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0:51:43
序論:在您撰寫服飾設計中民族元素的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引言
服飾設計的更新迭代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民族元素或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現代人類生活的影響,而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之間的落差愈發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一種高情感容量的文化大環境得以創造。但是如何借助于民族元素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使現代化的理念回歸于傳統則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難題。文章將主要圍繞民族元素與服飾設計創新進行分析研究,并嘗試找到相應的解決思路。
1民族元素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有關于設計元素的選取和運用一直以來都是服飾設計領域需要廣泛挖掘并深入研究的課題。當前中國民族文化的元素特征已經席卷了各個行業的設計領域。眾多的服飾設計師們也都在用著自己獨特的解構角度和方式方法對中國元素進行著詮釋和推廣。從新世紀交匯之初至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題服飾設計浪潮從未停歇,豐富多彩的民族元素成為了世界范圍內設計師們挖掘無窮靈感的寶庫,使其能夠進行新設計方法的實踐并由此不斷創造出新的設計理念,構建新穎的設計思路[1]。在現代化的時裝形式中融入民族元素的巧思,在與時俱進地創新思想下藏匿著傳統文化的神秘感。例如,路易威登品牌曾在2011年春秋女裝的發布會上以“東方風情饕餮時尚”為主題,將其品牌標志以蕾絲的形式展現于折扇或是手拿包等產品上,在保留了中式旗袍傳統的高開衩、立領、盤扣和大量絲綢面料的元素同時,又引入了閃光面料和透明面料的創新混搭設計,在色彩的運用方面更是十分的大膽,最后還將印有中國國寶大熊貓的圖案作為點綴,在十分契合其品牌定位的“奢華”風格上又平添了些許的高雅與格調,用極具張力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了一場精彩的服飾盛宴[2]。
2民族元素在服飾設計中創新運用的意義
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由于不同民族間長期的發展與共存,我國形成了極具國家特色的民族文化,僅僅只是56個民族之間不同的服飾風格研究都是一項工程量巨大的工作。由此可見我國民族文化的底蘊之厚重,而我們也更加需要通過保護和不斷創新性的繼承等方式以實現民族元素的延續性發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世界格局局勢風云動蕩,我國傳統文化必然將受到猛烈沖擊。而民族服飾的元素作為民族元素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從細微處反映出民族對于審美的取向和精神內核,同時也可以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不應當“默不作聲”地在時間洪流中甘愿被埋沒,也不應該將格局和野心局限于博物館或歷史書中,我們需要更多富有創新和探索精神的實踐者,取其精華,加速與現代化進程的結合,將其重新解構、重組、創造,使其重新展現于世人的視野之中。民族元素是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人民豐富智慧的結晶,它是各個時代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縮影,它經歷了無數的風霜才得以在如今的時代浪潮下同我們共進退,民族的就是我們的根本,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3]。
3民族元素素材的收集與選取
3.1傳統民族服飾我國作為衣著禮儀之大邦,上至遠古時期,下至明清近代,服飾的變遷從未停止,歷史進程中民族服飾的設計既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寶庫,更在世界服裝發展史中占據了極重的地位。例如,商周時期,服飾結構主要采取了上衣下裳的形式,講究衣著正色,即青、赤、黃、白等,而裳著間色;而后春秋戰國時期,上下分明的傳統開始逐漸被衣裳連屬的風格所替代;再到后來秦王朝建立,服飾設計的主流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開始推行“以黑為尊”的風尚;再如漢朝,服飾的具體內容則進化出了包含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等組成,同時色彩運用上流行與四季演變相交應,春季著青色、夏季選赤朱、秋白冬黑等等,除此之外,漢朝的服飾還存在著不同職位等級之間的差異,集中在官帽和佩綬的細節上加以體現,據目前考察所知,僅是冠制一項便有16類之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魏晉南北朝時期老子、莊子的思想流行,“寬衣博帶”這類獨特的魏晉風格便成為了全民化的潮流。唐朝則是順延了隋朝袍衫和胡服的基礎,并日趨華麗,其中貴婦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裝為主。宋朝理學思想開始萌芽,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觀念進一步受到規范和加強,因此審美傾向上也自然地向簡樸風看齊。這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從五代十國至宋的這一時期,纏足陋習也開始有所發展。元朝的服飾風格相對轉變較大,蒙漢兩族相互影響,以蒙制和漢制的長袍盛行,且性別上的衣著差距不大。過渡至明朝,服飾設計又在此形勢豐富起來,婦女主要穿衫、襖、裙子等等,此外還有云肩、比甲、魚尾服等也十分具有時代特色。
3.2傳統建筑作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之一的中式建筑,擁有著世界范圍內時間長度最久且體系最完善的建筑風格。在時間線上可按照漢、唐、宋、元、明、清的順序區分,在地域性上又可遵循東、南、西、北、中的分布進行劃分,甚至從結構的角度可把梁、柱等木質框架作為整體建筑的主體,然后在此基礎上再細致地進行關于基、斗拱、椽、斜撐等部分的研究。臺基、屋身和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中最為重要的三大基礎部分,而其中的大屋頂設計,是古代匠師對于木質結構物十分具有特征化的創造,基于此往后的建筑發展史里還衍生出了諸如屋頂舉折和起翹等類型,包括漢代的懸山、硬山等基本形式,而后又出現了丁字脊、十字脊和盔頂、圓頂等風格。除此之外,裝飾藝術創新發展的腳步也緊隨著傳統建筑的節奏,如在室外的梁枋、頂棚、斗拱等處嘗試進行石雕、木雕以及各種彩繪的裝飾類型,而在空間上起到分隔作用的屏風、墻窗和回廊等構件常常同園林間的花草樹木布置以及庭院美化和諧一體。在傳統的裝飾藝術中,動、植物與人文社會是普遍被引用的題材框架,動物多見龍、鳳、虎、龜、麒麟等意形,而松、柏、竹、梅等則多作為植物裝飾,其中穿插大量的文字或紋路雕飾。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類型之多,但無論如何變化,其精神內核多離不開古人有關于“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重要儒家思想。
3.3民間工藝品青銅器、陶器、唐三彩、景泰藍、青花瓷、繡花、織錦、剪紙、扇面、中國結、燈籠等等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接觸的民間工藝品同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此外還有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為我國的三大名錦,其中宋錦整體相對古樸,高雅特點突出,追求艷而不火的氣質,紋樣規矩整齊,多以幾何紋為主,題材選取廣泛,構圖巧思,造型反復多變;在黃色為主要基調的前提下,頻繁使用調和色搭配,構建出明度及色彩飽和度較低的一體化風格,和諧中蘊含跳動,典雅方正。除此之外,刺繡中的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為四大名繡。
4民族元素引入服飾設計創新運用的實踐探索
4.1關于裝扮配飾的創新運用民族服飾中裝飾品的豐富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種裝飾品的運用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更為普遍。比較典型的是融合了現代服飾的少數民族圖騰圖案設計,或者是通過鑲嵌或者造型的方式,直接與現代服飾設計相結合的具有一定民族宗教色彩的裝飾品,如獸骨等。由于這種融合方式更注重裝飾性,因此,在應用實施時,不僅易于直接通過裁剪、縫制來完成,而且在整體上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息在現代服裝中展露無遺。此外,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應用裝飾性的民族元素時,還可以通過對裝飾品本身色彩、造型等方面的改進,通過與現代服裝風格、特點的結合研究,達到創新應用傳統民族元素本身的目的。
4.2關于民族特色工藝的創新運用很多能達到非常漂亮效果的工藝類型,都應用在了我們國家的民族服飾設計中。如蠟染、刺繡、扎染等,都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在工藝成本較低的民族服飾裝飾設計方面,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挖掘,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從美觀性和藝術性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在運用了獨特的工藝手法后,這些民族服飾設計的裝飾、美化效果更佳。受到現代服裝設計師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服飾元素所形成的這一價值。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蠟染、扎染和刺繡工藝,都在現代服裝設計的局部設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將不同的裁剪、縫制工藝與民族裝飾元素結合在一起,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這樣的搭配,讓兩種不同類型的民族元素本身在服裝設計上都得到了融合運用,從實際操作到運用效果層面都是雙重促進。從現階段的應用現狀來看,打破男裝和女裝應用壁壘,使其獲得更廣闊的應用市場,對于這一民族元素的應用,國際品牌的現代服飾設計是非常認可和青睞的。
4.3關于面料與紋飾的創新運用民族服飾的面料多應用棉布作為基礎材料,而這種面料的舒適度和實用性都很強,只有這種載體才能適應蠟染和扎染的工藝。此外,通過不同質地面料的運用,可以增強整體服裝設計的立體感和視覺感,是其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所在。設計師只要在遵從傳統面料的本性的基礎上,通過設計方式的創新,實現兩者的結合,就可以達到服裝設計的整體效果,設計出一款符合傳統面料的時裝。此外,在裝飾圖案的運用上,設計師應結合現代服裝設計的款式、色調和裝飾性要求,在局部加強設計感的同時,將一些漂亮的裝飾圖案加入現代服裝中,以保證應用效果和文化內涵的傳達[4]。
4.4關于設計理念的融合創新運用設計思想,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它決定了設計的效果。這種表現在理念和思維上的融合,一方面要求設計者本身對民族服裝元素和現代服裝設計的理論知識、核心設計要素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設計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這就是設計人員自身對民族服裝元素和現代服裝設計它通過長期的積累,對二者的融合,在體現民族元素融合現代服裝設計基礎價值的前提下,具有一種實現設計風格創新價值的敏銳性來實現服裝設計,使二者的融合設計從靈活性和創新性兩個角度同步提升。
5結語
總而言之,設計人員應通過對民族服飾元素的研究和分析,針對現代服飾設計的理念,在結合過程中積極創新發展,通過現代服飾設計,促使傳統服飾文化的光彩得以彰顯,這是現階段服裝設計的一種趨勢。
參考文獻:
[1]賀雪雪.民族服飾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的教學探索[J].長江叢刊,2020(10):17+32.
[2]潘承麗,聞雙.一場民族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盛會[J].當代貴州,2018(45):74-75.
[3]齊冀.民族元素與服飾設計創新[J].文藝研究,2013(11):157-158.
[4]唐娜.中華民族服裝服飾國際化探索―休閑裝創新運用[D].天津科技大學,2013.
作者:袁本鴻 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