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41:24
序論:在您撰寫網絡音頻節目中情感傳播的作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回望人類歷史中信息傳播媒介形式的演進過程,從口語到文字印刷、廣播電視、移動互聯網終端,媒介形式的發展不僅致力于克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時空阻礙,而且還嘗試給受眾帶來更多重的感官刺激,這種發展趨勢也在現在達到了頂峰。如今,短視頻大行其道,能夠隨時隨地為人們供給大量信息,但是其弊端也逐漸顯露,人們開始對這樣高強度的刺激表現出厭倦,對其碎片化的信息呈現方式感到不滿。2020年,中國移動音頻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用戶對媒介形式的選擇偏好上呈現出聽覺媒介的回歸。
網絡音頻由主播通過聲音向用戶傳遞信息,可以看作是廣播在互聯網時代新的表現形式,艾媒咨詢預測2022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將達到6.9億人。學界對于網絡音頻的研究并不在少數,有學者從媒介發展流變的角度,分析傳統廣播和網絡音頻的區別與聯系[1],也有學者從該角度分析網絡音頻的傳播特征[2],還有學者從媒介經營的角度考察網絡音頻平臺的運營、商業模式[3],但是少有學者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入手,分析用戶需求在網絡音頻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傳播學者卡茨在1974年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用來解釋受眾對媒介的接觸行為,后經日本學者竹內郁郎的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個更完整的理論框架。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人們會基于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和自身特性產生對媒介的特定需求,并根據媒介印象選擇要使用的媒介類型,在使用過程中倘若個人的需求能夠被滿足,則會加強對該媒介的使用行為。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和特殊的時代環境,人們感受到比以往更加強烈的生存壓力,碎片化的娛樂性內容帶來的愉悅感轉瞬即逝,隨之而來的是更強烈的焦慮與空虛感覺;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使人們變成了原子化獨立存在的個體,在生存壓力下,原子化存在的個體更易感到強烈的孤獨感。因此,人們除了期望媒介能夠為其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也希望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獲得情感方面的體驗以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有68.4%的用戶通過收聽在線音頻來放松心情、排遣孤獨。在卡茨提出的個人使用媒介的五大類需求動機中,情感需求是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學者邵琰在論及媒介產品的發展中也提出:“媒介產品獲得認可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可能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好的參考系莫過于受眾的情感訴求,即與受眾產生最佳的情感共振點?!盵4]社會學家喬納森認為,情感是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建立共有的情感體驗能夠消弭傳受雙方的區隔,只有建立在共情基礎上的傳播才能夠被更多人所接受。蔣曉麗也指出在傳播的儀式觀的視角下,傳播不僅僅是指信息在空間上的位移,更重要的是人們在傳播中展開的互動行為,共享同一情感體驗[5]。因此,想要探究在視頻內容橫行的時代音頻媒介為何能夠重回大眾視野,就離不開對用戶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方面的分析。
1.1聽覺媒介以聲傳情的特質視覺功能是人類所有感官中最容易受到刺激的,視覺化媒介真實、便捷、動態的特性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人們的首選,即使在視頻內容中聲音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但其存在仿佛只是為了輔助視覺內容的更好呈現,聲音內容自身的感染力往往被忽略。英國學者安德魯·克里斯爾在其關于互聯網時代廣播發展趨勢的訪談中指出,廣播這種純粹的音頻媒介形式在電視和互聯網的競爭中雖然看起來不占上風,甚至呈現出式微之態,但是這種脫離視覺刺激干擾的媒介形式能夠給聽眾帶來一種親密的感覺。與單純的文字相比,聲音能夠傳遞出更豐富的非言語信息,而與內容豐富全面的視覺媒介相比,對視覺感官的剝奪反而給用戶留下進行想象的余地。與專業的播音員相比,網絡音頻主播的講述方式更加樸素、自然,每個主播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表達習慣甚至口音,在表述過程中也絲毫不吝嗇自己價值觀或情緒的表露。用戶在收聽過程中,會根據這些信息在心中形成對主播形象的想象,網絡音頻節目也在用戶的想象中具有人格化的特質,在這種情況下,用戶更易對網絡音頻節目或主播產生情感上的依賴,進而促進其對傳播內容的內化。伴隨性是聲音媒介區別于文字、視頻媒介最大的不同,在收聽網絡音頻內容時人們仍然有處理其他任務的可能性。相比于文字、視頻內容對用戶注意力的“獨占”,聲音媒介更多的是以“陪伴”的方式存在,當用戶在通勤或家務時打開一段音頻,主播的聲音娓娓而來,仿佛陪伴在用戶左右,這種由聲音媒介的伴隨性而產生的“陪伴”體驗剛好能夠彌補深陷孤獨感的現代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
1.2傳播內容對個人情緒的撫慰一方面,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們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并由此引發焦慮情緒,也催生了人們在學校教育以外對知識的渴望,希望不斷學習以提升自己,獲得應對風險的能力。從“得到”手機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開始,知識付費進軍網絡音頻賽道,知識類內容的傳播開始通過有聲書、講書甚至有聲課堂等方式展開,并呈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另一方面,由于聲音在傳遞情感、引發共鳴方面的獨特優勢,情感內容成為網絡音頻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如今網絡音頻產業著力發展的重點模塊。在網絡音頻市場獨占鰲頭的喜馬拉雅App曾制作宣傳片《孤獨的時候有我在》,突出宣傳了喜馬拉雅的情感頻道,隨后還發起“超級情感節”活動,設置“情感樹洞”,滿足受眾需求。截至2020年,喜馬拉雅情感頻道有超2000萬活躍用戶,近80萬情感主播。情感模塊的內容一般有如下幾種來源:一是聽眾的投稿、來信或是音頻直播節目中與聽眾的連線,二是互聯網上熱議的情感類議題??偟膩碚f這樣的內容來源使節目內容有更深刻的現實基礎,也會更貼近用戶的生活,這種真實性更能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
1.3傳播結構便于情感的表達與流動網絡音頻與傳統廣播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技術層面的升級,這也帶來了傳播結構的變革。在傳統廣播節目中,廣播內容由職業編輯統籌策劃,經過層層審核以后才能夠呈現給聽眾。在這種傳統的傳播結構中,主播與聽眾的身份界限分明,內容制作團隊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中心主導地位,聽眾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且也缺少聽眾與主播之間、聽眾與聽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渠道。基于互聯網技術打造的網絡音頻內容平臺賦予了普通用戶自主生產、上傳內容的權利,目前主流網絡音頻平臺上的大部分內容是由普通用戶制作、上傳的,各大平臺也有不同的獎勵機制鼓勵用戶參與到內容生產過程中來。艾媒咨詢在《2021年中國在線音頻行業發展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中,對用戶創作音頻內容的原因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有56.2%的內容創作者是為了抒發情感,有54.9%的用戶通過創作來與他人分享個人生活和興趣愛好,這表明個人表達欲望是驅動用戶進行內容創作的主要力量。美國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首次提出自我表露一詞,后來在著作《透明的自己》中對該定義進行界定,自我表露是指個體告訴他人與自己有關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私人的、秘密的想法與感覺的行為。他認為,恰當的自我表露對個人有積極影響:在自我表露的過程中人們能夠增進自我認識、有利于解決問題、促進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有益于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在互聯網中進行自我表露的個體將面對更小的社會壓力,音頻內容在畫面方面的缺失也正好能夠為用戶提供隱私保護,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播的自我表露行為面臨的壓力更小、坦白程度更高,其中表露出的情感內容也更加真實,具備更強的感染力。得益于互聯網媒介開放式的結構,用戶與主播之間的互動也更便捷有效。前文中提到主播會主動從聽眾中收集內容素材,甚至有些情感節目是在直播中直接與用戶連線,通過主播與用戶的對話表現出一種特殊的互動形式。在互動過程中,主播常表現出充足的耐心與超強的共情能力,耐心傾聽對方的訴說并幫助其分析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對其進行寬慰。這一過程中主播從事著情感勞動的工作,注重互動過程中是否能夠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情緒體驗,作為被服務的一方,用戶能夠從中獲取認可,即使是沒有參與到對話中的用戶,也能夠在主播與其他聽眾的對話中獲得安慰。打賞也是用戶與主播之間進行互動的一種方式,這種行為一般代表聽眾對主播的認可,主播也會因此受到激勵,對內容創作投以更飽滿的熱情。在直播節目中,收到打賞的主播還會將打賞人的賬號(Identitydocument,ID)念出來并口頭表示感謝,這也是主播與該用戶的一種互動行為,用戶在這一過程中感到自己“被看見”,使收聽音頻帶來的陪伴感覺更加真實強烈。在主播與用戶的各種互動形式以外,用戶與用戶之間也能夠進行互動。評論區成為移動音頻平臺中連接用戶與用戶的重要渠道,收聽同一節目的用戶在此聚集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會瀏覽他人觀點并作出回應。有些主播也會為自己固定的聽眾群體建立微信群,形成更規范的在線虛擬社群,使聽眾與聽眾之間的聯結更牢固,由于受到同一主播、內容的影響,再加上后續的交互、溝通行為,聽眾之間會形成一致的情感氛圍。至此,網絡音頻這一媒介同時擁有了聚集的人群、共同的關注焦點、共享的情感狀態,這也是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鏈的構成要素,柯林斯認為在這種傳播形式中參與傳播的個體在獲取信息內容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情感能量。概言之,網絡音頻在傳播過程中擁有更完整的交互方式,其中包括主播對用戶需求的關照、用戶對主播的支持與信賴以及用戶之間相互的聯結,這種全面的交互方式能夠照顧到處于傳播結構中不同位置的所有參與者,為其提供社會支持。
2網絡音頻節目中情感傳播的作用
2.1成為情緒安全閥,維持社會穩定安全閥制度由美國社會學家科賽在沖突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是一種社會安全機制,指在不破壞現有社會結構的條件下使敵對情緒通過適當的途徑得以發泄、釋放,以防累積的敵意情緒集中爆發而導致對整個社會的威脅。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顯著的騰飛,人們生活的物質條件大幅提高,但是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復雜的生存環境威脅著人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學家指出,考慮到個人心理健康情況,人們有時也需要合理地宣泄負面情緒,以免被壓抑的情緒逐漸積累造成更嚴重的后果。網絡音頻在情感傳播方面具備的突出優勢使其能夠成為現代人緩解焦慮情緒與生存壓力的途徑,保障個體情緒的穩定與群體的理性。
2.2提高內容吸引力,創造商業價值針對新媒體的發展,喻國明教授提出應該在內容生產過程中重視“關系要素”和“場景要素”的價值,他認為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社會已經不再缺乏信息,甚至不缺乏有價值的信息,但缺乏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信息。而讓信息變得有價值、有魅力的方法就是為其注入“場景要素”與“關系要素”,經過這樣處理的內容擁有更強的吸引力,能夠有效提升傳播效果。在場景要素方面,喻國明指出媒介內容應當具有適應不同使用場景的能力,也要具有創造場景的能力。聲音媒介的伴隨性特質使其能夠適應多種使用場景,而且聲音媒介具備的感染力也使其具備創造場景的能力。在關系要素方面,網絡音頻在情感傳遞中顯現出的優勢使其能夠在傳播過程中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再輔以各種互動形式將這種聯結強化,最終會提高用戶對節目或主播在情感層面的認可與依賴,形成較強的聯結關系。網絡音頻節目在這方面的優勢使其內容更具有吸引力,能夠保證用戶的黏性與忠誠度,進而促進網絡音頻產業的發展,創造商業價值。
3結語
麥克盧漢認為,人們慣用的媒介形式會影響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說短視頻是向人們撲面而來的洶涌洪水,那么網絡音頻更像是潤物無聲的涓涓細流,它以一種更溫和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聽眾,除了完成自身作為媒介傳遞信息的本職,還有意無意地關照人們情感層面的需求。本文從情感傳播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網絡音頻在媒介特質、內容設置、傳播結構方面的特性以及如何滿足受眾情感層面的需求。網絡音頻中所富含的情感因素除了能夠提升其商業價值外,也能夠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其他媒介形式在后續的演進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如何促進情感傳播,以獲得更好的商業價值、履行媒介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謝紅娟.中外傳統廣播向移動音頻客戶端的轉化對比:以阿基米德FM和iHeartRadio為例[J].出版廣角,2018(10):57-59.
[2]張路瓊,崔青峰.移動音頻的傳播特征及媒介演變[J].青年記者,2020(29):75-76.
[3]王春美.移動音頻平臺的商業模式構建與創新[J].傳媒,2022(15):62-64.
[4]邵琰.媒介產品與受眾之間需要情感共振[J].新聞愛好者,2009(15):29-30.
[5]蔣曉麗,何飛.互動儀式理論視域下網絡話題事件的情感傳播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20-123.
作者:陳勇 秦超 男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