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08:38:22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公共綠地設計對環境的影響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近年來,國內很多城市已經開始重視對公共綠地的設計利用,公共綠地工程亦多為政府投資建設與管理。但是從公共綠地設計現狀來看,不少設計效果不佳,創新性不足,且重復性高,并沒有從城市公共綠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景觀效果也不能較好滿足實際需求。設計中也沒有有效進行成本控制,存在材質養護成本和建設成本過高,實用性不強等問題。本文重點以川楊河南岸(申江路-張東路)綠化工程項目為例,探究如何打造一個兼具實用性與功能性、符合上位規劃和實際情況、環境優美又具有低養護特點的公共綠地景觀。
1項目概述
項目位于川楊河中段南岸,為川楊河兩岸生態廊道建設的分段實施工程,綠帶寬度50m,分為東西兩塊。西塊綠地西起申江路,東至張江路,北接川楊河,南臨華夏高架路,綠地形狀呈L型,綠地面積約為8.7001hm2。東塊西起創新河位置,東至張東路,綠地面積2.8193hm2。根據川楊河及兩岸的生態綠化建設規劃,項目位于第Ⅲ段(羅山路—外環段),將作為生態涵養區向重點建設區過渡的綠化空間。項目位置緊貼申江路高架,周邊申江路、張東路等均為浦東重要的交通道路,場地交通條件便利。地塊內有三路高壓線,三路均為220kV,高度為25m,分布于申江路東側。項目周邊已建綠地較少,居住區較多,周邊居民對于休閑娛樂場地的需求較大,建設集娛樂活動、休閑健身功能的活動場地迫在眉睫。
2公共綠地的設計要點
工程是典型的公共綠地設計,為了提升園林景觀設計效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重點設計。
2.1總體設計
設計以一條城市慢行系統貫穿整個綠廊,沿線布置休息亭廊、林下活動場地、廣場休憩空間、運動場地及設施,在發揮林帶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為周邊居民提供散步、慢跑、騎行、交流、聚會等多樣的休憩綠色場所。結合廣場休憩空間及景觀設施,綠地形成了多元化空間。綠化配置增強水岸綠化及場地綠化的趣味性和游覽性,提高綠化空間聯通。通過對綠化生態的營造,構建了綠色生態廊道,將自然與城市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市民提供休閑交往和感悟自然的空間。
2.2交通設計
設計中考慮到人們對交通的需求,主要設計兩類園路,分別為3m寬園路和5m寬園路。3m寬園路為健身步道,5m寬園路兼具健身步道和自行車道功能。園路貫通整塊綠地,將游人引導到各個景觀節點。以“硬質園路+無障礙草坪”的搭配設計園路滿足6m寬防汛通道要求。
2.3豎向設計
園林微地形的營造不僅有利于場地的排水,也有利于改善小區域范圍內的小氣候,改善綠化生境。川楊河南岸(創新河-張東路)地塊,豎向設計最高處堆高1.2m,通過微地形打造優美的林冠線,營造更為有層次的空間,提供更為驚艷的景觀感受。川楊河南岸(申江路-張江路)地塊,豎向設計平均堆坡0.9m,最高處堆高1.2m,堆高區域為喬灌木種植地帶。微地形結合青磚景墻的設計,塑造時代感極強的景觀空間。健身步道兩側通過豎向設計,營造林蔭步道的景觀感受。申江路東側地塊以綠化設計為主,豎向設計與綠化種植相互呼應,以兩側低,中間高的設計形式,堆高慢行步道兩側土方,形成步道于密林間的景觀效果。
2.4功能分區設計
為了將公共綠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設計按照具體需求進行了功能分區設計,分為三個特色區域。慢行健身區,靠近張東路,位于項目東側地塊,設計定位為“生態、體育”,健身區域通過蜿蜒的園路串聯,以慢行跑步道和籃球場為主。該區域將生態與體育融合,以人性化的同理心設計,動靜皆宜,給游人提供放松娛樂休閑的場地?;盍\動區,北至川楊河,西臨申江路,是一塊呈“L”型用地,以“現代、動態”為主題,主打運動、休閑、健身。以蜿蜒的園路通往各有特色的悠閑地坪和運動廣場。在設計時,以籃球場和網球場為依托,結合青磚復古景墻打造更為現代、多變,更具動態的川楊河畔。運動設施與綠地穿插結合,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游憩觀賞區,位于項目用地西南側,定位“綠色、景觀”,整體構思為綠色觀景,綠地功能以防護林為主。園路結合出入口設計開敞地坪,提供游人更多的活動空間。設計陽光大草坪區域,適合游客嬉戲娛樂、休閑野餐。
2.5鋪裝設計
園路設計采用了蜿蜒自然式和幾何規則式相結合的形式,貫穿園內各景觀節點和活動設施,構成全園的骨架和環路。鋪裝材質選擇以低養護和實用為考量,3m園路采用灰色瀝青,5m園路設計灰色瀝青和紅色瀝青,活動廣場的鋪裝材質主要采用花崗巖、塑膠地坪、舒布洛克透水磚、青磚等。
2.6綠化種植設計
如何通過合適、合理、科學的方法將苗木進行有機梳理和結合是本次進行植物設計的重點。綠化種植設計分為三塊:東側地塊以觀葉為特色,骨干樹種采用銀杏、黃山欒樹。景觀樹種選用香樟、女貞、垂柳、無患子、合歡、桂花、桃花、臘梅、垂絲海棠。配景樹種選用池杉、水杉、構樹、垂柳、白玉蘭、石榴、紫荊、夾竹桃、木芙蓉。北側地塊西側上有高壓線,故西側以低矮植物為主,該地塊特色樹種為櫻花。骨干樹種采用櫻花、白玉蘭。景觀樹種采用銀杏、香樟、桂花、黃山欒樹、合歡、桃花。配景樹種為重陽木、垂柳、紅楓、夾竹桃、慈孝竹、臘梅。南側地塊根據現狀情況,考慮到高壓電線安全等因素,故植物設計時選用低矮樹種為主;以木蘭科植物和薔薇科植物為主。特色樹種為白玉蘭和紅葉李。骨干樹種采用白玉蘭、紫玉蘭、紅葉李。配景樹種選用櫸樹、黃山欒樹、臘梅、垂柳、懸鈴木(嫁接)。
3設計中解決的關鍵問題
項目設計結合規劃資料、根據實地勘察情況以及周邊環境分析解決了一些關鍵問題,從而使項目得以順利實施,主要在以下方面:
3.1結合規劃
項目位于川楊河生態廊道規劃Ⅲ段,定位為科技之河,隸屬于景觀游憩區。根據規劃對建設標準的規定,本項目的綠地率應不小于綠地總面積的70%。項目設計時緊扣規劃定位,通過景觀手法打造生態和諧的綠色廊道。
3.2低養護景觀打造
低養護型景觀是指在養護工作中并不需要加以過多的關注,可節省人力、物力與財力投入的景觀。在選擇綠化植物時,不盲目追求即時效果,盡可能選用鄉土樹種,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適當增加粗養護型植物的應用,不盲目追求高端搭配。景觀材質選擇上多采用低養護成本的鋪裝材質,既符合景觀要求又降低后期的養護成本。
3.3“軟硬結合”打造防汛通道
綠地設計3m寬瀝青園路貫通整個綠地,靠近川楊河一側設計了5m寬瀝青園路,涵蓋跑步和自行車道功能。為滿足6m寬防汛通道要求,采用“硬質園路+無障礙草坪”的搭配設計園路,即“5+1”或“3+3”共6m的設計形式,以“軟硬結合”的方式既滿足防汛通道要求又不影響景觀效果。
3.4高壓電線區域設計
地塊內有三路高壓線,分布于申江路東側。樹木生長高度與220kv220kV輸電線路距離應超過4.5米m以上,因此該區域種植設計以株高小于5米m的小喬木為主。
3.5植物的特色設計
整體綠化種植設計采用自然式的混交林,以常綠樹為骨架,大量運用落葉景觀樹種,以不同的綠化林組團分隔出或開敞或私密的空間環境。主要道路及軸線道路區域則以樹陣展現大氣簡潔之美。在道路節點處等位置加強景觀喬木及花灌木的運用,形成節點綠化景觀。林下栽植適生性的常綠灌木,路邊營造花境等植物景觀,突出植物季相變化特色,形成了多樹種、多類型、多層次的綠化景觀。
4結語
綜上分析,在對公共綠地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上位規劃、綠地實際情況、周邊環境分析、周邊居民訴求、建設養護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結合城市發展的具體定位,剖析設計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針對性對策,提升總體設計效果,設計出因地制宜、兼具功能性、實用性和觀賞性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