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5 15:20:59
序論:在您撰寫近代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堂的空間分布
筆者通過對陜北地方史志的梳理總結,初步核查了陜北地區清末民國時期教堂的數量和位置,統計出清末至民國時期陜北23縣中有19縣有教堂,其中天主教堂68座,基督新教教堂18座。,在陜北地區分布較廣泛的主要是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地方史志內均無東正教的傳教記載。天主教進人陜北地區后,首先集中在陜北的北部靠近蒙古一帶的靖邊、定邊,建成的教堂共計35座,全部分布在鄉村,形成一級區域;在陜北的靠近晉中的懷遠、榆林、綏德、葭縣,教堂共17座,其中11個位于鄉村,4個位于集鎮,2個位于縣城,以鄉村為主,鎮及縣為輔,形成二級區域;另外分布在陜北地區的榆林、中部縣、延長縣、安定縣、鄺州、洛川,教堂共12座,其中5個位于鄉村,5個位于縣城,2個位于集鎮,以鄉村及縣城為主、集鎮為輔,形成了三級區域;其余分布在陜北的膚施縣、延川、安塞、宜君縣。教堂共4座,2個位于縣城,2個位于集鎮,以縣城及集鎮為主,鄉村沒有分布,形成四級區域。陜北天主教堂景觀分布呈現北部邊緣區向傳統宗教集聚的中南部區域擴展趨勢,由此歸納出天主教在陜北的傳播空間特征為“邊緣——中心型"’在總體分布上以村和集鎮為主,早期由鄉村起源?,隨著教會勢力及教徒規模的發展,逐漸向城鎮擴散,這與天主教相對于基督新教的宗教歷史淵源久遠是相關的。基督新教在近代進人陜北地區后,首先集中在陜北的榆林及宜川縣,9座均分布在縣城;其次分布在陜北的綏德縣、懷遠縣、中部縣、府谷縣、米脂縣、清澗縣共9座,6個位于縣城,3個位于集鎮,以縣城為主集鎮為輔分布。陜北基督新教教堂集中在傳統宗教的核心區域,由此歸納出基督新教在陜北的傳播空間特征為“中心型”,在總體分布上,以鎮和縣為主,在發展分布上形成了直接在縣和集鎮之間“跳躍式”的演進方式。
(二)基督宗教文化的擴散
陜西是我國東西部過渡地區的省域,陜北長久形成了粗礦敦厚中又見細膩生動的陜北文化。陜北民’間傳統的,經過了其區域過渡融合特征的長期沉淀,近代時期主要集中在陜北的中南部地區,民間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天地神靈崇拜狀況。③代表西方文化的基督宗教在清末民初進人陜北地區后,與當地的傳統文化相碰撞,為了避免信仰沖突,基督宗教首先選擇陜北的北部與內蒙古、山西相鄰省的交界地區。清末民初,陜北的北部地區相對陜北中南部地區生產力低下,傳統意識較薄弱,基督宗教教會通過購買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方式發展教民’在生存與信仰之間,百姓選擇加人基督宗教,使得北部地區教民迅速增加。隨著基督宗教在陜北的發展及擴散,逐步傳播到中南部地區,由于該地區是傳統的核心區域,因此教民發展緩慢,教堂數量較少,這與表1和表2的統計數據相符。陜北地區的基督宗教文化與傳統宗教文化之間顯現出“多交錯,少重疊”的擴散分布特征。
二、教堂的建筑特征
民國后期由于社會動蕩,陜北的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受到嚴重的破壞。據陜西省檔案館民國二十五年的檔案以及當時陜北地區各府呈報的教堂調査表?數據,在民國二十五年基督宗教堂僅存15座,其中天主教堂8座,基督新教教堂7座。在作者數次對陜北區域的實地調研中,近代時期建造的陜北基督宗教教堂建筑目前僅存5座,而其余的近代時期教堂已經不復存在。現存的陜北近代時期的教堂,從建筑群選址布局看,呈現出沿山體及河道走勢布局,符合當地窯洞建筑依山就勢的原則,教堂朝向基本坐北朝南,據教堂在整個建筑群置不同,分為教堂位于建筑群中軸線,如佳縣譚家坪教堂;教堂位于建筑群一側,如延安橋兒溝教堂。從營造結構看,教堂建筑以磚石拱結構為主,磚木梁柱結構為輔,拱結構又分為兩種:其中一種采用了西式的梁柱拱券結構,另一種采用了地域特色的窯洞拱形結構,兩種結構相比,相同之處在于均采用了拱形曲線型結構,不同之處在于西式梁柱拱券結構較窯洞拱形結構,營造的內部空間更幽深多變。陜北延安橋兒溝教堂和甘谷驛教堂采用了西式梁柱磚石拱券結構,佳縣譚家坪教堂則采用了地域特色的石拱窯結構,榆林基督新教老教堂為磚木梁柱結構。在建筑風格上,現存的陜北近代教堂有羅馬風式、哥特式、中西結合式三種。的延安橋兒溝教堂為羅馬式風格所示的甘谷驛教堂和圖所示的原榆林天主教堂為哥特式風格,的榆林基督新教老教堂和的佳縣譚家坪教堂為中西結合式風格。教堂建筑采用羅馬風式或哥特式顯示出了西式教堂的建筑風格,表明西方建筑手法在陜北基督宗教建筑景觀上存在的烙印。陜北基督宗教教堂的建筑材料以當地石材和青磚為主,這些當地的材料形成了土黃色及青灰色為主的建筑色彩,這兩種色調與當地窯洞建筑的基調一致,構成了陜北基督宗教建筑的基調特色。
三、教堂的藝術特征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通過宗教儀式增強神圣意象,進人宗教境界。宗教儀式中采用空間、音樂等手法營造神圣氣氛,祭壇和唱詩班成為最直接的營造方式。祭壇是基督宗教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空間,7JC平標高一般高于地平面,屋頂最好為圓形,象征“天”’祭壇供奉基督教信物及神像,表達對上帝的敬意。在祭壇設置上,延安橋兒溝教堂的中廳北端為祭壇’高出室內地平1米,兩側設臺階。祭壇上方覆蓋著拱形屋頂,祭壇的墻壁有壁柱及內凹的圣龕,可放置圣像。延安甘谷驛教堂的中廳北端為半圓形祭壇,覆蓋著圓形穹頂’弧形祭壇墻面有6個尖券高窗’使圣壇光線明亮。處理唱詩班是表達基督宗教音樂的重要形式,唱詩班的設置強化了教堂的神秘效果。延安橋兒溝教堂的唱詩班位于南端入口的二層柱廊’柱廊高4.46米’柱廊下有四個六邊形柱子支撐。置身教堂大廳時’高處傳來的聲音與突出的祭壇渾然融為一體,靈肉在此升華為宗教精神,使建筑空間和宗教行為完美統一。
(二)美術及雕刻藝術
關鍵詞:近代;建筑形態;建筑文化
Abstract:China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t inherited the one h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other has been the impact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forms, but at that time under the China's semi-colonial, semi-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two architectural styles were not integr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particular kind of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orm only gives some brie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from the side of architectural Modeling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to reflect some of the features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the inspi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s of construc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culture
1中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簡述
客觀存在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反映在近代建筑體型方面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古典建筑隸屬兩個不同的體系,這些差異可以歸結到當地自然條件、人文風俗、思維模式以及技術條件等等多個原因。西方建筑的構成邏輯是一個從原型到細節的過程,西方的哲學傳統認為簡單幾何體是最為完美的形體,也是宇宙構成的根本,這樣形而上學的精神貫徹到建筑當中,就使得西方幾乎所有古典建筑都可以視為簡單幾何體的構成。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西方建筑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體型拼接來做模型,這一發現就從最根本的角度展現出西方建筑的大致風貌與普遍規律。如果說西方建筑有“神”的話,那么這種“神”就是曾被一些古希臘哲學家視為宇宙本源的幾何學。
1.1如果說中國建筑有“神”的話,那么這種“神”就是中國的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多信仰、多神論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建筑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局部看都與西方建筑迥異。
從宏觀上看,用西方的基礎幾何形體無法很好地描述其形態。比如從北京的乾清宮和坤寧宮的對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核心——儒家倫理、陰陽八卦、五行生克和龍鳳圖騰無不蘊含其中,那是西方任何高明的幾何學說所無法解釋的。
從局部看有兩點不同門窗等局部及其相互之間的比例所蘊含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如中國的門窗墻面有著無比豐富的中華文化的載體。墻上的雕花,無不是歲寒三友、二十四孝之類的內容;而大門上有尉遲恭、秦叔寶的門神形象,這與中國道教屬于多神教,與漢民族信仰多神的宗教特點密不可分。西方建筑為了打破平面直墻的單調,主要采用以幾何線條作為裝飾和點綴。
1.2組合形式與建筑體量不同。中國傳統建筑都由臺基、屋身和屋頂3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有一定的比例。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門窗組成,如是樓閣,則設置上層的橫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欄桿。形象突出的曲線屋頂在單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檐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檐。巨大的體量和柔和的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頂的基本形式雖然很簡單,但卻可以有許多變化。由于屋頂巨大加之構筑屋頂結構構件組合形式的多種多樣,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除了以上基本區別外,建筑體量也相差甚遠。一般認為,中國人沒有十分高大雄偉的紀念性建筑。建筑物以木梁柱結構,坡屋頂,其體量與高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像古代埃及那樣高達數百米的金字塔,或中世紀歐洲人花上百年時間建造的高敞雄偉的大教堂,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中國建筑追求體量適中,結構上也不求宏大與久遠。
2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對我國建筑形式的撞擊
近代的兩次使得帝國主義敲開了我國的大門,伴隨而來的是帝國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社會意識的“野蠻移植”。在腐朽的晚清政府統制之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還在竭力地抵觸外來文化的滲透,但是由于對帝國主義存在著懼怕的心理,只能放任其在特定的區域內發展。而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中看到了我國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極力想通過所謂之向帝國主義學習來改變本國落后的狀況。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意識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階層流傳起來了。在這時期內,我國的建筑文化受沖擊是比較大的,我國近代建筑體系從整體上說是對西方建筑體系包括技術、制度和思想多個層面的模仿與移植,在本國特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反對、制約和鉗制下帶有鮮明的特征,從而產生了所謂的中國近現代建筑思潮,近現代建筑在我國積極發展起來了。
3近代中國建筑實例分析
中國近代建筑體系從整體上說是對西方建筑體系包括技術、制度和思想多個層面的摹仿與移植,在本國特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反對、制約和鉗制下帶有鮮明的特征,從而產生了所謂的中國近現代建筑思潮。近代史上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是巨大的,很多建筑都是很忠實,也可以說是很生硬地模仿了原西方的形式和比例,也有極少一部分可以看到兩者風格的有機共存。
3.1青島江蘇路基督教堂
這座建筑主體造型比較簡潔,基本是由一個長方體和一個三角錐體構成的坡屋頂形式,鐘樓基本呈四方柱狀,內外都刻意追求西方古典主義風格。這種形式基本上符合中世紀羅馬基督教堂的特點,同時在比例和細部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德國式的風格。這樣的房屋建筑在中華黃海之濱,與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毫無共同之處,這可以看出,教堂的設計者為了突出基督教堂的特點,在設計時是刻意求西。這座建筑也可以看成是西方建筑在中國的代表作。
【論文關鍵詞】 公積金貸款 準備金提取 風險管理
前言:
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風險準備金是抵御風險的最有效途徑之一,當前對其準備金的金額總數是否完備、提取的方式和使用是否合理的這些方面的問題還是有很多的不同意見??上攵@些問題處理的妥善與否直接關系著貸款風險管理的合理與否。所以,本文就是基于住房公積金貸款需要面臨的風險和其機構當前擁有的風險管理的系統問題考慮,分析研究合理的準備金提取的辦法,從而找到貸款風險管理的相應策略和辦法。
1. 住房公積金業務發展狀況及風險分析
1.1住房公積金當前發展情況
自1992年以來,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全國設區城市陸續建立起來,不僅深受廣大城鎮職工的歡迎,而且逐漸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截至2008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達11184.05萬人,繳存總額20699.78億元,累計為961.17萬戶職工發放個人住房貸款10601.83億元,住房公積金使用率達到72.81%。住房公積金制度已經成為關系國計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制度。隨著住房公積金使用率的不斷提高、個人貸款業務的不斷發展,其風險也不斷加大。
1.2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風險分析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住房公積金本金用于繳存職工的提取、個人住房貸款和購買國債。因此,住房公積金在運作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個人貸款風險、利率原因造成的國債投資虧損風險、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進行資金操作時的違規形成的損失及具體操作人員工作失誤產生的損失等運行風險。因為住房公積金這樣的貸款還貸款的時間較長,所以隨著時間的逐漸推進,貸款人的實際收入、還款金額的出處和房產市場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變化,都是使住房公積金貸款面臨的風險更加的多樣和復雜化的因素。所以做好這些方面問題的處理,找到更好的規避風險的處理策略才是住房公積金貸款管理風險系統需要做的,需要面對的問題。
第一,住房公積金有其自身的政策特性,這就制約了其發放貸款的人員不可能像商業性的銀行那樣可以隨便的選擇,它依靠的是那些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廣大職工,更加重要的是很多職工收入不多,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用工制度的發展,職工的工作調動變化逐漸的加快,工資的收入自然也就不能穩定,在加上其貸款的時間很長,還款人員在此期間有著不能預想的變化,這樣勢必會影響貸款的安全和質量。
可見正是因為住房公積金貸款這樣的特征,其貸款人員特殊的類型,以及還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著住房貸款管理的成果和貸款質量的提高,那么這就需要相應的策略和計劃做好這方面的工作,盡量減少這些不確定因素對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風險管理的影響。
第二,住房公積金抵押貸款中,比較嚴重的風險就是信用,那是因為當前國內沒有對職工個人建立一個完善的資信情況的研究,估計組織,這樣在具體的借款中就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具體信息作為資信的情況來實行檢查,這樣對于借款人真正的收入情況沒有一個確切的評估,即便是合同簽訂之時借款人是有還款的能力的,但是正是因為住房公積金規定還款的時間較長,那么這樣期間還款人的收入變化和信用情況是不能估計的,所以對于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來說是不能對貸款的具體內容予以說明和控制的。
第三,住房公積金必須嚴格按照《條例》的規定運作,貸款業務單一、動作范圍狹窄,不能像銀行那樣可以根據自己的資產狀況及風險水平設計相應的貸款品種,以分散風險。房地產市場的波動直接影響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風險,房地產業直接受宏觀經濟和政策的影響,因此,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也是一種宏觀性的、系統性的風險。他的產生是按照時間不同來分布的,這就是說有可能某一個時間段內什么都不會發生,這個時間段甚至可以是十年,但是在其他的時間內發生了。正是因為整個系統存在這樣的不穩定的發生危險的概率,所以對于將要發生的風險的可能和具體損失的情況都是很難進行估計的,從而對于這樣的系統存在的風險沒有比較合適的辦法進行防范。
第四,很多不能夠預見的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傷病殘疾或者人員的失蹤、死亡等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都是會影響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的那些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
2. 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風險管理的研究分析
現在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很重視公積金的使用和安全問題,加強對貸款人員的嚴格的審查,做好貸款之后的全面資產管理,建立完善了全逾期貸款方面催收的制度等等這些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對風險管理的工作提供了幫助,但是因為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建立的時間不長,所以還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對于個人貸款方面風險的防范管理能力不是很強,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地方。
2.1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制度
根據《條例》的規定,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沒有任何自有資本金,缺乏資金保障。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作為住房公積金的責任主體,承擔了較金融機構更大的的風險。提取的風險準備金僅限于貸款風險準備金的一種,沒有像金融機構那樣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當前金融機構對個人住房貸款損失準備嚴格按照《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的規定計提。《指引》規定貸款損失準備包括一般準備、專項準備和特種準備。一般準備主要用于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準備,應按季計提,其年末余額應不低于年末貸款余額的1%。專項準備是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后,按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計提,用于彌補專項損失,即按照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級分類法計提。關注類貸款計提比例為2%;次級類貸款計提比例為25%;可疑類貸款計提比例為50%;損失類貸款計提比例為100%。其中,次級和可疑類貸款的損失準備,計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動20%。特種準備由銀行根據不同類型(如行業等)貸款的特殊風險情況、風險損失概率及歷史經驗,自行確定計提比例。因此,借鑒西方國家成功經驗,及早制定完善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2.2缺乏完善、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
要研究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風險,首先應識別貸款風險,新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內容就是準備的識別、計量和控制風險。從目前全國各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運行情況來看,住房公積金貸款缺乏一套完整、統一、規范的業務操作流程和科學、嚴謹的貸款管理模式。風險識別系統、計量和控制系統不完善,放出去的貸款沒有相金融機構那樣實行分類式的管理,再加上不同地方的住房公積金的管理都是各自管各自的,沒有形成一個強大的統一的資金鏈條,這樣假設某個地方出現大型的風險問題,想要在其他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得到資金的幫助是困難的。所以這就需要住房公積金的管理中心逐步的完善管理,做好貸款分類管理,各地區即便不能有效統一,也不能各自為政,只有相互的合作扶持才能更好的規避貸款管理的風險。
3. 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風險管理對策分析
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肩負著住房公積金管理的職責,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實現保值、增值。就貸款風險準備金而言,目前按照財政部《關于住房公積金財務管理補充規定的通知》,建立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準備金的比例,按不低于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60%核定,或按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積金貸款余額的1%核定,從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中分配的規定,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已建立了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準備金285.67億元,數額不小,但是全國各地分布不均衡。貸款風險準備金是抵御風險最重要的方式,其提取比例及提取基數的確定,需要經過大量的考察、論證以及準確的計量,不能僅根據目前已經建立的貸款風險準備金的多少來判斷是否足以抵御未來發生的風險。為保障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的合法權益,建議目前貸款風險準備金按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積金貸款余額的1%提取,以期能達到抵抗風險的目的。
3.1研制符合住房公積金特殊性的呆賬準備提取及核銷管理機制
建立審慎合理的貸款風險分類標準對制定風險管理政策、揭示信貸資產質量至關重要。按照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程度的高低將貸款分為正常、資級、關注、可疑和損失五類。按照財務制度的要求制定壞賬核銷辦法,發現那些是壞賬且符合核銷條件的貸款,就要遵照相關的程序和流程進行核銷,這是有效的解決貸款風險的一種必要的手段,在規定的程序審批之后,按照五級分類的辦法已計提的呆賬準備金進行核銷,而且要對那些已經核銷的壞賬保留追求索賠權利,進一步的實行催收策略。這樣可以保證系統內部風險的解除,也可以為利益的回收繼續努力。
3.2研究貸款逾期風險管理的指標體系,建立住房公積金貸款運行和還貸情況量化預警機制
針對借款人、開發商以及不同房屋物性的各種風險源,通過對住房公積金貸款數據的研究分析,探索從住房公積金貸款的不良貸款總額與風險基金余額的比率、房產市值與貸款余額的綜合成數、住房公積金保證貸款總額與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等多方面選取指標,從中把握住與風險相關的內外部因素,將數據轉化為對業務風險的正確描述,正確評估住房公積金貸款的資產安全性,并為采取措施防范風險提供量化的客觀依據,建立起系統化、科學化的貸款風險防范預警體系。
關鍵詞:我國近代建筑 多元文化 歷史見證 探討
所謂我國的近代建筑,就是指在我國近代社會發展以及歷史時期中所建設的國內建筑。一般而言,從建筑的樣式以及表現形式來看,我國近代建筑主要分為西式建筑、傳統建筑以及新式近代建筑等三個類型。在我國,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經歷了二十余代皇帝的改朝換代與更替,在文化方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對外的交流與合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依然是單一的一元文化體系。
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與背景下,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近代建筑的形成與發展。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其基本方法以及建筑原則都是融會貫通的。1840年以后,我國開始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近代社會,由此拉開了我國近代建筑的發展進程。期間,我國近代建筑也被動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沖擊、影響與推動,具體表現在:一是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二是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梢姡@兩個方面建筑文化體系的相互作用下,不僅構成了我國近代建筑體系的主要框架,而且也使得了我國近代建筑呈現出中西結合的錯綜復雜的發展現狀。本文認真探討了在多元文化下我國近代建筑的歷史見證,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與探索,以期全面推進我國近代建筑的保護與研究。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式建筑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國的近代建筑主要是以模仿或者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為特征的。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但是各地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極不平衡。一般而言,在我國沿海、沿江地區,因為受到新興輪船運輸業的影響,加上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很多城市較早地作為商埠對外開放。因此,這個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及觀念的影響,在這些沿海、沿江城市先后出現了一些西式建筑。我國的西式建筑,主要以北京的東交民巷使館、資政院、大理院等建筑為代表,其設計一般都是由國外的建筑設計機構或建筑設計人員完成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我國大部分內陸地區交通不便,幾乎處在同外界隔絕的狀態,因而表現為強烈的傳統建筑思想與文化。
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傳統建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的傳統建筑主要以模仿古代建筑或者對其進行改造、創新為基本特征的。這一時期,我國近代建筑的發展歷程,一個方面顯示了來自世界近代建筑思想與體系的影響。另一個方面,也顯示出了我國現代建筑設計人員面對西方列強入侵而激發的強烈民族思想及意識。在這兩個方面的相互碰撞、融合與交叉作用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近代建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在二十年代建筑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筑群、國立北平圖書館以及燕京大學校園建筑等。值得深思的是,我國所出現的傳統式建筑群,其設計都是國外的建筑設計機構或者建筑設計人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我國近代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建筑人員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吸收與追求。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新式近代建筑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近代建筑受到了歐美新建筑潮流的沖擊,一些新式近代建筑逐步興起。在這個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開始進入了極為重要與關鍵的發展階段,并以我國近代建筑教育的興辦為標志的。同時,我國近代建筑在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下,日益完善與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體系。實際上,早在二十世紀之初,我國建筑設計人員就在北京、南京等地做了一些嘗試。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建筑設計人員也有著很多建筑設計作品出現,豐富多樣,紛繁復雜。但是,如何把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則依然是困擾著人們的難題之一,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在今天,雖然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不再那么強烈,也不是伴隨著戰爭而來。但是,我國建筑設計人員也必須跳出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幾千年歷史文明,盡量實現中西文化的有機融合。在國近代建筑史上,建筑設計人員創作出許多重要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建筑,都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寶貴財富之一,我們必須加倍珍惜與保護。而且我國近代建筑作為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與價值,這也應當成為保護我國近代建筑的一個重要內容。
4.結束語
總之,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加快,保護我國近代建筑已經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正在積極付諸實踐。在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下,保護我國近代建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并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高度重視。而我國近代建筑多元的歷史、文化與價值,正逐步在世人的面前展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我國近代建筑 多元文化 歷史價值
中圖分類號: TU8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的近代建筑,是指在我國近代社會發展以及歷史時期中所建設的國內建筑。一般而言,從建筑的樣式以及表現形式來看,我國近代建筑主要分為西式建筑、傳統建筑以及新式近代建筑等三個類型。在我國,雖然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經歷了二十余代皇帝的改朝換代與更替,在文化方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對外的交流與合作。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依然是單一的一元文化體系。
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與背景下,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近代建筑的形成與發展。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都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其基本方法以及建筑原則都是融會貫通的。1840年以后,我國開始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近代社會,由此拉開了我國近代建筑的發展進程。期間,我國近代建筑也被動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沖擊、影響與推動,具體表現在:一是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二是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梢?,這兩個方面建筑文化體系的相互作用下,不僅構成了我國近代建筑體系的主要框架,而且也使得了我國近代建筑呈現出中西結合的錯綜復雜的發展現狀。本文認真探討了在多元文化下我國近代建筑的歷史見證,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與探索,以期全面推進我國近代建筑的保護與研究。
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式建筑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國的近代建筑主要是以模仿或者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為特征的。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但是各地以及各個時期的發展極不平衡。一般而言,在我國沿海、沿江地區,因為受到新興輪船運輸業的影響,加上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很多城市較早地作為商埠對外開放。因此,這個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及觀念的影響,在這些沿海、沿江城市先后出現了一些西式建筑。我國的西式建筑,主要以北京的東交民巷使館、資政院、大理院等建筑為代表,其設計一般都是由國外的建筑設計機構或建筑設計人員完成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于我國大部分內陸地區交通不便,幾乎處在同外界隔絕的狀態,因而表現為強烈的傳統建筑思想與文化。
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傳統建筑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的傳統建筑主要以模仿古代建筑或者對其進行改造、創新為基本特征的。這一時期,我國近代建筑的發展歷程,一個方面顯示了來自世界近代建筑思想與體系的影響。另一個方面,也顯示出了我國現代建筑設計人員面對西方列強入侵而激發的強烈民族思想及意識。在這兩個方面的相互碰撞、融合與交叉作用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近代建筑的全面發展與進步。我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主要是在二十年代建筑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筑群、國立北平圖書館以及燕京大學校園建筑等。值得深思的是,我國所出現的傳統式建筑群,其設計都是國外的建筑設計機構或者建筑設計人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我國近代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建筑人員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吸收與追求。
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新式近代建筑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我國近代建筑受到了歐美新建筑潮流的沖擊,一些新式近代建筑逐步興起。在這個時期,我國近代建筑開始進入了極為重要與關鍵的發展階段,并以我國近代建筑教育的興辦為標志的。同時,我國近代建筑在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下,日益完善與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體系。實際上,早在二十世紀之初,我國建筑設計人員就在北京、南京等地做了一些嘗試。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的建筑設計人員也有著很多建筑設計作品出現,豐富多樣,紛繁復雜。但是,如何把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則依然是困擾著人們的難題之一,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在今天,雖然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不再那么強烈,也不是伴隨著戰爭而來。但是,我國建筑設計人員也必須跳出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幾千年歷史文明,盡量實現中西文化的有機融合。在國近代建筑史上,建筑設計人員創作出許多重要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建筑,都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寶貴財富之一,我們必須加倍珍惜與保護。而且我國近代建筑作為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與價值,這也應當成為保護我國近代建筑的一個重要內容。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梢钥闯?,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偟膩碚f,《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腕w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偨Y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雞公山;中外關系
在雞公山的相關研究中,姜傳高長期從事雞公山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創辦了《雞公山文史研究》期刊(1-7期),通過對史書、案卷、文稿和在山居留過的老人的回憶加以歸納整理,將雞公山走過的漫長歷程趣味性的再現給廣大讀者。姜老經常在博客中譯介近代在雞公山避暑西人的回憶錄,更新關于雞公山的相關研究成果,但是姜老的研究側重于對史料的挖掘。
筆者通過對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進行搜集整理,發現三個規律:第一、在一些有分量的專著中涉及雞公山,界定雞公山的性質,涉及“雞公山德產處理”問題,另外在一些傳教士的回憶錄中間有論述;第二、將四大避暑地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從宏觀角度探尋避暑地的開辟、發展、經濟效益等各方面的問題;第三、從各種不同側面來探索雞公山的情況,比如說文化、經濟、旅游、建筑、生物學、外交等角度研究雞公山。具體表現如下:
一、總體性研究
在總體性研究中,如費成康主編的《中國租界史》,該書是國內較早一本對“避暑地”進行定義的學術專著,詳細論述了“避暑地”與“租界”在風貌、開辟、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在其他關于租界史研究的幾本專著中都多少涉及了一點關于雞公山的內容。日本學者川島真在《近代中國外交的形成》一書相關章節中提到了“雞公山案”,作者的側重點是在分析“一戰”結束后在德國避暑房屋分配過程中交涉署的作用,以及中央與地方、地方交涉員與中央的微妙關系;此外,雞公山的開發與西方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時生活在雞公山的美國路德宗傳教士回國后保存了關于雞公山的部分檔案,另有一部分傳教士在回憶錄中也有關于雞公山的相關記載。研究美國文化的齊小新的《口述歷史分析――中國近代史上的美國傳教士》,書中專門一章論及雞公山,通過在雞公山生活過的傳教士的親口敘述,使我們對雞公山的那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綜合比較研究
此方面多將雞公山和其他三個避暑地結合起來研究。浙江大學李南的博士論文《中國近代避暑地的形成與發展及其建筑活動研究》一文從建筑學的角度,詳細論述了雞公山等四大避暑地的開辟過程以及不同時期的建筑活動;蘇州大學呂曉玲的博士論文《近代中國避暑度假研究(1895一1937年)》該文側重在旅游史和社會史方面,全面勾勒了近代避暑度假的概貌,論述了四大避暑勝地的概況,分析其所產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效應,進一步論述了四大避暑勝地的收回過程;最值得一提的是張慧真的碩士學位論文《近代中國避暑地的形成與發展》一文,是目前國內少有的以“避暑地”為研究對象的專題論文,主要從中外關系、社會史、旅游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中國避暑地的歷史,相關章節論述到了雞公山的開辟、收回交涉過程,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其在臺灣地區,其所運用的資料多為中研院近史所所藏的外交檔案,然而,近代地方交涉的部分檔案多保存在大陸地區,像湖北檔案管里面保存了許多關于雞公山、湖北交涉署的檔案資料。由于她無法取得,所以缺乏檔案資料的相互印證,得出論點難免有點偏頗。以上論文均把四大避暑勝地結合起來研究,在論述避暑地的形成過程中對雞公山租地交涉都多少涉及,且所引資料基本相似,除了張慧真在行文所引資料中運用了部分外交檔案,其他均未涉及。此外還有幾篇碩士學位論文,例如,浙江大學自然地理學院李燦的《四大避暑圣地比較研究》等等,在此不在一一列舉。除了學位論文之外,還有一些期刊論文,介紹四大避暑地,這方面的論文也有許多。
三、專題性研究
雞公山的專題性研究,起步于1985年,相關的專著有《雞公山志》、《雞公山》、《到雞公山看老別墅》、《雞公山史海拾貝》等一系列著作,但目前我們通常把它們列入資料范圍。
除上述專著外,還有相當部分學位論文,有代表性的是張明瑜的碩士論文《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與影響》從歷史學和社會史角度論述了雞公山的開發與雞公山對于當地社會發展變遷以及近代化的影響;有從旅游學的角度論述,宋晨的《山地度假旅游開發中的利益相關者研究---以雞公山為例》本文應用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山地度假旅游開發的發展概況和存在的問題。還有從建筑學角度來研究雞公山的;在期刊論文方面,陳越的《雞公山的歷史沿革與風景特色》則主要從歷史沿革、風景特色方面評述了雞公山近代在風景園林、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方面的概況;有從建筑學角度研究的,姜傳高的《雞公山近代西洋建筑》一文綜述和回顧了避暑地的開辟簡史、歷史分期、別墅分區、建筑風格、審美價值等內容。萬傳瑯撰寫的《雞公山近代別墅建筑》從發展簡史、別墅分區、特點等方面展開總述;有從生物學方面研究雞公山的,雞公山風景區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宜各類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中外植物學界高度重視,對雞公山的自然科學研究迄今仍綿延不絕;也有從文化方面研究雞公山的,以周繼偉為主的作家試圖從文學的角度解讀雞公山,其作品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