。我們認為,這種人力資本股制度比經營者年薪制更科學、更規范、更到位,因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納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制度,包括人力資本的引入制度和開發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國有企業應打破地區和部門的條條框框,打破戶籍甚至國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場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資本。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股東,當然有權力選擇企業的經營者,但選擇的對象應該是市場中形成的企業家,而不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員;二,以人力資本股制度的建立為龍頭,確立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特殊地位和權利,創造吸引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環境;三,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功能創造寬松的環境和廣闊的舞臺;四,與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應有退出制度,保證人力資本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就開發制度而言,企業對人力資本開發要舍得投資,同時要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回避制度。企業要清醒地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意味著要企業放棄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將是長遠的利益。企業可以依托院校培訓和市場實踐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本,并把人力資本的引入和開發結合起來。
第三,要加強企業的無形資本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企業無形資本的開發組織和經營組織,好比是企業的“兩翼”,缺少任何一個會失衡,只有“兩翼”豐滿,富有力量,協調一致,企業才能展翅高飛。就技術開發而言,第一種模式是設立企業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優點是技術的可轉化性強、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能掌握競爭的主動權。第二種模式是與國內的高等院?;蜓芯繖C構進行聯合,把技術開發交給他們去做,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精簡機構,轉移開發風險,缺點是開發周期長,技術的適用性差。第三種模式是完全通過技術市場購買企業所需技術。引進的技術不可能是最好的技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中,我們提倡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還是要立足于自己開發,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以避免在技術上受制于人。從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我們主張企業設立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這樣既有利于企業形成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同時,又有利于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從宏觀上講,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是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要保證。
就企業營銷用無形資本(如品牌、商譽、供銷網絡等)的開發和經營而言,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不是哪一個部門可以單獨完成的,但應配備具備創新能力的專門人員負責。由于這些無形資本一般存在于企業同其他市場主體的關系中,所以協調企業同外部環境的關系是他們的基本職責。加強企業的開發組織和營銷組織,并不是否認生產組織的重要性,而是我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制造加工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同企業之間不會有太大差異,因生產水平上的差異而形成企業在競爭中絕對優勢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意義而已。
第四,要調整無形資本的管理制度和經營制度。無形資本的管理是無形資本經營的基礎,主要涉及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價值管理而言,無形資本沒有具體的實物形態,而且價值量難以準確計量,給無形資本的價值管理帶來很大難度。價值評估和財務核算是無形資本價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體制度應以企業無形資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時地計量為原則?,F行的無形資本核算制度和注冊制度應予以調整,解除其對企業進行無形資本價值管理和引入無形資本投資的影響和限制。同時,應特別注意對無形資本的效益進行監控,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設立反映無形資本效益的指標體系,并把其納入企業的效益指標體系中去,這是企業配置和使用無形資本的依據。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盜、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發生,而無形資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權、防損害、防泄密等,其難度更大,對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對法律的依賴性更強。
無形資本經營是發揮其增值功能的關鍵。在國有無形資本可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前提下,通過轉讓、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充分發揮無形資本可以被多個主體同時使用的特點,實現無形資本本身的價值和價值增值。充分認識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之間相互促動的關系和無形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用企業無形資本帶動有形資本的生產和經營,實現企業資本的迅速增值。以無形資本為紐帶,進行企業間的兼并聯合,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旭亮等.資本一般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識資本.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軍旗.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東方出版社,2000
〔4〕盧宏定.現代企業無形資產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識產權管理是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導刊,1996(4)
由于現代企業集團化、跨地區經營的特點,企業總機構必須妥善處理好與下屬分支機構之間的財務管理關系。處理好統一性與自主性的關系,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做到既能靈活地集中財力,保證生產重點需要,使資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調動下屬分支機構的積極性。使其在保證完成總機構下達的各項經濟任務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應的經濟權益并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由于現代企業的經營范圍廣、分支機構多、物資流量和資金流量大,企業必須從商品經營為主轉變為以資本經營為主??倷C構應成為投資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機構成為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要適當劃分各級管理權限,費用計劃管理,資金有償使用。以資本增值最大化為目標,為股東或投資者謀求最大的回報。
適當集中財權,強化管理。資金調度權、資產處置權、投資權、收益分配權、財力人員的任免權要集中總機構,各分支機構只有經營權,實現由分權型管理向集權型管理的根本轉變。同時,縮小管理半徑,盡量少設三級或以下的分公司,減少管理層次,有利于適當集中財權,實現有效監控。
健全內部機制,強化財務監管。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須保證財務管理的權威地位。財務管理機構設置要科學,財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統一,執行要有剛性,檢查、監管要到位。設立內部結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資金和加強監控。實行公司內部財務信息聯網,提高財務監控質量。
實行目標管理,健全激勵機制。目標管理是一種以考核最終成果為核心的現代管理方式,實現對下屬分公司的績效評價與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勵方式,對調動下屬分公司的經營和管理的積極性來說,是一種強制約束機制。
統一采購物資。實行類似政府采購制度的統一采購制度,以利降低采購成本,減少倉儲費用,加速資金周轉。
二、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特點會計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確立自主理財的主體經營服務地位?!罢蠓珠_”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已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法人資格,變為經濟實體,確立了主體地位。會計作為企業專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成為服務于企業經營和管理的理財主體,并確立了理財的主體地位。因此,應按照企業賦予它的理財職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確立自主理財的清產核資規范制度?!爱a權清晰”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前提。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分離組合日益頻繁,企業間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單一的國有企業將向合資、合作、聯營、承包、股份制、集約化公司等多種企業組織形式轉化,這樣必然帶來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產權的轉移和變化,形成價值形態的變化和流動。
確立自主理財的資金管理運作中心。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說到底都是資金運動的過程。而資金運動既有起點,又有終點;既有實物形態,又有價值形態;既有動態,又有靜態(相對而言)。因此,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從理財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資金的變化與走向,是建立現代企業會計管理模式的關鍵所在。
確立自主理財的成本核算管理網絡。建立現代企業會計管理模式,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標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體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責任成本為重點,形成成本管理系統網絡。
確立自主理財的效益目標考核機制。建立現代企業的會計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實行集約化管理,確保效益目標的實現。因此,企業財會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為理財重心,建立效益目標考核機制,做到優化資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獲取最大的效益。?
確立自主理財的決策參與管理機制?,F代企業制度下企業自主經營和管理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會計為其服務的主體地位。會計是反映資金運動全過程的,企業的一切經營和管理服務的主體地位尤為重要。
三、對我國企業現行會計管理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1]
就加強企業會計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建立和健全會計管理制度,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資金運行和經營狀況,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包括會計人員的管理和會計企業管理兩大部分。會計人員管理涉及選用、考核、獎懲等,會計業務管理包括財務收支計劃、會計核算、會計監督與分析、日常會計基礎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業會計管理體制,必須體現出先進、合理、高效的原則,使會計管理職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綜觀我國企業現行會計管理的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由各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第二種交叉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由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會計業務由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第三種是統一型管理模式,即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統一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下面就這三種會計管理模式作一比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采用這種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由各責任單位領導與管理,會計人員在核算第一線,有利于會計人員比較全面地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資金運行狀況,對責任單位的會計人員參與企業管理,堅持會計核算的相關原則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會計人員和會計業務受控于責任單位,在會計核算上易導致按責任單位的意圖辦事,而不顧全企業整體利益。如在責任或成本核算上,該進入當期成本的而不進入,甚至亂攤、亂擠成本;在責任利潤核算上會出現虛列成本減少利潤,或少列成本虛列盈利,該處理的損失得不到及時處理。同時又因會計人員自身利益與所在責任單位的利益息息相關,容易發生會計人員不按會計制度去處理會計業務。有的會計人員害怕打擊報復或怕得罪領導,不敢堅持原則和制度,使會計監督職能無法履行。由于各責任單位的工作和企業會計部門的工作配合不夠,使一些急辦的事不能及時落實與處理,影響會計工作的整體效率。同時,由于會計人員缺乏,一些業務素質不高的人員從事了會計核算工作,必將影響核算質量。此外會計核算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也難以得到保證。?由于企業把實現整體利益作為首要目的,把獲取局部利益只是作為一種保證手段,而推行責任會計核算旨在強化會計管理,確保企業的整體利益。在這種分散型管理體制下,各責任單位的人、財、物三權融為一體,各自為政,企業也就無法實行有效控制,整體利益得不到保證。權衡利弊這種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由于會計業務歸企業會計部門領導與管理,對會計人員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業務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條件?,F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人和事兩者又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有效地實施管理。所以這種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為科學管理的原則。管理體制上的這種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現對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難時就互相推諉,易造成工作混亂。?
其三,統一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克服了上述兩種模式的不足之處,能有效地發揮會計職能和作用。它的特點是各責任單位核算機構是企業會計部門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會計部門的派出機構,為各責任單位服務,同時執行好會計職能。這種統一型的管理體制,有以下三大好處:?各責任單位的會計管理受企業會計部門統一領導,給會計人員實行會計監督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會計人員執行制度,提高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會計人員業務素質通過企業會計部門直接考核、評比和獎懲,有利于會計人員鉆研業務、提高技能,做好會計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企業會計部門實行計劃、資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調節與控制,在擴大責任單位生產經營自的同時,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整體效益。
四.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特點的會計管理體系[2]
根據我國企業的會計實踐和現代企業的要求,企業會計管理體系應該分為一般會計,責任會計和管理會計三個層次。
一般會計即傳統意義上的財務會計,它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及有關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處理企業各類賬目,按時向稅務部門與社會保險等部門交納稅費。一般會計是企業會計管理體系的基礎,它完整地記錄企業經營活動的收支情況,并通過分類賬、損益表、利潤分配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等向外報送財務報告,為企業的管理層財務分析與決策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同時提供投資者(國家)和股東作為投資的參考。
關鍵字:契約人力資本企業制度
一、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結合體
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這些契約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種形式:
1、資本契約,它將資本化分為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這是從企業創立之初的資本構成角度來說的,也是企業在整個經營過程中對資本的劃分。在馬克思的眼中,企業的資本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實物資本,也即是這里的非人力資本;馬歇爾是承認企業家才能的,但他并沒有將這種才能當作界定為人力資本,他不承認企業家才能是一種人力資本,更何況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人力資本。真正提出人力資本并做了一番詳細研究的是舒爾茨,他認為,人力資本是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能力(舒爾茨,1962),資本范疇是人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等。它之所以是一種資本是因為它是未來收入或滿足的來源(舒爾茨,1971)。根據人力資本的存量不同,可將其分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業家型人力資本。當具有這些人力資本的人進入到合約式的企業后,企業對人力資本的不斷投資,人力資本的價值不斷的得以提升。非人力資本則是指企業投入的所有實物資本包括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土地、貨幣以及其他有價證券。
2、主體契約。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企業家(經營者)、企業職工(生產者)和資本家(非人力資本者)是企業中必不可少的行使三種不同職能的人,在不同性質的企業中,這三種職能表現形式會不一樣。如在手工工廠中,它只有一個人,沒有雇員,這個人同時充當經營者、生產者和非人力資本出資者的角色,這時候契約主體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而在其他情況下,這種主體往往體現在不同的人身上,這種把體現不同職能的人聯系在一起的就是主體契約。
3、產權契約。企業是一份產權契約的觀點認為,企業是資本和企業所有權的集合體,資本的產權可以按照出資人標準劃分為人力資本產權和非人力資本產權,而對于企業運行之中產生的企業所有權來說,它包括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張維迎,1996)。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就有必要對企業所有權進行合理的劃分,這種劃分是在人力資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之間進行的,它在企業成立之初便以某種契約的形式規定下來,雖說這種契約不可能很完備,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備性使得完備的契約根本就不存在,以降低本對企業資本和企業所有權進行了產權劃分。
在這三個契約中,核心是人力資本,主體是實現人力資本的載體,而產權是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表現形式。人力資本在契約式的企業中扮演這不同的角色,行使著不同的職責,從而決定了它在企業中的特征必然是以這些契約為基礎的。
二、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表現特征
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同時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一樣均需要通過投資才能形成,但與非人力資本相比人力資本有其自身的特點:
1、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張維迎、1996),人力資本產權可以交易(周其仁、1996),但行為人在支配歸其所有的人力資本以追求最大化時將面臨約束(諾思、1990)。人力資本是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能力。它體現在作為其載體的不同類型的人身上,它與其產權所有者具有不可分性,但這種產權價值的實現是通過讓度部分所有權來完成的,在讓度所有權的的交易過程中,它必然會受到與之交易的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其在追求價值最大化時候受到一系列的約束條件。
2、社會本質決定了人力資本行使的受限性,它與產權的內涵一致,從而決定了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抵押性(加護野中男和小林笑雄、1995,楊瑞龍、2001)。在人力資本產權交易的過程中,人力資本的行使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力資本所有者一旦進入企業并簽訂合約,他就必須按照和約的規定行使自己的職權,隨著在合約式的企業中對人力資本的不斷投資,人力資本的價值不斷的得以提升,這種價值的提升使得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的關系更加緊密,人力資本的退出難度隨之增加,同時,人力資本所有者自身追求價值最大化而不是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也使得他退出的主動性減弱。對于企業來說,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穩定性的增強,人力資本就具有了非人力資本的抵押性的一些特征,如為企業所有、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
3、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同樣承擔風險,而且資本市場越發達、專業化程度越高,人力資本承擔的風險越大。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現代公司企業中的非人力資本由實物型向證券型、貨幣型、信用型轉化變得更加容易,非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關系逐漸弱化,非人力資本所有者退出企業變得更加容易;由于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協作化及團隊化趨勢的加強,一旦人力資本進入企業后,人力資本退出企業將受到更多的客觀性制約,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將承擔更大的風險。
4、資本的資本量的大小由人力資本市場信號引導。人力資本既然能夠表現出資產的特征,那么它就有一個計量的問題,這種資產該如何計量呢?市場是反映價格的主要手段,人力資本的初始價值需要通過市場進行顯示。但人力資本的價值又與一般資產的價值有很大的區別,人力資本的價值隨時處于一種變化狀態,尤其是在企業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不斷變化是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這種變化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相對于非人力資本而言,人力資本產權在企業中的比重不斷的增加,非人力資本產權的比重不斷的下降。
5、人力資本所有者不僅可以通過“偷懶”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過“虐待”非人力資本使自己收益。(張維迎,1996)。在兩權分離的企業中,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難以對經營者和生產者實施有效地監督,一旦合約有不利于他們的傾向或者有機會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他們就會利用信息優勢,在不會被發覺的情況下“偷懶”以提高自己的效用,一般情況下這種行為是很容易進行的。而有時候“虐待”非人力資本同樣可以增加自己的收益,比如在實施計件工資的企業中,資產的損耗程度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工人的工資只與產量掛鉤,他們當然會采取一切手段來增加自己的產量。這就要求在企業中,最有所有權的安排應該是讓最重要、最難監督的成員擁有所有權,從而使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達到最大程度的對應,“外部性”最小,企業總價值最大。
三、人力資本與企業制度演進
自從有了企業這種經濟組織以來,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同時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兩類要素,它是一個企業得以運行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它也是企業區別于其它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人力資本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資本家)也理所當然的成為組成企業必不可少的主體,這兩類主體行使著三種不同的職能,經營者職能、生產者職能和資本家職能,三種職能同時得到滿足才能保證企業能夠順利的運行。但有了這些還不夠,作為一個以營利為目標的經濟組織來說,它既有利益的沖動同時又面臨著競爭的壓力,它必須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只有有效的激勵經營者和生產者才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有效地激勵安排是人力資本產權和非人力資本產權的合理劃分。這些組合和權利的劃分都是通過契約的形式得以實現的。
企業制度是指以產權為基礎和核心的企業組織和管理制度,它是隨企業的產生而產生,隨企業的發展而發展的。
企業的契約性質和人力資本的特征及其變化共同作用并決定了企業制度的演進路徑。
在企業的最初形式個人業主制的手工工場里,工場主一般雇人很少,對于那些規模稍大的手工工場而言,所雇人數也往往有限。在這種企業里,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合而為一的,工場主既是出資者又是經營者,企業的主要決策由他來作出,他們的生產也限于一些簡單的手工產品,雇員所受教育程度很低,初始人力資本價值很低,他們的勞動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工場主的教授得來的,這樣就使得企業的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主要集中在工場主一個人身上,他必須承擔幾乎所有的風險,一旦經營失敗,它必須對企業承擔無限責任。由于生產技術簡單,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少,生產者在信息上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企業主對生產者很容易監督,生產者難以通過“偷懶”提高效用,“虐待”非人力資本的可能性也大為降低,相反,企業主擁有更多的信息上的優勢,這就決定了他對生產者使用最多的是監督而不是激勵,監督本身就體現在管理職能中,不需要額外的支出,而激勵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須有物質上的刺激,這對于理性的工場主來說是不理智的。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業主要分配在非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很高的工場主身上。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技術不斷的應用于生產中,這為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張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同時,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為企業主銷售更多的產品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在這種背景下,經營較好的手工工場規模迅速得以擴大,這種擴張的直接結果就是更多的非人力資本品的投入和更多的雇員的進入,企業的手工化生產局部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生產過程變得復雜,監督變得困難起來。手工工場的生產形式逐漸為工廠制度所取代。
由于工廠制度要求的機械化生產使得投入品價值增加,而且這種投入品具有實物上的不可分性,建立工廠的資本投入遠非手工工場的資本要求所及,這種大規模的投資帶來更多利潤的背后也蘊涵著更大的風險,為了獲得建立工廠所需資金同時降低經營者自身的風險,最好的選擇就是出資合伙,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出資。實證資料顯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出資人組成企業的比例明顯上升。這在兩百年前合伙制企業出現是是這樣的,即使現在,企業的生產內容和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規律依舊存在。
工廠制度的建立不僅使出資人數量發生了變化,而且導致了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復雜化。規模擴大的直接結果就是企業人數的增加,生產過程也復雜起來,生產的專業化程度日益加強,監督和管理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和更加困難。必須有更多的人參與企業的管理,以滿足企業職能部門和層級結構的擴張。作為企業出資人的資本家數量有限,擁有較多財富的人本身就能證明自己擁有更多的經營才能(張維迎,1994),因而,他們更可能成為企業的經營者。這樣,合伙企業的多個出資人理所當然的成為企業的共同經營者,他們共同出資、共同管理經營企業。對于生產者而言,生產的復雜性要求他們擁有較高技能,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為這一條件提供了可能,企業的大規模規范化生產促使經營者愿意為生產者提供更多的培訓,這種對生產者人力資本的追加投資提升了生產者的人力資本價值,而企業的經營者在長期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也極大的促進了經營者人力資本價值的提高,整個企業中人力資本的價值得到了普遍提高,這種價值的提升來自于組織和個人的共同作用,此時人力資本產權的所有者依舊沒有變化,但產權的收益者變為組織和個人,這種產權的收益取決于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更大的剩余索取權,必須對個人進行必要地激勵和約束。在組織結構和生產條件復雜的企業中,經營者不可能擁有所有的信息,尤其是關于生產者的信息,擁有較高技能的生產者擁有的私人信息增加,使得監督他們的工作變得相對困難起來,為了更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減少偷懶和虐待實物資本以提高自己的效用發生的可能性,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經營者也必須讓度部分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于生產者。這一系列隨著人力資本的變化而變化的企業和約安排使得合伙企業制初現輪廓。
隨著蒸氣機的廣泛使用最終導致了工業革命的開始,重工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引起了鐵路、港口等重要基礎設施的發展。這些基礎設施所需的巨額投資遠遠超出了少數資本家的能力范圍,這對資本的籌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當時銀行的業務范圍也比較小,經濟實力有限,而且這些投資的資金回收期長也使一般地小銀行望塵莫及。只有通過社會才能迅速的獲得所需資金,人力資本價值的提高使得人力價值高的一般市民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他們開始有了一些積蓄,以股份的形式將這些積蓄投資于企業可以獲得較為可觀的收益。這樣股份化的籌資方式成為現實,企業的初始資本便出現了社會化的特征。大量的小股東并沒有能力經營企業,他們只是關心自己手中的股份能否得到更大的增值,只有那些企業的大股東才愿意參與到企業的經營中去。出資者在企業中的形式權利的比例減少了,這主要是由于作為出資者的中小股東并沒有能力和意愿參與企業的經營,非人力資本所有權在企業中的比重也隨之降低。而更大規模的企業要求更多的技術素質高的生產者,他們從事的工作性質對生產者的人力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層管理人員加入到了這些企業中來,他們在所從事的部門擁有更多的信息上的優勢,他們在企業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同時在人力資本上的追加投資也使得他們退出企業的成本和風險加大,因為他們在這些企業中只從事范圍非常狹小的工作,這種工作的特點使他們的人力資本具有很高的專用性,也正因如此,他們在企業中具有了一定的抵押性。企業中人力資本的價值就隨之變得更加重要,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分享更多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對于一般生產者更是這樣。合伙制企業制度就這樣逐漸過渡為股份制企業制度。
在股份制企業中,非人力資本依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企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經理層的崛起,才真正的使得這一狀況得以改變。企業龐大的規模必須依靠復雜的組織結構才能很好的運行,經理層在企業中的數量不斷擴大以滿足官僚體制的需要,他們分布在企業的各個不同的部門以及這些部門的不同層次上,在企業中起到了連接上下、貫通左右的作用。他們幾乎控制者企業的各個部門,掌握著企業的幾乎所有信息,同時他們也是企業的股東,手中持有不少的企業股份,他們的人力資本價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占據了主導地位,股份制企業最終成為了經理企業。
四、簡單結語
在企業制度的演進過程,人力資本通過企業契約始終發揮著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
楊瑞龍、周業安:《交易費用與企業所有權分配合約的選擇》,《經濟研究》,1998年第1期。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王金營:《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