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4:30:17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學基礎教學優化策略探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中醫學領域的發展對中等衛校的中醫學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醫學基礎教學中采用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有待改進。本文介紹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及效果。
關鍵詞:中醫學基礎 教學方法
中醫學基礎課程闡述了中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由于中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這讓基礎較差的中等衛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如何改變中職衛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升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擺在中醫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中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節。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比如在講五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課程中。二是思維差異。中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截然不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對中醫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內容容易混淆。中醫學習和西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的觀點對照講授。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一體。自然環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比如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中醫知識抽象難懂,教師講授時可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醫學抽象、復雜的內容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如講望、聞、問、切時,多媒體所展現的大量圖片、聲音、查體手法,會使學習變得輕松、容易,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醫學基礎教學的目的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中醫專業課打基礎,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觀點和特點。教師只有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教中心(西校區)]
摘 要 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文章簡述了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的定義及研究狀況,系統研究并總結非言語行為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合理運用以及運用時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 課堂教學 非言語行為 中醫
中醫學基礎是中醫藥學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學好這門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學習乃至對整個中醫藥學體系的領悟有著重要作用。為此,系統研究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在這門課程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對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非言語行為及其研究
非言語行為指人們在交往中運用的手勢、姿勢、眼神、表情、觸摸、空間距離以及輔助語言和類語言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上述非言語手段配合、輔助教學,可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獲得理想教學效果的目的。雖然教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經常使用非言語行為,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行為關注和研究很少。對課堂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集中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并在70年代繁榮的。①
心理學研究認為:一條信息的傳遞效果中,詞語的作用占7%,聲音的作用占38%,而動作、表情占55%。在人們面對面的交流中,有聲作用占35%,而65%的交際信號是無聲的。②Mehrabian(1966)的研究證明,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信息90%是非言語的。③也有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上的非言語行為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績。例如,教師越靠近學生,學生會更多地注視教師,更踴躍發言。每當教師注視學生的次數減少時,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就增加。教師的微笑可以營造一種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績。研究表明獲得非言語提示的學生比未獲此種提示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高。④近20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對非言語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⑤⑥⑦
2 非言語行為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運用
中醫學基礎是中醫藥專業基礎課之一。學好該課程,對后續“中藥學”、“方劑學”等相關課程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讓初接觸中醫藥專業知識的學生對該課程在短時間內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取得好成績,教師除了不斷改變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方法、創建良好的課堂環境外,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應用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課題組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適時運用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歸納如下:
一是常規性的非言語行為。如適當的踱步、靈活的手勢、真誠的微笑、專注的眼神、恰當的點頭等等。在課堂講授中,教師輔以非言語行為進行教學,能起到降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情感距離和心理距離,增強課堂活力,有效管理和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營造輕松、愉悅、有序的和諧課堂氛圍。避免教師因單純的語言教學,或遠距離的面對學生講授等帶來的內容枯燥無趣,教與學脫節的現象。例如當你邊講邊行走在課桌間,時時用微笑的眼神注視學生,學生也會很愉悅的參與你的教學,能及時回應你的設問。如果你有意經常關注學生,學生會對你產生信任、親近,主動和老師交流學習上、生活上的各種問題。
二是特異性的非言語行為。這里所指的特異性的非言語行為,是根據病證的表現,而綜合運用的各種肢體動作和輔助語言和類語言等?!爸嗅t學基礎”分中醫基礎理論和診斷辨證兩部分內容,其中診斷辨證里涉及很多疾病的臨床表現,如果僅用言語描述,學生沒什么概念,若結合非言語行為,可增強感性認識,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從而提高教(下轉第155頁)(上接第150頁)學效果。例如講到人體結構與功能時,除了通過語言講清中醫學中的臟腑和現代解剖學上同名的器官不可相提并論外,還要結合人體自身的身體和解剖圖片演示臟腑的相應位置。講解經絡系統時,除了看flash動畫和針灸人體模型外,還要在學生和教師身上比劃各條經的循行路線。講到辨證時,運用綜合性的肢體語言和輔以類語言的情況就更多了。如講熱邪壅肺的咳嗽,氣喘息粗、鼻翼扇動;百日咳的持續咳嗽和喉中有如鷺鷥的叫聲;腎不納氣的呼多吸少,動則喘氣;肝陽上亢的眩暈欲仆、肢體震顫、步履不正;肝郁氣滯的喜嘆息等等都輔以相應的肢體、行為語言。以加深印象,提高課堂吸收率。我們曾多次對課堂吸收率進行測試,對加強了非言語行為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吸收率明顯增強。
3 非言語行為在中醫學基礎教學運用中的注意事項
教師教學中有效運用非言語行為手段,必須遵循以下要求:第一,目的明確。在課堂教學中計劃和運用非言語行為時,必須明確非言語行為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和輔助教學的,任何偏離、違背促進教學這一目的而追求課堂趣味性甚至嘩眾取寵的非言語行為都是不適當的,也是要避免的。第二,形式匹配,頻率適當。教師在運用非言語行為時,必須使非言語行為的形式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教學活動相匹配。同時,使用非言語行為輔助教學頻率要適當,不能過于頻繁。運用肢體語言時動作亦應適度,避免夸大肢體動作,反而降低教學效果。第三,減少差異,增加共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非言語行為,要能充分被學生理解,才會產生效應。因此,教師應用適當的方式告訴學生各種非言語行為的含義,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第四,盡量確保非言語行為和言語行為的一致性。非言語行為是配合言語行為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如果與言語行為脫節和不匹配就失去輔助教學的作用,影響教學效果。
對于中醫學基礎課教學,除以上四條之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該課程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運用更加廣泛,利用圖片、動畫、模型等工具輔助教學,需要同時借助身體語言、類語言配合教學,才能使教學效果更好。當教師在講解經絡系統時,如果只是看圖片和動畫,學生基本沒什么印象,如果在模型和真實人體上詳細進行經絡循行的比劃,學生才能增加對經絡循行路線的感性認知,加深印象。其次,在模擬病人的病態行為特點時,應盡量做到準確形象,不要因非言語行為的不正確,而誤導了學生,影響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西醫;中醫教育
情境教學法是使學生處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加強有意識的理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方法[1]。西醫八年制的中醫學基礎學習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及經絡學,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較難理解。此外,西醫八年制學生在中醫學基礎課之前往往已經接受了系統的西醫學基礎、診斷學及內科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對中醫理論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難。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西醫八年制學生對中醫有一定的了解,情境教學法在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F介紹如下。
1 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方式
1.1 取象比類法情境重現理解中醫術語
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大多建立在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上,取象比類法在中醫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在授課時通過取象比類法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便于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掌握。如藥性理論中的五味,辛味藥功效能行、能散,介紹的時候可以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如“辣椒屬辛,吃辣椒有什么反應”,同學會列舉出臉紅、出汗等反應,再由此引申到中醫理論中辛味藥的行氣、活血功效。又如,江浙一帶民間有用楊梅酒治腹瀉的生活經驗,楊梅味酸,由此引申到酸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主治腹瀉,進而引申到治療多汗、遺精等就比較容易理解。
1.2 設計臨床情境、生活情境
情境設定是授課的關鍵[2],常用的情景設定包括臨床情境及生活情境。將臨床典型病例通過語言、圖片等方式進行重現。在病例的展示過程中,激發學生思考,同時將所學的中醫基礎知識綜合運用。臨床病例通常較為復雜,并非像書中列舉的典型病例證候單一、典型,病例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從而鍛煉學生的識證、辨證能力,也有利于今后在臨床工作中善于運用中醫方法解決疑難問題。如筆者在中藥學教學中介紹化痰代表藥物半夏時,介紹病例如下:患者,女,32歲,因脊膜瘤術后突發氣促、胸悶、口唇及四肢紫紺,行氣管切開,呼吸機維持治療2個月無法脫機。每日吸出大量白痰,患者疲乏感明顯,多汗。實驗室查:血白細胞9.7×109/L,未見霉菌。舌淡紅,苔白厚膩,脈細數。該患者用中藥治療2周后痰量明顯減少,可脫機,4周后封管出院。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前面已經過了中醫學基礎和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所以,只需讓學生判定患者屬哪類證型。通過痰的顏色和量,以及舌苔的顏色,學生比較準確地判定屬寒痰。列舉出溫化寒痰的中藥及清化熱痰的中藥讓學生進行藥物選擇,并就半夏在處方中的作用及常用量等內容進行講解。此外,把患者應用的處方列出,指出哪些是溫化寒痰的藥物。通過實例,學生會對中藥的療效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運用臨床案例時應注意設計的問題需要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相聯系,刪繁就簡。以上述案例為例,患者除了有大量白痰,另一突出的臨床癥狀是氣虛,因此次授課重點介紹的是化痰藥,而補氣藥僅簡要提及,不必面面俱到。在講授中藥內容時僅圍繞中藥的藥性、藥效等相關內容展開,待后期講述方劑學內容時可再針對方劑的內容進行組織授課??傊?,要緊扣所學知識,靈活安排,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考。
中醫與生活聯系緊密,許多生活實例也需要運用中醫知識。結合生活情境介紹中藥知識,學生往往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如講解中藥的炮制,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不同,而人參是冬令進補常用的中藥,學生不會太陌生。如何選擇白人參、紅參,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從這個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再介紹白人參、紅參的炮制方法及不同功效。老師可以選擇角色模擬的方式簡述病情,咨詢學生如何選擇適合其病情的人參,從而將中藥的藥性知識及炮制等相關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傳授給學生。
1.3 利用教具情境重現
語言對大腦的刺激往往不及實物,因此,教具在情境教學法中十分重要。如講解中藥種類分為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質藥等,可以準備不同的中藥飲片、中藥鮮品讓學生通過觀察及觸摸感受不同的中藥性質,介紹生活中常見的藥物種類。除了實物教具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盡可能通過圖片、視頻進行展示。如舌苔,除了讓學生互相觀察對方的舌苔之外,還可將典型的病理性舌苔圖片通過幻燈形式加以展示,而脈象的講解可以通過圖示方法介紹等,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2 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2.1 激發興趣
情境教學法在非中醫專業的中醫學基礎中的運用,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惫湃艘嘣疲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興趣可以激發內在的求知動力,雖然非中醫專業學生的中醫課程僅要求理解,但中醫興趣的激發可以使學生看問題的方式從微觀到宏觀,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及思維方法可以開拓思路,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問題。對中醫學知識的掌握以及今后的臨床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中西醫結合方法的運用等。
2.2 加深理解
中醫學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通過取象比類、生動的臨床案例、生活實例等方式進行情境再現,中醫理論不再是印在書本上艱澀難懂的文字,而是躍然紙上鮮活有趣的臨床及生活中的故事,有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