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38
序論:在您撰寫方劑學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是教書育人的中心環節,而課程思政正是實現二者有機融合的最好路徑,是當下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1?4]。當前,在課程思政的普遍開展過程中,“表面化”“硬融入”“兩張皮”的現象普遍存在,是必須解決的痛點和難點。方劑學是中醫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如何實現知識和思政的有機融合?我們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有益的經驗。以下基于課堂45min的教學,分醫德、職業精神、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人文素養、中醫自信、團隊精神等六個方面,介紹具體案例的涉及和實施,希冀我們的經驗對同道們有所裨益。
1止嗽散與醫德教育
從捍衛健康的天職以及當前醫生職業遭受信任危機的社會現實來講,無論把學生的醫德培養提到什么樣的高度都是理所當然的。由于方劑學屬于中醫基礎課程,大多數學生在這一階段無法通過臨床實踐構建醫德感受。因此,通過挖掘方劑中所蘊含的名家仁心仁術,貫徹“醫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是彌補學生醫德感受缺失的有效途徑之一[5?6]。止嗽散的配伍特點是本方的教學重點,亦是理解本方并應用于臨床的基礎。通過用程鐘齡與止嗽散的故事[7]作為思政教學素材,在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同時,并水到渠成地展開醫德教育,我們將止嗽散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做了如下設計:
1.1程鐘齡的生平介紹止嗽散的創制者是清代名家程鐘齡,他自幼生活貧苦,盡嘗有病不能醫之苦,遂發奮習醫,終成名家。晚年遇故里安徽歙縣戰亂,百姓生活疾苦,常有病不能醫。在此背景下,他創制了止嗽散并“制此藥普送”[8]。因此,程鐘齡創制止嗽散的初衷是為了免費提供給普通貧苦百姓們使用?;诖?,我們必須挖掘并加以渲染他的“普送”初衷。
1.2創方初衷與配伍特點在緊扣“普送”的初衷下,我們在分析止嗽散的組方思路時,既要考慮它的有效性,亦要考慮它的價格因素,更要慮及普適性。結合這些考慮,再通過分析方劑的藥物組成,我們歸納并演繹出止嗽散藥性“溫潤平和”、藥價便宜的配伍特點。1.3程鐘齡“醫者仁心”醫德的呈現在完整呈現出本方“溫潤平和”、藥價便宜的配伍特點后,既完成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將程鐘齡這種“醫者仁心”的高尚醫德旗幟鮮明、有血有肉、順理成章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實現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同向合力。
2鎮肝熄風湯與醫學職業精神教育
“精益求精”“繼承創新”是貫穿醫學職業的終生要求[9?10],也是實現更高職業理想的必備素養。對尚處于本科二年級的大學生來說,這些要求顯得比較抽象。如何在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下面通過用鎮肝熄風湯為具體案例,闡釋我們的教學設計和具體實施方法。茵陳、川楝子、生麥芽這三味藥的配伍意義,是鎮肝熄風湯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簡單講授,顯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實現職業精神、醫道素養的思政目標,屬于低階設計。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增強設計的高階性,我們運用了“講故事”的設計思路:
2.1故事的開端張錫純所創制的鎮肝熄風湯,最初只有懷牛膝、白芍、天冬、龜板、玄參、代赭石、龍骨、牡蠣、甘草這九味藥物。在使用鎮肝熄風湯的過程中,張錫純明確言其“效者固多”[11]。
2.2故事的轉折然而張錫純并沒有沾沾自喜,滿足于現狀。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他記載了部分患者服用鎮肝熄風湯后出現了“間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11]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張錫純通過傳統中醫理論為依據,孜孜不倦,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自己對本方的完善經過。
2.3故事的結局他是如何解決并完善的呢?《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斯弊”[11],說明在原方中加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這三味藥物后,治療過程中的“反跳現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2.4思政升華這個教學設計緊緊圍繞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用事實說話,升華出張錫純“精益求精”的醫道追求,使職業精神的融入水到渠成,全無枯燥說理的刻板,學生更能欣然接受并內化。
3鎮肝熄風湯與中西結合醫學模式教育
醫學模式包括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當下醫療界將中西混用、中醫西用簡單理解為中西醫結合的現象比比皆是,容易給學生帶來混淆。正確理解中西醫結合是中醫專業學生迫切想要觸及的,并與未來職業規劃密切相關的專業問題[12?14]。鎮肝熄風湯是方劑學教學大綱中“中西醫匯通”特色最為突出的方劑,我們充分抽取該方的中西醫結合特征,力圖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中西醫結合思想。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案如下。
3.1歸類鎮肝熄風湯是一首平息內風的代表方劑,方中分別用了“引血下行”“滋陰潛陽”“鎮肝息風”三種平肝息風的方法。其中“滋陰潛陽”“鎮肝息風”乃是繼承先輩的成果而來,是為“衷中”;而“引血下行”則體現了張錫純的創新思維,是為“參西”。3.2溯源追溯“參西”思路的來龍去脈,對比傳統中醫理論對“類中風”的認識,并結合當時西醫對“腦充血”的研究成果,水到渠成的演繹出張錫純對類中風“氣血上逆”的認識“血不自升,必隨氣而上升,上升至極,必致腦充血(氣血上逆)”,活靈活現的呈現了張錫純對類中風“氣血上逆”病機認識的來龍去脈。
3.3歸納以教學重點和難點中“懷牛膝引血下行的原理和思路,在方中的重要意義”,并結合《醫學衷中參西錄》原文中所記載的“衷中者,根本也……參西者,輔助也……”[11]為理論依據,歸納出張錫純“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思路。
3.4思政升華通過這一案例的講解,可有效的楔入“衷中參西”的中西醫結合思想,在課堂上引導中醫專業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觀,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專業自信。
4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與人文素質教育
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在兩千多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中醫學從理論框架到診療手段都熔鑄了大量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認知、理解、運用中醫至關重要的上源知識[15?17]。中醫專業的學生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接受傳統中國人文知識甚少。由于缺乏必要的中國人文知識基礎,他們常會“水土不服”,表現為對中醫理論的不理解,從事中醫的信心不足。將方劑學中蘊含著的人文知識發掘出來,并結合重點知識的講授,呈現給學生,是增強人文素養教育的最好途徑。我們以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為例,做了如下具體的教學設計:
4.1結合《易經》談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的配伍意義柴胡?黃芩是小柴胡湯中和解少陽的核心配伍。要充分理解這個配伍,不僅要從功效上分析,還要從二者用量比例“8∶3”上來深層次領會。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階的學習。通過結合《易經》中的象數理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以此來講授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這一配伍的意義,可順利的將人文知識融入其中。原方中,柴胡的辛涼發散,是為“地”,用量半斤(即八兩);而黃芩的苦寒降泄,是為“天”,用量三兩。二藥相合,“天三地八”,順應了膽木之特性。這樣的高階學習,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讓方劑的學習更有趣味性。
4.2結合《說文解字》《易經》談半夏瀉心湯中“痞證”的涵義半夏瀉心湯的教學中,主治證中的“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如果將“痞”簡單解釋為脹滿,則既不準確,又不利于高階學習。為了實現高階學習,我們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從“痞”的造字出發,再回歸到半夏瀉心湯的病機、治法及方解的傳統講授?!捌Α钡脑熳衷从凇胺瘢ǎ皎?,與“泰”相對。《易經》中提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相交謂之“泰”;反之,天氣不降,地氣不升,天地不交謂之“否”。半夏瀉心湯證中的“痞”乃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半夏、干姜辛溫散寒,即“辛開”,黃連、黃芩苦寒清熱,即“苦降”,二者相伍,恢復中焦升降,痞滿自消。從“痞”出發,結合天地升降之理的文化內涵,可以促進學生對本方主治證、病機、治法、方解等核心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5杏蘇散與專業自信教育
專業自信是學習和從事專業的動力源泉,專業自信的缺失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18]。在教學過程中,輸入正能量,構建專業自信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功效和臨床運用是杏蘇散的教學重點。用于治療秋末的外感涼燥證,杏蘇散具有很好的療效。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在強化這個重點的同時,讓它承載專業自信,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5.1列舉現象通過列舉臨床上常見的現象,如:用靜脈滴注抗生素的方法來治療流感時,往往效果不佳;而改用杏蘇散治療后,往往收效甚佳。引出杏蘇散是治療秋末流感(外感涼燥證)的有效方劑。
5.2分析機理用中醫藥性理論看,抗生素性味苦寒。在中醫理論中,外感風寒或外感涼燥理應用發散風寒的方法治療。如果用濫用苦寒的抗生素治療,不但表邪不解,反而傷及脾胃,致使痰濕內生,不僅不效,反而延長病程。
5.3得出結論通過用杏蘇散來發表散寒,化痰止咳是治療秋末流感(外感涼燥證)恰當的治法和方藥。
5.4思政升華通過對杏蘇散的學習,樹立學生學習中醫、運用中醫的專業自信心。
6結合藥物“配伍”,強化團隊精神教育
團隊精神對學生的發展潛力至關重要。當前,由于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家庭教育及個人因素等,大學生團隊精神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19],作為教育教學主陣地的專業課教學,必須為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而努力。通過對方劑中藥物“配伍”的講解,我們將團隊精神教育有機的融入其中,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6.1一首方劑即為一個“團隊”讓學生明白一首方劑即為一個團隊。在形式上,方劑是一隊藥物;在內涵上,方劑是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在功效上,方劑注重的是綜合效應。一首好的方劑,既能充分發揮藥物的個性之長,更能使藥物之間相互協調。因此,任意一首方劑都能體現出團隊精神,是方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重個體,更重整體,強調整體大于局部的觀念,樹立團隊精神的天然素材。
6.2突出“配伍”的組合效應配伍是方劑的核心,也是方劑學教學的重點。教學設計時,既要重視單味藥講解,更要突出配伍后的組合效應,這是必須貫徹的思路。例如: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證的基礎方。其中,柴胡發表,黃芩清里,單味藥都不能和解少陽,唯有二者組合起來方可達成和解少陽功效。半夏、生姜是陽明經藥物,能和降胃氣,而人參、大棗、炙甘草補益脾氣,二組藥物達成升脾降胃,調暢中焦以暢達少陽經氣的作用。由此可見,三組藥物都是圍繞著“和解少陽”整體效應發揮的。桂枝湯是調和營衛的名方,是“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溫散,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調衛;白芍酸收,白芍—甘草酸甘化陰,調營。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單味桂枝,還是單味白芍,亦或是單組桂枝—甘草、白芍—炙甘草都無法發揮出調和營衛的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方能達成“調和營衛”的效應。大承氣湯是瀉熱通便的主方,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是方中兩個主要的配伍。講授過程過程中,將方劑劃為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兩個藥組,前者瀉熱通便,后者行氣下氣。二者配合,可達“峻下”之功。如此一來,既重視了大黃、芒硝的瀉熱通便,厚樸、枳實行氣降氣的個性之長,也突出了二組藥物組合后,達成的峻下之功,更彰顯了團隊配合的重要性。
7討論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將思政有機融入到課程的知識、能力培養過程中[20?23]。有些教師擔心:一堂課下來,教學重點、難點本來就很多,再加上課程思政內容,豈不更加增添了教學負擔?這種擔憂實際上是對課程思政的誤解,課程思政是以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上規定的重難點為基礎和依托的,是重難點知識點的升華和挖掘,增添課程思政環節并不意味著增加教學內容,僅僅是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設計,讓專業知識的重難點服務于課程思政,讓思政促進重點的強化和難點的突破[24?26]。遵循中醫理論系統的特點,基于不同方劑的重難點,考慮教師本人的知識結構,我們初步挖掘出醫德、職業精神、人文知識、團隊意識、專業自信、醫學模式等六個方面的思政內容,涵蓋提升醫學生基本素養的主要方面。圍繞著重難點知識的強化及思政的升華,我們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教學設計,實施的效果是理想的。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①思政內容的挖掘和應用切忌牽強附會,要順水推舟,水到渠成,自然流暢,能否有效挖掘,如何充分運用,取決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認識;②課程思政不要求體系化、完整化,而是有則用之,講求“因循就勢”;③課程是基礎,思政是目標,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知識承載思政”,“思政升華課程”的原則,要緊緊圍繞課程的學術性,切忌“表面化”“兩張皮”“硬融入”。
參考文獻
[1]裘瑩.醫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88?92.
[2]錢會南,祿穎,翟雙慶,等.內經課程思政元素梳理挖掘與運用舉隅[J].中國醫藥導報,2022,19(10):64?67.
[3]陳西平,葉倩波,張曉丹,等.探究課程思政隱性融入方劑學的教學路徑[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8):169?171.
作者:柳琳 李德順 孫雅琴 張智華 呂銀娟 曹秋實 劉哲 王世友 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