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3 11:36:09
序論:在您撰寫生物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菌目的的藥物有哪些?具體抑菌原理是什么?通過將理論知識與臨床藥物相聯系,使學生真正了解人類很多疾病的發生與體內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代謝、信息傳遞與表達等問題密切相關,而很多臨床藥物的研發又是以生化代謝點為藥物靶點的。這樣既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輕松而牢固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亦親身感受到生物化學與臨床醫藥學之間的關系,明白牢固的生化知識是藥物研發、生產乃至銷售環節的必備基礎知識,為將來從事生物制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這樣的課堂討論中老師要立足于引導的作用,務必專心傾聽學生的討論,緊跟學生們的思路,合適的時候給出恰當的鼓勵和啟發,這樣可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暢所欲言的熱情,拓寬學生的思維,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教學實踐發現,經過PBL教學法訓練出來的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較強,能夠獨立或借助查閱資料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在跟隨老師做科研項目的時候善于思考和發現問題,通常也能夠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教師來講,不但要求基礎知識牢固,更要緊跟醫藥科學發展前沿,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PBL問題,對學生的討論才能給予恰到好處的引導啟發。此外,通過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能很好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便于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2板書與多媒體結合
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生物化學課程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開設。此階段專業基礎課程多,知識量大,因此老師的授課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化學課程知識比較龐雜,每節課的信息量非常大,加上課堂教學課時的減少,學生課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消化。因此,如何讓學生高效地掌握每節課所講內容顯得至關重要,而框架式的板書配合多媒體教學可以較好地緩解這個矛盾,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效率。目前,生物化學課程多采用多媒體教學,這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授課效率,使其在有限的時間講解更多的內容,同時可借助插圖和動畫的生動性、直觀性和形象性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6]。我們在現有教材課件的基礎上,利用平時積累的教學素材對課件內容、圖表和動畫進行了完善,使之更加條理清晰、有趣易懂。即使這樣,學生仍反映生物化學課程內容龐雜,在有限的課堂和課外時間內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基于此,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都會運用板書把每章知識點框架式的總結出來,便于學生從宏觀水平理解所學內容,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一目了然,而不是零散的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來記憶。這樣,龐雜的生物化學知識點對學生來說就會簡潔明了不少,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會明顯提高。此外,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和難點,我都會在黑板上寫出關鍵反應的步驟,這會引起學生特別的關注,督促他們做好筆記,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生物化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其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其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我校制藥工程培養方案和學生的就業方向,編寫了適合我校制藥工程專業學生使用的實驗指導手冊。實驗內容包括驗證性的基礎生化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此外,我們還開設了設計性實驗,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方案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安排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在指導學生做生物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根據實驗內容我通常會提出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小問題,供他們思考。這樣會促使他們邊做實驗邊思考,有利于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7]。為拓寬學生的視野,經學校同意,我們還向學生開放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導師,跟隨導師做一些研究工作。優秀的學生可申請市教委或學校下達的針對本科生的一些科研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實踐工作。這樣的政策在我院實行多年,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每年都會接收多名本科生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立項,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激發了他們對生物醫藥的極大熱情[8]。
4總結歸納,突出重點
生物化學課程知識點非常多,以重要的知識點為中心進行總結歸納既可幫助學生抓住重點,凝煉內容,提高其學習效率。如講授完遺傳信息傳遞及其調節相關內容后,從模板、原料、產物、合成方向、合成方式及參與反應有關的酶等方面列表比較復制、轉錄、翻譯和逆轉錄的異同點。物質代謝調控部分,生化反應式太多,且各代謝途徑相互交叉,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覺無從下手。講授完該部分內容后總結歸納三羧酸循環、磷酸戊糖循環、檸檬酸-丙酮酸循環、鳥氨酸循環等代謝過程的相互聯系和生理意義,使這部分內容更加清晰易學,利于溝通各部分知識點間的相互關系并引導學生系統地整理、掌握所學知識。筆者多年的教學效果顯示總結歸納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總結歸納的意義在于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便于理解記憶,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可有效克服傳統平鋪直敘講授方式帶來的枯燥乏味,有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另外,為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在每次上課開始簡短地回顧上次課的內容,然后開始講述新內容,注意內容的自然過渡,每次課結束前將本節課的內容串聯一遍,這樣更益于學生鞏固新學的內容。
5結語
【關鍵詞】泡桐屬;化學成分;生物活性
玄參科泡桐屬Paulownia植物,全屬共有7種,分別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蘭考泡桐(P.elongataS.Y.Hu),椒葉泡桐(P.catalpifoliaGongTong),臺灣泡桐(P.kawakamiiIto),川泡桐(P.fargesii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GongTong),光泡桐[P.tomentosavar.tsinlingensis(Pai)GongTong]是毛泡桐的變種。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等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撾也有分布,有些種類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引種栽培。作為一種優質木材,它不僅在工農業方面有廣泛用途,同時它還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其花、葉、皮、根、果古時就有其藥用記載。如《本草綱目》記述:“桐葉……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ㄖ鞲地i瘡,消腫生發[1]。”《藥性論》也言:“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苯陙磲t學研究發現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壓止血,同時還具有殺蟲作用。
1化學成分
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學者最先對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1931年MascoKazi等從泡桐葉的樹皮和樹葉中分離得到糖苷類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離得到了丁香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色譜分離方法和現代波譜技術應用于天然產物的研究,從泡桐屬植物中不斷發現新化合物。該屬植物中所含化學成分類型主要有環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黃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許多化合物被證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苯丙素類化合物苯丙素類化合物在泡桐屬植物中分布較為廣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氫呋喃駢四氫呋喃類):細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異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類: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環烯醚萜類富含環烯醚萜類成分是泡桐屬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該屬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現,廣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葉中,花中還未見文獻報道。泡桐屬中的環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環戊烷型、環戊烯型和7,8環氧戊烷型,顯示了其在植物分類學上的意義。其取代基位置比較固定,一般1位羥基與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為甲基或羥甲基。另外,Soern等從成年毛泡桐的葉部獲得兩個5,6位為雙鍵的環烯醚萜苷,同時,他還發現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環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倍半萜類李志剛等[15]從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個落葉酸型的倍半萜,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到倍半萜類化合物,可能與該類激素促進開花,抑制種子發芽有關,其他部分未發現。
1.4甘油酯類杜欣等[16]從毛泡桐的花中還分到了甘油酯類的化合物及其苷。
1.5其他成分從該屬植物中還分離出黃酮類、二氫黃酮類、三萜(主要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堿、多酚、單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種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對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譜、質譜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利用GC/MS技術鑒定出許多長鏈及芳香族化合物。
1.6植物激素王文芝等[19]對河南蘭考泡桐的根、莖、葉中的植物激素進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術分離鑒定出了激動素、反式玉米素、激動素核酸等8種激素。
2生物活性
2.1抗菌作用芝麻素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實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鉛沉淀去雜質制成),體外實驗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布氏桿菌、革蘭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從泡桐屬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乳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濃度為150μg/ml,并認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團[21]。魏希穎等將泡桐花的黃酮提取物作了體外抑菌實驗,發現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強,而對黑曲霉、啤酒酵母、產黃青霉無明顯的抑制作用[22]。
2.2治療氣管炎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有一定療效,臨床治療1341例,有效率為81%,其中臨床控制率7%,顯效25%[23]。
2.3消炎作用泡桐花可用于治療炎癥感染,臨床報道用其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4]。實驗中通過觀察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病理組織學的影響發現泡桐花浸膏能明顯延長豚鼠誘喘潛伏期,優于地塞米松(P<0.001);對肺組織炎性細胞浸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減輕炎癥反應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結構的破壞[24]。李寅超等通過實驗發現泡桐果總黃酮及揮發油可通過抑制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血嗜酸粒細胞(EOS)聚集而具有一定的抗哮喘氣道變應性炎癥的作用[25]。
2.4止血作用泡桐屬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顯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術70例,良效(明顯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減少)26例,占37.1%,無效14例[26]。
2.5毒性研究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數致死量為21.4g生藥/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況及體重均無異常,內臟病理檢查未見中毒性病理形態改變。家兔急性、亞急性毒理實驗中,泡桐果煎劑對心、肝、腎、脾、胃均無毒性病理改變。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靜脈注射,一般情況及食欲、體重、白細胞等均無明顯變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覺癥狀、體溫、脈搏及白細胞數等均無明顯改變,但有輕度血壓下降[4]。已有報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清除自由基、延緩骨骼肌疲勞、DNA堿基修復、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種生理活性。從泡桐屬植物的樹皮和莖部分離得到一個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對hela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對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為0.1μg/ml對leonⅢ型EC50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類化合物被認為與該植物的顏色改變有關[28]。
2.6殺蟲作用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強殺蟲劑除蟲菊酯的殺蟲作用,可有效殺滅蚊蠅及其幼體[29]。
2.7其他作用泡桐屬植物還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癬與燒傷、消腫、生發等功效[4]。
從以上可知,泡桐屬植物化學成分療效顯著且具多樣化,但對該屬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種,其他種涉及較少,而對部位的研究則多為桐葉,皮、根,莖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對生物活性的研究則不夠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進一步確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67(2):28.
2MasaoKazi,TokitiSimabayasi.AglucosidefromPaulownia.Japan,1931,93;735;27.
3KoitiIwadare.Lignin.Ⅱ.LiginofPaulowniaimperialis.JChemSocJapan,1941,62:186-189.
4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詞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
5KijjoaA,KitirattrakarnT,AnantachokeC.Preliminary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PaulowniaTaiwaniana.KasetsartJ,1991,25(4):430-433.
6KotaroTakagawa.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Ⅳstructureofpaulownin,acomponentofwoodofPaulowniatomentosa.YakugakuZasshi,1963,83:1101-1105.
7Hiroji,MayumiO,YutakaS,etal.(+)-PiperitolfromPaulowniatomentosa.PlantaMedica,1987,53(5):504.
8SchillingG,HugelM,MayerW.Verbascosideandisoverbas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Z.,Naturforsch,B:AnorgChemOrg.Chem,1982,37B(12):1633-1635.
9SticherI,LahloubMF.PhenolicglycosidesofPaulowniatomentosabark.PlantaMedica,1987,46(3):145-148.
10DamtoftSoren.Biosynthese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1HegnauerR,KooimanP.Thetaxonomicsignificanceofiridoidsoftubifloraesensuwettstein.PlantaMedica,1978,33(1):1-33.
12AdrianiC,BoniniC,IavaroneC,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aulownioside,anewhighlyoxygenatediridoidglu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JNatProd,1981,44(6):739-744.
13SorenD,SorenRJ.Tomentosideand7-hydroxytomentoside,twoiridoidglucosidesfromPaulowniatomentosa.Phytochemistry,1993,34(6):1636-1638.
14SoerenD.Biosynthesi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5李志剛.毛泡桐花化學成分.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16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7YoshihisaT,SadaoK,KotaroT,etal.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ⅢConstituentsofleavesofPaulowniatomentosaandRhododendronkaempferi.KauazwaDaigakuYakugakubuKeukguNempo,1962,12:7-14.
18宋永芳,羅嘉梁,倪善慶,等.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1990,10(4):269.
19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學,1984,12(6):531.
20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植物藥有效成分分離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21WhitePJ.SeparationofK+-andCl--selectiveionchannelsfromryerootsonacontinuoussucrosedensitygradient.JExpBot,1995,46(285):361-376.
22魏希穎,何悅,蔣立鋒,等.泡桐花體外抑菌作用及黃酮含量的測定.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6,18:401-404.
23河南醫學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和實驗研究.河南醫學院學報,1975,1:26-28.
24張永輝,劉宗花,杜紅麗,等.中藥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組織作用的病理學研究.新鄉醫學院學報,2002,19(6):473-475.
25李寅超,趙宜紅,李寅麗,等.泡桐花總黃酮抗BALB/c小鼠哮喘氣道炎癥的實驗研究.中原醫刊,2006,33(19):16-17.
26謝培山,楊贊熹.救必應化學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應乙素的分離、鑒定.藥學學報,1980,15(5):3-7.
27KangKH,HuhHK,BakK.Anantiviralfuranoquinin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Phytother,1999,13(7):624-646.
TALE只在β-和γ-變形細菌中被發現,大部分已知的TALE集中分布在植物病原細菌的黃單胞菌屬Xantomonasspp.中,每個細菌中含有1至多個TALE不等()。AvrBs3和AvrBs4兩側分布反向重復序列,推測它們是基因水平轉移獲得(Bonasetal.,1993)。另外,水稻白葉枯黃單胞菌(X.oryzaepv.oryzae,Xoo)中利用AvrBs3作為探針鑒定了一系列TALE的T3SEs,如avrXa5、avrXa和avrXa10(Hopkinsetal.,1992)。其它菌屬中也發現了同源的TALE,如茄科雷爾氏菌R.solanacearum中也有TALE(RipTALs)的報道,Brg11較黃單胞菌屬中的TAL有偏好的RVDS,激活寄主含有EBE(effector-bindingelement)的基因轉錄促進致病(deLangeetal.,2013;deLangeetal.,2014)。伯克霍爾德菌屬(Burkholderiarhizoxinica)中同源效應物(bats)E5A-W45、E5AV36被報道含有T3S分泌信號,但是缺少可識別的NLSS和轉錄激活區,它們的重復區和黃單胞菌屬中的TALEs有差異(Schornacketal.,2013;Bochetal.,2014)。黃單胞菌屬(Xanthomonas)亦稱黃單胞桿菌屬,是由W.J.Dowson于1939年建立的模式病原細菌,代表種有:(1)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ampestrispv.campestris,Xcc),維管束寄生菌,引起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blackrot),葉緣葉脈變黑,相鄰的葉肉組織枯死,呈黃褐色“V”型壞死;(2)水稻白葉枯黃單胞菌(X.oryzaepv.oryzae,Xoo),葉肉寄生菌,引起水稻白葉枯病(bacterialleafblight);(3)辣椒斑點致病變種(X.campestrispv.vesicatoria,Xcv),葉肉寄生菌,引起辣椒斑點病(bacterialspeckofpepper)。已報道的10大植物病原菌排行版上,黃單胞菌黑腐病致病變種占據3大席位(Mansfieldetal.,2012),分別為:(1)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pathovars);(2)茄科羅爾斯通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3)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4)黃單胞菌水稻白葉枯致病變種(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5)黃單胞菌十字花科黑腐病致病變種(Xanthomonascampestrispathovars);(6)黃單胞菌地毯草致病變種(Xanthomonasaxonopodispathovars);(7)解淀粉歐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8)苛養木桿菌(Xylellafastidiosa);(9)馬鈴薯黑脛病菌Dickeya(dadantiiandsolani);(10)果膠桿菌胡蘿卜軟腐病(Pectobacteriumcarotovorum)/黑脛病菌(Pecto-bacteriumatrosepticum)。
2.寄主抗性識別機制及TALE致病性
2.1寄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
寄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被認為是從PAMPs/M-AMPs(pathogenormicrob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的識別開始的。病原菌的PAMPs/MAMPs相當保守,不同的PAMPs/MAMPs被定位在寄主細胞膜上的形態識別受體PRRs(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特異性識別從而激活寄主的基礎防御反應,這對植物免疫致病菌或非致病菌相當重要(JonesandDa-ngl,2006)。研究比較清楚的PAMPs包括微生物的鞭毛組分Flg22、Harpins、冷休克蛋白、脂多糖、肽聚糖和延伸因子Tu(EF-Tu)等(Kunzeetal.,2004;Nürnbe-rgeretal.,2004;Zipfeletal.,2004)。PAMPs被PRRs識別觸發一個叫做PTI(PAMP-triggeredimmunity)的基礎防御反應,該基礎防御反應參與誘導MAPK信號通路、鈣通量、產生一氧化氮和活性氧分子和激活WRKY轉錄因子(Nürnbergeretal.,2004;Heetal.,2006)。PTI介導的基礎免疫有效地限制了絕大多數潛在的病原體的生長,是在大多數植物中廣泛存在的基礎防御反應(JonesandDangl,2006)。隨著寄主PTI的加強,病原細菌相應地進化出了效應物激活的寄主感病性ETS(effector-triggeredsusceptibility),即利用T3SEs抑制寄主的PTI信號達到致病的目的(JonesandDangl,2006)。與病原細菌ETS(effector-triggeredsusceptibility)相對應地,寄主則又進化出了特異識別T3SEs的抗性(resistance)基因激活免疫反應,效應物激活的寄主免疫反應稱為ETI(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JonesandDangl,2006)。效應物作用和修改寄主蛋白或效應物自身被寄主抗性R蛋白(resistanceprotein)識別即誘導ETI,ETI是植物的第二級防御策略,通過胼胝質沉積加厚細胞壁、阻斷維管束的運輸、抗病相關蛋白的表達、氧自由基的釋放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等。植物通過不斷進化的R基因響應植物致病菌的挑戰,提供了監測植物病原效應物的又一途徑(Chisholmetal.,2006;MaandGuttman,2008)。由于R基因的存在,ETI改變相互作用的結果從感病回到抗病。總之,病原菌和寄主互作概括起來就是三種情況:(1)微生物引發植物的PTI,植物啟動防御系統,激活抗病基因的表達,如轉錄調控因子WRKY表達激活下游抗病基因表達,微生物不能引起致病,植物表現為抗性寄主;(2)微生物引發植物的PTI,但是微生物利用Ⅲ型效應物抑制寄主的PTI引起致病,植物表現為感病寄主;(3)微生物引發植物的PTI,微生物利用Ⅲ型效應物抑制寄主的PTI,寄主進化出一系列的監守R基因抑制效應物的作用,植物表現為抗性寄主(Chisholmetal.,2006;MaandGuttman,2008)。
2.2植物富含LRR結構域蛋白
植物的抗性R蛋白因含有核酸結合區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區常歸為NB-LRR(nucleotidebinding-leuc-inerichrepeat)蛋白家族。這些特別的免疫蛋白介導不同的抗性蛋白-效應物蛋白識別過程和激活寄主潛在的防御反應NB-LRRs呈現多功能域結構,每個功能域依據NB-LRR信號行使不同的功能。NB-LRR的功能和相關信號的復雜度是和植物-微生物互作相對應的(Elmoreetal.,2011)。亮氨酸重復區LRRs廣泛存在于真白質中,參與蛋白-蛋白互作。一般情況下,LRR功能域包括20~29個氨基酸,其保守的11個殘基片段序列為LxxLxLxxN/cxL(x代表任意一個氨基酸,L代表纈氨酸,異亮氨酸或苯丙氨酸)(KobeandKajava,2001)。如擬南芥PRRs鞭毛識別蛋白FLS2,延伸因子識別蛋白EFR,及水稻中的R蛋白Xa21都分別包含一個胞外28LRRs、21LRRs和23LRRs的結構域(Songetal.,1995;Gómez-GómezandBoller,2000;Zipfeletal.,2006)。LRR蛋白的保守的β折疊和鄰近的松散區域是一個11個殘基的片段,其序列為LxxLxLxxN/CxL,剩下的區域可能高度不同,目前的分子模型認為20個或30個殘基長的LRR區域其核心的LxxLxL序列足以構成馬蹄形結構的蛋白質。目前,包括LRRs的蛋白至少有7個不同亞族,在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提供了形成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一個通用的結構框架(KobeandKajava,2001)。PRRs激活的寄主免疫反應在植物和微生物的互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對PRRs研究的深入,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動物免疫相關的形態識別受體PRRs的發現贏得了2011年諾貝爾獎。許多植物抗性R蛋白及形態識別受體PRRs富含LRR(KobeandKajava,2001;Elmoreetal.,2011)。PRRs富含亮氨酸重復區LRRs(leucine-richrepeats)或細胞溶酶結構域(lysin-motif,LysM)。PRRs包含受體類激酶(re-ceptor-likekinases,RLKs)和受體類蛋白(receptor-likeproteins,RLPs),通常RLKs為跨膜蛋白,包含胞質外受體域LRRs和胞質內激酶域2部分,RLPs沒有胞質內激酶域(Albrechtetal.,2012)。效應物的識別被認為是改變了NB-LRRs的構象,因而NB-LRR蛋白被釋放激活下游的免疫反應的信號(TakkenandTameling,2009)。研究表明,一些核定位的NBS-LRRs的積累和激活對于植物免疫反應是必需的,如大麥(Barley)的CC-NB-LRRMLA10、擬南芥(Arabidopsis)的TIR(toll-interleukin1recep-tor)-NB-LRRs/RRS1-R、RPS4和SNC1蛋白的累積和激活都是免疫反應所必需的(Deslandesetal.,2003;Burch-Smithetal.,2007;Wirthmuelleretal.,2007;Chengetal.,2009)。
2.3TALE與R基因識別
在植物-病原菌互作過程中,存在基因-基因的識別現象,當植物中有抗性(Resistance,R)基因與病原菌無毒(Avirulence,Avr)基因相對應識別時,植物表現出非親和互作的抗性;反之,植物-病原菌缺乏這種基因-基因識別時,寄主表現出感病癥狀。病原菌的致病性和無毒性取決于Avr蛋白的這種兩性分子(bi-functionaleffector)的特征。許多報道表明,抗性寄主利用R基因監測TALE至少有3種策略(Schornacketal.,2013):(1)R基因編碼蛋白作為誘餌陷阱直接與TALE結合,寄主產生過敏反應,如AvrBs3與Bs3之間的識別;(2)突變TALE靶基因需要的通用轉錄因子,阻止轉錄,如水稻中含有xa5隱性基因的抗性機制(Schornacketal.,2006);(3)突變TALE靶基因的啟動子區阻止TALE的結合;(4)監控TALE基因啟動子區模仿TALE靶基因的EBE序列,激活監控基因,啟動植物抗性。植物監控病原菌的效應物主要通過富含核苷酸結合位點的亮氨酸重復區(NBS-LRR)的蛋白來識別。然而對于TALE的識別機制較少,目前僅有關于番茄中的富含NBS-LRR的Bs4蛋白是通過該機制來識別AvrBs4。由于Bs4蛋白N端含有TIR結構域,還能識別Hax3和Hax4這類的TALE(Kayetal.,2005)。Bs4蛋白識別的具體機制還不清楚,但有研究發現,在植物體內過量表達AvrBs3也能激發Bs4蛋白依賴的過敏反應(Schornacketal.,2005)。另一個識別TALE的例子是水稻抗白葉枯病菌Xoo基因xa13,xa13編碼一個蔗糖轉運家族蛋白(SWEET),其抗性表現在啟動子區一個小區域的多態性,導致TALEPthXo1不能與其啟動子區結合,進而影響水稻白葉枯病菌Xoo生長所需碳源(Chenetal.,2010)和銅的再分配(Yuanetal.,2010)。水稻Xa27編碼113個氨基酸的蛋白,啟動子區有TALE結合位點,賦予水稻對具有AvrXa27水稻白葉枯病菌Xoo及非維管束致病菌水稻細菌性條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Xoc)的抗性(Hummeletal.,2012)。最近有報道稱,Xoc中的TALEsTAL6和TAL11a可抑制水稻R基因Xa7對Xoo中TALEAvrXa7的識別,這是首次關于TALEs可作為植物防御反應的抑制子,而缺失C端則無抑制作用,表明TAL6和TAL11a的轉錄激活寄主基因需要抑制作用(Jietal.,2014)。另一個TALE靶標是植物轉錄因子。在Xcv85-10感染辣椒后研究依賴AvrBs3的轉錄譜時發現超過20個靶基因,命名為UPA(upregulatedbyAvrBs3)。upa20其編碼產物是一個bHLH(basichelix-loop-he-lix)家族的轉錄激活子,該轉錄激活子是AvrBs3誘導的植物細胞過度生長的關鍵調控蛋白。AvrBs3導致葉肉細胞的肥大,在感染后期階段也可能會支持細菌釋放到植物表面(Maroisetal.,2002;Kayetal.,2007)。在柑橘潰瘍病X.citri中也有類似報道,潰瘍是由幾個各異的XcTALEs誘導轉錄因子CsLOB1形成(Huetal.,2014)。Xoc中首次發現TALETal2g誘導寄主水稻中一個硫酸鹽轉運子(Cernadasetal.,2014),硫酸鹽是否限制Xoc的生長或是其它機制仍不清楚。該研究還指出,Tal2g誘導多個寄主基因表達,但是對病原菌致病關鍵的基因只有1個直接的S基因,其它被誘導的基因可能是附帶的效應(Cer-nadasetal.,2014)。有趣的是,Xoo和Xoc中的TALEs寄主靶標沒有重合的,Xoo中多個TALEs靶標都是SWEET家族基因,而Xoc中26個TALEs沒有一個靶標是SWEET家族基因(Cernadasetal.,2014)。
3.TAL在植物抗病上的生物工程應用
鑒于以上的植物識別TALEs的機制,及TALE的生物學特性,科學家們開始設計新的植物抗性策略,從各方面擊破病原菌的攻擊,賦予植物新的抗性。TALE通過啟動子模塊識別激活R或者S基因,啟動下游基因,引起非寄主過敏反應或促進病原菌致病。啟動子的模塊易于被基因工程所利用,目的在于使植物獲得新的抗性。
3.1改造抗性R基因監控
TALEs富含亮氨酸重復區的抗性蛋白Bs4能識別多個TALEs,可以通過特異性高表達Bs4等抗性基因,增強植物的抗性。另外,研究表明體外突變抗性基因Rx的LRR區,會增強植物對效應物的識別特異性(FarnhamandBaulcombe,2006)。利用這一特性,基因工程改造Bs4基因LRR區可能增強其識別TALE的特異性和親和力。
3.2突變易感S基因的啟動子區
TALEs通過RVDs識別特定的植物靶基因啟動子區,水稻抗性基因xa13,其對水稻白葉枯病菌Xoo的抗性表現在啟動子區一個小區域的多態性,導致Xoo中TALEPthXo1不能與xa13啟動子區結合,進而影響Xoo生長所需碳源(Chenetal.,2010)。利用基因工程將不敏感的基因xa13啟動子區整合至易感S基因啟動子區,使植物獲得新抗性。這一方法在易感S基因Os11N3基因上應用成功,獲得了水稻白葉枯病菌Xoo的抗性。另一個例子是,增加一個易感S基因的等位基因,這個等位基因的啟動子區對于TALEs不敏感(Lietal.,2012)。這一方法需注意:植物中的靶基因無其它未知功能且沒有冗余的拷貝;啟動子區的改變不能影響看家基因的功能;該靶基因對病原菌的致病性至關重要,最好能抗多個TALEs(Schornacketal.,2013)。S基因的激活對于促進病原菌的致病至關重要,突變S基因的啟動子區是對大多數的TALEs比較有效的方法。
3.3增加抗性基因啟動子區
EBEs陷阱利用抗性基因xa27和Bs3的啟動子區陷阱,即用生用工程的方法體外合成一個或者多個TALEs結合的EBEs位點至監控基因的啟動子區,使得轉基因植物在病原菌感染過程中注入TALEs時,迅速識別啟動抗性反應。這一方法成功的例子是在Bs3基因上,通過在啟動子區增加2個EBEs位點,一個是辣椒斑點病致病變種X.euvesicatoria中TALEAvrBs3Δrep16的RVDs部分突變識別區EBEs位點,另一個是水稻白葉枯病菌Xoo中的TALEAvrX-a27的EBEs位點。結果表明,融合啟動子區的Bs3表達構建在煙草Nicotianabenthamiana上瞬時表達能夠增強寄主的識別能力(R觟meretal.,2009)。還有在啟動子區增加6個EBEs的成功報道,通過在Xa27基因上分別增加3個水稻白葉枯病菌Xoo和3個水稻細條病致病變種X.oryzicola中的TALEs的EBEs,轉基因植株具有這2種病原細菌的抗性(Hummeletal.,2012)。
3.4篩選新的監控基因
與已知的NBS-LRR抗性基因對比,在不同植物中存在上千個這樣的抗性監控基因(Lietal.,2010)。利用深度測序RNA-Seq從辣椒Capsicumpubescens中鑒定并克隆TALEs激活的Bs4C的方法為鑒定更多新的監控基因提供了基礎。對于某些情況下,需要減慢或加速過敏反應,可以從調整監控基因的數量或者類型方面進行生物工程改造(Strau覻etal.,2012;Schornacketal.,2013)。目前,有4個R基因被克隆:辣椒CapsicumannuumBs3(R觟meretal.,2007),辣椒C.pubescensBs4C(Strau覻etal.,2012),水稻OryzasativaXa10(Tianetal.,2014)和Xa27(Guetal.,2005)。篩選和克隆更多的植物NBS-LRR抗性基因,可以為生物工程改造提供更多的抗性資源。3.5生物工程改造獲得新抗性利用TALEs識別位點和限制性內切酶融合表達,定點改造基因組,將會是成本低廉、特異性識別更強的手段(Schornacketal.,2013)。植物的利用富含NBS-LRR的抗性R基因監控病原菌的效應物,監控的有效應性依賴于效應物的保守性,對于病原菌越重要的效應物,R基因的識別越容易因該效應物的突變或丟失而失效,開發更多R基因對于增強和持續的識別是關鍵。許多植物病毒是DNA單鏈病毒,極少數是雙鏈的。而單鏈病毒在復制增殖過程中形成DNA雙鏈,利用TALEs特異的DNA雙鏈識別特性,體外合成特異識別的模塊,可用來防治植物病毒病。植物-病原菌互作是一個持續的進化過程,當病原菌一方通過消除或改變特定的效應物進化避開寄主的監控,意味著寄主的R基因系統被打敗。寄主通過R基因互補的改變等才能恢復其抗性。如馬鈴薯NBS-LRRR3a介導識別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的AVR3a效應物,AVR3a通過變異逃過R3a的識別(Vleeshouwersetal.,2011),而R3a被Se-gretin&Kamoun發現通過單個氨基酸的變異重新恢復識別變異的AVR3a(Schornacketal.,2013)。利用點突變的R基因獲得高抗性的寄主植物。
4.結論
積極實踐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思維活躍性
在前期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中我們對生物技術中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中的重點知識、原理和操作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聯系起來,并輔以形象的比喻。這樣做既能把復雜的操作步驟和枯燥、抽象的原理變得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又能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生物遺傳物質DNA重組過程中,DNA分子的切割與連接是最基本的操作,所有這些操作均由一系列功能各異的工具酶來完成。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能夠把大的長的雙鏈DNA分子切割成單個的基因片斷;而DNA連接酶能夠把DN斷重新連接在一起。課堂中我們非常形象地將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稱為“剪刀”,而把DNA連接酶比喻為“縫紉針線”,生物學科學家則是手藝高超的“時裝設計大師”,從而奉獻給世界一個又一個新的DNA分子。這樣就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了工具酶及其在基因操作中的重要作用。
巧用多媒體和視頻,豐富教學內容
現代生物技術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和前沿技術,涵蓋內容廣,新的生物技術層出不窮,新的科研成果不斷出現。在課堂教學中,除要適時選擇和引入精美的圖片外,還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和難理解的教學內容引入相關的FLASH動畫和視頻來加強教學效果。例如,基因工程中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獲得目的基因時,只有當PCR反應進行到第三個循環時才能真正獲得第一個靶基因雙鏈DNA;該反應還涉及聚合酶酶促作用、特異性引物引導以及其他多種反應組成成分。課堂中單純用語言講解較復雜和困難,也很難讓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精心制作了相關內容的FLASH,模擬生物體內DNA復制過程,結合PCR反應的三個典型步驟:高溫變性、低溫退火、適溫延伸,生動地演示了脫氧核糖核苷酸按照堿基配對原則在引物引導下和DNA聚合酶酶促作用下以母鏈為模板延伸的過程。該FLASH內容時長8分鐘,引物與模板鏈結合的位置、新鏈延伸的方向和終點等都得以清晰的說明,有效地闡明了PCR體外擴增目的基因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種組成成分在反應中的作用。FLASH中動畫形象生動、簡潔精彩,極大的加強了教學效果。此外,在講到現代生物技術制藥發展方向和最新進展時,我們通過搜索現有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了近年國家“863”、“973”計劃項目成果展覽會等視頻資料,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對我國生物技術領域前沿的專家學者們的研究課題及研究思路得以接觸和了解,從而搭起書本理論通向現實科研的橋梁。
發揮互動式教學優勢,倡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能力
在制藥工程專業生物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課堂提問、預留小問題、及課堂討論等多種互動教學方式。其中,我們尤其注重在教學中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具體形式為在完成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酶工程教學內容后,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2-4人),各小組自主選擇主題,利用課外時間到圖書館查閱生物技術制藥方面的專業著作,或利用網絡資源查閱學術期刊。在此基礎上經小組內部討論分析后,整理撰寫成課堂討論書面作業和制作成多媒體(PPT)課件,并且在課堂上要面向全班同學和老師進行匯報和講解,匯報時間8-10分鐘,之后還有3-5分鐘的討論和質疑階段。為了有效開展課堂討論,通常我們會提前1-2周把課堂討論活動布置和安排下去,以留給學生們充足的時間去查閱資料和準備作業。在此期間任課教師會對各小組準備中遇到的各類具體問題進行解疑,還會專門在課堂討論進行前的2-3天,逐一檢查各個小組的多媒體制作和完成情況,并就其PPT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給予指導和修改。在上述教學活動中,雖然任課教師未親自講課,但為了充分利用好課堂討論這個教學環節,不能讓其流于形式,任課教師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和時間去組織和協助學生。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幾屆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生物技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通過課外查閱文獻資料、小組討論、分析問題、整理報告一系列過程也切實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自己動手、歸納問題、總結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系統能力。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能力、演講口才和反應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因此在教學中適時采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值得繼續加強!
結合實踐、強化實驗教學
實驗部分教學是該門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實驗教學中主要通過強化基礎實驗部分和選擇綜合設計實驗,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教學在促進和加強學生對理論教學中的重要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實驗室內完成的多是驗證性實驗,要讓教學和生物制藥實際相結合,還應該讓學生走出實驗室、走出校門,到生物制藥企業中去親自感受和了解生物技術制藥的發展現狀。因此,在完成實驗室的實驗教學之外,結合制藥工程專業總體實踐環節,學院通過多方溝通和聯系,與渭南美邦生物制藥、綠盾生物制藥等幾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教學合作關系,讓學生深入廠區和生產車間去參觀和學習。教學實踐表明:實驗室內設計實驗和校外參觀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能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生物技術操作技能,同時又讓學生充分了解了當前社會生物制藥企業的規?;a模式,這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選擇都有極大幫助。
建立有效反饋機制、保障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
上述,我們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并身體力行。但學生對具體教學效果的反響如何,教師真正理解學生期望的教學方式嗎?理解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因為教學任務重、課時有限,僅限于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而無意中忽略了去征求或收集學生對這門課的建議和意見。這就不利于授課教師在長期教學生涯中切實有效地改進和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并建立了以下溝通渠道:①教學伊始就將授課教師的具體聯系方式(包括電子郵箱信息)提供給全班同學,鼓勵大家在課內或課外就遇到的問題和老師積極溝通和交流;②每一大節課第二小節課的最后5-10分鐘留給學生,便于部分學生就某具體問題和老師進行交流和討論;③完成全書主要章節教學內容一半及授課即將結束時,由學生以匿名的形式對教學環節中不足之處或值得發揚的地方寫出書面意見和建議,由班干部于課后統一收齊后交給任課老師,便于教師進一步改進該門課程的教學。通過以上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意識得到明顯加強,學生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及時響應,因而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也大大加強。由于及時采納了學生的建議,老師和同學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系,該門課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對制藥工程專業整體的滿意度。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不失為一種應對生成性問題的好方法。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加以重視,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討這一問題,能將生物課堂教學再次點燃。而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其內心也得到滿足。學生在討論中,學會思考、分析,尋求問題答案。而如果教師直接給出問題答案,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則顯得意義不大。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人的生殖》這一課時,以組織討論的形式,應對生成性問題,將生物課堂點燃。本課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以及人的生殖過程。學生了解了受精卵的發育過程主要是: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兒。此時,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正常的女性都有兩個卵巢。如果一個卵巢摘除了,這位女性還能不能生育?此時,教師靈機一動,智慧理答,組織討論交流: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但是老師想傾聽你們的想法。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不時參與小組,一起與學生進行交流分析。有小組學生認為摘除一個卵巢是可以生育的,前提是另一個卵巢功能良好;有小組學生認為摘除一個卵巢會對生育影響很大,也有可能造成不孕等。師:大家再想想為什么有些女性要摘除卵巢?是什么問題?摘除卵巢對女性還會有什么影響?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基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之上的,主要是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將課堂推向。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巧用討論法,變生成性問題為有效教學資源;再結合學生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動手實驗,享受動手實驗探究樂趣
生物學科離不了實驗。在需要實驗探究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應對生成性問題。在實驗中,學生可以享受動手實驗探究的樂趣,也能借助實驗,解決心中疑惑。例如:在學習初中七年級生物《單細胞的生物體》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探究,成功將生成性問題變為教學資源。在講到“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這一知識點時,有學生提問:草履蟲,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是否也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此時,教師引導:假設能,你能用實驗驗證嗎?在教師的號召下,學生開始分組進行實驗,動手探究。教師給學生選擇的刺激物是:肉汁、食鹽。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四人一組,兩人利用肉汁實驗,兩人利用食鹽實驗,根據實驗得出結果。最后,學生總結:單細胞生物也能趨利避害。在這個案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并沒有盲目回答“能還是不能”,因為這樣只能讓問題喪失原有的利用價值。反之,教師引導學生以自主實驗的方式探究出答案,學生既能享受動手樂趣,又使實驗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出答案。因此,以實驗形式應對生成性問題,能夠有效將其轉換為有效的教學資源。
1.指導教師監控機制
學生能否按規定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任務,指導教師起到核心監控作用。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術水平、教學經驗、工作作風、工作責任心等,都對畢業論文指導效果發揮影響。指導教師應有曾經獨立指導或協助指導過畢業論文工作經驗,在以往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認真負責、學生反映良好、畢業設計完成較好。生物工程專業屬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態度外,還要求指導教師有較高的科研素養。
2.選題監控機制
為了較好地開展畢業論文選題工作,在第七學期教師應該下達關于畢業論文選題的工作。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科研選題,學生確定后,指導教師介紹課題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資料。學生自行選題,學生根據實際工作或者實習情況,對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有明確想法,對未來工作有應用價值,可以進行這個方面的研究選擇,但指導教師必須嚴格控制,學生必須寫出提綱和內容摘要,明確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選題來源也無非這幾個方向,對于重實驗、重數據的專業來說,更是需要在選題的時候把控好方向。
3.開題監控機制
開題環節是做好畢業論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學生完成好開題報告能夠控制意外的發生。課題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能力,能夠在規定時間完成,選題是否存在過大或者過窄,是否需要更換題目,通過審查開題報告內容發現研究路徑和方法是否合理。論文結構是否恰當。這個環節做充足,能夠減少重大失誤,提醒學生在研究課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環節,對研究困難有一定預見性。生物工程的畢業生更是應該在這個環節做充分準備。
二、生物工程專業論文中期質量監控
重點監控畢業生參加畢業論文的態度、自覺性,時間與精力是否有保證等。由指導教師組織、安排,要求畢業學生匯報課題進展情況,回答指導教師提出的問題,對畢業論文中存在態度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批評、警告,及時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補救措施。任何專業都需要強調畢業生個體的努力,對于畢業生的學習風氣應該常抓不懈。
三、畢業論文后期質量監控階段
1.論文答辯前監控
院系檢查學生是否按畢業論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對學生成果驗收和答辯資格審查,確定學生答辯資格。畢業論文成績一般采用五級計分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對學生的論文進行評定。指導教師主要關注選題意義、材料選擇及組織能力、結構框架、基礎理論的運用及分析能力、論文的學術水平等;評閱教師主要關注選題意義、論文難度、結構、資料使用、論述、運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給出的成績達到及格,才能進行答辯。
2.論文答辯過程監控機制
要徹底解決五年制師范生在行為規范方面的問題,必須以教育生態學理論為指導,改變傳統德育教育觀念,營造有利于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教育氛圍,形成師范學校良好的德育環境生態系統。
(一)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實現“外行內化”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過程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從提高師范生的人文素養入手,讓學生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當做內在需要,從而自愿改變、糾正自身行為規范方面的諸多不足,使學生以更高標準和要求主動、自覺地踐行學生守則和行為規范,實現“內化”。要實現“內化”,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個體需要的針對性。在確立德育教育內容和方法時,要分析五年制師范生的主體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分析他們在專業知識素養和行為活動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通過發揮學校、班主任和全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充分發揮其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實現外行內化的情感基礎。
2.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精神性。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將其貫穿學校的各項教育活動和各門學科教學實踐,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使人文素養在學生身上形成強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師范生文明行為和道德素養的關鍵環節。
3.注重德育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在具體德育教育活動中,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內在需要,只有讓學生將認知和踐行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內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樣性。在德育教育實踐中,要注意運用情境創設,通過音樂、美術、故事、電影、電視、多媒體等手段,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德育教育學習,豐富學生的感覺活動,提高學生對自身行為的判斷力,讓學生學會調整自身言行,學會自律,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知行合一”
高師德育除了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外,還要發揮社會環境對學生行為規范和道德養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實效。1.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充分發揮學生會、團組織、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黨團員、學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帶頭作用。經常組織寓教于樂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明辨是非、增強社會責任感、激感,使他們通過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升華思想,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2.組織學生參加見習和實習實踐活動。見習和實習作為學生直接體驗教師職業道德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但能夠使師范生認識社會,還能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在課堂上感受教師職業道德,加深其對教師職業技能及教師職業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的理解,實現師范生的道德內化,實現從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轉化。
(三)營造優美校園環境,實現環境育人
校園無小事,處處皆育人,教師無小節,事事是楷模,這句話實質上涵蓋深刻的生態思想。校園中的各種生態因子,無論是作為教育者的人還是靜態的校園環境,都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素養養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加強教師的人文素養培養。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教師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日?;顒又畜w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在德育“內化”教育過程中,教師更應運用自己的師表風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響學生。教師應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修養,在教育工作中確立以人為本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大愛情感,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德育養成教育,使學生見賢思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學?!敖逃?、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的。
2.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在特定校園環境中接受審美和藝術教育,營造與社會和時代密切相關并具有師范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道德品質教育。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咨詢、綠色網絡教育、社會調查、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和專業學習指導與就業指導等活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發揮其在校園育人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3.發揮宣傳陣地的作用。利用學校的廣播、報紙、電視臺、宣傳櫥窗、校園網等宣傳陣地,大力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宣傳教育,宣傳優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積極向上、富有師范氣息的輿論導向,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的職業精神有極高的認知;還要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和各種場館設施的作用,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校園育人環境,使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永遠積極、健康、向上。
4.打造積極向上的兩室文化。切實做到“讓每一面墻壁說話,讓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義”,讓高雅清潔的環境使學生如入芝蘭之室,促進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優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為載體,大力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創建活動,把優秀、積極的人文文化和教師職業道德融入日常活動中。通過創建活動,每一個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生活觀念、道德水準、人際關系等都上新的臺階,學生的行為規范更符合師范生的標準。
(四)重視家庭、學校、社會聯手,實現合力育人
依據教育生態學的觀點,學校要高度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育人機制,使處于高師德育生態系統中的各要素都發揮其作用,提高學生的行為規范水平和道德素養。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學校要建立家長檔案,學校德育教育部門要經常與家長聯系,針對不同家庭、不同家長特點,宣傳和諧、健康、民主、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意義,使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學校還要盡量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接觸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通過見習、實習活動養成遵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
(五)加強德育體系建設,實現制度育人
實現德育教育的“外行內化、知行合一”,是師范學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標。為了保證這個目標實現,還要輔以嚴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學生德育操行考核評價體系,而這些制度和評價體系必須是建立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當學生充分認識到制度對自身行為規范養成起到的外在約束作用及發自內心地、自覺地將操行考核視作行為規范的內化要求時,學生行為才會真正規范。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