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15:43:09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心理咨詢技術應用其中,通過科學的、巧妙的手段來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梢岳眯睦碜稍兗夹g從教師、學生雙方面來進行教學考量,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師生雙方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相結合,從而起到實質性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1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的運用角度
1.1教師與學生
A.教師。《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實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一方面,最終目的是普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應有心理咨詢師的洞察力,能夠對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預防、識別、干預,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擾和問題,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有所收獲。B.教師和心理咨詢師的區別與聯系。從傳統意義上說,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教育與被教育或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師會在授課過程中傳授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的關系則是平等、信任、合作的關系,咨詢師會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幫助來訪者探索自身,最終由來訪者自己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教師與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存在著一定差別。教師權威之所以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教育觀念,是因為教師經驗豐富,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批判能力均在學生之上。這其實是一種內在生成的權威,是個人自然享有的、民主的、職能上的權威,可以稱之為平等的權威[1]。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將個體的主觀經驗、熱情、信念、價值等融入到具體的教育實踐當中[2],這與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通過傾聽、澄清、接納的方式來對來訪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咨詢師的角色不但與教師不矛盾,而且還可以被巧妙地運用到教學中,使教師更注重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C.學生。雖然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但師生互動模式重新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3]。在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中,大學生有兩個角色,其中一個是知識學習者的身份。學生在聽教師授課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上的進步與思想上的豐富,從意識層面獲得了如何解決某個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最根本的是要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創造知識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4]。大學生的第二個角色更值得關注,即心理困惑者。作為大學生,會在自我認同、人際交往、親密關系、學習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存在諸多困惑,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是解決困惑的有效方式。當學生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學習,教學模式也就自然而然的從傳授模式轉變為學習模式。將心理困惑者的身份注入課堂,能夠使學生擁有多重身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1.2理論與實踐
A.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心理咨詢是應用心理學科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理論建立在各心理學流派的基礎之上,是以具體實操為主要目的而進一步深化得來的,強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教師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之外進行大量的心理咨詢實務,掌握了大量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表現。在對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方面進行心理援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大學生在諸多困惑中表現出的輕重程度來進一步采取具體的解決方法。教師將自己在心理咨詢實務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積累的實踐經驗融入到心理健康課程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詳實的心理學習資料和有效解決困惑的途徑。B.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的評價依據是大學生經過學習之后是否真正解決了自己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將各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根本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等眾多專業課程的理論之上的,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深入探索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為目的的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咨詢是心理健康課程的理論基礎之一,也是必備基礎之一。除了各種理論知識的傳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心理活動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同樣重要。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無一不是運用心理咨詢的方法來進行的,這些心理咨詢常用的技巧使學生能夠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直接在課堂中呈現出來,同時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參與者與觀察者的體驗、分析討論與思考判斷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并在課堂之外繼續延伸,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在教師和學生腦中的呈現順序不盡相同,教師是先進行理論學習,后進行課堂實踐,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各種方式授課;學生則是先在實踐中產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后在課堂學習中了解具體的理論知識,再通過“知、情、意”等方式進行學習,最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實際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完成課堂學習。
2心理咨詢運用的具體方式
2.1認知層面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知層面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有關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清楚大學階段人的心理發展特征及異常表現,具備自我調適的能力。認知層面的知識傳授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就可以做到,線上教學模式亦是如此,均屬于教師面向學生的方式。認知層面除了必要的理論講解外,心理咨詢的案例分析也起到了較為關鍵的作用。案例分析法最重要的特點是突出的問題性和深刻的啟發性[5]。可應用的案例有很多,當前的社會現象、某些人物的事件、某個動態新聞等,均可作為案例材料,建議教師先根據自己在心理咨詢實踐中發現的大學生共性特點進行深入思考,后將案例引入課堂,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事求是地解決了學生遇到的困惑,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2情感層面
情感層面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體驗上。心理體驗是對經驗帶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和反思,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6]。學生可以通過心理體驗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能夠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心理狀況、行為能力等進行客觀評價,從而做到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積極進行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為達到這一目標,體驗式教學模式[7-8]開始被廣泛應用。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可采用的心理咨詢技術有很多,均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各心理咨詢理論流派的特點。其中,建立在精神動力學理論基礎上的心理咨詢技術包括意象對話、繪畫療法、心理投射等形式;建立在認知行為學派理論基礎上的心理咨詢技術包括角色扮演、放松訓練、心理測試等形式;建立在多種理論基礎上的心理咨詢技術包括心理劇和團體小組活動等形式。無論是哪種心理咨詢技術,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體驗中,人本主義學派的觀念都應貫穿全程,教師應該用以人為中心療法中的真誠、共情、無條件關注等態度來對待正在參與體驗的學生。同時,引導學生從體驗中了解到存在主義療法中提倡的責任與意志、孤獨與自由、生命的意義等內容。
2.3行為層面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為表現就是指學生在各技能層面的提升,如環境適應技能、壓力管理技能、溝通技能、問題解決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際交往技能、生涯規劃技能。行為層面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教師授課與學生互動體驗相結合,一方面教師在各項技能方面都有著較多的經驗,可以直接教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學生需要在實際體驗中多加嘗試,真正學會如何應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遇事不慌,處事不驚。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到的各種體驗技術與情感層面的內容是一致的,只是在行為層面更側重于學生是否能夠將從情感體驗中領悟到的知識貫徹到實際行動當中。例如,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能夠在不同環境中做出恰當的行為;通過放松療法在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能夠放松情緒,能夠有效進行壓力管理;通過情緒ABC理論對歪曲認知進行了解,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轉換思維,提升行動力;通過心理測試的方式進一步增強對自我的了解程度,找到符合自身特質的問題解決方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嬌嬌.解放教育學與教師權威的沖突與融合[J].教育發展研究,2007,(09):81-83.
[2]于文華,喻平.榜樣的效能:緘默知識視閾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10,22(02):49-53.
[3]劉洪深,黎建新.高校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01):52-53.
[4]劉獻軍.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8):1-6.
[5]倪海珍.案例分析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2,(06):137-139.
[6]石歐,侯敬敏.在過程中體驗—從新課程改革關注情感體驗價值談起[J].課程.教材.教法,2002,(08):10-13.
[7]高飛.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14(01):91-95.
[8]杜學敏,張穎.創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5,3(07):56-63.
作者:張佳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