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09:12:47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探討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習動機可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激發學生學習行動的外部因素,而內在動機指的是支撐學生完成日常學習的內部因素,兩者存在著互補與互相轉化的關系。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決定著學生內在學習動力的產生與應用。本文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進行教師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激勵等方面的研究。
一、小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成因
學習動機是人類從事某項社會活動的指導觀念,也是推動該活動目標實現的動力。根據認知學習理論、人本論和歸因理論,可以將內在學習動機產生的原因,歸納為個體學習認知、可控或不可控因素總結,以及外在環境正向作用、負向作用等。首先,從認知學習理論、人本論方面來看,小學生作為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主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小學生會主動根據自身掌握的學習內容,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并關注課程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認知,特別是在學習流程、考試成績等的分析中,可能會由于自我認知的片面性,而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學習結論。部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認知,會將學習或考試失誤歸因于自身問題,包括學習目標性不強、學習不努力等,并激發出具有正面意義的內在動機。而另一部分學生會將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結果,歸因于教師教學、學習環境或個人能力等客觀因素,從而產生消極的內在動機。其次,針對歸因理論提出的預期結果解釋觀念,進行小學生學習中可控或不可控因素的總結。歸因理論與認知學習理論存在著相同之處,都是學生自身對學習結果的分析與總結。歸因理論在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分析中,通常秉持著客觀的原因查找與分析方式,進行內部因素與外部影響因素的歸納。對于小學生學習或考試的失誤情況,常常將其分為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包括個人努力、學習能力等,不可控因素包含學習環境、教師教學方式、運氣等。學生會根據可控因素的內容,進行學習觀念、個人能力的提升,以促進自身正向內在動機的發展。最后,根據驅動力作用理論、史金納操作行為主義理論等,對小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行為、外在激勵等展開探究。驅動力作用理論指的是周圍環境對學生學習的作用,該理論將學生學習內在動機,與環境中的刺激變量、輸入或輸出變量進行聯系,以促進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學習能力的調整。史金納操作行為主義理論中提出,小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行為,會形成一定的操作強化。只要學生受到外部環境的作用,其自身就會對某一行為進行強化,之后該學習行為會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如教師對學生的外在獎勵,可以強化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來完成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活動。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概述
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會根據自身信息技術的學習狀況,選擇符合期望或能夠勝任的學習內容,進行相應課程內容的學習。每位學生都希望能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課程的學習,以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并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因此學生內在動機主要包括期望價值、學習自主性、自我價值與社會目標等,學生內在動機與自身學習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
(一)小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
學生對于期望價值目標的選擇與制定,往往會將自身可以達到的任務學習標準,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目標。在完成這一目標的學習后,小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方面,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期望價值目標,會轉化為學習的興趣或動力;另一方面,也會削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學生不能達到自身設定的期望價值目標時,容易產生沮喪、失落的情感,從而影響內在學習動機的實現。
(二)小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習自主性理論
學習自主性理論指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主動性,其屬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本能意識。每個小學生都希望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學習興趣的構建來完成學習,而非通過外在表揚或物質獎勵,實現自身學習主動性的提升。教師所開展的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以拓展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自主性。學生一旦掌握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自主權,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所存在的內在學習動機,以完成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自身能力的正確認知。
(三)小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自我價值與目標
自我價值理論是Keminton提出的學習動機理論,其認為在外在環境壓力穩定的情況下,個人對于自我實現或成功的追求,存在著一定的迫切性與等級劃分。具體到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習中,則表現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展現的迫切性。若學生在學習中有著強烈的自我價值需求,那么其存在的學習內在動機也越強,反之則越弱。同時在小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目標方面,主要包括精通目標、社會目標等內容。其中精通目標指的是出于課程內容興趣、自我學習需要,進行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選擇,最終目標是達到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掌握與精通。社會目標是社會交往角度的考量,某些學生希望與教師、同學建立起良好關系,因此會在信息技術課堂學習中,推動自身內在學習動機的提高。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
(一)利用多種信息媒介展開情境教學與結構化教學
在對小學生進行的信息技術教學時,教師需從教學大綱、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著手,創設符合學生心理接受的教學情境,并設置結構化的教學模式,來完成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提升。近年來受到應試教育、成績教育等理念的影響,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缺乏明確的指導理念、學習目標,這使得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大大降低。所以通過創設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目標、教學指導規范的制定,并對學生展開分層次的學習指導。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生活情境、故事實例、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導入本節課講解的信息技術內容,然后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做出下一步的課程引導。之后對于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結構化教學,教師應針對學生自身的期望,提出結構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程序,包括課程內容、課程講解流程、學生學習任務等內容。學生在確定信息技術學習目標的情況下,可以按照自身的學習期望,進行學習內容與學習流程的管理。教師也會在小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與幫助,來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內在動機。
(二)開展差異化的信息技術教學以培養學生內在動機
教師對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內在動機的主要方式。對于不同學生而言,其存在著不同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期望目標。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要秉持著認同、理解與分享的教學理念,了解學生課堂、課下的學習情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設置差異化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課程學習的內在動機。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觀念,對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學習方式進行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需通過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發展目標等,對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流程進行指導。對于那些內在學習動機不強,常常借助抄襲來完成學習任務的同學,教師可以向學生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分離各個學生的課堂學習。在學生無法通過抄襲獲得學習經驗的情況下,其自然會通過提升自身的內在學生動機,來推動課程理論知識與學習實踐活動的進展。
(三)整合教學內容推動學生將學習的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通過以上內容分析可以得出,在小學生存在自我認知、操作行為的前提下,其會受到外在環境、教師教學方式、運氣等的影響,而將學習的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教師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按照效標參照的課程設置標準,并結合信息技術教學大綱、學生學習需求等,進行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理念的構建。教師應對學生展開“知識”學習目標的教育,應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目的,在于自我學習狀況審視與知識的掌握,而不是與其他學生進行攀比與競爭。例如,在Word文稿、圖片等的演示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從網絡中搜索教學素材、圖片內容等,并將其放置到多媒體課件中。教師可以對小學生選擇的文檔、圖片進行評價,但應通過口頭贊美的方式,來指出某些學生存在的不足。對于那些較好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以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因此通過對學生外在環境、教師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能夠迎合小學生的課程學習需要,并將其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四)加強師生間的雙向良性互動以實現學習動機內化
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常以雙方互相了解、主體平等,作為課程教學與雙向互動的基礎。教師應確認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并肯定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指導能力。之后針對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想法,或者課程實踐中存在的錯誤,做出相應的學習指導。例如,教師在與小學生的課堂交流中,應避免使用“必須”“一定”“必然”“不行”等詞匯,盡量使用“可以”“能夠”“努力”“實現”等詞匯。同時教師對學生布置的課堂任務、課下作業,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與自主選擇權,可以出三到五個題目,并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在多種師生雙向交流互動方式的選擇性使用后,能夠指出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不足,有效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最終完成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學習質量的提升??傊?,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所存在的內在學習動機并不僅僅是其個人努力的結果,還包括多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與作用。因此,教師應從教學情境、教學結構、教學內容、課堂雙向交流互動等方面著手,展開教學目標、課堂學習任務的制定與實施,盡可能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