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8 09:04:06
序論:在您撰寫尸體解剖在新增醫學本科院校中的應用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尸體解剖在解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自從有了醫學教育開始,解剖學的知識就必不可少了。解剖尸體是最可靠的表現和學習解剖學的手段。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對于外科醫生尤為重要。如果病人身體出現了問題,醫生能夠確定病灶的解剖部位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通過解剖暴露和檢查尸體內部來學習和研究組織及結構。對于學生來說,通過解剖尸體教育醫學本科生有許多方面的優點:它將學生引入現實死亡;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和靈活性;強調生物變異的概念和展示共同病理變化;教導醫學的基本語言;有助協作和溝通;指導學生如何評估信息。
二、尸體解剖在現代教育中受到沖擊
20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率先推行了一項偉大的改革,主要批評反對當代醫學教育中解剖課程擠滿了與臨床無關的事實、過度記憶、教師“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缺乏與病人交流等,同時認為計算機和相關的生物醫學信息學降低了對過度記憶和實際解剖操作的需求。近20年來,全世界醫學解剖教育已經發生了變化,從說教和尸體解剖模式轉向了混合學習模式。此外,醫學專家們鼓勵增加解剖學在醫學課程中的縱向和橫向整合,單獨教授的解剖知識越來越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精密的臨床成像技術如超聲波、三維可視化、多軸電腦圖像重建、多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輔助工具的使用,讓醫生更容易獲取精確數據,做出正確的診斷,醫生通過臨床體檢判斷疾病的功能弱化。隨著數字科學的發展,3D打印、3D數字人和虛擬現實等進入解剖課堂,甚至進入學生的手機,移動設備已經逐漸成為可穿戴設備,學生更愿意接受這種無毒、無害、便利的方式學習解剖,記住知識點,但是主動動手解剖的意愿不夠,甚至有逃避的現象。
三、尸源短缺限制了其教學功能
無名尸體曾經是許多學校教學尸體的主要來源,隨著法律的健全及醫學院校和學生的增多,已經不能滿足教學所需。近幾年由于遺體捐贈的宣傳和公民意識的提高,捐贈的遺體成為教學主要來源。而像我們學校這樣的二類本科尤其是新增醫學專業的院校,大多位于地級市,市民思想不夠開化,不愿捐贈遺體,每年最多可接收1—2具捐贈的遺體。其他途徑來源的尸體更是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以至于我校每年用于教學的尸體僅15具左右。臨床醫學的學生可以自己動手解剖尸體,但其他專業的學生只能觀看教師示教。很多學生動手機會少,甚至沒有機會的動手,以至于尸體解剖的很多教學功能無法實現。
四、解剖教學人員的短缺導致教學方式的改變
眾所周知,解剖教學使用的尸體必須經過防腐處理,固定尸體的化學試劑主要成分是甲醛,甲醛是具有特殊刺激氣味的無色氣體,對人的眼、鼻等有刺激作用。2011年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描述甲醛為“已知人類致癌物”。一方面,惡劣的教學環境使得更多的一線教師選擇更換專業或者換崗;另外一方面,高校對于教學人員的學歷要求過高,像我們學校這樣的二類院校要求教師必須是博士學位,實驗教學人員必須是碩士學位,這導致我院自建院以來實驗教學人員只有一位,教師在編在崗的只有兩位。應付教學顯得捉襟見肘,只能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需要教師較多參與指導的教學模式是無法很好實施的,唯有借助多媒體、數字人、一個實驗室操作其他實驗室轉播等方式緩解,鼓勵學生課后到實驗室借助尸體、標本、模型、數字人等方式自學。像PBL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完全實施,只能挑選部分章節,比如消化系統,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學生課后自己收集資料,僅靠課堂時間是完全不夠的。以往實踐證明,如果學生準備不充分,課堂效果就會不好,只能以大課講授與小班實驗課相結合的方式教學。
五、尸體解剖經費不足
開展尸體解剖需要有尸庫、良好的通風設施、大量的藥品和消耗品以及勞務支出。我校由于是新辦醫學專業,對于基礎建設投入相對比較支持,地下一層約400平的尸庫,一樓有四個解剖實驗室,其中兩個實驗室配置了易創數字人互動系統,實驗室和地下尸庫都有通風系統。為了改善實驗室的環境,現在使用上海于澤研發的尸體保存液,無刺激性氣味、無毒,適合在實驗室使用,但是相對傳統的甲醛費用高出許多倍。每年實驗室建設費用有限,除了購置藥品耗材以外,還需要補充模型標本。由于實驗人員嚴重缺乏,很多維護工作如尸體搬運、尸池加藥、實驗室解剖臺換液、解剖過的尸體及殘肢處理均需要大量費用支出,最終導致可以用于尸體解剖的費用不足。
六、從事解剖教學的教師面臨的困境
學校要求解剖教師必須是博士研究生,并且為了引進博士,學校有相關的政策和要求,尤其是在科研方面。這其實是很矛盾的現實,一方面要求高,難以引進人才,教師短缺,學生多、教師少,應付教學舉步維艱,新辦的醫學院逐年增設新的專業,學生在增加,教師引進困難,現職教師教學壓力巨大;另一方面有科研要求,做科研不僅要有平臺,還要有時間和精力,新辦本科醫學專業沒有招收研究生資質,教師的績效和職稱全與科研掛鉤,可以說年輕的解剖教師處于焦慮狀態。教學與科研無法同時兼顧,雖然努力地支撐著醫學教育的基石———解剖,卻逐漸在博士群體邊緣化。
七、尋求解決途徑
醫學教育是培養醫生的搖籃,醫生借助所學醫學知識解除病人的痛楚,其事業與生命息息相關。解剖操作是培養醫生的重要手段,解剖教學質量的好壞影響醫學生技能的學習,而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多方支持:(1)解剖專業行業支持:嚴格規定各項操作指標,制定嚴格的教學質量控制標準,如教師與學生的比率、學生與尸體的比率、學生操作達標標準等,同時必須有第三方監督,教育部門監管、督促院校整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2)爭取資源:加大力度宣傳醫學教育和醫學科學,提高市民對遺體捐贈的認識,保證尸源,促進教學和科研的提高。(3)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解剖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又臟又累,愿意從事解剖教學的人才有限,要看專業特點,適當降低門檻。只有現有人力充足,才有余力送出去培養??傊虒W人才充足才能很好地培養教育出合格的醫學學生。(4)改進教學方法:盡管尸體解剖是醫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各種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還是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如充分利用3D數字化人體、網上資源、建立虛擬仿真平臺、制作微課、手機學習解剖的APP,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上。設計合理的PBL,盡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八、結語
尸體解剖是解剖教學的重要手段,其教學功能可能被其他手段沖淡,但是絕不可能被替代。如何保證它不至于從我們的醫學教育中消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為以后的全科醫生的培養和臨床訓練提供平臺和機會。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具有外科專業意向的學生來說,全身分割解剖是最好的選擇??傊?,不集中精力進行足夠的解剖學教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解剖學教師和衛生保健專業人員的無能,讓病人面對可怕的后果。醫生沒有尸體解剖就如同黑暗中掘土的鼴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