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4 10:04:14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循環發展的路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循環農業是一種以循環方式進行耕作的農業。與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相比,循環農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模式生態性更強,能夠對資源進行更加高效的利用,同時也會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安徽省的農業發展面臨著高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低物質和能源利用等問題,農業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損害。構建安徽省循環農業新發展模式及發展路徑,解決資源消耗瓶頸,形成無污染體系,以技術創新、生物循環利用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循環農業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策略,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循環農業,是改變我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發展循環農業,可以全面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過程,振興鄉村經濟。循環農業的發展實現了對農村產業結構的高效調整,使其產業結構發生顯著的變化,進一步擴大產業的規模,延長產業鏈,使得農業生產的效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綜合能力的提升,帶動了農村經濟的高效發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的效率和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概述
1.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的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是指在由人類及自然資源組成的大系統中,通過投入一定的資源,進行生產及產品的消費,從而改變傳統的資源消耗模式,轉換成以生態建設為核心的資源循環發展模式,實現有限資源的循環利用,最大程度地提升資源的利用率。隨著全球資源日益緊張,循環經濟的運用在全球的范圍之內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2.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通過改造自然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系統,使經濟活動有效、有序地組織為“資源—生產—消耗—可再生資源”的“封閉”過程,實現減少消耗,最大程度利用有限資源的目標,實現針對于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經濟運行的質量,最大程度地減少廢物的排放,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循環經濟的實質是以生態法則為指導,圍繞生態經濟,整體地進行針對于社會經濟的規劃,使得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能夠成為生產過程的材料,從而實現廢物的有效利用,實現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以及生產過程中資源的可持續化發展與應用,使得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的健康發展[1]。農業循環路徑,如圖1所示。
二、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意義
1.農業發展的資源制約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重視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我國的農村人口比例相對較大,農業生產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問題,制約了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偟恼f來,中國的農業資源、環境資源總量是相當豐富的,在全球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相對較大,所以,平均到個人時資源的量相對較少,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的稀缺程度與日俱增,開發不合理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出現了結構不盡如人意、人均擁有量不足、基本消耗巨大等矛盾。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資源大國,資源制約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人均林地面積僅占20%。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國的灌水量占全國的43%,比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低了30%;降水量占全球平均降水量45%左右,只有25%左右。我國化肥使用量高達860億噸,在全球范圍內占全球第一,但氮的利用率只有30%,因此,每年的氮流失約400億元。目前,我國每年殺蟲劑用量已達130萬噸,而其有效利用率僅為30%。農業生產模式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落后,不但造成了有限的農業資源浪費,也使得原本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變得更為嚴峻[2]。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每天產生超過100萬噸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大多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是主要的蚊蟲滋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來源。土壤肥料的大量流失導致土壤表層水體的富營養化,以及地下水中的硝態氮的污染。殺蟲劑的污染范圍達到1.36億公頃。“白色革命”正在向“白色污染”的方向發展。
2.農業發展的環境制約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農業應逐漸向世界各國履行自己的環保承諾,而農產品的環境質量已成為衡量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了經濟的重大損失。全國土壤侵蝕面積達到55億畝;全國土地面積38%,土地流失五十億噸,化肥流失五千萬噸,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水土流失國家;沙化面積達23億畝,并且逐年增加2400萬畝,也就是說,一年一沙化一中縣,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沙漠化大國;受“三廢”污染的耕地數量大幅度增加,從而造成了每年糧食產量超過1000億公斤;隨著大氣中CO2、SO2濃度的升高,我國每年遭受酸雨災害的耕地3990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億元;大量施用農藥、化肥,造成了耕地的生態失衡,造成了耕地的生產能力、農業品質的降低。環境承載能力和自凈能力已不能滿足鄉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是有限度的,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在不顧及環境約束的情況下,超過了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將會引起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使資源耗盡,危害人體健康。
三、安徽省典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1.以沼氣為基礎的資源化開發模式通過沼氣池作為農業界面工程,將秸稈、人畜糞便等有機廢物轉化為有效的資源化利用。主要方式有:一是“三結合”,即沼氣池-豬圈-魚塘;二是“四結合”,即沼氣池-豬雞舍-衛生間-日光溫室。通過該綜合能源生態系統,使得生產產生的廢棄物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有效利用,極大地提升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2.農業、畜牧及漁業的立體生態系統運用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學等基礎理論,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將現代技術和傳統農業的優點結合在一起,使養殖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從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產業鏈[2]。在規?;r場的大棚作業區,適當的飼養家禽或水產品,以昆蟲和野外可食動物為食,作為有機肥料,可以直接用于農作物的生長,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蟲,增加耕地的利用率,為市場供應可口的食用農產品。
3.食用菌的循環種植模式根據食用農產品安全、優質、衛生的要求,采用秸稈秤、麥麩等作為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材料。菌類產品是由生物技術加工而成的。這種生產工藝不僅能產生高質量的農產品,而且還能有效地控制農作物秸稈和農民在傳統處理方式下的燃燒。然后將蘑菇的原材料分解成有機質,再用來灌溉農田。
4.農作物殘渣直接還田模式對蔬菜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農作物廢棄物進行集中回收,轉化為有機肥料。不僅節省了時間、人力、物力,而且還降低了污染。改變傳統的秸稈就地焚燒的方法,將秸稈機械碾碎后,直接還田處理,并進行生物加工處理轉化為有效資源,達到秸稈的資源化目的。同時,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
5.畜禽糞便利用模式畜禽糞便模式是將畜禽糞便經過技術加工轉化為資源化,在種植和養殖之間進行再利用。該模式是確保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畜禽糞便的化肥化,是將畜禽糞便進行發酵后,再將其還田,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
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路徑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構建科學發展模式,通過技術、信息及資金的支持,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系統工程。探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路徑,實現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1.加強宣傳工作,提升人們的參與動力首先,加強對農村循環經濟的宣傳和教育,使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意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其次,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和培訓,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知識,并對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再次,加強人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的認識,使得人們都可以形成綠色的消費理念;最后,也加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憂患意識,以及在資源節約上的責任感,形成更加健康的、能源節約的生活及消費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既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又要靠全社會的力量來推動。要廣泛地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的教育,把農業循環經濟的思想滲透到兒童的學前教育、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和大學生的教育中。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普及,提高全民資源的危機感和環境保護意識。要積極鼓勵消費者去改變消費的理念,對于自然生態的發展形成正確的認識,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創造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2.明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應該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農業發展的循環發展原則。其次,在對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針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研究,對于資源節約及資源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要進行重點的規劃。
3.完善法規政策建設建立健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法規,實施“污染者付費,使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方針,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通過合理的利用有關政策,對市場主體進行調控和影響,構建生態環境自覺節約機制[4]。要調整和實施投資政策,加強財政扶持,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和實施有關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電價等方面的政策。要加強財政、稅收、財政等方面的扶持,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以及有關的統計制度,對經濟進行綠色核算,并將其作為評價國民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
4.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在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應以綠色和綠色食品為重點發展綠色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要積極推廣“豬、沼、果”等生態農業,建設綠色鄉鎮,減少農藥的使用,逐步形成“農業廢棄物”回收系統。
5.重視技術發展首先,應重點對資源節約性技術、能量利用技術及有毒材料替代技術等進行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其次,要重視信息系統的建設,為相關技術后期的咨詢工作提供一定的服務,及時的面向社會發表關于農業循環發展技術的相關研究進展,以及技術的有關信息。圍繞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共性與關鍵技術,選取具有代表性、可推廣應用的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村重點鄉鎮開展[5]。最后,加強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村各級科研機構、高校和農村各級建立循環經濟技術研究平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即重點污染物控制,對于珍貴的自然資源進行高效的循環利用,對于廢舊的物資進行無害化的處理,使產業鏈得到顯著的延長。
6.重視制度創新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必須加快體制改革。制度創新的關鍵在于對現行的利益分配關系進行再分配。所以,需要結合生態環境與基本資源之間的產權關系,重構其定價機制,以促進農民對資源的節約和再循環。安徽省要實現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必須走政府、技術和市場的一體化發展之路。這不僅要靠政府的引導,還要靠新技術的大力支持,以及全面地對市場進行運作,對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利用。7.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對于循環農業的發展,要圍繞地方而展開,形成三位一體的整體格局,擴展資金籌備的渠道,增加投資比例。首先,需加大對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根據各級政府的政策規定,合理安排和落實農業、農村的財政預算內經費,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經費增長機制。合理配置生態農業建設資金,為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示范推廣提供資金。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銀行對計劃建設的工程,要有選擇性地提供資金。其次,要進一步的推動農村金融機制的改革,使農村的融資渠道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如可以針對金融機構中的高質量循環農業項目形成政府的專項資金。最后,為了減少風險,發展循環農業創造有利條件。
五、結語
發展生態農業,對于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所造成的資源消耗及污染是非常嚴重的,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生態、資源、能源等四個方面的危機,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受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人類與環境的矛盾。循環農業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利用,來對生態環境進行更加高效的保護,對資源進行節約,使其利用率得到顯著提升。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通過利用現代化的技術使資源的消耗量得到顯著減少,同時,減少廢物的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的清潔發展,使人與自然實現更加和諧的相處。
參考文獻:
[1]蔡正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討[J].花卉,2016(6).
[2]朱建奇,等.陜西寶雞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35).
[3]李象林.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推廣應用關鍵技術[J].農家參謀,2021(15).
[4]趙利.內蒙古赤峰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J].農業工程技術,2022(2).[5]孫旖彤,朱江波.隴東地區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環球市場,2020(16).
作者:童國良 童麗麗 單位:皖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