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03:17:22
序論:在您撰寫自由主義與干預主義融合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作為兩種此消彼長的經濟思想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都發揮著的作用,得出實踐活動和干預理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并且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反思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變化分析,證明我們不能簡單地在市場和政府之間進行選擇,應該是政府和市場應相互配合。實踐證明在世界市場經濟社會中新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逐漸走向融合。
關鍵詞 國家干預 新自由主義 融合
一、國家干預主義與自由主義
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這兩大思潮在發展過程中相互碰撞,但它們各自的主張并非完全排斥,而是對立中又有融合,爭論的焦點是市場多一點,還是干預多一點。所謂國家于預主義,是指一種主張削落私人經濟活動的范圍,由國家干預和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承擔多種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職能的思想和政策。它主要強調市場機制的缺陷必須通過國家干預來彌補。經濟自由主義主張限制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操控,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是提倡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涉經濟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二、美國金融危機原因分析
(一)美聯儲不適當的貨幣政策
美國為防止經濟衰退,美聯儲長期實行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在房地產市場實行零首付等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美國長期的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導致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為了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從2004年6月起到2007年9月美國聯邦儲備局連續17次加息,將利率由l%上調至5.25%。不斷提高的利率使得抵押貸款的債務人還款成本高于房產價格,債務人都無法繼續支付貸款,由此滋生了道德風險。
(二)信用評級機構虛高的評級
次級抵押貸款經過復雜的層層打包后,很多機構投資者已經無法確切了解其中包含的風險,更不知道次級抵押貸款債務人的真正支付能力。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信用評級機構對金融產品的信用評級。政府監管部門一直沒有對評級機構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在危機爆發之前,評級機構給各類抵押擔保債券、抵押債務債券等產品給出了虛高的信用評級。高的評級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加入到這個高風險的市場中。過高的評級助長了刺激抵押貸款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助推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三)政府監管失當
美國的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是建立在缺乏有效監督之上的,缺乏監督的金融創新一味追求風險轉移,必然會滋生道德風險。美國金融監管機構還將對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債券和金融衍生產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交給評級公司,并且缺乏對這些評級公司的監管。監管領域即有重疊又有空白,從貸款發放到證券打包銷售及再加工的整個流通過程中,無論是美聯儲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都缺乏必要的法規對其約束。這次金融危機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以來自由放任的意識和在這種意識下政府對金融部門監管的缺失。
三、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
我國從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的同時,重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充分表明了我國長期以來政策運用的好的效果即適度的國家干預主義所帶來的利益。經濟發展首先表現為經濟增長,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和人均國民總收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都是穩中有升,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10位、占世界經濟1.8%的份額,提高到2010年的39.8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2008年在全球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普遍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的GDP仍然有9%的增長率。
四、國家干預和自由主義的融合
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包含干預的自由主義思想和不包括自由的干預主義思想已經不復存在了。美國的“第三那條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既強調經濟自由,又強調國家干預的典范。我們在實施宏觀經濟政策時,應在市場和政府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市場解決不了的,政府在該出手時就出手;政府過度干預導致失靈和無效率,市場也可以制衡政府。
美國次貸危機大爆發,世界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救市政策來抵御危機帶來的損害,表明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逐漸融合的趨勢。市場經濟自動調節經濟的巨大潛能是人們無法估量的,忽視市場經濟的作用,對市場機制于預過多,無疑會阻礙經濟的發展。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表明不要國家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采取自由放任的態度,也是不行的。因此,我們看到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都存在著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其經濟發展過程都揭示了具有共同性規律的東西要擅于發掘利用它,為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努力。
目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我們需要政府主導型的經濟模式。我們所要建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并非是拋棄市場機制作用,完全靠政府權威力量左右經濟運行的模式,而是政府適時適當的干預。對待“新自由主義”思想,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那些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促進的思想,去除那些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思想。
【摘要】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在不同時代交替演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經濟學史就是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出現、對立、消長與交融的歷史。
【關鍵詞】國家干預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啟示
所謂國家干預主義是強調市場失靈,認為市場機制的缺陷必須通過國家干預來彌補市場不足的經濟理論和政策。而經濟自由主義是強調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反對國家干預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分析和研究這兩種經濟主義的演進以及每個階段所采取的政策主張,對我國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重商主義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重商主義起源于中世紀高度的國家主義思想的產生,其歷史背景是始于15世紀西歐地區新型民族國家的興起,即用專制的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取代中世紀封建地方割據的諸侯小國。重商主義強調國家的作用,把中央集權的國家干預經濟看作是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有力保障。早期重商主義者要求禁止金銀的出口,增加金銀的進口,以積累本國的金銀貨幣。而到了晚期,重商主義者則要求國家鼓勵出口,讓金銀貨幣投入貿易,保持貿易順差,吸引更多的金銀貨幣流入本國。
重商主義的學說和政策后來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受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古典政治經濟學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他們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要求取消一切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限制措施和政策。他們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號,推崇“自然秩序”的思想,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對重商主義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他于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的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之中。亞當·斯密提出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張讓“看不見得手”調節經濟,被視為現代經濟學的真正開端。
二、凱恩斯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金融危機爆發前,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和政策方面都是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
然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猛烈的沖擊了新古典經濟學否認危機和失業的理論。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量的失業現實,使古典經濟學家處于很尷尬的境地。凱恩斯經濟學就是在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中建立起來的。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此來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學說。
與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相反,凱恩斯提出的新觀點的核心在于反對自由放任主義,強調國家干預。凱恩斯認為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取決于有效需求是否充分,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終原因在于人們的心理預期,經濟機制對此無能為力。因此,調節有效需求需要通過國家的干預。他強調,實行國家干預既是使現代經濟避免全盤毀滅的唯一可行方法,也是使個人才能得以成功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新古典經濟學的統治地位被凱恩斯經濟學所取代,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為西方經濟學中的主流經濟學,并成為西方國家的政府經濟學。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論戰中,以國家干預主義的勝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失敗而告終。此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主張國家干預主義的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獨領風騷,經濟自由主義退居非主流的次要地位。
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之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滯漲”,即增長率消失、失業率高漲和通貨膨脹加劇,凱恩斯主義束手無策。因為以往的現象通常是:失業率高的時候,通貨膨脹率一般比較低;反之,通貨膨脹率較高的時候,失業率比較低。凱恩斯主義對付高失業率的措施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付高通貨膨脹率的措施是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是,滯漲卻是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同時出現。面對凱恩斯主義的無策,經濟自由主義的浪潮又一次掀起。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西方經濟學發生巨大的變化。凱恩斯主義獨領風騷的歷史結束,代替它的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對峙和論戰的新局面。
20世紀60———80年代,在思想領域以及政策層面上,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此消彼長。一方面,隨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興起,以其為指導的經濟政策日益被采用;另一方面,以國家干預為特點的凱恩斯主義有了新的發展,雖然其發揮受到很大限制,但并沒有沉淪。
四、國家干預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融合
進入90年代以來,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此消彼長,從而出現融合的趨勢。倡導國家干預主義的新凱恩斯主義逐漸吸收了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的一些觀點,使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發展到一個新的層面。另一方面也吸收了理性預期、自然失業率等觀點,在運用大量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為了消除市場失靈,政府應該對經濟進行適度的干預。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實踐表明,在經濟思想領域和經濟政策層面上,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融合不斷深化。單一的干預政策或自由放任的政策都無法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干預和經濟自由的沖突日益淡化,融合是大勢所趨。
五、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演進的啟示
1.不應該單純的評價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是非功過,不能脫離特定的歷史階段去評斷它們的成敗得失。只有把特定的學說和主張放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上來考察,才能準確的評定它們特定的歷史地位。
2.無論采取哪種方式的經濟政策,都應該從歷史的視角出發,應該根據一國自身的發展情況和國情出發。
摘 要:以福利經濟學為視角,考察不同經濟層面上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在福利實現途徑上的爭論,最后得出結論:二者在福利的實現方式上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不同的經濟活動層面,福利的實現方式應當采取不同的主張。
關鍵詞:福利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國家干預主義
自由主義堅持自由競爭,不贊成政府干預個人福利的實現,而干預主義堅持政府干預,認為國家應當為個人提供生活保障,增加個人福利。二者的爭論的焦點是什么,在二者的爭論中,是否能夠找到共識?經濟活動的層面從上到下依次可以劃分為個體經濟、聯盟經濟、哦暇濟和公共經濟。本文將以福利經濟學為視角,考察不同經濟層面上,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在福利實現途徑上的爭論。
一、個體經濟活動層面
在個體經濟活動層面上,市場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并共同決定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以及交易數量的機制,在市場中的買者和賣者,或者說,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獨立的個體,根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決定自我的經濟活動行為。與此相對應的是與獨立個體相關的福利,包括個人的生存是否有保障,貧困程度,生活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
1.干預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在個體經濟活動層面上,為實現個人福利,干預主義主張政府管制,英國早在1601年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中,就規定通過征收濟貧稅,給無力謀生的人發放救濟,并負責組織失業的成年人從事勞動,安排孤兒當學徒等。
2.自由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自由主義主張個體在市場上進行自由競爭。自由主義先驅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提出,由于“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使得人們在追逐個人利益的同時實現了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因此促進社會福利是私人的事情,與政府和社會無關。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護國家、保護個人和進行公共建設及相關費用之處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認為貧困與懶惰有關,是由于個人不努力的結果,不應該由社會負責,自由放任、自由調節、自由競爭能使個人得到最大滿足。
3.二者爭論的焦點。對個人的福利的實現,干預主義認為應由國家負責,提供工作機會和救濟,保障個人的生存與發展,而自由主義認為,應當任由個人自由發展,個人能夠也應該對自身福利完全負責。
二、聯盟經濟活動層面
兩個或以上獨立個體因共同利益通過正式契約建立的組織,例如廠商聯盟、行業協會等,通過這種組織來進行經濟活動,是聯盟經濟活動。它是個體活動的一種放大形式,通過聯盟的形式,個體活動有了一定的保障。
1.干預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凱恩斯主張政府承擔社會福利責任,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實行社會救濟,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可以對私人企業增加訂貨、發放貸款,以促進充分就業。實行高額累進稅,以此縮小分配差距,提高社會消費傾向,增加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薩繆爾森認為,生產和交換的最有效條件是實現最大福利的必要條件,而合理分配是實現最大福利的充分條件,他贊同凱恩斯的觀點,主張政府通過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以及財政補貼等方式實現對貧困人口的稅收轉移支付。
2.自由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自由主義代表馬歇爾把貧困問題歸因于勞動市場,認為缺乏技能和談判力量的工人只會得到較低的工資,這導致窮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無法提高,并具有代際延續性。因此,主張限制非技術工人的家庭規模和建立累進稅制度,但不主張設立最低工資保障和工會。
3.二者爭論的焦點。在這一經濟層面上,干預主義主張通過稅收收入對窮人實施補貼,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施社會保障,救助生活貧困的人群。而經濟自由主義仍然堅持自由的市場經濟,但是也認識到,窮人處于弱勢地位,政府應通過為窮人提供健康和教育等保障,提升窮人獲得財富的能力。
三、壟斷經濟活動層面
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當壟斷代替自由競爭而在經濟生活中占了統治地位,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1.干預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提出了“國家社會主義”思想,認為國家干預的范圍不僅包括分配領域,還應包括生產領域,主張通過稅賦消滅財富不均,實行免費醫療和老年撫恤金,提出進行失業救濟和工資評議等一系列“合理的健全的社會政策”,倡導發展公用事業,對一些企業進行直接的管制,以便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調和起來,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實現。
2.自由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堅持由市場自發調節經濟,認為在穩定的條件下,市場能夠通過自發調節實現充分就業。但庇古也認為,政府應當干預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不同職業間的流動,設立最低工資標準,保障工資公平,長期雇傭,解決勞資糾紛,以提高工人的福利。對于事關全局的產業,如鐵路、電力、自來水等實行國有化,通過限制壟斷、保護競爭來增加國民收入總量,從而增進經濟福利。
3.二者爭論的焦點。由于壟斷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及其危害,使得市場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因此,干預主義和自由主義都主張對其實施政府干預,但前者認為政府應當全面干預國家經濟,包括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而后者認為政府干預應當僅限于存在壟斷的行業和關系經濟命脈的產業,但在其他領域,仍然應該保持自由競爭。
四、公共經濟活動層面
公共經濟活動是由個體廠商發展到國家公共部門企業來進行經濟活動,提供公共物品(大到維護國家主權和法律秩序,小到路燈、門牌)、克服經濟壟斷與自然壟斷、解決經濟外部性(包括保護生態環境)、調節收入分配、通過需求管理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與充分就業。
1.干預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新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瓊?羅賓遜夫人,她主張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定程度的國有化,對失業者進行政府培訓,以促進其再就業;主張實行高額累進稅收制、遺產稅制、贈與稅制來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增加全社會的福利。
2.自由主義的福利實現方式。“新自由主義旗手”哈耶克倡導不損害自由的平等,對于福利國家持批評態度,他認為福利國家具有短視和低效的傾向,對個人自由構成了威脅。因此,政府提供保障的方式要盡可能地符合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政府的非強制性、盡可能少的收入再分配。弗里德曼與哈耶克的觀點一致,他認為政府為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福利國家而采取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干預了個人的自由,主張削減社會保障計劃,代之以負所得稅。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者阿馬蒂亞?森提出以“能力”中心觀取代幸福的效用觀,他認為,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會導致社會福利的增加,政府應提供優良的教育機會及醫療保健制度,而非增加個人收入。
3.二者爭論的焦點。在這一經濟活動層面,二者都認同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爭論的焦點在再分配問題上。干預主義主張通過收入再分配增加社會福利,而自由主義則反對收入再分配,反對福利國家,主張個人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由發展。
五、結論
通過對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在不同經濟層面福利實現方式的考察得知,雖然二者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論,但關注的是不同經濟活動層面的福利,因此福利的實現方式,也是有層次的。
在個體活動層面上,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及個體能動性,國家應該盡可能少地干預,這樣更有利于個人發揮其才能,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一經濟層面上,自由主義的觀點占據主要地位;在聯盟經濟活動層面,自由競爭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政府依然可以較少地干預,以保證經濟的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在壟斷經濟層面,由于壟斷勢力過于強大,有礙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國家應當適度干預。而在這一層面,干預主義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在公共經濟活動層面,經濟活動的主體就是政府,這一層面的經濟活動主要體現為政府職能,因此在這一層面上,政府干預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干預主義在這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與自由主義學派不同,干預主義關注初次分配中的弱勢群體,主張通過再分配;而自由主義學派重視宏觀福利,社會福利最大化,基于市場機制與宏觀目標的實現,接受政府適度干預,但不贊成收入再分配。伴隨著經濟活動從個體經濟到公共經濟層面的上升,干預主義的作用逐漸提升,關注的焦點也從提供個人的救濟發展到為增進社會福利提供各方面的社會保障,而自由主義的作用在逐漸下降,關注的焦點從宏觀福利到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
綜上,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在福利的實現方式上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不同的經濟活動層面,福利的實現方式應當采取不同的主張,在個體經濟層面,應當采取自由主義的實現方式,干預過多容易束縛個人的自由發展,導致個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在聯盟經濟層面,可以適度加入干預主義的主張,在壟斷經濟層面,則要以干預主義為主,避免壟斷的弊端;在公共經濟活動層面,自由主義會導致極端社會貧富分化。因此,應當采取干預主義的方式,并充分發揮二者的政策優勢,實現社會福利的良性發展。
【摘要】
新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之爭由來已久。自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以來,這兩種主張截然相反的思潮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辯論。兩大陣營紛紛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學者和專家,兩種主義也交替上位,成為一時的主流。本文試圖通過對新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的宗旨進行闡述分析,再聯系進幾次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進而得出結論:新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都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救市藥方”,它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改良了或發展了資本主義,但是都無法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私有制與社會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雖然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對這兩種經濟思想進行實踐,但是經濟危機依然不斷發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所引發的,只有對資本主義基本制度進行改革,才能徹底解決資本主義世界存在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
新經濟自由主義;國家干預主義;分配
一、國家干預主義和新經濟自由主義的發展歷程及主要觀點
(一)國家干預主義國家干預主義是西方國家公共管理職能發展的一個階段,主要是指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狀態,主張政府介入經濟,由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并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其在當代則集中表現為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系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和政策,并立即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二)新經濟自由主義新經濟自由主義是從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自由主義思想繼承發展而來,強調自由放任理論與政策的經濟學體系。20世紀70年代之后,凱恩斯的需求管理和宏觀總量經濟學無法解釋“滯漲”現象而遭到越來越激烈的攻擊,代表新自由主義的各種學派應運而生,新經濟自由主義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并對之后乃至今天的世界經濟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以哈耶克為代表人物的新經濟自由主義信奉自由放任的原教旨主義市場經濟,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之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通過對哈耶克的哲學觀、經濟觀的發展和繼承演化出諸多學派,觀點各異,但核心都是對自由市場的推崇,在此不進行贅述。
二、兩種主義對于再分配制度的觀點
新經濟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對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干預和各種“不合理的”稅收,支持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認為政府對再分配領域的干預侵犯了人們的自由,違背了自由市場,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哈耶克抨擊了政府通過累進稅制進行再分配以改變社會不公的做法。他認為,經由累進稅制進行收入再分配,不公是產生不負責任的民主行動的主要根源,而且還涉及未來社會之政體特性所依賴以為基礎的至關重要的問題。累進稅制的問題,最終是一個倫理問題,而且在民主制度中,真正的問題在于,如果人們充分理解了累進稅制原則的運作方式,那么它在當下所獲得的支持是否還能繼續。如果要確立一種合理的稅收制度,人們就必須將下述觀念作為一種原則予以承認,即決定稅收總量為多少的多數人,也必須按照最高的稅率來承擔稅負;如果該多數決定以一種在比例上較低的稅率形式給予經濟貧困的少數以某種救濟,則當然無可反對。為了防止濫用累進稅制,社會必須構建防御性的屏障。而國家干預主義則支持國家干預國民收入再分配,通過國家調節和干預經濟生活,以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為核心,通過財政赤字和舉債的方法可以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凱恩斯認為收入分配不公是產生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原因,所以要實現充分就業均衡必須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他認為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提高富人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加強對富人直接稅的征收。第二,消滅食利者階層。第三,凱恩斯認為只要國家立法,甚至通過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會福利,提高工資標準,即采取“普通福利”政策,就可以抑制經濟危機。
三、結論
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西方世界經歷了幾次嚴重的經濟危機。通過之前闡述的西方資本主義政府的國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看出,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新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交替“上位”,成為西方世界走出經濟危機的“藥方”。在經濟進行調整,經濟運行重歸穩定狀態的時期,西方政府也曾選擇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力圖使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無論西方資本主義政府采取什么樣的政策,經濟危機依然周期性的爆發,最近幾年更是危機頻發,各國政府黔驢技窮。
回顧西方世界幾次經濟危機,不難看出:如果我們真正“回到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危機的深刻根源將暴露無遺。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于由私有制導致的貧富階層財產性收入差距過大。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刻根源在于它的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其形成資本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在分配比例上的長期失衡。這種分配結構長期積累的問題是公平缺失、貧富懸殊、消費萎靡等經濟現象,導致了社會性動蕩。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會沖擊總需求并使經濟長期偏離均衡狀態,集中爆發的表現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導致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
要想從根本上認識當代西方世界的“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市場經濟的運行有更深刻的理解、認識。西方主流經濟學在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矛盾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論是信奉經濟自由主義還是強調政府干預,二者的理論都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私有制所決定的財產權按資分配和由此而來的社會兩極分化問題。而西方政府施行的再分配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這種貧富分化有所緩解,但是財產和財產權利問題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行使私人財產權利的自由,是資本主義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前提和基礎,這種根本性問題不能由再分配的方法解決,徹底擯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找到這個困局的出路。對資本主義制度最激進的批判來自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批判的焦點正是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馬克思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和由此產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經濟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缺陷,并概括出“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為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經濟規律提供了正確地理論方法。
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了數次經濟危機。但是事實證明,即使資本主義國家對它的自由市場制度加以重新調整,他們也不會從根本上觸動私有制這個基礎,而只會力爭在政府與市場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的基本矛盾。除非從基本制度上進行改革,否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只會陷入“爆發經濟危機———政府救市———爆發經濟危機”的死循環之中,無法自拔。
作者:聶鴻天 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