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12:19:58
序論:在您撰寫社區護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對象
以2010年上半年同時開課的護理(生物)2006級本科(五年制)一個教學班48人、2007級護理本科(四年制)一個教學班65人共計113人為觀察組;護理(生物)2006級本科另一教學班(五年制)48人、2007級護理本科另一教學班(四年制)62人共計110人為對照組。
1.2方法
原《社區護理學》課程教學計劃理論課時28學時,實踐課時2學時,總學時30學時;考核方式為單一的期末卷面考試。觀察組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從教學中深刻認識到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整合教學內容,避免與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課程重復講述。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改變期末考試辦法,通過多種能力測試方案全面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社區護理學》課程建設工作,推進護理學科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指導能力,為進一步推進PBL教學打好基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文字整理、PPT制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學會設計各種調查問卷、調查表、評估表、健康教育計劃等社區護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精誠團結、協作協調的團隊精神。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1.2.1資料準備
編寫教改方案、課程內容整合方案,修訂原課程教學計劃。擬定總學時不變,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學時比例,增加實踐課程學時數,突顯本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理論課時調整為10學時,實踐課時調整為2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主要用于講授1章~5章的基本概念等內容;依照此計劃修訂教學大綱、課程說明、課程教案,編寫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教學設計和指導。編制學生實踐活動評價標準、學生作業評價標準、PPT評價標準、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并聘請專家審核;建立《社區護理學》理論考試選擇題題庫。
1.2.2教學及考核方法
觀察組:采取“新教改方案”方式授課,先對前5章內容用10學時進行課堂理論講述,講解基本理論、基本概念,使學生對本門課程建立初步認識,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媒體學習學科背景和前沿知識,擴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記憶,要求提交作業數次;然后組織學生利用16學時的時間深入社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學校、單位、公共場所等部門運用護理程序針對存在的健康問題設計并開展相關健康教育活動、家庭訪視、居家護理;最后,利用4學時組織學生集中匯報學習成果、學習體會、存在的問題、改進措施;并按照學校要求進行期末筆試。每次實踐活動之后均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估,參照已制定的評定標準評定成績,全程記錄備查。學生期末考試采取題庫抽取50道選擇題組卷的方式,滿分50分;平時的實踐活動評分總和占50分,合計滿分100分。課程結束后,請有關專家、同行、學生運用教學效果評價標準對觀察組進行全面評估,綜合評價本教學方法的可行性、科學性、實用性,評定有無推廣價值。并查找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對教改全過程進行再次修訂和完善。整理有關數據,撰寫學術論文,提交研究報告。
2結果
本研究實施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統一進行理論及實踐技能考試,結果見表1。對觀察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同一問卷調查,了解其對開設本門課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方面的認識,對本課程內容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及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現狀的了解情況。結果顯示,理論知識考試兩組學生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實踐技能考核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學生在開設本門課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方面的認識更加充分,能更好地理解本課程內容的實際意義,了解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現狀。
3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河南大學護理學院2002級和2003級護理本科生為實驗對象(該院自2003級護理本科改為四年制,因此兩個年級同時學習《社區護理學》),兩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比性。選擇2003級162名護理本科生為實驗組,2002級65名為對照組。
1.2方法
將162名學生分為16組,分別和開封市疾病控制中心、開封梁苑社區衛生服務站、河南大學校醫院、河南大學附屬中學醫務室、河南大學幼兒園、開封市高級中學醫務室、開封市第二師范附屬小學、開封市SOS兒童村、五福養老院等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分別開展健康教育、健康檔案建立等工作。比較兩組期末考試總分、理論知識部分、工作實踐部分平均成績。
1.3統計學方法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分別進行兩樣本t檢驗。
2結果(見表1)
3討論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總分以及理論知識部分和工作實踐部分的成績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見社區實踐可有效影響《社區護理學》的教學效果。注重社區實踐的教學方法不僅可對學生的社區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產生明顯的影響,同時也能提高其學習社區護理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雖然理論知識部分和工作實踐部分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但理論知識部分兩組成績的均數之差遠小于工作實踐部分的均數之差,說明社區實踐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作用更為明顯。學生在社區中能承擔的工作雖然有限,如健康教育宣傳、問卷調查、協助建立家庭健康檔案、資料整理等基本工作,但通過和居民的接觸,使其積累了一定的社區工作經驗,溝通能力、協調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大大提高。因受課時和社區實踐環境所限,讓每個學生都進行各種社區工作實踐顯然不可能,實踐效果也難以保證。采取每個組固定實踐地點、固定工作的方法可使學生對社區工作的認識較深。在無法進行社區實踐活動時,通過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掌握一些社區工作技巧和方法。
1家庭結構及功能
1.1家庭結構(Familystructure)是指構成家庭單位的成員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包括人口結構及內在結構兩種。家庭人口結構即家庭的類型,家庭內在結構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行為,表現為家庭關系。家庭成員數越多,家庭互動關系越復雜,出現不和諧互動的機會就越多。Friedman認為構成家庭內在結構的四個基本要素為:角色結構、權利結構、溝通過程、價值系統。
1.1.1角色結構
家庭成員按照社會規范或家務工作的性質、責任等,自行對家庭角色進行分配,各自履行相應的角色行為,一般有正式角色與非正式角色。正式角色是為滿足家庭功能所必須執行的角色,且與年齡和性別有關,如父親、母親、兒子等;非正式角色是因為要滿足家庭成員的情感、情緒需求,為維持家庭氣氛和諧而承擔的角色,不太受性別和年齡的限制,如和事佬、支持者、妥協者等。每個家庭成員同時會承擔多重角色。
1.1.2權力結構
家庭的權力結構包括權力來源、權力結果和決策過程。權力來源視各成員的個性、角色、能力、家人認同等而定;權力結果指最后做主的是何者;決策過程是家庭產生共識而采取行動的方式,如意見一致、讓步妥協還是聽天由命。家庭的權力類型有傳統權威型、情況權威型及分享權威型三種。傳統權威來源于家庭的社會文化傳統,如父系家庭的父親為權威人物。情況權威型因家庭情況的變化而產生權力轉移,權威人物可以是家庭的任一成員。分享權威型是由成員彼此商量、分享權力。
1.1.3溝通過程
家庭良好的溝通應該是雙向且開放性的溝通過程,且應該允許成員充分表達自我感受,家人能耐心傾聽,并給予支持與回饋。如果家庭中含蓄隱忍的溝通方式增加,家庭成員間的誤解或問題便可能增加。
1.1.4價值系統
是家庭在價值觀念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態度和信念。其形成受社會文化、、現實狀況的影響。家庭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保健觀念與健康行為均受價值觀的影響。
1.2家庭功能(Familyfunction)是指家庭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其往往受到家庭性質和結構的制約。家庭功能決定是否滿足家庭成員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各層次的要求。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家庭的功能也隨著改變,Fridman將一些學者的理論綜合并提出家庭的五大功能,具體介紹如下。
1.2.1情感功能
家庭的感情功能主要表現為:宣泄、調節、娛樂等方面。家庭中深層次的宣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家人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消融家庭以外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和挫折,形成和諧的心理狀態;家人的共同娛樂可以加強相互之間的親密度,激發對人生的依戀和上進精神。
1.2.2社會化功能
社會化始于家庭,個人的語言、文化模式、價值觀念,特別是人格成長的初步習得均來自于家庭。
1.2.3生育功能
家庭是目前社會所認可的生育子女、繁衍后代的合法的社會組織,是人口再生產的唯一社會單位。但現代家庭傳宗接代的觀念漸漸淡薄,對生育的要求也轉變為重質不重量。
1.2.4經濟功能
家庭的經濟功能包括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在以農業為主的農村家庭中,家庭的生產功能依然維持著,而在工業化的城市家庭中,消費上升為最重要的經濟功能。家庭成員既是消費者,亦為供給者,家庭成員分工解決各方面的生活所需,同時,智慧的消費也是提升現代家庭生活品質的主要方面。
1.2.5健康照顧功能
家庭的健康照顧功能包括與生理需求相關的各個方面,如飲食、清潔、休息、預防保健、醫療行為等。
二、家庭壓力與應對
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個人或家庭的壓力事件都會對整個家庭產生沖擊。當家庭的狀態、成員的關系、成員的角色等突然發生改變,或有家庭成員患急病或重病,導致家庭發生重大生活改變的時候,家庭的壓力便會產生,家庭結構會失去平衡,進而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健康。家庭有壓力也表示家庭處于危機的狀態,一般家庭的危機可分為四種:
(1)意外事件引發的危機:是由家庭外部作用引發的、無法預料的一類危機,如死亡、住所毀滅、破產等。
(2)家庭發展伴隨的危機:是由家庭發展變化所引起的、可以預見的一類危機。又分為無法避免性和可以預防性兩種,前者如結婚、生子、退休、喪偶等,后者如青少年子女的、中年時的離婚等。
(3)與照顧者有關的危機:是家庭因某些原因而單方面地長期依賴外部力量所造成的一類危機,如家庭靠福利機構救濟生活、家庭內有慢性病人需要長期照顧等。當家庭想要擺脫依賴,或外部力量發生改變而未做出解釋時常會發生危機。
關鍵詞: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6-0051-02
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對當代護理人才也有了不一樣的要求。以往的護理工作大都局限于醫院,而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護理工作已經越來越深入到基層,面向社區與家庭。因此,社區護理的教學工作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迅速,對社區護理人才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渡鐓^護理學》實踐教學是護理教學的重要部分,也是引導護理學生選擇社區就業的重要措施。
一、對象和方法
1.實施對象
選擇安順職業技術學院2008級三年制大專護理學專業,共計111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06人,年齡20歲至22歲。按照擬定的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模式來實施計劃。
2.教學方法
本次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課堂實踐和社區實踐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社區護理學》的內涵,參與社區實踐,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交際溝通能力。
(1)課堂實踐教學。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如角色扮演、案例討論、小組討論,等等。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2)社區實踐教學。教師安排學生去社區實習。
通過這兩個階段的實習,讓學生參與社區護理實踐,提高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二、研究結果
具體研究結果如表1和表2。
三、學生社區護理實踐能力考核評價
由表2可以看出,專業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生占97%。81%的學生認同這種實踐活動,覺得這種學習能夠提高積極主動性;80%的學生認為通過實踐改革提高了溝通能力;90%的學生認為此次學習增強了動手能力;84%的學生覺得通過這次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也就是說,綜合評價學生社區護理實踐能力良好,有效達到社區護理實踐教學目的,完成既定教學目標。
四、討論
1.優點
(1)教學時間安排合理。從表1可知,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課時安排比較滿意,《社區護理學》的理論教學為24學時,實驗教學為12學時,總計36課時。與原有的課時相比,實驗課的課時增加了,表明改革后的《社區護理學》更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社區實踐中,學生可以和社區居民零距離接觸,不僅可以增強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后的社區護理教學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增加實踐經驗。
(2)教學內容及方法選擇合理。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做了適當調整,這樣更適合學生的需求,也適應社會發展對護理人才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個性鮮明的學生,要想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學以致用是很困難的。因此,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诖?,我們設定了社區家庭訪視內容、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這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教師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等方面都應予以重視,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內心對學習感到一種渴望,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在實踐中體驗快樂,收獲知識。社區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應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首先鼓勵學生勇敢地走出課堂,跳出課堂的條條框框,多多實踐,增強動手能力;其次鼓勵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不足
改革后的《社區護理學》教學成果顯著,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尤其是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改革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①當前對校內模擬訓練的課時安排不夠,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模擬訓練,不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還應該完善考核與評價標準,給學生一定壓力,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動力主動參與訓練;②進行家庭訪視時,有些居民并不配合學生的工作,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實踐效率,因而需要加大社區護理的宣傳,使居民多了解護理進社區的好處,讓他們從內心接受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要求。對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和健康護理,為他們建立檔案,時刻關注身體狀況;③社區實習課時安排較少,且時間固定,如果部分學生因為某些原因錯過這次活動,那么就失去了這次重要的社區實踐經歷,從根本上來說沒有達到《社區護理學》實踐的意義,不利于職業素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社區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隨著城市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對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圍繞社區衛生服務特點開展社區護理實踐,才能使護理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鞏固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然而,目前我國社區護理范圍和項目局限性較大,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尚未真正建立,與全方位的社區護理職能相距甚遠,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模式適應了當今社會對社區服務人才的需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就業。
參考文獻:
[1]賈佩華等.《社區護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5).
[2]王莉莉等.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國護理管理,2009,(15).
關鍵字:高職護理學生;社區護理學;教學模式
《社區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科目,實踐教學是社區護理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家對衛生服務要求逐步提高之時,只有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切入點展開的社區護理實踐活動,才能讓高職護理學生建立較強的護理職業精神,發展個人的綜合素質。但是,當前因為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社區護理服務體系并不是很完善,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因此,高職院校對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
意義。
一、對象
選取82名鐵嶺衛生職業學院2010年級1-2班高職院校護理學生作為對照組,80名2010年級3-4班高職院校護理學生作為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學教學模式,實驗組采用改革后的模式,即綜合社區護理實踐,改革教學課程制度和選課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的教學模式。
二、 方法
2.1 理論教學法
護理學教學最基本的環節是護理知識的學習,這應該作為社區護理實踐調查的基礎,按照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面、思維模式、個性特征進行綜合素養的培養,并將此環節融入到理論教學中??梢詫虒W課程的內容進行分類和優化,將社區護理學課程分成社區護理理論知識學習、理論和技巧結合應用、社區護理實踐三類。根據各類別的主要教學內容,參考最新的護理學理論教學研究成果,分析新教學方法的優劣,然后進行從優的選擇。
2.2 實踐教學法
在高職護理學生入學初期,可以綜合對社區護理實踐教學的特殊性以及社區人民對護理服務的需求進行分析,制定護理學實踐教學的新方式,明確教學制度,按照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最終目的,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并開發新資源。可以把社區護理學實踐教學分為三個環節:見習階段-模擬階段-實習階段。
2.2.1 見習階段
在學習了社區健康理論知識后,將護理學生進行分租后參與到社區健康評測中,按照實踐教學的目的給各組分配見習工作,護理學生可以借助課余時間到學校附近的社區進行見習評測。先是在老師的領導下到社區中參觀社區衛生服務單位,通過老師對社區服務相關工作的介紹,慢慢熟悉社區健康評測的各個環節,包括對評測儀器的使用、對各組人員的工作安排、健康評測相關信息的收集等;之后讓護理學生對所評測的數據進行綜合的分析、研究和總結;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社區健康評測報告。
2.2.2 模擬階段
在已經完成見習階段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到社區護理技能實驗室進行模擬實踐,對實踐技能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進行肯定,同時也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并要求學生立即進行改進,為之后的實踐階段打下基礎。
2.2.3 實習階段
分析社區護理的需求,以理論知識、見習資料和模擬經驗為基礎,相結合之后應用與社區護理實踐中,從而提升高職護理學生的護理技能。在實習階段中,要以培養護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為目標,綜合社區護理發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社區護理實習計劃。
2.3 教學考核法
2.3.1 理論考核
理論考核的成績設為總成績的60%,考核的內容可以從《社區護理學》課程中隨機選取,以閉卷考的模式對高職護理學生進行理論基礎知識和理解運用能力情況的考核和了解。所選取的考核內容要能夠體現出學生對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綜合性、理解性。
2.3.2 實習階段考核
實習階段的考核要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參加,將護理學教學改革的課程、手段、實踐技能作為考核的核心。要重視學生綜合實習技能和設計性實踐能力的全方面考量。
2.3.3 問卷調查考核
通過對162名學生進行護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方法的認可程度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習態度、知識理解、能力提升、對教學法的態度等方面。問卷調查應由學生個人獨立完成,填寫完后立即提交,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兩組學生理論、實習平均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實習成績比較(分)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則學生的理論和實習成績都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說明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改革后的護理學教學模式更能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
(2)兩組學生教學模式認可程度的調查,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模式認可程度的調查(分)
從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護理學教學模式更能讓學生們接受,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護理技能方面的提升。
三、總結
要實現高職學生的社區護理綜合技能,就要在護理學教學上進行改善,重點將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教學綜合起來,全面提升護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護理技能。
參考文獻:
(1)教學時間安排合理。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課時安排比較滿意,《社區護理學》的理論教學為24學時,實驗教學為12學時,總計36課時。與原有的課時相比,實驗課的課時增加了,表明改革后的《社區護理學》更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社區實踐中,學生可以和社區居民零距離接觸,不僅可以增強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后的社區護理教學能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增加實踐經驗。
(2)教學內容及方法選擇合理。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做了適當調整,這樣更適合學生的需求,也適應社會發展對護理人才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個性鮮明的學生,要想讓所有學生都能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學以致用是很困難的。因此,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诖?,我們設定了社區家庭訪視內容、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這也是此次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教師在課程設計和實施等方面都應予以重視,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內心對學習感到一種渴望,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在實踐中體驗快樂,收獲知識。社區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應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首先鼓勵學生勇敢地走出課堂,跳出課堂的條條框框,多多實踐,增強動手能力;其次鼓勵學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不足
改革后的《社區護理學》教學成果顯著,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尤其是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改革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①當前對校內模擬訓練的課時安排不夠,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參與模擬訓練,不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筆者認為,還應該完善考核與評價標準,給學生一定壓力,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動力主動參與訓練;
②進行家庭訪視時,有些居民并不配合學生的工作,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實踐效率,因而需要加大社區護理的宣傳,使居民多了解護理進社區的好處,讓他們從內心接受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要求。對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和健康護理,為他們建立檔案,時刻關注身體狀況;
③社區實習課時安排較少,且時間固定,如果部分學生因為某些原因錯過這次活動,那么就失去了這次重要的社區實踐經歷,從根本上來說沒有達到《社區護理學》實踐的意義,不利于職業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社區護理;教學;師生互動
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單向傳遞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參與的機會、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果差、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很好鍛煉。為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強能力適用型護理人才,筆者引入先進的師生互動理念,在社區護理的教學實踐中探索良性的師生互動機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06級3+2護理1班、2班104名學生,年齡18~20歲,均為同年入校。兩個班均采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名教師授課。
(二)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分別采取理論課、見習課、討論課等多種教學形式,其中理論課26學時,見習課8節、討論課20學時,共計54學時。課程結束時采用綜合評價的形式評定學生成績。
1、理論課
(1)教學內容將教材前5章列為理論課講授內容,包括緒論、護理程序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流行病學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社區家庭護理、社區健康教育,這5章相當于社區護理的總論部分,詳細介紹了社區護理產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工作方法,學生以往未曾接觸或學過,故采用理論課的形式由教師重點講授。
(2)教學方法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提問、自學、案例分析、圖片展示等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
2、見習課
見習課安排在所有教學內容結束后進行,采取課堂介紹和實地參觀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邀請我校附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及護士長給學生介紹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成立背景、科室設置、人員結構、目前開展的服務等內容,之后,再讓學生分散到該中心實地參觀,參觀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并寫出見習報告,由老師修改后記成績。
3、討論課
(1).教學內容為教材的后6章內容,即社區護理學的分論部分,主要講述不同人群的健康保健,包括兒童、青少年、婦女、老年人、中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這部分內容與護理專業前期課程重復較多,以往采用理論講授的方式,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不積極,課堂氣氛沉悶,因而本次采用了討論課的形式。
(2).教學方法綜合應用小組學習、角色扮演、模擬教學、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每次課期前把每班學生分為4個小組,每組10名學生左右,每組負責一個討論課題,提前把小組作業布置下去,讓學生有充足的準備時間。上課時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各組組長作好記錄并代表組員上講臺作匯報,最后由教師作總結。
(三)課程成績評價
采用綜合的評價方法,出勤與發言占10%、作業占20%、期末書面考試占70%,總分100分。在課程考試結束后,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護理學教學情況學生評價表》對10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出104份,收回104份,有效率100%。
二、結果
(一)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
104名學生對社區護理學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為:非常滿意61(58.6%).較滿意28名(26.9%)、基本滿意2名(11.5%)、不滿意3名(3%),即總滿意度為97%。
(二)學生的課程成績
采用出勤及發言(10%)、作業(20%)、理論考試(70%)綜合評定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平均分為79.09分,無不及格學生。
(三)師生互助機制的形成
通過本輪社區護理教學的實踐,基本摸索出一套有利提高教學效果的社區護理學師生互動機制。在該機制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雙方均以學生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綜合應用理論課、見習課、討論課相結合的形式,共同參與社區護理的教與學,見圖1。
圖1社區護理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機制
三、討論
(一)師生互動概念
現代教育觀念認為: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過程,具有明顯的互動效應。師生教學互動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師生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忽視。
(二)師生互動原則
師生互動的基本原則是強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師觀?,F代新型教師不應是以施教為謀生手段的教書匠,而應是充滿愛心的教書育人的踐行者;不應是已有一桶水,然后不停地倒給學生的灌輸者,而應是孜孜以求的學者和學習者;不應是居于學生之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應是循循善誘的心理輔導工作者;應該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引導者、同行者與合作者。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的建立。教師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三)師生互動機制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果
1、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根據討論課題目查閱資料,再以講課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整個過程都是由小組成員獨立完成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調查顯示,98.%的學生認為自學能力得到了鍛煉。
2、培養了小組協作的能力
在完成各組作業過程中,小組成員認真討論,仔細分工,有利于合作能力的培養。調查顯示,95%的學生認為培養了一定的小組協作的團隊精神。
3、掌握了一定的講課技巧
在健康教育講座的模擬中,學生既是講課者又是聽課者,實際體驗了講好一堂課之不易。調查顯示,84%的學生通過模擬健康教育講座,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講課技巧.
4、提高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
角色扮演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表演欲和創造欲,通過角色語言的設計,進一步體會了溝通的技巧,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四)運用師生互動機制中應注意的問題
1、重視師生的情感互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動中,人的情感與認知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所以,課堂教學過程并非師生共同參與的純認知過程,仍然是融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為一體的過程。學生對教師傳授的客觀知識并不是想象的那樣機械地全盤接受,是有一定選擇性的,而情感卻是影響著學生對各種信息的選擇、吸收、操作、推理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的客觀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必須有師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和相互作用,沒有師生情感的共同參與,再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也難以保證理想教學效果的實現。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機制的良性循環有賴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僅采用單純的講授法是不夠的,應該注意采用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提問、發表評論,鼓勵學生講課、做報告、角色扮演、寫心得等,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以理論課、見習課、討論課為主要形式的社區護理教學師生互動機制,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遵循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原則,真正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師生互動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還促進了教師素質的完善與提高,獲得雙贏的結果。教學是一項充滿智慧和情感的工作,讓我們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創造更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出更多強能力高素質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董哲,韓黎麗.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公報[J].醫學教育,1994,9:3-6.
[2]趙秋利主編.社區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50.
[3]邵擁軍.高校師生互動教學機制的研究[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14-16.
[4]潘曉卉,鄭家茂,徐悅等.研究型衛校本科教育必須突出師生互動[J].東南衛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8(2):120-123.
[5]賈秀英,宋泳紅,周紅等.護理教學中CMC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7):642-643.
[6]曾天德.衛校課堂教學中師生情感互動的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2,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