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0 05:55:06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探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文以計算機專業課程為研究案例,分析課程教學體系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革措施,為地方高校工科發展提供有利借鑒。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曾在系列報告中多次強調,工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將會發生深刻變化,工程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將成為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將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新一輪工業科技革命將與我國加快并轉變經濟發展交匯融合在一起,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工業科技革命需要新型工業人才,而高等工程教育在順應革命性變化的同時,不斷由注重科學研究向注重應用實踐進行“范式”轉型,因此“新工科”的提出為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發展方案?!靶鹿た啤迸c傳統工科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對“新”的理解。“新”就是構建“面向當前所需和未來發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體系”?!靶鹿た啤毕碌?a href="http://www.xuefeng.info/fanwen/27490.html" target="_blank">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要采取“校企合作、多元協同”的路徑來完善和實現。
一、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一)傳統課程架構存在不足
課程是人才培養體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包括“科目”與“進程”兩層含義?!翱颇俊笔桥c學科體系相對應的一個分支系統,即所謂的課程,它是靜態的;“進程”是知識內容的一個傳遞方式,即教學方式,它是動態的。傳統的工科課程架構中學科導向是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依據,往往僅是在教學內容方面的調整。但在工程教育領域,培養出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工程人才是育人目標,它不僅與一門學科相關,而且還要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產業發展需求,因此傳統工科教育的課程架構難以滿足這一要求。
(二)課程結構比例失調
在很多地方高校計算機院系中,計算機專業課程結構都大相徑庭,主要包括通識課、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育課程和選修課五大結構,其中以通識課、基礎課和專業課所占比重較大,約為75%。當然,這三大課程模塊構成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為實踐實訓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即造成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的嚴重失調,實踐實訓環節薄弱,選修課趨于形式化,阻礙了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養,導致該專業的畢業生成為統一規格的“產品”。
(三)專業課程安排滯后
很多地方高校學生在大學前三個學期僅學習通識課和基礎課,專業課從第四學期才開始安排,因此出現課程設置斷層現象。而且計算機專業開設的通識選修課中,人文社科、藝術類課程占有較高比例,與本專業相關的通識課較少,基礎課也僅僅是針對整個學院的所有專業學生開設,缺少針對性。另外,新生入學正處于對自己所報考專業的興奮期,但被專業課程開設滯后,逐漸失去了學習專業課程的熱度。
(四)實踐教學缺乏新意
計算機專業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尤為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實踐教學課程主要包括實驗類、實習類、設計類和其他,其中實驗類課程是指基礎課和專業課實驗,實習類課程是指教育實習和專業實習,設計類課程是指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其他課程是指軍訓和公益勞動等。根據學分來對比,設計類和實驗類所占比例要高于實習類和其他,說明目前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課程依然停留在以畢業設計為主的傳統模式,形式單一,缺少創意。
(五)選修課流于形式
通識選修課的設置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選擇權,并沒有做出硬性要求,但也因此造成選修課往往流于形式。很多選修課設置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滿足自己的學分需求,來完成6-8學分的選修課,課程隨意性大,甚至出現與專業特色不相符的情況,這也是計算機專業選修課程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
二、“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議
工程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使得計算機專業課程現狀呈現出不同的問題。為了滿足社會對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改革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實踐,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勢在必行。
(一)重組課程架構
依據教育部對“新工科”發展建設的要求與部署,地方高校的工科教育要對接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技術創新的需求,將傳統計算機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優化和重組專業課程體系,契合“新工科”理念的新課程,在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框架中,或多或少地增減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堅持“先進、有用、有效”的原則,圍繞工程人員的職業要求和未來發展勢態,搭建全新的工科人才培養架構。
(二)打造核心課程群
改革課程體系實質是改造課程結構??紤]到課程內部和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將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融合度,減少內容重復或斷裂,從而使學生能夠系統學習專業知識,降低知識的不連續性和碎片化。例如,目前通識教育除了在關注個人主體性和社會性發展之外,還要提倡職業技能的培養,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過程中,以全面提高工程人才的綜合素質為宗旨,將行業、企業和產業的新技術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培養出通專兼備的應用型人才。打造核心課程群就是要在課程內容之間體現出關聯性和綜合性,強化立體式、全方位的課程體系建設。尤其是注重專業選修課的設置,絕不是課程比例上的調整,而是要進一步深度學習專業知識。
(三)始終貫穿專業課程
將課程開設的順序加以調整,改變以往三大課程模塊的階段學習,適當將專業課提前學習,相應地將通識課和基礎課延續靠后,這樣就會抓住新生入學對專業課興致極高的良好時機,早早進入專業學習狀態,加快工科專業素養的形成。另外,將通識課、基礎課和專業課融合在各個學期,避免出現斷層、不連續的現象,貫穿始終。
(四)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將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具備工程思維、自主創新及實踐能力,憑借現有的實驗實訓條件,以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導向,完善目前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加強重視設計性實驗環節。改變以往由教師設定好的以驗證理論為目的的傳統專業實驗,向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逐漸深化展開,如“訂單式管理”,讓學生自主設計及創建數據庫,并考慮相關的數控操作,團隊分工合作,以增強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其次,加大和延長綜合實訓的強度和時間。為了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和綜合運用的能力,適當將實驗的時間增至2-3周,并將設計的實訓項目難度由簡單到復雜進行深化,最為適宜的是將該實訓帶到企業進行開展,有效地體現工程教育理念并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最后,避免畢業設計的盲目開展。很多高校在畢業設計期間出現學生就業、考研等現象,由此帶來諸如畢業設計盲目進行、作用不明顯和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在畢業設計的選題階段,主要由學生確定設計題目,其可以為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與即將工作相關的題材或是與綜合實訓相聯系的項目等等。
(五)豐富專業課程多樣性
基于地方高校區域性的特點,開發個性的本土課程。切合專業特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并體現學生學以致用的效果。課程多樣性主要體現在選修課的開展,為避免流于形式,選修課要充分注重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如數據結構課程適用于統計學專業,數據庫應用課程適合于生物技術、應用化學等專業。多個專業實現課程共享,以拓寬工科知識面為目標,以興趣和新事物為出發點,從而擴寬學生視野并提升專業應用水平。
三、結語
為培養具有“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應用技術型工程人才,對相應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隨著國家對高校工科教育領域相關要求及發展目標的提出,教育學者及專家對該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工科專業的發展模式會逐步認可和成熟,地方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會得到更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