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1 15:36:29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工作安排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20__年中央1號、省委3號、市委2號文件和縣委1號文件精神,強化年初目標任務落實,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一是農業生產形勢平穩,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2.4萬畝(其中完成水稻栽插面積20.1萬畝),總產85272噸,比去年分別下降4.7和7.8;油菜籽面積11.6萬畝,總產1.48萬噸,比去年分別下降4.2和11.4;棉花種植面積70185萬畝,總產皮棉5016噸,除棉花種植面積略有增長外,糧、棉、油各項生產指標與去年均有所下降,但仍屬常年偏好水平。全縣完成秋種面積19.6萬畝。養殖業形勢喜人,全年可出欄生豬6萬頭,家禽350萬只,水產品總產量1.32萬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長。預計全年可實現農業總產值7億元(當年價),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增幅7.5。
二是農業結構更趨優化,特色農業初具規模。在洲圩區已基本建成10萬畝優質糧生產基地、10萬畝優質“雙低”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優質棉生產基地和2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在后山區已建成1萬畝生姜標準化生產基地和1萬畝鳳丹標準化種植基地。畜禽業已建成五松——西聯畜禽養殖走廊(小區)和鐘鳴、天門草食性動物養殖基地,以及五松、老洲等優質仔豬良繁基地等,全縣規模養殖場(戶)達190個(其中家禽養殖118個,家畜養殖72個),規模養殖占全縣畜禽養殖比例已達到50以上。水產養殖面積6萬畝,其中名特優養殖面積3.2萬畝,占養殖面積的54。已建成東聯、西聯河蟹養殖基地1.2萬畝和胥壩網箱養殖1.5萬立方米??h水產開發公司良種繁殖場繁育各類魚苗3億尾,其中繁育大規格南方大口鯰128萬尾,比去年增長40。南方大口鯰繁育被國家科技部列為20__年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東河牌河蟹申報綠色食品認證進展順利,產品暢銷上海、杭州等地。西聯鄉和老洲鄉400公頃蔬菜生產基地已獲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平”牌糖冰姜和糖醋姜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認證證書。
三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充分利用縣80萬特色農業科技扶持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新上了華寶禽業、中廈林業、四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華方麻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4家龍頭企業,全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4家,新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0家。正強禽業、銅大禽業、天寶禽業、國邦蛋雞場、四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原有規模養殖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其中銅大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年屠宰1200萬只活禽、生產冷藏白條禽和分割禽肉產品3萬噸的肉禽深加工廠已經縣發計委批準立項開始建設。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達2.97億元,帶動農戶2萬余戶,我縣也被認定為全省17個農業產業化示范縣之一?!皷|河”牌河蟹、“西聯”牌雞蛋、“秋燕”牌瓜果、“陵江”牌魚苗及水產品、“發雷”牌和“齊松”牌姜制品等近二十余個商標已申請注冊,企業和大戶的商標意識進一步增強。培育農業“雙百”示范大戶達264戶,其中“雙百”示范戶遲秋燕創辦的鐘鳴秋燕農業科技園還被授予全縣首個生態示范基地。組建了縣棉花行業協會、糧油協會、西聯蔬菜銷售協會和胥壩網箱養殖協會,全縣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38家,丹皮行業協會被列入省級行業協會示范點,各類協會的作用正日益發揮。縣花卉苗木、蔬菜、特種水產、優質畜禽等行業協會正在積極進行組建前的各項籌備工作。
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勞務經濟日益壯大。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為載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創新培訓方式,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則,開設專業8個,完成培訓人數3000人,轉移就業率達80以上。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速度以及外出務工人員顯著增加。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縣共勞務輸出5.8萬人,比去年增加近3000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3億多元,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五是林業生態建設穩步推進,林業工作成效顯著。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德援項目、世行項目和綠色長廊二期等林業重點工程繼續穩步實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縣完成人工造林面積9608畝,其中德援項目5668畝,世行項目2246畝,興林抑螺1212畝,工業原料林465畝,其它17畝。完成退耕還林封山育林5000畝,綠色長廊二期工程建設10公里,四旁植樹70萬株,圓滿完成了省市下達的年度造林任務,順利通過省級秋季造林檢查驗收。完成了4.96萬畝的退耕還林林權登記發證工作任務。木材采伐與林地征用審核審批手續進一步規范,“三證”管理及森林“三防”工作進一步強化,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安全有效增長。
六是農業基礎逐步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完成了8座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和14座泵站技改,以及洲圩區多處堤防險段的治理工程。繼續實施了第九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造中低產田1.3萬畝。第十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天門鎮全面實施,將改造中低產田1萬以上。積極實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全縣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19萬畝。農村沼氣、改水改廁、秸稈氣化、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其中作為全省17個新建縣之一,我縣今年第一次爭取到了國債能源項目,核準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500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圈)”,中央財政共計補貼資金120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對加快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七是 農業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科技興農戰略明顯加強。大力推廣6類13種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4個農產品地方標準,加強標準化生產技術在種養業上的示范與應用?!稗r業標準化綜合示范縣”被省農委和省財政廳正式授牌。以和平生姜廠為龍頭的6000畝銅陵生姜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已獲得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建設。建立和完善無公害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鞏固了縣、鄉兩級無公害農產品質量檢測站、點,積極配合市蔬菜質量監測中心,加強入市蔬菜和基地在地菜的質量監測,共完成六大類30個品種、741個樣品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8,“放心菜”工程得到有力推進。農技110服務咨詢臺和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其服務指導功能明顯增強。全面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從縣直和鄉鎮抽調100名(其中縣級20名,鄉鎮80名)農業技術人員,擔任農業科技特派員,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長效機制。認真組織實施了水稻、油菜“萬、千、百”優質高產攻關示范活動,萬畝縣級水稻示范片總增產稻谷57萬公斤,油菜示范片平均畝產178.5公斤,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0。在發揮省級新橋農業科技示范園示范作用的基礎上,加快了天門生姜科技示范園、鐘鳴秋燕瓜果科技園、太平蔬菜示范園和老洲新世紀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科技示范(園)基地功能進一步發揮。
八是黨的農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認真落實“一減免、三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抓好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實行了“一卡式”發放,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20__年共爭取發放國家水稻良種補貼資金265.7萬元,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30萬元,退耕還林資金759萬元。結合“三下鄉”、“3·15”維權日等,加強農業法律、法規和農資常識宣傳,發放宣傳資料4000多份,建立了重點農資定期質量抽檢制度,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出動檢查車輛50余次,人員174人次,累計檢查農資經營戶396戶,確保了春耕生產和秋種期間農資市場的安全,保護廣大農民利益。通過上半年和下半年兩次全縣農民負擔綜合大檢查,重點加強對農村衛生、教育、醫療、生產性水電費等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確保減免農業稅后農民負擔不反彈。今年又爭取市財政資金對我縣農業生產性共用水電費給予補貼400余萬元,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同時,對村級債務進行認真的調查和摸底,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形成了村級債務化解對策。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實現土地的合理流轉,基本完成了全縣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補換發工作,保障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主要措施
1、抓政策落實。在認真研究、宣傳、貫徹落實20__年中央1號、省委3號、市委2號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結合縣委1號《關于做好20__年農業和農村工作實施意見》,利用縣特色農業(科技)扶持專項資金,加快特色農產品、農業標準化、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農產品品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同時將1號文件中涉及我委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明確責任領導和責任人,并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相關政策,選準編制一批項目,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實現與中央、省、市有關政策的有效對接,更多地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的扶持,將黨和國家農村政策落到實處,直接增加農民收入。
2、抓結構調整。一是優化種植業。認真組織實施糧、棉、油“萬、千、百”優質高產攻關科技示范工程,推進大宗農產品的標準化、優質化生產,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擴大生姜、丹皮、花卉苗木、無公害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二是提升養殖業。以畜禽規?;藴驶B殖小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節糧型、草食型優質畜禽養殖,重點扶持畜禽規模養殖場(戶),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應急處置能力;以縣水產開發總公司水產良種場建設為載體,擴大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比例,重點發展長江近水面網箱養殖,河蟹養殖以及南方大口鯰等水產良種的人工繁育。通過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逐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產業布局。
3、抓產業化經營。以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縣建設為契機,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農副產品加工型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因地制宜建一批、招商引一批、城鎮工商企業轉一批、扶持壯大一批,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等形式,帶動農民增收。二是扎實推進農業“雙百”工程。加強對認定在冊的264戶農業“雙百”示范大戶的扶持服務和引導,重點在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完善機制、增強輻射帶動上下功夫,通過“雙百”示范大戶標兵的評比,加大扶持和表彰力度,鼓勵其進一步做大做強。三是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和“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鼓勵和引導企業、示范大戶和其它經濟組織,創辦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重點圍繞優質糧棉油、生姜、丹皮、花卉苗木、蔬菜、特種水產、畜禽養殖,建立縣、鄉級行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組織。
4、抓勞務經濟。一是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則,采取與用人單位聯合培訓或委托培訓的方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并突出為本地企業和工業園區服務,實現就地轉移。二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簡化農民跨地區就業和進城務工手續,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強勞務輸出的信息引導和推介,進一步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5、抓農業基礎實施建設。一是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堅決制止和嚴肅查處亂占濫用耕地行為;二是積極實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繼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改造中低產田,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四是認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德援項目、世行項目和綠色長廊二期等林業重點工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五是以國債水利工程掃尾、防汛準備工作為重點,加強水庫除險、泵站技改、保坍護岸等水利 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6、抓農業科技進步。一是完善縣級農技110服務咨詢臺和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增強其服務指導功能;二是積極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從縣直和鄉鎮抽調100名(其中縣級20名,鄉鎮80名)農業技術人員,擔任農業科技特派員,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三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強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以示范大戶為依托,積極發展縣、鄉農業科技示范園(基地),不斷增強示范園(基地)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四是推進農業機械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財政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對我縣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給予補助,不斷提高我縣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
7、抓農資市場和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一是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強化農業法律、法規和農資常識宣傳,建立重點農資定期質量抽檢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讓農民購買放心農資,同時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的打擊力度,對重點地區、重點市場、經營大戶實行重點檢查和全面監管,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二是完善農民負擔監督。繼續加強對衛生、教育、醫療、農村生產性水電費等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成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補換發工作,依法加強對土地承包流轉的監督管理,促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三、存在問題
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影響到今后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主要表現在:一是農資價格上揚和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今年化肥、農藥、柴油等主要農資價格高位運行,同比上漲了近20,農業畝生產成本增加了近40元,農資漲價基本抵消了政策性補貼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同時部分農產品價格下跌,僅油菜籽比去年同期收購價低了10以上,直接影響了農民進一步增收。棉花產量下降,但由于價格的上升(平均每擔比去年上漲了65元左右),棉農基本實現了減產但未減收。二是土地流轉難度加大。隨著農業稅免征,國家支農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民對土地資源重要性意識增強,加上近幾年部分土地流轉欠規范,農民從種植大戶手中重新爭要土地使用權時有發生,土地流轉的難度加大,制約了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三是農業資金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洲圩區易澇,后山區易旱現象依然存在,農業穩產、高產還沒有擺脫受制于自然氣候影響的局面。特別是今年局部地區的冰雹、內澇、旱情及臺風,給我縣的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四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帶動力不強,農民合作組織剛剛起步,農民經紀人、農村致富帶頭人等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還很弱。農村市場主體絕大多數還是處于分散狀態的千家萬戶農民,市場競爭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
四、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開好局,起好步,意義十分重大,我們將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要求,不懈努力,穩步推進,認真做好全年農業和農村工作。
(一)總體思路
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縣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意見所明確的目標任務,以農村綜合改革、建立為農服務新機制為契機,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主題,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以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求發展,以市場化取向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資源的有效整合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以農業科技和信息化建設為支撐促進農業增效,以質量品牌為抓手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以轉移農民為突破口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實現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穩步發展。
(二)工作目標
農業總產值比20__年增長4,農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增長10。
為確保上述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將細化分解如下:
1、大力發展優勢產業。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生姜、蔬菜、丹皮、花卉苗木、經果等優勢產業,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突出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使農業總產值增長1,農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增幅1;
2、大力發展養殖業。以縣水產開發總公司、東聯鄉河蟹養殖協會、銅大、天寶、正強、四洋、華寶、國邦等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進一步擴大特色水產品、優質畜禽養殖的規模與效益,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實現養殖業同比增長8的目標,即凈增1750萬元,使農業總產值增長2.5,農民人均增收65元左右,增長2。
3、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認真抓好農業“雙百工程”建設,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壯大現有的省、市級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進入市場的能力,實現農業總產值增長0.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
4、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在20__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3000人以上,勞務輸出達到6萬人以上,新增勞務經濟收入3400萬元;通過加快東部城區和工業園區等建設,不斷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實現農民收入人均增收128元,增幅4。
5、大力爭取國家及省市政策性投資。抓住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加大對我縣農村衛生、文化、教育的投入,以及市對我縣農村生產性水電費和生態公益林的補貼,加大農村失地農民保障,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提高農民的土地資源性收入,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
(三)主要措施
1、調整結構,優化區域布局。按照市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農業發展基本思路,結合我縣實際,通過資金、政策和市場引導,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一是在洲圩區狠抓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10萬畝優質糧、10萬畝優質油、6萬畝優質棉、3萬畝無公害(水生)蔬菜生產基地,其中標準化種植面積分別達1萬畝、1.5萬畝、0.5萬畝和0.6萬畝;二是在后山區以農業生態保護和生態林建設為主體,大力發展丹皮、生姜兩大特色農產品,建成2萬畝中華白姜和2萬畝丹皮生產基地,其中標準化種植面積分別達0.2萬畝和0.3萬畝,積極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構建綠色生態縣;三是大力發展養殖業。建成東、西聯和胥壩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2萬畝(包括0.3萬只網箱養殖),使縣水產良種場人繁能力達到4億尾;建立五松、西聯畜禽養殖走廊(小區)和鐘鳴、天門后山區草食性動物養殖基地,使全縣規模養殖場(大戶)達200個以上,全縣規模養殖率達到60;四是在沿江快速通道兩旁和“一主兩輔”城區周圍,以綠色長廊、花卉苗木、經果林建設為主,積極發展并形成城區近郊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同時在該區內加快農業經濟循環園建設,建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區。
2、突出重點,狠抓項目建設。農業項目是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將把農業項目建設作為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 一是圍繞市里所確立的主導產業(產品),結合全縣農業“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建成一批能與市農業發展項目相銜接的農業項目庫,以項目為載體爭取市里對我縣農業發展的支持;二是對在手的林業德援項目、世行項目、生態公益林項目、綠色長廊二期項目、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南方大口鯰規?;斯し庇c生態養殖技術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債能源項目、產業化示范縣項目、國家級生姜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陽光工程項目、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抓緊組織實施,力爭早日發揮效益;三是對漁病防治中心項目、網箱養魚項目、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和土壤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爭取盡快立項實施。同時,嚴格項目資金管理,注重項目質量,切實抓好農業項目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3、壯大龍頭,搞活產品流通。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縣特色農業科技專項扶持資金的導向作用,增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資金,按照重點扶持,集中扶持的原則,加大對我縣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力爭新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二是加大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糧、油、棉及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支持和鼓勵外地工商資本到我縣創辦、領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我縣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設步伐,實現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同時,對這些農業項目實行比工業項目招商更優惠的政策;三是不斷加大對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雙百”示范大戶達300戶,輻射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并通過加大對致富帶頭人的項目、資金、技術、信息支持力度,促進他們向“公司化”方向發展,使之成為產業化發展的排頭兵,帶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四是搞活農產品流通。圍繞特色農產品加快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建立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為農產品的流通保駕護航。充分運用連鎖經營、產銷直掛、網上交易等現代流通手段,積極參與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確保農資與農產品質量;五是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推進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鼓勵和支持企業、單位與個人進行農產品商標注冊,爭創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以及著名、馳名商標,認真組織實施“皖優農產品進超市工程”,加強對我縣名特優農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縣優勢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六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強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重點建設生姜、丹皮、名優畜禽、特色水產、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協會,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能力。
4、強化培訓,加快轉移步伐。一是圍繞市東部城區和縣經濟循環園建設,以實施“陽光工程”為抓手,在突出為本地企業服務的基礎上,按照定向培訓、定單培訓的原則,積極拓展農民工的輸出渠道和規模,確保輸出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力爭培訓轉移3000人以上,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二是配合城建、公安、社保等部門,加快與市職能部門的對接,做好被征地(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和轉移工作,積極穩妥地引導他們由農民向市民過渡;三是通過農民“綠色證書”培訓和“跨世紀農民”培訓工程,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同時,積極引導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走向東部,通過換腦筋、學本領、積資本,實現“孔雀東南飛,鳳凰再還巢”,帶動全縣市場農業的發展。
上半年長春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形勢較好,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糧食生產總體形勢較好。全市優質高產作物面積穩定,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998萬畝。其中,玉米1512萬畝,水稻254萬畝,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2.8%和13.9%。目前,全市農作物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進一步提升農機化水平。全市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6.8萬臺,農機總動力達到490萬千瓦,比去年末分別增長5%和4.5%;園藝特產業加快發展。20個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面積達到145.8萬畝,比上年增加9.3萬畝。新建棚室蔬菜面積10710畝,完成計劃的51%;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深入開展。重點在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培訓等7大領域,突出抓好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園區建設、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等40個項目;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五縣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6.8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528.6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0.4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24.4%、11.5%和9.2%;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690億元,同比增長33.6%;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繼續加強。年初以來對上市蔬菜和水果開展例行監測2次,蔬菜合格率為97.5%,水果合格率為100%;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目標是:一產增加值增長8%以上,正常年景下糧食總產量達到18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2%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力爭達到1370億元;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級財政收入保持在25%以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認真抓好農業生產。重點抓好98個糧油高產示范片建設和100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推進旱田節水灌溉工程項目的實施;二是保持農村經濟平穩運行。加強縣域經濟升級進位和經濟強鄉鎮建設工程的組織實施,突出抓好縣域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和項目建設,力爭完成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330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0億元,完成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基礎設施投資10億元;三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重點抓好40個主推項目,確保項目落地達效。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蔬菜、果品批發市場檢測覆蓋率達到100%。(長春市農委 供稿)
上半年,長白山管委會環資局真抓實干,結合當地優勢,創新發展模式,農業農村工作取得實效。
做好備春耕生產工作。科學落實農村種植計劃,確保農民春耕資金落實到位,切實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扶持政策落實到每一個農民身上。聯合工商、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對農資市場進行四次清查,共檢查經營銷售點12家,查處不合格化肥1700公斤,不合格農藥50公斤,偽劣農膜400公斤,杜絕了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對經營假農藥等不法經營商業網點堅決予以取締,保證轄區農資價格穩定,從根本上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春耕期間,省備春耕指導組先后三次到長白山管委會指導,提出加強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病蟲害防治及禽流感預防監測等多項建議和改進意見。環資局根據指導組提出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的落實,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今年備春耕生產的各項工作任務;發揮地域優勢,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截至目前,已經建設完成3個藍莓產業園區,1個樹莓產業園區,1個五味子種植基地和1個紅景天種植基地。正在建設天麻種植基地和黑木耳種植園區。扶持并壯大了長白工坊、藍景坊、森林生態食品廠、綠豐園等一批以加工、銷售林特產品為主的企業,引導農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林特產品合作社等組織。農業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發展。今年省新農辦繼續加大對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環資局認真落實政策,做到嚴格把關,合理正確使用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在專項資金補助項目上,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本質核心,要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申請的建設項目是真正想農民主所想。環資局經過認真研究,確定池西區東參村和西參村農村道路排水管網建設項目,總投資230萬元,計劃申請資金40萬元。在新農村建設中,環資局積極籌劃各項計劃和規章制度,為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奠定了基礎,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也帶動了全區新農村建設的新步伐。環資局把培育新型農民作為促進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的力量源泉,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旅游服務,為旅游提供生態產品創收的新觀念,全區共有490個農戶從事旅游服務業;重視農民減負工作。環資局嚴格執行和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王作,加大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力度。針對性地治理在村內公益事業中向農民籌資和強迫農民以資代勞問題,治理涉農經營服務性收費中的亂收費等問題,保證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落到實處,同時也制止農村發生新的債務現象。
下半年,長白山管委會將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逐項地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重點產業建設,建立誠信體系。堅持以科學發展統領全局,按照“抓龍頭企業,帶基地、興產業、富農民”的總體思路,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特色產業,繼續加大對人參產業基地項目,林蛙繁育基地項目,農民合作社項目的扶持力度,以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共同富裕,重點發展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產業。在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的同時注重提高生態食品品質量要求水準,推行高產品質量安全追究制度,進一步規范農牧業生產經營行為,建立市場經營誠信體系,保證農戶高效有序的健康發展,促進管委會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二是利用區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步伐。充分發揮區位旅游優勢,指導農民加快綠色生態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力推廣時間短、投資少、見效快,符合當地實際發展的小項目;三是發展經濟合作協會。農戶個體經濟在商品競爭中。發展壯丈比較困難;也存在較大的水險,所以發展本戶參加經濟合作組織是立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保證農民利益的需要。下半年,環資局組織農戶踴躍參加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合力,增加共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全區準備成立林蛙養殖合作社、生態蔬菜種植合作社等組織,使農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團結起來,做好幫、帶工作,把貧困家庭吸收到經濟合作組織中來,本著有錢多出錢,沒錢多出力,共享利益原則,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四是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指導。長白山山區氣候較寒冷,無霜期短,給池西區東參村和西參村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一定的影響,我局要積極幫助各村在寒凍來臨之前,密切聯系水、電、交通、衛生、教育等部門,為全區各村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和幫助,確保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今年的新建項目工作。加強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農戶參加保險指數,切實落實中央惠農政策,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五是做好各項惠農服務。環資局還要認真做好全區農民的融資服務、信息服務、保障服務、中介服務、科技服務、政策服務,積極探索農村推廣新路子,逐步完善農業執法體系。埋頭苦干,真正幫助農民走向富裕道路。(長白山管委會環資局 供稿)
遼源市上半年農業農村工作措施扎實有效,全市上下合力共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全市落實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56.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328.3萬畝,占92%。糧食作物:玉米283.2萬畝,占糧食作物的86.3%;水稻36.4萬畝,占11.1%;大豆、薯類和雜糧8.7萬畝,占2.6%。扎實開展農業科技效益年和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全市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53期次,開展農業科技專家講座41期、科普大集13次,農博匯專題節目8期,培訓受益農民22.8萬人(次)。落實糧食高產創建方20個。其中,玉米4個,水稻8個,整鄉推進8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全面啟動。遼源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經市政府常委會議討論通過,規劃時段為2012—2016年,重點建設糧食高產核心區、畜牧產業精品區、園藝特產示范區、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區和生態農業觀光區等“五大”現代農業園區,建設3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60個糧食高產和蔬菜特色產業示范基地、60個高標準牧業示范小區、10個特色農業村鎮、50個休閑觀光農家樂;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龍頭企業梯隊建設不斷壯大,新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74家。農業產業化投資3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共19個,已完成投資6.5億元。重點啟動了拉拉河蔬菜精品加工及產業園、金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園、金翼蛋品循環經濟二期續建、東豐梅花鹿產品交易中心等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建設。據二季度統計,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7.6億元,同比增長14.7%;利潤1.7億元,增長13.5%;稅金0.82億元,增長26%;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全市省級示范村共申報省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補助項目63個,總投資達3114萬元;農機化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成效顯著。
下半年,遼源市農業農村工作重點抓好七項工作:一是抓好防災減災工作,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確保實現糧食30億斤任務目標;二是編制下發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開展建設工作督導檢查;三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發展壯大重點龍頭企業;四是突出新農村建設樣板村培育,夯實新農村建設產業基礎,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五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擬于8月份召開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現場會議,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六是積極抓好農博會籌展參展工作;七是抓好安全生產,維護社會穩定。下半年,遼源市將發揚成績,克服不足,再接再厲,為全面完成全年任務目標而努力奮斗。(遼源市農委 供稿)
上半年四平市農業農村工作在省農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效。
糧食生產已經呈現豐收景象。各種作物長勢良好,三產景象已經顯現,均衡增產將是今年的一大亮點;棚室蔬菜產業呈現良性發展態勢。上半年,新建棚室蔬菜產業園區20個,新建溫室284個,大棚2652個,建設面積3999畝;其他各類農業產業普遍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年內,農民可支配性收入將會有較大幅度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負重前行。各地采取措施,抓當前、保增長、謀長遠、促提升,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20個被納入“省投資30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已完成投資5.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41.9%;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躍升為農村民生主題。上半年,50%以上鄉(鎮)所在地環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30%以上行政村環境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科技成為提質增效重要潛力。全市培訓農民61萬人次,測土配方施肥、農田統一滅鼠等重大技術集成應用面積1500多萬畝次。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四平市成為國家首批糧油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有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發揮重要作用。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新購置各類機具4668臺,機耕面積1168萬畝,機播面積1100萬畝,農業抗災、防災、減災能力增強。
下半年,四平市農業農村工作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抓關鍵環節,努力奪取全年糧食大豐收;二是抓園區建設,務必完成全年棚膜開發任務;三是抓優化管理,提升產業化總體水平。抓好優化整合。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積極對外推介企業,加快技改擴產。重點推進天成玉米、黃龍食品技術改造等項目。抓好培育管理。助推企業晉位升級,組織開展好國家、省級龍頭企業申報工作。抓好資金扶持。與市財政銜接,幫助企業爭取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盡快到位。抓好項目建設。全力推進20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四是抓任務落實,全面完成全年人居環境建設任務。繼續提高各級干部群眾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突出“五清”、 “十建”、 “兩化”發展重點,堅持建點、連線,成片發展方向。堅持多元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樹立常抓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繼續強化督促檢查,落實獎懲辦法,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推向持久發展;五是抓渠道拓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抓好糧食作物后期田間管理,實現增產增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園藝特產業、休閑農業,拓展增收。抓住農閑季節,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推進有素養和能力的農民走入城市,發展新產業,促進農民增加工資性收入。(四平市農委 供稿)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村三次產業收入分別達到42.4億元、24.3億元和21.7億元,分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28%和22%,同比分別增長12%、13%和14%。全市農村縣域內從業人員達到8.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8%。從農民收入構成上看,一產業收入1243元,二三產業收入1348元,勞務收入641元,分別占農民純收入的38%、42%和20%。農民收入巳逐步擺脫主要依靠種養業的單一傳統模式,二三產業和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和主要途徑;糧食生產形勢繼續向好。全市投入備春耕生產資金10.7億元,落實發放農民“四項嚴補貼資金3.6億元,農資入戶進程較去年同期快5天左右。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50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50萬畝(玉米275萬畝、水稻145方畝、其他30萬畝),優質特用糧食430萬畝,同比增加12萬畝,占糧食作物的96%。全市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通過農業技術集成組裝應用,促進糧食穩產高產。目前,全市農業生產有序進行,各種作物長勢良好;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深入開展,申報省級示范村建設項目115個,預計可爭取專項資金2500萬元。農民收入巳逐步擺脫主要依靠種養業的單一傳統模式,二三產業和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和主要途徑;產業化經營和鄉鎮企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85億元、銷售收入180億元、加工量9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5%、15%和2%。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8戶,新晉升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6戶,新認定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4戶,總數分別達到49戶和139戶。益盛平地栽參擴建、康美新開河人參GAP種植、萬通藥業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百泉參業林蛙加工和保健品生產等20個超千萬元產業化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鄉鎮企業加快發展,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增加值60億元、稅金6.5億元,同比均分別增長18%;園藝特產業加速發展。全市特產業實現產值51億元,同比增長25%。人參產業加快推進,產值達到17億元,同比增長30%。上半年,全市蔬菜面積達到33萬畝,棚膜蔬菜發展到6.3萬畝。圍繞鴨綠江河谷葡萄產業園區建設,實施山葡萄優質高產工程,打造高端優質山葡萄基地。切實加大7個超千畝種植基地建設力度,全市釀造葡萄發展到5.2萬畝;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圍繞“五個一批”、“十大工程”目標任務,全力開展農業農村科技效益年活動,不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全市農機總動力發展到148萬千瓦,完成機械化作業面積650萬畝。農民教育層面和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培訓52萬人次。落實五大糧食增產技術面積413萬畝,農業科技的增產作用穩步增強。綠色食品產業持續發展,12個“三品”。品種開發認證任務落實到位, “三品一標”規范用標檢查工作全面完成;農村改革和管理不斷深化。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5萬畝,占家庭承包地總面積的31%。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拓寬,全市參保面積196萬畝,占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的67%。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功能不斷增強,累計建立各類合作社1726個,帶動農戶10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0%。農民負擔、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下半年,通化市將立足實標,切實抓好糧食高產創建、農業重點項目建設、農產品加工業推進、·高效園藝特產業發展等項工作,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和管理,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力確保年度農業農村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是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達到或超過34億斤。
二是抓好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量達到2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70億元。
三是抓好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全部達到標兵村標準,其余行政村的40%達到先進村標準。
上半年長春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形勢較好,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糧食生產總體形勢較好。全市優質高產作物面積穩定,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998萬畝。其中,玉米1512萬畝,水稻254萬畝,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2.8%和13.9%。目前,全市農作物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進一步提升農機化水平。全市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6.8萬臺,農機總動力達到490萬千瓦,比去年末分別增長5%和4.5%;園藝特產業加快發展。20個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面積達到145.8萬畝,比上年增加9.3萬畝。新建棚室蔬菜面積10710畝,完成計劃的51%;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深入開展。重點在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培訓等7大領域,突出抓好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園區建設、玉米保護性耕作示范等40個項目;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五縣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6.8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528.6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40.4億元,地方級財政收入25.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1%、24.4%、11.5%和9.2%;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690億元,同比增長33.6%;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繼續加強。年初以來對上市蔬菜和水果開展例行監測2次,蔬菜合格率為97.5%,水果合格率為100%;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下半年的主要工作目標是:一產增加值增長8%以上,正常年景下糧食總產量達到180億斤的階段性水平;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2%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力爭達到1370億元;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級財政收入保持在25%以上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為實現上述目標,一是認真抓好農業生產。重點抓好98個糧油高產示范片建設和100萬畝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推進旱田節水灌溉工程項目的實施;二是保持農村經濟平穩運行。加強縣域經濟升級進位和經濟強鄉鎮建設工程的組織實施,突出抓好縣域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和項目建設,力爭完成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330個,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0億元,完成工業集中區(開發區)基礎設施投資10億元;三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重點抓好40個主推項目,確保項目落地達效。進一步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蔬菜、果品批發市場檢測覆蓋率達到100%。(長春市農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