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10:33:55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供水一體化探索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東莞市處于東江流域下游河網地帶,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取水條件便利。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口數量劇增,供水量日益大幅上升。20世紀90年代,東莞市各鎮、村紛紛臨水建成一座座供水廠,水廠數量最峰高達390多座,為滿足當地發展用水的緊迫需求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隨著城鄉發展進程加快,因水源污染、設施老舊、工藝落后等問題影響,導致部分水廠出現供水量不穩定、水質不達標等安全隱患,過往獨立、分散的供水模式已難以適應從“有水喝”提升到了要“喝好水”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要求。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1];2021年12月,國家發改委、水利部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也明確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基本協調,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的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東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正積極配合推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及東莞配套供水工程建設,同時分步開展全市“供水一張網”資源整合,為實現從水量保證向安全優質、從多元化向集約化、從粗放管理向統籌管理轉變的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格局打下堅實的基礎[2]。
1東莞市供用水情況
東莞市以東江干流、北干流以及南支流為主要的水源,輔以本地水庫常備結合進行使用。東江水系分布如圖1所示。
1.1水源概況
1.1.1東江東江流域水資源總體比較豐富,但其作為廣州、深圳、東莞等5個地市及香港地區的主要供水水源,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省內流域最高,同時還具有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等特點。根據《廣東省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東江水量分配實行區域總量控制,東莞市在東江分配水量為20.95億m3,(特別枯水年為19.44億m3)。2020年全市年供水總量19.6億m3,九成以上原水取自東江,其余取自水庫。東江東莞段總體水質較好,正常情況基本能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1.1.2水庫東莞市已建水庫共123宗(含雁田水庫和石鼓水庫),總庫容4.18億m3,調節庫容2.55億m。其中,無大型水庫;共有分別為同沙、松木山水庫等中型水庫8宗,總庫容2.18億m3,調節庫容1.24億m3;小(1)、小(2)型水庫共115宗,總庫容2億m3,調節庫容1.31億m3。按照水功能區劃,具備飲用水功能的水庫共有53宗,其中已劃定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且用于城市供水的水庫14宗,大部分能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Ⅲ類,個別為Ⅴ類。東莞市水庫特征統計見表1。
1.2用水概況
1.2.1用水總量
根據東莞市水資源公報,東莞市2011—2020年用水總量情況如圖2所示,用水總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近3年稍有回升的趨勢。
1.2.2不同工程類型用水量
東莞市供水工程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調水工程以及地下水工程等5大類別。2011—2020年主要供水量來源于提水工程,供水總量的占比達到3/4以上;蓄水、引水工程占比在1/5以下;提水工程占比呈上升趨勢;蓄水和引水工程供水量占比呈下降趨勢。2020年各類供水工程實際供水量19.06億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0.6億m3,占總供水量的3.1%,引水工程供水1.10億m,占總供水量的5.7%,提水工程供水17.47億m3,占總供水量的91.1%。1.2.3不同水源的用水量2011—2020年地表水是東莞市供水的主要來源,占據97.8%,地下水供水量較少,占比小于0.01%。其中,2020年地表水供水量為19.17億m3,地下水供水量為0.0021億m3;污水處理回用、雨水利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利用水源供水量0.43億m3占供水總量的2.2%。
1.3供水概況
2018年全市共有97座水廠,設計規模749萬m3/d,日均供水量445萬m3/d,分屬于市級、鎮級、村級三級管理。其中,市級水廠7座,由市水務集團統一管理,運維制度完善,出廠水水質優良;其余為鎮村水廠,分別由鎮政府、村集體管理。
2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2.1現狀供水系統不適應未來水資源配置格局
東莞市供水系統過分依賴于東江水源,本地水源利用率低。市級、鎮級、村級3級水廠管理的上百個取水口沿東江和水庫取水,在東江取水總量已經逼近分配水量。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趨勢,東莞市未來用水量將進一步增長,用水缺口需通過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分配給的3.3億m3水量解決,但現狀供水系統未能與之匹配,管理模式不利于水資源統籌調配利用。同時,實現東、西江雙水源供水后,全市供水價格仍有待統一。2.2同城不同網導致水量統一調度存在困難東莞市現狀供水系統劃分為集中供水系統和獨立供水系統兩大部分。全市供水布局呈現出北重南輕、東散西缺的特點,市第三、第五、第六水廠等現狀主干管由北向南呈環狀鋪設,市第四水廠現狀主干管向西呈枝狀鋪設,上述水廠雖已實現互聯互通,但從北向南跨區域長距離配水的供水方式存在一定安全風險;同時,與其它地區鎮村水廠、管網互聯互通不足,無法充分利用市主力水廠富余規模補水至需水區域,應急調度能力受限。
2.3供水廠網設施管理及經營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部分規模較小的水廠,存在設施陳舊、工藝相對落后、缺少水質化驗設備、自動化水平低等系列問題,廠網設施未及時統籌更新改造,導致出廠水、管網水水質時常出現超標現象;同時,還存在運行維護技術有限、操作不規范、人員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特別是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時,偶爾出現處理不當,影響供水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3城鄉供水一體化實踐及建議
基于東莞市供水狀況和問題影響,應該大力推導城鄉供水一體化措施,先行整合鎮村供水資源,并逐步推進“供水一張網”,實現供水資源平衡分配,促進全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3.1政府主導,科學配置
依托《東莞市城鎮供水專項規劃》,由市水務局作為鎮村供水資源整合工作的牽頭單位,相關鎮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相關鎮級供水企業、村委會、擬關停水廠為直接責任單位,通過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推進鎮村供水資源的整合工作。市直各有關部門加強協調和指導,配合相關鎮人民政府開展整合工作[3-4]。全市擬統籌關停整合的58座水廠名單中,將設施老化嚴重和水壓水質問題突出的作為第一批擬關停水廠,由鎮級供水企業對各村(社區)等原供水用戶實施抄表到戶,并納入全市3年整合計劃項目庫;其余作為第二批擬關停水廠,參照第一批關停工作經驗加快整合關停。整合過程中,要注意妥善處理整合過程中有關產權、債務問題,妥善安置人員,確保供水設施和供水用戶的移交接收工作平穩進行,保障原供水用戶的正常用水和社會穩定[5]。
3.2因地制宜,水廠整合
按照全市3年整合計劃,由相關鎮對轄區范圍內鎮村水廠進行全面摸查,制定相應實施方案,成立鎮級專責小組。實施方案明確了具體任務和職責分工,分解細化各年度、季度工作目標和計劃,涵蓋具體的資金籌措和保障措施。同時,根據本轄區供水資源關停整合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全力加快關停步伐。對于主管網已與鎮級管網聯通、停產后可直接由鎮級供水企業負責供水的村級水廠率先關停,采用全資收購、鎮村參股合作等方式,具體實施方式由鎮專責小組和擬關停水廠確定;對于尚未與鎮級供水管網聯通的村級水廠,加快實現鎮村級供水管網聯通后再關停整合。相關鎮按照本轄區實施方案的目標和時間節點,充分做好與擬關停整合水廠的溝通解釋工作,妥善解決水廠關停后人員安置、社會穩定等問題,確保轄區內整合工作順利按時完成。鎮級供水企業積極實施對村級水廠關停整合工作,同時加快推進供水設施更新改造,嚴格按照標準控制供水管網漏損率,通過統一管理理念、技術,實現供水設施提質增效,確保市民群眾感受到供水服務水平提升。
3.3強化資金,考核落實
積極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各鎮要大力拓寬融資渠道,著力增加對水廠關停整合工作的資金投入,安排好供水資源整合工作專項資金,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市水務局負責對鎮村供水資源整合工作進行日常檢查和進度管理。市鎮村供水資源整合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聽取相關鎮的工作匯報,及時指導、協調和督促相關鎮的鎮村供水資源整合工作,對未按計劃完成任務的責任單位給予通報。廣泛宣傳引導,強化輿情監督,使供水用戶在供水水質、水壓、服務、價格等方面感受到品質的提升,獲得理解支持,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4結語
本文結合東莞市城鄉區域特點和水資源分布概況,分析了目前城鄉供水的現狀和突出的問題,結合實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對于東莞市城鄉的整體供水布局,并已通過供水資源整合實踐取得階段性成效。以“同城、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為目標,總結提出了依據規模化的發展形式和標準化的基礎實施建設思路,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城鄉供水一體化政策的思路與建議,尤其是財政方面需要積極引導,具體舉措要跟蹤落實效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國家戰略貢獻東莞智慧。
參考文獻
[1]吳小明.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前景下的水利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8):11-15.
[2]郭秋峰,韓民,程霞,等.農村城鎮化對農村供水發展模式的探究[J].水利技術監督,2020(3):116-118,241.
[3]仇軍,卓飛,李巖.基于AHP-熵權法的城鄉供水一體化評估模型[J].廣東水利水電,2020(7):16-21.
[4]田亞東.新疆哈密市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改革實踐[J].廣東水利水電,2021(9):86-89.
[5]王妹鳳.福建省城鄉供水-體化規劃思路[J].水利科技,2020(2):38-41.[6]李香云.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戰略模式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9(12):9-12.
作者:李健龍 單位:東莞市運河治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