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13:07:47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振興策略下沂蒙山區農村的人居環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的通知,分別從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組織保障8個方面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繼2018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接續推進的又一安排部署。筆者以山東省沂水縣為例,對沂蒙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了分析。
1沂水縣人居環境發展概述
沂水縣地處山東省東南部、沂蒙山腹地,屬于典型的山區丘陵地形,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耕地總面積為112.91萬畝,耕地資源充足。縣內水系發達,素有“千塘百庫”之稱,跋山水庫為全省第三大水庫,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沂水縣農業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沂水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境內“兩高兩鐵六省道”(包括青萊、長深2條高速,膠新、瓦日2條鐵路和東紅、沂博、兗石、泰薛、沂邳、韓萊6條省道)構成縱橫網,東臨青島港、日照港、嵐山港三大口岸,豐富的公路鐵路資源為沂水縣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優越的區位條件促進了沂水經濟的繁榮發展。近代沂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嫂”的故鄉、沂蒙精神發祥地之一,作為全國百強縣,沂水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沂水縣現轄18個鄉鎮(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359個農村社區。人口為115.96萬人,常住人口為98.27萬人,農業人口為69.26萬人。近年來,沂水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工業方面,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外引內育,提質增效,建成投產了一批高質量項目,培育了一批省市級龍頭企業;在農業方面,實施高標準糧食功能區、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發展合作社、家庭農場,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第三產業上,依托先天地理優勢,建成運營了一批旅游重點項目,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7億元,年均增長6%;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4億元,年均增長5%;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3108、18294元,年均分別增長6.7%、8.8%(表1)。沂水縣經濟發展為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為沂水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提升奠定了經濟基礎。
2沂水縣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現狀
自2018年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沂水縣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謀劃、有序推進,建管并重、長效運行,村民主體、共建共享的原則,在政府的主導下,以農村垃圾、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以“四清”(清潔村莊、清潔田園、清潔庭院、清潔水源)推動村莊“四化”(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提升為主要任務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過全縣上下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累計投入資金10.7億元,清理村內“五堆”、畜禽糞污農業生產廢棄物,拆除殘垣斷壁;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任務和122個社區的污水治理任務;組織實施貧困戶改廁、新建農村公廁等廁改活動,全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率達到100%,2020年沂水縣順利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評估驗收工作。截至2021年,沂水縣打造美麗鄉村333個,建立的群眾主體作用、責任網格構建等9項機制經驗做法入選《山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典型案例》。
2.1農村安全飲水和廁所革命
自2019年沂水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以來,投資9.95億元解決了全縣53.6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入戶率達99.7%。2021年又投資411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維修養護項目,提升保障了27.7萬人的飲水安全。在廁改方面,沂水縣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考核辦法,嚴格執行周調度、月通報、季度點評、半年考核和年終總評制度。結合全縣實際,制定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農村改廁后續管護工作的通知》和《沂水縣農村改廁后續長效管護工作獎補實施意見》。2016—2018年,全縣共完成農村改廁110526戶,18個鄉鎮都建立了農村改廁長效管護機制并成立了改廁后續管護公司。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沂水縣探索創新了3種管護模式:1)依托環衛保潔公司型。充分利用現有環衛保潔服務網絡,由村莊保潔員作為長效管護的“宣傳員”“統計員”和“信息員”,實施農村改廁后續長效管護。2)依托村鎮建筑公司型。鼓勵村鎮建筑公司在實施改廁的同時,積極參與后續長效管護,實現建管服務“一條龍”。3)依托農場和農業合作社型。鼓勵農業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優質農產品基地、農業產業園區成立服務合作社,建設儲糞池,抽取糞液在化糞池發酵后,作為有機肥直接進行內部利用消化。廁改以來,沂水縣進行了多次廁所摸排工作,進一步摸清農村改廁后是否存在閑置未使用、安裝設計不合理、設施設備損壞、后續管護不到位等問題,指導及時整改;持續推進農村改廁升級和后續管護長效機制建設,提高管護效率,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確保已建成的廁所全部正常、長效使用。
2.2全面整治村莊衛生環境
在整治村莊環境方面,沂水縣貫徹山東省、臨沂市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實施方案,結合當地實際,以村莊清潔“春季戰役”“夏季戰役”和“秋冬戰役”及“春節行動”“村莊清潔大干60天”等方式循環開展村莊清潔專項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按照中央、省、市衛生環境要求,主要以整治雜亂無序、生活垃圾清理、生活污水亂排亂放、畜禽糞污清理以及農戶庭院衛生清理為主要內容。專門成立中共沂水縣委農業農村委員會,設在農業農村局,聯合生態環境局、綜合行政執法局、住建局、水利局等共同負責。將人居環境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實施人居環境擂臺賽,對鄉鎮采用月調度、季考核和年度總考核的方式督促推進。日常督導和月度考核相結合,強化責任落實,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推進?!笆奈濉睍r期,為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沂水縣成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縣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局、縣交通運輸局、縣婦聯等單位負責人任領導小組成員,并成立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專班,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將鎮域環境納入人居環境整治范疇。在工作任務上,立足“五化”(凈化、綠化、硬化、美化、亮化)基本要求,提出推進“雙五”工程(包括靚美城鎮、優美村莊、秀美河湖、凈美道路、美在農家5項城鄉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以及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提升管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弱電線路整治、農村殘垣斷壁整治5項專項治理工程),全力提升城鄉環境整治水平。
2.3生活污水處理和廢棄物處理
2.3.1生活污水處理
沂水縣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優先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以及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美麗村居建設省級試點、旅游特色村等試點示范區內村莊和鎮駐地、樓房商鋪集中區、社區中心村等區域進行治理。對人口較少、居住比較分散、無污水橫流的村莊暫緩治理,優先解決目前面臨污水橫流的村莊。在以農村社區為單位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規劃,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為中心,合理布局治理設施點位,在做好經濟和技術論證的基礎上,靈活選擇不同的治理方式。2021年生活污水治理采用納入污水管網處理方式、集中拉運方式、建設集中污水處理站方式、建設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方式。同時,將生活污水處理與改廁、農村飲用水安全工作結合。對鄉鎮駐地、蓋樓房的社區以及有條件的村莊,將改廁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一體化處理。對已經完成“戶戶通”道路硬化的村莊,在自來水管道鋪設過程中,注意與污水收集相結合,避免重復開挖浪費資源;對尚未實施“戶戶通”道路硬化的村莊,提前規劃自來水管道和污水管網,避免“各自為政”。
2.3.2廢棄物處理
沂水縣出臺了《沂水縣區域能源中心有機廢棄物收集處理管理規定》《沂水縣農村廢棄物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把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為推進沂水縣鄉村振興的重點帶動工程,列為全縣20件民生實事之一。成立了由縣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專班,統籌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予以重點傾斜扶持,有效保證了全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的高效利用和農村有機廢棄物治理企業的市場化高效運行。2022年以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為契機,沂水縣規劃建設了以“1+3+6”為核心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即以全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為引領,完善提升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垃圾、病死畜禽分類處理中心3處,建設以處理畜禽糞污和農作物秸稈為主的鄉村區域能源中心6處,構建起覆蓋全縣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近年來,全縣統籌各類財政資金2.68億元、社會資本投入6.5億元,用于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工作,建立起了財政、企業、社會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體系。
3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
3.1人居環境整治政策體系不完善
3.1.1政策落實缺乏適宜性
有些政策的制定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導致部分整治措施沒有考慮到當地實際情況,缺乏可行的數據支撐,故而難以推廣實行。如農村廁所革命問題,一些地區一味追求政績,忽視了群眾的實際需求,或盲目地采用大多數改廁模式,沒有事先充分論證可行性,導致一些廁所“華而不實”,沒有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甚至造成了資源、資金的浪費。3.1.2人居環境整治監管不到位工程建設的有效性不僅需要有效實施,還需要有效監管,而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大多數鄉鎮政府作為項目的實施主體,只注重項目的建設過程,而對后期的監管并沒有制定詳細的措施。如當前廁改工作著重于改的過程,而對于后期的維護以及北方地區冬天沖水設施無法使用等問題缺乏相應的解決機制和資金使用機制,從而出現“重建輕管”現象,導致農戶對整治的滿意度不高。
3.2人居環境整治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不足是大多數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面臨的重要問題,特別是沂蒙地區,受地理環境限制,產業結構單一,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民收入來源少,務農收入低,大部分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缺乏,沒有多余的資金支持人居環境治理,只能依靠上級財政撥付。然而村集體基數大,用于人居環境整治的專項資金有限,每個行政村分到的資金不足以收到明顯成效。在全縣層面上,用于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及改廁、廢棄物處理等工作上的投資跟實際需求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于法穩[1]對全國生活污水處理投入進行分析發現,2016年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投資占市政設施投資的比例僅為4.7%,同時“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也使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設施出現數量不足和質量低劣的問題。除此之外,一些上級資金只注重項目建設階段,而維護階段缺乏相應的管護資金支持,導致出現“重建輕管”的現象,從而難以形成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3.3農民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農民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受益者,同時也應是實施主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也提出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沂水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施方案里多次提出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村民意愿,構建政府、市場主體、村集體、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但實際上,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仍是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時受經濟條件等不同因素影響,農戶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和參與意愿。對沂水縣1000戶農戶進行了沂水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滿意的農戶只有57.6%。閔師等[2]對西南山區的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戶主性別、民族和家庭人口數量、經濟水平等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西南山區農戶參與當地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
4沂水縣做法對今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啟示
4.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4.1.1科學規劃資金使用方案,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市惠農政策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中提出,繼續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政策以及縣級統籌整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資金和項目,逐村進行建設。將資金集中統籌按需按序統一使用,發揮資金的最大效力,嚴格落實資金使用,科學規劃使用方案,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用在實處。
4.1.2逐步探索市場化運行機制對一些投資效益好、市場化程度高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項目可以實行“政府+社會資本”的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整治工作。降低準入門檻,創新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村級組織和鄉村建設工匠承接農村人居環境小型工程項目,既改善了環境,又實現了增收。
4.2加強宣傳引導,發揮農民主體地位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宣傳作用,廣泛普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好處。創新宣傳方式,通過專題片、小視頻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讓農戶了解、理解,從而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發揮主體作用。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農戶對健康的生活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已經有了初步了解,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手段不斷加強宣傳引導,使農戶主動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此外,在項目推進中要充分尊重農戶意愿,如農村改廁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實現愿改盡改。
4.3做好頂層設計
4.3.1科學規劃村莊設計由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起步晚,與城鄉建設脫節,沒有規劃好村莊設計,導致整治工作難有成效。因此,要結合村莊的實際、地理環境、人文風俗等,制定適宜的建設方案[3],并對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和解決。
4.3.2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沂蒙山區地形復雜,有丘陵和平原,各個鄉鎮村莊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加上不同的人文背景(如少數民族),不同村莊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必須堅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則,廣泛征求不同層級特別是農戶的意見,鼓勵農戶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
4.3.3加強監管,建立完善長效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建立以質量時效為導向、農民滿意為標準的工作推進機制,與整治設施配套的專業化、系統化的管護機制以及對整治成效進行科學評估的考評機制等。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嚴格督導監管,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可持續。
參考文獻:
[1]于法穩.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2):80-85.
[2]閔師,王曉兵,侯玲玲,等.農戶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影響因素———基于西南山區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9(4):94-110.
[3]徐順青,逯元堂,何軍,等.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分析及優化對策[J].環境保護,2018(19):44-48.
作者:牟慧單位:沂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