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4:02:43
序論:在您撰寫淺論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與建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作者簡介:鐘啟春,男,山東交通學院社科部講師。
摘 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推進,網絡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互聯網普及率逐年增加。它在方便我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本文作者從網絡文化的基本含義著手,解析了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與負面的影響,對針對其負面影響提出了幾點對策。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他們是一個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群體,網絡文化在開闊其視野的同時,也對他們的價值觀、傳統的道德觀等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一、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一)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途徑
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信息豐富,利用網絡資源,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途徑。互聯網時代,“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只需要鼠標在手,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查搜集資料、查閱信息、閱讀新聞等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可視性與現代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其網絡文化,網絡資源進行寓教于樂的思政教育,廣泛羅集知識性、娛樂性、與政治性于一體,使抽象思想政治知識變得生動直觀。恰到好處的教育資源運用,一方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把握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傳播主動權,使得大學校園網絡文化成為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
(二)有助于開展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大學校園網絡文化有助于創新思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多樣化。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的同時,還具有可選擇性與平等性等特點,利用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可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親和力,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網絡上,地位是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可以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網絡為外殼,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融入正確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思政教育的課堂效果。由此可見,網絡信息的傳播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便利,有利于豐富思政教育形式。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網絡信息具有共享性,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教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教學方式以單一的灌輸為主,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接受。隨著網絡的發展,可以為思想政治教學帶來根本性的變革,利用互聯網,思想政治的教學模式可以變成雙向互動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學習,有效地鍛煉大學生的思維發散性與創造性。此外,網絡文化還有助于克服大學生的質疑心理,克服其對于思想政治教師的質疑而不敢詢問的心理,更有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鍛煉自身的創新意識。
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大學校園的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再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挑戰。
(一)大學校園的網絡文化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生傾斜
眾所周知,網絡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其多元性很容易使大學的色理想信念發生傾斜。理想是燈塔,指引人們向前的路;理想信念,指引人們奮斗。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不同的國家、政黨、國籍在網絡上了不同的信息,甚至于這些團體在互聯網上激烈交鋒,語言激烈;另外網絡上還充斥著一些黃、毒、賭的不良信息,這都會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對于大學生建立一個積極的理想信念來說,非常不利。西方國家借助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入侵”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由于求知欲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蝕,最終可能造成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傾斜。
(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易淡化大學生的道德觀念
網絡具有很強的超時空性,它打破了一般意義上的時空觀念,使得身處于互聯網的人,沒有國界,沒有自然空間的限制,使得世界之間的范圍變小了,快捷了聯系方式。互聯網的發明者曾經說:“網絡世界是‘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隊、沒有等級、沒有貧賤、沒有歧視’的‘世外桃源’”。但是網絡在給人們帶來自由的同時,更多的帶來“放任”,這樣“放任”的模式很容易淡化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要知道,在網絡上,腐朽的文化對傳統的道德觀念發出挑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德觀念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沖擊,如此這般,都沖擊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很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下,迷失自我,在道德觀念上 “失范”。
三、針對負面影響的對策研究
針對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中的負面影響,應該要積極引導,祛除其中的不利因素。為此,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自律精神,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算是跟本地解決了問題。有的人認為,對于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進行監控,比如利用過濾器過濾那些不良的網頁等。雖然這是可取的,也并不可少,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發揮實際作用的仍然是大學生自身的觀念認同與行為的改變。因此自身的約束,培養自身的自律精神才是杜絕網絡文化負面影響的基礎,依靠大學生自身的調節才能合理控制網絡行為。其次,還應該幫助大學生培養健康的網絡心態,抵御網絡上充斥的暴力、色情信息,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自身的價值導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高校還可以利用網絡,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類的網站,豐富網站內容與服務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網絡文化相結合,以思想政治類的專業網站為載體,消除校園網絡文化的負面因素。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的網絡文化,作文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在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挑戰,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積極實現自身的轉變,創新新思路、新方法,順應時展的要求,順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利用高校校園文化及校園網絡文化,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才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作者單位:山東交通學院)
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為高校提供了許多的方便,同時,因網絡內容的龐雜,對大學生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如何利用當今數字化全新手段,建設校園網絡,達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寓教于樂、提供大學生心理咨詢和救助服務的目的,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修養,完善大學生的個性,必然成為各大高等院校改革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內容。
關鍵詞:個性網絡大學生思想
全球信息網絡化的到來,引起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教育方式等等的深刻變革。
主導經濟活動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同時也是信息的制造、獲取、轉化和傳遞的活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的自由、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價值觀就需重新確立。
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社會中,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那種封閉劃一、千人一面、漠視個性的教育,注重個人權利及其主體性,并以重視大學生個性為前提,充分利用網絡的快捷性、多元性等特點,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完善大學生思想修養。
一、大學生是當今社會最具個性活力的群體
性首先是指現實的個體。
現實的個人通過遺傳獲得的活的生命的肉體組織及其自然差別,人不僅區別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種,就是每個人也因其先天的遺傳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別,這也是個性作為其它差別和特點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個性的自然的和物質的基礎。這種差別也是多種多樣:有外在的相貌,也有體內遺傳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體的、生理的存在,同時更是有意識、情感、欲望的,即個人的心理差別。即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的特征是人有意識。
在心理學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別分別通過對人的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從而通過認識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別去認識人的個性。
從哲學的角度研究,人為了自身存在和發展,在與自然和其他人即社會存在中生產和發展自身,人的個體差別也是在家庭、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得以實現并逐漸完善的。
在這一過程中,人認識到自己是客體的同時也是主體,即人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體。在以勞動為起點生產自身到以實踐生產、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內的周圍環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并在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對個體自我的認識。個體和個性不是兩個不同的人,而是同一個人的兩個不同視角。
上述分析可以將人的個性定義為:個體主體的自為的社會存在特性,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個體主體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創造性才能發揮基礎上所形成的獨特性。人的個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復性、不可替代性、創造發展性等特點。
大學生因其所處特殊年齡段和校園學習環境,具有鮮明的思想獨特性:
首先,從年齡段分析,大學生正直風華正茂,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關鍵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區別于他人的遺傳基因和形體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個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個體存在具有不可重復,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都扮演著特定的社會角色,承擔著特定的社會職能,體現著特定的社會關系,加之復雜的社會環境,使每一個人都獲得了與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會特征,從而使之成為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獨特的個人,獲得自身的獨特性。正是這種獨特性,“使他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可見,大學生活是間于從家庭到社會的中間時期,也可以說是大學生獨自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園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的分析,通過和師生的交往和溝通,并在不同的時間逐步調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從大學生整個人生看,大學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
自主性是個性得以形成的基礎和出發點,它要求個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動、去決策、去評價。沒有自主性就談不上形成人的個性。馬克思說:“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來的奴隸或馬匹一樣。完全成了他們主人附屬品?!弊灾餍韵鄬εc依賴性而言的。
創造性為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新的內容和內在動力,是個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現形式。大學生往往能夠依據自身內在固有的尺度和客體內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實際活動把二者統一起來,在專業方面和個人興趣方面創造出全新的觀點和成績,同時也創造出全新的個性思想。未來的任何創造過程,實際上是客體與在大學期間形成的自我創新觀點的結合。
個體主體存在本質的外在表現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說來,思想個性突出的大學生,往往表現為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較強的創造性,也就是具有較強的能力。反之,個性不突出的人,則往往依賴性較強,順從而保守,缺乏自為性而能力不能發掘出來。
第三,大學生感情豐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強的波動性。
大學生是通過高中階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剛剛從家庭獨自走向校園,有許多生活、情感和經濟上的問題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和處理,往往在內心中有很強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傾向,但在面對真正遇到的實際問題時,又有很強的依賴性和波動性。
第四,從個性的實現方式來看,大學生只有在社會中,通過個性的社會化才能得到實現。
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個性的發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隨意發展自己的個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實現自己的個性。然而,現實生活決不是這樣的。人的個性的產生、形成、發展和實現,都必然要受到個人所處社會條件的限制或制約的。大學生只有通過在校園生活學習中不斷的碰撞和溝通中認可和實現上述的個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過程。
重視人的個性獨特性,培養人的獨特個性,決定教育不是一種可以簡單套用的模式。個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種指導思想,其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應該只是體現在某一個階段,而是滲透于人的發展的全過程和教育進程的各個階段。時間上,貫穿于學前教育、在校教育、繼續教育;空間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性化教育可以說是為實現素質教育,著眼于充分發揮人的個性的教育,針對人的個性差異實現人的發展、體現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創新性、完善人的獨特性的教育。個性化教育就是在發現和尊重受教育者獨特個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一切有利條件,最大限度地促進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的自主、和諧、能動的發展,形成完善個性的教育過程。個性化教育的實現可以帶來許多方面的轉變:知識的擁有到知識的創新,知識的貯備到知識的運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單一的評價標準到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體制下由單一型人才轉變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過程。這其中不僅僅指學校教育,也包括社會、家庭等各個環節,其中的高等院校發揮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二、適合的網絡載體適應并引導學生群體的個性發揮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以計算機的出現和發展為標志的,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教育也借助其擴展功效,并獲得了巨大改觀。
世界上網絡技術發展較早的國家,所有大學都建立校園網并與國際互聯網聯通,通過建立各種軟件資源庫、電子圖書館以及網上虛擬學校,為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學校與師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廣闊的教學、科研空間。
近年來,我國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拔覈?995年底完成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絡主干網的建設,到目前為止,已連接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華、北郵等高校已經開始網上教育試點。一些城市的網絡教育也正日漸完善?!爆F代網絡化教育的飛速發展,打破了整齊劃一、統一模式的傳統教育,逐漸通過網絡化的學習方式達到個性化教育。
在基于網絡化教育平臺上,傳統教育模式悄然地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教學內容日漸豐富、教學方法趨于多樣、教學互動成為可能,學習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如何通過建立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完善大學生的思想修養,是我們應該重視的課題之一。
1、辦特色化校園網絡,寓教于樂,建構和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基于網絡平臺的教育,教學內容日漸豐富,加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因材施教,增加適應不同學生和社會需求的選修課,分領域設置基礎性課程、增加拓展性課程的選擇性,滿足個人學習的不同要求,加強課程的實踐性,通過教學互動的雙向式學習方式,調動了大學生的積極性,產生了學習革命性的轉變。而在這整個學習過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瀏覽網絡上信息,了解歷史,判斷和分析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新載體。2004年6月止,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已接近9000萬,占全球上網人數的9%以上。其中,在校學生占31.9%?;ヂ摼W已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各高等院校網站又是學生登陸頻率最高的,因為學校選課等重要信息都通過網絡實現,高等院校如何辦好網頁是十分重要的辦學內容之一。
在種類繁多的各種網站中,高等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宗旨和學科特點,創辦具有科學性的服務性、信息性的特色網。當前高校從教學科研到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管理和傳遞信息。
網絡在教育改革和發展,文化交流和師生互動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許多院校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欄,但點擊率卻不盡人意。試想,隨著網絡信息窗口的開通,學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機會,如果不能夠通過信息服務和休閑娛樂吸引大學生,僅將說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網頁上,只能夠是運用先進的技術做了一件無意義的事情。因為思想是不能通過外力左右的,一個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網絡,寓教于樂。應該集中人財物建設具有學科特色的校園網絡,將信息和知識數字化,充分發揮數字化的豐富性和快捷性作用,因為說到底,網絡只是又一種工具,而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這其中包括建設網站的工作人員、登陸網站的師生全員。
2、豐富網絡內容,建設互動窗口。
隨著全球網絡化的擴展,人的參照點日漸擴展。從學習動機的角度分析,現代人學習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種形態的學習與學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學習是形成經驗、滿足需要的創意過程。與此同時,隨著知識更新節奏的加快,從業人員知識結構需要不斷調整和補充,人們學習知識,不僅可以滿足所從事職業的需要,還考慮到個人愛好、專業興趣等,同時尋求個人全面發展與自我完善,實現個人的價值。
人們接受教育,是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學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接受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習的興趣,學習知識的方法、創新能力的提高。這導致了學習者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學科的體系教育,而且還接受滿足其個人喜好、選擇、特點的教育。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才能。
隨著教學體系的改革進程的加速發展,學生可以根據學習進度和學習程度選擇考核的時間、考核的難度、考試內容等進行評估和考核。網絡為學習者提供起點能力的評估;學習進程中提供多種不同形式的學習材料和媒體,提供教學咨詢系統,師生交流互動,實現一對一、一對多與多對多的雙向交流;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的考核評估體系的網絡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能及時、便利地發現問題并解決,防止偏離預定學習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進步進行分析為下一步的進度做出適當引導。建立一套完善的、個性化的、開放而靈活的學籍管理體系,從而達到“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應該與每個人的指紋一樣獨特。”
要實現上述這樣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校網絡內容和網絡形式,形成網絡互動模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報告會、演講、??蛪蟮刃问酵ㄟ^網絡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為網絡具有互動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種特點,可以集視聽說功能于一體,參與和反饋的功能更強,從而將“化育”在“潤物無聲”中完成。要做到這點,需要首先及時正面信息,合理設計網絡內容和欄目,以豐富而多樣的網絡信息,貼近大學生生活學習實際,作到知識性、思想性、服務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網上引導必須緊緊與學生服務和管理密切結合,將教育理念轉化為學習理念,將學習主體轉為大學生自己。這就要求,不僅有一批專業的網絡創新管理人員、技術過硬的維護人員和積極融入網絡生活的學生大軍。在網上全面、優質、高效地為大學生提供從入學開始到畢業乃至進入社會的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咨詢和心理指導等一系列的服務管理工作,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中完善大學生的個性。
3、發揮網絡特色服務,完善大學生的個性心理。
人類發展在承擔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責任的過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個性豐富多樣。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
作為教育主體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普通的人,然而作為特殊教育過程的對象的某一特殊個人則顯然是一個具體的人。需要能把一個人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生存過程中人性的這兩個方面辨證地協調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教育不應只是培養青年人和成年人從事一種特定的、終身不變的職業,而應該培養他們有能力在各種專業中盡可能多地流動并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依此看來,只有通過個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確保一個人學會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
現代科學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事實上他必須從他的環境中不斷地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賦予他的生存技術。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他不得不繼續學習。
我們時代的社會擁有經驗和資源可以幫助一個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自己,使人成為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主體,實現自身潛能的主體,并作用于周圍和后人。同時,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種必修的固定內容,而應該被視為是一個人的發展進程,在這個進程中人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如何表現他自己,如何和別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學會如何繼續不斷地、自始至終地完善他自己。這樣,才會超越千百年來強加在它上面的各種機構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日漸引起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關注。
由于許多學生對心理問題的無知、恐懼和擔心被人知道后影響日后在就業和工作等種種誤區,往往不會主動對心理問題進行咨詢和救治,因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救助而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而引發的各種自殺、報復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多,造成的危害不能夠不引起我們的關注。開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針對大學生開展輔導和咨詢活動,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就成為高校網絡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網上心理教育活動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點,可以起到有別于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的積極作用。
大學校園網絡應多開展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心理救助等系列欄目和窗口,在相對寬松和隱秘的網絡環境中完成大學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釋疑工作。如開展聊天室,在校園網上利用快捷的再線聊天氛圍進行心理釋疑。談論自己被困擾的話題和看法,許多大學生因經濟貧困、自信不足、考試焦慮、社交恐懼、交往障礙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和自己有相同經歷的同學驚醒交流,宣泄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從新建立內心的平衡點和參照系,從更開闊的視閾思考同樣的問題,往往可以解決內心的塊壘,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緒。
此外,提供網上心理測試和咨詢活動,讓同學可以在遇到解決不了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時可以通過網絡找到答案和救助信息,通過網絡提供相關連接的網址和救治醫院的聯系電話等。解決大學生因情緒困擾、戀愛和交友、職業選擇以及神經衰弱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在網上開展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專題心理救助活動,以應對當今大學生因青春期在面對學習生活壓力引起的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三、網絡載體標示著未來教育發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傳統教育所規定的界限,正逐漸在時間上擴展到它的真正領域??整個人的各個方面。也正才超出原來課堂固定模式,在網絡空間擴展。由于這些方面過于廣泛而復雜,以致無法包括在任何一個靜止不變的“體系”之內。教育活動正在讓位于學習活動,學習者本人越來越成為主體,成為知識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
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者必須成為教育自己的人。這種關系的轉變,是今后科技革命時代的教育所面臨的最急切的一個問題。高校網絡建設應該進一步擴展和豐富,與社會接軌,不僅與畢業分配的大學生建立母校聯誼欄目,介紹學校專業畢業后的分配走向,發展空間,同時和相關企業單位建立互動平臺,從學科特點和專業結構等方面給學生了解社會開設窗口和通道,發揮網絡化信息共享資源,為開闊大學生視野和心胸打開新的視窗。并通過網絡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信息,讓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中感悟人生,鍛煉自己,提升自身修養。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關鍵問題是體制的更新,尤其是評估體制。僅從升學率看教師,盯著分數看學生的原有評價標準必須加以改變,實現評價制度的多元化。網絡教育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平臺,使學習者成為教育活動的中心;隨著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許學生有越來越大的自由和權利。網絡化教育能夠順應社會和人的發展,也體現了認知規律的內在要求。只有貫徹這樣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發展和創造性才能的發揮才可以實現。
摘要:網絡進入大學校園后,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便產生了。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經歷了萌芽、非理性的發展階段,現已走向理性化發展階段。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對大學校網絡文化的特征進行了仔細分析,認為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主要包括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等四個特征。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大學校園
網絡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網絡技術逐漸被普通大眾所接收并運用,產生了網絡文化。而當網絡文化逐漸進入到大學中,網絡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相融合,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也隨之產生。我國至1994年4月獲準接入互聯網,后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可以說到現在互聯網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毫不夸張的說,離開網絡,我們的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這種普及在大學生群體和大學校園中更甚,而這一群體也是最早接觸互聯網的群體,所以研究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特征就很有必要了,這也關系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概念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進入校園之后,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大學校園網的建設與發展,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也開始出現并發展起來。從結構上來說,它與大學校園文化相同,也可由內層向外層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部分。精神文化是指師生通過校園網所形成的一些文學藝術成果以及所形成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制度文化包括電子賬號、密碼,網絡實名制等。物質文化是指構建校園網所需的相應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準備。行為文化則是師生舉辦活動的網絡表現。因此,我們可以將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定義為大學師生以大學為依托,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過程當中,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1994年網絡開始進入大學校園,大學校園網絡文化萌芽。本文認為,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經歷了萌芽、非理性、理性三個發展階段,各階段都呈現了不同的發展特點。本文將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萌芽階段界定于1994年-2002年,這一階段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階段,這一階段各高校重在校園網絡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軟件和硬件上為校園網絡文化的開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為校園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校園網技術不斷發展以及受眾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非理性行為不斷涌現,2002年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進入非理性階段,之所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非理性階段,是因為這一階段網絡不文明現象、利用網絡進行剽竊、網絡色情暴力相繼出現,這與大學生主體的素質、網絡的約束能力不足等有關。直至2005年全國主要大學實行BBS實名制,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開始逐漸進入理性階段實名制實施之后,不文明網絡行為減少了,校方與學生的聯系更加密切,校方得以對學生在網絡上提出的合理意見做出及時反饋,大學校園網的管理變得越來越規范,師生對校園網的使用變得越來越理性。這標志著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進入理性階段。
三、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特征
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大學是神圣和純潔的象征,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色彩彌漫于大學校園中。它頂禮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燦爛的民族文化以及卓越的科技成果。大學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批判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使得大學師生敢于懷疑和創新,常常為了追求真理,不惜與權威相抵。相反,網絡中現實主義的成分就要多一些了,表現為官二代、富二代在網絡上炫富,對于權力和財富的熱捧由此可見。簡單化、世俗化、平庸化的知識和信息充斥著網絡。大學和網絡的雙重影響使得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特點。
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大學十分重視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學校光榮傳統的繼承,通常都建有校史陳列館,以及學校通常都會開設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思想史等課程,以激勵學生們向學校的優秀前輩學習,弘揚學校的光榮傳統,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傳統性。而網絡象征著信息時代,代表著高科技成果日新月異的發展,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網絡上流行的音樂形式、語言、以及文學等無一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又具有時代性,它具有傳統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特點。
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同時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這是因為一所大學,在它發展成熟之后,往往形成了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念,辦學理念,優良傳統和固定的制度運行模式,這些內容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慣性,不容易進行變革或者變革的速度比較緩慢,具有穩定性。而網絡卻恰恰相反,網絡具有高時效性,網絡上的信息時時刻刻都在更新。網絡是瞬息萬變的,它的內容的變化幾乎與現實世界中事件的發生是同步的。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穩定性與可塑性相統一的特征。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世界上的各民族因為地理環境、歷史因素和政治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大學也被深深的打上這種民族性的烙印,表現在每個民族大學風格迥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而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卻是全球統一的,美國的青年和中國的青年一樣,都要通過一臺已經聯網的計算機才能上網。網絡的共享性使得身處世界各個角落里的人,不分民族,都可以獲得網絡上大量的共享信息源。因此,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特點。
作者:李楠 單位:西安醫學院
關健詞:校園網絡文化功能建設
摘要:校園網絡文化是弘揚先進文化的陣地,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平臺,是師生信息交流的橋梁,是教育資源的寶庫;校園網絡文化應在加強網絡硬件、軟件、網站、隊伍、學科等建設中不斷發展。
大學校園網絡的普及與發展,極大地改變著高校師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時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也正迅猛無息地影響著他們,尤其是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極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并促進其健康發展。
一、網絡文化對校園傳統文化的沖擊
1.校園網絡文化改變著大學的傳統辦學理念。高校信息網絡文化的迅猛發展,急劇改變著大學的傳統辦學理念。在大學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實現人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學實現多元化交流與發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培養全球化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標上,在創新信息開發者、知識傳播者和學習者共同聯貫平等互動的開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創建多向選擇的、無時空限制的,以個性化為主的協作型教學模式上,校園網絡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動作用,折射出了現代大學辦學的新理念、新思維。
2.校園網絡文化改變著校園的學習環境和手段。對現代網絡技術、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始發生空前轉變,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沒有墻壁的可移動的開放式教育所逐漸替代。根據教學需要,師生可以進行多種開工的有利于教學雙方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開放式教學組合,從而打破那種僵化的限制教師與學生活動自由的傳統教學格局??傊?,網絡化對學習環境和手段的改變,將會逐漸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模式,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個性化教學為模式的新教學格局將會逐步形成。
3.校園主流文化面臨著網絡文化的威脅。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威脅。它的虛擬性特征既給人以創造,又產生虛假,會直接影響著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傳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產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網絡,嚴重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校園精神文明環境受到嚴懲威脅;其開放性特征既給你廣闊自由。又帶來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不積極地加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就勢必會影響大學校園信息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進程。
二、校園網絡文化的功能
網絡不只是一個技術概念,它同時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概念。網絡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載體來說,它是一種理性化的數字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迥異于傳統文化。校園網絡文化在兼有技術與社會文化雙重內涵的同時,還被賦予了教育的本質含義。在未來的信息化校園中,網絡文化價值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提高,校園傳統文化將會在與網絡文化的沖突、對抗中,根據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網絡文化的優秀成分,從而形成網絡時代的新的校園文化格局。此時的網絡文化,已將其特殊性融人校園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網絡文化的特殊價值將會吸收校園文化的普遍價值并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匯人校園主流講文明文化中。
1.校園網絡是弘揚校園主流文化的陣地。校園主流文化是先進思想文化的體現。隨著校園網的不斷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斷延伸,計算機網絡在思想文化的傳播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重要性,它已成為先進文化傳播和精神講文明建設的陣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學校園,如果先進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領這塊陣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會去占領。因此,大學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網絡文化工作者,應該牢牢掌握校園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社會主義,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校園網絡真正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主流文化的陣地。
2.校園網絡是推動素質教育的平臺。網絡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擔負著與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傳統文化教育觀以狹隘的功利目的為出發點,強調學生的死智能、死技術的價值實現,而忽視了以創新為核心的全面素質的培養。網絡文化的本質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學性、人文性、技術性、情感性、個性性、創新性的多維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特征,積極推進高校的全面素質教育,是網絡化大學校園的使命二大學應不失時機地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網絡的交互性特點所具有的實時交互操作方式,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信息資源生產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費與生產的素質;利用網絡的開放性特征,提高學生及時獲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網絡自由性特征帶來的文化行為自由,培養學生的網上自律意識,從而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
3.校園網絡是師生信息溝通的橋梁。校園計算機網絡的延伸,在組織與師生、教工與學生,黨校與院系、院系與院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師生通過網絡可直接獲取校黨政和職能部門的辦學思想、政策、規章制度。同時可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校方和職能部門能夠及時聽取師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師生的思想動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由選擇點擊名師和品牌課程。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知識獲取;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引導、點撥、啟發、釋疑、解惑、傳道受業。
4.校園網絡是獲取各類知識信息資源的寶庫。校園網絡是高校信息資源的依托,同時也是信息資源的中心,它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集校內各類信息資源于一體,并與用戶連連接起來,為用戶搜尋、選擇、利用信息資源提供社會化服務。校園網作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為師生提供網絡文獻信息服務。又要不斷地吸納產生新的信息。即對校內各職能部門在業務活動中產生的職能信息、資料信息、院系的教學科研成果信息、學科建設、專業改造、課程設置改革、招生、分配、師資需求等各類信息。要有專門機構進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網絡化。以形成各類信息資源數據庫。為用戶服務。這是網絡文化既傳播信息又生產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園網絡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
網絡文化是文化發展進步的新態、新趨勢。校園網絡文化是大學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為網絡文化的種種弊端就忽視、回避、甚至否定網絡文化的建設發展,而是要以積極的凈態迎接新文化的挑戰。應在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的基礎上,從思想、隊伍、軟件、硬件、學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種形式推進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1.提高對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學作為人類文化、知識傳承和發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時代,加強加快以網絡化、數字化為主要支撐的信息化校園建設,是大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方式。校園網絡使校園內部的各種信息資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時機地增加各種新的信息資源,開拓高校更為廣闊的辦學空間,將會始終成為推動遠程教育和終生學習體系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不僅僅是“網絡講文明工程”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是大學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強校園網絡工程建設,使校園網絡文化進人積極健康的軌道,依然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2.要加強對校園網絡文化進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園網的管理和建設要嚴格遵守國家關于網絡管理的法律規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園網建設中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結合教育教育特點和大學生自身特點,制定可行的網絡管理的規章制度,使校園網的管理運行有章可循。運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減少校園網絡的不文明現象。
3.要強化網絡道德教育。高校網絡不能辦成社會的網吧,高校網站的建設者和經營者務必規范網上循序嚴肅網上紀律,不能制作、復制、傳播各種違法亂紀和不利于先進文化建設的信息。在網絡信息資源的生產與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時要對各種信息進行監控、搜集、分析、加工、處理,從是棄非,傳良荃芳,從根本上凈化網絡環境。
4.加強校園網絡文化的硬件建設、軟件建設、網站建設、隊伍建設和網絡學科建設。網絡文化重在建設,硬件建設是校園網絡工程的基礎工程,直接影響著大學校園信息化的進程;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校園網站。校園網不僅僅是“人機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思想性、藝術性、積極性、教育性和指導性,還必須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網上工作隊伍;在校園網絡隊伍建設中,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尤為重要。還要加強網絡學科建設。研究網絡文化心理、行為、現象,以引導和促進網絡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