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0:22:36
序論:在您撰寫突發事件下網絡媒體輿論引導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本文以當下新媒體平臺為背景,講述新媒體平臺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的特點,新媒體平臺對新聞輿論的引導存在許多特點,輿論傳播速度快,傳播制造輿論主體多元化及泛娛樂化現象等。新媒體平臺新聞傳播相較于傳統平臺有許多優勢,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輿論引導中會出現的突發事件新聞社會共識度低,輿論情緒化現象嚴重,“虛假民意”現象和資本逐利下的“泛娛樂化”現象等都影響著新媒體平臺新聞傳播和輿論導向。面對這樣的現象,本文提出,在新媒體新聞傳播背景下,政府應該加強管理,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媒體加強平臺監管機制,個人不斷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使突發事件新聞輿論呈現良性發展。
關鍵詞:輿論引導;突發事件;網絡媒體
一、網絡媒體輿論的特點
(一)輿論傳播速度快。
網絡媒體憑借自身傳播優勢,總是能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新聞播報,給受眾帶來第一手新聞,在享受快的同時,也伴隨著受眾對某一事件的關注度和討論量,輿論快速形成。另外目前獲取新聞的平臺眾多,網絡流量充足,網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新聞,分享新聞和發表觀點,傳統主流媒體對輿論傳播的主導地位被削弱,輿論傳播速度大大加快。比如河南暴雨事件,短短24小時內“河南暴雨”在全網引發了1135.72萬條相關信息,其中信息峰值出現在2021年7月20日23時,達159.89萬。
(二)輿論制造主體多元化。
隨著媒體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播報,輿論就伴隨著事件發生的始末,與傳統媒體對輿論的絕對控制地位不同,在新媒體平臺,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特別是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個人網紅賬號,往往可以左右輿論導向,因此輿論制造的主體更加多元化,門檻也更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價值觀念也存在巨大偏差,對一個事情的看法自然差別巨大,因此輿論也會出現多種聲音。這些聲音中必然存在著有意或無意產生的虛假信息,給整體輿論環境帶來巨大傷害。
(三)新媒體平臺輿論傳播影響更廣泛深遠。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獲取信息最便利的渠道便是通過網絡平臺,特別是手機等移動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新聞APP、微信社交平臺等都成為我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朋友之間的互相分享,陌生人之間的互相評論,都提高了我們對某一突發事件的關注程度,也逐漸建立了受眾對這些平臺的信任度,因此新媒體平臺輿論傳播具有更深遠的影響。
(四)泛娛樂化現象。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聞熱度高,這時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于是各路網紅爭相談論,由于這類群體整體文化水平有限,對事件看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很容易受情緒左右,很難對事件有深入剖析。甚至不少個人會用調侃的態度來評價事件,嚴肅的事件被娛樂化展現,這樣就會削弱重大突發事件對受眾的警示作用。
二、網絡媒體引導輿論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環境復雜化,社會共識形成難。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平臺多樣化,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既有傳統官媒影響力巨大的新媒體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抖音號和官方微博,又有各大地方頻道的新媒體平臺,他們關注民生,對重大突發事件會進行轉載和本土化報道,還有各路網紅大V對某一重大突發事件會就自己的生活經驗、專業領域等不同出發點對這一事件進行探討,由于這些網紅大V的粉絲數量多和獨特的敘事風格,也會極大地影響社會輿論。除此之外還有新聞事件下方各種網絡評論,特別是高贊、高回復的評論,會成為新聞置頂評論或被標記為“神評”,這些渠道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新聞事件的輿論導向。這些新聞的受眾定位不同,平臺方式不同,編輯人員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因此對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千差萬別,很難形成高度的社會共識,從而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二)突發性、情緒化的輿論風險增大。
突發事件必然伴隨著突發性的特點,受眾毫無心理準備,就受到媒體的狂轟亂炸,特別是面對一些極具沖擊力的新聞,受眾心理上一時很難接受事件的發生,比如在許多突發事件中,媒體第一時間將現場視頻披露,面對極具沖擊力的畫面,情緒化被激發。再加上一些無良媒體或個人賬號,為博取流量,會對現場視頻隨意刪減,對事件斷章取義,甚至會惡意編造虛假新聞,傳播謠言,更加激起受眾的憤怒情緒。當某一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受眾關注事件的起因、事件發展的動態,更關心事件的處理結果,受眾在關心新聞事件的同時,也會對事件中過激的人和事產生情緒,這種情緒或開心、或興奮又或憤怒,在受眾情緒高漲的同時,就很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操控,在媒體一輪又一輪的信息轟炸下,受眾輿論很容易被情緒化引導。
(三)“虛假民意”的干擾。
新聞傳播過程中真實的民意很難被全面展現,新媒體平臺相較于傳統新聞平臺互動性更強,受眾可以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對事件暢所欲言,對事件提出批評或建議,這樣看似受眾觀點可以得到及時反饋的平臺,其實也存在著許多虛假民意的現象。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網民參與新聞轉發和評論,會出現沉默的螺旋現象,很多受眾當看到大批量統一價值觀、統一觀點的評論,就會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甚至不敢評論,這種趨勢一直下去就會產生“虛假民意”。甚至在很多新聞事件中,特別是涉及明星名人的事件,在評論區會出現大量的水軍,混淆視聽。因此新媒體平臺往往只能反映部分受眾的意見,會出現以偏概全的輿論導向。
(四)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網絡輿論亂象。
新媒體新聞傳播平臺目前用戶活躍度較高的是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各大新聞網站客戶端,這些是目前我國網民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但這些平臺無一不需要資本的支撐才能得以良好運營。平臺中充斥大量的商業廣告、明星代言,某些平臺熱搜甚至明碼標價,成為明星爭相增加曝光率的渠道,平臺在資本的控制下不斷左右著新聞輿論。商業資本進入新媒體平臺,可以通過議程設置推送新聞,從而操控或影響輿論。目前我們所熟知的新聞獲取平臺,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進行平臺推廣和運營,也會使用算法對普通受眾進行精準的信息推送,受眾看似主動其實確實在被動地接受信息,接受資本的輿論引導。另外,資本引導輿論的方式多樣化,比如運用吸引眼球的標題,運用名人的號召力和粉絲量,對新聞進行過度或斷章取義的解讀,使用新聞畫面的視覺沖擊力等來制造話題,從而引導輿論。甚至不惜編造新聞,制造謠言,運用各種手段左右輿論,最終達到獲取資本的目標。
三、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
(一)追蹤及時,保障了公眾知情權。
面對突發新聞事件,為了滿足新聞的及時性,也為了保證受眾的知情權,媒體應該在保證新聞真實的情況下,第一時間報道,媒體是新聞信息的主要傳播者,也是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體平臺新聞發布渠道多,但官方媒體的新媒體平臺賬號是受眾最有效最權威的獲取新聞的來源。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傳播飛速,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受眾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或現場真實信息出現偏差,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媒體第一時間全面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掌握新聞話語權,向受眾有效傳遞信息,解答公眾的疑慮,揭露謠言,安撫群眾情緒,以防不法分子惡意傳播不實信息,擾亂民心,造成重大社會危害。除此之外,重大突發事件事態發展總是會受到持續關注,因此媒體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及時追蹤報道,確保新聞新鮮性、及時性,不斷引導輿論,消除負面輿論,保證社會公序良俗,如海綿城市“失靈”,成為輿論攻擊對象時,2021年7月23日中國新聞周刊發布一篇《花費500多個億,鄭州海綿城市為何“失靈”?》的文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輿論場中關于排水系統的負面聲音,向公眾展現了真實的情況。
(二)內容優化,增加了建設性新聞。
突發事件發生時,媒體由于時間緊迫,爭奪一線新聞的現象屢見不鮮,于是很多媒體會發出內容相似的新聞稿件,雖然可以第一時間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很難真正起到引導受眾、發人深思的作用。面對突發事件,受眾除了想要了解事件的本身,還想要了解事件后續的發展,想要深入了解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會根源問題,因此,媒體在搶占一手新聞的同時,更要嚴格把關新聞質量,優化新聞內容,可邀請專家學者或業內人士對事件提出專業的意見或建議,對事件進行深入解讀。比如,在河南暴雨期間,媒體的議程設置直接影響人們的視野聚焦,媒體利用不用渠道、多種形式進行報道,報道內容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更加創新,不僅是聚焦于緊急救援、災后防疫、災難解釋,還有人物特稿、酒店降價以及女性健康等議題,冰點周刊的人物特稿《鄭州地鐵5號線被困人員口述:車廂外水有一人多高,車廂內缺氧》,文章通過采訪被困人員,復刻災難經過,讓讀者對于這一事件的感受更加直觀。
(三)媒體多方聯動,推動多元融合傳播。
近年來隨著網絡新聞平臺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發展越來越完善,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官方主流媒體,紛紛在新媒體平臺開設賬號,粉絲量、評論量更是不斷創下新高。主流媒體影響力在原來基礎上不斷提高。因此,官方主流媒體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將傳統媒介與新媒介融合,擴大自身影響力,提高公信力,播報高質量新聞。除官方主流媒體之外,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地方媒體也會迅速對事件作出反應,比如快速轉載主流媒體新聞、快速邀請專業人士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評論、快速結合受眾生活實際給出應對策略。因此,地方媒體也要利用自身地域優勢,打造極具特色的新聞內容,利用突發新聞事件的熱度,為受眾提供更全面的訊息內容,使新聞信息更加豐富多彩。官方主流媒體和其他媒體應實現多方聯動,多元融合傳播,為受眾全方面提供高質量新聞內容?;赝幽媳┯晔录械拿襟w報道,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等權威主流媒體和各大平臺的自媒體在河南暴雨期間得到了融合發展,多媒體多媒介共同參與,打通傳播渠道,實現媒體融合。一方面,從發布信息到協助救災,再到災后回溯,主流媒體對議程設置起到主導作用,另一方面,自媒體等新興意見領袖以及普通網民也積極參與到共享救災信息與科普知識傳播中,形成全球范圍內的線上線下救援接力??傮w來說,各類媒體滿足了受眾信息需求,從不同角度報道,傳播形式不斷深化,促使輿論環境開放化,傳播互動性增強,適應了分眾化的傳播趨勢,構建了全面、多層次和多聲音的主流媒體矩陣,讓人們真正了解災情動態。
(四)極速辟謠,縮短謠言“生命周期”。
網絡平臺信息生產門檻低,內容生產者素質參差不齊,新聞傳播自由度高,網絡言論更是層出不窮,其中就包含著大量的謠言,許多自媒體新聞賬號更是為了自己一時的流量,刻意傳播未經核實的新聞,甚至惡意傳播編造虛假新聞,這給受眾獲取有效的新聞信息帶來了極大困擾,受眾在海量的信息中非常容易受到輿論的引導和情緒化的影響,在個人不能分辨新聞真偽的情況下,會出現盲目跟風,迅速轉發或評論不實信息,造成謠言、虛假新聞大行其道,像病毒一般在新媒體平臺大肆傳播。在新媒體平臺謠言大肆傳播的情況下,就需要媒體不斷提升公信力,針對謠言快速作出反應,快速辟謠。同時謠言的傳播也在考驗大眾的媒介素養,對受眾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和傳播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河南暴雨事件中就出現了“鄭州海洋館炸了,鯊魚跑出來了”謠言,原視頻共六秒,被裁掉的2秒清楚顯示視頻發生地使用的是俄語,視頻時間為去年底,與河南暴雨無關。還出現了一系列謠言,但在謠言出現不久后,微博上有了#河南暴雨辟謠信息匯總#的話題,里面有各種散布的謠言和虛假新聞,南方Plus客戶端制作河南暴雨H5專題,包含實時辟謠板塊及時更新最新辟謠,讓人們更好地辨別真假信息,及時遏制謠言傳播,縮短了謠言生命周期。
(五)溫暖傳播,彰顯了人文關懷展溫情。
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受眾情緒很容易受到新聞輿論引導,受眾情緒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嚴重,特別是當一些流量媒體為了自身流量,故意蹭新聞熱度,有意或無意地向受眾傳導不良言論、負面情緒,這樣的做法更加劇了突發事件對新聞受眾的刺激,嚴重影響群體對突發事件的情緒和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流媒體積極應對受眾情緒就至關重要,主流媒體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做有溫度的報道,傳播“暖新聞”給受眾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引導,喚起受眾共鳴,凝聚民族情感,彰顯人文情懷。比如在河南暴雨事件中,中國新聞網發布一則《盤點河南暴雨十大感人瞬間:超級英雄就是民眾自己》的新聞,極具新聞溫度,讓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同時更能感受人文關懷。
(六)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規及輿情監測機制。
針對新聞突發事件,政府應做好輿情監管工作,對新聞媒體實行有力的平臺監管,對于一些惡意傳播新聞謠言,蹭新聞熱度的不良言論,要及時進行辟謠。對不良媒體或個人要進行及時處罰或網絡通報。第一,網絡空間的法治也不可忽視,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依法打擊網絡亂象,有效規范網絡空間治理。輿論引導的整個過程中,政府要實時監測輿論的變化,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輿論傳播特點和規律,以輿論的反饋為基礎進行符合目標的指導工作,才能加強輿論引導,避免出現傳達延遲,公眾接收不到真實信息的情況。
參考文獻:
[1]程新斌.對重大輿情與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研究的分析與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2):235-240.
[2]郭家煒,朱云霞.重大突發事件中謠言傳播與輿論引導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典型謠言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7):10-15.
[3]李雨澤.主流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報道策略分析——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災害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24):104-106.
作者:楊雅婷 范蕾蕾 單位:江西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