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2 11:48:55
序論:在您撰寫黃梅戲多媒體舞臺劇的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黃梅戲傳統唱段《天仙配》經歷了最初的口頭傳播、舞臺傳播到媒體傳播的發展過程?!短煜膳洹芬岳w柔的唱腔和深入人心的草根情懷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20世紀50年代,文藝改革運動以及“戲改”運動在全國展開,黃梅戲也開始了改編工作,從最初的口述版無音樂伴奏的《天仙配·路遇》到改編后的新創唱詞、器樂伴奏的舞臺大戲《天仙配》,黃梅戲經過時白林、嚴鳳英、陸洪非、王少舫等文藝工作者的改編后不斷推陳出新。1956年,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放映場次和票房創造了當時的記錄,由此,黃梅戲突破了舞臺表演的固定模式,開始采用新的傳播方式——媒體傳播。借助媒體傳播,黃梅戲傳遍了海內外,在當時掀起了一陣黃梅戲熱潮,并迅速成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劇種之一。
一、黃梅戲的傳播發展路徑
(一)媒體傳播對黃梅戲發展的促進作用黃梅戲最初源自湖北黃梅的鄉野小調,早期由民間會社組織在節慶活動中表演,并沿著人們勞動、生活的軌跡在長江水系的湖北、江西、安徽地區傳播。新中國成立后,正規的文藝團體興起,黃梅戲經過不斷的改編整理后以戲曲舞臺表演的形式呈現,并發展壯大為一個全新的劇種,這一時期,黃梅戲的傳播以口口相傳和舞臺傳播為主。20世紀50年代的傳統戲曲改革對黃梅戲的廣泛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的《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各地“有組織有步驟地進行審定劇目和改編舊戲工作”,并明確“安慶地區應以黃梅戲為主”。[1]這一時期,大量的黃梅戲被改編,改編后的黃梅戲去除了封建思想,內容更貼近時代與大眾真實生活,音樂與藝術形式也更加豐富。黃梅戲舞臺劇《天仙配》經過陸洪非等人的改編后,最初的口述版無音樂伴奏的《天仙配·路遇》被改編為有新創唱詞、有樂器伴奏的舞臺大戲《天仙配》,在華東區第一次演出后受到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正是這次匯演催生了石揮導演將《天仙配》拍成電影的想法,在經過幾次嘗試后,攝制組在最大程度保留黃梅戲特色的基礎上,成功運用電影的藝術手法將傳統舞臺無法呈現的內容表達得更加形象和富有感染力。這是黃梅戲打破戲曲舞臺固定表演模式的首次嘗試,這次黃梅戲與電影的結合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紀80年代,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電影、電視藝術深受大眾喜愛,黃梅戲也從舞臺傳播轉向媒體傳播,這一時期,人們更喜歡通過廣播、電視、電影了解和欣賞黃梅戲,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黃梅調歌曲朗朗上口,傳遍了大街小巷。安徽電視臺導演胡連翠嘗試用電視劇拍攝手法創作黃梅戲音樂的電視劇。電視劇的敘事手法使劇情環環相扣,真實場景的畫面帶來了更好的觀感,普通話的對白和更通俗現代的音樂表達方式使黃梅戲音樂元素更加多元,也更貼近年輕大眾的審美習慣。從黃梅戲蓬勃發展的影視實踐中不難發現影視傳媒對黃梅戲傳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媒介形式為黃梅戲的生態形式演進打上了深刻烙印。[2]“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史就是戲曲使用不同媒介進行傳播的歷史。戲曲藝術通過傳播媒介得以延續和保留,同時,傳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對戲曲藝術的形態及表現產生巨大的反作用。”[3]黃梅戲能從地方小戲成為家喻戶曉的劇種,一方面是因為其題材多取自勞動人民的生活,曲調明快,歌詞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媒體的興起使其能借力媒體工具的傳播優勢得到更有效的推廣。黃梅戲的媒介傳播大致可分為:一、傳統舞臺演出形式的傳播;二、媒體、媒介的傳播。顯然,二者在黃梅戲發展的過程中互相依存,互相推動。
(二)黃梅戲傳播的新時代困境近年來,為了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地方政府加大了振興黃梅戲的力度,政府積極扶持有關單位,給予財政補貼,一方面推出文化惠民工程,舉辦黃梅戲藝術節等,一方面為專業院團投入資金,鼓勵他們培養黃梅戲人才,排演創編新劇目。然而,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交互性、實時性與便捷性優勢使新媒體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觀眾對舞臺演藝產品的視聽體驗需求隨之增加。傳統的戲曲舞臺演出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下年輕群體的觀演需求,在互聯網、數字媒體技術的沖擊下,戲曲舞臺演出相對蕭條,很多劇院輪番上演傳統舞臺劇目,上座率卻不高。曾經為廣大觀眾喜愛的黃梅戲已經面臨觀眾斷層、發展理念不夠創新、黃梅戲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4]時代造就了經典,經典在今天是無法復制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傳媒藝術與技術高度融合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戲曲審美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要想讓經典的傳統戲曲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得到繼承,就要研究觀眾對審美活動的態度和興趣,研究觀眾的價值觀的變化。在當下,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一方面符合多元發展的觀眾審美態度,另一方面可以為單一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提供更多的創新空間和可能,為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延續生命。無論是形式的創新還是多元藝術的融合嘗試,都在為黃梅戲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探索路徑。
二、多媒體舞臺劇——傳統戲曲的創造性繼承
多媒體舞臺劇是運用全息投影、3D特效等數字信息技術手段,將傳統音樂與數字技術相融合,對舞蹈、戲劇、雜技等藝術內容進行互動式呈現的藝術形式。多媒體舞臺劇《黃山映象之天仙配》就是運用數字信息技術融合黃梅戲、雜技、舞蹈、武術等元素打造的一部多元兼容的旅游演藝節目?!饵S山映象之天仙配》自2016年在黃山景區湯口大舞臺上演以來,以全新的視聽體驗吸引了無數游客,在安徽傳統文化的傳播、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多媒體舞臺劇《黃山映象之天仙配》融入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天仙配》的故事早在我國東漢年間就有記載,千年以來,這個古老的傳說在鄂皖地區的民間流傳,是當地民眾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體現,因蘊藏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感天地、善有善報、樂觀知足的價值觀,其引起了全國觀眾的廣泛共鳴。多媒體舞臺劇《黃山映象之天仙配》從創作之初便將黃梅戲《天仙配》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全劇以《天仙配》的故事為主線,融入了黃梅戲、舞蹈、雜技、武術、安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等元素,并創新性地運用數字信息技術、3D特效技術、全息投影技術和舞美燈光技術進行呈現。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的《黃山映象之天仙配》多媒體藝術家運用即時交互影像技術使舞臺效果美輪美奐,絢麗的舞臺將黃山奇景和徽文化特色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通過高科技手段在舞臺上呈現安徽傳統文化,使觀眾從全新的視角領略安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該劇運用了眾多世界一流的新媒體舞臺視覺呈現技術,在獨舞蓮花心舞蹈中,舞蹈演員手持蓮花燈,特殊舞臺裝置輔助舞蹈演員做出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尚D的舞臺場景設置搭配3D影像墻,利用投影在紗布上的可變畫面制造縱深效果,帶來沉浸式體驗,動態的舞美效果營造出圖像和場景的多樣變化,制造了一種如夢如幻的意境。另一段群舞中的創意設計讓燈光隨著音樂緩緩移動,舞蹈演員手持LED燈跟隨音樂演繹動感的燈光舞,聲、光、電技術與舞蹈動作的配合營造出飛舞的光影效果,使戲劇舞臺的感官體驗得到很大提升。黃梅戲唱段《天仙配》是該劇背景音樂,優美抒情的旋律,融合民族器樂與電子音樂的演繹,將穿越效果體現得淋漓盡致。交互藝術讓藝術家的作品和觀眾產生互動,VR動畫技術的運用也為該劇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許多場景都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展現飛舞與穿越的場景,營造出立體包裹式的三維空間感,給觀眾帶來虛擬現實的沉浸式體驗。新媒體舞臺劇《黃山映象之天仙配》通過3D交互式影像技術與全新的舞臺設計將黃梅戲經典劇目以全新的形式進行展現,為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全新的觀演體驗更符合新時代大眾的喜好,也符合新時代中人們對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三、多媒體舞臺劇對推動安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及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一)安徽文化旅游演藝產品安徽旅游演藝產品數量不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產品是多媒體歌舞劇《徽韻》,其以徽商傳奇經歷、徽班進京故事為主線,展示了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蘊。宏村奇墅湖景區的《宏村·阿菊》、以花山謎窟為背景的《徽州千古謎》等也是當地文旅項目中大型的新媒體舞臺劇。這些演藝產品都為當地旅游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對安徽地方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在黃山景區湯口大舞臺上演的《黃山映象之天仙配》是當地具有影響力的旅游產品,該劇突破了傳統戲曲舞臺單一的舞臺表現形式,從音樂、舞蹈、舞美等多個層面給予觀眾多元的藝術體驗,在保留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增強了傳統文化的感染力。
(二)多媒體舞臺劇在未來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中的發展前景2019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7%的受訪者體驗過文化旅游。受訪者參與最多的是與旅游地傳統文化故事有關的文化旅游(65.8%),然后是與當地民風民俗有關的文化旅游(58.2%)和與文學影視藝術作品有關的文化旅游(44.7%)等。從文化旅游產品的特點來看,受訪者對能深入參與體驗的文化旅游產品(60.5%)最感興趣。[5]2019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適應群眾需要促進商品消費和文化旅游的措施,更大釋放最終需求潛力。旅游演藝產品的發展對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樹立城市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提供了新的舞臺。近年來,旅游業發展如火如荼,各地相繼推出了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藝產品,利用數字信息技術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的交互式旅游演藝成為吸引游客的新項目。多媒體舞臺劇在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游客在游玩過程中就能感受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在觀賞具有徽文化特色的舞臺演藝產品時,游客可以感受異鄉獨特的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增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舞臺劇是推動安徽文化旅游發展的有效方式。
(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繼承新時代中,依托文化旅游產業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多媒體舞臺劇是創造性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段之一。多媒體舞臺劇需要借力多媒體及數字信息技術實現多元藝術形式的融合。沉浸式的互動過程能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感官體驗,讓觀眾對傳統文化產生全新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創造性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去創新,更不能丟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近年來,不少旅游演藝產品一味迎合市場需求,過分關注經濟效益,為吸引觀眾錯誤解讀傳統文化,這種行為非常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好的多媒體舞臺劇是能在市場需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找到平衡,以展現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為核心,兼顧觀賞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在創造性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創作者應盡可能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西南區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秘書處.戲曲工作參考資料:第一輯[A].周恩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C].西南區第一次戲曲工作會議秘書處,1951.1-2.
[2]邵敏.黃梅戲的生態形式與媒介形式[J].當代文壇,2014,(02):147-157.
[3]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262.
[4]趙嵐.當今黃梅戲傳承發展現狀及對策[J].藝術評鑒,2018,(11):136-137+153.
[5]王品芝,李丹妮.出門旅游忙于“打卡”不如來點文化[N].中國青年報,2019-03-28.
作者:高彥 單位:安徽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