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給忻州市礦糧復合區與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在現有生態足跡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賬戶和水資源賬戶,重新確定了忻州各項生物賬戶全球平均產量與生產性土地均衡因子。采用修正后的生態足跡模型測算了忻州市14個縣(區)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空間差異。主要結論為:人均生態足跡集中于能源資源相對豐富的縣域,如靜樂、河曲、保德、原平;忻州生態承載力主要來自于耕地與林地,人均生態承載力主要集中于相對資源富裕人口較多的縣域,如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偏關;2004-2009年間生態赤字縣域數量呈上升趨勢,且整體上向嚴重赤字區、壓力指數大于1的區域集中;依據區域經濟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占用率是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將忻州市分為兩類區域,第一類包括河曲、保德、原平、靜樂等4縣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技術效率較低,對生態環境的擾動較大;另一類為其它8個縣級單位,低于全市區平均水平,技術效率較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從能源利用與城鎮發展角度分析了空間差異產生的原因。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