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0 13:38:53
序論:在您撰寫聲樂課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聲樂教學法”課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開始實施案例教學法,以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其削弱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的自學引領方向。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做好備課工作,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個性特點來制定合適的教學方針。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授學生更多的音樂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能夠更快地適應日后的音樂工作。
二、現階段“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案例教學應用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案例教學應用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和完善。其問題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師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仍然沿襲落后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對聲樂教學的興趣,缺乏活躍的教學氣氛,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教學狀態中,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難以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相應的問題;最后,教師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學的實質內容,所選擇的案例不夠合理,從而影響了案例教學的質量。
三、提高案例教學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據課堂教學要求,選擇合適的案例
在“聲樂教學法”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以發揮案例教學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的時候,要充分結合聲樂課的教學內容,可針對聲音訓練和演唱訓練兩個部分來進行案例教學。這種案例教學方法有利于明確教學目標,簡化教學內容,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來進行聲樂課堂的模擬訓練,以此培養學生的聲樂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進行模擬教學的時候,要做好備課工作,可選出一個學生作為單人模擬教學的對象,選擇具有典型性的教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藥重視對學生聲樂知識水平的提升,要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演唱機會,以使其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重視案例教學的教學評價
在“聲樂教學法”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轉變過去的教學評價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適的評價方式,以使其更為客觀,做好教學反饋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學之后,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進行評分。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分組討論狀況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的教學模擬效果進行評定??刹捎枚鄻踊脑u價方式,評價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努力,通過分數等級的形式來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有效解決。另外,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聲樂技能,聲樂訓練思路和訓練方法等內容的評價,要將其作為評價重點,以幫助學生抓住聲樂課程教學的關鍵點。
四、結語
關鍵詞:互動;交流;聲樂;教學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的互動關系是課堂教學能夠進行的必要前提,師生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
聲樂課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低年級的聲樂教學一般都是采用集體教學的方式,由于人數多,基礎差,學生的聲樂知識幾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學生對聲樂知識的理解、接受變得容易,并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習聲樂的自信心,就必須在聲樂教學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種“互動與交流”的方式。筆者借此談談個人的教學體會。
一、“互動交流”——來自課前熱身運動課前是課堂的前奏,自由性和體驗性是它的兩大特點。
課前的互動和交流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的,學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師交流,沒有緊張的心理,教師也可以隨機地在交流和互動中進行自由提問,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課前的交流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有限的時間里精心設置互動和交流的內容及實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談話或借助于現代話的電子、音響設備及課堂環境的布置,調動學生的中各種感官感受音樂。例如:彈奏一首學生們在小學、初中最喜歡唱的歌曲,讓他們回憶起童年時的美好時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課前學習氣氛,還可以請敢于表現的同學演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或交流課后的歌唱練習體會。
總之,課前的交流和互動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種自由、歡樂的歌唱前“熱身運動”,為課間的歌唱教學奏響了一段很好的前奏。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能體現個性,明白了自己要唱好一首歌的不易和距離,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并帶著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走進聲樂課堂的學習中。
二、“互動交流”——來自相互傾聽聲樂教學是師生共同創造聲樂藝術表現力的雙向活動,教師在講授發聲方法和歌曲演唱的過程中,相互傾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手段。師生間相互傾聽,互為主體,缺一不可。
教師如何教、如何指導,學生首先都是通過傾聽教師的講解、示范、演唱進入聲樂學習的初步認識階段,學生在傾聽中辨別聲樂發聲的方法,在傾聽中模仿和學習正確的歌唱,在傾聽中辨別音高、節奏、位置、共鳴、情感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通過傾聽學生的練習和歌唱,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困惑和錯誤。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如:“傾聽中的比較”——正誤之間的比較。“傾聽中的思考”——學習的要領及方法?!皟A聽中的探索”——通過錄音的方式傾聽自己歌唱,確立自己歌唱的努力方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等音像資料傾聽歌唱家們的演唱,開拓藝術視野。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曲,借用多媒體的教學工具展示塞北風光,為課堂營造了一種音樂氣氛,學生們在傾聽中產生了一種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學生迅速而自覺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重難點之處也是通過多次的傾聽教師的示范,學生的練習、模仿等,來解決歌唱的各類問題。通過傾聽,在課堂教學中就能做到學生與教師實質性的知識互動。這是聲樂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
三、“互動交流”——來自平等和信任聲樂教學是建立在平等、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這是先決條件,一旦違背了這一先決條件,所有的教學努力都是徒勞的,尤其是對剛剛入學的新生,由于自身的聲音條件差,對聲樂課的不理解,缺乏信心,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這些現象都是直接影響聲樂教學的不良因素。
要使不良的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因素,教學中的互動與交流是實現良好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尋找他們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對條件差的學生以鼓勵為主不嫌棄,并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每班只有2到3位男生,在上課時他們總是低著頭坐在課堂的最后面,為了消除他們不平等的心理壓力,筆者將他們調整到自己的身邊(鋼琴旁),上課時總是給他們送去鼓勵的眼神,在教學的內容上也選擇了適合男女聲演唱的歌曲,在課堂個別抽查的過程中,選擇適合的調讓他們演唱。對五音不全,連張口的勇氣都沒有的學生,教師不是用眼神去斥責學生,用動作去制止學生,而是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讓他們知道害怕就是自己的敵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調整好心態,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從不會開始的,只要努力就會獲得好成績,就能獲得美好的歌唱。
在課堂提問的環節里,讓學生知道提問、抽查不是為了讓他們出丑,而是針對每位同學對知識理解的程度進行教學反饋或把他們存在的不同問題和錯誤進行糾正。以點帶面使沒機會被問到的同學也能進行自我更正。
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用表揚、贊許的語言,哪怕是一個眼神和會心的微笑,也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真正的信任,以便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用,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消除過于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低年級學生的聲樂基礎訓練過程由于聲樂理論比較抽象,技術性又很強,初級練聲曲也比較單調,又要不段反復地練習,因此就需要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的、堅定的信念,這樣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計劃。
這也就決定了平等與信任在聲樂學習的重要性。
四、“互動交流”——來自情感的體驗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中的高層需求,是知識互動中的另一種高級形式。
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不容忽視,尤其在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聲樂基礎差使得教學組織顯得重要而艱難。因此,建立親密的師生情感互動與交流是教學過程的動力。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保持溫和熱情的教學態度,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用鼓勵的眼神、甜美的微笑,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學生獲得全身心的放松,樂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積極的動腦、動口、動手,從中體驗和感受歌曲的演唱及作品的表現方式。
要達到真切的情感體驗,教學就必須設計豐富的內容,采用多種手段,創造多彩多姿的情境,例如: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歌唱水準,教學內容可以從幼兒歌曲著手,如:《小烏鴉愛媽媽》、《搖籃》、《大鞋與小鞋》等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歌曲進行歌唱訓練。這些歌曲短小、精練,音域也不寬,對剛學歌唱的同學來說容易接受,從中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還可以增加一些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和藝術實踐。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預留一點時間,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自我展示、相互評價、挑戰自我。在活動中得到情感和心理的滿足,師生可以根據歌唱作品的內容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由此可見,情感的體驗與投入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要讓學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教師語言的情感成分和教學環節的情感把握與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學習《繡紅旗》這一課時,教師預先讓學生上網查閱歌劇《江姐》的有關資料和片段,課堂上讓學生參與情景劇的表演,將情感體驗與創作表演融為一體,在身臨其境中體驗歌曲的美妙,深刻地感受革命先輩們對黨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懷。這就象人們常說的“上課如演戲”,“戲”的好壞離不開導演(即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編導,演員就是教師(也可以換位為學生),觀眾就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一場戲的好壞來自于臺上與臺下的共鳴。演員的好壞來至觀眾(學生或教師)認可和肯定。因此師生情感的互動從多個角度入手,了解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這就是較好的一塊敲門磚。
五、“互動交流”——來自課后的知識鞏固課后的互動交流來自于學生的課后反饋作業和課后輔導。教師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的感受、收獲、難點、困惑及要求寫成書面作業交給老師。
這是檢測課堂教學互動的第一關,這種反饋形式讓教師能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要求。了解學生群體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后面的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具體到可以將每一首歌曲的難點集中、匯冊。還可以使教師發現班級中的學習薄弱群體,以便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是對課堂互動的補充和彌補。
課后輔導就是將這些在聲樂學習中的薄弱群體組織起來,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疏忽了班級中的薄弱群體,容易導致這個群體的增大和教學負面因素加大。因為課堂教學是面對整個集體,而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由于他們有心理負擔,不敢開口歌唱,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在課后的輔導中教師輔導的不僅僅是歌唱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明白學習的理念,增加他們的信心,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交流與互動的方案和要求。真正解決他們存在的問題如:音準、咬字、頭腔共鳴、位置等。
總之,學生課堂互動與交流需要的滿足遠比純粹的知識、技能的學習來得重要的多,學生的課堂交流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和學生是否能共同創建健康的課堂交往環境、有效地師生互動。
參考文獻:
[1]劉何仙.對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5,(2).
[2]楊方.談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J],音樂天地,2006,(1).
[3]嚴鳳.聲樂演唱與教學指南[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
關鍵詞:生態式;地域因與文化;課程觀
1 地域音樂文化教學“生態性”概述
1.1 課堂教學的“生態性”表征
生態學,自20世紀成為一門初具理論體系的獨立學科,發展至今已碩果累累,其獨特的思想和觀點在相近的學科領域影響深刻。隨著學科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強,生態學的思想在諸多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研究領域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前的教育科學領域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思想來研究教學實踐,也不失為一種創新之舉。課堂教學是一個有機的系統,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中介、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的生態系統。系統內各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在生態場和心理場內不斷地進行信息傳遞、能量交換、物質循環,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的全方位的目的。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課堂也不例外,教師把教學內容以各種方式,展示、傳遞給學生,學生亦以各種方式主動或者被動地吸收音樂文化知識、技能、人文精神等,此過程是信息從教師傳遞給學生、學生吸收能量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教師又通過學生的學習實踐,調整自己的課堂行為或教學節奏,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這又屬于教師從學生因素中吸取能量、獲取信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課堂教學環境也是學生吸收能量的生態場,經過教師精心布置的課堂環境,往往是為學生的學習成長做準備的,是一種隱形課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以一種間接、隱性的方式從課堂環境里獲取信息,受其感染、吸收能量、取得進步。課堂環境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學生從課堂環境中吸取能量,獲得進步,課堂環境也因為學生的進步不斷地被優化,這是學生與課堂環境之間進行信息交換、能量交換的過程??梢?,教學課堂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1.2 地域音樂文化的“生態性”表征
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都來源于人民的集體創造,來源于生活實踐、來源于地域風俗人情,這不同于西方的音樂作品,以專業的音樂家藝術創作為主。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地域音樂文化的特點――生活形態的藝術。地域音樂文化會滲透到地方勞動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各種節日慶典、莊嚴的宗教祭祀活動、上山狩獵、下地播種、驅魔祈神都要音樂藝術來渲染氣氛。地域音樂文化源于生活,鄉土生活是其產生的背景。人、音樂、生活融為一體,分不清是人在音樂中生活,還是在生活中享受音樂,音樂即生活。音樂從地域鄉土人們的生活中吸取信息、獲取能量,不斷地被創作、改編、流傳,鄉土生活因為音樂藝術的存在更加豐富多彩,人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斷獲取能量勞動、娛樂、成長再投入到音樂藝術的創作中去。由此,地域音樂文化形成了一個“人、生活、音樂”的生態系統。
2 地域音樂文化“生態式”教學優勢
2.1 保持地域音樂文化的完整性
社會學家研究表明:地域性、鄉土性人文文化一旦從它們所賴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孤立出來,它們就不能夠再得到發展,它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生氣,可見在傳承地域性音樂文化的過程中,不能把它從其所依賴的環境中剝離出來。同樣,也有專家指出,解讀地域性人文文化必須將其放入地方人民的文化框架內,若將其從地方文化背景中分離是片面的、不科學的,不能領略其中的精髓。地域音樂文化必須放在其地方人民文化的生態系統中解讀。通過記錄在紙質資料、圖書館、電子產品上的方式來解讀地域音樂文化,間接導致充滿生氣的地域音樂文化喪失了其“活性”和完整性。
地域音樂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用“生態性”的視野來對待地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的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是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實踐領域的最佳途徑。學生學習地方音樂文化的時候,要以全面的角度來審視人、音樂、文化的關系。若地域音樂文化教育脫離了所依賴的人文背景來教學,將直接導致音樂文化完整性的切割,也必然阻礙學生完整性的成長。
2.2 促進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長
地域音樂文化生態式教學,就是要以一種“生態性”的視野來看待地域音樂文化的教育教學。地域音樂文化的生態系統中的因素有“人、音樂、生活、社會”,學生在這樣的視野中學習音樂,與傳統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音樂課堂有天壤之別?!吧鷳B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生態式教學下,學生感覺不是在枯燥地學習,而是在接觸、在感受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土人情。學生在“音樂、生活”中感受、感知生命的價值。
音樂教育教學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感受、體悟、熏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然而長期以來,受教育“科學主義”的影響,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課程教學普遍顯示出重“技術”,輕文化;重“知識”,輕感受的特點,這實質上是人文教育的病態表現。音樂教學必須重視人文文化的熏染,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音樂教育實踐中,倘若學生的感受、體驗缺位,實質上就偏離了音樂作為一門人文教育學科的宗旨。地域音樂文化教育,以“生態式”教學理念,把地方音樂藝術形式完整地帶入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體驗、感受平臺――“人、生活、音樂”?!吧鷳B式”地域音樂文化教學,利于促進學生生命的完整性成長。
2.3 提高“教”的效率
地域音樂文化“生態式”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融洽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提高了教師“教”的效率。在“生態式”教學理念下,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價值態度都進入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范疇。教師的課前準備從微觀的音樂“知識與技能”轉向了全方位的地方文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得到了質的飛躍。
加之學生學的方式由傳統的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方式轉變為感受音樂文化、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僅有利于課堂管理,而且間接刺激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梢?,地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中“生態式”教學這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的積極性。
3 地域音樂文化“生態式”教學思考
【關 鍵 詞】 閱讀課堂;閱讀教學;生成
教學生成的全稱應是“課堂動態生成教學”,即課堂目標的實現,是師生、學生與學生、教師同學生與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間,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思維與習慣等發展的過程。閱讀課堂的生成性要求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教師應把每堂課都視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課堂。教學生成實際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我們每位教師都會遇到許多生成性資源,只不過沒有當作課堂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罷了。閱讀課堂教學生成的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1. 學生質疑;2. 學生或教師的出錯;3. 突發事件。針對以上提到的閱讀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巧用學生質疑,催發有效生成
在閱讀課堂中,學生的質疑可以促使教師更好地水到渠成地使用提問法。如筆者在教學《背影》時有學生提出“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親這樣艱難地爬月臺為我買橘子,我不會只是在車上流淚,我一定要親自去買橘子?!倍袑W生卻說 “要是朱自清去買橘子,那我們還會看到《背影》這樣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嗎?”對兩種意見,同學們各執己見。此時,我想學生的爭執已遠遠不是語文范疇的問題了。想起明天有作文課,于是,我布置了課后作業:“回家查資料,明天舉行辯論會――朱自清該不該自己去買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p>
以上就是教師巧妙利用學生的質疑而改變教案的過程。其實,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根本沒有舉行什么辯論會的計劃,只不過是針對學生在閱讀課堂中的問題生成的一次有效、有價值的利用罷了。而恰恰是這一問題生成的利用成了全文講解中最有創新最出彩的部分。
二、正視學生的出錯,提煉生成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在學習中犯錯誤很正常,教師如果能把學生的“錯誤”視為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順水推舟,很可能達到以謬求真的效果。
筆者曾觀摩到這樣的課堂教學。此教師教學《這條小魚在乎》一文時,她讓學生到黑板摘抄小男孩撿魚動作的詞。一個學生錯把“撿”抄成了“揀”。雖然只是一個字的出錯,但意思的出入卻很大。此教師不是簡單地糾正學生的錯別字,而是以此為契機展開教學,及時調控教學進程,贏得了在場聽課教師的喝彩。情形如下:
教師:那小男孩為什么要這樣“撿”,而不是這樣“揀”?
學生開始陷入思考。
教師:用“揀”字表明小男孩去選擇該救哪條魚,用“撿”表明小男孩沒有多想,一心想著救小魚,不過小魚還能不能活,小男孩都盡他最大的努力去救他們。
這堂閱讀課,教師放棄了課前預設,根據學生的誤寫來引出話題,引導學生對意義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思考,這樣的以謬求真的生成性教學,使教師和學生都在閱讀課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鼓勵學生對話,流露動態生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虼?,動態生成的課堂的重要一點是教師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識,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讓每位學生都能輕松地參與討論。如筆者在導入朱自清的《春》時,調整了原來上課的思路,臨時更改了從引用歷代作家關于寫春的名詩佳句進行導入,而是讓同學們就春天的感受暢所欲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筆者不急于做歸納總結和結論性的點評,而是給予他們鼓勵和贊許。平等對話消解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中心地位,在這樣和諧的“對話”中,生成的導入自然而不生硬。
四、創設情境契機,體驗生成
1. 以學生原有情感經驗為依托,移植感悟?!墩Z文課程與教學論》關于語文課程資源及其開發中,詳細指出:“圍繞學生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利用課程資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還包括學生個體的生活素材,學生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知識、能力等,也是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學生與家人相處、與伙伴相處或獨自活動時,都伴隨一種經歷與體驗,這些經歷與體驗具有不重復性。當教師將其作為課程資源,在恰當的時候加以利用時,學生的這些經歷與體驗就會被調動,進而重新內化,形成新的生活體驗?!?/p>
2. 巧設文本情境,表演體會。閱讀文中的小說大多情節豐富,能較生動展現各類人物逼真的形象和豐富的內心情感。小說的劇情由學生來演繹,扮演文中的典型人物,能使學生在情境中更深刻地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3. 巧用多媒體,直觀感受。多媒體的優越性在于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有些語文閱讀教材上的文本情境無法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記憶,引起他們內心的震撼,多媒體都可以彌補這樣的缺陷。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是教師人為創造的一種特殊學習環境,教師如果能把握和利用課堂的生成,通過充分調動教學群體,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對話,那么這樣的課堂就是動態性、生成性的課堂,也是一個精彩紛呈、和諧共生、教學相長的靈動過程。
【參考文獻】
[1] 黃麟生,林潤之. 語文教學技能培育教程[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傅國亮,程淑華. 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 ??冢汉D铣霭嫔纾?003.
[3] 程一凡,葉紅. 新課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改革與創新[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 陳玉秋.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一、理清音樂藝術生文化課發展滯后的原因;
通過在學生和老師的調查我們知道了藝術生文化課發展滯后的原因是由主客觀原因導致的。
其一,藝術生自身的原因;
1、在學習基礎上
藝術特長生在藝術方面具有一般普通高中學生所缺乏的特長,但是他們的文化基礎知識普遍低于同屆文化班的學生。在錄入高中時的文化課總分與同屆文化班的總分相比,有40―50分左右的差距,這就顯示了藝術班在文化基礎知識方面的成績存在著明顯的先天不足。
2、在學習興趣上
藝術特長生對藝術專業的學習,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自覺性,但對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態度,比之藝術專業的學習勁頭,顯得松松跨跨,不那么自覺,熱情偏淡。
3、在思維方式上
藝術班的學生具有形象思維活躍和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但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能記住公式、結論等機械性的東西,但疏于推理過程,解題缺乏思路,過程比較雜亂。
4、在學習方法上
部分藝術生在學習方法上表現出雜亂無章的狀態,這在學習的幾個環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如;學習無計劃或無法堅持而導致學習無序、課前無預習、課上聽講易走神,聽課抓不住中心,不會做筆記、覺得練習過難沒有做,或貪玩不愿做或抄襲別人答案、沒有復習、總結、對于記憶,因常常遺忘而疏于記憶,考前突擊,臨時抱佛腳、學習需要督促,主動性不強、專業與文化,休息與學習時間配置不當。
由于學習方法不正確、不系統、不規范,所以在文化課的學習中,藝術生花了很多時間,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起色不大。
5、學習意志力上
在調查中,大多數藝術生表現了良好的意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上課遇到聽不懂的地方時,就聽不下去,思想開小差,常因課堂內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聯翩,有些會做一些小動作,小聲說話或在稿紙上、課本上、課桌上寫寫畫畫。遇到別人干擾時,易受別人干擾,甚至去參與。當感到自己疲勞時,很少人選擇“想辦法消除疲勞”而是選擇“休息”。大多數藝術生的行為表現為學習怠慢,喜歡閑蕩嬉玩,碰到學習顯得懶洋洋。即使在專業課的任務完成的空余時間,寧愿在校園內三五一群地嬉鬧而不是趕快去上課。
6、學習心理方面
(1)耐挫力低。對學習缺乏信心,練習遇到“攔路虎”時,沒有做下去的信心,也很少找老師幫助解決。面對困難回避、退縮,當教師態度嚴厲、批評時,就會對教師有想法,當成績不理想時,就懷疑自己能力。
(2)少數學生產生學習焦慮。對自己成績提高不快表現急躁,對前途無信心,想提高成績又無從著手,不知從何搞起。與教師不配合,與教學脫節,自行其是,另起爐灶,考試緊張,不能入睡等。
(3)自卑感。性格比較內向學業成績不如意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缺乏自信,過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困難,常因自己的成績不好而內疚、羞愧、抬不起頭,最后導致放棄和混日子。
其二,社會原因;近幾年高考對藝術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偏低。學生家長、學生錯誤地認為:將來考藝術類高等院校,只要專業成績好,不一定要有過硬的文化課成績,花那么多力氣不值得。
其三,教師的原因;許多教師對藝術生的特點認識不足,教學深度把握不準,教學方法不適合藝術生而影響教學和學生學習;或因藝術生的成績不好而譏笑挖苦學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其四,藝術生的學科門類多,藝術生的高考面臨兩次考試:專業合格考試和普通高考,這實際意味著他們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除了學習相應的文化課程外還要學習專業課,文化課程課時設置少,又只有較弱的文化基礎,學生學習任務相對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藝術生的學習精力。
二、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專業課與文化課的關系
要確定文化課程的主體基礎地位。我們認為,高中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掌握必需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每個高中畢業生都要達到合格高中畢業生應具備的文化知識的要求,對于特色班的同學來說,要想自己將來真正步入藝術殿堂,必須是專業+文化=成功,藝術必須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礎,只要有了較好的文化底蘊,才能讓自己的特長在藝術中放飛。而且扎實的文化知識有利于人的思想觀念的提高、道德面貌的改觀、意志情操的陶冶、語言舉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全面素質。文化課的教學應給予藝術生更多的人文關懷,特別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植,精神的洗禮,讓藝術專業人才首先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
文化基礎能提高對作品的理解力和鑒賞力,能提高學生作品的表達力,還能提高學生今后的創造力。如果我們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們就不能正確的理解它,欣賞它,表現它,如果一個人的學識豐富、知識全面、其創作思路就能為涌泉之水,潺潺不絕。
三、教師如何創新文化課教學模式
藝術班文化課教學應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班的教學,應基于高考的特點和藝術生的實際,將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實現教學基調、內容和方法的準確定位,創新教學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學內容要有所取舍
在教學中我們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認識水平,以及高考對文化的要求,對文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刪減,目標降低,難度下調。大膽舍棄教材中的繁、難、偏、舊的內容。
2、教學方法的選取
堅持“低起點,小步走”的原則。即藝術班文化課的教學始終堅持以基礎為主。在教學目標的宣傳上,降低要求檔次,不能與普遍文化班的學生采用同等難度的教學,如數學、英語,許多學生當初選讀藝術大都是因成績不好,才“曲線救國”的,這是不爭的現實,如講得過于深、難,學生則更會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信心,因此,各文化學課的教師確立本課,本周的階段目標,根據試題難度,確定達標分值,以目標檢測的方式檢查是否達標,通過對階段目標的實現,讓學生體驗成功,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堅持“分層教學”的原則。在藝術班的文化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學科也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在不少藝術生都害怕的數學、英語學科中,也有不少冒尖的學生,因此,為了發揮這些學生在某一學科中的比較優勢,我們采用了“分層教學”的原則。通過課堂提問來分層,按易、中、難的問答讓學生作答時“對號入座”,讓不同層次學生體驗成功;通過課后作業分層,將基礎題中檔題或提高題分別配給學生,并鼓勵學生跨層作業;通過教學評價分層,由于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不同,達標的要求應有差別,評價以鼓勵為主。
【關鍵詞】 音樂文化課程;旅游專業學生
一、概述
1.音樂文化課程的內容
旅游專業開設的音樂文化以審美為主線,既要有技法,又要滲透文化、歷史、哲學、美學等藝術理論和實踐知識,立足于“鑒賞”的審美態度,通過學習使旅游專業的學生了解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掌握我國以及世界優秀的文化藝術并在教師的潛移默化和開導下,提升旅游專業學生對于國內外民族民間、古典及現代音樂產生的根源,及作曲家的思想及對所處時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的理解。在音樂文化課程教育中,以中外不同時期優秀的音樂作品為主,以中外著名作曲家為線索,在內容設置上側重作曲家成熟時期的經典作品,能代表時代思想、文化和作曲家創作性格和精神特征的作品。把對音樂作品鑒賞放在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把其創作與作曲家所處的情、景、時相結合起來,從中體驗、感悟優秀音樂文化作品的精神實質。
2.音樂文化課程的教學特征
重視情感觸動。音樂是情感藝術,表情是音樂藝術的靈魂。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音樂教育就是在對音樂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與體驗的同時,使旅游專業的學生掌握和體會不同情緒風格,不同題材,不同音樂形象的進度、力度和音色,全身心地正確而完美地理解音樂的情感、意境、風格和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開闊藝術眼界,形成自己高雅的音樂審美格調。
視聽雙重感知。音樂文化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音符相連,而是表達了音樂家的思想。在旅游專業開設音樂文化課程中,教師通過現場演繹或者采用多媒體音畫結合來欣賞音樂,使旅游專業的學生通過自身的感知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觸動下,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藝術的形象,在想象力的引導下受到感染和啟發,從而激發旅游專業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3.音樂文化課程設置情況分析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文化課程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币魳肺幕n程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與創新,始終未將“審美”放在第一位。目前,沒有找到適合旅游專業的教學方式與體系,這就導致了旅游專業學生藝術教育的尷尬境況,大多數的旅游院校開設音樂文化課程為一個學期36個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中達到音樂文化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有效作用,不斷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二、旅游專業開設音樂文化課程的重要性
(一) 音樂文化與旅游專業的密切關系
音樂文化與旅游之間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音樂在諸多人文景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能夠賦予美麗的旅游景觀以特殊的審美內涵和韻味,也為游人欣賞增添了無盡的樂趣。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跨民族性和國界性的音樂文化資源可稱為無限擴大景區知名度有力的文化載體。
談到音樂與旅游的關系,人們自然會想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創造了世界音樂中心維也納,與這些音樂家活動有關的建筑以及藍色多瑙河等稱為世界各地游客流連忘返的著名旅游勝地。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奇山異水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文化,它對于久居于甚囂塵上的都市人、外國游客,無疑具有極大的原生態文化誘惑力。
(二)音樂文化課程在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中的地位
旅游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普通大學生的素質,更需要結合旅游產業的特殊需求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在研究音樂與旅游具有千絲萬縷聯系可知,旅游專業學生接受音樂文化課程的熏陶與培養是毋庸置疑的。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分析,音樂文化課程是審美素質教育的主流課程之一,音樂文化教育是思想教育與藝術教育緊密結合下的教育形式,蘊含著深刻的內涵。
旅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旅游專業的知識與實操技能,更多的是要培養自身的應變能力、開拓視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審美水準,在面對游客、飯店賓客時要展現高標準的服務品質。素質教育更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注重知識積累、能力培養、人格修煉與個性發展,因而素質教育必須是多方位的、立體的。素質教育中藝術文化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培養旅游專業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藝術內涵。中外先哲對音樂的教化作用有過諸多精煉的論述。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柏拉圖主張:“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庇逃椅榈轮赋鼋逃墓δ茉谟凇案倪M德行”??梢娨魳穼τ跉v練人的內在素養具有獨特的作用。對于處于大學階段的旅游專業學生來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有理想且富有朝氣活力,思維具有抽象性、獨立性和邏輯性,并逐步向辯證思維發展。學生的各種需求,包括對知識的需求、感性的需求以及自我價值體現的需求十分顯著。迎合旅游專業的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音樂滌蕩人內心思想的特性來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行進,使他們具備正確調節和控制自我的能力。
三、音樂文化課程在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一)創新思維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對音樂能開發智力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而作為旅游專業開設音樂文化課程,雖然不能用過于專業的音樂藝術教學手段開啟學生們專業的音樂文化素養,但是通過適當的接觸及引導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審美能力的培養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是對萬物以一種音符形式進行的詮釋,人們在音樂審美體驗中會得到極大的調動、鍛煉和提高。具體而言,音樂審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領悟美的能力、變現美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鑒賞美的能力。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身心健康的培養
音樂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藝術學科。美好的音樂是心靈之魂的流淌,是人類至情至性的高度升華。它滲入人的心靈,以獨特的方式延伸了語言文字之所不及,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旅游專業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高雅的氣質和優秀的民族精神。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方式對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文化課程教育促進旅游專業學生身心充分、自由、和諧地全面發展,培養積極、鮮明的優秀個性,直至完善人格,這是迎合整體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徑。
四、音樂文化課程在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作用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重視程度
目前旅游專業的音樂文化課程的開設雖然仍有待完善,但是課程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從旅游專業學生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25.8%的同學很重視,65.2%的同學重視程度一般,仍有9%的同學持無所謂態度。說明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重視不僅僅需要從從領導教育階層開始,同樣需要引導學生加深音樂文化課程對其素質培養的重要性的認識。
(二)課程定位
目前,國內大部分旅游專業院校在音樂文化課程教育方面易走極端:一種是,重旅游專業技能輕音樂素質教育,甚至不開設音樂文化課程;一種是,把學生作為藝術類院校學生進行培養,把素質教育“專業化”,完全走藝術專業教學模式。雖為旅游行業輸送了一小批藝術人才,但究其本質來說旅游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并未得到提高。為了改變這種“兩向極端”的狀況,應對旅游專業開設的音樂教育進行適當的定位:不同于專業藝術院校的專業化,不同于師范院校的師資化,更不同于中小學音樂教育,而應重素質、重實用、重“與旅游專業相結合”。
(三)授課條件
作為旅游專業這一新興的學科,沒有過多的歷史積淀,也減輕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同時也缺少可借鑒的對象,因而在發展過程中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準備工作顯得過于茫然。硬件的準備可以在重視的基礎上逐漸改善,對于授課教師的水平不僅需要重視,同時也需要多方的的促進與配合。目前藝術院校的教師仍然有很大的缺口,旅游專業開設的音樂文化課程的授課教師雖然不需要采取過于專業的方式教學,但是教師的水平也需要達到一定的教學水準。對于師資力量的要求是很多旅游院校在開設音樂文化課程培養學生素質的最大障礙。
(四)學生的學習效率
各院校開設的課程不斷采取的優化措施都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實施的。著眼于旅游專業學生的就業與旅游產業的發展,都是學生在學校期間學習效率的體現。筆者通過對于部分地區旅游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到:有14.4%的同學表示音樂文化課程的收獲非常大,65.9%的同學表示收獲較多,18.2%的同學認為收獲一般,2%認為沒有收獲。由此看來,旅游專業開設的音樂文化課程雖然促使學生收獲到一些,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對于此并不太多感覺甚至感覺毫無收獲,這點的確應該令人深思。而通過對于學生的了解,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學習效果影響的最大因素的調查表示35%的同學認為是教學設備因素,38.6%的同學認為是授課教師的因素,16.7%的同學認為是自身因素,9%的同學認為是授課教材的影響。因此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的。
五、優化旅游專業學生音樂文化素質培養的方案
(一)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多元化教學
在音樂文化課程教學中,無論所處何種地域,都要多加接觸民族的音樂文化,這樣才能囊括更多的精神財富,對各種音樂都能用真摯的情感加以體會。
多元化教學并不非新穎的詞匯,在其他學科上也多次被提及。上個世紀后半葉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以多元化教育理論為基礎的多元化音樂教育,經過實踐和理論的不斷完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直到21世紀以來,多元化音樂教育逐漸引起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統觀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多元化的音樂文化教學是大趨所向。但是在主流的影響下,我國必須結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學生的多元化教學。音樂文化課程的多元化教學,目的是為了讓旅游專業的學生摒棄單一的接觸音樂導致的思維狹窄。在從事旅游行業時如何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史一項巨大的職責,只有多方的接觸不同的音樂領域,才能更加全面的詮釋現實中旅游資源的美。提倡加強音樂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綜合,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包括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精品,重視學習我國優秀的本土文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了解音樂,認識音樂,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
(二)營造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
良好和諧的教學氛圍包括教學設備的硬件基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以及旅游專業學生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學習熱情與重視程度。
目前,教學硬件設備整體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旅游專業在開設音樂文化課程時,都會配有特定的音樂教室,配備一定的音樂教學設施(如鋼琴、影音設備),一些條件較好的學??梢岳枚嗝襟w技術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從而達到多方位傳遞音樂信息的目的。當教學課程中含有民族音樂欣賞時,可以配備民族特色的樂器,學生們會通過對樂器的接觸,輔之以教師的演奏、講解,加深旅游專業學生對音樂在旅游中應用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
我們常說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用“啟發式”教學代替“填鴨式”教學,對于旅游專業學生的音樂文化課程的教育顯得更為貼切。完善教學的硬件設備,結合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編寫的音樂教材、教師用書、課件等也開始使用,教育部仍需在具體操作上做出更大的投入,不斷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在加強音樂文化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作用中,主導者――音樂文化課程教師的心態與感受十分關鍵。不需要具備高超的音樂藝術技藝,卻不能缺少對于藝術的熱愛與對藝術高尚理解的靈魂,用他自身的感觸體驗去感染學生,用他敏銳神經去關注學生,用他的深層只會去牽引學生,這才是教育的真諦。也許若干年后,學生們已經忘卻了曾經的旋律和曲目,但是在面對音樂時,全身心的投入到“聽”中,直覺引導自己用心體會音樂中情感的變化。
(四)開創科學的交叉性教學
科學的運用是多方面的,對于教育更是展現著它有利的一面,藝術作為無形的音符,通過科學的交叉性結合,可以生動形象的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聽覺中。當旅游專業學生在學習音樂文化課程時,通過先進的科學手段把旅游景區的風景立體化,再融入高質量的音樂作品,不僅增強了旅游資源的形象感,更加令人深陷其中。旅游專業的學生在欣賞旅游資源的同時結合了音樂的激發,會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對旅游資源產生新的感觸。這種立體的“情、景”交融的教學方式會從感、觀的角度激發對于旅游資源瑰麗的理解與詮釋。一直以來,優秀的音樂創作都離不開科學的支撐,眾多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融入了先進的科學手段,使音樂不單單成為了聽覺的享受,更增加了人們是視覺角度的享受。
(五)吸取國外的經驗,結合本國國情
我國目前旅游專業的音樂文化課程只占本科四年教育課時的7%,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25%以上的水平。要強化音樂文化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增加學時是有一定必要的,課時代表著對于音樂文化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及增加音樂文化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進入21世紀,各發達國家音樂教育大都放棄了對西方音樂(特指歐洲中心論)的盲目推崇,一致認為音樂教育必須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日本教育融合了東西文化;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包括理解世界各類音樂;澳大利亞音樂教育中,英國文化的主導地位正被多元文化所取代。西方的藝術教育以“個性展現”“創造精神的培養”為主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具備擴展聯系、變通的思維方式,學生發現問題、研討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因為中西藝術在淵源、特征和形態上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在教育的觀念、教學方法教學等發面必然要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
在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中,筆者認為鑒于旅游專業是個包含多方文化集結的特點。而音樂也是囊括了眾多具有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思維類型的人外化他們的精神所創造出來的,前者在融入后者的同時不斷的深化自身的內涵,這樣才能使旅游專業的學生,在短暫的幾年學習時間從多方的角度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其他國家的音樂教育轉變以及其重視程度不難看出,我國的音樂教育仍然欠缺很多,但是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把音樂教育十分成熟的國家的方式照搬到我國,仍然是不能成功的,這條真理有無數的歷史在提醒著我們。吸取國外的精華,加之對本國教育情況的分析,將別人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轉換成適合我國學生的教育,才能真正的發揮音樂文化課程對旅游專業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廣宏.音樂的旅游驅動力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32:213-214
[2] 張海鵬.大學生音樂素養[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1:186-189
目前,中小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養成不打架不罵人的好習慣、養成有錯就改的好習慣、養成禮貌待人的好習慣、養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習慣等等,針對中小學生貪玩、叛逆的感性思維特點,通過音樂歌曲教學形式,例如一首《對不起,沒關系》歌曲的學唱教學,對學生進行禮貌用語好習慣教育和有錯就改的教育,這時學生不但不會反感,反而會更加主動地學習。
素質教育內容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劃分,其中環保教育是涵蓋于中小學文明禮儀行為習慣教育的始終的,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如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養成愛護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習慣、養成愛護公共財物的好習慣等等。
在音樂課堂上,可以利用音樂教材內容展開拓展教育。
音樂課堂上,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愛惜課本。告訴學生所用課本紙張,都是來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樹制成的,同時給學生講解、展示樹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釋放氧氣、是鳥類等很多動物的棲息家園、能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們青少年能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愛護我們的課本,那么我們就可以減少對樹木的不必要的砍伐,節約我們的林木資源,也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從這一點不難看出,音樂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好陣地、而環保教育是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課堂上,教育中小學生要養成遵守社會秩序和愛惜公共財物的好習慣。如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愛護學校、公園等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折花枝、不踩踏綠地。由于中小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還沒有完全形成,還處于感性思維階段,很容易受到各種環境的影響,為了讓孩子們養成好習慣,在音樂課堂上,可以利用音樂活動環節,把遵守秩序和愛護公物的詞句編寫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讓學生利用學會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愛護公物的創編歌詞練習,孩子們有著愛玩的天性,音樂活動可以讓學生加深記憶,并且促使學生主動去接受教育;為了進一步加深孩子對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燈片和投影儀打出不愛護公共財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圖片,再配上音樂,或者讓學生觀看小電影,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學生從身邊事做起、愛惜公共財物、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通過音樂課堂可以有效改善應試教育的束縛,讓中小學生在愉悅的音樂氛圍中,接受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