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5 10:28:03
序論:在您撰寫微課程建設分析3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護理教學是醫院培養優秀護理人才的重要活動,除聘任專業技術過硬、臨床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外,根據醫院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也是影響臨床護理教學質量的關鍵[1]。中醫護理與常規西醫護理相比,對護理人員的中醫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水平要求更高,護理期間常常需要實施各種特色中醫護理技術,中醫四診、辨證施護等項目開展也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加強護理教學管理、規范護理教學流程、提高護理教學質量,對提升醫院整體中醫護理服務質量,以及促進醫院中醫護理管理標準化建設和發展有重要意義[2]。目前國內多數中醫院校和中醫醫院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開展中醫護理教學培訓,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學內容死板和過于程式化,帶教老師只會按照教材和大綱內容開展教學,在培養中醫護理人員個人實踐能力、臨床經驗和中醫護理技術方面普遍效果欠佳,也無法滿足中醫多元化、特色化的教學需求,很難培養出更優秀且具備更高素養的中醫護理人才,因此近年來國內許多中醫領域專家學者和臨床教育工作者都開始把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中醫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方面[3-4]。本研究就“微課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在提高中醫老年科臨床護理帶教水平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醫院中醫老年科進修或者實習的70名護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名。所有參加本次教學的護生都為女性。對照組年齡在22~33歲。觀察組年齡在22~32歲。納入標準:學習期與本次研究時間段相同;符合本次研究標準;自愿參與研究;中醫護理專業畢業學生。排除標準:一般資料不全者;不能主動配合參與相關調查者;存在嚴重曠課、缺勤,且占總課時15%以上者。所有參與研究護生均了解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開始。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臨床護理教學模式管理。教學活動開展以教學大綱為指導,教學工作圍繞帶教老師進行,教學方法包括理論知識講解、護理查房、分組帶教等,配合臨床實踐操作訓練,期間帶教老師做好監督指正工作,為護生解答各種學習的疑惑,教學結束后進行效果評定,提出意見,在下一輪教學中做出調整。觀察組采用“微課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管理。帶教團隊規劃微課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制定參考《中醫護理學》,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設教學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中醫護理理論課程、中醫護理技術實訓課程以及經典案例等。微課所用的教學課件、案例資料均收錄至網絡教學平臺課程資源內,學生登錄平臺可隨時查看,方便預習和復習相關課程。教學團隊在微課堂中融入中醫老年科護理相關內容,構建相對應的護理培訓課程體系,開展分階段培訓,在課程內融入中醫護理基本技能、臨床實踐和中醫藥文化感情等內容,保證學生掌握中醫護理基礎知識的同時,持續提高個人素養和能力。教學期間結合案例導入法,帶教團隊根據中醫老年科收治患者特點以及實際臨床教學工作現狀,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作為教學案例,分別在各個診療階段設置教學問題,例如核對患者的各項檢查數據、記錄患者身體狀態變化、明確患者診斷依據、提出類似疾病的鑒別方法等。教學開始前帶教老師將學生劃分多個小組,將提前準備好的病例資料下發,包含病例的基本資料、各項檢查報告、實驗室檢查數據資料等,最后設置多個教學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可通過查閱文獻、書籍、既往病例資料以及小組討論等方式尋找答案,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問題解決成果,并提出組內具有爭議的問題,向帶教老師請教,帶教老師協助解決。后續召開教學研討會議,各小組匯報自身的學習成果和學習問題,帶教老師團隊負責統一回答處理,深入講解所教知識點中的難點和重點,從多角度分開闡述,從醫院病歷信息系統中調取同類型的經典案例給學生分享,結合實際案例講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期間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大家互相討論,共同提升。期間還可結合其他臨床教學方法,如PDCA、多維體驗教學、情景模擬演練、角色交互體驗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色和場景下感知臨床工作的狀態,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教內容。教學期間要著重規范學生的技術操作,如操作方法、操作流程、風險防控等,在完成各項技術操作的同時,確保患者安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積極性和醫院口碑。所有學生均在教學結束后進行成績考核。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護生護理教學成績:包括中醫護理理論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兩項,兩份考核問卷的最高分值均為100分,考核得分越高表示護生中醫護理理論知識掌握度越高或中醫護理操作能力越強,也間接反映教學效果越好。②比較兩組護生個人能力評分:通過量表評分的方式進行評價,考評內容包含五個大項,下設多個小項,每個大項總分值為100分,量表評分越高表示護生護理個人能力越強。③比較兩組護生滿意度: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含四個主項,每項最高得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生的教學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生護理教學成績比較觀察組護生護理教學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護生個人能力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生的個人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護生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生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中醫護理實踐教學一直是中醫臨床帶教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因中醫護理技術更具專業性和經驗性,所以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個人素養要求也更高,提高臨床護理帶教水平,是保證中醫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5-6]?!拔⒄n程”是近年來國內提出的新型中醫護理教學方法,近年來有研究指出“微課程”與PBL教學法聯合運用在加速中醫護理人才培養中效果突出,為進一步明確其實際價值,本研究進行了相關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教學成績考核結果優于對照組,個人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護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可以體現出“微課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的臨床優勢和應用價值[7-8]。王凌雁[9]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論一致。本次運用“微課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于中醫老年科臨床實習護生教學中,不僅改變了傳統護理教學主體和側重點,也從多方位調整了中醫護理教學的工作流程,帶教團隊更加重視中醫護理技術實踐能力教學,以提高護生中醫護理技術實踐能力為目標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教學、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演練和思維引導教學等,帶教老師從旁輔助和指導,所有教學活動均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更有利于培養其獨立創新、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10-11]。
案例教學法是中醫護理技術實踐訓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典型案例教學以及開展操作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教學知識,積累操作經驗,還能在帶教老師督促下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期間帶教老師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梳理整合所教內容中的重點,結合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讓每位學生都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中醫護理實踐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專業素養均有積極意義[12-13]?!拔⒄n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老年科臨床中醫護理帶教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啟發學生創新性和團隊合作意識,更加適應未來醫學領域發展需求,微課教學配合實踐訓練開展,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積累護理經驗,深入理解各種護理操作體驗,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更愿意主動投入到護理探索的項目中,對推動整個中醫護理事業發展也有積極意義[14-15]?!拔⒄n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臨床護理帶教管理工作中優勢明顯,在幫助醫院培養優秀中醫護理人才以及中醫護理團隊建設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中醫護理帶教管理方法,有深入探索和完善價值[16]。
綜上所述,中醫老年科臨床護理教學管理中運用“微課程”基礎下的PBL教學法,能有效提升護生教學知識掌握度,激發護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提高護生專業能力的培養質量,加速中醫優秀護理人才隊伍建設,教學滿意度高。
作者:劉經英 沈君霞 張紹文 王微 單位: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微課程建設分析2
一、引言
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越來越突出的環保問題與國家最新的工業發展政策相聯系,通過學習相關的法律和規章,使學生的整體能力得到持續提升。作者根據環評企業的現實需要,實施了以互聯網+為基礎,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案例教學”、“課程思政”等教學方式的創新,探討了課程體系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和課程評估等課程的實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向社會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EIA的特色
EIA是一種綜合應用的學科。首先,這門課包含了許多前導的專業知識,比如:大氣、水、土壤、固廢、振動、噪聲、電磁輻射等環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課程,還有水文與水文地質學、環境監測、生態學、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等課程也與它有內容交叉;其次,環境影響評價所包含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環境標準、政策性文件等方面的問題,近年來不斷地進行著快速的修訂,暫時還難以在整個教學系統中將所有的知識都解釋的明明白白,只有盡量讓他們學會如何去理解;第三,EIA最終目標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而在實踐中又要對工程項目進行工程分析,這其中牽扯到的問題很多,編寫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對環境工程的學習和研究都有待提高。
三、EIA教學模式的研究
建立環保工程課程的課程設置,能否涵蓋環保咨詢、工程、運營等方面所需的知識,對于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環保評估課程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一)沒有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現行的教學方法多采用“老師教、學生學”的理論,內容分布廣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為“被動”,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在課堂上容易產生死記硬背的情況。
(二)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畢業生進行回訪,結果表明:“EIA”是一種技術工作,是大學生最重要的工作領域,但由于其與教科書的知識缺乏關聯,往往需要從實際的工程案例中進行再學,沒有實踐技能的培訓無法適應應用型院校的教學發展需要。
(三)教學材料缺乏與時俱進,沒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不斷修訂,《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169-2018)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但由于目前的教學材料都沒有及時更新,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工作需求。只有通過加強自主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新的政策環境。
四、以工程為導向的EIA教學模式的改革探討
(一)以工程為導向的教學系統的構建經過對20余個當地的環保公司顧問的調研,我們認為,“具有獨立編寫EIA報告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條件。作為一種實踐類的課程,EIA必須與所建設的項目在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相聯系,綜合分析、預測和評價對環境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作者認為,在工程分析、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等方面,不能將其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針對目前應用型院校的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現狀,本文“以工程項目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把教學與具體的項目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理實一體、結構緊湊的綜合型教育體系。圖1是總體的課程體系的總體思路,采用“以項目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的。項目2是以“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的,即按照不同的課題類型,由教師為其準備材料,從而實現了自主思維的目的。圖2是項目2的教學思路。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使用微課程的教學視頻,讓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線上學習。教師利用網絡搭建了一個網絡互動的平臺,安排學生的作業以及答疑,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技能。引入作業,進行基本的知識考核,通過視頻講解和課后作業四個環節,實現了“以作業為驅動,以知識為導向,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以“物料平衡”這一章為例,圖3為“物料平衡”章節線上課程體系結構圖。任務1.3物料平衡在線上進行解析、解釋,以幫助學生們在實際操作中克服了線下的困難和難點,鞏固了自己的知識庫。圖4為線下授課方式的架構。通過“網上+線下”的混合模式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興趣和綜合素質。第一步共性分析第三步優秀作業學生講解+討論+分析第二步問題作業學生講解·討論+分析第四步問題答疑+實際案例時長:30min時長:30min時長:15min時長:15min圖4線下課堂教學模式結構圖
(三)在課程考核中引入工程案例,建立全程評估系統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創新的技能,EIA的教學評估內容包括:(1)對日常學習的評估。將學生的日常出勤、工作的完成、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作為評價的一部分,分值比例設置是30%。(2)對實踐環節的評估。按照項目環評報告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分值比例設置為30%。(3)對成績的評估。以開卷或閉卷形式考查課本中的知識要點,為日后的EIA合格提供依據,分值比例設置為40%。
(四)在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大學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到課堂中,以提高環境保護觀念。在環境影響評價的教學過程中,應將遵紀守法、愛護生態環境、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等方面融到教學中。參與綠色旅行、降低空氣的污染、降低噪聲污染、垃圾分類投放等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環保專業學生更應示范在先。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在公司擔任環保工程師或行政主管職務時,對公司的達標排放要進行嚴格的管理。導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環境職業素質;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是新世紀的環保人的奮斗目標。
(五)邀請企業工程師入課堂邀請公司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人員及業內專業人士講授。介紹最新的政策、導則、法律、法規等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加深了對未來工作的理解。
五、“互聯網+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引導下的“教”與“學”
以網絡技術和網絡思想為基礎,建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探索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模塊式教學模塊式教學是在一個復雜的問題中,將一個體系分為多個模塊,從上到下進行教學。各模塊具有各自的特殊的功能,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知識進行整理,將其劃分為相關的知識模塊,包括:《環保法律、環保準則》、《水污染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知識模塊。1.構建“微課”微型課程以特殊的受眾為對象,以具體的知識為載體。微課本身還是要有系統的,一套微課程所傳達的內容應該是完整的,例如,微課層次上的水環境影響評價可以分成四大塊:(1)水環境評價的內容和步驟;(2)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和預測的技術和需求;(3)選取和運用水資源的影響評價模型;(4)對流域內的地下水環境狀況進行預測和評價。微型課堂學習支持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零散學習。通過微型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與微型課程相關的練習、資源都是相匹配的,通過網絡技術,各院校可以分享課堂。2.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改革傳統教學流程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老師把學習權利交給了同學,節省了教室里寶貴的時間。微課視頻,讓同學們在上課前進行預習,不限制觀看,并根據需要解答問題;在上課的時候,每個學生團隊來解釋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并對視頻中的問題進行提問,由教師解答。通過對環境影響因素的分析,使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更加深入。通過新課改,使學生從消極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學習,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性;二是老師從傳授知識到解答問題,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引導者。
(二)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項目教學法”指以整個項目進行教學的過程,旨在將理論和實際相融合,使其能夠發揮出最大的創新潛力,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規劃的時候,要將有關的評價因素嵌入到微課程中,然后在相應的評價元素上進行選擇,比如,對水環境的影響評價,就可以得到相應的需求,例如:評價級別和范圍,評價內容,影響評價和結論。在規劃階段,將相關的環境影響因素導入到環境影響評價的實例中,通過對環境影響因素的剖析,并對環境影響因素的影響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以課程為導向,讓學生從課堂到公司,以產業為中心,引進產業規范,把產教結合,把創業精神融入教學,讓同學具備解決現實工作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三)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以往以平時作業、出勤和期末考試為依據的傳統的課堂評估方法明顯地失效了。許多大學的課堂教學效果較差,學生的日常生活壓力較大,往往在學期結束后短期內進行“突擊沖刺”,以應對一門科目的一次測驗。課程評估模塊化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能將學生的短期內的緊張情緒,從各個單元和專案執行的各個環節中進行有效的分配,同時還能及時地掌握各個課程的教學情況,從而有效地進行教學、引導和提升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教育模型。
(四)執行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在整個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和推動學習,要強化與學生的交流,要對教學中的關鍵和困難給予及時的引導和協助,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讓同學們具備了對問題的解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的開放性、分享和合作意識。主要表現為:(1)個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積極性較低,特別是對長期的消極學習習以為常;部分學生因不能觀看錄像而無法在課堂上進行高效的教學;不管執行計劃,只要不讓課程失敗就行。(2)提高了老師的素質。老師既要有豐富的專業基礎,又要能親身參加工程項目,還要學會對整體的教學進度進行控制。翻轉課堂并不是循序漸進地進行,在課前不會有人提前預習,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讓學生提出問題和活動,許多東西都是臨時性的,無法提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教師從知識傳遞到對話者,從主角變成了導演,師生都是互相借鑒的合作對象。其次就是在一段時間里,老師們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準備課本,有些課程對技術的需求很高,從“以教為中心”到以“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這就需要教師們轉變觀念。
六、結束語
互聯網+的技術與思維在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與機會的同時,也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影響評價》課程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通過“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微課”等多種新型的教育形式,進行“課堂”、“微課”等多種形式的教學,進行“多種評估”,既是對老師的一種考驗,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考驗。為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專業的發展與完善,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高層次的應用技術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作者:夏婷婷 單位: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微課程建設分析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每一所高校學生的必修課,思政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始終,其通過加強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協同育人,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指導大學生更好地參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技術新媒體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思政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保?]會議的召開對推動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3]??梢?,高校思政課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OMO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新樣態構建
近年來,多媒體、云計算、5G通信技術等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得到快速發展,在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與迭代升級的時代背景下,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OMO與O2O(OnlineToOffline,即線上到線下)模式起源一樣,O2O原本是一種商業模式,其是將線下商業與互聯網相結合?;诖?,2017年企業家李開復在《經濟學人》雜志特輯發表專欄文章,文章的內容結合多個領域,描述了OMO即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4]。
OMO模式在商業領域有了一定的發展后,教育領域也開始對這種模式進行了開發和使用。OMO教學模式依據教育信息技術手段,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的優勢,通過平臺、層次、數據的融合,對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手段創新具有重要意義[5]。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各類院校正常的教學計劃,各類院校紛紛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利用最新的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線上教學。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如何繼續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成為高校教師關注的熱點問題。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基于這一背景,OMO教學模式的產生以及后續如何發展和使用更加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6]。
二、OMO教學模式與思政課教學的新挑戰
在我國,大多數學生從接受教育開始就有了思政的概念,中小學的思想品德課、道德與法治課、政治課等課程圍繞每名學生的學習生涯。傳統的高校思政課一般作為公共課進行講授,由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組成一個教學班級進行大班教學,這種教學管理模式能夠大規模地完成教學活動,課堂活動一般采用分組、點名、搶答、匯報等方式[7]。當下,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維表達方式與社交行為也在不斷發生轉變。大學生群體對新鮮事物的主動接收感知能力更強,喜歡挑戰新奇和有趣的事物,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當代大學生的群體心理素質發展特點較為吻合。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思政課教師與時俱進的能力不足,則容易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思想灌輸,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不夠凸顯。在傳統課堂學習管理模式下,教師處于課堂主導地位,課堂教學導向由任課教師決定,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主動性。而在網絡信息時代,學生更愿意通過瀏覽網絡教學資料、視頻等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變革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而將課程內容以精品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微課程,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這大大減少了學生對學習未知內容的焦慮心理。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對線上教學資源的使用較少,只有幾所名校開發了微課程,多數高校直接引進國內部分名校的網絡課程,這樣做會導致真正符合學校教學特性、專業學生特性的優質視頻課程較少,學生對網絡微課程的喜愛度、認可度較低。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課線上教學的實效性[8]。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高校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必然過程,加強優質視頻資源的開發,將理論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是建設思政微課程的有效途徑。
三、微課程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設計
如果說OMO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微課程的建設則是OMO教學模式的基石。OMO教學模式主要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部分,線上學習則更多地需要依托微課程,通過微課程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微課程的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時長的精短凝練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時集中精力,但是受時長的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往往也會趨于碎片化記憶,因此將線上微課程與線下學習進行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突破點,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教師微課程制作水平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制作微課程時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育技術與新理論、新觀點、新熱點相結合,以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收獲為出發點進行微課程的方案設計。教師在進行微課程開發前應進行資源整合分析,有效利用文本材料和網絡視頻資源材料。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利用新媒體平臺調研大量與課程相關的資料,設計符合課堂要求的微課程[9];高校應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培訓與指導,以保證其制作的微課程既規范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平臺管理微課程建設的核心和基礎是平臺的構建,要想課程得到大范圍的普及和推廣就需要有一個安全、穩定、智能的平臺,高校進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過程也是平臺建設的過程。因此,高校教學團隊應將視頻策劃、制作、上傳、后期運用管理等工作進行細化分工,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應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切實搭建一個完整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平臺,以此營造良好的思政課教學環境。
(三)設立互動機制微課程教學平臺應設立師生、生生互動機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除了與老師進行交流,還可以自由選擇與其他學生進行實時在線交流和討論,通過在線交流和討論共同解決難題。另外,師生還可以在在線虛擬社區共同探討問題,老師可以獲得問題反饋以不斷優化新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行為的產生,幫助更多學生高效地進行自主學習。
四、OMO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探究
有了微課程建設的基礎,高校思政課就可以通過OMO教學模式對線上線下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形成線上提前預習—線上自主討論,測試—線下創新課堂活動的良好閉環學習系統。
(一)線上提前預習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制作課程視頻來引導學生在線上進行自主學習,課前預習一直以來被視為教學的“關鍵環節”。利用線上課前預習,教師可以實現教學的“逆序創新”,實現先學后教,讓學生對學習課程的結構、重點難點有所了解,并找出課程的興趣點和疑問點,同時讓學生了解自己即將學習的課程,緩解其線下課堂學習的焦慮感。線上提前預習的關鍵點和難點在于思政課教師如何將課本上、課件上的理論知識制作成對應的短視頻。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性,教師在課程視頻設計上可以融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引發大學生的共鳴。以共青團中央制作的網上團課“青年大學習”為例,2020年2月,共青團中央邀請了關曉彤作為主講人進行了團課講解,講解的內容與往期相比無過多變化或創新,而僅僅是因為主講人的熟知度,使得這一期的團課觀看量創造了當時團課學習的較高紀錄。許多新媒體平臺擁有大量的愛黨、愛國宣傳的創意視頻資源,很多視頻也獲得很高的觀看量。相同或類似的學習內容因為主講人、視頻剪輯方法、傳播渠道的不同而導致學習效果千差萬別。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思政學習內容并不排斥,只是對部分講課方式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對微課程進行創新,融入動畫、VR全景體驗、360全景視頻、創意短視頻等元素進行微課程的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線上自主討論和測試在學習完線上微課程后,針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思政課教師可在線下課程開始前利用線上平臺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由學生自己提出課程的疑難點,其他學生進行解答及評價。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不僅可以找出課程中的疑難點,同時其進行自我討論的過程也是對一門課程深入了解的過程。這可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課程導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明確重難點。根據線上預習和討論的情況,教師在線下上課前發布相關測試,以此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以及本節課程學習的疑難點。
(三)線下創新課堂活動面對思政課教學理論知識過載的特點,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在線下課堂積極融入創新元素,如將相關主題微電影、主題演講、主題辯論、情景劇表演等形式融入教學場景。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該課程作為大學生入學后的第一門思政課,是學生加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的重要環節。教師在講授此門課程時,可融入主題演講、主題辯論的環節,針對每門課的內容讓學生準備相關演講,每名學生在演講后,教師對其講述內容給予評價,引導其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發展。每一章學習內容結束后,學生可自由組成辯論隊,對一些熱點問題展開自由辯論;教師、課代表等組成辯論評委,對辯論選手的辯論效果進行點評。這些課堂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提升自身能力的活動形式。以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為例,該課程講述了從鴉片戰爭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近代中國的波蕩起伏,有關這門課程內容的影視劇作品較多,如《鴉片戰爭》《我的1919》《長征》《建國大業》《建軍偉業》等。針對每節課的內容,教師可融入主題微電影、情景劇表演等元素,在課前播放篩選好的經典影視片段,讓學生通過影視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所學課程。
五、OMO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總結和展望
(一)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師信息化素質培訓高校思政課教師通常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部)教師組成,這些專職教師雖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但也存在年齡結構過于老化的問題,他們對新穎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和操作能力較差。要想構建完善的“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模式,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將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現代信息技術完美融合。教學資源優化不僅需要進行資源建設,還需要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進行系統的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使其掌握基本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使用方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促進思政課堂現代化的積極作用,有效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高校教學相關部門可與信息化建設相關部門定期開展交流活動,讓高校思政課教師互相分享信息技術的使用心得。
(二)注重方式平衡,多措并舉提升教學效果在OMO模式概念下,我們應注重不要出現“技術萬能論”“技術無用論”這兩個極端觀點,信息技術作為人類科技進步的重要象征,其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改革的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抓住這一機遇,合理利用技術手段,將線上線下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教師應避免出現過度注重線上教學,導致學生進行過多的碎片化、不規范的學習;或者過度注重線下教學,導致學生學習缺乏新鮮感和體驗感。高校思政課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突破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瓶頸,實現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轉型。
作者:逯明宇 高遠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