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全國最大的移民安置中心——紅寺堡區為研究對象,基于1995、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五期遙感數據,采用RS和GIS技術,選取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墾殖指數、景觀多樣性指數和景觀破碎度等指數構建生態風險指數模型,并運用生態風險模型和空間分析方法對紅寺堡區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風險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時段內草地面積下降明顯,共減少29494hm2,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設用地面積呈上升趨勢,其中建設用地面積增幅最大,而未利用地面積雖波動明顯,但研究時段始末變化不大;1995-2015年研究區生態風險不斷下降,生態風險指數由1995年0.3972下降至2015年的0.3235;紅寺堡生態移民安置區各鄉鎮生態風險空間分布變化較大,不同類型區間均有轉換,且不具有規律性,1995-2005年間以最高風險區和較高風險區為主,2005-2015年間以中等風險區和較低風險區為主。通過地理探測器對影響紅寺堡生態移民安置區生態風險因子進行探測發現,林地、草地和植被覆蓋度等指標因子對安置區生態風險具有較大影響,因此在通過揚黃灌溉工程和基本農田建設,增強農田生產能力,保障生態移民安置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的同時,應注重安置區生態用地面積的增加與建設,以此來增加安置區植被覆蓋度和降低其生態風險程度;生態保護、擺脫貧困和經濟發展是生態移民的主要方向,因此紅寺堡安置區在發展過程中在追求經濟實力提升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安全的保障,將生態安全放在全區發展的重要位置。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