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10:36:15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有五個層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稱、定義、形象,有關事物的智識或者知識,以及事物本身——這才是知識的真正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1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②林地——東北、西南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東南林區。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以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的草山、草坡。
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3.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年際變化大。
4.華北地區缺水嚴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屬半濕潤地區,降水較少,河流徑流量小;
②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B、人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對水資源的污染和人為浪費嚴重;③缺少水資源綜合利用設施,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
5.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一是開源,包括①建設水利工程(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
②開發地下水;③設法用最經濟的辦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開發利用冰川;⑥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節流,包括①節約用水,增強節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培育耐旱作物,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②保護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6.南水北調三條線路及優缺點
A、東線(長江—京杭運河—天津):①優點——水源充足,可調水量大;有京杭運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資小。②缺點——在黃河以南需逐級提水,需建火電站,運轉費用大;水質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線地下水位上升,發生次生鹽堿化。
B、中線(丹江口水庫—鄭州、石家莊—北京):①優點——地勢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質好;有丹江口水庫可利用,水源有保證,可調水量較大;封閉輸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線鹽堿化。②缺點——新挖渠道或鋪設管道,工程量大,投資大。
C、西線(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黃河—西北地區):①優點——輸水線路短;水質好;可改善黃河上游生態環境。②缺點——地形復雜,工程巨大,投資大;可調水量小;可能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7.我國水能、太陽能、風能的分布
A、水能資源:①地區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區;西南最多,華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長江水系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黃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蘊藏量也較大。
B、太陽能資源:①豐富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豐富。②貧乏區——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部及湖南一帶,其中四川盆地最貧乏。
C、風能資源——①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②西北內陸地區(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東北地區和河北北部。
8.我國北方和西北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形成強勁的偏北風;
②該地靠近亞洲高壓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氣在此相遇形成鋒面,因暖空氣干燥易形成大風沙暴天氣;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峽谷風,或因地形平坦開闊對風的阻力小。
9.我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海陸風;
②夏季風偏南風強勁;③夏秋季節多臺風;④海面對風的阻力小。
10.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大陸架寬而淺,太陽光可直射海底,水溫適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長;
②有眾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海洋魚類提供足夠的餌料;③有寒暖流交匯(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發生攪動,下層的營養鹽類泛到上層,使上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別豐富,吸引大批魚類到來。
11.舟山漁場的成因——①有臺灣暖流與沿岸冷海流交匯;
②長江、錢塘江帶來有機質和營養鹽類;③周圍島嶼眾多,為魚類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④位置適中,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地帶,是多種經濟魚類回游的必經之地。
12.影響漁業資源的因素:①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
②水溫;③光照;等。
13.海水曬鹽的條件——①有大面積平坦的泥質海灘;
②有利于海水蒸發的天氣(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我國主要鹽場——長蘆鹽場(最大)、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14.我國主要礦產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內蒙古、陜西、新疆等省(區)煤炭資源豐富。
B、石油、天然氣:①石油——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大陸上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沿海大陸架也蘊藏著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慶、遼河、華北、勝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準盆)、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鄂爾多斯)四大氣區,以四川盆地最多。
C、鐵礦——鐵礦,南北平分:鞍山、本溪、遷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馬鞍山、石碌。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2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我國內、外流區域的界線——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線。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與河網密度、河流彎曲系數、水系形狀等。
4.我國四類地區河流的判斷:①春汛、夏汛東北地區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斷流西北地區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長南方地區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節變化大華北地區河流。
5.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氣候因素中的降水強度;③植被覆蓋狀況;④土壤質地;等。
6.長江中下游的洪災及防治
A、洪水的來源——三個主要來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漢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干流出現特大洪水。
B、長江中下游洪災嚴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這是因為:流域內氣候濕潤,雨季長,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積大,支流眾多,使長江干流汛期長、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匯合在一起,長江干流就會出現特大洪水。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緊張;二是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勢低洼,且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較緩,水流不暢,排洪不暢;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們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還使得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梢?,造成長江洪災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為原因,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洪水災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興修水庫,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點治理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分洪等);④長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⑤修建三峽工程——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
7.黃河下游出現斷流的原因——①徑流量小。
黃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濕潤半干旱區,降水較少,且流域面積較小,支流少,使黃河年平均徑流量較小;黃河下游為地上河,少有支流匯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黃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現斷流。②工農業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黃河沿岸工業以煤炭、鋼鐵、紡織、化學等工業為主,耗水量大;農業灌溉多以漫灌為主,需水量大;黃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極大。黃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徑流量進一步減少。③由于節水意識不強和管理及技術落后等原因,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較大。④由于蒸發和滲漏損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漸減少。
8.黃河水害及治理
A、黃河水害及成因——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積,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根本——治黃的關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黃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和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對攔沙、調沙、防洪、防凌、解決下游斷流問題將起到作用)。③興修、加固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黃河凌汛
A、發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寧夏、內蒙古境內);②下游山東境內一段。
B、發生時間——冬季(河水開始封凍時)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
10.黃河下游流域狹窄,幾乎無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無法匯入。
11.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勢起伏大,或位于地勢階梯過渡地帶);
②河流徑流量大(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
12.建設水電站(基地)的條件:一般從方面進行分析:①水能是否豐富;
②建壩難易及工程投資大小(地形、地質條件);③移民規模及難度;④淹沒損失(耕地和城鎮等)大小;⑤市場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等。
13.河流洪澇災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b、地勢低平,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c、地上河兩岸河堤易決口潰堤;d、扇狀水系或東西對稱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時匯入干流,使干流洪峰疊加;e、河道泥沙淤積或入海河道單一,使排洪不暢。②水文特征: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征:a、氣候濕潤,降水豐沛,多暴雨;b、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及植被破壞導致的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澇災害的治理原則、措施
(1)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建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15.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即發展內河航運的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響落差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經平原的河流河寬水緩,有利通航。②氣候——徑流量及變化、結冰期或封凍期:a、降水——影響河流水量、水位及季節變化。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利于航運。b、氣溫——影響水溫,從而影響結冰期或封凍期,影響通航時間。③水系特征——河道寬闊,河網稠密,有利于航運。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程度:流域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航運發展。
16.我國的兩大湖泊分布區是: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平原湖區。
17.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
(1)干旱地區的湖泊——①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使湖水減少(或由于全球變暖,蒸發加劇,使湖水減少);(自然原因) ②工農業和人們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人為原因)
(2)濕潤地區的湖泊——①流域內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積;②人類大量圍湖造田,使湖面縮小。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3中國的氣候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原因——①冬季:特點——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
成因——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少于南方,氣溫低得多;同時,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為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②夏季:特點——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北方的太陽高度雖然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晝時間比南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所以,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2.我國的一月均溫0?C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布。
3.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熱量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所以氣溫最低。
4.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內陸,受大陸影響增溫快;
②海拔低,氣溫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氣流越過山地進入盆地時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④沙漠廣布,吸熱快;⑤空氣干燥,天空少云,太陽輻射強。
5.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
我國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跨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垂直溫度帶四個溫度帶。
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成因——因為東南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減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漸減少。
7.我國幾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③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一線。
8.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布規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干旱地區最大。
9.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陰賀巴岡”一線,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
①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干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濕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②推移規律:五月——夏季風在南部沿海登陸,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華南地區進入雨季;六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移到長江流域,雨帶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持續到七月上旬),4—6月華北出現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先后推進到華北、東北,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南撤到長江以南;十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在大陸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11.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燒寮,成因——①冬季位于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夏季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冬、夏季風均帶來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節受臺風影響,有臺風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該地還是我國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為,冬季該地盛行的東北季風來自海洋,飽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綿綿冬雨。)
12.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成因——深居內陸,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13.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我國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自東南向西北分布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
我國跨四類干濕地區的省(區)——西藏、甘肅、陜西、內蒙古。
1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
②地形的影響;③季風的影響。
15.我國的氣候特征——①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②雨熱同期;③氣候復雜多樣。
16.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夏季高溫,使需熱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區大大向北擴展;②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③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B、不利影響:①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象嚴重;②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③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臺風造成水災、風災。④高寒、干旱氣候區廣,不利于農業發展。
17.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江淮地區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的伏旱;③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的臺風;④華北地區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強低溫和雨雪天氣);⑦東北、華北、西北春季的風沙天氣;⑧東部季風區夏秋季節的暴雨洪澇;等。
18.我國旱澇災害與夏季風的關系——①受夏季風進退影響的鋒面雨帶的移動,導致北方的春旱、夏澇,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19.華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風尚未到達華北地區,降水少;
②春季太陽高度增大,升溫快,又多大風天氣,蒸發旺盛;③春季正是華北地區小麥返青和春耕季節,需水量大。
20.長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面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制,形成高溫、晴朗、干旱的天氣。
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21.華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區易發生干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22.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有——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④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界線;⑤≥10℃積溫4500℃等值線。
23.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的特征——主要從氣溫(高低及變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兩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征——主要從氣候類型、氣溫(高低及變化)、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水熱組合狀況(如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氣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風、氣壓等)等方面描述。
25.影響氣溫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
②下墊面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面性質等);③大氣運動;④天氣狀況;⑤人類活動;等。
26.影響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氣環流(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的影響);
②天氣系統;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⑤洋流;⑥人類活動;等。
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2、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o。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3、區時、地方時的計算: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2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來源:文章屋網 )
看局部小范圍閉合等高線:如在相鄰兩條等高線的中間,又增加了一條閉合等高線,則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圍,新增等高線的數值必定等于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之一,等高線內的高度特點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下面是分享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等高線總結資料,歡迎參閱。
一、等高線定義
在地圖上,把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判斷地圖反應內容詳略:
一般來說,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對地形反映得越為詳盡。
2.判讀等高線數值給與計算:
⑴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大小,存在三種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個等高距);
看局部小范圍閉合等高線:如在相鄰兩條等高線的中間,又增加了一條閉合等高線,則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圍,新增等高線的數值必定等于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之一,等高線內的高度特點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⑵有關等高線圖的計算問題
①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從等高線上讀出任意兩點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計算這兩點的相對高度:H相=H甲-H乙。
②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已知某地的氣溫和兩地間的相對高度,根據氣溫垂直遞減率( 0.6℃/100米)可以計算出兩地間的氣溫差異:T差=H相/100×0.6。
③坡度計算:在考查能否修建梯田時,常用到坡度計算,如果坡度大于25°時就不能修建梯田,公式tanα=h/L,h為兩點相對高度,可由兩點等高線求出;L為兩點間距離,可由圖中比例尺與兩點圖上距離算出;α為坡度可由h/L的值,再從數學三角函數表中查出。
④打井深度計算:通過等高線和等潛水線計算至少要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h=a-b,h為井深,a為等高線值,b為等潛水線
⑤進行陡崖高度的計算
ⅰ陡崖頂部的高度(海撥高度)H頂,其公式為:a≤H頂<a+d(< span>其中a為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的最大值,d為等高距),如圖1-2中陡崖D處頂部的海拔高度為500米≤H頂<600米。
ⅱ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為:b-d<h< span>頂≤b(其中b為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的最小值,d為等高距),如上圖中1-2陡崖D處底部的海拔高度為200米<h< span>底≤300米。
ⅲ陡崖的相對高度為H,其公式為:(n-1)d≤H<(n+1)d(n為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d為等高距),如右圖中陡崖D的相對高度為200米≤H<400米。
(3)判讀等高線的疏密程度:
(1)在同一等高線圖上,等高線分布越密集,則坡度越陡,等高線分布越稀疏,則坡度越緩。(2) 通視問題:在同一等高線圖上,若某坡 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疏,則為凹坡,站在山頂能看到山麓,通視狀況良好;反之若某坡面等高線高處疏,低處密,則為凸坡,站在山頂看不到山麓,通視狀況不佳。一句話: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
(4)判讀山脈走向和水流方向:
(1)根據等高線的走向,可判斷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脈走向。
(2)與等高線垂直方向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5)判斷地形
①判斷局部地形特征:
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頂;
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
有的等高線地形圖上沒有數據,而是用示坡線表示。如圖A 為山頂,圖B 處為盆地。等高線彎曲時,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處,最大彎曲處的連線是脊線——表示山脊;也叫分水嶺(凸低為高”的原則)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處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連線就是山谷線,——表示山谷,也叫集水線,(凸高為低處的原則);若多條等高線重疊一處,則該地形為懸崖、峭壁。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為鞍部地形(若一個方向是一對山脊等高線組成,垂直于它的另一個方向是由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則該地為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處,或山谷的最高處)。
②判斷大地形: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③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三、綜合應用:
“點”“線”“面”的選擇
選“點”
①確定水庫和壩址的位置:水庫庫區宜選擇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壩址應在河流流出洼地或小盆地河道最窄的峽谷地段,地質構造為向斜的地區,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②氣象站:建在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
③療養院:建在地勢坡度較緩、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的地方。
④港口:應選擇避風的海灣,且要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選“線”
①鐵路、公路:應建在坡度平緩的地區,距離較短,彎路較少的線路較好。隧道的修建應選擇在地質構造為背斜的地區,安全性較好。翻山時應選擇緩坡,并通過鞍部。避免通過高寒區、沙漠區、沼澤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等。
②引水線:關鍵是應從地勢高處向低處流。
③輸油管線: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
選“面”
①工業區: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資源產地,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銷售市場?;S、煉油廠等既污染水源,又污染大氣,所以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的下風向或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向;產生固體廢氣物的工廠應遠離居民區和農田,并且也要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建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工業區應建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資源豐富的地區。
②居民 區: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勢平坦開闊的向陽地帶。
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等。
河流流向
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土地利用類型
一般平原多為耕作業,山坡草地多發展畜牧業,山地多發展林業。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線附近。
幾個等高線問題
01坡度問題
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02通視問題
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03地形剖面圖的讀圖方法
起點、終點、高點、低點的海撥高度,其次為坡度的變化。
0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05等高線與地形狀態
山脊——等高線向海撥低處突出(等值線向低值方向突出處為高值區),山谷——等高線向海撥高處突出(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06陡崖的相對高度的計算
等高線圖上任意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可根據(差值計算公式)(n-1)d≤h<(n+1)d (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 d表示等高距)。
07引水線路
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08交通線路選擇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09水庫
①.選在河流;②壩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壩高——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⑤壩長——工程量的大小。
10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11水文特征
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12農業規劃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13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
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松式。
14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征。
15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類型判讀:
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
天體是指宇宙中各種形態物質的總稱。
幾種常見的天體:
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
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宇宙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木之間。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宇宙環境2、地球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溫度)、地球的質量適中(大氣)、液態水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緯度)2、海拔高度3、天氣狀況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陽風(日冕)
3、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現象;③作用于兩極上空大氣,產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日23時56分4秒
除極點都是15每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約1度每天
近日點最快
遠日點最慢
正午太陽高度角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晝夜長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達晝達到值。越往北越長,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晝達到值,越往南晝越長,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傳播介質
通過莫霍界面
通過古登堡界面
縱波P
固液氣
明顯加快
突然下降
橫波S
固體
明顯加快
突然消失
巖石圈厚度大于地殼厚度
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征,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氣的受熱過程(自己寫出):
風
所受的力
最后風向
近地面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
與等壓線成一個夾角
高空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與等壓線平行
常見天氣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雨區域
舉例
冷鋒
晴朗,溫高壓低
陰雨大風天氣
晴朗溫低壓高
鋒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氣南下,沙塵暴
暖峰
晴朗,溫低壓高
連續性降雨
晴朗溫高壓低
鋒前
常見天氣
氣壓狀況
運動方向
對應天氣
典型天氣
氣旋
中間低,四周高
北逆南順
陰雨天氣
夏季南方的暴雨臺風
反氣旋
中間高,四周低
北順南逆
晴朗干燥
長江伏旱、秋高氣爽天氣
氣壓分布
亞歐大陸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夏季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氣候類型
分布范圍
氣候特點
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氣流上升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到40度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暖多雨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
全年溫暖濕潤
全年受盛行西風的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
南亞地區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風(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冬季: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20到3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暖濕潤
夏季:東南風 海路熱力性質的差異
冬季:西北風
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35到5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東南分
冬季: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干濕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溫度的變化3影響水循環的過程。
水圈的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河流的補給形式:地下水(最穩定)、大氣降水(東部地區最主要)、冰川補給(西部地區)、季節性積雪(東北地區)、湖泊水
水循環的過程(海陸間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場(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徑流量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時間: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資源對經濟影響:數量影響經濟規模,質量影響經濟效益。
現在水資源利用出現的問題:數量,隨人口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量不斷增加
質量,人類生產生活排污不斷增多
面對措施 開源: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節流:加強宣傳教育,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
關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有五個層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稱、定義、形象,有關事物的智識或者知識,以及事物本身——這才是知識的真正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1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
一、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
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①數量上:總量多,人均少;②時間上:夏多冬少,年際變化大;③空間上: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較少
2.南水北調的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長江作為水源區的地理條件
(1)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廣,水量大,是我國豐水區
(2)流量穩定:①年徑流量較穩定 ②季節分配較均衡
(3)貫穿東西:①流經三大經濟地帶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③中下游與最缺水的華北平原相鄰
二、南水北調的工程方案
1.東線工程(路線: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優點:水量大,可利用京杭運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資少,工期短;
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經地區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線工程(路線: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再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
優點:可自流供水;
缺點: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等西北地區)
優點:青藏高原地勢高于華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點: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中上游的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
(1)社會效益: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②緩解爭水的矛盾,利于社會安定
(2)經濟效益: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
(3)生態效益:①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改善北方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以東線調水區為例):
(1)長江徑流量減少,特別是枯水期,海水將會上溯,引起河口地區鹽度升高,影響下游水質
(2)還可能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3)對江淮沿線地區的水生物帶來不利影響
(4)由于東線工程范圍內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天然排水條件較差,調水后土壤容易發生鹽漬化
(5)由于東線工程位于長江下游,沿江工業園區眾多,輸水沿線有油田、煤礦及工業發達的城鎮,大量的污水排放會降低水質。
附1:西氣東輸
路線:一線:輪南—上海。二線: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優化能源的消費結構,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促進經濟發展。
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附2: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影響因素:重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3.對區域發展的影響:a.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c.改變區域地理環境:如導致產業移入區環境污染加劇d.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模式也屬于產業轉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2第四單元 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30°N)
一、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自然條件)
1.自然環境:①地貌類型齊全,千姿百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和濕潤;
③長江水量居我國首位,流域面積廣,干支流橫貫我國東西,支流呈南北輻射狀
2.自然資源:①水資源居全國首位(全流域);②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中游);③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上游);④旅游資源豐富(全流域)
二、長江流域社會經濟概況(社會經濟條件)
3.城市與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鎮較少外,宜賓以下河流兩岸的城鎮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區的城鎮密度遠高于上游地區
4.交通:宜賓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譽為“黃金水道”
5.經濟發展: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經濟區
三、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上游地區
(1)優勢:地勢懸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開發重點:水能資源(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供水、養殖);三峽主要任務為:防洪
(3)存在問題:①自然災害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壞嚴重,引發水土流失。主要問題為水土流失。
(4)治理重點: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5)措施:①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②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③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2.中游地區
(1)優勢:①平原面積廣,土地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作物基地;②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金屬礦產豐富,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以發展商品農業和制造業為重點。
(2)問題: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且降水集中在春夏兩季。
②人為原因:A.過度砍伐林木,陡坡開荒,植被減少;B.圍湖造田,調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點:防治長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庫),洪水季節蓄水
3.下游地區
(1)優勢:①發展農業條件優越:平原地形為主,河湖密布,氣候溫暖濕潤
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發展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基地為重點。
(2)問題: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點: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4)措施:①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治理污染,美化環境,營造綠色空間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3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一、自然環境(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東部。
2.東北地區氣候條件:(1)大部分為溫帶季風氣候
(2)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3)南北溫差大
南部為暖溫帶可種植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等;中部屬中溫帶可種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亞麻等;北部屬寒溫帶以春小麥、大豆、馬鈴薯為主。
3.土地資源豐富:(1)耕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多
(2)宜農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鈣土分布,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生產力高
小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
①土地資源豐富,平原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布,利于農業發展 ③宜農荒地多,后備耕地資源充足 ④氣候溫和濕潤⑤山地多可以發展多種經營 ⑥草場資源:草場面積廣,利于發展畜牧業 ⑦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多淡水湖,利于漁業發展 ⑧林地面積廣,既保護生態又可發展林業。
2.社會經濟條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農業機械化程度高;③農場經營,便于管理 ④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為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
二、農業生產與布局
1.全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1)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耕作業占主導地位。
(2)地位:①全國重要的商品糧 ②全國最大的甜菜生產基地
③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大林區
2.農業布局:A: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B:具體表現:①東北地區農業自東向西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 以林為主的林農交錯地
帶,以農為主的農林、農耕、農牧地帶和牧業地帶;②東北地區農業自南向北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海洋漁業地帶、農耕地帶和農林牧地帶
三、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1.黑土的開發
A.存在問題:①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②荒地開墾后植被破壞,表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使農作物單產和品質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實行“少耕深松、耕松結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強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尤其是秸稈還田;③植樹造林,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
2.林業的發展:
A.存在問題:①重采輕育,采伐量超過生長量②森林火災③濫砍亂伐和毀林開荒現象比較嚴重
B.措施:①堅持以營林為主,發展以落葉松和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
②合理采伐,堅持以蓄積量定采伐量,以促進珍稀樹種的更新,特別是紅松的更新
③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生態環境惡化
3.濕地的保護
A.存在問題:①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 ②濕地面積逐年減少 ③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動物的棲息環境日益惡化
B.措施:①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② 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4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一、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發展條件
(1)地理區位條件: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
(2)自然條件優越:①地形:面積廣大,平原廣闊 ②氣候:熱量豐富,降水豐沛 ③水源:河流交錯縱橫
(3)社會經濟條件優勢:
①人口與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歷史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早,歷史經濟基礎好
③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 ④主要的僑鄉分布地區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
3、工業體系: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
4、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商品農業基地。
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二、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城市化發展
2.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a:問題:生態環境的形勢嚴峻;
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b:問題:人地矛盾加劇;
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c:問題:重復建設突出;
措施:加強城鎮和區域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5第一節 認識區域
1.含義:指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
2..特點①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
②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③內部某些特征相對一致,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類型:①均質區: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如:自然區、農業區、方言區等
②功能區:某些方面具有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工業基地、浦東新區等
4.特征:①整體性: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②差異性:區域之間普遍存在差異性;但區域內部 “求大同,存小異”。
③開放性:區域之間相互聯系,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
第二節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日本英國的區域差異:
1.自然環境比較
(1)相似形:島國、面積、北溫帶,溫暖濕潤
(2)差異性
2.經濟發展方面
(1)相似形:工業發達,均發揮島國優勢
(2)差異性
3.我國的區域差異
①.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知識分子的標準,知識分子全都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憤世嫉俗,行為古怪,并且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個知識分子。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1河流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考查多從區域圖、等高線圖、氣候資料統計圖和文字材料等切入,綜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解決問題等能力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 補給、氣候 流域內水庫、湖泊的調蓄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
(2)以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夏季徑流量大)
(3)有冬季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東北地區的河流
(4)墨累—達令:上游流經亞熱帶濕潤氣候——;夏汛;下游流經地中海式氣候——冬汛。
②流量(以雨水補給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 植被土質 氣候 流速(流水強度) 經濟活動
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尤其是上游山區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 例如:珠江,東北地區的河流。
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沖刷嚴重,含沙量大。
④結冰期有無或長短(最冷月月均溫),從緯度位置、氣候分析
例:東北――緯度高,中緯度,寒溫帶,秦淮以北――位于暖溫帶,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經亞熱帶,冬季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無冰期
⑤水能蘊藏量(由流域內的地形、氣候特征決定)
⑤ 流速:從地形坡度(落差)分析山區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就河流某河段橫剖面而言,河底與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變大后變小,最大流速出現在水深1/10至3/10處。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與流向皆發生突變,導致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一側坡度平緩。
東北地區的河流,包括黑龍江、嫩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部分位于中溫帶,有春汛和夏汛兩個汛期,有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華北地區的河流,包括海河、黃河以及淮河北側各支流,水量不大且季節變化明顯,汛期集中在夏季(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流經地區植被覆蓋率低)含沙量大,冬季結冰;
西北地區河流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與氣溫密切相關,水量小且季節變化明顯,夏季水位高,冬季斷流,含沙量小,冬季結冰;
橫斷山區的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小,冬季不結冰;
華南地區的河流,包括淮河南側支流,長江中下游干流和支流,臺灣省各河流,珠江流域大部分河流,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河流流量大,汛期較早且時間較長(5~6月受梅雨影響,7~8月受臺風影響),但江淮地區有夏旱,南嶺以南有秋旱和冬旱。
就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及季節變化(年內變化)而言,我國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都較大,而且自南向北隨緯度增高河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越來越大,非季風區河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小而季節變化大。
2.河流水系特征描述:(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
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與地形最密切)水系特征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對水系特征的考查多結合區域圖和等高線地形圖進行,常涉及流域內人口、聚落的分布,工業、農業、港口的區位分析等。在高考中還常出現以河流為背景,綜合考查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試題。
①河流長度、流向 受 地勢 的影響 海陸輪廓、地形、面積
②流域面積 海陸輪廓、地形
③支流數量及其形態 地形和降水
水系形狀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組成的形態特征,主要有扇形狀、樹枝狀、向心狀、梳狀和羽狀。(1)影響水系形態的主導因素:地貌
黃土高原河網密度、樹枝狀水系與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
橫斷山區南北狀排列河流與平行狀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平行水系與冰川侵蝕地貌
(2)水系與自然災害
扇形水系:水流匯集、易成洪澇
正常年份:可錯開洪峰
異常年份:同時到達,易成洪峰
南北對稱狀水系(長江)
東西對稱水系(黃河中游):易成洪澇
扇形水系 海河五大支流在天津匯合,并經由同一條干流流入海洋,形似芭蕉扇的莖與柄,樹枝狀水系 長江支流眾多,其與干流組成的形狀像樹干與枝丫
向心狀水系 亞馬孫河,剛果盆地、四川盆地四周地勢高,支流從四周向中心匯聚
梳狀水系 淮河的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幾乎都與干流垂直,形似梳子
羽狀水系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兩側對稱分布,形似羽毛
屬于扇形水系、向心狀水系、梳狀水系和羽狀水系的河流,若雨季來臨,支流同時來水,干流在短期內不能有效泄洪,易導致洪澇災害
④ 河網密度 指水系中干流和支流的總長度與流域面積的比值,即單位面積上的河流長度,它可以說明水系發育程度和河流分布的疏密程度。
⑤落差或峽谷分布
⑥ 河道的寬窄、彎曲、深淺。河流的彎曲系數是指某河段的實際長度與該河段直線長度的比值,彎曲系數越大,表明河道彎曲程度越大,對航運和排洪不利。
高中選考地理知識點2河流補給類型
我國河流五種補給形式的比較
河流的開發利用
開發方向:防洪、航運、灌溉、養殖、發電、供水、旅游等
(一)河流航運價值
1、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流速平緩
氣候:降水多而均勻,流量大,汛期長(水深)、流量平穩、含沙量少(少淤)、無冰期(通航時間長)
河道:干流長寬深、、支流多,水網密集,通航里程長、河海聯運
2、人為因素------資源、人口、城市密集、經濟發達、運輸量大,河流流向與貨物流向一致(俄羅斯不一致)、多種運輸方式聯運、水運優勢
世界上航運價值大的河流:長江、萊茵河、伏爾加河、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上航運價值不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剛果河、北亞三河、雅魯藏布江
西歐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1)平原地形,水流平穩2)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均勻,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小3)經濟發達,航運價值大4)運河溝通天然水系,形成發達的運輸網
我國南方河流比北方河流航運發達的原因有:
(1)流經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小,利于通航
(2)河道深、寬,通航能力大(3)大小支流多,河網密,深入廣大農村
(4)河水不結冰,四季可通航(5)農村經濟較發達,貨運量也大
11、閱讀下列材料和圖回答問題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其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千米,是我國內河運輸的主動脈,沿線的石化、冶金、汽車等原材料運輸對水運依賴程度高達80%。近20年來,隨著中部經濟與東部經濟差距的拉大,長江河道治理和基礎條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運輸能力仍有70%未能發揮,和歐洲的萊茵河相比,其水量是后者的10倍。但年運量僅為后者的20%。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利用程度較低。
(1)對比萊茵河,說明長江航運能力低于萊茵河的自然原因
答案:氣候原因:長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流量變化大;
萊茵河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氣候,全年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流量變化小。
地形因素:長江上游落差大,水流急,不利航運;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河段地勢低平,水流平穩
補充:亞馬孫河比萊茵河的航運價值低的原因?
萊茵河沿岸工農業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大;而亞馬孫河流經熱帶雨林氣候區工農業不發達,對航運的需求小
(二)河流水能開發:
1、水能開發條件
水能開發的社會經濟條件:
(2)三峽與虎跳峽為什么都水能資源豐富?可是為什么首先建設三峽水利工程?
答案:都位于地勢階梯的交替處,落差大;都在長江干流上,徑流量大。
自然原因:虎跳峽地質復雜,在板塊交界處;三峽地質條件穩定,花崗巖堅固。
社會經濟原因:虎跳峽處于西南地區,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電力市場小(距離華中華東遠)
水電開發需收集的資料
水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三)水資源利用――跨流域調水
1、中國―南水北調
2、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3、東北―北水南調(嫩江遼河)
4、巴基斯坦―西水東調(印度河塔爾沙漠)
①概況:“南水北調”工程計劃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華北和西北。與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相互連接成“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②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對比分析
③影響:可解決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有利于華北和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河流與農業
1.灌溉水源
黃河: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弱水(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河谷農業:雅魯藏布江谷地;青海東部的湟水谷地;黃河谷地
3。綠洲農業:西亞、北非、西北
(五)河流與城市
1、區位
①河運的起點、終點:贛州市
②河流交匯處:宜賓(岷江)、重慶(嘉陵江)、武漢
③河口:上海、廣州、倫敦、鹿特丹(萊茵河)、亞歷山大(尼羅河)
④ 河流曲流處或河心島(天然河面利安全防衛),如伯爾尼、巴黎;
⑤ 位于過河點位置(渡口),如倫敦。
2.布局
:
上游――居民、自來水廠,下游――工業區,清潔水源――微電子
3.河流對城市的作用——供水,運輸,旅游
高中選考地理答題技巧一、選擇題答題技巧:
1、審題
很多同學答題的誤區是:做選擇題直接看選項,覺得只要看到“經濟條件”或者“市場廣闊”等,自己常見的一些詞就是正確答案。其實認真審題才是答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正確地理解題意,把握命題的指向,答題才能提高準確率。
在審題過程中,首先要明確中心詞,明確所要論述的對象是什么;其次是審條件限制詞,這類詞語往往是形容詞,如“直接”、“主要”、“自然條件”等,從而確定答題范圍,羅列答案要點;最后結合四個選項,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
2、看圖
近幾年的選考題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圖相關的。尤其是2020年一月的這次選考,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學選考分離考試。選擇題難度增加,相比較全國卷題目數量增多,這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難度上,都對參加考試的考生有一定考驗。
因此,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要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準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將題目信息和我們日常所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加以靈活運用。
3.注意聯系
各種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尤其我們浙江省的選考,很貼近教材。因此,在答題時應該回歸教材,進行知識的聯想、遷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選擇出正確選項。
二、綜合論述題考試技巧
1、仔細審題。
從選考閱卷的反饋信息看,學生審題不仔細導致失分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急于答題的心理影響下,考生匆匆審題,結果答非所問,事倍功半。還有一部分學生,審題時漏掉重要信息,導致答案不全面,也會扣分。
2、知識聯系。
很多學生進入選考考場后,答題緊張,審題很仔細的情況下,答題往往局限于題目信息,沒有聯系我們日常學習的課本內容,導致失分較多。所以課本的知識要做到爛熟于心,且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具體應用。
3、綜合表述。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是運動、發展和變化著的
物質
世界。
2.天體
(1)概念: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體是
恒星
和
星云。
宇宙物質
組成(舉例)
特點
恒星
熾熱氣體
質量
龐大,自身能發出光和熱
星云
氣體和塵埃
云霧狀,密度小,體積和質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繞恒星公轉,質量小,不發光
衛星
月球
繞行星公轉,本身不發光
流星體
塵粒、固體塊
與大氣摩擦生熱而燃燒發光,形成流星現象
彗星
冰物質
繞太陽呈周期性運行,體積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霧
狀的外表;背向太陽的一面有一條掃帚狀的彗尾
(2)常見的天體及其特征
特別提醒:天體可分為自然天體(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體(如在太空中運行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
3.天體系統
(1)概念:天體之間相互
吸引
、相互
繞轉
,構成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天體系統及層次結構
天體系統
組成
特別說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太陽系
太陽、地球及其他圍繞太陽公轉的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
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
銀河系
太陽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種各樣的天體
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大約為3萬光年
河外星系
銀河系之外與銀河系相類似的天體系統
數以億計
總星系
銀河系與河外星系
目前所認識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
(4)層次結構示意圖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1)
結構特征:與太陽系其它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體積、質量、密度、組成物質等都不特別)
(2)
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體
(2)存在生命的條件:
條件
原因
影響
外部條件
安全的
宇宙環境
太陽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太陽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穩定的
太陽光照
自生命誕生以來,太陽光照條件沒有明顯的變化
自身條件
適宜的
溫度
日地距離適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適當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適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氣
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地球原始大氣的演化
有液態
的水
內部溫度升高產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訣: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東東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對地球的影響
(1)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
核聚變
反應。
(2)對地球影響:a
.直接為地表提供光和熱資源
b.維持地表溫度,是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c.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太陽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資源)
2.
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減小
溫度增大,密度減小
大氣層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陽_________時常發生變化,有時較為劇烈,這些變化統稱為太陽活動。
耀斑
11
(2)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_______層、B色球層和C_______層。
(3)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C層上為太陽黑子、B層上為_____,其周期平均約為_____年。
(4)太陽活動現象:光球層(黑子)、色球層(耀斑、日珥)、日冕層(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
(5)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
日冕物質拋射
;
(6)影響:a.導致電離層的擾動,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b.產生“磁暴”現象,導致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鴿迷路
c.兩極地區產生“極光”現象
d.對天氣、氣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誘發地震、水旱災害)
(7)影響太陽輻射分布因素:緯度(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遞減);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遞減);天氣
第三節 地球的歷史
1.地球的歷史:約有
46億
年。
2.認識途徑:研究
地層
是最主要途徑。
3.地層(1)含義:具有
時間順序
的層狀巖石。
(2)沉積地層特點:a.具有層理構造:一般先沉積的層在下后沉積的層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積物中含有生物遺體或遺跡。
(3)分布規律:分布規律:①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
低級
、越
簡單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它們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4.地質年代表
(1)含義:根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巖石年齡等,把漫長的地球歷史按照
宙、代、紀
等時間單位,進行系統性地編年,這就是地質年代表。
(2)地質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
5.41
億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約占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①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境演變為
有氧環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機質,無生命);太古宙(出現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藍細菌大爆發,出現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③地質礦產:重要的金屬礦產
成礦
時期。
2.古生代
(1)時間:距今
5.41
億年—
2.52
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紀
、
奧陶紀
、
志留紀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紀
、
石炭紀
、
二疊紀
)。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地殼
運動劇烈
,形成
聯合古陸。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動物
海洋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
植物
陸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③地質礦產: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分為
三疊紀
、
侏羅紀
和
白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
板塊
運動劇烈、聯合古陸解體、各大陸漂移。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震波
(1)含義:地震的能量以
波動
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
(2)類型和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傳播介質
共同特點
縱波(P波)
較
快
在
固
體、液體和
氣
體中均能傳播
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不同;
橫波(S波)
較
慢
只能在
固
體中傳播
(3)應用:獲得地球內部
物質
和
結構狀況
的主要依據。
2.地球的內部圈層
(1)一個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
(2)兩個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個主要圈層:
地殼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圍
地震波傳播特點
特點
地殼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固
體外殼
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比較
穩定
;到了莫霍面,傳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殼厚度變化規律: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
厚
;海拔越低,地殼越
薄。
地幔
地球內部介于
地殼
和
地核
之間的圈層,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傳播
橫波
①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
鐵
、
鎂
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含量逐漸
增加
;②分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軟流
層,是
巖漿
主要發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圍的球體
橫波不能在外核中傳波
①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鐵
和
鎳。
②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質在高壓和高溫下呈
液態
或
熔融
狀態
3.
巖石圈:
地殼
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都由
巖石
組成,合稱巖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層組成:大氣圈、
水
圈和生物圈,對應要素是大氣、
水體
和
生物。
4.
大氣圈
(1)組成:包裹地球的
氣體
層,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2)密度變化特點:
①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大。
②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密度迅速
減少
。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與
星際
空間情況很接近,視為大氣圈的
上界。
(3)出現各種天氣現象(風、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1)組成:由液態水、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狀態,分為海洋水(主體)、
陸地
水、大氣水和
生物
水。
(3)陸地水:①陸地水與人類社會關系最為密切;②分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
(1)
含義: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環境
的總稱。
(2)特點: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