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4:55:28
序論:在您撰寫淺談醫學護理教學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運動醫學護理教學模式的構建
1.1對象
2008級護理本科生83人,2009級護理本科生96人,年齡21歲~23歲,平均22歲。
1.2分組
2008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前為A組。2009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后為B組。教學結束后采用同樣方法測試,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
高等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綜合素質、能力型的人才。在高等護理教育中,一方面應加強專業知識教育,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應培養護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護生綜合素質,掌握運動醫學護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運動傷病的發生規律、防治方法、急救和康復護理措施,培養護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一個主動學習探索的氛圍,關鍵在實踐工作中如何去運用。
1.4培養護生的學習興趣
有目的地運用運動醫學護理的內容與形式去創造和完成高質量的護理。由于護生注重理論課程的學習,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護生提高認識,對本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護生全面了解運動醫學護理的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自信心,給護生創造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1.5提高護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運動醫學護理是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涉及的學科較多,與實際聯系十分緊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難以培養護生的綜合素質,有計劃地安排實踐操作課程內容,進行一對一的操作演習,要求護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充分發揮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教學模式的實施
2.1理論課
在理論課上精心設計課程結構,向護生講授運動醫學護理的基礎知識、基本內容和實踐的實施模式;然后開展課堂討論;親自到臨床見習;課后進行書面總結;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目的是使學生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對學生要積極引導、組織、協調和點播。培養護生良好的綜合素質,明確運動醫學護理的教學模式。
2.2實踐課
2.2.1技能訓練
對護生進行運動醫學護理技能訓練,幫助護生了解運動傷病的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關鍵是掌握運動損傷急救及康復護理措施的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護生親手進行急救、固定、包扎、按摩、外傷演習處理等操作,提高自己動手能力,培養護生自己獨立完成操作的能力。
2.2.2臨床實踐
針對護生普遍存在少見的運動損傷的病癥,到臨床去見習,開闊視野,觀察病例,使護生加深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能力。
3效果
3.1學習興趣
2008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前,護生對運動醫學護理感興趣29人(34.9%),無興趣54人(65.1%);2009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后,護生對運動醫學護理感興趣82人(85.4%),無興趣14人(14.6%)。由此可見,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增強了護生的思維和判斷能力,提高了護生學習運動醫學護理的興趣。
3.2對教學模式滿意度
經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08級有72人(86.7%)對教學模式滿意;2009級有93人(96.9%)對新教學模式滿意??梢姡碌慕虒W模式效果更好。
3.3理論與實踐測試
2008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前進行理論考試,成績在80分以上者24人(28.9%);80分以下者59人(71.1%)。2009級護生在使用新教學模式后,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評定,成績在80分以上者56人(58.3%),80分以下者40人(41.7%)??梢姡捎眠\動醫學護理新的教學模式后,護生的實踐技能水平明顯提高。
4討論
4.1構建科學的運動醫學護理教學目標
培養具有自主能力的可持續發展人才已成為國際護理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標。運動醫學護理教學要圍繞培養護生職業意識與塑造綜合素質來進行,它意味著把運動醫學理論與技能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把教學的重點運動醫學理論本身轉變到護生自身實踐中去,貫徹始終,使其成為適應高素質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
4.2建立科學先進的運動醫學護理教學模式
通過理論講授、播放錄像、臨床見習、課堂討論、問卷調查、能力測試等形式,進一步證實新的運動醫學護理教學模式實施,提高了護生的整體素質,從而有效地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理論與實踐集一身的當代護生職業形象。
4.3新型教學模式提高了護生的學習興趣
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轉變了思想觀念,將枯燥的學習變成濃厚的興趣,增強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實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護生的綜合素質,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來講起到了終身受益的作用,培養了具有寬厚的學科專業化知識的高層次的新世紀護理人才。
作者:于波姜中群單位:吉林大學護理學院
1構造與培養醫學護理與職業教育新型關系向職能型培養目標的轉變
對于學校教學培養而言,目前是以統一教學目標進行單一模式培養為主流。是屬于教學考試證書過程體系,沒有體現出真正含義的職業化教育培養和終身職業教育體系。而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文化指數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追求和享有全方位的醫療衛生保健與服務日漸增強。因此需要各類各層次的護理來適應社會與人群。醫學護理這一較為特色的社會化專業,對其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及人才觀,順利地就業工作是極其重要的,為此,在實施職業生涯教育中,培養選擇該職業的主動性和優勢性,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相符性,培養學生感興趣忠于此職業的認知度。將自我的主動性能動性融入其學業之中。確定多種形式類別的培養目標,如病床護理、康復護理、重癥護理、特種護理、家庭護理、老年護理、嬰幼兒護理、心理護理、常規護理等等,依社會需求而定。
2職業化教學模式的建立應符合形勢發展的需求
2.1確定全方位護理概念,擺脫傳統的醫院護理觀念的束縛
人們普遍認識,護士存在于醫院,服務于患者,即醫院護理?,F今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護理職業應是伴隨人的一生各時期、各階段、各要求的不同,使之產生不同的護理行為,故它是多樣性、多層次、多方位化的職業。由此,醫學院校在實施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先形成統一明確的重新認識觀,將立體宏觀護理觀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中。加強宣傳,讓學生普遍認同和接受新概念,增強職業意識和吸引力,積極投入到這一職業的主動選擇行列之中。
2.2建立完善相應的教育培養機制
進行職業化終身教育,使學員對此職業有著長效認識和持恒的期盼,而非當今護理行業中流行的吃年齡飯而后顧中年之后再擇業的擔憂。建立可以進行“終身需要終身培訓”的教學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貫穿于職業生涯規化始終。引導學生從所學專業出發,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努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建立和完善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學位”互相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學歷證書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培訓相融通的課程體系與培養體系。需要崗位需求與能力培養相一致,兼顧職業人和社會人的培養需求。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如發展職業繼續教育,做好職后培訓,整合各形式教育與職教的聯系。
2.3制定相應課程教學體系
打造較高水平師資團隊有針對性、專業性、實用性的課程設計以確保目標培養的現實。課程教學體系應形成動態模式,將??谱o理、護理流程、急救護理等在臨床教學過程采用模擬教學,不斷的調整、填充與更新。時時體現出區域性、層次性、個性差異性、不同需求性、實用性,盡可能縮小其培養的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差距。構建一支較高水平的可以勝任的教師團隊,實施教學任務。目前,教師偏理論型,具有“雙師型“能力和資格的較少。具有醫院、社會工作經歷和經驗的教師更少。故應轉換思路,重新培養和構建一支職業化教育程度較高的教師團隊??紤]到編制和學校吸引力的問題,選一些醫院、社區、基層醫務人員合作,采取相對穩定的聘任制來組建。
2.4建立職業化的實訓實習培養模式
學校應根據培養目標建立各類護理模擬基地與場所。有針對性有特色地進行實訓,減少理倫型實驗課教學內容。根據培養目標不同(學生依自我實際狀況而選定)制定出相應的學習培養計劃。更為合理地選送至對應的醫院、科室去有針對性實效性地完成實習過程。建立實習保障和考核機制,確保培養的學生都為合格產品,真正適應社會護理工作。
3緊跟形勢發展不斷強化改革,促進醫學護理教學模式的重建與科學
盡管依靠上述模式開展并做好工作,目前還有許多困難,諸如設備設施及經費的不足,專任教師素質的培養和調整,學校管理形式的深層改革,崗位設置的合理安排,編外人員的安置問題,實訓基地建設等等。需相關專業人員方向明確、思路清晰,通過不懈的努力,一定會建立并形成一種科學的動態的職業化教學模式,完全能符合和適應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作者:高士杰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衛生學校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學證據的醫學,是近年來在臨床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得到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同。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將循證醫學列入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并將“運用循證醫學原理,針對臨床問題進行查證、用證的初步能力”作為醫學本科生必須要達到的技能目標之一。為了順應醫學教育的發展,培養醫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證據評價應用能力等,將來更好地開展臨床決策和臨床科研工作,有必要在醫學教育中引入循證醫學的觀點和方法。鑒于此,在三年制中專兒科護理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理念,進行課程教學模式的初步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為濰坊護理職業學院護理專業三年制中專一、二班的學生,共82人。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隨機選取一班(40人)作為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教學;二班(42人)作為對照組,仍采用傳統教學。兩組教學課時、內容、進度同步進行。
課程及教材 兩組學時和內容均按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安排,選用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第2版《兒科護理》作為授課教材。
教學過程
1)循證醫學教學法。實驗組采取循證醫學理念,充分利用醫院和學校教學資源,討論分析臨床典型案例,應用圖書館資源查找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具體采取以下步驟:
①授課教師提前一周以多媒體的形式提前讓學生認識、認知、認同循證醫學教學法,更新學生受教育觀念;
②針對兒科護理過程的疑難病案提出有關該疾病病因、診斷、治療、預后等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學生分為5組,將事先準備好的病案發給每個組的學生;
③每個小組針對自己的病案,利用圖書館和網絡信息等渠道收集相關證據資料,并根據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評價文獻的標準評價收集的證據信息的真實性;
④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結合證據提出具體結論和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案;
⑤正式上課時,每個小組在課堂上針對自己的病例進行講授,同時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問題,并可以提出建議;
⑥最后教師加以總結,簡短地從專業的角度對每個問題的知識點加以重點強化,擴展和補充,解決學生遺留的問題。
2)傳統教學法。采取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制作課件進行課堂講授。
評價方法 傳統考核方式注重理論知識要點的掌握,忽視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最終導致頭腦僵化,不能創新,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創新性醫護人才的培養。新的評價指標從客觀性和主觀性兩個方面對效果進行評價,更注重學生對實際病例的分析能力、文獻檢索和證據評價的能力。
1)理論考試。全部課程結束后,期末進行閉卷考試。題型主要分為兩部分:客觀性試題(選擇、判斷、名詞解釋)占50%,主要考核學生對兒科護理學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主觀性試題(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占50%,測試學生理解、綜合分析判斷及應用的能力。
2)學生評價。問卷調查通過無記名方式在實驗組中進行,由滿意度、學習興趣、能力提高、臨床思維的培養等方面組成,征求每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每項內容均采用ABC三級進行評價。
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處理按照兩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方法進行。
2 結果
理論考試 實驗組學生客觀性試題考試成績與對照組成績差別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尚不能認為兩組學生在基礎理論的掌握上有差別。主觀性試題及平均成績兩組學生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
學生評價 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對循證醫學教學法給予了肯定,認為循證醫學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證據檢索和評價能力及臨床思維的能力。結果見表2。
3 討論
兒科護理學與醫學專業學生熟悉的其他醫學課程有很大不同,知識覆蓋面較廣,理論性較強。兒科患者年齡小、發病急、病情變化快,患兒往往不能自訴病情,不能很好地配合體格檢查,以致影響疾病的治療和護理。故兒科護理學的臨床教學有其自身的系統性和特殊性,更迫切需要改進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下盡管教師和學生都很努力,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長期的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差,其創新意識受到抑制;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循證醫學模式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即“反客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而不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即“變教為導”。
在兒科護理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思想,進行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通過統計分析發現,采用循證醫學法教學組的基礎理論成績與對照組無差異,可能的原因是通過努力記憶,基礎理論知識易于掌握,教學方法的變革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影響不大。循證醫學法教學組在主觀題上成績顯著高于傳統組,可能的原因是循證醫學教學法可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及對疾病的應對處理能力;而對照組缺乏自己分析、思考問題的鍛煉,應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則相對較差。
通過對兩組學生運用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所取得的不同效果的比較來看,循證醫學教學法優于傳統教學法,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型教學模式,對現代醫學教育將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循證醫學取代傳統的經驗醫學是兒科護理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中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不足之處:1)按照循證醫學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實踐訓練占用了學生太多的時間;2)學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缺乏;3)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較高技能,且花費時間很多;4)循證醫學教學法需要學生掌握熟練的英文閱讀和數據庫檢索能力;5)遠期的教學效果不清楚。針對這些新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不斷完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臨床技能,為培養具有創新性、高能力、高素質的兒科醫護人員做好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