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6 11:16:44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以縣域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位,能夠推動縣域內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縣域內城鄉空間融合,契合新型城鎮化特點,整合在人與各種資源要素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1]并通過培育新型縣域勞動主體、強化縣域通勤設施服務、完善縣域社會治理、優化縣域城鄉空間結構等方面落實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路徑。[2-5]當前學界共同思想研究已頗為豐富,形成了諸多理論和實踐成果。一是致力于研究馬克思共同體理論的源流、邏輯及內涵,不斷拓展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理論深度,力圖建立一套完整的馬克思共同體理論;[6-7]二是將共同體理論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結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體系服務;[8-9]三是探討共同體理論對我國當前建設中出現的前沿問題的啟發指導作用。[10-11]但在共同體視角下探討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相關研究仍較少。通過將共同體思想與我國城鄉發展實際相結合,探討其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對我國當前城鄉建設中出現問題的啟發和指導,為我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現實指引,對實現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共同體思想中縣域城鄉融合的理論意蘊
不同于盧梭、黑格爾、費爾巴哈、施蒂納等人僅僅停留在大腦中思辨個人與共同體的抽象關系,馬克思直接指出了在個人與國家、特殊與普遍、宗教與自由等等諸多矛盾背后的根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馬克思基于唯物史觀,將個人與整體的關系變遷隨著社會物質生產條件的變化發展過程分為本源共同體、虛假共同體、真正共同體三個歷史節點。真正共同體思想指明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消除城鄉對立。馬克思共同體思想指出了當前社會主義社會下城鄉差別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并為未來的城鄉融合開辟道路。在真正共同體中,社會成員之間不再是緊張對立關系,而是在共同體中實現全面的發展,共同體是自由個體的共同體,一切異化的束縛都將消失。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國化的最新飛躍,是我國長期處理國內國際關系中形成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在處理本國利益時要關切他國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事實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能夠有效處理好國內與國際的關系,協調各方矛盾,同時對于推進我國縣域城鄉融合,處理好縣域內個體與整體關系也有裨益。一是縣域城鄉合作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以非對抗模式探索國際關系和國家權力分配,在縣域城鄉關系中,我們亦可以探索縣域內主體的協同推進機制,形成發展合力,實現村民、市民、企業、社會、政府等多方位共同推進城鄉融合,實現“1+1>2”的發展合力。二是縣域城鄉發展人本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做好全球治理工作、完善國際爭端解決規范、構建一系列國際矛盾協調機制背后的核心因素在于人,做好一切工作的關鍵在于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終目的亦在于服務于人。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以人為核心,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力量。三是綠色發展觀。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利用資源的效率、產生廢棄物的速度均大幅提高,地球面臨前所未有的資源、環境壓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在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路徑中,同樣也要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推動鄉村、城市產業可持續發展,構建一篇美麗和諧文明的縣域發展藍圖。四是縣域城鄉共同利益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在全球化浪潮中,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共同利益,諸如經濟、氣候、健康等在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國家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在縣域城鄉關系中尤是如此,縣域經濟、政治、文化等都是一個整體,縣域農村往往落后于城市發展,成為縣域需要重點發展的一端,縣域農村美,則縣域美,縣域農民富,則縣域富,縣域農業旺,則縣域旺。因此,需要探索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協調各方權益。
二、縣域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
(一)縣域內城鄉產業融合促進共同富裕
生產力區域均衡分布是推進共同富裕重要的物質基礎,縣域內的城鄉產業融合則是對其的一次重要實踐探索,樹立縣域城鄉合作觀,以縣域內城鄉產業深入合作,優化縣域多方資源效率。其一,以縣域為基礎單位實現城鄉產業融合。我國縣域數量多,分布廣。截至2020年底,我國大陸共計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另有973個市轄區、388個縣級市、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合計2844個縣級區劃。而我國農村則廣泛分布于各個縣域區劃內,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單元??h域對于推動城鄉產業融合具有基礎性載體作用。具體來說,縣域政府具有創造性和相對能動性,能夠發揮對產業發展方向的組織領導功能,又不失靈活性;縣域經濟具有凝聚力,能夠形成最大合力,在市場經濟中與大城市產業實現良性互動和競爭;縣域文化具有地區特色,使縣域產業發展與地理區位、人文歷史、特定資源耦合推進??偟膩碚f,縣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可以整合農村與城市產業,是一個功能完備的綜合體系,能夠成為城鄉產業融合的基本載體。其二,城鄉產業融合實現大工業均衡分布。具體來說,大工業的均衡發展本身必然要求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不能僅僅側重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第一產業發展,而是要以一產促二產帶三產,以二產三產反哺一產,實現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中介、服務業為核心,相互滲透和交叉,形成完備的生產體系,以實現大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需以城鄉產業均衡發展為基礎,城鄉產業均衡發展是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紐帶。若城鄉產業失衡,農村產業的滯后,將會直接導致農民的生活困苦,農村的環境凋敝,農業的基礎性保障功能難以全面發揮,其負面影響必然傳導至二、三產業,同時城市受到的沖擊又會反應到農村,進一步惡化農村產業的困境。大工業的均衡發展,要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以城鄉融合推動產業融合、以產業融合推動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以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創新。
(二)縣域內城鄉勞動主體的雙向流動促進共同富裕
真正共同體所要求的由代表全體利益共同體“有計劃地盡量利用生產力”,[12]意味著縣域城鄉共同體要求將分散無序的勞動者組織起來,統一有序地進行生產活動,即實現縣域內勞動主體的融合。要求樹立縣域城鄉發展人本觀,把縣域城鄉當做一盤棋,發揮人的主體性力量,積極促進縣域內城鄉勞動主體雙向流動。一是促進縣域城鄉勞動主體就業分工多樣化。長期以來,城市包攬了二、三產業,農村則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村時常處于產業鏈下游的被動局面,其產品附加價值低,產量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不穩定。促進縣域內城鄉產業分工多樣化,將廣大人民群眾納入到社會分工體系中,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高效率的就業分工體系,縮小縣域內城鄉收入差距。二是優化城鄉教育資源分配。教育是國家進步、民族復興之基石,也決定了城鄉勞動主體流動的走向。由于歷史、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在各區域間教育資源分配存在著重大差別,在縣域城鄉間這種差別更是普遍。改善目前城鄉教育資源分配現狀,實現城鄉教育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一體化第2期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77 布局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培養主體內生動力。三是保障城鄉勞動主體參與縣域城鄉融合建設。一方面,在縣域內全面落實戶籍制度改革,讓城鄉居民享有公平的機遇,既要疏通村民市民化通道,使其能夠順利融入城市,又要鼓勵有志于建設美麗新農村、助力鄉村振興的城市居民能夠回到鄉野,實現縣域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變革,實現城鄉優勢資源要素公平、公開、公正交換,通過明晰農村群眾收益權,保障勞動與所有的統一。
(三)縣域內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縣域作為承載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要關注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更要考慮長遠的代際問題,樹立綠色發展觀,以縣域內城鄉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一是縣域自然資源可持續開發。自然資源是直接或間接用于滿足人類需要的各種形態的物質和空間,伴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而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對于縣域內的自然資源,應當謹慎開發、合理利用,力求追尋最大的公共價值和社會效益,使其價值歸于縣域成員共享。二是要推動綠色金融資源配置更加傾向于農村。農業往往存在化肥、農藥、塑料薄膜濫用等問題,也面臨著生產周期長、效益低、風險高等困境,往往難以取得傳統金融部門的青睞,通過發展綠色金融,激活農村融資渠道,探索城鄉可持續生產方式,有效處理極端氣候沖擊、降低重大生態風險、美化城鄉生活環境,真正造福農村群眾。三是提高縣域生態治理能力。要加強政府引導力度、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積極規范當地環境開發方式,把縣域生態看作一盤棋,統籌城鄉資源利用活動,依法開發。四是重視宣傳教育,提升縣域居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生態保護參與度。切實有效地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將綠色發展觀深入人心,實現在縣域全體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群眾的力量,讓縣域共同體的每一份子都積極參與到縣域生態的保護中去。
(四)縣域內城鄉勞動成果共享促進共同富裕
縣域城鄉共同體致力于實現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注重個體的感受和體驗,縣域內勞動成果的共享,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依、文明和諧、人人全面發展的縣域共同體??h域內勞動成果共享的實現依賴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推進縣域城鄉融合下的財富共享,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維護縣域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縣域生產力的客觀需要和重要保障。這必然要求縣域共同體發揮縣域公有經濟帶頭作用下,激發縣域民營經濟的活力??h域內勞動成果共享的實現要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其他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不僅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不充分國情下的必然選擇,更是構建縣域共同體和縣域內勞動成果共享體系的必然選擇。總之,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大背景下,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城鄉互補、解放發展城鄉生產力、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段進軍,玄澤源.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江蘇省縣域經濟韌性與鄉村振興耦合關系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21(03):32-43.
[2]王繼峰,陳莎,姚偉奇,岳陽.縣域農民工職住關系及通勤交通特征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5(01):8-13.
[3]馬建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縣域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構[J].職教論壇,2019(06):30-37.
[4]譚明方,鄭雨晨.“城鄉融合發展”視角的縣域社會治理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62-72.
[5]翟坤周.新發展格局下鄉村“產業—生態”協同振興進路———基于縣域治理分析框架[J].理論與改革,2021(03):40-55.
[6]秦龍.馬克思對“共同體”的探索[J].社會主義研究,2006(03):10-13.
作者:楊愛君,陳彬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