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1:06:40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地理教育論文3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初中地理是中學生必修的重要課程之一,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所涵蓋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科目,因此學生學好地理能夠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五育理念,正確培養學生價值觀、人生觀,是學生未來發展的關鍵。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將五育并舉的理念融入中學地理學科教育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和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德育———以德育德
德育是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性的培養,使受教育者形成現代社會所需的優良品質。在傳統教學中,學校和家庭教育極易忽視對學生的德育,導致學生在未來發展中缺乏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進而誤入歧途。學生德育至關重要,不僅對學生個人發展有不容小覷的作用,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文明發展和民族素養的提升。除此之外,德育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社會性質和社會目標進行德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智育———因材施教
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發學生智力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明進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智育時,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優勢與特長,并利用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設備,將科學系統的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三)體育———科學定制
良好的身體條件可為學生進行高效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初中生正處于骨骼與各項身體機能迅速發育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不能因過分關注學生文化知識成績而忽視學生身體的鍛煉。教師要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開展分組教學,為學生科學定制符合其特點的運動項目和訓練內容。通過體育教學,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能都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耐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積極處理各種問題,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美育———審美意識
美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提升對生活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美育可讓學生在認識藝術、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性思維。美育為德育、智育、體育的開展打下了基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可讓學生在多彩的情緒世界中,培養高尚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魅力。
(五)勞育———堅韌精神
勞育是指通過組織各種勞動活動,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深刻內涵,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對勞育的開展要符合現代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即要開展獨具特色的勞動課程或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勞動的魅力,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韌精神,讓學生加深對勞動的認知,充分認識勞動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五育并舉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從各方面進行教育資源的融合,并基于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積極開發學生的內在品格,響應素質化發展教育理念,從而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
二、基于五育并舉的中學地理學科教育改革路徑
(一)講好中國故事,彰顯立德樹人
1.謳歌中國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厚植家國情懷。中學地理是促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通過地理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了解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以及環境發展變化與問題。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將中國經濟建設歷程滲透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中國經濟建設始終貫徹“以德服人”的理念,基于此,經過七十余年的艱辛探索和努力,中國從最初的落后狀態發展為現在的經濟強國。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與信息一體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軍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主要公共農業生產產量也在世界排名前列。在地理教學中,從石油、煤炭、鋼鐵、發電量及糧食、棉花產量等數字的對比中,不難看出中國經濟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國家領導人與人民群眾正一起積極落實黨的建設方針,一步一個腳印,帶領中國建設走向富強。通過地理課程教育,教師要讓學生從國家經濟建設歷程中,體會到國家領導人立黨為公、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厚植家國情懷,同時還要讓學生對自身發展建立嚴格的自我約束體制,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不斷提高政治覺悟[1]。
2.再現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真實情境,樹立人地協調觀。教師創設形式各異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質量的提升。相比小學時期的學生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社會經驗,故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初中地理課程的開發與創新。初中地理教材中記載了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地形、地域及環境等的變化,將我國新的時代創新發展的過程全然記錄下來,這是我國時代發展的見證。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不但加快了時代發展的步伐,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垃圾自動處理系統便是在地理學的基礎上,針對眾多人口產生的生活垃圾,以自動處理系統為主的工藝流程,這一系統的問世,能夠讓人們因地制宜地選擇積極活動行為,避免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人們在各類社會環境中尊重自然規律,正確處理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教師在開展地理學教學時,要從整體出發,借助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意識,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樹立人地協調觀。又如,在教授“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節時,教師可為學生介紹各種氣候和天氣,并帶領學生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分析。以冬季霧霾為例,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霧霾形成與人為活動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讓學生列舉霧霾天氣給人們生活造成的影響,使其了解到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聯,進而思考如何減輕冬季霧霾。由此,學生可以知道,人類與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愛護環境的基礎上,即要建立協調的人地關系,否則環境會給人類生存造成重大打擊。概言之,教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激發學生對時代發展創新的感悟。
3.講述改革開放積累的成功經驗,培育生態文明觀。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事業的不斷推進及人口的迅速增長,我國逐漸出現了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的情況。面對這一現象,黨和國家領導人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重要性,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國家發展的第一要素,調整發展方向,在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我國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從放任自流發展到后來的逐漸覺醒,并將環境保護法納入法律系統,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的重要程度。在后來的多次會議中,國家領導人都指出要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切勿因為眼前的利益誘惑而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要將長遠利益和社會的根本利益作為人類發展的源源動力,提升人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針對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要建立一定的治理保障措施,促進環境的重新規劃與布局,實現資源的可循環利用,要讓人們不斷吸取改革開放以來關于環境治理方面的教訓,而教師可以此培育學生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二)立足學科本質,聚焦核心素養提升
1.從實踐性視角,促進地理實踐能力提升。初中地理是一門兼顧文理特點的綜合性學科,以自然現象、空間分布規律和天氣氣候等方面知識為主要內容。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師教學水平,讓學生能夠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問題分析判斷和探究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實踐性的角度出發,積極開展各種地理活動,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拓展教師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也能夠增加學生接觸社會、認識自然的機會。通過地理實踐,可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親自動手與探索,進而加深對所學地理知識的印象并學會應用[2]。例如,在教授“中國的行政區劃”這一章節時,由于中國的省份較多,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將每個省份的輪廓特征比擬為不同的物品,利用聯想記憶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各個省份的印象。另外,在記憶中國各級行政區域單位的位置時,學生可以按照經緯線的順序來記憶。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每個小組內部進行中國行政區劃分拼圖游戲競賽,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拼圖的過程中,加深對我國行政區劃分知識的記憶。通過動手操作,可有效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水平,同時提升其實踐能力。
2.從開放性視角,促進綜合思維能力提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地理知識及答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學生只有具備地理思維才能夠將地理現象與地理本質聯系起來,達到地理學習的目標[3]。故教師可以從地理故事、新聞報道等多個角度進行課前導入,將故事作為載體,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豐富地理課堂知識,借用現代先進的教具,以獨特新穎的教學模式傳授知識內容,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地理課堂體驗。例如,在講授“中國的地形”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帶領學生觀看各種地形地貌形成過程,然后鼓勵學生根據所看視頻制作模型,真實還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真實地貌,并借助橡皮泥將等高線與等溫線表示出來,學生在實際觀察和動手實踐中可掌握地理知識,拓展綜合思維,從而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好地理。
(三)注重全面發展,體現育人價值
1.激發地理實踐探索的興趣,增強健康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行動的自我內驅力。教師要培養學生地理實踐探索的興趣,這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關鍵。為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理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地理與生活聯系密切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探索地理知識。如依托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形成的體育項目,讓學生學到更多關于地理與體育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例如,教師在講授“中國南北地理差異”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搜集資料,了解南北方運動項目的差異。南北方的運動受到氣候降水等多方面的影響,在秦嶺淮河以南,人們多擅長短跑,而在北方,人們更擅長三級跳和長跑等項目。教師讓學生自發探索這些地理知識,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地理對人身體素質的影響,從而提升其的鍛煉意識和健康意識。
2.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培養審美情趣。開展素質教育,就要將地理教學與美育結合在一起,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美的文化,讓學生受到審美教育。地理學科中有著豐富的藝術美、社會美和自然美,如不同地區的地域風光與民族特色都形成了美的風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徜徉在美麗的大千世界。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深入鉆研教材,廣泛收集信息,通過教學活動為學生展現教材中美的精髓,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4]。例如,在講授“中國的民族”這一章節知識時,教師單純地按照教材編排進行闡述,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且學生單純靠聽,難以領略中華民族的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情。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關于不同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相關視頻或圖片,讓學生增加對中國不同民族的了解程度。教師利用動態的視頻,能夠將教材中抽象的描述直觀地展現出來,讓教材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學習完該章節之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進行民族舞或民族音樂的展示,在民族美的氛圍中,學生可以用肢體語言和音樂藝術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將自己對民族藝術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藝術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魅力。
3.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樹立勞動觀念。地理學科教學不只是為了讓學生應付考試,而是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將勞育理念貫穿初中地理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也能夠讓學生在實際勞動中,通過實踐獲得更加豐富的地理知識。地理知識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讓學生在未來發展中能夠充分運用地理知識,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在地理學習中提升勞動觀念,對學生未來發展與人格形成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勞動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學生應當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對此,教師要不斷地在地理學習中滲透勞動理念,培養學生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復合型人才[5]。例如,在教授“中國溫度帶”的相關知識時,為了充分了解到不同環境、氣候及溫度對作物的影響,驗證作物成熟時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水稻和小麥的培育,帶領學生從播種施肥到收割,跟進作物的整個生長過程,使其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與不易。學生通過創設適合水稻和小麥生長的條件,在勞動中驗證地理知識,認識作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進而可為中國農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同時在勞動中學習、在學習中勞動,進而實現全面成長。
三、結語
將五育理念貫徹到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品格、鍛煉自身體魄、磨煉自身意志、實現自我價值。五育理念優化了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吸引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長此以往,可達成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6-10]。
作者:林丹娜 單位: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思明分校
中學地理教育論文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大中小各學段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在地理教學中開展跨學科融合勞動教育主題學習,對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勞動能力、人地協調觀、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名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絲”)起點,提供了大量鄉土地理實踐和勞動資源。地理與勞動結合賦能“雙減”落地,科學利用鄉土資源進行地理作業設計。探尋身邊的海絲文化實踐活動,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勞動素養,培養愛國愛鄉、自強不息、和諧包容等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立足課標,明確作業設計可行性
(一)結合勞動教育與地理課程標準,精心選題設計作業
勞動教育課標中對初中階段學生提出建議,可根據不同目的地和不同行程,基于當地地理、文化等情況,開展家鄉旅行路線設計項目,讓學生先在學校進行規劃,并在真實情境中實踐。地理課程標準在“認識家鄉”中提出進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圖文資料,描述家鄉典型的自然與人文地理事物和現象,歸納家鄉地理環境的特點,舉例說明其形成過程及原因。兩則課標結合,選取家鄉泉州作為切入點,為泉州設計旅行路線,并從中探究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的關系。
(二)關注初中學生心智特點,問需于學生年齡特征決定了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性。有別于小學,初中生邏輯思維能力明顯發展,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日益增強,求知欲望也更加強烈。作業設計更強調實踐體驗,帶著問題走進家鄉,自主設計尋找海絲文化蹤跡路線,設計路線,發現、探究海絲文化底蘊和內涵,探究海絲文化景觀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分享各自對海絲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體會海絲精神,進而通過為海絲文化保護與繼承出力作為延伸,培養主人翁意識,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三)立足時代變化,深挖鄉土地理與勞動資源“從文化積淀來看,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著名僑鄉、閩南建筑和民俗的重要展示地。”兩宋期間的造船航海技術提高,泉州港口因地理位置便利因素成為當時“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海外商貿的重要城市。分析泉州為何成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注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培養。宋代海船、古代航海工具、陶瓷器等文物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陳列,展示了當時繁華商貿的場景,則為學生提供了勞動實踐基地,方便其了解過去的勞動形式和特點。正值泉州申遺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而暫時沒有一個較為系統合理的旅游路線,給了學生一個利用地理知識從事腦力勞動、創新勞動成果的機會。二、立足地理核心素養,設立作業設計目標與勞動教育相結合,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作業設計的目標,根據具體的鄉土區域資源及學情等制訂可達成的核心素養目標,突出地理學科開展旅游路線設計活動作業的獨特優勢(表1)。
三、主題式作業任務,有序高效推進地理實踐與勞動活動
(一)尋海絲
該主題主要以前置作業形式通過網絡、書籍等多種渠道,獨立尋找、搜集整理泉州的海絲文化蹤跡,如南安九日山上保留的古代祈風石刻、石湖碼頭航海通航的史跡、青龍巷的商貿遺跡、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等。重點查找見證海絲文化的代表性石刻、人物、民俗等。通過同學間共享“尋海絲”蹤跡,在電子地圖上標識出海絲蹤跡地理位置。
(二)探海絲
1.發現探究問題每5人組成探究小組,于前置作業任務中搜集整合一個海絲文化遺跡信息,自主發現海絲文化遺跡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利用課堂各組學生自主發現探究問題,對有意向的探究問題進行“頭腦風暴”,選出探究問題并初步進行分析、提出假設,列出需要實地驗證的問題,形成“發現問題”課堂作業。教師介入項目研究問題的設計,整合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點,初步幫助確定問題實地探究的地點、內容、日程等,學生修正并形成初步的實踐方案。2.實地考察結合實地實情和查找的信息,增強當天實地考察成效,控制規劃停留時間。觀察記錄,可利用相機拍攝下海絲蹤跡vlog。在探海絲過程中,感知海絲文化深入泉州大街小巷,發現生活中平時未曾發現的海絲蹤跡,強化感性認識鄉土海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表2)。意義3.體驗探究分享實地考察后,各探究小組在組內分享研學體驗中的所學所思,討論各自對海絲精神的理解,各小組分享各自探究主題、對海絲文化的理解及其體現的海絲精神,通過交流整合探究成果,以美篇形式傳播,或制作成宣傳小短片傳播,有利于思維的碰撞。四、傳海絲—設計旅游路線一條好的旅行路線設計要考慮景點對象的典型性、各旅游景觀點的相對密集性、交通區位的就近便利性、先后布局的合理性、旅行時間的安排預設等。通過共享“尋海絲”蹤跡,在電子地圖上標識出海絲蹤跡地理位置,并挑選最具代表性的海絲蹤跡,合理規劃旅游路線,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形成10人的探究小組,共同策劃路線、出行方式、安全問題等細節,設計合理的海絲文化旅游路線,并繪制旅游路線簡圖。各組對各自路線設計進行簡單介紹,投票選出最優路線,繪制“重走海絲”旅游路線簡圖。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發揮指導作用。初中生對旅游路線的制定、可操作性的思考分析能力較為欠缺,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對方的路線圖,思考“路線選點是否有代表性?選點是否相互距離過遠?規劃是否避免走回頭路?出行方式是否可行?是否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等實際問題,進一步共同討論完善方案,增強路線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五、制定多元評價方案,檢驗作業設計成效
(一)多元評價方案的設計思路,編制評價表
多元評價方案的主體主要包括教師、學生小組、學生。采用開放式的“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自我評價”模式?!皠趧咏逃笔且源龠M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和養成勞動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評價表兼具評價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勞動教育核心素養(表3)。
(二)樹立“勞動榜樣”,激勵學生全面發展通過綜合評價推選“海絲宣傳大使”“海絲勞動先鋒”“海絲文化通”“地理小學霸”“地理實踐小能手”等榜樣,分別從地理和勞動教育核心素養中樹立“勞動榜樣”,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六、凸顯鄉土文化精神,形成正確人地和諧觀和勞動觀念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地理作業設計,緊扣“一帶一路”新時代主題,充分利用開發鄉土文化和實踐基地,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勞動素養,建立文化自信,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品質,增強自己的鄉土情結和國家意識。在真實情境下,以課堂內外作業鄉土主題探究的方式完成體驗,和勞動教育基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出力流汗、知行結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注重深度學習,讓教育回歸理論和實踐結合、“知行合一”的本質上。加深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用海絲鄉土文化中展現的精神浸潤學生的心靈,內化為自身的理念。只有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才能對這片家鄉土地愛得更加深沉。
作者:張璐 單位: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
中學地理教育論文3
初中地理學科有很多復雜的計算、抽象的概念、大量的地理符號等等,這給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初中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遷移類比的能力還不夠強大,他們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更難以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地看待地理知識,也不會通過構建地理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如何使用微課來突破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是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的。
一、微課的特點及設計原則
微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教學內容精簡但具有針對性和專項性、教學時間短、資源容量小、資源結構情景化、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內容生動等。微課的應用可以貫穿教學始終,可以提升每一個環節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設計微課時,首先需要遵循“微小”原則,將微課視頻的時長控制在5—10分鐘是最合適的,而且微課內容最好要圍繞一個知識點來進行講解、拓展或延伸,不要同時講解多個關聯性不大的知識點,要體現微課的針對性與專項性;其次,微課的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多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內容、理解內容,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基礎,確保學生能夠看得懂、理得清、學得透;最后,微課的設計要遵循“生動形象”的設計原則,盡量做到深入淺出、直觀形象地詮釋知識點。
二、初中地理教學難點分類
(一)抽象性教學難點
初中地理學科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等高線、公轉、自轉、太陽高度角等等。在理解這些抽象概念時,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聯想能力與空間感知能力,能夠對空間相對位置和相對運動有較為精確的分析,如此才能了解這些地理概念的內涵,摸索出地理規律,清楚地理現象的本質。但這些抽象性的地理知識通常有著抽象性強、分散性大、綜合性高的特點,成為困擾學生的學習難點。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聯想類比能力也相對薄弱,他們很難通過想象或者靜態的文字、圖片來找到地理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和相對性。但是微課集聲、光、色為一體,具有動態演示、直觀展示、縮放注解等諸多功能,能夠多角度對地理抽象概念進行解釋,從而達到幫助學生強化認知,加深理解的目的。(二)識記性教學難點初中地理學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是相對較多的,很多地理知識分布零散但又具備內在關聯性。初中生只有準確牢記這些識記性知識點,才能客觀地認識世界的架構,了解世界的分布,認清世界的局勢和發展趨勢。這些識記性知識點包括世界七大洲的分布、分界線及地理位置,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地理分布位置,全國主要商品糧基地等。對此,需要使用微課來將一些識記規律、方法、訣竅直觀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實現長久識記。
(三)應用性教學難點
初中地理學科中的應用性知識點是難度最大的一類知識點,不僅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地理基礎,了解各種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地理概念,更要求學生能夠應用掌握的這些基礎知識去分析具體的地理問題和地理現象。這類應用性知識難點常常以地理圖形的方式出現,較為考驗學生的讀圖能力、讀圖技巧和研判能力。例如經緯網地圖、等高線地圖、地形剖面圖、氣候分布圖、輪廓圖、行政區域圖、數據分析統計圖等相關地圖的判讀和應用都屬于應用性知識難點。針對這類教學難點,可以利用微課來創設問題情境,分解教學難度,以系列微課的方式來逐步推進教學深度,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打牢基礎、掌握方法、思考分析,構建出綜合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四)綜合性教學難點初中地理綜合性教學難點是指一些前后關聯性強、地理知識互相影響、因果層次復雜多樣的地理知識點。這樣的地理知識要依據具體的前提條件和實際問題來進行分析和解答,既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又要求學生具有靈活的思維和強大的遷移聯想能力。例如,“世界氣候分布規律”就屬于綜合性知識難點,其以緯度為依據,能夠分為低緯、中緯、高緯;以海陸位置為依據,可以分為大陸東岸、大陸西岸和中部;按氣候形成因素分類,則包括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洋流、地形、海陸分布等。而且不同地理事物、不同地區的氣候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差異化的氣候影響因素。例如,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主要跟地勢高低有關,平原氣候則主要跟太陽輻射等因素有關。在教學這類綜合性知識難點時,可以利用微課制作思維導圖和系列專題視頻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打牢基礎,讓學生了解綜合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層次性和應用場景等,然后以案例解析的方式來引領學生掌握綜合性知識難點。
三、使用微課突破初中地理教學難點的策略要素
(一)利用微課的動態和直觀特征來突破抽象性教學難點
利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處于主動構建知識的場景中,可以多角度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微課集聲、光、色為一體,同時兼具生動、形象、趣味的特點,以微課為基礎來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一些抽象、晦澀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定律變成生動活潑的游戲過程或者動態畫面,讓其從靜止狀態變成運動狀態,從而深刻還原這些概念、定律和知識的內涵與特征。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這一抽象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地球的公轉規律、自轉規律放在同一個視頻內,動態地演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各自運動關系與相對運動關系,體現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同一性;對黃赤交角進行標注,同時引入地球運動時晝夜長短變化、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極晝極夜等地理現象和地球與太陽相對位置的關系變化內容,配上幽默俏皮的解說詞來直觀生動地介紹這些知識點;最后再布置一些對應的習題,如要求學生解釋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不同、太陽直射點位置在哪等問題,確保學生在觀看微課時是有目的的,是思維有序的。
(二)利用微課的游戲性和趣味性來突破識記性教學難點
微課作為一種短視頻資源,具有能夠暫停、加速、標注、跳過等功能,所以微課教學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循規蹈矩地引導學生從前往后學習微課;也能夠賣個關子,先提問題,引導學生先觀看微課后面的問題或要求,待學生思考過后,再觀看前面的內容來尋找對應答案;還可以直接從中間觀看微課,透露出微課中的關鍵信息與精華內容,勾起學生的探索興趣,最后再連接前后的微課內容,來完整地展現整個微課的面目。在教學地理識記性難點知識時,教師要靈活地利用微課的這些特征,將微課設計成填圖游戲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引領學生去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教學“中國的行政區劃”這一知識點時,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牢牢記住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分布位置和輪廓形狀。對此,教師可以將這一知識點設計成拼圖游戲小視頻,將靜態無趣的知識記憶課堂變成活潑有趣的游戲過程。教師首先可以將微課設置成前中后三個部分,在前面部分展示我國34個省份的代表事物或典型標志,以達到啟發學生聯想思考的目的。如用黃鶴樓來代表湖北、用大熊貓來表示四川、用呼倫貝爾草原表示內蒙古等,這些精美的建筑、可愛的動物、漂亮的風景能夠引發學生的無限向往,讓學生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也能夠幫助學生普及常識,了解34個省份的代表性事物,點燃學生的記憶興趣。在微課的中間部分,教師給學生展示一張中國地圖,將上面的省級行政單位名稱擦掉,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各省份的輪廓形狀寫出省份名稱、省級行政中心和省份簡稱。學生以小組合作、資料檢索、代表事物聯想等方式能夠相對容易地填寫出正確答案,最早完成游戲任務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微課的最后一部分則只給學生一張中國地圖的外在輪廓圖,在上面標出各省份的名字或者簡稱,但沒有各省份對應的輪廓,要求學生同樣以游戲畫畫競賽方式畫出各省份的輪廓圖,將省份名稱、簡稱、省級行政中心與省份輪廓等知識點牢牢關聯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趣味活動來強化自身對識記性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利用微課的專項化特點來突破應用性和綜合性教學難點
初中地理學科中的應用性知識難點與綜合性知識難點都要求學生具有完善的地理知識結構體系,掌握多種實用的讀圖技巧與客觀的地理規律。在教學這兩類知識難點時,教師不可操之過急,而應該有條有理地利用微課的專項化特點來攻克難關,圍繞具體的地理知識規律和章節知識點來進行針對性的解釋和展示。教師可以將一些知識記憶量大、知識分布零散的地理知識制作成專項化的思維導圖微視頻、民謠諺語微視頻、口訣歌曲微視頻,配上動聽的旋律、卡點的節奏、直觀的視頻畫面來幫助學生快速記憶,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為解決應用性地理問題和綜合性地理問題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我國的疆域”這一知識點時,使用常規的記憶方法難以讓學生牢固掌握那些與我國接壤的周邊國家和海域。對此,教師就可以使用歌訣記憶法,將歌訣、歌訣內容畫面、歌曲伴奏等綜合在一起,設計成以“我國疆域”為主題的微課,讓學生唱著歌就能將地理知識牢牢記住。“北面俄蒙古,朝鮮在東岸,西北哈吉塔,三個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國在西南,西邊巴和基,還有阿富汗,南方三國家,老緬和越南?!边@樣對稱的歌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配上各個周邊國家的一些人文習俗畫面,展示各周邊國家與中國的接壤位置,就能幫助學生構建出全面系統的中國疆域知識體系。再例如,教師可以圍繞經緯網地圖、等高線地圖、地形剖面圖、氣候分布圖、輪廓圖等常見的地圖來設計針對性較強的專項微課,將讀圖規律和技巧整合成系列的微視頻,某一種圖形的讀圖研判技巧對應一個微視頻,以先解析案例,再總結規律的方式幫助學生牢牢掌握各種地圖的讀圖方法,確保學生在解答應用性與綜合性題目時可以快速地找出讀圖規律。例如,針對等高線地圖,就圍繞“凸高為谷,凸低為脊”的規律來講解案例,幫助學生掌握這類圖形的解題關鍵在于查看等高線的彎曲凸向,同時利用微課來生動詳細地展示等高線地圖的讀圖步驟。一讀數值:同線等值,相鄰兩條等值線,相差一個等高距或相等。同時,讀數越大,海拔越高;讀數越小,海拔越低。二讀延伸方向:等高線延伸方向代表地形走向。三讀彎曲狀況:凸向數值大的為山谷,凸向數值小的為山脊。四讀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說明這個地區內的海拔相差越大,地勢越陡;反之,越緩。五讀介于兩等值線間的異常區域:介于兩等值線間的局部小范圍閉合區域的數值特征—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再例如,同樣可以用微課展示讀地形剖面圖的流程,要求學生使用先判斷地區地面高低起伏,再配合地圖文字及地形相對位置的方法來讀圖。綜上所述,微課融入了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和素質教育理念,其兼具短小、精悍、生動、形象、針對性強等特點,能夠全面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幫助初中生全面、客觀、多角度地理解地理知識,看待地理問題,使地理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風采和面貌。初中地理教學有四類教學難點,包括抽象性知識難點、識記性知識難點、應用性知識難點、綜合性知識難點。對此,建議教師利用微課的動態和直觀特征來突破抽象性教學難點、利用微課的游戲性和趣味性來突破識記性教學難點、利用微課的專項化特點來突破應用性和綜合性教學難點,以達到降低初中地理教學難度,高效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翠平.微課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華辭賦,2019(02):130.
[2]鄧倩倩.“微課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卷宗,2018(20):140.
[3]楊芳,向繼德,石敏軍.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利用微課突破重難點[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3):45-46.
[4]童凌燕.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點和應用對策[J].散文百家(下),2017(8):275.
作者:張招云 單位: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濯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