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1:19:53
序論:在您撰寫西方經濟學視角中的馬克思經濟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馬克思《資本論》的起點理論是“商品論”,西方經濟學的起點理論是“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兩種起點理論具有兩個方面的共性和五個方面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應當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其一,現有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只有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才能在更深層次上闡釋既有理論。其二,作為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的研究目的理所當然地應當包含“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就必然要求其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其三,作為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其敘述方法不能單一化為“從抽象到具體”,也應融進具有學科特色的機制機理串聯方法,從而要求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關鍵詞:《資本論》;西方經濟學;商品;稀缺法則;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西方經濟學――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都普遍認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自然”的“永恒”的生產方式――可以說,西方經濟學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這樣,《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有著一定的契合性和耦合性。再從國際經濟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當今世界原有市場經濟國家依然走著市場經濟之路,而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都告別了傳統計劃經濟走上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為什么現代人類、現代國家都要選擇市場經濟體制?對于市場經濟,我們應當怎樣站在時代的潮頭予以客觀的、科學的審視和解讀?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研究。單就理論層面的研究來說,對馬克思的《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無疑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這里,筆者僅就二者的起點理論進行比較和分析。
一、學術界關于兩種起點理論評論的概述經濟學的起點理論是“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當然,作為西方經濟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微觀經濟學還有另外兩個假設――“市場出清”和“完全信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則是“市場失靈論”。應當如何看待這三個假設在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地位,筆者認為,“市場出清”假設認定通過自由價格機制可以達到市場供求均衡狀態,進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巴耆畔ⅰ奔僭O雖然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是不存在的,但它所折射的思想卻是在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具有經濟人全部屬性的社會成員渴望得到全部有關信息以實現自己最大利益的愿望,因而這一假設仍然是以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至于“市場失靈論”則是認定基于經濟人動機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行為必然造成種種外部不經濟現象,因而宏觀經濟需要國家的“有形的手”進行有效調控――可以看出,“市場失靈論”的前提也是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總而言之,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原生理論、基石理論和起點理論)。
關于《資本論》的起點理論“商品論”,學術界的認識較為一致。認為:馬克思之所以從商品開始構建龐大的資本理論體系,首先,是由他的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決定的。其次,這樣設定符合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的客觀要求――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從國家、民族、利潤、地租、價格等具體的現實出發,也許就不會有成功的資本理論體系了。再次,以“商品論”作為邏輯起點也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演變順序相一致――商品既是馬克思的資本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資本關系發展、演變的現實起點。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把資源配置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始自19世紀70年代的新古典經濟學。1932年,羅賓斯在《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一書中第一次正式地將“稀缺”引入經濟學,把在稀缺資源約束下人類的行為方式作為研究的主題。此后,西方主流經濟學始終將這一法則當成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在計劃經濟時代,正統政治經濟學對稀缺法則不置可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在倡導科學發展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背景下,首肯這一法則的論著多了起來,同時,深入探討這一法則的論著也出現了。其中,孫劍平提出:如果將資源稀缺設為邏輯起點,如果把從較短時間區間來看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經濟學稱之為資源稀缺經濟學,那么,回應現代科技革命挑戰,以相當一部分資源枯竭假設為邏輯起點的經濟學,就可以稱之為資源枯竭經濟學。在資源枯竭經濟學中,首先是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一起構成經濟科學的規律體系;其次要特別強調自然規律對經濟規律的決定作用。張俊山則對“稀缺法則”進行了批判,他指出:作為西方經濟學出發點的資源的稀缺性這個基本判斷是用靜態的和常識性的思想方法考察和認識經濟活動,因此具有很大的虛構性。
西方經濟學界對“經濟人假設”褒貶不一。褒者如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經濟學第一個研究“范式”;更有不少學人稱《國富論》是市場經濟的圣經,自1776年《國富論》問世,“經濟人假設”作為支撐經濟學大廈的基石,迄今無人可以撼動。貶者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其一,美國經濟學家凱里指責“經濟人”“實際上不是人,而是受盲目的情緒驅策的想象的動物”,這一理論“討論人性最低級的本能,卻把人的高尚利益看作純屬干擾其理論體系的東西”。其二,德國歷史學派指責“經濟人假設”將人們在受到道德和情感等諸多方面動機激勵下去追求的社會利益排除在外,顯然不符合事實和有悖常理。在中國政治經濟學界,對“經濟人假設”持批判態度的觀點據主流地位。除了和上述觀點相類似的以外,其他有新意的批判有:曾中秋指出,從方法論角度看,“經濟人假設”的缺陷在于它的個體主義方法。它賦予每個個體以先驗的、一成不變的人性,卻忽視了個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對“人性”的調節力量。趙磊指責“經濟人假設”是用“心理來說明心理”,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當然,也有學者對“經濟人假設”從特定視角出發作了肯定性的評價。鄧春玲認為:“經濟人”是在不斷的爭論與反駁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經濟人”越來越接近現實的人,如由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由最大化到非最大化,由經濟利益目標到非經濟利益目標等?!敖洕思僭O”發展的歷史充分表明馬克思的關于人的本質的表述――“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有的學人在評價兩種起點理論的同時,還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學起點理論。張建映提出: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人類生存發展需求。⑩張俊山認為:勞動應當是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和中心范疇。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兩種起點理論的共性和區別;論證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應當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二、《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起點理論的共性和區別
筆者認為,《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兩種起點理論既有共性也有區別,二者的共性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它們在各自的理論體系中都居于始點的位置。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說,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篇的題目是“商品和貨幣”,第1章的題目是“商品”。馬克思在第1章第1節――“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實體,價值量)”中開宗明義指出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倍同F行政治經濟學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教科書來看,凡是論及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內容的,無不以分析商品為邏輯開端。再就西方經濟學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來看,其導論部分首先由“稀缺法則”發軔,闡述人的需要和經濟資源的對應關系以及矛盾運動等問題;而在導論中的微觀經濟學概述中,所設定的最為重要的基本假設就是“經濟人假設”。
第二,從形式上看,兩者都覆蓋了各自理論的所有內容,或者說,兩者理論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在“原點”上追溯到它們。具體來說,在馬克思的市場經濟理論中,我們從貨幣、資本、剩余價值、雇傭勞動關系、資本主義占有規律、資本積累、再生產以及利潤、利息、地租等理論中,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原生態的“商品”。而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無論是微觀經濟學的價格基本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與收益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微觀經濟政策,還是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核算與循環理論、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則都可以在其基石上找到“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的決定性致因。
筆者認為,兩種起點理論的區別具體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第一,兩種起點理論對市場經濟現象所作的理論抽象不同。就馬克思來說,他通過對紛繁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考察,發現資本主義的生產對象、交換對象、分配對象、消費對象雖然五花八門、難以計數,但它們卻具有一個共性――都是商品。②因而,馬克思概括的“商品論”是對與資本主義經濟當事人相對立的經濟物品的屬性所作的抽象。而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無疑是依據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進行的理論抽象;“經濟人假設”則是從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角度(動力角度)所進行的理論抽象。就馬克思的“商品論”和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以及“經濟人假設”的關系來看,顯然是資源稀缺和人們追求利益的無止境性構成一對始初性的矛盾,這對矛盾的運動衍生了人類的最初經濟活動,進而,又進化衍生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特殊――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分配和商品消費,衍生了人類的市場經濟制度。
至此,有的學人可能會提出:馬克思概括的“商品論”是一種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則分別是經濟“法則”和經濟“假設”――三者不在同一個論域,不是同一個“級別”,不屬于同一類問題,沒有必要也無法對之進行對比分析――這就像勞動價值論可以和效用價值論進行對比分析而無法和消費理論進行對比分析一樣。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固然,三種理論的屬性有所不同,但它們分屬于兩大經濟學派起點理論的地位則是相同的――正是這一點使它們具有了可比性――理論經濟工作者就是要分析和闡釋基于不同視角的起點理論的共性、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構建邏輯嚴謹、科學合理的市場經濟的理論框架。.
第二,兩種起點理論服務的對象及其研究目的不同。顯然,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目的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必然性。這種研究目的要求從分析資本主義原點開始――雖然,就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商品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但資本主義卻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馬克思把“商品”作為《資本論》分析的起點,并由此一步步推演,揭示建立在雇傭勞動基礎上的資本關系、剩余價值規律、資本積累規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等,并論證了這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全面勝利。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則是探討如何通過資源優化配置來達到廠商和消費者的“利潤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在這之中,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顯然源于資源的稀缺,或者說,資源的稀缺必然要求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同時,廠商“利潤最大化”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則是基于經濟人屬性――因而西方經濟學需要把”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作為全部理論分析的起點。
第三,兩種起點理論的理論敘述方法不同。大家知道,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是不同的?!顿Y本論》的研究方法是“從具體到抽象”,而敘述方法則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因此,在《資本論》龐大而繁雜的內容架構中,馬克思設定“商品”作為理論敘述的起點。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敘述方法則是機制機理分析。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關系錯綜復雜,但其運動存在環環相扣的運行機制和機理――這種運行機制、機理在源頭上就是“資源稀缺”和社會成員的“經濟人”屬性。正是客觀存在的“資源稀缺”和主觀上的社會成員的“經濟人”屬性的始初決定作用才導演了古今人類一幕幕經濟活動的活劇。因此,西方經濟學把“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設定為自己整體理論框架的起點。
第四,兩種起點理論串聯各自理論體系的方式不同。具體來說,《資本論》遵循的是“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路徑,也就是以“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事物發展規律串聯起自己的理論內容。首先,馬克思分析商品,繼而分析價值形態演變,分析貨幣的產生及其職能,然后解析資本――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由此一步步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交換、分配以及消費關系串聯起來。這可以說是馬克思《資本論》的整體串聯方式。不僅如此,馬克思在特定的生產關系分析中也處處體現“從抽象到具體”的串聯方式。比如,闡述“生產”時就由粗到細地闡述生產一般、商品生產一般、小商品生產、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分析“再生產”時則首先分析再生產一般、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繼而分析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等等;涉及“分配”時則具體分析資本家的按資分配、雇傭勞動者的按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分配,以及剩余價值在不同剝削者之間的分配等等。而西方經濟學則以“資源稀缺”作為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或日大背景――也就是說,西方經濟學以共同的前提約束條件串聯起各個子理論――西方經濟學各個子理論雖互有差異,但它們在源頭上都是因“稀缺”而生,因“稀缺”而變,“稀缺”
成了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分析的“端口”。至于“經濟人假設”,則是以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源”出現在各個理論構架中,“經濟人假設”是以動力機制:機理串聯起各個子理論的。
第五,兩種起點理論的范疇屬性不同。顯而易見,作為馬克思《資本論》起點的“商品”是一個歷史范疇――因為它只存在于商品經濟(或日市場經濟)社會中。而作為西方經濟學起點的“稀缺”范疇則是一個永恒的經濟范疇――因為稀缺是指資源和物品相對于無限的人類欲望而言的有限性。毋庸置疑,整個一部人類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克服短缺的資源約束而滿足自己物質文化消費需求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層次、水平的差異而沒有過程的終結。至于“經濟人假設”中的“經濟人”范疇,傳統觀點認為它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因為作為特定的思想觀念只能是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具體來說,它是財產私有制這種社會存在的反映。比如,在原始社會,沒有私有制,人們也就沒有私有和自私意識,從而也就沒有“經濟人”觀念。筆者認為,這種闡釋是缺乏說服力的,不錯,原始部落的產權是公有的,但產權公有并不能決定原始人都是大公無私的――試問,原始部落劫掠其他部落財富,殺戮其他部落成員的行為該當何論?這難道不是一種放大的在“為公”旗號下掩蓋著的極端自私的行為,因而也是一種極端的“經濟人”行為嗎?
筆者認為,人們的“經濟人”觀念與行為,其本質不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內在機制而已。這種機制表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表現在千千萬萬微觀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之中,倘若人類的微觀個體毫無自利的觀念與行為,也就是完全徹底地沒有“經濟人”的觀念和行為,那么,他就會不吃不喝,困了不睡覺,冷了不御寒……由此以來,他也就無法在世界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了。顯然,任何時代的人類個體都天然地具有謀求生存與發展的動機與行為,由此,“經濟人”的觀念與行為就會存存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經濟人”是一個永恒的經濟范疇。
倘再作進一步的考察,還可得出,經典作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人的“自利”屬性也是持肯定態度的。比如,馬克思在分析流通領域勞動力的買賣時就指出:在“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邊沁!因為雙方(指勞資雙方――筆者注)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惟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瘪R克思、恩格斯還說:“各個人的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不過當然是處于既有的歷史條件和關系范圍之內的自己”。鄧小平同志則直接將否認人的自利欲求的觀點斥之為“唯心論”。小平同志說:“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筆者認為,人類具有“經濟人一般”的屬性,也具有“經濟人特殊”的屬性。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人類的“經濟人”觀念和行為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由“經濟人”所體現的自利需求與他利、公利要求的矛盾關系也是不同的。具體來說:在原始社會,人們只有為公,才能為私――人們的“私利”寓于“公利”之中。這種狀況造成了原始人仿佛沒有“經濟人”觀念的假象(長期以來此種假象以正統理論左右著人們的認識)。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治者、剝削者的“私利”建立在侵害被剝削者的利益的基礎之上,即建立在損人利己的基礎之上――顯而易見,這是一種受人撻伐并最終要被進步的社會蕩滌消除的極端的“經濟人”的觀念與行為。而這個時期的小生產者,由于處在自然經濟制度下,其行為基本可以定義為利己不損人,但也并非增加別人或社會的利益這樣一種類型。顯然,這種類型不會遭受任何道德指責,是一種自然的、本真的且被社會廣泛認可的“經濟人”的觀念與行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毋庸置疑地是為了追逐剩余價值,也就是為了個人私利而進行生產和經營的,但他們的商品生產經營活動在客觀上有利于消費者,有利于社會。這可以定義為是一種“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的“經濟人”類型(亞當?斯密對此有過深入分析);同時,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中的雇傭勞動者基于“謀生”勞動的性質,也必然具有“經濟人”的全部屬性。在規范的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也就消滅了憑借生產資料私有權剝削他人的損人利己現象,但由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依然是“謀生”性質的勞動,因而,即便是勞動者也必然具有利己心,這種利己心既會衍生利己利人、利己不損人的現象,也會衍生損人利己的現象,總之,會衍生所有“經濟人”行為。筆者深深感到,唯有到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利己利人、為公為私才會水乳交融地統一于一體,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全面自由發展,既是為私的,也是為公的。這是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達到了極高水平,由于實行“按需分配”,每個人的物質消費必然得到充分個性化的滿足,進而,社會勞動也就必然由“謀生勞動”轉化為“樂生勞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將主要升華為精神消費(這種情況就像一個學生學完了小學課程,轉而追求更高級課程的學習一樣)。而人最大、最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就是從事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由此,共產主義社會勢必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私”與“公”的良性互動。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思想的深刻含義。這種情況就如同馬克思的事業既是個人的恢宏事業,又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求解放的偉大事業一樣,“私”與“公”都交融在一起了,統一在一起了。
三、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應當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的《資本論》可以稱為狹義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理論)則可以稱為狹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再加上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商品經濟理論(小商品經濟理論),三者的組合可以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廣義市場經濟學。筆者深深感到,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在理論架構中應當而且必須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一)現有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只有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才能在更深層次上闡釋既有理論
具體來說,如下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的既有理論必須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1.在商品理論方面。如上所述,馬克思《資本論》的起點理論是商品論,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1篇第1章“商品”中并沒有首先給出商品的定義,而是直接分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F在我們所熟知的商品定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不過是后來學者的概括。其實,這個定義的外延是缺失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非勞動產品例如自然礦藏、野生動植物、處女地等也可以成為商
品,因此,外延周全的商品定義應為:“商品是用來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和自然產品?!钡F實生活中并非所有的自然產品都能成為商品,例如陽光、雨露、空氣等就沒有成為商品。這說明,自然產品成為商品的前提是該產品必須是稀缺的。同理,所有的勞動產品也都是稀缺的――正是“稀缺”才使得使用價值成為商品――由此,在更深的層次上分析,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商品論”應當引入“稀缺法則”。
2.在價值規律致因的解讀方面。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或曰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商品交換按照價值進行。那么,我們往深處問一下,商品的價值量為什么要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為什么要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來進行?傳統理論沒有探究這些問題。其實,往深里說,價值規律的本質不過是維護每個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公平合理地獲取個人收益的游戲規則而已――其背后所隱含的假設前提乃是人人都是追逐個人利益的“經濟人”!否則,如果人人都是完全徹底為他人、為社會的話,那么,每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就將只講奉獻而不求索取,從而不會去計算自己的勞動付出和個人收益,也就不需要“著名的價值規律插手其中”了!此外,這一規律也暗含了稀缺性假設。十分明顯,商品購買者之所以要花費代價才能獲得作為消費品的商品,那就說明,商品的生產供給不是無限的,而是稀缺的;商品生產者之所以索要等價物才讓渡生產物,那是因為不索要等價物就無法彌補生產成本和擴大生產規模,今后的生產就無法進行,這說明,生產資源是稀缺的。
3.在供求關系的探索方面。就商品經濟的供求關系來看,顯而易見,作為規律表現的情況是:賣者總是希望把價格抬高一些――而賣價提高勢必要減少買者的利益,這豈不是將自己利益的增加建立在他人利益減少的基礎之上?這難道不是人的自私屬性的充分暴露嗎!同理,買者則總是希望將價格壓低再壓低――而賣價的壓低,則意味著賣方利益的損失,這無可置疑同樣是人的自利屬性的充分暴露。這就是說,“經濟人”的思想與行動事實上是貫穿于商品交易的全過程之中的。
4.在商品經濟矛盾的闡釋方面。顯而易見,在商品經濟(或日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勞資雙方的矛盾,還是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行業、企業與地區、行業與行業、地區與地區、行業與地區(所謂條條塊塊)之間的矛盾,抑或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其深層原因都是各類實體的“經濟人”思想與行為所使然。當然,這里的“經濟人”概念應當是廣義的:它既包括個體經濟人思想,也包括集體經濟人思想,同時,還包括國家經濟人思想等。
5.在商品經濟制度的解讀方面。筆者認為,商品經濟(或日市場經濟)制度安排的出發點及其最終決定力量都無法擺脫“經濟人”理念的支配。比如,產權制度安排就是如此。試問,人類經濟社會為什么要建立不同的財產所有權制度?西方經濟學認為這是由于財富的稀缺性所致――如果財富是無窮的,如自然界的空氣、陽光就不會界定產權。這種闡釋當然有道理,但還不足夠深刻、全面。其實,產權的界定還與“經濟人”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試想,如果人人都沒有私欲,如果人人活著都是百分之百為著他人的利益,那還要界定產權干什么!正是因為明晰的產權是實現個人利益以及其他經濟實體利益的切實保障,所以才有產權制度建設,才有各種形式的產權交易制度。
總之,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的現有理論只有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闡釋,才能準確地洞察它的運行機理,而在這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顯然還很不夠。
(二)作為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的研究目的理所當然地應包含“優化資源配置”,進而要求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如上所述,馬克思依托《資本論》研究市場經濟,是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運行規律,揭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計劃經濟必然取代市場經濟的歷史必然性。由此,馬克思的《資本論》就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批判色彩。然而,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必然涉及資本的運行,涉及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分析,比如,馬克思對“協作”的分析,對“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的分析,對“資本循環”、“資本周轉”、“資本游離”的分析,對“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分析等就是如此?,F在,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摒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走向了市場經濟發展之路。有鑒于此,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必須“與時俱進”、“與實俱進”,研究市場經濟運行的機制和機理,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研究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而要服務于如上的研究目的,就必須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三)作為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其敘述方法不能單一化為“從抽象到具體”,也應融進具有學科特色的機制、機理分析,從而要求融進“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
毋庸置疑,“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不僅僅適用于經濟學,而且也適用于所有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因此,“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敘述方法一般。鑒于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服務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因此,不同學科除采取一般的敘述方法之外,還應采用具有自身特色的敘述方法。作為社會科學特殊的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屬下的馬克思主義的市場經濟學,除了采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之外,還應同時采用機制、機理的串聯敘述方法。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市場經濟學應當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稀缺法則”和“經濟人假設”的串聯敘述方法。顯然,這樣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敘述方法融合在一起,必將使得其整體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環環相扣,更加嚴謹,更加深刻,更加具有解釋力。
摘 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人類探索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成果,兩者既非完全對立,也非完全統一,而是對立統一的。解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分歧,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結合之處,可為中國經濟學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歧;聯系;結合
作為特定歷史階段和特定發展階段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皆對客觀世界和經濟實踐活動進行了相對正確的理論分析。兩者既有明顯的相互對峙、相互競爭的分歧,也有顯著的相互補充、相互耦合的聯系。研究兩者之間的分歧和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結合之處,對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不無裨益。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分歧
作為以公有制和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勞動的經濟學和作為以私有制和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資本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和主要觀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揭示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目的,它不僅包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也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當然,前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出發點,而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承接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產關系跟生產力結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分析、研究、預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并最終為使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奠定理論基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有反映自身經濟運行特性的個別規律、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普遍規律、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探索、分析、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與此不同,西方經濟學探索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運行機制,其目的在于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利潤最大化及資源效益最大化。西方經濟學在以私有制和“經濟人”假設作為內在規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礎上,利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嚴格的計量檢驗,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研究規范,它不僅對商品、市場、現代經濟的微觀機理進行了深刻剖析,也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機理進行了研究??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活動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生產關系極其變動的規律,例如剩余價值規律和兩大部類協調發展規律,而西方經濟學注重研究經濟運行的具體過程和細致環節,其所謂建立在主觀心理上的規律例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規律。
2.研究方法的分歧
這一般表現在基礎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和具體分析方法三個方面。在基礎分析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而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例如,馬克思以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為起點分析資本主義國家有效需求不足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而西方宏觀經濟學凱恩斯理論卻以“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為起點對其進行分析。在一般分析方法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矛盾分析方法、動態分析方法、科學抽象方法、強調從分析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整體的分析、強調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而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包括實證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結構分析方法等。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西方經濟學對邊際分析方法和最優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長期分析方法和短期分析方法等的運用明顯多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傊R克思主義經濟學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采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邏輯和歷史相結合的科學敘述的研究方法,客觀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發展、滅亡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整個體系、內部結構的運動規律,而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卻大量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對復雜的經濟過程、微觀經濟現象、宏觀經濟現象進行量化分析與描述。
3.研究對象的分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其中生產關系包含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三種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是其研究對象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研究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的途徑,也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揭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間的經濟關系,雖然它也分析經濟運行機制,但其側重點在于解剖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制度。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其重點研究的是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雖然西方經濟學也涉及經濟制度的研究,但其側重點是研究在既定經濟制度下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經濟運行機制。很明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經濟關系中深層次、本質性、實質性、原始性的問題,后者研究的是經濟運行過程中淺層次、對策性、操作性的問題。總之,西方經濟學是在承認現實的基礎上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表層分析,其理論注重解釋經濟現象而非經濟實體的價值度量和內在運行規律。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考察經濟發展變化時,以物質的社會關系為起點,研究經濟發展規律,注重揭示其現象背后的本質。
4.研究內容的分歧
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相互聯系,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總結,而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化和細致化。由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基礎,著重經濟關系本質的思考,而西方經濟學偏重于描述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表層。因而兩者在許多重要問題的論述上存在觀點分歧。例如:在價格和價值問題上,當代西方經濟學家混淆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區別,認為商品的價格取決于供求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而價格和價值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價格取決于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市場規律的共同作用;供求只是影響價格的表面因素,而價值才是影響價格的本質因素。又如工資問題,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工資等于勞動的價格或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格,工人的勞動能力創造了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而工人只獲取前者,資本家得到后者。再如經濟危機問題,西方經濟學界有供給學派的“總供給超過總需求引起危機論”、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危機論”、現代貨幣主義的“貨幣供應引起危機論”等眾多版本,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聯系和結合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并不意味著兩者無相似之處。實際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區別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基礎找出兩者的結合點,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
首先,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西方經濟學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最大化地滿足經濟活動主體的需要,而經濟活動主體利用生產資源體現了其在經濟實踐活動中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說西方經濟學是對生產力的分析和研究,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是生產方式和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是一門注重研究生產關系的科學。在經濟活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能動的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又受制于生產關系的發展。其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研究生產關系時必須研究生產力,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生產力時也不能回避生產關系,因此,以生產力變化規律為研究重點的西方經濟學與以生產關系變化為研究重點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可以彼此切入,進而構建一門集全面性、系統性于一體的經濟學。
其次,在使用價值和效用價值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指物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以物為載體,決定于商品本身的屬性,而商品以其使用價值來滿足人的需求和欲望。西方經濟學認為,效用價值是物品滿足人需求和欲望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兩個必備條件,即只有同時具備稀缺和有用的物品才具有價值。通過對比可知:使用價值和效用價值是物的有用性這一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把使用價值和價值當作商品必備的、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兩個因素:一方面,使用價值和價值共存于商品中,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價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價值,但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產者要取得價值就必須生產使用價值,而購買者要想獲得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即買賣雙方都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值。這里,使用價值與效用價值和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為效用價值與價值和效用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對立統一奠定了基礎。
再次,在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費用價值論相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合。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和基石。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決定的,而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量來決定。進一步,由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競爭和交換的市場過程中形成的,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包括競爭規律和交換規律在內的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可以形成這樣一種邏輯: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市場規律決定,而價格是商品價值量的貨幣表現形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蘊含著市場規律決定價格的思想。主流微觀經濟學關于商品價格的決定問題在馬歇爾對經濟學所做的第二次綜合里已有詳細論述。馬歇爾綜合運用效用價值論和生產費用價值理論,說明消費者需求和生產者供給決定商品價格。其中前者體現在需求方面,后者體現在供給方面,而生產費用包括資本、勞動、土地,如此看來,勞動價值論不過是生產費用價值論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此點上的結合也是可能的。
最后,在平均利潤論和正常利潤論相聯系的基礎上實現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部門之間的競爭是部門內部競爭在全社會范圍內的進一步展開與擴大。由于不同的部門存在著不同的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在剩余價值率相同的條件下,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存在明顯的差別。競爭的手段則是資本的轉移。結果是,利潤率低的生產部門,資本增量很少,資本存量大量轉移,生產大量縮減,產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使利潤率提高,而利潤高的部門恰恰與其相反。資本在各個部門不斷涌進涌出,直至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大致相等即趨于平均化時才會暫時停下來,從而形成平均利潤率。由此可知,從長期來看,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企業只能獲得收支相抵的正常利潤,即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的利潤,而不能獲得由價格高于邊際成本所產生的超額利潤。稍微比較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平均利潤和西方經濟學中的正常利潤是趨于一致的。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部門之間的競爭導致平均利潤的形成;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中的供求導致正常利潤的形成。實質上,競爭規律和供求規律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都是市場規律的體現。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也可以在此點上實現結合。
三、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并非完全對立,在一些方面存在結合的可能,這為中國經濟學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經濟理論存在的核心價值在于解釋經濟現實和預測經濟未來。當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道路迥異于西方經濟理論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描述的道路,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難以很好的解釋中國出現的問題,中國必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以解釋中國經濟現實和預測中國經濟未來,為此要處理好“既不能完全依賴西方經濟理論也不能完全丟棄西方經濟理論”和“既不能完全依賴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也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兩方面的問題。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賴西方經濟理論,主要因為經濟科學是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而意識形態體現一定的階級利益和訴求。眾多事實表明,經濟學家在分析、研究、解釋、試圖解決經濟問題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特定的階級立場,接受反映特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采取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價值判斷,很少有例外。正統西方經濟學是反映西方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并為其服務的意識形態,它極力否認資本主義剝削和力圖掩蓋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學?;诠逃械碾A級局限性,西方經濟學不可能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本質進行客觀、全面、深入的科學研究,而只能給予主觀、片面、膚淺的解釋。但是,西方經濟理論雖有階級性、辯護性、庸俗性的一面,同時也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工具性的一面。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約翰?穆勒的第一次綜合,馬歇爾的第二次綜合,薩繆爾森的第三次綜合),西方主流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不斷革新,這有利于對經濟現實做出相對精確的研究和預測,因此,在構建中國經濟學的過程中不能對其持完全丟棄態度,而應持批判性的態度。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解剖和批判的經濟學,其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而且著重探討不同階級的行為和利益矛盾,而疏于對具體經濟行為研究。另外,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論述已不相符合,難以用馬克思主義現成理論解釋。然而,中國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國家,經濟理論和實踐當然也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更何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蘊含豐富的科學內容,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都應堅持,因此,完全丟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錯誤的。中國經濟學構建的定位應是:在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西方正統經濟理論的具體研究方法,尤其是實證邏輯分析方法和經濟計量方法,構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統一的經濟學分析框架。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學生對二者的關系認識還存在諸多困惑。論文在辨證分析二者異同點的基礎上,從發展的視角提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二者關系所應堅持的科學態度,以期對教學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關系
作者簡介:朱黃莉,女,出生年月:1983年2月,土家族,籍貫:湖北省恩施市;學位:經濟學學士,工作單位:湖北民族學院財經政法學院,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國際金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作為大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學生在對二者關系的認識上往往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政治經濟學受意識形態影響,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已經過時,而西方經濟學對現實有較強的解釋力,是真正的經濟學。因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應以西方經濟學作為指導。二是,西方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學說,是“庸俗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不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作為教授這兩門課程的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的個性差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研究對象、方法、內容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1、階級性上的差異
從階級性上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代表
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而西方經濟學則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雖然雙方都會從對方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成分,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各自的階級立場和本質屬性。無數的事實說明,經濟學家在研究、解釋和試圖解決經濟問題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特定的階級立場,代表和維護特定的階級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采取符合特定階級利益的價值判斷,很少有例外。
2、研究對象上的差異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引用
美國當代經濟學權威代表薩繆爾森在他那本廣為流傳的教科書《經濟學》里的話:“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做出最終決定,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在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消費之用?!盵1]簡單的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對稀缺的資源進行配置,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類的無限多樣的欲望和需要的一門社會科學。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引用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的論述:“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盵2]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對象上的看法是存在差異的的。西方經濟學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既定的前提條件來研究資源的配置問題,它研究的重點是生產力而不是研究生產關系。與之相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解釋的是資本主義生產背后人與人的關系,它是一門側重研究生產關系的學科。
3、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將社會發展看作是一個由客觀規律決定的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過程,認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不是永恒的、穩定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終究會被另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形態所代替。而西方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堅持了唯心史觀和理性主義。在這種方法論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建立了一種確定性的經濟社會觀,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永恒、穩定地存在。
另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側重于規范分析,采用抽象的方法進行定性分析,研究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經濟制度的本質規定,特別是注重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性分析。而西方經濟學則側重于實證分析,對經濟現象進行描述、推理、計量、檢驗,探索商品經濟與市場的具體運行機制、運行規律、資源配置、分配制度、宏觀和微觀的市場調控方法,為政府和經濟主體提供可選擇的政策建議。
4、研究內容上的差異
(1)價值理論的差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的大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格不過是商品價值在貨幣條件下的外在表現。同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承認,商品的價格還受到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但是,市場供求力量只是一種“干擾”性力量,它只是使價格暫時偏離價值,圍繞價值波動,決定商品價格的還是商品的價值。而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是供求均衡價格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即一種商品與另一商品的實物交換比例,在貨幣條件下就表現為商品供求均衡時的價格,這樣價值就與均衡價格完全一樣了,并不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那樣存在獨立于價格之外,并決定價格的抽象的價值本質。
(2)收入分配理論的差異
因為將價值定義為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所有的價值都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工人的工資只是工人勞動力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資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所得的一切非勞動收入均來自對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這樣,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就體現了工人階級和資本家以及土地所有者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而西方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點,把勞動僅僅當作生產要素的一種來進行研究,商品的價值是由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該理論運用要素邊際生產力理論以及供求方法分析得出,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要素市場的供求均衡來決定的,這一價格就構成了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它可以被看成是要素對生產做出貢獻而所獲得的報酬。這樣在西方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中,工人的工資如同利息、地租一樣,都是生產要素對生產貢獻的報酬,是生產要素在要素市場供求作用下的價格,是社會成員各方自發自愿交換的結果,因而并不存在對工人的剝削問題。
(3)對資本理解的差異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對資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著差異。西方經濟學認為,“資本或資本品包括那些生產出來的耐用品,它們在進一步的生產中被作為生產性投入?!盵3]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將資本作為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認為這種要素是和勞動、土地一樣,都是生產的必要條件。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不是具體的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4]資本雖然也以物的形式存在,不斷交替地成為商品和貨幣,相繼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形態,并進行不斷循環,但資本更多的是一種價值,是能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使自己增殖的交換價值或貨幣。資本的本質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其次,在對資本作用的認識上,二者也存在分歧。西方經濟學用資本邊際生產力來證明資本的作用。在其它生產要素不變的假設情況下,通過增加或減少資本的投入來分析資本投入對產出和收益的影響,由此衡量資本的作用,計算資本的邊際生產力。通過這種方式,西方經濟學論證了資本在生產中的貢獻與資本的收益是相對應的,說明企業獲得收益與資本有關,資本家通過資本來獲得收益不是剝削,而是正常的經濟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承認資本的生產性,認為資本代表生產力的一個方面,但是資本生產力并不是資本本身帶來的,而是勞動生產力的另一種體現。資本靠對勞動的雇傭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并占有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收益,資本的收益來源于對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是不合理的。
在研究內容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只是列舉一二。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的共性探討
雖然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二
者同屬經濟學范疇,它們之間并不是完全不同,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的。
1、二者擁有共同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將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來源。而西方經濟學學者也同樣將古典經濟學作為其來源。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將“通過新古典學派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而發展成目前的后凱恩斯主義主流經濟學”和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比喻為由古典經濟學“這棵大樹”分出的“兩個枝干”[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擁有共同的起源,即古典政治經濟學。
2、二者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著共性
前文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二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著共性。
抽象演繹法一直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重要特征,馬克思則繼承和發展了因果古典經濟學的抽象演繹法。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出版后,很多人對其進行了評論?;o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尼?季別爾認為,“就理論本身來說,馬克思的方法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其優點和缺點是一切最優秀的理論經濟學家所擁有的?!盵6]
另外,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存在著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普遍的經濟規律。而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也不可能是站在某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可見,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是一致的――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普遍經濟規律,盡管他們在對經濟規律本身的具體認識上存在著分歧。
3、二者在研究內容上存在著共性
首先是在生產力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很重視生產力理論。馬克思非常重視生產力對整個社會發展的作用,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西方經濟學也有生產力理論。例如熊彼特的創新生產力理論、貝爾等人的知識生產力論,李斯特所論述的生產力的體系。西方生產力理論注重的是生產力的技術方面。
其次是在有關市場經濟規律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英國為對象研究早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他在該書中詳盡研究了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對市場經濟的現象和規律有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而整個西方經濟學體系,都是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進行的研究。同時,對市場經濟的特征,二者有著相似的看法。他們都認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著是獨立的法人,是市場的主體;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都與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企業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的。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作為教授這兩門課程的老師,要引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用科學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1、引導學生認識二者的科學性
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屬于不同的經濟理論體系,但是必須使學生認識到,二者都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過程及其各個環節的一般規律的經濟學,都具有科學性。另外,二者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勞動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其指導意義毋庸置疑。西方經濟學分析的視角和立場雖然不一樣,但是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成果,對我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框架、轉換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資本市場,政府對資本市場進行調控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2、引導學生認識到二者之間的互補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視對經濟本質的揭示,而西方經濟學往往注重對經濟現象的描述,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更好的完善經濟學理論。其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重質的分析,西方經濟學注重量的分析,我們在具體研究經濟問題時,不僅要注重質的分析,也要注重量的分析。再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注重規范分析方法,西方經濟學注重實證分析方法。實證經濟學研究了經濟活動中各種經濟現象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回避作出社會評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砸揭露現實經濟中的缺陷和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指出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把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更有利于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3、引導學生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借鑒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
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去我們過分側重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和必然被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的規律性,對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研究不足。而西方市場經濟是發展了幾百年的成熟市場經濟。所以,研究西方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西方經濟學,必然有許多可供我們借鑒的地方。另外,西方經濟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實現了研究方法的不斷革新,這是我們在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過程中可以借鑒的。比如可以借鑒西方經濟學對數學方法的運用,可以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某些研究變得更加精確。
對于西方經濟學來說,同樣需要吸收和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份。西方經濟學側重于對經濟現象進行描述,對表層現象進行解釋,而忽視了揭示經濟發展的本質,這一點上可以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歷史的、發展的角度進行本質的、內在的分析。另外,西方經濟學過于側重于單純的資源配置或者是人的選擇行為,忽視了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活動中的關系。而經濟活動最終是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活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不同,它始終關注人的解放,立足于研究生產關系這一主體,立足于整個社會在經濟力量推動下的形態變化和結構變化。因此,在這一點上西方經濟學也數需要借鑒的。
總之,在對待二者的關系上,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思想,借鑒和吸收西方經濟學的科學成份,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