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10:04:55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引言
時代的快速發展引來社會大變動,而教育更應走在時代前面,提前儲備人才,推動社會前進。“雙減”是一個信號,教育要提前抓,能力本位比知識本位更為重要。高校改革,教育變革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然而真正有效的變革應該以學生本位,回歸教育初心,注重學生內核性競爭力的培養,而非機械的知識技能傳授。新文科建設大背景下,藝術學作為八大文科門類之一,如何在這特定的時代命題下,有效、科學而又可持續地培養不被社會淘汰的高質量人才,是每一位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升級為門類的藝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及時回應現實需求,才能真正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全面構筑“新藝科”,推動藝術學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是“實現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自2012年新版專業目錄發布以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而最近幾年時間內,根據教育部公布的相關數據,服裝專業又面臨被撤銷的現象,服裝專業的整體減少給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育提出一定的警示[1]。服裝設計教育不得不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新時代的高校服裝設計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然而,衣食住行永遠是人類必不可或缺的。專業的裁撤并不代表人類不再需要服裝,人類對高質量生活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代表人類對高品質服裝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新時代的高校服裝設計教育面臨很大的機遇。科技的進步催生了大量新事物,面臨以數字媒體為引領的藝術設計變革浪潮,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的迅速發展,服裝設計人才如何出位,如何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維、新的技能順應時代發展,如何打破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專業的復合型人才。
2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服裝設計教育中的價值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支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及堅韌的民族精神,造就了大量獨具中華特色的民族服飾。
2.1為高校服裝設計教育提供寶貴素材庫
傳統服飾的文化價值。以楚服飾為例,其繼承了先秦服飾之精髓,在我國服飾文化發展歷程中具有承上啟下地位,對于中華服飾的最終形成有著重要貢獻,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具地域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十分有效的開發與利用價值。同時,楚服飾文化資源具有其無法替代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具備極強的時代特色和地域文化風情。結合湘楚地域文化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其文化內涵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庫。楚服飾獨特的設計要義、藝術特征,以及服飾所處地域環境、社會環境,結合當時的審美特點和設計思想,融入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可深入挖掘出楚服飾豐厚的文化價值。傳統服飾的藝術價值。優秀的傳統服飾具備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以馬王堆漢墓中呈現的服飾為例,其出土的大量絲織品藝術以及深衣形制等可以看出,不論服裝款式、服飾色彩、服飾面料及服飾紋樣都極具特色,從其藝術特征以及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可將其以“符號化”“通識化”“地域化”的形式進行表達,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大量藝術素材。
2.2為高校服裝設計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動力
目前高校服裝設計教育的瓶頸是培養有特色的優質人才。而傳統服飾文化的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突破學生的低層次設計思維,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將我國服裝設計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形成欣欣向榮的景象。例如,近年來,關于楚服飾文化的研究及其主題活動不斷呈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內外秀場上對鳳圖騰的應用。例如,“黃金歲月”主題時裝秀場,服裝中的鳳圖騰來源于楚漆器造型上的印記。第二,以楚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中國臺灣舉辦的一帶一路·漢臺民間旗袍文化交流專題活動中,運用了新生原創設計師品牌,常以楚文化為設計靈感來尋找突破口。脫離了文化的設計,或許會時尚,但容易乏味。同質化的教育,或許更能隨大流,但很難走得長遠。中國服裝設計產業需要一批優秀而又有特色的設計師來引領,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設計界才會真正帶給人類美的享受以及美的引領。
2.3為高校服裝設計教育學生打造民族文化認同感
近幾年,由于國外設計教育的長期領先,服裝設計屆人才流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愛國之情是高校教育需要足夠重視的環節[2]。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我國民族文化與民族自信心的建立,藝術設計領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例如,2022年春晚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收獲了觀眾一致好評,一波集傳統文化討論、藝術作品鑒賞一體的視頻活動在各大網絡平臺鋪開,藝術文化的感召力可見一斑。同時,在2022冬奧會主題服飾設計等,都不同程度體現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魅力,極大地激發了作為服裝設計未來中堅的莘莘學子民族自豪感。作為楚國地域范圍內土生土長的地方本科高校,對楚國的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特色都有著抹不掉的情緣。若能將楚服飾文化資源融于高校教學中,不僅能延續其民族精神,傳承其民族文化,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樹立民族自信與自豪感。
3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服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傳統服飾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是文化育人的寶地,只有以文化為內核,以技術為支撐,以創興實踐為特色,打造新型復合型設計人才是服裝設計教育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3.1思政引領,打造文化自信
在我國一些高職本科服裝專業中,服裝教育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就業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提醒高校教育者應意識到人才的培養需要優質化和特色化。首先,文化自信的關鍵在于教育者自身意識的提高,能正視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服裝設計教育的價值。我國歷史文化豐厚,地域特色明顯。例如,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湘楚服飾文化,以馬王堆漢墓為代表的楚地漢初服飾文化寶庫,都可以為本土學生提供寶貴的素材庫和設計靈感。而教育者需要將文化進行深入學習與挖掘,不斷提升自我品德與修養,重視文化的傳承,才能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自信問題。同時,正視思政教學的真正內涵。隨著思政育人政策的執行,很多高校教師為了思政而思政,難以將思政與教學真正的有機融合。而傳統服飾文化在高校服裝設計教育中的融合與應用是思政教育的有力舉措。優秀的傳統服飾文化具備其民族特色,教師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學生才會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美感,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直至領悟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文化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將優秀傳統服飾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案例中,以打造學生文化自信。
3.2文化為內核,跨學科、多維度開辟新文科教育發展路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設成文化強國目標。在文化大系統中,藝術不僅要繼續發揮服務公眾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發揮價值引領、輔助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作用[3]。高校服裝設計教育要努力做到傳統服飾文化的有效融入。首先,教師先行,科研帶動教學,厚植文化根基。高校教育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需要高校教師科研先行,以科研帶動教學。教師團隊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地、深入地研究,才能為院校,為學生提供豐厚的,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讓學生真正被文化熏陶,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例如,近期,武漢紡織大學成功組織了荊楚民間刺繡培訓活動。培訓形式多樣,效果顯著。并且,武漢紡織大學成立了專門的非遺傳承師資隊伍,對荊楚文化進行特色研究,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文化底蘊才能使教育走得更遠。同時,跨學科、多維度開辟新文科教育發展路徑。新文科在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發展建設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4]。而然,在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服裝設計教育教學過程中困難重重。以下為幾點建議:首先,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較大,教師需要通過多維度、跨學科,站在文學、歷史、藝術等角度上不斷拓展邊界與豐富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示其文化魅力,才能真正激活學生學習熱情;第二,教學形式多樣。隨著科技發展,學生對網絡、新媒體等現代時尚新穎的事物更能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教學形式,運用數字媒體等技術,將傳統文化以更新穎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第三,教學體系完善。由于教學體系不完善,學生無法系統而又深入地學習相關知識,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斷層。例如,馬王堆漢墓服飾文化,在融入過程中,可以將其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深衣結構、大量絲織品以及紋樣等融入多門課程,并在創意設計與專題設計環節,將每堂課的內容進行串聯。
3.3技術為支撐,促進設計實踐教學課程的特色化發展
科技革命推動著社會向智能化和互聯網方向高速發展。新文科建設內涵指明了藝術設計專業的藝科融合趨勢。技術和藝術在人類造物的歷史中從未分離,藝術與科學是人類造物、創造文明的孿生子。服裝設計是集藝術與技術為一體的專業領域。現代服裝設計教育培養模式基本存在以下兩種現象:一、以技術為核心的高職技術院校。高職技術院校的人才相對文化水平基礎較低,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服裝生產制作技術為主,在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人文素養的不足,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綜合型人才。另一種現象為,以藝術、文學素養為主要核心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國內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藝術設計人才的人文藝術素養,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設計師的設計軟實力。但基于服裝設計師人才的特殊性,很多企業難以接受只懂藝術的服裝設計師,因此,國內大部分高校采用藝工結合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在未來的設計教育中,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設計教學,應進一步將信息技術以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等方式導入課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質量。
3.4產業為依托,產學研結合,共同打造傳統服飾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化開發是一種整合性、多領域、立體式的發展體系,要實現服飾文化產業化,應借助一定的產業平臺或載體,構建出以“文化創新化”“文化有形化”及“文化資源化”共同發展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例如,圍繞楚服飾文化產業應用現狀和問題,提出其產業應用策略。以市場為背景,將楚服飾文化與湖湘地域文化結合,找出楚服飾文化與現代產品設計的交叉點,并提取符號化元素,進行服飾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服務方面的應用模式探究。第一,文化創新化。以創意為靈魂,從藝術設計層面進行服飾文化的再設計以及服飾品牌文化的打造。第二,文化有形化。以科技為手段,依托企業及先進的工藝技術,依據現代審美及設計思維,重點圍繞服飾面料設計、服飾圖案設計、服飾色彩設計以及服飾款式造型設計開展,進行服裝產品、服裝配飾及家紡等文化產品的開發,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完美結合。第三,文化資源化。以政府、企業、教育機構為支撐體系,挖掘楚地服飾文化內涵的同時,合理開發,逐步拓展以楚文化為主導的旅游業、創意園區、影視動漫以及民俗文化體驗活動(例如端午活動)共同發展的三位一體的休閑產業項目。
4小結
時代的發展為高校服裝設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命題。教育改革需要教師先行,只有全方位提升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將寶貴文化資源生動而又巧妙地融入高校課堂,學生也才能在比較好的教學氛圍下得到文化的熏陶,才能真正樹立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自覺。所以,系統而又與時代發展接軌的課程體系打造是教育的核心,而跨學科、多維度拓展教學內容,以科研帶動教學,以項目提升品質,才能真正做到產學研結合,也就是教育真正發力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陳東生.論新藝科建設背景下藝術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87-292.
[2]張楠.“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藝科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包裝,2021(5):164-166.
[3]高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在行業發展趨勢中的人才培養途徑研究[J].紡織報告,2021:111-112.
[4]劉有升.林婷婷.優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向度[J].晉陽學刊,2022(2):89-99.
作者:馮甘紅 石丹丹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