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09:10:30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逐漸打破了單一的知識傳遞、能力訓練與文化滲透的模式,并給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更高的關注,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社會發展多元的背景下,小學生在心理環境塑造中會受到社會、家庭、網絡、校園暴力等多方面的沖擊,這對其未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深厚的人文價值使得其與心理教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面對當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做好心理輔導,以幫助小學生走出心理困境。
一、當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自卑、焦慮、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種種心理問題使得一些小學生在外在行為上表現出孤僻、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暴躁、偷竊、逃學、甚至校園暴力等行為,這些學生在學校教育中通常會被打上“差生”的標簽,但是“貼標簽”并不能幫助教育工作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從心理角度出發,對小學生的諸多不良行為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當代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更能夠在心理健康發展上給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
語文是一門蘊含著豐富人文情感的學科,諸多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感刻畫為我們探索心理問題提供了路徑。在小學階段,基于課程目標,許多教師都將語文課程作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本學科,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夠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讓學生在文字的帶領下認識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其次,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的熏陶中,學會總結、反思,強化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最后,能夠豐富語文教學內涵,讓語文學科突破文化知識的限制,從人文角度實現情感挖掘,進而拓寬學生的語文視角。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實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簡要探析。
(一)轉變教育理念,創造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首先,教師應注重師生關系的改善,傳統教育模式中,師生關系的隔閡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求助,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用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給予幫助;其次,樹立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從時間上對教育進行重新定義,明確當前某些不當的教育行為會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并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最后,教師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在基本的語文教學素養前提下廣泛涉獵心理學知識,從而為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準備。
(二)明確教育目的,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與個體的思維發展與意志品質塑造密切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深入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情感資源,為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意志品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鍛煉小學生堅強的意志,結合文學閱讀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我價值,避免因為一時的失敗否定自我,提高其抗擊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思維是心理活動中的重點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以促進學生對自我心理問題的思考、分析與解決。
(三)抓住教育要領,滿足學生心理發展需要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心理問題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并在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首先,教師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語文教學目標,這其中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發展、文化素養的提升,更包括心理、情感體驗;其次,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及時反思自我,并獲得有效的心理指導,如在《窗前的氣球》《假如》等課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情境構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并從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品質;最后,打破單純的語言講解,將學生帶領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在親自動手、認真觀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改善心理環境,并提高對自我、他人、社會的認識??傊?,從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來看,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應該將學生的培養局限在知識的積累與能力的訓練上,而是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挖掘學科中的教育資源,在小學生心理環境構建的初級階段,引導學生逐漸突破心理困境,更加從容地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為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