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0 11:29:21
序論:在您撰寫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實施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引言
在“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方針的指導下,教育部、財政部提出了“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要求當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標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崗證課賽”,改變以往教學模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性人才。
一、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相融合的重要性
大數據具有的優勢是通過信息共享整合社會各種資源,滿足消費者需求。會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限制,如果把大數據技術與會計專業相融合,將會推動會計專業進一步的發展,使會計專業人才從一個最初只關注事后核算、報告和財務數據的“賬房先生”,日益轉型升級為在不確定環境下為進行復雜決策提供服務的“戰略數據分析師”。
(一)鞏固會計專業信息基礎
大數據為會計工作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數據庫,可以隨時掌握主營業務前端情況,并通過實時分析、挖掘和掌握有價值的信息,實現業務、信息等全方面的共享。大數據的出現可以很好地解決會計專業在實踐中因為信息無法全面獲得導致模型無法運用的問題,利用大數據提供的全面詳細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會計專業人員可以直接便利地使用決策模型,同時利用大數據的云處理技術不斷對決策模型進行完善,推進財務流程、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有機結合。財務和業務數據不再是獨立的,而是集成的。大數據對歷史交易的持續可追溯性和對未來交易的科學預先確定,為財務工作提供了更完整、準確和客觀的會計信息。
(二)為會計預測使用更精準的模型提供基礎
會計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預測,在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這個功能顯得越發重要。其可以通過因果預測與回歸分析等方法,借助以往的數據和統計方法,對銷售、成本、利潤進行預測,但傳統預測的弊端在于通過人力難以實現對龐大的數據進行處理,出于人力資源有限和節約成本的考慮,在以往的預測過程中往往采取的是對數據的簡單化處理,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預測精準性的下降。在大數據的幫助下,用電子運算取代人力統計處理,對數量龐大的數據進行全面、快速、準確的處理,在精準數據的支持下對銷售、成本、利潤做出更加準確的預測,為企業下一步的發展計劃提供數據支持。
(三)促進全面預算實時有效
大數據促進事后財務報告向實時財務報告轉變。傳統會計中,財務報告編制在企業生產經營業務發生之后,且過程漫長,短則一兩個月,長則三四個月,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時效性。而大數據條件下,實現了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集成,實現了企業內部局域網與國際互聯網的聯接,從而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實時的財務會計信息。同時讓企業在這些數據支持的基礎上按照既定的經營目標和程序,規劃與安排未來的銷售、生產、成本、現金流等方面的活動,以便對企業內部管理、生產計劃偏向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大數據的出現改變了以往此過程中因為數據難以實時統計造成的調整滯后性,促進企業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避免了各部門之間以自身利益為主導,做出損害企業整體利益的決策,也避免了各部門之間因為信息不流通而造成的重復工作。同時實時的數據統計也使數據更加精準有效,可以讓企業決策者第一時間真實地了解到企業當前的經營狀況,從而對企業下一步戰略計劃做出及時調整。大數據的應用使用電子計算取代人力計算,一方面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另一方面確保數據更加真實精準。在大數據融入會計的過程之中,一方面促使會計功能從事后統計轉變為事前預測,另一方面也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數據與會計的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調整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電子信息技術和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雙向支持,更需要對理論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調整,這便要求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更要為其提供積累實踐經驗的場所,而這些,正是當前職業院校教學過程中所忽視的。
二、“雙師型”人才緊缺、教學標準缺失
各高校在推動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集中表現在校企分離,人才緊缺;教學標準與社會需求脫鉤;主體認知不足,教學目標不明等方面。
(一)校企分離,人才緊缺
“雙師型”主體指的是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有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在學校理論知識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企業崗位技能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課堂上學習基礎知識理論、考試大綱所要求掌握的相關知識,在企業的實踐中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職業技能;在崗位上學習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從課堂中找到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的理論依據。而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兩個主體是完全割裂開的,院校雖然設置了實訓室,卻是對企業崗位工作的簡單模擬,所展現出來的只是基于理論基礎所構建出來的完美情境。實訓室內所培養的只是特定環境的特定能力,忽略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崗位需要涉及多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實訓室的設立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另外,教師專注于書本理論知識研究,大多缺乏企業崗位實踐,在企業中具有豐富經驗的崗位精英也大多忙于工作,缺乏時間研究理論依據,導致校企分離,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人才緊缺局面的出現。
(二)教學標準與社會需求脫鉤
職業院校的教學標準與社會需求相脫離體現在培養人才定位過于寬泛和教學活動安排不合理兩方面。大多數職業院校將人才培養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較強實踐能力,滿足基層需要的應用型、實用型高級會計專門人才”。雖然著重培養實用型人才,但是這一定位過于寬泛,依此標準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內容過于籠統,缺乏可行性。在教學活動安排方面,首先局限于理論課程教學,以文化知識能力培養為主,忽視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道德培養,實踐操作課程學時所占比例過低。其次在人才考核方式上,僅依靠卷面成績,忽視實踐操作能力考核和職業道德素養考核,通過課程考試即可取得畢業證書。最后在教師職稱評定方式上,僅僅考慮教師的科研成果、文獻發表數量而忽視其教學成果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導致職業院校的教學標準“重量而不重質”。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學標準制定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工作崗位需求,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為目標。
(三)主體認知不足,教學目標不明
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標不能局限于培養合格的畢業生,而是要根據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擇業意愿培養出專業性人才。學校不能將目光僅僅放在學生的畢業率上,在教學過程中以自身為主體,通過單一的理論知識教學來讓學生達到一種可以畢業的狀態水平,而是要根據當前社會崗位需求,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能力,使其能夠在學校階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需求相結合,滿足職業要求,或是根據學生的自主意愿,開創考取證書、理論深造等多個培養方向,滿足學生的擇業選擇。高等院校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之上,而是要發揮好自身作為課堂與社會連接橋梁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將來的就業方向,為學生就業提供幫助。以往的高校教育中往往是學校占據主體地位,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在課程設置、實踐訓練中以理論知識學習為主,一度脫離了實際。例如,會計專業往往設有實訓室,但由于資金等原因,這一類實訓室的條件往往過于簡陋,實訓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脫離企業工作實際情況;供學生練習所使用的財務系統落后于市場流行系統,導致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無法在短時間內轉化為自身實際技能。同時,從企業自身效益出發考慮,企業往往不愿意接受新人,尤其是花費時間精力在新人的技能培訓上。
三、“崗”“課”結合
學校在培養好學生文化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將職業素養培養貫穿于課程教育始終?!耙月殬I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開設知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課程。”
(一)雙體教學,據崗設課
發揮學校與企業在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中的雙主體作用,邀請企業加入學校教育之中,在課程的設置上邀請經驗豐富的企業類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研討,以便及時根據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對課程安排進行調整,制定符合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的培養方案。在教學過程中邀請企業參與其中,實現課堂與職場的對接,將實訓室直接搬至企業內,讓學生在工作的氛圍中進行實訓,保障實訓內容與市場需求相貼合。引入企業資金對校內設施、電腦系統進行更新,與相關企業簽訂協議,根據企業職位的需求,定向培養專業人才。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是一門技術類專業,無法停留在理論教學上,要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高校在結合社會實際需求的情況下,以理論教學為主,以實踐教學為輔,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在遇到實踐問題時回歸理論尋求思路。例如,在實訓室的設立方面,會計實訓軟件在版本上應與市場主要流通版本保持一致,實訓內容的安排應根據企業日常的工作內容進行設置,而不是完全偏向于理論知識練習;在教學方式的安排方面,以教師理論教學為主,以企業工作專家實踐教學為輔,充分發揮高校連接課堂與社會的作用。將企業崗位的實訓融入課程教育中,讓學生在學校階段接觸到實際工作內容,在學校內完成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技能的過渡,為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提供緩沖,節約企業培育新人職業能力的時間與經濟成本。
(三)課程設置具有針對性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應該根據企業崗位多樣性的特點具有針對性,不同的崗位對于能力要求的側重有所不同,學校在課程安排上需要針對不同的崗位要求設置相應課程,以崗位需求為指導,培養多樣化專業性人才。如面向會計核算崗位,設置大數據應用基礎、財務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信息系統應用、云財務會計實務等課程來滿足崗位對會計工作人員職業道德、核算方法、信息化技術、職業素質的要求;面向財務審計崗位設置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基礎與實務來滿足企業內部控制及獨立審計的要求;面向成本核算崗位設置智能化成本核算與管理課程,滿足成本核算與管理的要求;面向出納崗位設置出納業務操作課程,滿足企業貨幣資金管理與控制、貨幣資金業務核算、點鈔與收銀技術等要求;面向企業理財崗位設置財務大數據分析、企業財務管理課程,滿足資金籌集、報表分析、財務管理制度設計、投資融資決策的要求;面向納稅申報設置智慧稅費申報與管理課程,滿足企業稅費計算、填制納稅申報表、進行納稅申報的要求??紤]到企業崗位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運用到的職業技能,學校應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訓練,促使學生多樣化就業。
四、“證”“課”結合
證書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還是將來工作的敲門磚,學校應為學生考取證書提供幫助,實現證書相關課程的學分認證,將證書融入學分考核之中。
(一)教學融入考證標準
將財政部的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和教育部的“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實現專業知識和社會認證相結合,依據考取證書相關標準對課程進行設置。初期突出初級會計師考試,設置經濟法基礎、財務會計基礎、管理會計基礎課程,從簡單科目入手培養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興趣,通過取得初級從業資格來增強學生的信心,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在中期階段,將教學目標定為“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此基礎上設置各類崗位核算、審計、財務管理、納稅等課程,在初期目標上有所提升;在學年后期安排頂崗學習,將所學證書技能在企業實踐中應用,獲得企業的認證,取得實習經歷證書。根據證書的考試內容設置教學目標,循序漸進,既培養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興趣,也通過獲得證書不斷增強學生自信,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可參與證書考試,節省了畢業后考取證書的時間與精力,也通過各類證書增加了自身的含金量。
(二)“引企入?!?、增加實訓課程
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案例、情境教學、項目教學、任務驅動、行動導向等多種形式的“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獨立從事財務工作,零距離上崗。初級會計師證書的考核中,主要內容是當前企業工作中常見的實踐操作問題。各個高校雖然設有實訓課程,但課程占比較少,所使用的設備與系統長時間未更新,實訓的主要內容還是理論知識,難以模擬出真實工作環境。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引企入校,設計安排綜合實訓、頂崗操作、企業見習、崗位實習四個環節,讓學生逐步接觸財務實際工作。在硬件設施上利用企業資金及時更新會計信息化系統,在課程安排上加大實訓課程占比,在內容上邀請企業從業人員進行指導,及時更新實訓內容,將實訓內容與真實工作情況相結合。根據證書具體考試內容將實訓課程細分為企業會計基礎實訓、出納業務操作、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智能財稅實訓、企業財務機器人應用與開發、大數據與會計綜合實訓等。
(三)加強會計道德培養
證書的發放不僅考查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考查職業道德水準。人才培養德育為先,高校在培養職業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道德素養。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在開設職業道德課程之余,還可以采取實際教學的模式,如案例分析、刑法普及、邀請專家舉辦講座、請經濟刑偵專業人士進校園開展普法活動等。近年來會計崗位事件高發,挪用公款、偷稅漏稅、制作假賬等現象層出不窮,這是會計從業人員法治觀念薄弱與道德水準不高的表現,這也更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職業道德培養,將職業道德放在首位,以普及法律法規知識為手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感,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
五、“賽”“課”結合
近年來,職業院校間各種形式的會計技能大賽逐漸興起,這類比賽專業性強,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要求較高,通過比賽可以看出當前學生的職業能力水平,檢驗高校教育成果,應通過技能比賽推動高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一)設置專業化課程
教育部在借鑒世界職業技能賽事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大賽辦賽模式,推進大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賽事內容增加為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測試、財務會計技能競賽和管理會計技能競賽三個環節,設置團隊獎項??疾榈闹R點細化增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要求進一步提高,同時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以大賽內容的調整為標準,對教學安排進行調整,對課程安排進一步細化。面向不同類型的比賽,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測試環節考查的內容包括:會計制度設計、企業內部控制、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稅收法規、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理論課程;財務會計環節采用云財務核算平臺,依據企業會計核算工作過程,兼容信息化賬務處理和財務共享中心票據錄入處理兩種模式;管理會計環節采用現代化會計信息系統,依據會計信息系統中的財務、業務數據和外部相關的政策、法律、經濟等信息,運用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進行預測、決策、分析、控制和評價等決策支持。
(二)引進、培育“雙師型”人才
“雙師型”人才不僅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同時還需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大賽主要考驗的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高校一方面應引進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人才,為學生參與大賽制定專業性的訓練課程,提供理論知識上的支持與實踐指導,另一方面應鼓勵學生、教師積極參與,在比賽中自主培育“雙師型”人才。當前高校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大量引進青年教師,青年教師的理論知識基礎扎實,但他們大多數是剛出校門就直接又進了校門,期間未曾深入崗位一線,缺乏相關的實踐知識。而相關的崗位從業者雖然有豐富的實踐知識,但是長時間未曾接觸系統的理論教學,其理論知識相對薄弱,無法滿足高校教學的需求,這導致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處于分離狀態,雖然設有實訓課程,但往往理論教師與實訓教師是不同的人擔任的,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脫節,二者難以完美同步。高校要鼓勵青年教學深入崗位一線,積累相關實踐知識,將自身培養成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人才,指導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結語高校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目標,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要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具體崗位設計針對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知識水平與職業能力水平同步提升,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將知識認證與社會能力認證相同步,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專業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宋雷.高職會計專業“崗證課賽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6,24(5):30-32.
[2]李曉兵,趙寶芳,宋秀云.論會計專業“崗證課融通、德能識共育”培養模式[J].北方經貿,2015(5):264-266.
[3]王淑平,王艷芳.淺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崗證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建設[J].時代金融,2016(11):233.
[4]王艷芳,王淑平,肖剛.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崗證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5(18):45.
[5]王淑平,王艷芳.關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施“崗證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96-97.
作者:陳東升 趙珍華 單位:湖南邵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