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4 09:21:47
序論:在您撰寫小兒癲癇護理中健康教育的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目的探討小兒癲癇護理中健康教育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分析我院兒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50例小兒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均實施常規治療和護理,實驗組同時接受健康教育,比較分析兩組護理效果和隨訪情況。結果實驗組出院后外傷發生率和癲癇發作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臨床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小兒癲癇患者臨床治療和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護理,對于臨床療效的鞏固作用較為顯著,能夠降低患者出院后外傷發生率和癲癇發作率,值得推廣應用。
小兒癲癇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神經系統疾病,該疾病的主要誘發原因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腦神經元反復異常放電,并誘發自發性、陣發性、反復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蚴菚簳r性紊亂等癥狀,因而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患兒發病后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則會誘發高熱、循環障礙以及神經興奮毒性等腦神經系統不可逆性損害。在小兒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患兒及家屬的積極配合對于治療效果的鞏固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然而,患兒及家屬通常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較差,因而系統的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小兒癲癇護理中健康教育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我院兒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50例小兒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男28例,女22例,年齡3~15歲,平均(8.4±5.4)歲,全部觀察對象均經腦電圖檢查、臨床癥狀和病史調查確診為癲癇,且排除心肺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和智力障礙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7.9±4.6)歲,實驗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8.6±5.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臨床護理,具體方法:①藥物指導。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兒家屬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意義,使其掌握藥物治療的方法和相關注意事項,對于患兒潛在的不良反應癥狀,家長要學會觀察,并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避免隨意更改藥量或是擅自停藥。②飲食干預。護理人員應為患兒家長提供日常飲食指導,為其制定日常飲食方案,囑其多食高營養、高維生素的食物,多食豆制品,不能暴飲暴食或是過饑過飽,保證礦物質的正常攝入。對于無法自主進食的患兒,可實施鼻飼,從而保證營養供給。③安全護理?;純喊d癇發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因而護理人員可在其舌下防止包裹紗布的壓舌板,防止其咬傷自己。在患兒病床邊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囑家長做好看管工作,不能讓患兒單獨活動。對于發生肢體抽搐的患兒,護理人員不能過度按壓,防止其發生骨折或是脫臼問題。④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患兒心理狀態的變化,幫助其消除自卑情緒,加強心理護理干預,使其樂觀積極地面對治療。對于學齡期兒童,護理人員應告知其住院治療后能夠更好地學習,在住院治療期間,家長可陪同患兒繼續學習。實驗組在上述護理措施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具體方法:早期癲癇患兒缺乏明顯的臨床表現,且無先兆癥狀,發作程度復雜性較強,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因而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同時,小兒癲癇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治療,但是,抗癲癇藥物的長時間應用也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智力發展。所以,護理人員應加強患兒及家長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掌握癲癇及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注意事項、疾病預后、癲癇常見誘發原因、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等,使其對于疾病形成正確的認識。在護理人員講解過程中,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化患兒和家長的理解。癲癇發作時應將裹有紗布的壓舌板放好,以免患兒咬傷自己;按壓抽搐肢體時不可用力,以免造成骨折、脫臼等損傷;實施專人守護,在床旁加護欄;盡可能確保患兒不單獨外出。給予高營養、高維生素、清淡的食物,保證患者營養充足,對于不能進食者可給予鼻飼。長時間臥床的患兒,定時翻身,做好體位護理;定時幫助患兒清理皮,防止壓瘡或感染的發生。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6個月隨訪,統計分析其外傷發生情況和癲癇發作情況。②兩組隨訪觀察期間均填寫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其疾病知識情況、按時按量服藥、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和定期復查等護理效果評定指標結果。
1.4統計學分析:本次臨床資料均使用SPSS17.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t檢驗,若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癲癇發作和外傷發生情況:實驗組患者出院后外傷發生率為4%(1/25),癲癇發作率為8%(2/25),對照組患者出院后外傷發生率為28%(7/25),癲癇發作率為32%(8/25),由此可見,實驗組出院后外傷發生率和癲癇發作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2.2臨床護理效果: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評定指標情況:疾病認知情況96%(24/25),按時按量服藥96%(24/25),合理飲食96%(24/25),規律作息88%(22/25),定期復查92%(23/25),對照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評定指標情況:疾病認知情況64%(16/25),按時按量服藥76%(19/25),合理飲食68%(17/25),規律作息64%(16/25),定期復查68%(17/25),由此可見,實驗組臨床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小兒癲癇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醫學研究證實,小兒癲癇在我國的發生率在5‰左右,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會給患兒家庭造成較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學習。小兒癲癇的主要誘發原因在于腦神經元異常反復放電,藥物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治療和控制方法,患兒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對于治療效果能夠起到鞏固作用。受到小兒癲癇疾病自身特征的影響,患兒及其家長容易出現不良心理問題,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則能夠幫助其對于疾病形成正確認識,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樹立治療的信心。另一方面,針對患兒家長開展安全方面的健康教育,能夠最大限度降低患兒癲癇發作期間意外事故的發生率。日常飲食護理措施的應用,能夠幫助患兒增強體質,保證營養供給,進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在藥物治療方案,系統的護理干預能夠保證患兒及家長認識到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進而保證科學規范用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從本次醫學研究結果可知,小兒癲癇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降低其出院后意外事故的發生率和癲癇發作率,同時,患兒及其家長在疾病認知、規范用藥、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和定期復查方面也表現良好,因而對于治療效果能夠起到鞏固作用,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