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6 03:46:01
序論:在您撰寫公差配合實訓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4-0063-02
改革與發展至今,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公差實訓是《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綜合實踐課,通過連續多年承擔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實訓任務,現結合實訓教學,對如何進一步搞好高職院?!豆钆浜吓c技術測量》課程的實訓談一些看法。
1 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提高實訓認識,激發學生積極性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技術實訓任務是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將近結束時,進行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邁向社會,從事職業工作前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實訓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的能力,使學生在計算能力和查閱技術文獻等方面受到一次綜合訓練,從而為后續課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術語及定義多且內容范圍廣,涉及面寬,應用性強,在機械類的各個專業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專業基礎課中的重點課程。由于該課程內容中名詞術語多、標準項目多、抽象概念多、符號代碼多,且涉及的知識面廣如: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基礎等。加上學生對機械沒有感性認識,而對典型零件諸多概念、術語、定義和代號感到難學、難記、難理解,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學以致用,就必須高度重視課程實訓,跳出“不重實驗實訓,只知考試,考完就忘”的怪圈。這一點專業指導老師必須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專業實際及就業市場需求等方面反復向學生說明白。由于同學們認識明確,積極主動,實訓工作比較順利。實訓前他們認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和其他資料的相關部分,為了完成任務,同學們白天加班加點,一絲不茍,有錯必改,認真計算、標注。在此過程中,反對不求甚解,照抄照搬的現象,力爭按預定計劃完成實訓任務。
2 合理確定實訓內容
由于高職生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特別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偏遠的農村,生源素質整體不高。在確定實訓內容時,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因此,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了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為實訓對象(設定難度的高低及不同層次要求的完成內容)。主要教學目的:使學生用所學知識會查表,會計算,會標注。主要內容:尺寸公差的查表與標注;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確定與標注;滾動軸的互換性及配合;鍵和花鍵的公差配合及正確的標注;齒輪的公差標注。學生完成任務:首先是輸入軸齒輪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選擇與標注。其次是中間軸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選擇與標注。再次是輸出軸的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選擇與標注。最后是齒輪2、齒輪4的精度等級、公差組的檢驗組、最小極限側隙、齒厚偏差、齒坯公差的確定與標注。在實訓過程中主要采用分組的形式,每班根據學生對本課程掌握的實際水平,結合實訓對象,分成相應小組,每組由6~8名學生組成實訓小組,由專業教師擔任指導。實訓過程中,各個小組成員都有各自實訓的對象,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團體協作意識,又能防止學生相互抄襲。在實訓之前,指導教師首先對部件進行全面的分析講解,通過觀察、研究、分析該部件的結構和工作情況,認真閱讀指導書,讓同學們了解部件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以及零件間的裝配關系。以達到正確的查表、計算和標注。
3 制定細化實訓考核辦法,考核方式注重過程化
為了最大程度準確、公正、客觀的衡量實訓操作過程和評定成績,將實訓成績考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實訓表現與態度(20 %),實訓內容掌握程度(50 %),實訓報告冊的內容與說明書的文字表達(30 %)。實訓成績評定等級,成績分為優、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并且制定《實訓成績評定標準》,嚴格按此標準評定成績。如在實訓表現與態度部分中就明確規定:有曠課現象,不能評為“優、良”;曠課2節及以上,評為“不及格”。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實際動手能力。
4 實訓效果總結
4.1 整個實訓過程
由于該課程的內容應用廣泛,因此絕大部分同學都表現出對本課程的濃厚興趣。
4.2 實訓
促使同學們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查閱專業資料,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并且使本課程理論知識得到了一次全面、綜合應用的目的。實訓過程中注意到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切合各層次學生實際的對象展開實訓工作,從而較好地實現了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使各層次同學的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大地提高。
關鍵詞:理論與實踐教學 交點知識 一體化 干中學 學中做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a)-0034-01
在全國各高職院校開展以“做中學、學中做、學做合一”為主導的新一輪教學改革中,以“做”為核心,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從而達到了“教學做合一”的新型教學模式。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注重學生探索的成果,又重視科學探索的過程。本文參考我系開設《公差配合技術》與《金工實習》的專業課程,提出立足于機械制造類專業實行專業課程“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1 分析單一課程知識點
《公差配合技術》課程是機械類專業技術基礎課,它是將公差配合和計量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互換性角度出發,圍繞誤差與公差這兩個概念來研究如何解決使用要求與制造要求的矛盾,是合理確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適當的技術測量手段,其理論知識是產品進行檢測的重要支撐。授課的主要知識點有:零件形狀和位置公差、圓錐和角度公差、齒輪與螺紋公差、軸類零件與孔類零件及配合件公差的表示方法與公差的計算方式。在理論中講授零件三視圖公差帶及公差標注的方法、公差的計算公式等等,以傳統的授課方式講授技術性較強的課程,顯然需要改進教學模式。
《金工實習》又叫金屬加工工藝實習,是一門專業實踐基礎課,是機械類各專業學生學習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等課程必不可少的專業實訓課程,是非機類有關專業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很大的意義。我系專業實訓課程現主要開設《鉗工技術實訓》和《普通車床加工實訓》二大項目?!躲Q工技術實訓》項目中,主要由單一零件或裝配件組成,學生則根據零件的三視圖的技術要求進行加工與裝配;《普通車床加工實訓》項目中,主要是針對軸類零件或裝配件的加工,且學生都是根據零件三視圖的技術要求完成加工項目。在三視圖的技術要求中,應用到《公差配合技術》課程中的知識點。因此,她們之間都存在知識的交點,我們可以將其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理論與實訓的一體化模式。
在調查單一課程學習效果發現,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難與現場環境相聯系,自然很難將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訓聯系起來,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不強。
2 整合交點知識,提出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實施知識整合過程,關鍵在于將教材內容與實訓內容的交點知識進行整合,整合的依據是根據學院現有的實習設備、教學資源及師資。實現在實訓過程教學中更好地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授課,同時,將整合后的交點知識結合實訓項目內容編寫一體化教材,將原來枯燥、單一的理論知識轉變為靈活的實訓技能課程,以加強、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實行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實訓課程中學習有關《公差配合技術》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更加直觀、快速、容易的理解專業知識,更好的將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若發現零件加工后的配合件難以配合。此時,我們可以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對其進行論證,運用《公差配合技術》中的相關專業知識進行解決問題,以達到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實現“干中學、學中做”的目的。
實行一體化教學,應加強與專業相關的企業、科研單位進行合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學生長期安排進行頂崗學習或根據企業、科研單位的生產模式在學院建立現代化的“模擬車間”,實現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中的夢想。
3 “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方案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情景、角色扮演或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一體化教學模式立足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構建“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同時,對每期實訓的模式都應進行創新,除常用任務驅動法外,還可嘗試應用“專業論文”的形式進行授課。達到“在實訓中學習理論,在理論學習中提高實訓水平”。
構建“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同時,對我們的專業教師則要求更高。要求專業教師不僅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有較強的實操技能水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專業教師最好能在企業一線進行實習。同時還應完善我院“雙師結構”,加強行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積極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和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參與專業課程,特別是實踐技能型課程的教學。
4 結語
實施“干中學、學中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既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是一種對教學方式的創新,同時也促進專業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達到“以訓導學、以訓促教、以訓促賽、以訓促改”的目的?!案芍袑W、學中做”教學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永恒話題,在新的教學模式環境下我們才剛剛起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需不斷探索與總結,相信在全體師生的努力和參與下,我們定會交出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 張皓陽.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M].機械工業出版社.
【關鍵詞】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工學結合;能力遞增;教學改革
1 教學現狀
由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理論性較強 ,概念性的解釋較多。所以教師授課時, 多以灌輸式講解為主。所授內容比較抽象、乏味,并且該課程知識點多而雜,各知識點之間銜接緊密,承前啟后。學生對教師的灌輸式講解容易感到疲倦,于是出現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滔滔不絕,而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這在學生學習這門程之初就形成一個攔門虎。這門課程來自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所以在周圍熟悉的環境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學中從生活中所熟識事物談起,由具體到抽象、由淺顯到深入、由已知到未知的辯證過程進行講解,由一個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同時注意概念的歸納總結,相近術語的區別和聯系。
2 重視實驗,以用而教
這門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因此教師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進行觀察和注重動手能力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從觀察到實踐,從中獲得的知識往往更深刻,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摸索與體驗,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彌補課堂教學不足,既弄清了原來模糊的概念,又突出了所學內容的實踐性、應用性、操作性,在實驗的進行中模擬工廠的實際任務,讓學生以一個質檢員的角色投入到實驗中去,這樣不僅使學生得到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有培養了學生興趣和知識遷移能力。以學生為“演員”,以教師為“導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同時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知識點合理分配到相關的實踐課程中,使學生在學習時做到工學結合,實現能力遞增。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較高層次的應用型和操作型人才,他們不但要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會操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我們對于公差配合知識要求較高的專業,專門安排一周公差實訓的強化練習,根據教學大綱安排了常用計量器具、形位公差測量、表面粗糙度測量和齒輪公差項目的測量等十個實驗項目,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強化了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對課時較少的專業,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時序性和層次性。首先應該教會學生看實物,讓學生學會看內徑百分表.外徑千分尺、量塊、角度尺、螺紋千分尺,公法線千分尺等實物。只有讓學生先看,才能讓其形成學生的感性認識,看講結合便于學生掌握測量方法和技巧,優化了課堂教學秩序,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3 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及實施
隨著數控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械制造業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轉化。在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中 ,對產品的加工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對產品的尺寸精度要求提升 ,而且對產品的形狀誤差 、位置誤差和表面粗糙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要求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必須提升。不僅要理解公差配合方面的知識。而且要具備較高的產品加工和檢測方面的技能。
3.1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知識點分配
根據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知識點的研究分析 ,結合知識點內容的特征和學習要求??梢詫⒈菊n程的知識點做如下分解。
1)“尺寸的公差與配合的基本概念以及圖紙尺寸標注方式”
在《機械制圖》課程中講解 ,讓學生學會簡單的零件測量和圖紙表達。在零件的測繪過程中理解間隙配合 、過盈配合等配合方式及選擇。
2)“技術測量的基本知識及常用計量器具”在《鉗工實習》課程中講解。由于在鉗工實習中,學生要依照零件圖紙要求進行零件的制作,如銼削簡單的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形狀的零件,最后進行零件尺寸的檢測。在此實訓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 ,可以掌握常用測量器具如游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高度尺、深度尺、角度尺、水平儀、量規等的知識和使用方法。
3)“形狀和位置公差及粗糙度”中的直線度、圓度、圓柱度、同心度等知識點放在《機床零件的拆裝訓練》課程之中;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對稱度等知識點放在《機械零件銑削磨削加工實訓》課程之中;位置度、圓跳動度、全跳動、線輪廓度、面輪廓粗糙度等知識點放在《三坐標儀精密測量實訓》課程之中。
3.2 實現項目化教學模式
實施項目1:在《機械零件銑削磨削加工實訓》課程中的項目――按圖紙要求銑削一個凹槽。除了凹槽寬度尺寸加工精度有要求外,對凹槽對稱度也提出要求,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 凹槽銑削加工工藝 。而且要理解對稱度的涵義,并且知道如何進行產品檢測。從而判斷自己加工的產品是否合格。
項目內容:以(80×50×25)mm長方體零件為坯料。在(80×25)mm 一側用直徑10mm 銑刀加工寬度為20mm、深度為20mm的凹槽 。寬度20mm不僅有尺寸精度要求(公差為 +0.033),而且要求對稱于中心線、對稱度公差值為0.1mm。學生在零件加工時,要掌握加工工藝要領,先以某一側面為基準,控制單邊30mm尺寸,然后在公差范圍內加工20mm尺寸,最后檢測上下兩個30mm尺寸的實際偏差,從而可以計算出凹槽的對稱度。據此判斷加工零件是否合格。
實施項目2:用三坐標測量儀測量零件的位置度、圓跳動度、全跳動、線輪廓度、面輪廓度、粗糙度等。此實訓項目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操作三坐標測量儀的能力。培養學生細心、細致做事的態度。由于三坐標測量儀自身安裝了專用測量軟件。具有專業的分析計算能力。因此,學生更多地在于對概念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實施中,應遵循 “工學結合 、能力遞增”的原則,以項目為導向,以職業實踐為重點,以典型零件加工為知識的載體,將課程核心知識和專業技能結合起來進行訓練。從而體現教學內容的基礎性、交叉性、創新性 。實現教學過程的模塊化 、情境化。經過一學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主動性增強了,教師的教學輕松了,教學效果比以前提高了。有的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反映學生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方面知識的掌握及測量技能有了明顯的進步企業的評價是教學改革效果最好、最有力的證明。
4 結語
總之,在《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切實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步驟有計劃地過渡到“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知識和能力個人結構。本門課程教學作為培養相關行業人才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對提升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教學水平意義重大,因而本課程教學必須順應人才發展的特點和需要,積極地進行改進,以提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實踐動手能力;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機械專業
源于實際生產實踐的總結與提煉,與實際生產息息相關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作為機械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主要包括培養學生成為機械技術人員必備的專業性基礎知識和技能。由于該課程概念多、名詞術語多、公式多,課程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不好學,老師不好教”的現象。結合高職院校機械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與本學科特性,不難看出,提升“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效果需要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導向。
1.“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現狀
結合當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實際來看,該課程主要存在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實踐技能物質條件受限和教學引導不足等的問題。而現有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材在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上還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束縛,使得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不協調。實踐能力條件方面,一是任課教師難以徹底脫離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引導和培養。二是受場地和實訓設備等物質條件的限制,學生實踐技能得不到充分鍛煉和提高。
2.實踐動手能力驅動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改進對策
(1)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過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針對當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堂教學內容設置不科學及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引導的教學現狀,任課教師需結合教材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在課前做足功課,結合當前生產實際合理設置教學過程,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應根據“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精選授課內容,適當縮減課堂理論教學的時間,增加技能學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做到重點突出,利用多媒體、視頻等教學手段講解一些實際的例題,主要講解思路和方法。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理論,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路,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興趣。實訓內容要緊跟本學科的發展方向,采用模塊化實訓,培養學生的實際讀圖能力、測量技術實際操作能力、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2)提供多層次多方式的實踐機會,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永遠是學科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根據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課程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方式的實踐機會。一方面,改善當前教學實踐器材及其他硬件不足的現狀,加大對該課程教學物質基礎的投入力度,改良和引進教學設備,不斷鞏固和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積極促成校企合作,與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定點實習基地,讓學生分階段進入企業參觀,甚至是完成一部分實習,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任課教師應做到常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因此,任課教師應做到常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水平?!肮钆浜吓c技術測量”源于生產實踐,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該學科的教學也應當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下企業、技術服務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活動,這對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促進。
總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源于生產實際,提高其教學質量必然也得以實踐動手能力為導向。任課教師應當及時轉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多實踐多思考,不斷提高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堅持“實用、夠用”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就業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小燕.《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探討[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7(03):82.
[2]文翠芳.淺談中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方法[J].裝備制造技術,2014(09).
關鍵詞: 機械類專業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課程改革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高校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涉及機械產品的設計、加工、制造、裝配及維修等領域,其技術性、實用性強,與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由于課程的基本概念、名詞術語、原則規定多,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會感到枯燥、乏味、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及興趣點,突出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合理規劃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開發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改革做了相關研究與探索。
一、改革課堂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結果不僅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還只能讓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或是說只是有表面認識。理論知識的講授占用了大部分的課時,學生幾乎不了解實際應用。因此,遵循課程標準確定教學內容,講《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的基本理論部分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適當縮減課堂理論講授時間,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時間。
例如,用典型實例如減速器、活塞連桿組等載體進行課程引入,將軸、箱體、軸承等零件直接擺在學生面前,通過感官的直接認識使學生理解零件的配合必須滿足一些要求。從零件維護、更換引出互換性的概念,提出幾何量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從而介紹尺寸誤差、形位誤差、表面粗糙度等概念。《尺寸的公差與配合》、《形狀位置公差與檢測》、《表面粗糙度概念及檢測》重點介紹幾何量精度的基本術語及意義,尺寸公差標準及標注,常用表格的使用,形位公差的標注。這部分內容的授課,主要是以講練結合為主,鍛煉學生的查表、計算、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夹g測量基礎》、《極限量規》的內容綜合成《測量技術基礎》。重點介紹量具、量儀、極限量規的選擇與使用、測量方法及測量誤差等概念。主要培養學生挑選、使用量具、正確讀數等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使教學內容貼近生產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有完整的領悟。
二、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說,學生做,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創新意識,也沒有保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需要把每一個知識點系統地講解完,而是通過適當的啟發、引導,讓學生自主探討,從而總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學到相應的知識,又能調動興趣點,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體現了他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公差與配合的相關內容,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自我總結的教學方法。例如,基本術語與定義不應是讓學生枯燥地“背概念”,應通過教師啟發引導,由學生自己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這樣學生學起來不會有太大壓力,通過練習題反復熟練,概念自然爛熟于心了。再例如,在教學生總結公差帶圖畫法的時候,要著重強調“0”這個數字,因為以往學生在畫圖時很容易丟,課本上公差帶圖畫法的第一步是畫零線,而教師總結時第一步為“零”“線”,經老師講解學生一定會注意到這二者的區別,從而印象深刻地畫“0”。當然學生在課堂上做練習進行鞏固,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現今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大多已經減少了“黑板&粉筆”的使用量,將枯燥的概念、理論、公式變為靈活可動的flash、視頻,將密密麻麻的板書變為清晰的課件,時動時靜、豐富多彩,從平面到立體,學生感興趣,知識變得更容易接受。
三、改革授課方式
公差方面的知識均與實際加工、測量相聯系,在實驗室教師可以邊教邊演示,學生可以邊學邊測量,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實驗時進行分組,每組有減速箱一臺,游標卡尺、螺旋千分尺、內徑百分表等儀器,教師運用課件生動講解,學生現學現用,及時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使用和意義。從實物到圖紙,再從圖紙到實物,反復進行增強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靈活運用公差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鉗工、車、銑加工等一些實訓課程也會同步進行。學生到車間進行加工實訓教學,也需要看圖紙、加工、檢測。通過實際檢測并對照圖紙上的要求,學生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公差知識有了很深認識,并能靈活運用測量儀器。這種融合于實踐的教學過程,雖然是在課堂授課之外,但是效果顯著。
四、改革考核方式
為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改革考核方式主要體現在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的是過程考核。為強調這一特點,特將考核分為四部分:
1.平時表現:上課時的表現、作業、實驗完成情況,團隊協作等。
2.操作考核:設定難度的高低及不同層次要求的完成內容,將零件公差的確定、測量作為考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得出測量結果,并確定主要零件的配合與公差,以測量結果與操作過程作為評價標準。
3.最終考核:結合圖紙,學生能正確測量并合理標注在圖紙上即為合格。如圓柱齒輪公差的考核是通過裝配齒輪箱,要求學生按照圖紙上的設計要求合理選擇齒輪公差,并檢測齒輪的各項誤差,判斷是否合格。
4.理論考試: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基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通過課程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創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實現了課堂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慶隆.高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改革初探.
[2]李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5(3):3-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urs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ork, combined with the typical shaft parts of training courses as the carri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carries out the principle of "doing in teaching, learning in doing, practice in learning", emphasize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ches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applying knowledge, and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關鍵詞:高職課程;教學載體;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teaching carrier;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is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1-0152-02
1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中專業基礎課程,以培養掌握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的專業知識,會應用有關的公差配合標準,具有選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確選用量具及檢具,會進行一般的技術測量工作的專業技能人才為目的,是針對機械制造類專業滿足后續課程的學習要求與以后從事機械制造工作的崗位需求而設置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程。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學生理解掌握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的概念,會正確應用公差配合有關的標準,具有正確選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確選用測量量具及檢具,能從事一般企業必備檢測工作,同時通過團隊小組按項目學習、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務方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動腦動手、處理問題的方法能力,增強與人溝通、合作的社會能力。
2 教學理念與思路
根據企業崗位的工作要求,用典型軸類零件為載體進行學習任務項目的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實行了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習內容取之企業常見產品并結合職業崗位要求、達到“教中做,做中學,學中練”的目的,注重實踐引領,按照知識應用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內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認識規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從局部到整體再回到局部認知。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任務引領和行動導向,促進學生多元思維方式的發展,強調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職業意識,為其職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3 課程內容的安排
將“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兩大部分教學內容設計為4個學習情境:
第1個學習情境:“尺寸公差配合及檢測”,該情境又分為兩個教學子項目:①長度尺寸公差配合基礎知識及檢測;②軸類零件尺寸公差配合基礎知識及檢測。項目①在實驗室進行,將學生《零件車削加工》課程中的“產品”――階梯軸引入,通過教師先講授理論知識,其次進行操作演示講解,再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掌握有關互換性、公差、檢測及標準化的概念,會正確使用用游標卡尺和千分尺進行長度尺寸測量。項目②在教師講授完配合制的相關理論知識后到實訓車間,結合學生本學期即將開設的《零件車削加工》課程中的“車削軸、套配合件技能訓練”,學生分學習小組對零件分析,掌握識讀和標注尺寸公差方法,合理選用極限與配合,正確使用內徑百分表和機械比較儀檢測圓軸尺寸。
第2個學習情境:“形位公差及檢測”,教學是在實驗室進行的,教師先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形位公差的有關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選擇、識讀和標注,再指導學生識讀和標注形位公差,會使用指示表、偏擺儀、平板、塞規等進行常見形位誤差的檢測。
第3個學習情境:“表面粗糙度及檢測”,教學在多媒體教室教師講授表面粗糙度的基本知識、主要評定參數,表面粗糙度的選擇方法、識讀和標注,表面粗糙度的檢測。學生要能根據典型零件的服役條件選擇表面粗糙度,掌握能使用標準樣板檢測工件表面粗糙度方法。
第4個學習情境:“常用結合件的公差與檢測”,該情境又分為三個教學項目:①三角形螺紋的公差配合及檢測;②常用鍵聯接的公差與配合;③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三個項目都在實驗室教學,通過教師理論講解再實驗指導,學生對項目①要掌握判斷普通螺紋的合格性,能用螺紋千分尺、三針、螺紋量規測量螺紋。項目②掌握平鍵公差基準制、花鍵公差與標注、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標準。項目③掌握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標準,能根據配合選擇的基本原則,選用滾動軸承。
4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4.1 總體思路
以零件及相應的零件圖和裝配圖為載體,學生分組,教師通過對零件圖上的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術要求等標注的分析引入,實物零件檢測要求,將教學內容的四個學習情境由表到里,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進行系統學習。
4.2 學習情境內容組織
圖1是學習情境內容組織結構圖。從圖中可見每個學習項目以“分析實訓產品軸類零件及零件圖和裝配圖并檢測”步驟來組織實施。本著教中做,做中學,學中練”的目的,注重實踐引領,按照知識應用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內容安排上,注意符合人的一般認識規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從局部到整體再回到局部認知。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任務引領和行動導向,促進學生多元思維方式的發展,強調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職業意識,為其職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4.3 教學評價
本課程采用實踐項目作業考核與筆試理論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學習過程的能力提升,建立以能力展現為主的考核方式,以專業、方法、社會等綜合能力為考核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正確的評價。
4.3.1 考核權重設計
期評=平時表現10%+作業/項目考核50%+期末考核40%
4.3.2 考核內容及標準
具體評價內容及標準如表1所示。
5 教改總結
通過以上方式的學習,將《機械制圖與測繪》、《金工實訓》等前修課程的知識合理的銜接拓展。學生的學習以實踐為過程,以完成職業崗位的項目為目標,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獲取專業知識,掌握技能,同時促進學習對象形成職業所需的素養。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賈文.零件加工工藝及工裝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7.
關鍵詞:形位公差教學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技術基礎學科,它與機械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是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專業的一門極其重要的主干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
它是從基礎課過渡到專業課的橋梁,是聯接設計課和制造課的紐帶!它使學生獲得從事機械技術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公差和技術測量方面的基礎知識與一定的實際工作技能,為專業服務,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它涉及幾何量公差與測量技術兩個范疇,它在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主要特點是“4多1強”,即概念多、術語多、標準多、符號多、實踐性強,在課程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現象。
《形位公差》是《公差》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抽象難理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生產實踐知識來開展教學,并且形位公差的選用與零件工作條件密切相關,而學生缺乏感性知識,這也是教學的薄弱環節。下面是本人在形位公差教學中的幾點體會,以供同行切磋。
一、講解專業術語時,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引發學生興趣
在形位公差的“作用尺寸”的教學中,由于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可以先講概念,再準備一段長度相同,直徑相同的塑料材質的孔和軸,此孔和軸是間隙配合裝配。先讓同學測量出孔和軸的尺寸并寫在黑板上,并提問學生是否滿足軸比孔小就能間隙裝配, 等學生理解并答“是”后, 然后再將軸彎曲。顯然, 此時孔與軸的直徑沒有改變, 但軸再不能裝到孔里了。由此, 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 要將此彎曲軸裝到孔里面有什么方法? 此問題一出,學生即刻討論開了, 答案五花八門。最后由老師總結:軸形狀不變,能與此軸裝配的最小孔是多大? 讓學生討論后,再到黑板上畫出能裝配的理論孔,由此總結出何為作用尺寸。這樣的開場白, 使學生從不知向知,向理解知識本質及作用邁進一步,引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使原來枯燥的內容變得精彩生動,學生易于理解接受。
講解完專業術語和名詞解釋之后,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來讓學生作配套習題冊的相應內容,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由于很多術語的定義環環相扣,前一個術語的定義是下一個術語的基本條件,只要有序進行,難題一定迎刃而解。
二、講形位公差帶時,合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形位公差帶又是形位公差教學的難點,抽象且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只有能夠描述出形位公差帶,才能理解并體會到形位精度設計的內涵及檢驗的依據。
形位公差項目符號及特征直接反映在每一張零件圖和裝配圖上,它已經將文字說明完全轉化為圖形標注說明,讀圖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這一章內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圖。以直線度公差為例,我先展示圖紙,布置識讀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接著,我講解直線度基本概念,分三種情況,有給定平面內的直線度、給定方向上的直線度、任意方向上的直線度,每種都配以例圖,再通過生動的FLASH動畫描述出其公差帶要求。注意,教師在語言組織上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語言可以從通俗易懂過渡到規范專業。最后,讓學生總結出直線度有幾種公差帶,并通過課堂練習圖(給一個同樣的軸,但有三種不同的直線度要求),來讓學生來識圖并回答問題,通過這樣不斷讀圖對所學知識鞏固和強化。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較易理解。
三、講公差原則時,用圖形分析法、列表對比法相結合加以講解,使學生容易接受
公差原則也是形位公差的教學重點的難點,給學生講清公差原則就是為了處理形狀公差與尺寸公差、位置公差與尺寸公差之間的關系而確立的原則。公差原則有獨立原則和相關要求,相關要求主要分為包容要求和最大實體要求。那么,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在學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后,再給出公差原則的定義,在講解定義時要求抓住長話中三個關鍵字:邊界、偏離、補償,其實相關原則就是一種補償關系,當實際尺寸偏離了最大實體尺寸時,允許將偏離值1:1補償給形位誤差,但作用尺寸不能超過邊界尺寸。
對獨立原則、包容原則和最大實體原則分別舉例圖1分析:
圖1
最后通過表格做對比總結,可以讓學生上來填寫表1相應內容以鞏固知識。
表1
在分析過程中還可用動態公差圖來幫助學生明白包容原則和最大實體原則實際是一種1:1的補償關系。
講包容原則時用生動的動畫播放來幫助學生理解,非常形象直觀。當實際尺寸做到最大實體尺寸時,零件身上不允許有一點的形狀誤差,這是因為它規定零件的邊界尺寸為最大實體尺寸的原因,否則這個零件就是一個廢品了。如圖2所示
圖2
通過以上的繪圖與分析,及運用表格對比,各種公差原則的內容顯得更有條理性,授課內容簡潔凝煉、系統性好,使學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所學知識。
四、講形位公差檢測時,讓實踐課與理論課結合。
按照高職教育“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形位公差的檢測因實踐性操作性太強,在課堂上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應以具體工程零件為載體,教室與實訓室合一,在公差實訓室里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但是由于我校實習訓設備和場地缺乏,所以我們安排了一次校外實踐教學。重慶市永川區某機械廠是我校的實習基地,機加工能力較強,是國家一級計量單位。教師先給學生講明實踐的任務、目的,再到實習基地參觀實踐各種機械零件精度的檢測過程,由于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車間,并親自看到在工廠中如何檢測軸跳動、圓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常見項目,甚至自己也可以動手操作一下,對測量儀器進行調試,檢測,明白是什么儀器,用來檢測何種誤差,此誤差對零件使用有什么影響等。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對理論課上所描述公差帶的四要素有了更直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中的形象教學方法探討[J],湯北就,科技信息,2008 年第2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