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7 16:36:13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教學探索3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的教育國際化源頭可追溯到清末的同文館,現如今人們對外語學習的重視和熱情,也是教育國際化的體現。然而,對于教育國際化的追求僅僅局限在外語學習上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保?]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中的社會參與維度,也強調要在國家認同的前提下,具有社會責任和國際理解意識。不難看出,國際理解已經成為了全球公民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小學語文的基礎性和人文性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依據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和全球意識,積極探索合適的方法和路徑,將國際理解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2]。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價值
(一)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和大變革時期,國與國之間處于休戚相關的狀態,全人類正面臨著諸如新冠疫情、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挑戰,這些問題不單單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各國共同努力才能夠改善并解決的,才能夠實現全人類及自然界的和諧發展。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希望各國在謀求自己國家發展的同時,要有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共識;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現。在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背景下,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提升涉外辦學效率、有效擴展雙邊多邊教育合作等系列對外開放教育意見,同年頒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文件中,明確提出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國家的頂層設計還是現實情況考慮,只有具備國際理解素養才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校教育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關鍵路徑,小學語文作為人文素質類的通識課程,將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內容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比單純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效果要好。
(二)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為了教育能夠跟上時代發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1999年開始,已經進行了幾輪不同方面的改革,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指導下,教育在不斷地走向國際化。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中就提出當今世界需要人們具有創新、開放的思維與眼界,這一要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要求一致。另外,基礎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國際理解作為一種價值觀教育,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深刻理解了教育國際化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并在實踐上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培養具有全球發展理念的現代公民。
(三)拓寬語文教學的視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能夠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基礎,例如語文的閱讀能力對于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閱讀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到數學學習。另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綜合性的,語文課程的豐富性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無論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還是教育技術手段的豐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都要立足全球視角,因此要拓寬語文教學的視野。從教育國際化的視角出發,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重新審視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夠使語文教學多元化,建構積極、開放、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而且能夠致力于培養面向世界和未來的青少年,打開他們眺望世界的窗口。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我們也需要正視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是語文學科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除了必須具備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外,豐富的國際理解知識和滲透國際理解內容的方法也是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目標定位存在偏差當前,很多中小學對于學生國際理解教育的培養存在目標定位上的偏差,單純地將其認為是“國外了解教育”,并希望能夠通過各種形式多變的活動來體現學校的國際理解教育,而缺少對于國際理解教育系統的研究。一方面,國外文化知識是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但對小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應該將目標定位在滲透國家民族意識的基礎上,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而不應該僅僅是向學生輸入知識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學校開展的國際理解教育活動存在“高大上”“形式化”的現象,并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的體驗感。另外,在“課時保障”和“學生負擔”的關系上如果處理不好,會存在“被邊緣化”和“學生負擔加重”的現象,不僅違背了當前“雙減”政策的要求,而且達不到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
(二)教師國際理解意識淡薄教師作為學生知識的引導者,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具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在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不難發現教師的立足點往往放在如何教學生學好語文,而不是用語文教學生,語文學科的價值也就沒有充分得到體現。在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國際理解意識還比較淡薄。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師沒有對課標進行深入的解讀,只是將落腳點放在各階段需要達成的識字、寫字、閱讀等目標上,而沒有認識到培養具有開闊的眼界、創新和開放思維的學生,也是課標對于語文學習的要求。另外,由于現在極少有學校能夠針對國際理解教育制定具體的考核方案,這就導致無法對其學習過程進行激勵、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課業教學負擔較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任務也比較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國際理解教育的探索上,學校也沒有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專業性和實操性的培訓[3],教師在國際理解方面的繼續教育沒有得到保證,而且國際理解教育是非應試的教學,短期來看無法進行衡量,因而教師在這方面的關注度也不高。
(三)國際理解教育形式單一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探索、求知、實踐的動力[4]。因此,教師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變得尤為重要。目前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國際理解教育還停留在知識的普及上,長此以往用相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會降低學生對國際理解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對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持續性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具有豐富的國際理解內容,教師往往依靠教材文本,通過顯性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雖然顯性教育也會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但是語文教師也要認識到僅有顯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對于國際理解教育來說,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更能夠達到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在教材文本中挖掘國際理解教育元素如今小學語文的教材文本中選用的國外作品一共有37篇,這些作品涉及的國家主要有德國、蘇聯、丹麥、美國、日本、法國、捷克、意大利、黎巴嫩等。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材中國際理解教育內容的選文比較廣泛,學生能夠從教材文本中了解不同國家的山川與風俗、思維與行為方式、戰爭帶來的危害、人類的發展與成就、保護環境的共同體意識。另外,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板塊,也涉及了國際理解的內容,例如四年級上冊“我們與環境”、五年級下冊“我是小小講解員”、六年級上冊“意見不同怎么辦”等,這些教材文本都可以成為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元素。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顯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教育,也可以將國際理解教育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其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5]。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五年級上冊)這篇課文在最后一段中描寫了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的種種惡行,我們可以借此文本,增加一個設問:其他國家是否有類似的遭遇?這樣的設問既讓學生感受到優秀文化被毀滅的惋惜,也能夠理解到追求和平的意義,體會到戰爭帶給世界的危害。在語文教學中,這種隱性的國際理解教育資源比比皆是,只要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就會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素養。
(二)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內容小學語文課堂是開放的課堂,不僅體現出保護學生思維的開放性,也體現在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上。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就是想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尤其是在“雙減”政策的落實下,課堂的有效教學更是教師所要追求的目標。因而,國際理解教育的滲透可以關注課前的五分鐘,將這五分鐘的時間交給學生,只規定相關內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學生可以從新聞中關注國內外的大事,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也可以選擇熟悉的國家,進行中外對比。這樣的形式,在課前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從課下的放松狀態中逐漸過渡到上課的狀態,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另一方面,課前的演講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表達的清晰度,同時也擴寬了每個學生的知識面。除了形式的多樣,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涉及到國際理解教育的內容時,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國際理解的閱讀鏈接,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又積累了課外知識[6]。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知識,教師首先應該提高對國際理解教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夠更好地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三)在實踐活動中豐富國際理解教育形式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以注重書本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在課外活動中的學習。然而實踐活動是檢驗學生國際理解素養的重要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加學生關于國際理解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對國際理解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例如,成都市武侯區實施中國文化浸潤工程,師生為外籍人士參觀成都名勝古跡當導游,還實施一系列中外融合的工程,全面建設了當地的國際理解教育基地[7]。另外,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聯合國大會的活動,選擇國際上熱點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則是不同國家的代表,在參與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又培養了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培養其國際素養的重要因素,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將單純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加強了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
(四)在班級中營造國際理解教育氛圍眾所周知,班級中的顯性文化對學生發展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生活在充滿文化氛圍的班級中,自然會形成濃厚的學習風氣。從古時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再到“孟母三遷”的故事,都體現出了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班級作為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班級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可想而知。因而,在班級中營造國際理解氛圍是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班級中無論是黑板報、墻報,還是活動角的建設,都可以作為營造國際理解教育氛圍的小天地。通常小學班級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會擔任班主任,那么班級文化建設是其工作的重要部分。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選擇一小塊區域,作為國際理解教育學習的板塊,根據近期的時事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分小組帶領學生進行隨時的更新。
四、結束語中國正處于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各國正逐漸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教育作為人類走向世界的基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業,想要實現人類的和平共處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際理解教育。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密切關系,社會的發展促進教育內容的發展與變革。因此,時代發展給語文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升自身的國際理解教育素養,開展具有中國元素的國際理解教育[8],從而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視野的學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讓我們的學生擁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促進世界繁榮,建設人類美好未來。
作者:萬正維 禚孝宇 單位:成都大學
小學語文教學探索2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是學校、教師、家長關注的焦點。小學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的起步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對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有重要意義。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標要求與新時代教育發展目標,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學生自主參與對知識的分析、探索、建構過程,是其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此,若想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改變教學模式,合理定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紤]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我針對閱讀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以《鎮定的女主人》一課為例,在閱讀后,我給學生布置了自主學習任務:默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保姆神態與動作的句子,并對句子進行分析,圈出其中關于描寫的詞語;通過全文閱讀,分析女主人對保姆做了哪些吩咐,可與同桌、前后桌進行交流。第一項任務通過認真閱讀即可完成,很多學生并沒有與同學進行交流;而第二項任務需要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的情感與脈絡,需要與同學進行討論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干預或強制改變學生的想法,而應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反饋了解其學習能力及存在的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帶著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斷產生探究的興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自主學習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基于合作學習,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隨著學生理解與分析能力的發展,所學內容難度也逐漸升級,不少學習任務都需要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利用所學知識共同解決問題。這是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合作探究任務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完成,還可以在課下完成,最終由師生共同點評、總結。以習作教學為例,習作是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但小學生習作常出現表意不明、邏輯混亂、語句銜接不暢等問題。與其他教學內容相比,習作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意義重大。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我組織學生成立了習作小隊。每個小隊有4~6名成員,每周選定成員感興趣的話題寫2個片段。一名成員朗讀自己的習作時,其他成員要寫出感受與改進意見。這種習作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下活動,使學生的課下活動時間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還使學生理性、客觀地認識習作,克服畏難心理,逐漸產生習作興趣,養成自主習作習慣,提高習作能力,有效地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綜上所述,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不僅對提高小學階段學習效率有著重要意義,還影響著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穩步發展。
作者:王萍 單位: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鎮南街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探索3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受到了關注。審美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能夠促使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自身的想象、拓展思維,在領悟美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感悟和體驗,有效提升他們的語用能力和審美鑒賞力。由此足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審美素養之于學生成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及其價值。也正因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學生語文審美素養的培育及其引導,并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予以培養。語文教材精選了多篇優質的文章,語言形式也靈活多變,蘊含著豐富的審美素養元素,對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這便為小學語文教師立足語文學科特色實際,巧妙而靈活地面向學生培育審美素養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語文教育實踐經驗,淺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這一主題進行細致分析、闡述與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培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塑造了很多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這不僅是學生語言知識習得的過程,也是文學鑒賞的有效載體。在引領學生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品的語句和情感,將人物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感受,建立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通過解讀藝術形象的方式進行審美鑒賞,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審美情境的快樂,對其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閱讀,構建具有語文味的閱讀教學體系,用文學藝術的雨露浸潤學生,促使獲得感官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解放,這也是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其一,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語文學科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審美對象,通過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應對課文中的意向、色彩、形態等進行感知,然后整體把握文本意向,最終上升到審美知覺層面,促使學生審美思維的形成。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促使學生審美創造力得以提升,真正意義上構建具有情感的課堂,促使學生審美感知力的提升。其二,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審美感知力作為學生審美想象的重要樞紐,需要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進行聯想,領悟作品的深層內涵,為作品的再創造奠定基礎。其三,促使其進行審美創造。學生審美創造力的提升需要深入文本當中,再從文本中跳脫出來,形成獨立的審美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豐富學生的情感,促使其理性思維的形成,進而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審美鑒賞力詩文鑒賞是學生體驗語言文字所營造的意境的過程,以達到深刻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為目的。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就是學生心智活動的一次審美體驗,能夠促使其產生審美聯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善于運用聯想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同一作者的作品進行感知,自主地融入作者的所見所聞當中,實現跨時空的意向重組,促使其深刻挖掘作品的深層意愿。審美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特征的重要體現,能夠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科之間的距離,使其真正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這對于喚醒小學生語文學習熱情,使得其始終充滿積極性的高效學習語文知識顯然有著極為突出的積極意義與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培育的現狀
(一)應試教育隱形指揮在應試教育理念的隱形指揮作用下,教師的教學活動也以學生的升學為宗旨,這樣就很難顧及審美情境的創設,學生無法真正感知文本所蘊含的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將時間花在大量模擬試題上,采用機械式訓練的方式,這與語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馳。對優秀的作品教師沒能引領學生細細品味,學生對文中所塑造的形象美感知不到位,嚴重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體驗,也使其審美素養的培育成為無源之水。這樣的教學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
(二)教師忽視審美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訓練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課堂的掌控權完全在教師手上,學生這種被動式的學習狀態難以激發其審美的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單純以知識的講解和技能的訓練為主,較少涉及對文本意向的分析,缺乏對文字語言的品味與感悟,這就很難提起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擔起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重任,意識到素質教育理念下美育的重要價值,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帶領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感知美、享受美。
(三)學生缺乏審美體驗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是從語言文字中捕捉情感的過程,在情境中進行情感投入,實現對文本內容的再創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取代,統一的教學模式和固定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形成了語文學習的思維定式,這種“主宰”學生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獲得審美體驗,也使得他們逐步喪失審美的興趣,難以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培育的策略
(一)提升自身品德修養,加強自我審美素養1.提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作為審美素養教育的實施者,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自身審美感知力的提升,能夠對審美對象做出情感反應,擁有將感覺材料轉化為形象認知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審美因子,并將其完整地傳達給學生,引導他們感知美、創造美。例如,在學習《煙臺的?!愤@節課時,筆者設置問題:“大家說一下這個季節的海有什么特點?哪些語句最能表達海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這樣一種挖掘文本審美元素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增強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促使其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形成審美感知力。2.提升教師的審美想象力。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豐富自身的審美想象,更好地開展審美教育。例如,在講《長江之歌》這節課時,教師首先應產生豐富的想象,然后引領學生感受長江宏偉博大的氣概,促使學生建立對文本內容的感性認知。3.提升教師的審美創造力。首先,教師應強化自身的知識儲備,拋棄陳舊、落后的教學思想,運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構建具有深度和廣度的語文教學體系。如教師可以閱讀《美學向導》《蔡元培美學文選》等書籍,提升自我審美素養,從固有的教學思維中跳出來,更好地落實審美教育。其次,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差異化的美育技巧,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開展針對性的審美教學活動。最后,教師要設計精細化的審美教育活動,在實踐中檢驗,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美、創造美,促使其審美素養的形成。
(二)強化文本內容解讀,強化學生審美感知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審美元素,也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是學生審美素養提升的語言材料。首先,感受文本的字詞美。語言是文學作品的物質基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更好地進行審美表達。其次,感知文本的意蘊美。思想是人類實踐所得到的啟示,學生具備審美思想,有助于強化他們的審美感知。教師通過帶領學生挖掘文本的意蘊美,感受歷史文化所沉淀下來的豐富思想和審美品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例如,《珍珠鳥》這節課講述了小動物的可愛與機敏,只要我們與它們建立信任關系,便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情感。通過寓言和童話故事這種淺顯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美的內涵,傳遞美的思想,促使其主動思考,獲得深刻的感悟。最后,體會文本的自然美。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通過描繪自然景物來表達美的文章,觸動著人心,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仰之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與體悟,在腦海中形成對大自然的審美想象。如《祖父的園子》,作者用輕快的筆觸將學生帶入園子中,感受作者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自然類文章的描寫,運用平淡的語言在不經意間彰顯美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反復朗讀,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有效提升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審美感知力。
(三)營造文本審美意境,激發學生審美想象教師在帶領學生品味語言材料的過程中,應在“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讓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情感表達的生命力,促使其感受文化的熏陶,獲得精神品格和審美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夾竹桃》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創設了直觀化的審美情境,開啟學生的審美思維,將他們帶入夾竹桃的美景中,從而更好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通過這樣一種審美意境的營造,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從學生的審美情緒出發,有效強化學生的審美心境,促使其與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對話式的學習模式,改變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獨角獸”的尷尬境地。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學生進行審美創造提供素材,讓文本內容與形式達到高度統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教學模式相得益彰,是激發學生審美想象的有效載體。多媒體課件通過意境的創設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對美產生追求和創造的欲望,有助于提高他們品鑒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四)構建開放學習空間,引領學生審美創造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過程中,不應拘泥于教材內容,應為學生審美創造活動設置新的增長點,即拓寬語文教學內容和范疇。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延伸作家的其他作品,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實現其審美素養的升華。課外閱讀能夠拓寬語文教學資源,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對其審美創造性活動的進行有著積極意義,同時,課外閱讀能夠拓寬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空間,更好地培養他們自主進行審美活動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學習《如夢令》時,教師可以穿插《聲聲慢》進行拓展性學習,一方面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整體性的解讀,讓學生的審美體驗達到新的高度。學生審美創造力的提升不應僅停留在詞句的鑒賞上,還應對文字背后的意向進行深度分析,挖掘文本內容的美點,體會語言文字的深層內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我國的經典名著《西游記》,該作品通過曲折的情節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師徒四人歷經磨難取經的故事。通過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可以有效拓寬他們的精神空間,增強他們對知識的探索力,同時,也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學生語感的培養,有助于強化他們的語言感知力,促使其進一步拓展心靈思索,實現審美創造。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在不斷提升,也更復雜。這就需要教師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注重挖掘文本中的審美教育內涵,通過為學生營造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促使其審美創造,從而產生審美情趣。
(五)滲透審美素養理念,完善教學評價機制由于應試教育的痼疾,小學語文教學中鮮少開展審美教育活動,這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盲點。目前,關于小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考試中的死記硬背思維和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都是當務之急。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評價是對學生閱讀感知、體驗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考查,需要教師多角度、有創意性地進行評價。如教師在評價學生閱讀能力時,應摒棄一些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重在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突出直接思維的形成,將重點放在對文本思想情感領悟的層面上。
在完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關于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應通過讓學生闡述文章大意的方式檢驗他們的語言領悟力和感知力;關于審美素養的考查,教師應摒棄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在學生深度咀嚼文本、品味文字的基礎上,考查他們審美體驗的程度,促使其著重挖掘文章美的元素,進而獲得精神的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同時,還應注重知識之間生態關系的構建,樹立語文學習的整體觀,在語文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感受審美的真諦,從而更好地將審美素養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傊?,針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陷入刻板教學誤區的現象,教師在注重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知識水平提升的同時,還應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審美素養是小學生語文學習應具備的必要素養,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現狀開展審美教育,促使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美的感受,強化他們的語言感知力。在日后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將進一步積極探討培育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其他可行方式方法,尋找更多有效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教育策略,并對其進行歸納與理論升華,以望給予更多小學語文教育同仁教學以積極啟示,推動其共同參與到小學生審美素養培育的行列中來,既傳授語文知識,又培育審美素養,讓學生在語文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獲得更好的進步及其成長,也為其長遠化的可持續發展積淀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陳雅玲.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策略[J].語文新讀寫,2020(09).
[2]李程.素質教育背景下審美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路徑探究[J].神州,2019(21).
[3]郭詩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之審美鑒賞與創造初探[J].數碼設計(上),2019(05):45.
[4]李曉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探討[J].甘肅教育,2021(04).
[5]尹淑玲.對小學語文審美素養教學的思考[J].軟件(電子版),2019(05).
作者:王紅 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蘭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