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5 11:02:52
序論:在您撰寫貨幣政策對農村金融經濟影響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村經濟的發展如同其它經濟發展一樣,需要三個基本要素的支持,即資金、技術及市場管理制度。與財政政策不同,貨幣政策的作用并不是資金的直接投入,而是通過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經濟,從而達到既定政策的目標。在我國的農村建設中,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最根本問題就是其傳導機制受阻,從而導致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不暢,傳導力度減弱,使其有效性受到嚴重影響,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于促進我國新農村的建設意義非常重大。
一、影響貨幣政策在農村經濟中有效實施的原因
造成貨幣政策在農村傳導機制受阻而不能有效實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很低,自身就遠比城市復雜,因此,貨幣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會遇到比在城市更多和更復雜的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導致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
目前,在農村起主導作用的金融機構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但由于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和業務范圍的限制,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北京市農業發展銀行的年貸款余額僅有六、七十億元,。而農業銀行在商業化改革中基層網點大量撤并,貸款權限上收,農業貸款的比重不斷下降,也無法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如1999年—2001年北京市農業銀行涉農貸款在各項貸款余額中的比重分別為46.63%、38.42%、29.03%。大部分農戶和小企業的信貸需求只能依靠農村信用社,但農村信用社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也遠遠滿足不了巨大的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據抽樣調查顯示,2000年至2003年,農民每人每年從銀行和信用社借入資金65元,而通過民間借貸借入達190元。因此,目前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金融主體弱化不僅滿足不了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也導致了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不暢。
2.傳導工具的缺乏導致貨幣政策的傳導力度減弱
在貨幣政策的實際操作中,基層央行僅有名義上的再貸款、再貼現和窗口指導等調控手段,但是再貸款的調控作用僅限于支農再貸款、緊急性再貸款和經營性再貸款,而且都需要經過上級銀行的嚴格審批,再貼現指標被控制得較緊,也很難發揮作用。因此,窗口指導成為基層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主體。過多依靠窗口指導和道義勸說的辦法,缺少其它必要的輔助手段加以保證,對商業銀行貫徹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的激勵和約束作用都不強,貨幣政策操作手段的匱乏客觀上制約了央行貨幣政策職能的發揮。同時,商業銀行進一步強化一級法人管理體制,基層商業銀行在執行政策時,會以其上級行的政策取向作為執行標準,央行的指導意見顯得蒼白無力。傳導工具的缺乏直接影響了貨幣政策在農村經濟中的有效性。
3.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的調整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實施“大城市、大企業”的戰略目標,其在農村的經營狀況開始收縮,大量的農村資金被吸收上存。例如農業銀行在信貸管理權限上大多采取上收一級的管理辦法,縣級以下機構基本上僅有發放5萬元以下本行存單質押貸款權。目前市級國有商業信貸審批自主權被削弱,組織資金30%左右上存,而縣級支行的主要任務則是組織存款,除小額質押貸款外,基本上沒有放款權。
同時欠發達地區受到經濟結構調整遲緩、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就使得其社會有效信貸需求相對不足,信貸失去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欠發達地區的分支機構基本上成為總行派出的專門負責吸收存款的大儲蓄所。資金的過度集中背離了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農村經濟中自然也就失去了貨幣政策傳導的渠道與資金基礎。4.農村社會信用環境的欠佳導致貨幣政策難以發揮傳導實效
由于農民信用意識淡薄,再加上農村金融法律法規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尤其是農信社貸款的收回。近幾年,雖然各級政府加大了信用環境治理力度,但金融維權難,農戶、村組拖欠銀行信用社貸款等問題對金融部門服務新農村建設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了支農貸款難以持續快速增長的后果,而且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對“三農”投入的積極性。
而大量不良貸款的形成使逐步市場化的利率機制失去效應,過高的負債成本逼迫各基層行貸款利率的剛性上浮,使央行的最高浮動利率演變為實際執行利率;與此同時,由于缺少必要的中介機構,貸款抵押難、抵押物資處置難、擔保難的問題,嚴重制約著信貸資金正常運行。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需要一個良好地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欠佳不僅導致貨幣政策難以有效傳導,而且也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加強新農村建設中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對策與建議
1.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渠道,因此必須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機構體制改革,形成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以適應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首先,創新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轉變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模式。將原來按機構劃定業務為主的模式轉變為按機構劃定業務與業務招投標并存的發展模式,可以考慮將原來按機構劃定業務為主的模式轉變為按機構劃定業務與業務招投標并存的發展模式,以改善政策性金融的運作方式和效率。其次,農村信用社要鞏固已有的改革成果,要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第三,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工作,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持質量和效益。第四,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目前,國務院已批準成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還應盡快組建縣級郵政儲蓄銀行,以改變縣級郵政儲蓄機構只存不貸,資金外流的現狀,應充分發揮郵政儲蓄機構農村網點多的優勢,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最后,要引導和扶持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和深化,農村經濟已經呈現出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民間金融恰恰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因此注定要成為農村金融主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從法律、制度、政策上規范民間金融的行為,既要肯定扶持,又要改造規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準備金率和資本充足率及實行風險責任自負,引導和鼓勵民營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私人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持續地發展,納入到農村金融體系中加以監管,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靈活性,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2.適當增加農村貨幣供應量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后,尚且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在政策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村貨幣供應量增加幅度可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留在地方作為支農貸款資金;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吸收的存款可以按照合理比例以央行再貸款的形式返還給農村金融機構使用。還可以適當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農村金融機構的存貸款比例和備付金比例,增加可用資金規模。
3.人民銀行應加強“窗口指導”,用活支農再貸款
應積極引導金融部門加大對“三農”和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支持農業產業化。適時向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再貸款,以緩解農村信用社支農資金緊張的矛盾,同時,人民銀行應修改支農再貸款管理辦法,延長貸款上限,以盡量滿足農戶對資金不同檔次的需要。4.合理運用再貼現以及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
大力發展農村票據市場,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在再貼現利率政策上對農村信用社以一定程度的傾斜,調動農村信用社辦理票據貼現業務的積極性,對涉農已貼現票據優先辦理再貼現,通過票據市場擴大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來源和總量。利率是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工具,如果將利率杠桿運用好,可以以單倍的投入創造出多倍的產出。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且普遍滯后,制定與利率相關的貨幣政策時必須有所差別,應當考慮到政策在各地的操作和效果。雖然央行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設定了一定的浮動區間,但農信社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并沒有區別對待,導致在經濟金融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在利率執行中“就高不就低”,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民和企業無法承受貸款利息負擔。因此央行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上限;農村金融機構也應按照不同貸款者的實際情況,對其實行不同的貸款利率政策。
5.創新適應農村經濟融資要求的金融產品體系
目前在我國,農民享受到的金融服務非常缺乏,絕大多數農民與金融機構的接觸僅僅限于存款、匯款而已,金融產品的匱乏直接導致了貨幣政策傳導受阻。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要求下,各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經濟的特點,積極開發新產品,形成特色化、差別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同時,加大中間業務產品創新與開拓,除了對現有的中間業務品種進行認真整合外,還應加大對高附加值中間業務產品的創新與營銷,特別是加強銀行承兌匯票敞口業務、信用證、貸款承諾業務、信息咨詢、財務顧問、保險、金融機構委托等業務的創新與營銷,通過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在滿足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的同時提高貨幣供給的效率。
6.注重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
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則表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是引導和配置經濟資源的“原動力”。兩大政策的均衡配置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制約經濟發展。因而,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套安排和聯動。財政政策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發揮能動作用:(1)繼續為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財政支持,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為農業發展提供廣泛的資金支持。(2)為偏遠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適當剝離一部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減輕農村金融機構的財務負擔。(3)制定稅收、利息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金融機構為農村提供貸款。
7.推進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離開信用,任何新的經濟模式都無從談起,所以加強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當務之急,也是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一個有效途徑。一是建立農村誠信獲益失信受損機制和農民個人信用記錄數據庫,加大對逃廢債的制裁力度;二是加強對農村企業和農民的誠信教育,提升農民誠信意識,不斷改善農村社會信用狀況;三是加強與農村政府部門、工商行政管理、稅務、農民行業協會等部門聯合,形成完善的誠信體系;四是各級人民銀行應積極取得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引導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將各自的信貸政策、訴訟結案率和執行率與農村信用建設掛鉤;五是對農村企業和借款人按信用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貸款優先、利率優惠、期限放寬等優惠政策。
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受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影響愈加明顯,流動性風險加大,保持適度流動性與實現盈利最大化是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農村金融機構一切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合理控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水平,對維護金融機構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貨幣政策調控的角度研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
關鍵詞:貨幣政策;流動性;金融機構
流動性是金融機構經營發展必須遵循的第一原則,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受國內外金融市場眾多因素的影響,金融機構流動性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風險,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出現時影響單個金融機構或者整個金融業的的發展,甚至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隨著金融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愈加明顯,金融機構流動性問題更為凸顯。因此提高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對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對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具有直接的影響,從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出發,分析當前貨幣政策的實施和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現狀出發,選擇有效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來合理調控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對金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貨幣政策視域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
1.貨幣政策操作相關理論。農村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理論主要包括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以及貨幣政策操作傳導機制等相關理論,貨幣政策理論的研究和分析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操作職能,穩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的基礎。
1.1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手段,《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必泿耪吖ぞ咭云湔{節的重點不同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存款準備金和率、再貼現。央行通過調節整個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與貨幣乘數來影響貨幣總供給量,從而改變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刂?、特種存款、窗口指導等。本文從調控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出發,側重于對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研究。第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法定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存款準備金率是指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中央銀行一般通過改變貨幣乘數來調整金融機構信用創造水平,或者通過調整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來收縮或擴張金融機構的信用和流動性。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以此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行流動性管理。公開市場業務是能夠直接調控銀行儲備變化的主動性工具。中央銀行通過長期性和臨時性的儲備來調節金融機構準備金,來影響貨幣的供給量以及利率水平,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第三、再貼現政策。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主要通過調節再貼現率與規定再貼現票據影響金融機構再貼現額與超額準備金,央行發揮最后貸款人的職能來調節銀行體系的儲備供給來控制金融機構信用總量。
1.2貨幣政策操作目標。貨幣政策操作目標是指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某項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特定的經濟目標,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定義為實現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穩定。由于其目標之間具有矛盾復雜的關系,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就是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而在實際經濟調控中,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
1.3貨幣政策操作傳導機制理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最早凱恩斯派的利率渠道傳導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理論的演進,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匯率傳導渠道理論作用凸顯。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為: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量,包括總支出量、物價、就業等三個基本環節。
2.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金融機構流動性理論主要包括資產流動性管理理論、負債流動性管理理論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流動性理論,這三種理論相互補充,促進了金融機構業務的不斷發展。資產管理理論在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時資產管理從商業貸款理論轉換為資產管理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利率管制導致資產收益下降,金融機構面臨了較大的流動性壓力,為了緩解壓力金融機構開始主動負債,負債理論開始指導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管理。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浮動匯率制度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斷推進促使利率市場化,利率頻繁的波動導致銀行負債面臨了巨大的不穩定性,金融機構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對流動性指導理論進行更新,形成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
二、貨幣政策操作對農村金融結構流動性的影響
1.通過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通過影響法定準備的儲備量來影響銀行超額準備金對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進行調控。當人民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金融機構在央行存放法定準備金數量增大,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支配的資金減少,流動性減弱,作用機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金融機構存放央行資金增加金融機構可自由支配的資金減少流動性下降。當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減少法定準備金數量,則農村金融機構可支配貨幣資金增加,流動性增強,作用機理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存放央行準備金減少農村金融機構可支配資金增加貨幣創造能力增強、流動性增強。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指央行進行央行票據的發行或購買來調節金融市場貨幣流通量。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進行公開市場購買,開展逆回購、到期收回央行票據,銀行超額準備金增加,達到回籠銀行體系的貨幣資金的目標,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反之,央行發行央行票據、賣出政府債券,從而減少銀行超額準備金,進而釋放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再貼現是通過調節再貼現率作用于超額準備金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央行下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向向央行再貼現貸款增加,使得超額準備金增加擴充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作用機理是:央行下調再貼現率金融進行再貼現收到再貼現貸款,超額準備金增加可支配資金增加流動性增強。反之,央行上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流動性則會減弱。
2.通過利率渠道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法定準備金率通過利率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是以微觀市場主體傳遞信號,由貨幣市場過渡到資本市場,最終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獲取成本。作用機理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央行發出緊縮信號市場主體預期貨幣供給將減少貨幣市場、市場利率上升金融機構獲取資金成本增加流動性降低。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時,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主要指央行通過影響利率和改變超額準備金兩方面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央行直接影響市場利率來調節金融機構流動性,作用機理是:一方面央行直接調整公開市場業務的債券回購利率,引導銀行間拆借利率市場的變動基準利率得到調整市場利率變動;另一方面通過改變銀行超額準備金來影響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間接影響市場利率,進而對銀行的資金成本產生影響,最終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水平。作用機理是:央行進行逆回購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增加貨幣市場利率下降商行貨幣資金成本降低貸款利率下降流動性上升。再貼現率政策是中央行調節再貼現率來影響利率水平,再貼現率有效應用必須有以下幾個條件:央行能隨時按規定利率自由提供貸款,調節農村金融機構的放款規模;農村金融機構在央行進行再貼現貸款;市場利率高于再貼現率的利差能彌補承擔的風險及農村金融機構放款管理費用。再貼現率通過市場利率調節金融機構流動性的過程為:央行上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獲得再貼現貸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機構再貼現意愿降低貨幣市場資金供給下降市場利率上升金融機構資金獲取成本提高可用資金減少,流動性減弱。反之,若央行下調再貼現率,則流動性會增強。3.通過信貸結構影響農村金融結構流動性。央行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控制能力決定了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的有效性,控制能力強弱取決于金融機構存款來源與其他資金來源的替代程度。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比較緩慢,尤其是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因為金融監管較為嚴格使得存款來源與其他資金來源的替代能力較弱,因此農村金融機構資金運用主要以貸款為主,所以央行對農村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控制能力較強。目前貨幣政策在我國是有效的,信貸傳導渠道可以有效發揮其作用,使得貨幣政策工具能有效地對信貸供給產生影響。當央行上調法定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下降,使得金融機構流動性供給下降。其作用機理是:央行上調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下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能力降低流動性供給下降。如果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比較充足時法定準備金率的上調可能難以引起金融機構信貸規??s減,從而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產生的影響不明顯。由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中靈活性與彈性較高,央行可運用其對信貸供給進行局部的微調。央行主要是通過影響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從而影響信貸供給,工作機理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農村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產生變化引起信貸供給量變動使得流動性供給產生變動。再貼現率政策中,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影響金融機構向央行的借款成本,進而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性質和特點決定再貼現率操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非常不明顯。
三、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
為了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在經濟金融快速發展中能提高流動性管理,穩定健康的經營,本文通過對貨幣政策操作理論和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的分析,以及貨幣政策是如何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進行了分析論證,提出了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
1.完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優化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中,改進與完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使之更具有靈活性與可操作性、更加多樣化與規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法定準備金率是當前我國較為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調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因其效果強烈,影響明顯成為央行進行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首選工具。此外,我國金融機構資金主要來源是大量的存款,存款準備金率調控的存款涵蓋了金融機構大部分存款,使得該工具操作容易,但是由于當前許多國家貨幣政策目標由數量型向價格型過渡,加之該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當今央行在該工具的使用上非常慎重,盡量避免頻繁使用。
2.完善貨幣操作目標體系。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主要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因為當前我國貨幣市場結構單一,利率市場化改革沒有完全實現,銀行體系資產結構非常單一,貸款占資產總量較大,因此央行只能選擇基礎貨幣作為操作目標來實現調整金融機構流動性的目標?;谖覈适袌龌粩嗌钊耄泿攀袌鎏貏e是金融機構間拆借市場的不斷發展,利率風險控制手段改進,我國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應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實行以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為主要操作目標和中間變量,同時將貨幣市場短期利率與債券市場長期利率作為輔助操作目標與中間變量納入我國目標體系,以豐富我國貨幣操作目標體系。
3.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促進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為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發展提供宏觀環境上的支持,在推進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貨幣操作目標轉型過程中,完備的金融市場是有必要的。根據交易期限的長短金融市場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是融通短期資金的市場,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回購協議市場、商業票據市場、銀行承兌匯票市場、短期政府債券市場、大面額可轉讓存單市場。在貨幣市場建設中,首先豐富貨幣市場投資工具,大力推廣貨幣市場基金,以滿足市場主體多投資需求。大力發展票據市場,使得貨幣市場擁有豐富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增強貨幣辦操作工具的實用性。其次,擴大貨幣市場交易主體,實現交易主體的多元化與開放性。最后,加快貨幣市場制度、組織體系、清算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構建市場利率體系,消除利率倒掛和利率失真現象。
4.優化存貸比率。存貸款比率是衡量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主要指標之一,適當的存貸比率是農村金融機構實現流動性、盈利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是由流動性和盈利性共同決定的,在金融機構資產和加權風險資產資本充足率達到了規定比例的約束條件下存貸款比率低于最優值的情況下,適當提高貸款利率,能夠有效地補償不良貸款風險并將道德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同時可以有效削減超額存款準備金數量,更大程度地減少金融機構閑置資金的機會成本,因此優化存貸比率既可以保持農村金融機構合理的流動性又可以實現盈利性。目前,受國內外金融經濟變化的影響,金融機構的發展隨時面臨風險和挑戰,合理控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是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從貨幣政策操作理論以及農村金融機構流動相理論著手,分析了貨幣政策錯做工具如何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從而提出了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為高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水平,實現農村機構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標奠定了基礎。
作者:王延妮 單位:陜西吳起農村合作銀行
去年以來,央行啟動緊縮貨幣政策,多次對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進行上調,這一宏觀調控政策實施以后,對基層支農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此,我們深入**縣支農金融機構和部分企業進行了專題調查了解。
一、宏觀調控對基層金融經濟的影響
(一)壓縮了中小企業利潤空間
從緊貨幣政策實施后,對紡織業和房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突出 (三)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縣內某支農金融部門存放央行款項由去年年底的2.5億元,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3.6億元,可用資金減少0.9億元,縣內可用資金約5000萬元,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一是利潤倒掛。央行連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形成信用社利潤倒掛。按央行存款準備金率計算,2007年該單位利率倒掛557萬元,到今年上半年已經倒掛366萬元。二是準備金上調,有資金不能用于發放貸款。去年底該單位存放央行存款準備金余額為2.2億元,到今年6月增加到3.1億元,增加了0.9億元。三是貸款風險有所增加。受紡織業、房地產業等行業利潤空間減少和生產成本增加的影響,企業還貸能力有所弱化,從而增加了信貸資金風險。四是對農產品收購影響較大。由于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快,相應擴大了農產品收購資金的規模,而從緊貨幣政策又限制了農產品收購資金的及時足額發放。
二、幾點建議
(一)實行特殊的存貸款利率政策。中央銀行應當根據基層金融支持“三農”的特點,對存貸款利率應根據不同情況而實行特殊的政策。存款利率:將存入中央銀行款項實行優惠利率,可以采用特殊存款,或發行優惠利率的債券等方式,從而改變利率倒掛現象。貸款利率:支農金融機構的核心工作是支持地方經濟特別是支持地方三農經濟的發展,應樹立“大支農”概念,中央銀行可以采用差別貸款利率,有效解決縣域經濟在“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信貸資金的支持問題。
(二)加強窗口指導。應該對支農單位實行特別的窗口指導,改變從緊貨幣政策“一刀切”的做法,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實行從緊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大支持地方農產品的產出,達到增加農民收入,有效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目的。
(三)對產業施行差別管理。就**縣來說,主要是房地產行業。目前**縣房價較為合理,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適當提高首付款比例,對投資性買房進行限制,對消費性買房應遵循市場規律,采取“一定、兩控”措施。所謂“一定”,即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確定地價成本泡沫“臨界點”?!皟煽亍保皇侵父鶕貎r成本泡沫“臨界點”差別控制房地產開發貸款;二是根據房產價格泡沫“臨界點”區別對待房地產消費貸款比例,引導房價理性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