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4 09:16:08
序論:在您撰寫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課程實踐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課程中,必須借助課程實踐的特質,把“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和思政教育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以“藝”揚“道”;“道”入“藝”心;“藝”、“道”合一的新型教學形態.將“思政課程”轉變到“課程思政”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次序調換,而是通過探討與實踐后形成的一種新型思想政治的教學模式.
馬克思曾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陶瓷藝術內化到學生之心外化于社會實踐,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且這一方向的研究在高等教育的科研中也相對空缺。在引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思辨過程中,有必要引發藝術學子的興趣,需要拋棄純哲學理論的講授,扎根在“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這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中,探索新的藝術化教學形式,勢在必行。
1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難題與目的
陶瓷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象征。因此,陶瓷藝術創作源于生活,是人類通過生活實踐活動來不斷提升人類的感知能力,并且在生活中不斷發掘功能與藝術的關系。隨著智能網絡時代的日益普及,中國的網民快速增長,其中大學生網民為網民數據增長做出巨大貢獻。在校園中,隨時可見,每一名學生都被智能網絡包圍,盡管上課時段,也需要智能網絡輔助教學。雖然,智能網絡時代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但對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帶來了難題,更加對政治思想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首先,就整體信息環境而言,由于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也快速膨脹,我們稱之為“信息爆炸”,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1)新聞信息飛速增加;(2)娛樂信息急劇攀升;(3)廣告信息鋪天蓋地;(4)科技信息飛速遞增;(5)個人接受嚴重超載。面對季度膨脹的信息量,面對“混沌信息空間”和“數據過?!钡木薮髩毫?,人們對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變得踟躕了。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近年來,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達13000~14000篇,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不斷地出現。洶涌而來的信息使人無所適從,從浩瀚的海洋中迅速而準確地獲取需要的信息,變得十分困難,其中存在著大量無用的,甚至不真實的信息。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學生通過網絡慣性搜索來獲取有關于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的準確知識是相當困難的,經常會產生信息誤解。其次,就教學環境而言,由于智能網絡的發展,現在大學生基本淪為“低頭族”、“微信控”。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離不開電腦、手機等網絡工具。對于藝術課堂來說,教學實踐中我們無法避免使用手機或者電腦等網絡工具作為教學手段。因此,如何讓學生抬起頭來,至始至終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是教學實踐中最大的問題。最后,就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的課程性質來說,主要目的是弘揚陶瓷文化,通過實踐活動來轉變藝術視角,完善學生對待學習以及生活的感知能力,完成“感知——實踐——再構筑”這一教學目的。讓學生扎根在傳統文化,通過感知來內化文化,立足于實踐,構筑新的設計體系的過程。過多的信息,以及分散的注意力會弱化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缺乏敏感度,從而無法體會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因此,我們必須把課程思政與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攻克我們的教學難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2探索思政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功能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大以來,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國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根據這個指導方針,我們首要任務是扎根于我們陶瓷傳統文化,迎合時展,回應時代問題,在實踐教學中扭轉單一的教學模式,向多元化教學模式變革。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此言同樣適用于當前的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課程中。傳統的陶瓷文化教學還是存在教學模式上的單向輸出,讓學生單向的接受文化傳播,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以至于課堂學習氣氛淡漠。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扭轉這種局面。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只有這種教育,才能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并在此過程中輸出陶瓷文化。在藝術院校中,這一點尤為需要注意,藝術類學生性情活潑,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創造性較強,喜愛獨特新穎的新生事物,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接受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陶瓷文化的輸出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來教育。因為陶瓷的工藝美術屬性,所以過程是陶瓷的標簽,動態是陶瓷的特征。由此可見陶瓷文化傳播有極強的體驗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陶瓷文化的參與感。陶瓷文化的動態特征可以體現在,陶瓷文化的時間動線和地域動線。第一,就陶瓷文化的時間線來說,它不是簡單的線性時間的發展,它還具有跨時間線的特點。陶瓷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和技術,文化也不斷發展,但是卻不是簡單的新的材料、技術與文化代替舊的材料、技術與文化,而是傳統材料、技術、文化與新型材料、技術、文化融合發展,互相跨越。根據這一特點,在陶瓷文化傳播中我們可以立足于學生容易接受新的材料、技術文化,來傳播傳統的材料、藝術、文化,使得提升學生對陶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第二,陶瓷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域,地貌以及生活習慣都會影響陶瓷的文化。通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讓學生“走出去”,通過對當地的生活習慣,地質地貌,傳統文化的深入考察,來近距離接觸陶瓷。通過實地考察不僅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更加可以深入體會陶瓷文化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參與到文化本體里,成為推動陶瓷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實現“中國夢”的社會正能量。
3探索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課程中的實踐方式
3.1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藝道于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教育
清代《魏源集》曾記載:“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中人可易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書中反對脫離實際的“心性迂談”和“玄虛之理”,提倡“親歷諸身”和“驗諸實事”,認為人的知識是通過學習實踐去取得的,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認為“身教”比“言傳”重要。魏源把人的認識比作“水”,把客觀事物與“盂”作為比較,認為“水”必須隨著“盂”的方圓而方圓,強調主觀認知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應注重實踐教育,開展工作室教學模式,反轉課堂,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學習陶藝技術之前開展調研,通過觀察生活,學會感知生活的細節,通過實地考察,了解材料、技術與文化的特質,通過全方位的調研,發現陶瓷藝術與設計的創新點;其次,通過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觀察視角和設計來示范教學,讓學生切身體驗“從做中學”,通過實踐來檢驗調研的合理性、科學性,從而調整之前片面性的知識框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根據實踐結果進行反思,再次整合知識,扎根陶瓷文化反思實踐結果,為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這門實踐課程很好實現了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藝道于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教育核心。
3.2互聯網+的教學目標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格式,“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兩者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允許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馬化騰提交的《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中,呼吁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同樣,我們高校的教育者也應該將此作為教學目標和手段落實到我們實踐教育中。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實踐藝術課程可以把“互聯網+”作為教學目的,通過開展校內工作室的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校內工作室需要通過“O2O”方法來作為教學手段,把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這門實踐藝術課程打造成一個“藝”“道”“技”“心”融合為一體,通過線上進行文化與知識的傳播,線下來完善時間技術的校內工作室,創造“課程品牌”,讓校園里的“低頭族”門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不斷學習,同時也要開展藝術設計的跨界融合,不僅讓藝術設計類學生參與進來,也應該發動其它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不斷豐富知識,為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提供新的思路,真正實現“藝”“道”“技”“心”的核心價值,達到“互聯網+”的教學目標。
4結語
綜上,陶瓷文化與藝術設計課程思政,只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迎合時代要求,扎根傳統文化,并結合專業的實際要求,體會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學生才能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全面創新,提綜合素質,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