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04:19:56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大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并—直困擾著他們,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飽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們培養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明確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和成因,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抓住實質,育人育心,實現高校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效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問題
心理素質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理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廿,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個重大現實課題。
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如今的大學生面臨著諸多困惑。學業及考試負擔的繁重,擇業與自我實現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動帶來的情緒、情感波動,使得一些大學生在輕松瀟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痛苦、抑郁的心靈。尤其是大學生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據有關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國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現在已達到30%。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退學、逃學、出走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失常、自殺、殺人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負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錯綜復雜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上的失調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差距較大,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心理調適,讓他們遠離孤獨,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2.學習壓力
能考上大學的一般都是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學,競爭對手不一樣如自我要求過高、還想保持中學時期“尖子生”的地位,勢必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家里的“獨苗”,父母們對孩子成才都有較高的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社會風氣,給孩子帶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尤其是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借錢供孩子上大學,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對不起父母,壓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學生對高校的學習生活不適應,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容易產生失落感。而導致學習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習慣
現在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是絕大多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一直都比較順,往往是對成功和榮譽體驗多,對風浪和挫折體驗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較差,自我定位又不準,對挫折沒有準備,—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容易產生過激行為。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到大學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個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而有些大學生由于對于自己所面對的壓力心理準備不足、能力又不夠,最終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和恐懼感。
4.人際關系上的不適應
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讀大學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_個陌生的環境是許多大學生進校后面臨的第一個坎。許多從沒離開過父母的大學生由于不適應集體生活往往走向自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城鄉之間、貧富之問,興趣愛好、人品才能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人與人的關系面臨著新的組合而且很不穩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學生,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有些學生或因個性強或因性格內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際關系難以駕馭,常常為自己“不會處事,不會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惱”。有的甚至由于不能處理好同宿合同學和同班同學的關系,而覺得生活缺乏樂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與人交往時表現出敵意。據了解,當前,宿合關系已經和考試成績并列成為引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兩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學生愛情方面的心理疑難問題較為突出。我國大學生年齡基本在17~23歲之間,從生理階段來講,處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發育早已成熟,渴望異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滿足。加之不少學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執著或隨意,常為感情糾葛而頭痛,有的學生因為談戀愛與同學關系疏遠,與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學生害怕別的同學搶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亂想,坐臥不安,產生焦慮情緒,打架斗毆的有之,學習成績下滑的有之。有的學生因為兩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戀,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渦不能自撥,而走向極端,產生自殺等心理危機。校園內因為戀愛危機也曾發生過毀容、殺人等違法行為,釀成了悲劇。大學階段學生年齡、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會產生情緒焦慮的病態心理,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視。
6.社會競爭的壓力
高年級,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更多關心的是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期,中國經濟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形勢更不樂觀,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雙向選擇”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面對即將踏入的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少大學生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對今后的路該怎么走,考慮得越來越多,內心充滿著矛盾。盼望畢業,又害怕畢業,對現實生活更多的是擔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們“擔心”、“害怕”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上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深感社會的不公,覺得前途渺茫,感到無所適從,因而有的學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學校里讀一輩子書!”
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受社會上“大氣候”影響。比如,改革中心態失衡導致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導致厭學,轉而去談戀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事實表明,所有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礙,都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導,勢必影響其社會化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轉型期社會生活的變化,青少年學生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心理適應問題將前所未有。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1.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
教育家早就認識到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不僅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具有增強學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師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約束的無形力量,對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學生優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養成,有著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
這是時展對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詢是一門走進人類心靈的藝術,是一項把愛心和力量移植到對方中的技術,是一種凈化靈魂,改創生命,呼喚人注,播種責任的偉大工程,是關系到一個民族素質優劣的百年大計。目前,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稱各異的心理咨詢機構,但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師方面的,也有學生方面的。對教師來說,主要是心理咨詢教師缺乏,尤其是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咨詢教師更少,遠不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對心理問題存在認識誤區。有些學生對心理問題,輕描淡寫、聽之任之,認為無傷大雅。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接受心理咨詢,致使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時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學生卻把心理問題看得過于嚴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進行心理咨詢,怕同學瞧不起。這兩種極端都阻礙了高校心理咨詢的正常開展,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的這兩種片面認識歸結到一點是心理知識貧乏,這就說明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已刻不容緩。盡快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知識上的盲點,帶領他們走出消極悲觀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建立起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提高他們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充分發揮德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對大學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問題,僅僅依靠心理咨詢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方面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夠有所作為的。由于大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個體差異較大。因此,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樣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動權。以前人們往往把大學生的問題行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問題,或者處理問題時僅憑良好的愿望,不加認真地分析各種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結果不但不能把問題真正解決,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品德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礙了思想品德教育,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其實大學生的問題行為多數是心理問題,真正屬于思想品德問題的是極少數。當然,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問題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和合理的疏導,那么很有可能轉化為思想品德問題。因此,要求德育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把它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不良后果。其次,對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可采取集體討論,心理講座,班、團活動等形式解決;對極少數患有心理疾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的學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還需接受心理醫生的治療,總之,“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治病原則也適合心理疾病的治療.
4.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德育目標實現的必然過程。一個人理想信念的確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的養成,必須在實踐中完成。走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根本途徑,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產生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的不斷升華,能強化自我完善的動機和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會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感悟時代,認清國情,學會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別人,融洽人際關系,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擺脫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標。
[摘要]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確立分層教育目標、堅持發展性教育原則、采取多樣化教育途徑、優化教育實踐工作機制等,進而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關鍵詞]輔導員;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作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觸學生的第一線力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輔導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和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健康成長,是新時期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處理好的兩個關系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共同的目標,都是通過采取多樣化的實施途徑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心理、思想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二者在理論基礎、工作側重點、具體方法上又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科學的范疇,是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是以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側重于學生心理的發展、調適與矯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發揮個體潛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發展,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工作的具體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傾聽和商討為主要形式,并運用心理咨詢、心理測量等心理學方法,遵循價值中立和保密原則,強調個體的宣泄、疏導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帶有一定的灌輸性、教育性和公開性,通過正面說服、榜樣示范、道德批評和社會工作等方法,強調教育和宣傳,從而通過價值干預達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的。人的思想問題的產生,除了認識問題、道德問題和實際問題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通過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決了心理問題,從而間接地達到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標。同樣,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除了心理障礙等因素外,也有可能是由觀念問題所引起,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解除心理上的困惑、憂郁和消沉。因此,輔導員要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與聯系,并在工作實踐中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政治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的關系。政治輔導員兼職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作為心理咨詢專業隊伍的有效補充,既是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代需要,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由于工作任務和性質的要求,輔導員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如個性特征、家庭狀況、學習情況、健康情況和人際關系狀況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對學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行為規律和特點也較熟悉,對特殊學生群體也建立了專門的心理檔案,這正是做好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前提。
但在實際的工作實踐中,不少輔導員往往不能很好地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常常把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相混淆,價值判斷和價值干預自然流露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咨詢效果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輔導員所掌握的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操作技術較為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員雙重角色之間存在多方面的沖突。比如,相對于學生的生活交往圈,輔導員是一個具有管理者角色的“局內人”,大多數學生認為輔導員有自己的角度、立場和評價,這些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而學生都在乎輔導員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往往保留了一些真實的想法而不敢對輔導員說。另外,輔導員特定的管理與教育角色,使得不少學生前來找輔導員咨詢,還帶有一定的期望和依賴,他們期望輔導員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困難。例如,一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面對生活壓力和困難,找輔導員咨詢在心理上或許就會期望輔導員能夠幫助他申請到助學金、困難補助或者找到一個勤工助學的工作崗位,等等。但是,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詢,相反還會讓學生養成依賴,喪失面對和處理日后可能出現的更多困難的能力,不少輔導員都懂得這一點,然而卻讓學生誤解,認為輔導員沒有盡力幫助他,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和學生良好咨詢關系的建立。因此,政治輔導員兼職開展心理咨詢工作,要在掌握心理咨詢專業知識和咨詢技術的基礎上,擺正自己作為心理咨詢員的角色,努力克服政治輔導員角色給心理咨詢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真正發揮心理咨詢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確立層次性,有效開展分層教育工作
根據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從不健康到健康的連續體,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即心理疾病、亞健康(第三狀態)、心理健康。據此可以將大學生群體分為有心理疾病學生、亞健康學生和心理健康學生三類,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目標可確立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一是矯治心理疾病,恢復心理健康。這是針對少數已產生心理疾病的學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針對這個目標,輔導員主要開展的工作是配合心理治療機構對學生的疾病治療、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與溝通、做好該生周圍的學生思想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總結該生患病的緣由、影響因素和前期工作中的經驗體會以及學生治療結束返校后的跟蹤關注與有關服務工作等。
二是預防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這是針對大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學生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也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這些學生雖投有明顯的病態,但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擾、苦惱,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輔導員對這部分學生主要開展以完善認知、調節情緒、健全人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為主要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括對部分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對那些心理困擾較嚴重的學生,輔導員要有工作的敏感度,可運用心理咨詢的專業知識進行心理問題的初步診斷,及時根據收集來的信息與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進行溝通,從而重新確定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三是優化心理品質,促進主動發展。這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基本和常規性的工作,應當貫穿到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階段,主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挖掘心理潛能,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此外,在確立三個層次目標的基礎上,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還應確立序列目標,即依據大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面臨的不同心理問題,開展有序列的教育活動,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工作的主要目標有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學習動力問題、戀愛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心理問題、情緒與挫折心理問題、就業心理問題等。
三、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則:堅持發展性教育原則,“面教育”與“點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從功能上可以分為發展性和調適性兩大類。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采取一系列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學生度過心理困難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采取多元化的輔導措施,旨在開發個體潛能、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如果輔導員把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援助、支持、矯正等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這將遠遠不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也不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所應有的作用。因此,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應堅持教育發展性為主的原則,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面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多元化、系統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決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潛能的開發;同時,輔導員也不應忽視面向少數有心理障礙學生的“點教育”,特別是對亞健康的學生要有意識地按照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做好心理問題的初步診斷,及時轉介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對心理治療結束返校的學生進行關注、援助、支持等工作也十分重要。
四、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把握心理發展特征,采取靈活多樣的心理教育途徑
與西方心理咨詢相比較,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內容。一方面,我國是極為注重人際關系的國家,大學生的心理苦惱大多來自人際關系,個人的心理問題也多與各種社會關系有關;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所特有的一些心理問題,比如,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留守家庭子女心理問題、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就業壓力問題等。因此,輔導員應把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習心理、貧困學生心理等問題作為重點教育內容,并根據大學生成長階段的實際情況有側重點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徑上,輔導員要積極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進行心理調適,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發展。一是可以依托第二課堂活動,如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科學宣傳活動、心理案例分析以及心靈電影、心理劇場、文娛體育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普及心理學知識,傳播心理健康的理念,讓學生積極進行心理體驗,促使學生高度關注和重視自身心理健康,積極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二是通過心理測量、個體咨詢、團體訓練、挫折考驗訓練等多種形式,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諸如學習、人際關系、戀愛、擇業等發展性問題,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礙。三是創設優良的校園文化和班風,營造奮發向上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集體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起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五、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制:構建和優化“資料收集一信息反饋一尋求支持”的教育實踐工作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實踐工程,輔導員的工作只是一個子系統,因此輔導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系統中的地位,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構建和優化“資料收集一信息反饋一尋求支持”的工作機制。一是資料收集。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教育與管理的第一線,對學生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有效通過自己或學生骨干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輔導員要善于在學生中建立廣泛的信息傳遞網絡,善于通過網站、論壇、電子信箱、qq等途徑拓展傾聽學生心聲的渠道,建立開放式的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關系。二是信息反饋。這是輔導員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匯總、分析、鑒別和反饋的工作內容,反映了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敏感度,比如,一個戀愛屢屢受挫的學生,表面原因可能是他人際交往能力差、自身不優秀等,但我們通過對該學生資料的分析,可能還會發現某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愛情觀認知問題、性格問題等,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往往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在信息反饋工作中,輔導員還要積極建立起學校、家庭和專業咨詢機構相互聯系與溝通的工作機制,特別是要經常與心理咨詢的專家和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和學習,彌補自身對心理專業知識的相對不足。此外,輔導員還應積極就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向學校的有關部門反映和通報,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有關部門開展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有效整合學校的各方力量,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其健康成長。三是尋求支持。發展性教育原則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輔導員可以說是一支主力軍,是中堅力量,但是,面對少數較為嚴重的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學生,輔導員畢竟不是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要清楚自己的局限性,對診斷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是一般性心理問題還是嚴重性心理問題,不能草率和固執,要善于向心理咨詢專業人士請教,必要時轉介咨詢對象或送醫療機構進行心理治療。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 網絡特征 網絡測試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測試是大學生忍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和完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不同的時期,心理健康測試信息所采取的載體都有所不同,形式多種多樣。本文主要探討了網絡特征、網絡測試的優勢和應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因素等方面.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的網絡特征
人類進入新的世紀,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動媒體得到迅猛發展。與傳統大眾媒體相比,網絡技術在心理健康活動分析中顯示出其更強的技術特征。網絡作為承載知識和信息的存在方式,不但可以作為傳統的心理健康活動測試載體的重要補充,而且功能更強人,效率也更快。作為心理健康活動測試新型載體的網絡,其特征顯著。
(一)廣容性
傳統大眾傳媒由于空間、時間、形式的限制、約束,不得不對許多信息忍痛割愛。而網絡則采用超鏈接的方式將無限豐富多彩的信息材料立體交叉式地。通過網絡,人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豐富信息。
(二)綜合性
網絡技術集聲音、圖畫、文字、影像等各種符號于一體,又融電子、視頻、通訊等各種高技術于一身,涉及很多領域,兒乎無所不包。網絡高度綜合了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書籍等傳統人眾傳媒的優點,它既有印刷傳媒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閱性,又具有電子傳媒的及時性和新鮮性,還具有自身的圖文閱讀性和音像視聽性,實現多種感覺形式井用,增加了信息的獲取量。
(三)互通性
傳統的大眾傳媒一直被認為是單向交流的渠道,其原因在于信息的提供者單方面制作并提供,信息的需求者只能被動地接收,而且,信息的提供者也不能立即從信息用戶那里得到反饋信息。而網絡信息的互通式傳播方式使信息的接受者有更大的土動性,可以根據白己的需要選擇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也能夠及時準確無誤地從信息用戶那里得到反饋。
(四)共享性
信息網絡是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依靠網絡,人們可以多元傳播和利用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包括那些珍貴的或維護困難的資源也能被共享使用,而不受時間、空間、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測試的優勢和應用
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提供了現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深遠地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的觀念,網絡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活動上具和載體的作用日益突出。就此而言,網絡測試就是指運用網絡技術并通過網絡所進行的心理健康測試、評價過程。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測試方法相比較,網絡測試在心理健康測試過程、測試主體、測試模式、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心理健康測試過程的自主化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活動,主要發生在特定的大學生群體,強調測試主體(黨政下團和院系)搜集獲取測試客體(大學生)的相關信息,通過對客體信息的認識、分析,得出評價結論,最后把測試結論反饋給客體和心理測試管理部門,進而達到對測試客體的調節和控制。由于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心理健康測試突破了傳統的區域界限,它視網絡為一個大的超越了時空差別和界限的單位、環境。借助網絡強大的技術優勢,測試者再也不必在規定的時間到特定的地點搜集獲取測試對象的相關信息,網絡上的測試者可以在本人或測試對象認為合適的時空進行測試活動。網絡上的心理健康測試活動,在虛擬化的網絡情境中,任何政工部門和干部在占有測試信息的情況下,都可以成為測試者,測試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在互聯網的多媒體終端進行測試活動,即可以跨空間測試。測試一作不再意味著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具有很大的自土性。
(二)心理健康瀏試主體的多樣化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對象,對測試主客體的限定過于嚴格,擔當測試主體任務的多為教育行政部門或思想教育管理部門,整個測試過程主要以測試主體為主導,客體對于測試過程沒有發言權,測試信息的傳遞也只能是一種“上對下”的“對話式”傳遞或“少對多”的“獨白式”傳遞。這些測試主體所作的“自我測試”或“主管部門測試”都難以排除主觀片面的干擾,很難發揮獨立的測試職能。而網絡的一個重妥特征是互通性。利用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可以把主體和客體緊密聯系起來,實現測試機構之間、測試主客體之間的互通作用,使心理健康測試得以優質高效、無時空限制地進行。因而為測試主客體提供了一個“互通式”的測試作平臺及環境,更易于被客體所接受,更易于主客體在不見面時交流。測試主體之間、測試主客體之間在網上就可以毫不猶豫地直接進行交流信息,這樣就使得黨政工團及院系、大學生本身作為心理健康測試主體,可以分別實施測試與自我測試。
(三)心理健康測試模式的數字化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信息,一般是通過對心理教育實踐加以分析、總結和概括來獲得,井以語言或文字材料的形式記錄、儲存著,以供分析和利用。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測試主體可以通過網絡傳輸各種數據,并以軟盤、光盤、網頁等多種形式保存。數字化的測試信息具有一下優點:1.快捷的信息傳遞。巨大的速度優勢,是網絡技術最重要的特征。測試信息數字化,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測試信息的時效性;2.多樣的信息傳播形式。網絡測試信息集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生動形象逼真,信息通過多媒體一覽無余;3.巨大的信息容量。網絡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傳統測試載體都無法比擬的;4.便利的信息共享性。只要有一臺電腦,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閱所需要的測試信息,上網還可以隨時查閱網絡上的相關測試信息數據庫。
(四)心理健康測試方法的智能化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一般采用實地考察的方法,通過鋇(試者觀察、問卷、量表等綜合手段,搜集測試對象的信息,對心理健康測試做出定性定量的結論。而網絡測試借助網絡的技術優勢,測試者可以運用數字化的信息處理技術、綜合心理信息數據庫、多媒體終端等智能化測試工具,改進心理健康測試的傳統測試方式,如人工統計、追蹤調青、計算等,使心理健康測試活動更趨于靈活多樣、便利快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測試的不利影響因素
目前,利用網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正在逐步發展,但是,許多不利因素也阻礙著心理健康網絡測試作的發展。
(一)網絡技術發展時間較短,其本身還存在著許多技術缺陷與不完善
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網絡自由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和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問題。
1,網絡自由問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由于現有的網絡技術還不能做到切實有效地保護使用者的隱私和秘密,同時,網絡病毒和黑客隨時都有可能破壞測試者所使用的電腦和網絡測試資源,使測試者在使用網絡進行測試活動時缺乏足夠的安全感,也就使得心理測試更多地受制于網絡技術條件和手段。
2.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問題。網絡的泛應用,為心理健康測試活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為心理健康測試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對于心理健康測試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網絡提供的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既有測試:作所需要的正確有效的信息,也有不少是與測試作無關甚至是對測試活動起著反作用的信息。這些問題的克服與解決,都要依靠網絡技術手段的提高與網絡信息資源管理措施的配合。
(二)目前還沒有完善的規則條例來充分規范網絡行為
筆者認為,最土要的問題就是網絡道德與網絡人際關系問題和網絡知識產權問題。
1.網絡道德與網絡人際關系問題。網絡的基本特性決定了人們可以借助網絡而加快心理健康測試的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但由于現在還缺乏統一的網絡道德規范來處理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及由此引起的各種問題,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心理健康測試者錯誤使用測試信息以及測試對象提供虛假信息而導致測試不公正現象的存在。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測試主客體雙方,要正確處理網絡中的人際關系,要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觀念,培養健康的網絡人格。
2.網絡知識產權問題。網絡信息資源,包括大量的心理健康測試信息資源,由于當前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不完善,還得不到有效地保護,心理健康測試信息資源的提供者還可能不愿意把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資源放到網絡上與他人共享,這就限制了測試土體對網絡及其資源的利用程度。
總之,當前網絡以及心理健康網絡測試的發展雖說有著種種的不足,但井不妨礙我們對心理健康網絡測試發展趨勢進行樂觀的展望。因此,網絡測試是心理健康測試的重要發展方向。信息時代的心理健康測試,測試信息必將大量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得以廣泛傳播。在網絡技術廣泛普及、網絡道德規范形成的基礎上,心理健康測試主體必須樹立和培養網絡測試的新觀念,努力掌握網絡測試的必備技術,形成較強的網絡測試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作為心理健康測試新型載體的現代化作用。
[摘要]本文對當前大專院校學生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建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模式的一些觀點,力圖從校園文化建設及大學生就業等方面入手,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大專院校
目前國內所有大專院校都開展了心理咨詢的工作,對大學生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無論是方向還是工作著眼點,都存在許多不足,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發其內在潛能,認真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注重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展的迫切需要。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1.困惑心理。由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的信息量多而廣,傳播快。這使得大學生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解放了思想。但由于他們年齡尚小,對不斷發展的新事物缺乏篩選能力,認識事物的盲目性較大。他們不滿足于師長的理論灌輸和技術傳授,不滿足于現成的結論和書本上的東西。這種長期形成的自傲心理,一旦和現實發生矛盾沖突,便會造成心理困惑,帶來痛苦和失落感。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種自我暗示,是實現理想愿望的心理障礙。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外形不佳,或學習后進造成的。還有一種不能忽視的是貧困生的自卑心理。貧困生多來自邊遠的農村和山區,進入繁華的都市后,懸殊的貧富差距,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顫。這三種類型的學生一旦產生了自卑心理,便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感覺別人瞧不起自己,自慚行穢。其表現為性格孤獨,缺乏自信,情緒低落,不愿參加社會活動及班級活動,嚴重的還會導致頹廢、變態甚至產生畸形心理。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障礙,表現為心理不能相容、行為舉止不合作、嫉妒他人、不能正確對待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報復情緒。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逆反心理表現尤其突出。由于他們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在群體中處于劣勢地位,自認為在別人眼中形象已損壞,就自暴自棄,一意孤行,我行我素。逆反心理易造成思想偏激、情緒浮躁、行為過失,甚至會設法攻擊他人。
二、建構大專院校心理教育新模式
1.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實踐證明,任何一門學科都把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中心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并充分分析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中,教師要系統地對大學生介紹增進心理健康途徑,傳播心理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應對和解決生活中各種常見心理疾病的方法,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
深化教學方式改革主要是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補充,早已被納入到大專院校德育體系,但兩者不能等同,在理論上、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原則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側重于學生心理調適和發展,幫助認識自我,塑造健康人格,發揮潛能,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側重與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兩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現在的心理時常出現為戀愛、適應、人際、情感、擇業等方面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追根求源,往往又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是必要的,有意義的。
2.注重和諧校園建設,培養新型人際關系
要加強校園美化建設,將心理健康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第一,做好校園內物質環境的凈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創造出一個賞心悅目、輕松愉快的校園環境。第二,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和積極向上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娛樂等活動。第三,加強校風、學風、班風建設。堅持依法治校;規范管理,形成團結、求實、文明、創新的校風和勤思博學、活用的學風;加強班風建設,嚴明班級紀律。優化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提高榮譽感。第四,有條件的學??梢蚤_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網站,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構筑一個交流與管理的平臺。學??沙浞掷眯@網絡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咨詢服務,了解學生的真實心態,消除學生的心理隱患。第五,加強宣傳輿論陣地建設利用校內宣傳欄,廣播等各種傳播手段,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討論有關熱點問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關心心理健康,人人愛護心理健康”的良好氣氛。
3.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實踐很強的工作。只有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關心大學生的合理需要和實際困難,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取得成效。那種缺乏人情味,只講大話不辦實事的教育工作,會顯得蒼白無力。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是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途徑。大學生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于實際困難得不到解決而產生的。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不應該在心理問題的咨詢和矯正上,而應放在健康心理素質培養和產生心理問題的預防上。
4.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擇業就業相結合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仍屬于高消費教育,家長花費大量的物力、財力使子女上學,希望子女將來有個穩定工作,解決后顧之憂。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目的也是為了畢業后能有個施展個人才華的平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學生最實際的根本利益所在。大學生諸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與就業有關聯,抓住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抓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首先,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總目的,是為了完善大學生思想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最終為市場經濟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處在市場經濟時代的大學生,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必須根除。這些思想體現為對政府、對單位的依賴,只希望和愿意到工作穩定,沒有失業風險的國家機關、大企業工作,不愿到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公有利單位。這種思想與目前我國經濟結構比例是格格不入的。
摘要:隨著高職院校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各專業課程的改革都在朝著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形勢的方向改革,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作為公共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的改革陷入了“瓶頸”。本文分析目前該課程的現狀,并對其課改作探討性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教育 課程改革
0 引言
當前,隨著高院職校施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掀起新一輪專業課程改革的熱潮,致力打造各級精品課程,以適應新的人才培養形勢的需要。在專業課程改革中,強調課程設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最大結合,增強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業實踐中的操作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停留在傳統的理論灌輸的教育教學模式,沒有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與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模式不符,因此,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1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新問題
一直以來,為了與本科通識教育區別,高職院校的課程更多強調知識的易懂性、實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實教學中,除了教材標榜是高職院校專用外,教師授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與本科院校沒有實質性區別,并沒有體現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特點,沒有達到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效果。
1.1 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師“舞臺”缺失。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多數是“雙師型”兩肩挑的教師,即既要擔任心理健康理論的教學,又要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但是,當前在高職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屬于公共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象其它專業課的教師,既可以給學生進行理論講授,又可以在學生專業實踐中進行技術知識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依然只是從理論層面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因此,其沒有發揮“雙師”的作用,純理論講授的教育教學沒有體現出如其它專業知識的操作性與實用性,以增強學生未來競爭的砝碼。
1.2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創新不足。我們不可否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也有日常實踐指導,如授課之外,參與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講座、大學生心理沙龍活動等等,也在為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盡一份力量。試想一下,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工作,與本科院校的并沒有區別,還是停留在傳統教育意義方式方法的框架,沒有體現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用理論指導學生實踐的創新性。
1.3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課改研究不足。雖然有個別教師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也體現了一定理論的前沿性、時代性,但多是對這門課程的一些個別現象進行研究,而對課程的改革的整體性思考不強,沒有深入思考這門課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問題。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對課改的研究,主要落實在專業課方面,如精品課程研究、某某專業研究等等。
1.4 課程設置及內容與人才培養要求不符。如果參照專業課程情況來設置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體現實踐在課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這樣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而日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是講授理論,缺少了實踐的環節,沒有鮮明的人才培養特征。再者,課程內容也多為心理基礎知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是無法起到如其它專業知識能直接應用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或者說增強就業、創業和發展的砝碼。
可以說,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與其它專業課程相比,沒有鮮明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2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關鍵點
綜合以上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問題,該課程的改革必須從思維上理清幾個關鍵問題,即改革的重點及難點的結癥所在。
2.1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出路問題。在高職院校中,專業教師既可上理論課,又可以在實踐中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在倡導“雙肩挑”的高職院校中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而同為“雙師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何解決其“雙肩挑”中對學生實踐指導的問題,搭建一個讓其跳出課堂的“舞臺”,發揮其探索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作用,這是解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出路、課程改革的根本問題。
2.2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問題。現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的內容,是否已經完全滿足高職生對這方面知識的需求,這些內容是否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否對高職生在社會生存與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即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必須多方論證,尋找出對高職生成才成長最有用的知識。
2.3 高職心理教師的素質問題。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素質是否真的勝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要求,如果進行課改,課程的內容改變了,對他們的知識結構需要哪些調整和提高?
3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新問題以及課改的難點、重點,可從以下個方面著手課改:
3.1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轉向對行業心理的研究。在高職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除了開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識教育外,應分門別類深入研究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后潛在就業的行業或崗位的心理,圍繞畢業生適應行業崗位需要的心理知識進行研究,以提高畢業生行業或崗位的適應性。如商務文秘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到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從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研究學生在政府部門、公司企業應該要熟悉那些人員的心理,自身應該具備怎么的心理素質等等,通過授課讓學生初步掌握這些行業心理知識,畢業后更好、更快適應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況下更好處理工作,使自身獲得生存與發展。
3.2 精心編寫行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現在高職院校所用的教材,雖然結合了一些高職生特點來編寫,顯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實用性也相對強些,但也多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協及到行業心理方面的內容很少。從學生對行業心理知識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針對性并不強。因此,學校要組織相關人員,在深入研究與各個專業相關行業心理的基礎上,編寫出適應不同專業授課的行業心理教材。
3.3 加強行業心理師資力量。一方面可派學校教師深入行業調查,了解掌握行業心理的相關情況,積累教師行業心理知識的厚度。二是根據校企合作的情況,派老師到企業掛職學習,深入行業第一線,掌握真實可靠行業心理相關知識。三是聘請行業中懂心理學的人士作外聘教師,專門給學生講授行業心理學知識,讓其以自身的感悟,傳授給學生最真實的行業心理知識。四是鼓勵行業人士與校內心理教師共同開展學生心理課題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識的升華。
3.4 專業行業心理課設為專業必修課。如果確定了專業心理課程,可從一般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選課分離出來,作為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學生除了可選修一般常識理論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必須拿到專業行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分。而在授課方式可以更加靈活動,以應適應工學人才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定期不定期深入實習、實訓學生相對集中的單位,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教育、進行個體心理輔導等,實行送知識到行業,體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必須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高職院校學生行業心理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了解一些行業心理知識,增強行業的心理素質,在工作中形成一種自覺適應意識或行為,對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有著重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