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08:33:24
序論:在您撰寫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貧困生群體,作為大學校園里的一個特殊群體,巨大的精神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如何幫助貧困大學生“心理脫貧”,培養其塑造陽光心態,健康快樂成長,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貧困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
1.自尊與自卑感共存。與其他大學生一樣,貧困大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渴望有所作為。因為家庭貧困,這種情感往往更為強烈,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們認為在經濟上比其他同學困難,但是在學習、活動中一定要表現出色。但是更多的貧困生的這種自尊卻極為脆弱,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容易走向另一端――自卑。
2.敏感多疑,人際交往困難。經濟條件困難容易造成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敏感多疑。與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相比,貧困生在日常交往中無法和其他人互相在經濟上互利,這種情況造成很多貧困生不敢與同學交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另一方面,又因為與大家的疏遠而對周圍的同學、老師等極為敏感。同學一旦有背著自己說悄悄話的就認為是在談論自己等。這樣即為他們自己增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又使他們容易受到更多的挫折。
3.虛榮心強,極力粉飾自己。有些貧困生有著很強的虛榮心,極力掩飾自己貧困狀態與處境,生怕同學們知道自己家庭困難而丟了面子。他們寧愿自己在平時省吃簡用而不惜在休閑娛樂、名牌服裝上大把花錢。為了滿足虛榮心,他們又編造各種理由不斷向家里要錢。更有甚者虛榮使他們性格受到扭曲,為了得到金錢,他們可能千方百計甚至采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去竊取錢財,進而走向犯罪的深淵。
4.心理焦慮,不能正視困難。大多數貧困大學生受客觀因素影響,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他們因經濟上的原因,不能像其他學生一樣瀟灑自在,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要為學費發愁,為生活費擔憂,為學習成績焦慮,為將來畢業后還不清各種借款而心情沮喪。很多同學不能正視現實困難,不為自己找出路,總是為自己的貧困而苦惱甚至發展到怨恨父母,怨恨家庭以至怨恨他人,怨恨社會。
二、高校貧困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1.社會環境因素。大學處于社會的信息前沿,更容易受到各種思想和觀念的干擾。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弄虛作假、權錢交易、貧富不均、競爭不公等社會不良現象給貧困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帶來消極的影響,嚴重沖擊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2.學校環境因素。進入大學后,貧困生面臨著人際關系、學習方法、閑暇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大轉變。因為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在計算機,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方面接受的教育往往達不到標準?,F實差距與心理追求形成的矛盾,使貧困生時常感到力不從心,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貧困生自身因素。多數貧困生就是希望通過上大學來改變自己貧困的現狀。這種個體的抱負水平與現實水平的適當差距可以對個體產生激勵作用,但如果一個人的抱負水平過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容忍力,則極易導致挫折體驗的產生,而這正是貧困生普遍存在的弱點。
三、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引導貧困生提高思想認識,正確對待貧困。幫助貧困生正確看待經濟上的貧困,澄清對“貧困”的錯誤認識,消除對“貧困”的恐懼心理。家庭貧困只是一個暫時經濟上的困難,它并不能決定貧困生的人品、學績、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趨勢;經濟貧困不等于沒有尊嚴和權利,也不要過于敏感“貧困”的外表。要正視貧困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困難和壓力,認清自己所處的經濟困境。
2.轉移注意力,克服不良情緒。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部分貧困生都能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很多學生通過勤工儉學順利完成了學業,圓了父輩們的夢想。引導、教育學生與其他同學一樣,多參加讀書活動,積極從事體育與文娛活動,融入集體,努力學習,樂觀向上,心理的不良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3.適度宣泄,轉變心態。由“貧困”造成的種種困惑,長期淤積于心中,容易導致障礙或疾病。建議貧困生多參加團體培訓,學習與其他人溝通和交流,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走出自己狹窄的世界,打破閉鎖、膽怯的心態,開放自己,勇敢地開創一個新天地。
4.磨練意志。成就卓著的大人物都具有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韌性和自制力。一個人的堅強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鍛煉中逐步培養出來的,從小事做起,不要因小而不為。
無論是物質的幫助,還是精神的輔導,都是為貧困生擺脫心理困擾提供的外在條件的幫助。他們要克服心理困擾,擺脫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還在于自身努力,樹立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不懈的拼搏,才能拂去貧困家境帶來的心理陰霾,健康地成長。
王麗紅、李迪:遼寧錦州渤海大學。
【摘要】高校貧困生一直以來就是大家關注的群體,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文參考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內容,從貧困生的心理現狀出發,試圖對高校貧困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探索。
【關鍵詞】貧困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茖W生在校期間無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學學費、住宿費和大學所在城市的最低生活費用(滿足吃、穿、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大學生。2007 年5月,全國普通本??圃谛I藬凳?720萬多,其中貧困生430萬人,約占學生總數的25%。2008年,在我國一般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大學生約為20%,特困生約為10%,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嘗試著給予支持和幫助。而隨著積極心理學的引進,高校也開始思考轉變長期以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嘗試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1.積極心理學。1997年,美國心理協會前主席馬丁·塞利格曼明確提出“積極心理學”這一概念后,積極心理學正式開始受到世人的關注。積極心理學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它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詮釋許多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并獲得美好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對傳統病態心理學的一個延伸和補充,它把心理學從注重治療心理疾病、關注人的消極方面,轉向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潛能。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不僅僅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更應該研究如何發掘、培養、發揮積極的心理品質;治療不僅僅是對損傷和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是對人類自身擁有的潛能和力量的發掘。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幸福、希望、信心、快樂、滿意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研究人的優點比修復疾病更有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大方面:一是積極情感體驗。主要以主觀幸福感為中心,著重研究人針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感體驗的特征及其產生機制。二是積極人格。積極人格研究的關鍵是制定積極人格的分類,只有對積極人格特質進行了正確的分類和界定,才有可能為測量、編制量表等提供基礎。三是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社會、家庭、學校、單位等在怎樣運作方式下才有利于一個人形成積極的人格,并產生積極情感。
2.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2008年,孟萬金教授在繼承和整合西方積極心理健康、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諸方面思想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概括地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以人的向善性為價值取向,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發展和培養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防治各種心理問題,促進個體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這一理念切中了傳統“問題式”、“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正在成為引領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新方向的一面旗幟。
同時孟萬金教授還根據我國國情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時間指向(過去、現在、未來)、活動類型(生活、學習、工作、社交)、關系維度(對人、對事、對己)等,將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列為以下十四項:增進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開發心理潛能、發揮智能優勢、改善學習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體驗、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情緒智力、健全和諧關系、學會積極應對、充滿樂觀希望、樹立自尊自信、完善積極人格。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盛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被提出,引起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高校工作者的重視。經過近幾年的研究,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已經開始由關注理論體系構建,轉向具體領域的應用,由關注地區轉向關注特殊群體。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
以筆者多年從事學生工作和參考相關研究發現,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心理病態,但與其他學生相比,心理狀況較為復雜,存在著不少問題。胡春紅對吉林建筑工程學院的學生的調查研究也得出,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是非貧困學生的1.035-5.984倍,其中人際敏感、精神病性、焦慮、抑郁、軀體化癥狀比較明顯,以人際關系敏感為主要問題。另有調查發現,25%的貧困生承認“常常自卑”,52%的貧困生“偶爾自卑”,特困生憂郁癥檢出率高達51%,其中輕度憂郁者35%、中度憂郁者13%、重度憂郁者3%。就具體而言,貧困生的心理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人際交往中的消極退縮。相比較同齡人,貧困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更少主動,他們較少參加校內外的群體活動。一方面是因為經濟拮據,對活動可能需要的額外開銷無法支付;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內心的自卑感,這種感覺又在與其他同學的對比過程中不斷的自我強化,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沉默、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閉等特點。但是正是由于這種自我封閉的方式,使得他們受壓抑的交往需求更加強烈。這就形成了內心的矛盾沖突。
2.學習中的緊張焦慮。一方面,能夠進入大學校門的貧困生多數承載著父母甚至是家族的全部希望,期盼他們早日學有所成,來緩解家里的經濟壓力,而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壓力,貧困大學生的焦慮情緒也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貧困生多來自經濟貧困地區,這些地方的教育水平總體偏低,且更加注重考試成績,而在綜合素質方面較薄弱,所以貧困大學生存在著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不平衡性,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大學里的學習困難,引發焦慮情緒。
3.生活中的虛榮心理。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生的自尊心更為強烈、敏感和脆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導,非常容易轉化成虛榮心。部分貧困生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貧困,就采取各種方法來掩蓋、偽裝自己,甚至給他人造成一種有錢的假象或者故作高傲,瞧不起其他同學。這種自欺欺人的“虛榮”心理,待事情過后,往往會導致更大的心理壓力和痛苦。
4.復合心理問題。就高校學生整體而言,也會出現諸如焦慮、憂郁、自卑、沮喪、狹隘、敏感、封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然而,貧困生群體的經濟壓力和身心發展特點,讓他們不但有著其他學生共同的心理問題,而且會更加嚴重。這就使得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般學生心理問題的綜合癥狀,一種或幾種問題的復合特征,即復合心理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貧困生較非貧困生在各個方面表現出更多的問題,但是貧窮也帶給了他們財富,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他們身上有著同齡人沒有的優秀品質。研究發現,貧困生的心理彈性較一般大學生要高,這就為我們從積極心理健康視角給予他們幫助提供了條件。
三、針對貧困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1.引導貧困生形成積極心態,樹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培養積極的品質。其實,在高校資救體系完善的今天,貧困生經濟上的困難基本上是有保障的,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問題是心理上的“貧困”。而究其根源在于消極的認知。積極心理學主張用積極觀點來解釋消極的事件,將會防止絕對化、極端化及擴大化等錯誤思維,使個體面對困境時的行為與情緒具有建設性。因此,要引導貧困生看到貧困對個人成長的積極意義,同時關注他們的積極人格品質培養,引導他們進行積極自我評價,激發自我實現的潛能。對此,根據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可以組織大學適應、自我探索、勇敢自信、心理彈性、人際交往訓練、團體合作等主題的團體輔導和素質拓展活動,或者開展相關主題的心理劇表演。用接納的團體氛圍,促使他們從自卑、封閉、敏感的人際關系中走出來,形成積極的心態。
2.增強貧困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是一個人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力量源泉。積極心理和消極心理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積極情緒體驗不但可以使人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積極尋找靈活的解決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有效的控制消極情緒所帶來的一系列消極心理反應。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增進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生活和學習中的樂趣,才能更好的擺脫心理貧困,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人生。
積極情緒體驗的培養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個體首先要形成一種積極的思維模式。高校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講解積極心理知識、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思維模式,同時可以有意選取貧困生作為班級的心理聯絡員或者組成心理幫扶小組,給他們提供動力和機會,讓他們在助人活動過程中達到自助。
3.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積極心理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去感受和體驗,從而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一方面貧困生可以通過活動與人交流,增強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各種途經兼職打工,緩解經濟壓力的同時找到自食其力的自信。高校的兼職行為已經很普遍,也已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鼓勵,同時也成為培養積極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
學??梢杂嗅槍π缘臑樨毨_設多種勤工儉學崗位,甚至組織學生團體 積極和校外企業、單位聯系,收集實習信息,開展寒暑期的兼職招聘,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各種社會兼職。
4.多方合作共同營造積極環境。積極心理學強調環境的作用,認為人及其經驗在環境中獲得,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發展。有研究表明一個生長在積極、鼓勵、寬容環境下的貧困生和一個在充滿消極、鄙視、攀比環境下的貧困生在性格、處世、人際交往上必然都有著很大區別。前者會更加自信,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樂。所以,我們要為貧困生營造一個積極的環境。
學??梢酝ㄟ^開展心理講座、主題班會、櫥窗宣傳等各種形式,對全校師生進行貧困觀念的更新;同時開展輔導員和班級干部心理沙龍,讓他們關注班級貧困學生,給予貧困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貧困大學生這個群體在高校中越來越突出。但同時,家庭貧困也造成了部分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使他們在心理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采取相應措施預防和解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是必然。
關鍵字:心理問題 預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
現在我們大學生群體中成在很多心理問題,情感十分豐富而多變,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出現較大的情緒落差。作為高考競爭的勝利者出現在校園的大學生們,相當一段時間內陶醉在一片贊揚聲中,心里充滿自豪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興奮之后,不少人慢慢發現,中學的優勢不復存在了,往日的佼佼者們雖無落伍感,但明顯存在失落感,同時現實中的大學環境遠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樣純潔神圣,種種失望與煩擾加諸在這般嬌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不免出現問題的可能。
一、貧困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的輔導員夏帕克提江?吾守爾和曹良才以及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的譚鵬曾專門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他們的研究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經濟上的困難使貧困學生容易在學習上、生活上自我否定,感到自卑。在校期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同學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生活節儉、學習認真;往往知識面較窄,大多性格內向,這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遇到打擊容易產生自卑意識。
二是敏感的人際關系和孤獨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表現對人際關系很敏感,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和加入學生組織,他們往往自我封閉、交往面狹窄。
三是迷茫的擇業心態和恐懼感。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就業,在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時他們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發展,而且還要想到家庭的經濟問題,這給他們帶來了現實的壓力。
長期的自卑、壓抑會使貧困大學生的內心非常脆弱、敏感。經濟上的窘迫是他們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學的憐憫。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對任何事情都多疑,致使人際關系緊張。同時,他們通常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情況,寧可自己艱苦一些,也不愿輕易求助。在有關調查中發現,56%的貧困生對“其他同學主動幫助你”的態度是“雖心懷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貧困生對“無償資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認為會被別人瞧不起,會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措施和解決方法
首先,我們要樹立重視心理健康和進行心理咨詢的觀念。其實心理健康有問題也是正常的,但關鍵是如何疏導郁積在我們心里的悶結,以避免爆發而成為社會公害。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們會碰到心理問題,但很少人會主動去心理咨詢。因此,我認為學校的心理學老師帶動心理學專業的同學們主動做好宣傳工作,不但把所學知識應用現實,還能更好地改變同學生們那種有心理疾病是可恥的觀念,改變他們認為心理咨詢是禁區的想法。
其次,心理學專業和教師和同學應主動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這是解決我們大學生心理問題,降低同學們犯罪率的重要途徑。
1.每年在新生入學時進行心理健康排查,并建立心理檔案。目的在于通過仔細地排查,進行早期心理干預,避免悲劇的發生。
2. 心理咨詢的對象面向全體同學,對特殊群體方給予“心理關照”。每一個大學生,不管他是否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都可以成為心理咨詢活動的來訪者。心理咨詢工作者在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幫助的同時,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特別是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應該投入更多的“心理關照”;對于那些貧困同學、新生入學新生和畢業班的擇業指導,也應當多加關懷,并加于心理指導,進行培訓等。
3.正確處理指導者與來訪者的關系。心理咨詢的實踐表明,做好心理咨詢的關鍵在于指導者能否與來訪者之間建立相互的信任關系。這是一切心理咨詢工作成功的基礎。有人說,做心理咨詢工作,要與來訪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間的那種信任關系。有的來訪者這個心理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因此,這種信任關系必須是長期的。成功與否,除取決于指導者的能力外,還取決于來訪者家庭以及生活中與其有重要關系的人的支持,取決于來訪者的能力與動機,特別是來訪者的信任。
4.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作為其有機構成部分。根據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課件或是學習指導書,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為此,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學與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同學們對心理素質教育的認識;激發其積極參與心理訓練及開展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身心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易于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教育及咨詢工作。
最后,尋求社會支持也十分重要。很多同學心理上的問題其實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許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內心體驗排解渠道而產生了心理變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會的價值觀念都會在同學們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學校社會理應要提供相關的宣泄渠道。
綜上所述,目前同學們心理健康的形勢不容樂觀,這為在新形勢下有效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樣有針對性調整工作的內容以適應新時期的新情況?怎樣富有成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有利于同學們全面健康成長?這些都是我們每一個心理學專業和學生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因此,從我們應從自身做起,發揮自身所學專業之么,在生活中向朋友們傳達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同一個年齡層次的人比較容易溝通,平時朝夕相處,也更容易發現問題。努力為我們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進一點綿薄之力,為學生工作和同學的健康成長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