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2 11:03:33
序論:在您撰寫市場經濟與政治發展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結構及社會關系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政治制度體制的發展也日益迅速,市場經濟從各個方面極大地促進了政治文明的發展。作者詳細闡述了我國市場經濟與政治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治發展;體制改革
眾所周知, 社會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政治發展,而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社會發展,由此可以認為,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影響了政治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梢愿爬椋菏袌鼋洕c民主政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與憲政民主政體之間存在著內在邏輯關系,沒有市場經濟的衍生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民主政治的產生,沒有民主政治體制也不會產生真正的市場經濟。從人類社會的總的發展情況來看,即使出現個別國家存在市場經濟而沒有民主政體的情況,但民主政治體制也只能存在于自由市場經濟之中。可以認為,市場經濟通過社會變革,社會的分化與組合,帶動國民意識的發展,推動政治體制的變革,來促進政治的發展。市場經濟為民主政治創造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的條件,從而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本文將從市場經濟對憲政體制,公民社會及社會文化三方面的推動作用來討論市場經濟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1.市場經濟為政治發展創造了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表明,政治發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F代意義的政治民主強調憲政,這也是與經濟高度息息相關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以計劃經濟為主要經濟體制的第三世界國家經常出現軍人政府或個人獨裁的現象,從經濟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于想要實行計劃經濟,就必須有一個強力國家機器,這就要求政權取消公民個性和經濟自由,服從生產計劃,但這也必將造成憲政的缺失。而強調市場經濟的發達國家,賦予公民的絕對權力,發揮其創造能力,這也直接促進了憲政的產生。綜上,市場經濟不斷地促進社會政治體制改革,促進了社會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關系出現新的發展,需要社會制度不斷發展以順應這些變化??梢赃@樣認為:社會一旦開始以市場經濟模式進行社會產生,那么無論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其中也當然包括憲政在內的政治制度改革。這也可以概括為:市場經濟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現代意義的憲政制度的產生。同時,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法制經濟,它為政治民主的發展創造了法制基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生產關系推動了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制度的變革,這也對階層利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也間接的促進了各階層的價值觀念以及經濟政治地位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各階層間的矛盾沖突。這樣一來,為了防止政治失控,國家權力機構就有必要制定一部憲法來宣示公民權利,自由不可剝奪,同時也嚴格地規定國家機關、行政機構及其他機職權單位行使職權的程序,并以憲法確立的原則其他法律法規,從而實現政治生活法治化的目的。
2.市場經濟為政治發展創造了社會基礎
回顧發達國家的政治發展歷程,市場經濟的興起導致了以實業家為核心的公民社會的出現,從而導致國家與社會發生了相對分離。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國家機關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不斷對社會管理方式進行調整;而公民社會的成長壯大,也在不斷地擴大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范圍,這也就實現了政治的民主化??偟膩碚f,公民社會的興起與發展既有利于社會政治的穩定發展, 也有利于國家的民主建設,更有利于公民有序的參與政治以完成政治文化轉型,這樣的經驗也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可以總結為:市場經濟必然促進公民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公民社會的成長和發展也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3.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政治文化的轉型
政治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政治文明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同時,政治文明的推進也依賴于政治文化高效科學的發展。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的反映,主要反映了政治關系的心理和精神,綜合了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對于政治的感受認識和對于道德的習俗規范。同時,政治發展還需要公民法律契約觀念的養成以及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也包括權利意識的覺醒及獨立政治人格的形成。由此來看,政治文化作為人類的一個重要知識領域,深刻的影響了國家以及公民的政治文明。概括的說:民主政治的發展需要政治文化進步的推動,而政治文化的進步是由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推動的,這也就是政治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簡單說來,市場經濟的社會政治主體要求是以權利為基點,對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有機的統一;而傳統政治文化觀念卻宣揚以國家為主體,公民參與社會生產則是義務,而不明確公民所享有的權力,這樣就限制了社會個體成員的個性全面發展的程度,對公民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是等價交換與公平競爭,這與傳統政治文化觀念中的特權地位原則格格不入。因此,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形態,要求正常的、規則化的法治秩序,從而促進社會生活擺脫個人或權力機構的偶然性和任意性的限制,而這也是傳統政治文化觀念所追求的必然結果。從而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也是社會主體的基本價值目標,就是滿足社會主體的某種利益,促進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利益向多元化發展;而傳統政治文化觀念卻過分強調利益的一元化,強制性的拋棄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這不僅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規律,也完全偏離了中國社會的實際發展需要。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必然要求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觀念體系。我們應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的同時,也要創造性地對傳統政治文化觀念進行改革與更新,確定并發展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政治價值取向和政治思想意識,這不僅是當代社會會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完善現代政治文化的必經之路。
結束語:
回顧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不難看出,市場經濟與政治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之間以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相互影響: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產生,而經濟市場化的生產關系必將導致民主政治的出現。由此看來,我們就要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對政治發展的促進作用,以發展市場經濟為基礎手段推動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根本目標。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社會持續長久的發展和進步。始終不渝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推進經濟的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統一。
一、市場經濟催生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現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制度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孕育和創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通過幾百年的社會革命和改良,逐步建立了現代的民主制度。美國社會學者李普賽(S.M.Lipset)提出了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命題,認為市場經濟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必然催生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一,市場經濟催生了“天生的平等派”。市場經濟既是一種資源配置的經濟形式,又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這種社會組織形式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基礎之上,它提倡所有參與市場的主體在從事交易時,地位平等、公平競爭,不允許有任何超越經濟的特權,即不能因在社會上權力、地位和職務的差異而形成在市場上新的等級差別。一切市場參與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身份進入市場。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制度的產生與發展,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沖破了這種狹隘的生產方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嚴重束縛,從而使人們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調動了生產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生產和交換的社會化。人們擺脫了這種在經濟上的人身依附關系之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公平等權利,政治上的民主化也就呼之欲出。盡管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占有的巨大差異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但是,市場經濟所呼喚出來的“平等交換”的意識和要求,對于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積極推動和促進作用。①
第二,市場經濟塑造了現代民主政治的主體。馬克思在談到商品、市場關系高度發展條件下的生產對人發展的影響時指出:它“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把他作為盡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會產品生產出來(因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②
在市場經濟中,各經濟主體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和價值規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權益與風險自擔。并且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從而不斷提高總體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體系內,經濟主體以贏利為最終目標,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機制,它允許每個個體自由選擇職業和自己的角色,承認并且保護每個人的正當權益,鼓勵個體為爭取自身更大的利益去努力工作。這樣,每一個企業和個體都把發展自己視為目的,把對方看作是滿足自己的手段。而經濟法律又明確地確立了獨立自由的市場主體和獨立自由的人格的含義。這樣,就為企業和個體提供了獨立活動的空間,使他們得以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從而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所以,市場經濟既為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條件,也使人的個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了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實現,強烈地激發了人們的主體意識,強化了個人的獨立自主精神,給個體發展和多樣性的選擇以廣闊的空間。因此,平等競爭、公平交易、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這些市場經濟運行的原則和內在要求破除了“官本位”和封閉保守的“平均主義”舊觀念,摧毀了人身依附關系,使人們樹立起獨立自主的自由民主觀念。作為市場主體的公民在經濟上有了獨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地位后,他們必然要求其政治上的平等、獨立,否則其經濟的獨立、平等就會得不到保障。這樣就極大地刺激了市場主體參與政治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在政治上選出自己的“人”,為其經濟權益保駕護航,這樣就必然會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
第三,市場經濟增強了人們的開放意識與競爭意識。市場經濟與社會化大生產相協調,是以商品交換為目的的開放型經濟。這種開放意識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市場經濟激發出來的競爭意識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也是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作為激發人的內在動力的普遍規則和手段,競爭同樣在民主政治中發揮作用。在民主政治過程中,選舉及其他政治參與性競爭,是一種公民和團體的利益表達方式,是一種梳理、聯絡、整合公眾利益的途徑。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的開放和競爭意識后,必然使人們在政治領域有更多要求,進而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為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思想準備。
第四,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限定了政府的職能和權力,使專制、獨裁政體難以生存。市場規則包括一系列法律、政策和行政管理規則等。這些法律和規則要求政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和制度管理經濟,政府主要通過指導性的和預期性的計劃、各種經濟手段、財政貨幣政策引導、調節和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保護市場的健康運行,而不能隨意地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二、民主政治對市場經濟有積極的作用
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政治體制的變遷和政治民主化,政府的行為就有可能失去約束,國家的權力有可能被少數人的意志所左右,社會秩序有可能混亂,經濟的發展也就不能健康、穩定、長久進行。因此,民主政治建設反過來也有利于推動經濟市場化。
首先,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民主政治的推行使所有社會成員具有自由、獨立、平等的社會身份,只有在政治上獨立、自由、平等了,才能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市場經濟才會更加有活力。
其次,有利于遏制市場經濟的“負效應”。市場經濟在促使人們思想觀念轉變的同時,其不利的因素也會侵入到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生活當中,這就會滋生腐敗、權力尋租、拜金主義、唯利是圖等有害市場經濟發展的因子。市場經濟是講公平競爭的,如果專制、壟斷參與進來,就沒有什么公平而言了。解決的根本辦法是發揚民主,加強監督。說:“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雹壑挥屑訌娒裰髡谓ㄔO,才能使市場經濟健康、長久發展。
最后,民主政治是一種競爭性、開放性、流動性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一方面使得各種利益集團能夠及時地進行利益表達,另一方面又使各種利益集團不至于在長時期內凝固化,進而為市場經濟提供具有富于彈性的政治環境。④
三、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協調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協調發展。民主政治的發展,既受制于經濟、文化、歷史等條件,同時又影響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個積累性、探索性的漸進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成熟同樣是一個漸進發展過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統一的、協調的、漸進的歷史過程。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發展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借鑒市場經濟發達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合理因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擇其善者而用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民主政治需要分步驟、漸進地推進,我國的民主化進程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下進行的,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歷史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像中國這樣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和公共生活習慣相對缺乏的國家,在民主化的進程中有必要經歷一段權威主義的過渡時期。隨著傳統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在此過程中,市場發展促成了利益的多元化,傳統的東西受到破壞而社會成員對新的基本價值觀沒有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引發社會的混亂和無序狀況。實際上很少有國家在走向工業化發展道路之后,能夠避免或多或少的權威主義發展時期。
摘要: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基礎的具體實現形式,有其內在的邏輯訴求。這種邏輯訴求必然在上層建筑中有所體現。只有上層建筑充分體現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邏輯訴求,構建有效的運作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現存的民主政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協調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和諧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作為最主要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其相互之間的發展是否協調決定著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因此,要實現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則需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我國現存政治體制的協調發展。
一、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協調發展的理論連接點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領域可以區分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層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則作為直接的經濟基礎決定著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則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從社會結構的邏輯定位來看,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關系以及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屬于經濟基礎的領域;而政治秩序作為政治關系的實現形式,則是屬于上層建筑的領域。一個社會如要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就要相應地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秩序,市場經濟的出現必然要以其客觀性的力量改變人們的政治活動方式,而不論主體的意志如何。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當然要與某種經濟制度相結合,并體現這種生產關系根本性質的原則內容,而制度或內容方面的差別無疑會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運作產生不同的作用;即使在同一制度或內容的前提下,市場經濟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形態也會因各種歷史的和民主的特殊因素而呈現出多樣性。但是盡管如此,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體制,有著自己特殊的既定的運行方式和規則,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概括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征和規則,而正是這些特征和規則,必然要在政治領域反映出來,影響和改變人們政治活動的方式,以及社會的政治秩序的特征。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的運作需要借助于政治力量來維護,需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來保證,而實現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協調發展的理論連接點也就在這里。
這種連接點的存在,首先,取決于政治權力的控制方式,須知國家僅僅是在“表面上”超越社會,實際上總是這樣或那樣地為社會所控制,社會控制的方式是怎樣的,國家、政治權力作用于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方式也就怎樣,而這種控制方式若是不能與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則相協調一致和保持平衡,政治權力的作用就會與既定的經濟秩序的要求發生種種偏離和沖突,乃至破壞和排斥這種秩序。其次,國家、政治權力自身運作的技術方式,包括政治秩序、效率、合理性程度、風險系數等等,也有一個與經濟秩序的要求是否相協調、相一致的問題。所以,每一種經濟關系、經濟體制、經濟秩序,都有自己的特定的政治要求,既包括政治權力的控制方式上的要求,也包括政治權力運作的技術方式上的要求。不實現這些要求,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方式就不能得到保證。
當然,無論是經濟秩序還是政治秩序,背后都是一個利益問題。一定的經濟秩序就是一定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方式和分割方式,而一定的政治秩序也可以從政治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利益在本質上與經濟利益聯系在一起,說到底是以經濟利益為基礎,并且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這又回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與政治之間聯系的基本觀點上:經濟生活相對于政治生活來講終究具有更為根本的地位,政治領域歸根到底要從屬于經濟領域。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和諧發展的理論連接點的本質之所在。
二、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及其在民主政治中的具體體現
一般說來,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各種相互聯結的市場體系,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基礎性作用;同時要建立相應的宏觀調控體系,使“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協同運作,這一方面的必要性自凱恩斯以來也已獲得廣泛承認。在市場中活動的主體包括企業、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性機構,其中企業作為具有獨立地位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以相互平等的法人身份進入市場,從事商品生產和交換,并在遵守共同秩序的要求和尊重他人平等權力的前提下進行自由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價值規律始終是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最基本規律而起作用。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一下這一運行規則,那么就不難看出,市場經濟的運行內在地包含著兩個重要的邏輯基點:第一,在市場上活動的主體具有經濟交往方面的平等地位;第二,與這種平等相伴隨的是主體活動的自由性質。
馬克思指出:“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資材料則確立了自由??梢?,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種理想化的再現;作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會的關系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笔袌鼋洕D―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至少從體制層面上看都內在地包含著平等、自由的邏輯規定,而這兩個邏輯規定必然要求在政治領域中也相應地實現出來。但是,如果要在政治領域中實現平等和自由的原則,即按照這種原則去建構政治秩序,就需要有相應的政治體制來支持。那么怎樣的政治體制才能符合這一要求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說不存在太多的疑問,這就是在現代政治中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應該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國體層面;二是政體層面。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所謂國體是指國家的基本性質,即國家政權掌握在誰的手中,社會各階級或社會集團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如何;而政體則是一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即國家的政權體系按照怎樣的方式去建構。國體決定政體的性質,政體又對國體具有反作用。理解民主政治首先有一個國體意義上的歸屬問題,即所謂民主是誰的民主。既然國家是與階級統治聯系在一起的,民主也就不可能是超階級的,所以列寧說“民主也是‘一部分居民對另一部分居民’的統治”。但是無論怎樣,民主畢竟是作為一種特定的政體形式出現的,如果我們暫且拋開它所服務的國體,僅從政體本身的層面上說,它的最一般的特征就是在特定的社會范圍內,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實行“人民權力”的政治體制。所以列寧又說:“民主就是承認少數服從多數的國家”。而正是這樣一種政體形式,能夠較好地保證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平等、自由原則在政治秩序中的實現,從而能夠成為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合的政治體制??疾煲幌旅裰髡w的運作機制,不論其具體形態如何,一般說來都包括政治權力的產生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和回收機制等各個環節,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也就體現在這些環節中。產生機制主要解決政治權力如何從參與民主的全體社會成員中產生的問題;監督制約機制則保證已經產生的政治權力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運作,而不至于偏離軌道以及失控;回收機制則是政治權力的最后一道保險杠,它的功能是在政治權力一旦發生大的問題時將其重新收回到參與民主的全體社會成員手中。而這些機制的前提,也就是整個民主政體的前提,就是承認參與民主的全體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公民地位和自由權利。如果不平等,就意味著特權的存在;有特權,就不可能少數服從多數,因而民主也就成為不可能。自由更是如此,如果社會成員在政治生活中沒有自由表達自己意志的權利,那么民主機制的上述各個環節都將失去意義,最后只能意味著專制。所以,民主政體的存在本身就是與平等、自由的原則聯系在一起的,是貫穿和滲透著這兩個原則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經濟體制總是要與某種經濟制度相結合,并受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經濟體制在某種程度上反作用于經濟制度。也就是說,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體制,總是受制于它所結合的基本經濟制度。從歷史的邏輯來看,市場經濟首先與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但這種結合不可能催生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通過前面的理論分析我們發現,民主政治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國體層面的,二是政體層面的。雖然,資本主義在政體層面,在民主權利行使的形式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民主制度,如代議制、普選制、競選制、罷免制、彈劾制、任期制等。但是在國體方面,國家權力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仍然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而國體相對于政體而言,具有更為本位的意義。因此,資本主義不可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而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結合為催生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國家權力屬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就在國體層面上為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在政體層面上,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等,為廣大人民群眾切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雖然,我們在國體、政體兩個層面為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和諧發展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由于整個國民的市場意識淡薄,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不強;由于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公民民主權利享有和行使的充分性;由于市場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公民民主權利的不平等;行政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等。迫切需要我們采取有效措施,以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協調發展。
四、構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
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解決政治體制改革滯后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經過近30年的改革,尤其是自1992年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初顯成效。市場經濟體系已初步建立,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已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卻相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突出表現在政府職能尚未完全轉變,政府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位、越位、錯位等現象;司法領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權大于法等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已成為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的嚴重障礙。
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協調發展,首要的是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以盡快改變行政體制改革嚴重滯后的現狀。加快行政體制改革,需要我們在制度設計層面體現以下精神與原則:
第一,平等機制。平等意味著法律地位的相等、公平。按照市場原則,必須等價交換。這就意味著社會成員必須有平等地享有社會利益的權利。市場經濟又是一種多元經濟,多元經濟構筑了社會利益結構的多元化,人們的利益追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因此,只有平等的機制,才能保證多元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單一整體性的利益結構,是個體利益絕對服從整體利益,并在整體利益強力控制下的平均化,從形式上看是一個平等層面,但它抹殺了人的個性,對每個人來說并沒有實現機會平等。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體制建設必須體現平等精神,以適應和保障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平等權利。
第二,有序競爭機制。競爭意味著選擇,“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競爭是以各自利益的實現為出發點的。因此,在市場經濟的多元結構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必然會是有序競爭與無序競爭并存的局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競爭是單向的選擇,是以計劃主體的意志為軸心的。因此,束縛和約束了人們在平等地位上的選擇,即基本上不存在競爭問題。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是全方位的,是雙向的選擇。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有序競爭的機制。在制度層面建設上,既要考慮到競爭性,又要考慮到有序性,實現最優化的選擇,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平等與自由。
第三,制約機制。制約機制主要體現在對權力的制約上。權力可以說是一定的權力主體依靠一定的強制力,為實現某種利益對一定客體的指揮制約能力和力量。權力具有利益回報性的特征,如果對權力不予以制約的話,權力則會成為實現更多的利益而采取超越合法合理范圍的強制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同樣需要制約機制來保障,以實現有序的競爭與發展。因此,政治體制建設必須體現制約機制。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主要應體現在:一是依法制約。即建立健全保障公民依據憲法法律對代表多數人掌握政權的少數人的監督和制約上。二是靠機制制約。即靠制度所形成的有序發展的結構制約,這里既涉及制度、管理,也涉及程序。只有這種規范化的制約機制,才能保障對權力制約的有序性。三是靠輿論制約。輿論制約可以說是一種政治文化的表現,它是長期政治生活的傳統、心理過程積淀的表現。輿論制約主要表現出一種“內省”的結果,是一種軟約束。輿論制約的實質是以德律人,促使掌握權力者能經常在公眾的輿論下“內省”,以保證對人民的權力行使的合法與合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使政治文明建設結出豐碩成果。
總之,只有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內含的原則與價值傾向,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中充分體現出來,并使二者互相促進,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