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9 15:34:11
序論:在您撰寫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探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近年來,隨著全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對于低碳理念和綠色環保的認知得到充分加強。在高質量生活需求下,為營造良好的宜居環境,應當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的設計發展,有效利用現代技術和手段,改善建筑高能耗的現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相關人員需要充分了解低碳綠色建筑的設計優勢,明確具體要求,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促進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相融合,保證設計成果具有優越性,符合當前時代發展主題,滿足社會大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充分踐行低碳生活,提高生態保護力度。
一、低碳綠色理念建筑設計背景及優勢
1.背景隨著當前全球環境逐漸趨向惡化,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空間產生較大的威脅。為緩解這一現狀,世界各國紛紛頒布一系列法規、政策以及戰略等,以此緩解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而我國根據實際國情,綜合經濟發展以及人口增多趨勢,針對碳排放問題提出“雙碳戰略”,即是在2030年達成碳達峰目標,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其中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刻,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我國旨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量最高峰值,并控制其逐步下降,避免碳排放持續增長。而碳中和是指通過采取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將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抵消,從而實現相對“零排放”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建筑行業應當順應“雙碳戰略”的目標要求,注重采用低碳綠色理念,優化建筑設計,從而保障其具有良好的環保性和節能性,推動雙碳目標的順利實現。
2.優勢綠色建筑是一種具有優越環保性能的建筑型式,結合當前的低碳理念發展落實背景,開展優化設計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具體如下:(1)有利于滿足綠色環保要求。在環境問題日益提出的背景下,綠色環保意識逐漸提升,對建筑等高耗能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證其符合低碳理念。而綠色建筑作為一種新型建筑,相比于傳統建筑而言,具有豐富化和多元化的建筑模式,而且對資源利用效率較高,減少浪費損失。
(2)有利于減少資源消耗。綠色建筑則能夠依據低碳理念,優化設計內容,在保障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時,考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此改進設計施工方案,優化配置各項建筑資源,減少浪費和消耗等,并重視對污染物、垃圾等物質的處理,實現建設過程低污染、低排放等目的,保證建筑設計的實效得到進一步提升,降低資源消耗量。
(3)有利于降低人體危害。綠色建筑在設計中,堅持以“人”為中心,遵循健康無害化的原則,使用低毒或無毒材料,促使建筑環境具有安全性。比如采用高環保、高性能綠色建材,有利于避免裝修過度而導致室內外氣體含量超標,誘發人們的呼吸道疾病等。通過融合低碳理念和綠色環保設計思想,有助于將空氣質量作為重要的指標,防范建筑風險,保證人體健康。
二、低碳綠色理念下的建筑設計要求
1.綜合考慮生態環境綠色建筑設計的目的則是促使人與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相處的良好關系,基于低碳理念應注重對生態環境的控制,降低建筑對生態的負面影響。為此在實際設計工作中,相關人員需落實綜合考慮生態環境的要求,改善粗放型發展模式下存在的不利因素,保證建筑與城市、自然、人等相互協調。為此設計人員要在具體工作環節,積極尋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比如設計人員要充分了解建筑周邊的各項生態要素,如植被、地下水等,將其納入到建筑設計范疇中,通過合理區分居住區和生態區,將促使二者相互協調,則能夠落實低碳綠色理念,推動共同發展。
2.關注建筑系統的關聯性建筑物在整體環境中是一項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的要素,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同時其與道路、自然景觀、公共區域等存在密切的關聯性,為保證環境的和諧性,設計人員需要在低碳生活理念的指導下,關注人們的出行、景觀建設、綠化布置、生活保障等需求,順利連接各個系統,構成完整的、平衡的建筑生態體系,確保低碳環保實效得到發揮,進而提高綠色建筑設計質量。
3.側重延續人文文化建筑設計的宗旨是滿足人的使用需求,優秀的建筑設計方案應當在考慮功能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綜合人的心理、生活和人文需求,以此營造高質量的建筑環境和宜居氛圍。
4.堅持能源節約原則綠色建筑設計的關鍵在于符合低碳以及綠色要求,因此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應堅持節約原則,針對各個環節做好能源節約工作,以此作為建筑設計的表現形式。比如設計墻體溫度時,應保障其符合現行的低碳綠色標準,相關人員需從多個角度對圍護結構的透氣性開展分析和研究,盡可能利用自然資源,如風源、自然光等,實現對建筑墻體溫度的有效調節,進而減少能源消耗量。
三、低碳理念的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1.設計低碳型建筑系統結合低碳理念開展綠色建筑設計,需要綜合考慮“雙碳”戰略目標的要求。由于建筑施工及其使用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大,為盡可能實現節能減排效果,則要優化設計低碳型建筑系統。整合相關綠色元素,按照當地的資源特點進行優化組合。所以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建筑項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人文、氣候特征等,保障設計方案與人們的具體需求相符合。例如在北方地區開展建筑設計工作時,根據其冬季氣候溫度較低的特征,應注重提升取暖資源消耗在整體的比重,保證取暖排放與相關標準相一致。并積極采取新型的綠色能源代替傳統能源,保證建筑系統的能耗有所降低。比如設計建筑地熱系統,減少傳統暖氣供暖的比例,實現資源節約,提高建筑使用性能,為人們提供基本的使用保障。再比如在立體綠化設計中,可在建筑屋頂、立面開展綠化布置。有利于降低空調能耗,并利用植被吸收碳排放,以此達到低碳生活目標。同時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實現建筑系統的關聯性,如按照氣候特點實施建筑設計,明確建筑朝向、樓間距以及風向等外部因素,比如采用自然通風設計,保持室內溫度適宜,有助于減少空調能耗量。并可利用自然采光,降低主動照明需求等。此外,也可利用太陽能等外部條件,減小對電能的消耗,提升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
2.采用環保型、低碳類材料在綠色建筑設計中,應當嚴格遵循“雙碳”戰略指引以及低碳設計要求,注重與周圍環境達成良好的和諧性。而材料作為構成建筑主體的關鍵要素,其直接關系到建筑的節能減排實效。因此設計人員要注重采用環保型及低碳類材料。因此在實踐工作中,設計人員可選擇無毒無害的環保材料、可回收利用材料等。同時在選定合理的環保材料后,需對建筑設計整體進行統一處理,保證室內外設計達成協調性,降低投入成本。在環保材料篩選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個環節的工藝要求、建成使用要求等,優化材料配置,盡可能提升使用效率,減少浪費情況的發生。除此之外,優先使用可循環綠色施工材料,在建設期間有利于進行二次利用,既能夠減少材料采購數量,又能夠降低污染程度,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順利達到綠色標準。當前常用的綠色材料包括綠色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綠色裝飾材料等。例如生態水泥,其是由火山灰以及鋼鐵渣等廢棄物制作而成。具有節約能源的特點,減少制備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能夠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生。再比如綠色墻壁材料,采用新型陶瓷、抗菌面板等,可達到較好的美觀效果和耐久性能。
3.設計節能低碳施工技術建筑施工對于環境的影響較大,其往往會改變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發展趨勢。在實施“雙碳”戰略的過程中,對建筑施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盡量減少施工碳排放。因此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節能低碳施工技術,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為此為設計人員需要加強對環境的考察,評估建筑施工活動對周邊生態所產生的危害,并以此對施工技術方案實施合理調整。比如將低碳理念和綠色環保技術融合到施工方案中,重點控制光污染、噪聲污染、粉塵污染等,設計規劃覆蓋、灑水降塵等處理措施,充分營造良好的建筑環境。
4.設計低碳型建筑結構低碳理念對建筑結構設計也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為保障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應當強化對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比如針對建筑物內部空間,應當實施有效調整和改進,保證室內空氣流通順暢,減少對空調等設施的應用頻率。比如在建筑內部的供熱和制冷系統設計中,為降低能耗應強化建筑結構設計工作質量,減少能源消耗。例如在設計建筑結構時,嚴格按照建筑所在區域對其體型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做好充足準備,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根據當前綠色建筑設計導則的有關要求,在設計低碳型建筑結構時,需在各個環節融合低碳綠色理念。如圖1所示。圖1基于低碳理念的綠色建筑結構設計規劃
5.設計低碳型外墻保溫層保溫設計是直接關系到建筑能源消耗程度的重要內容,通常情況下,綠色建筑設計中,應當考慮采用適當的承載材料,并關注其保溫性能,促使建筑性能得到良好保障。綜合現階段對于建筑保溫層的設計,應當側重提升保溫層的耐久性,降低建筑物的導熱系數,以此優化建筑整體性能。比如對建筑內部結構設計工作中,應合理選擇保溫材料,一般可選擇珍珠巖砂漿等,有利于提升保溫作用,滿足綠色建筑以及低碳理念的要求。同時應當改善傳統的單一性保溫材料使用現狀,減少對建筑使用的不良影響,應當按照建筑特點以及當地自然條件,科學選擇保溫材料,進一步提升綠色建筑設計實效,穩定資源消耗,避免出現熱損失等問題。如圖2所示,可設計零碳建筑保溫隔熱系統,有利于加你各地建筑物全面的供暖和供冷需求,減少碳排放量。圖2零碳建筑保溫隔熱系統設計方案綜上所述,低碳理念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指導思想,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建筑行業作為一項高污染、高能耗的工程項目,應當順應時代需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實現提質降耗的目標。為從源頭上進行把控,則應當做好建筑設計工作,結合低碳理念需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在設計環節側重綜合考慮生態環境、采用環保型綠色材料、基于環境考察調整設計方案、強化建筑結構設計質量、強化建筑結構設計質量、合理設計建筑保溫層、優化設計建筑利用空間等,充分將低碳理念和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切實提升建筑功能,滿足高品質的生活需求。
作者:田洪 單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