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10:30:51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困境與路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大數據時代背景
1.大數據時代的概念
什么是“數據”呢?是不是簡單的“數字”呢?“數字”其實是一種狹義的數據,而廣義的數據是對與一個數字相關的其它信息進行擷取、處理、分析、管理的一種綜合描述。比如一個學生英語考試得了59分,將這個學生的英語基礎、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上課記錄、課堂表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學方法、所使用的教材等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所有因素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大數據。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參見郭曉科2013:5)。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將“大數據”定義為:通過高速捕捉、發現/分析,從大容量數據中獲取價值的一種新的技術架構??梢愿爬樗膫€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樣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個“V”的組合推動的第四個因素———價值(Value)(張燕南、趙中建2013:5)??梢哉f,“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通過交換、整合和分析大數據,可以發現新知識、增長新智慧、創造新價值。
2.大數據時代的教育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教育也必將產生極大的沖擊。傳統的鈴聲、班級、標準化的課堂、統一的教材、按照時間編排的流水線場景,將會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而悄然發生變化。大數據與傳統的數據相比,呈現出信息量巨大、非結構化分布、數據分析由專家層變化為用戶層、大量采用可視化展現方法等特點,而這些特點正好促進了彈性學制、個性化學習、社區和家庭學習的發展,引起教育環境、實驗場景、學習時空、教育管理等一系列變化。在向大數據時代、知識時代跨越的過程中,教育資源變得極其豐富,知識將無處不在。學生除了校園和課堂之外,還可以使用手機、即時通訊、微信和短信息等實時交際工具,利用移動裝置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信息,進行更廣泛的學習,包括網上聽課、讀書、寫筆記、做作業、發微博、討論問題、參加各種活動等等,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書本信息獲取模式。大數據技術重塑了當代學生網上社會交際、網絡學習的習慣,也將徹底變革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英語教學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明顯的。英語學習的資源極其豐富,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因人而異呈現出多樣化,那么傳統課堂面授的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如果課堂教學的成效不明顯,其吸引力就必然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英語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受到了挑戰,教師不再是單純為學生解釋單詞、句法,而是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水平及需求,創造更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機會,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海量、有價值的語料,指導他們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以明顯地提高他們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所以,英語教學活動正在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習者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向大規模語料為中心轉變。大學英語教師如果不能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和應對,將來勢必難以適應這種轉變,給自己的職業發展帶來不利。
二、大數據時代給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1.大數據知識方面的挑戰
在大數據時代,教育將繼經濟學之后,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和道德良心的學科,而是將變成一門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③。教育環境的設計、教育實驗場景的布置、教育時空的變化、學習場景的變革、教育管理數據的采集和決策,這些過去靠拍腦袋或者理念靈感加經驗的東西,在云、物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變成一種數據支撐的行為科學。如果大學英語教師連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計算機常用軟件使用、網絡通信、常規教學媒體、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等技術技能尚不具備,就更難以適應未來的大數據化教學。
2.教師職能轉變的挑戰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仍然以教材為主,講解單詞、句子和課文,教師主宰整個課堂。但在大數據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職能和角色則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首先在英語學習資源方面:由于大數據信息四通八達,學生獲取英語學習資源輕而易舉,教師擁有資源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此時,教師就要從以前的資源提供者轉變為資源整合者,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廣泛地收集各種分散的學習資源、學習信息,把這些資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處理,然后以多媒體和網絡的形式有選擇性地提供給學生,并指導學生開展學習。其次在教學方式的變革方面:學生現在并不缺乏英語學習資源,缺的是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方法,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由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啟發建構,要成為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激發學生廣闊而豐富的英語學習動機和興趣;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傳授英語學習策略和方法,授之以漁,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發展自己。與此同時,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的理論,外語教師還要做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學生學習的評價者和監督者。這些均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加強大數據相關知識和信息技術的掌握。
3.學生主體變化帶來的挑戰
學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新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提高,二是學生個性化英語學習的需求日益明顯。教育部制定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一般高中畢業生詞匯量要求達到3300個,優秀者詞匯量可以達到4500個;而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的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對詞匯量的一般要求是4500個。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幾乎采用相同的教學目標和能力標準,這就使得當前大學新生的英語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這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課題。同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提供了條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體的學習習慣是什么,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最容易掌握知識?這些細節均可以通過蛛絲馬跡的數據匯合總結出來,然后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這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復雜的挑戰。
4.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帶來的挑戰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的設計主要是基于課堂和教材,統一組織教學;教學評價則主要是學校以及督導在聽課和學生考試成績的基礎上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教師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和作業成績以及課堂表現等對學生進行評價(陳振華2009:84)。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大學英語教學要從單純的課堂為主的語言知識講解轉向以特定工作情景為主的語言材料的實際運用,要引導小組學生對相關問題結合社會現實、網絡資源深入學習,鼓勵小組學生開展合作式、探究式的討論與學習,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自主建構知識與能力的目的。同時,要考慮到學生個體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上的差異,設計不同的輔導方案。與此相對應,教學評價也要多元化,不再是經驗式的,而是通過大量數據進行“歸納”,找出教學活動的規律和特點,真正實現從側面、過程性評價。這些均要求教師要隨時關注和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斷增強針對性;還要善于通過教學過程的記錄數據,分析教與學的得與失,不斷提高教學效果。綜上,由于學生學英語不再只依賴教師,他們的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學習場所都有了革命性的轉變;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組織好大學英語教學,如何擔當起大學英語教師新的角色和任務,如何提升自身的網絡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如何進行過程控制并兼顧形成性評價,大學英語教師均無法回避。
三、大數據時代下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路徑
1.增強整合英語學習資源的能力,針對學生實際開展個性化教學
我國政府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雹菟詫嵭袀€性化教學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要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這就需要大學英語教師善于整合各種英語學習資源,向不同的學習對象提供不同的學習指導。當然,這種指導是需要建立在對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和個性特點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之上的。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大數據,采用科學的分析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促進其學業成績和情感溝通能力的成長。
2.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著重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在大數據時代,隨著英語學習途徑的多元化和學生對大學英語課堂期望值的提高,大學英語教師要以對學生的數據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建構主義理論和以生為本的教育觀為指導,廣泛采用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以培養學生思維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要讓學生感覺課堂面授學習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3.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趨勢,提前做好課程分化轉型的準備
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需求,未來的大學英語課程不再是統一、通用的單一課程,而是分化成“基礎英語”(必修課)+“英語技能強化課程”(選修課)+“專門用途英語”(選修課)的具有梯次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其中,“基礎英語”仍然沿襲現在的通用英語,根據各個學校學生的入學英語水平,開設2個學期左右?!坝⒄Z技能強化課程”主要是英語專業方面的聽、說、讀、寫、譯課程,突出單項技能,供學生選修,開設1~2個學期。“專門用途英語”是向專業過渡的一門語言課程,為學生利用英語學習本專業打基礎,供學生選修,開設1~2個學期。所以,未來的大學英語教師既要能上基礎英語,也要能上英語技能強化課程,還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兩門貼近學生專業的專門用途英語。
4.參加相關培訓和研修,提高自身教學科研水平
面對挑戰,學校和大學英語教師本人均要積極應對。要正視現狀和問題,要參加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題研究、學術會議和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大數據分析和運用能力,新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能力;還要加強英語技能強化課程和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全面增強自身綜合素質。同時,教師要加強研究,把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不斷提高適應未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需要的能力。
四、結語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在線教育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網絡視頻課程將會得到極大的推廣和應用。雖然學校教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大部分老師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的引導者,師生關系將面臨改變。更個性化的教學和更靈活的學制將成為必然。大學英語教學在大數據時代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在教育哲學思想、英語實踐技能、英語教育技術、英語學科應用等方面做好長足的準備。本文粗略地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師在大數據時代的職業發展路徑,但是如何從學校和教師個人兩個層面采取具體的應對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陳金平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
摘 要: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開始備受關注,它既是完善自身的內在需求,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改革中選課制的實施讓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也給英語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本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通過實證調查研究,探討選課制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道路,就如何完善和促進此次教學改革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教學改革 選課制 教師職業發展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實行了大范圍的改革,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同時,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和外語理論研究者共同努力,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等方面,圍繞教師職業發展、職業素質及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進行了許多有效的改革嘗試,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
Hutchinson 和 Waters等西方學者提出需求分析理論,強調學生的需求研究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一理論為目前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繼此之后,劉潤清在《論大學英語教學》一書中再次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勢在必行及對教師的挑戰; 2008年,王守仁出版了《高校大學外語教育發展報告》一書,進一步分析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外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趨勢。夏紀梅在《現代外語教學理念與行動》中指出教師只有轉變觀念,提高職業修養,才能滿足現代外語教學的需求。秦秀白在《教書治學之我見》一書中強調教學改革首先要改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如果教師思想不改革,教學改革就是紙上談兵。對于教師改革與發展,Freeman提出教師職業發展在任何體制下都是主導因素,它比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更能決定教育計劃的成敗,且教師職業發展沒有終點。
由此可見,國內外的研究學者都認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增強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還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大學英語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學習和吸收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和職業修養。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研究策略,在武漢科技大學2014級學生選教師授課和上英語選修課一段時間后,針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目的、選課心理、選課標準、學習成效及語言應用能力等方面設計調查問卷,并隨機抽取各個學院2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針對學生的調查可以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現狀、對教師和教學的期待及要求。同時,本課題將針對我校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態度、教學內容、職業修養、管理手段等設計調查問卷并進行匿名填寫。除此之外,本課題還邀請部分教師和學生分別進行訪談,從兩個角度進一步了解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教師的教學現狀及有待提高的方面。
三、研究結果分析
調查和訪談的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默認課堂,也就是說,他們選擇了教務系統安排教師作為任課教師。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了新的教師,個別班級因為人數太少而無法開班,導致個別教師課時量減少。
通過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學生之所以選擇默認課堂,主要有三個原因:1.對默認教師很滿意;2.課程時間安排和管理局限了選課的范圍;3.在新的課堂中,由于彼此不熟悉,上課感到拘謹并難適應。個別學生認為學習成效不在于老師,主要在于自主性。
四、對教師職業發展的啟示
(一)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們對教師傳授的具體知識還是有要求的,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是希望從教師那學到真才學識。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首先必須在聽、說、讀、寫、譯各方面接受過全面、系統的訓練,有著過硬的基礎,同時長期接觸各類材料進行鞏固。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學基礎,這就包括語義學、句法學、語用學等,并把這些知識貫通到語言教學中。再次,英語教師還必須了解和學科相關的一些課外知識,補充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
(二)克服職業倦怠,調整心理狀態。
任何工作做久了,都會有職業倦怠出現,教育領域也一樣,大學英語教師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科研成果難被認同,論文難以發表。加之授課重復率高,學術含量低,學生越來越難應對,極容易產生倦怠心理,沒有了對教學的動力和熱情。作為教學服務者的一線大英教師,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職業倦怠,要進行自我認知調節,正確對待教學和科研壓力,嚴重者就可求助于心理干預,不能怨天尤人。
(三) 提高教育教學素養。
選課堂的學生中大部分對原教師不滿意,而且其中大部分可以融入新的課堂,說明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亟待提高。夏紀梅教授認為外語教師除了要掌握和更新語言知識外,還要擴大知識面和學科范圍,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交際學等,并學習研究這些學科的發展動向及它們與語言教學的交叉狀況。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緊跟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積極學習,充實自己,同時應該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強教學技能和效果。
(四)培養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科研是教學的支撐和拓展。大學教師不是教書匠,而是學者型教師,是研究者,其科研能力是專業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科研和教學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為科研提供信息、問題和第一手素材;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是教學充滿活力和內涵。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良性循環下,教學質量才能夠得以保證,所以學生選課以教師職稱作為選擇依據完全是合乎情理的。這就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師們必須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培養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并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成為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復合型教育人才。
五、結語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師是一只龐大的隊伍,承擔著各高校幾乎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無論是從語言教育還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這都是一支擔子重、壓力大、責任大的隊伍。因而,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尤為重要,廣大教師必須從各方面著手,綜合提高能力和素養,走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前沿。
【摘 要】 文章認為,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大學外語教師要從教育教學觀念、信息技術素養、自身知識結構和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在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挑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關鍵詞】 大學;外語教師;職業發展;途徑
自2007年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來,一場全方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高等學校展開,大學外語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信息化社會中,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離不開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師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師提高自身職業發展能力,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的要求。作為大學外語教師,應該從更遠的視角制定自身職業發展計劃,積極采取行動,努力提升自我,使自己具備信息時代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改革的大潮中積極乘風破浪,挑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大學外語教師職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大學外語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外語教師在社會的大環境下,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做學習型教師。
大學外語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有:第一,教育價值的轉變。教育價值由個人向社會轉變,通過服務社會、服務學校和服務學生來創造大學外語教師的價值;第二,人才培養的轉變。外語人才的培養由智力向素質轉變,大學外語教學要求圍繞學習者外語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培養,突出培養學習者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及交際運用能力;第三,教學主體的轉變。大學外語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變“我知故我教”為“我教故我知”;第四,教學模式的轉變。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由課堂授課單項向自主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等雙向轉變,由傳統授課模式轉變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第五,課程體系的轉變。課程體系由分割向綜合轉變,大學外語課程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建立系統、開放、動態、立體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習者用英語作為工具,在專業學習和工作上做好語言準備;第六,教師角色的轉變。大學外語教師角色由單一向多樣轉變,教師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向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監督者、教育資源的開發者轉變;第七,師生關系的轉變。師生關系由等級向平等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營造良好的合作、民主、開放的學習情境,在明主平等的氛圍中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第八,教學評價的轉變。大學外語教學評價由片面向完整轉變,由單一的、片面的診斷性評價向多元評價體系轉變,注重學習者外語的學習過程。
二、大學外語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理念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信息化與教育融合,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教育,廣大師生成為教育信息化的創新主體。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程的英語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痹撘幎ㄒ蠼柚畔⒓夹g構建大學外語新的教與學的方式。隨著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多媒體、網絡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進入外語教學領域,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出現給大學外語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大學外語教師擔負著培養外語人才的重任,更要學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應用,站在科技新高度,利用現代媒體改變外語知識的傳遞方式,優化大學外語教學過程,培養融知識、能力、素質于一體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學外語教師在積極應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變革中更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素養,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大學外語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學設備的運用技能,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微課的制作,慕課的制作,教學平臺的建設和教學軟件的研制開發等;大學外語教師必須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多途徑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好的素材補充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中,使自己的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具有當前的國際化視野,也培養學習者的國際化視野;大學外語教師必須具備信息化理念,培養學習者的信息化意識,培養學習者信息工具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三、大學外語教師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
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大學外語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更好地指導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提高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大學外語教師完善的知識結構包括:
其一,自我知識。在自我知識上,大學外語教師需要提高自我效能與評價,進行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大學外語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以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為根本,在大學外語教育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其二,普通知識。在普通知識上,大學外語教師努力提升科學人文素養,為教學和科研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學外語教師承擔著大學人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擔負著語言與文化等豐富人文知識傳授的重任。
其三,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上,大學外語教師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譯的技能。大學外語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包括語法學、第二語言學習理論、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理論、語用學、英美文學、詞匯學以及大學英語課程知識等。
其四,教育科學知識。大學外語教師要具有教育科學知識,將大學外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應用現在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技能和教學效果,努力成為適應這個時展的好教師。
大學外語教師要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緊跟時代的步伐,捕捉時展信息,把語言文化知識轉化為亮點傳授給學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更好地從事外語教學,進一步開拓自己的事業。
四、大學外語教師要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高校教師承擔的主要工作是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長期以來,大學外語教師疲于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科研工作的開展,但是大學外語教師職稱的提升和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都得從提升教學科研能力著手。經驗本身并不是成果,經驗的積累可以提升為成果,經驗轉變成成果需要理論基礎。作為教師個人,大學外語教師要主動提高理論水平,不懈地鉆研,多讀書,多思考,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武裝自己,通過教育教學理論指導大學英語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提高,把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成果;作為學院,要為大學外語教師盡力創造條件,重視大學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持他們考博等深造,提供更多外出進修學習機會。
作為一名大學外語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樹立新時代的教育觀,需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需要用各種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雜家,需要具有真知灼見,才能更好地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提升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適應自身發展的需要,適應高等教育職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摘要】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專業競爭能力。大學英語是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為提高大學畢業生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課程設置必須要體現英語的應用性。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做相關的研究和職業準備。本文旨在探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新的職業發展方向及其重要性。
【關鍵詞】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 大學英語教師 職業發展新方向
一、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內涵
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1]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本科層次教育,既有著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別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點,主要包括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前者是指人才在基礎理論、研究能力等方面具備高等教育的水平,后者注重的是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背景下崛起的一支新生力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主要為地方性院校,其絕大多數都將自己的辦學目標定位在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上。對這樣的新建應用型院校而言,如何依據自己的辦學定位和特點,拋棄過去重知識理論、輕實踐應用的老式觀念,探索出一套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然而,從我國新建本科院校的建立過程來看,其大多數是由高職高專獨立或合并升格而成,雖然形式上已升為本科,但在辦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都還沒有找準適合自身特點的運作模式。而從大學英語教學的狀況來看,新建本科院校也還普遍存在著教學理念落后和教學模式陳舊等問題,特別是一些教師的思想觀念難以轉變。
三、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新方向
大學英語是高校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為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綜合能力特點的畢業生,大學英語教師的任務不能僅局限于為學生提供基礎英語的學習,還要在某一文化或專門技能領域為學生講授課程,這就需要一批在教授基礎英語知識以外有其他專業之長的教師。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迫切的需求和面臨的挑戰是讓自己的學識滿足授課的需要,符合應用型技術大學里對英語老師提出的要求,勝任轉型后的教師角色。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應該充分體現如下四個符合此類院校辦學定位的特點:強化英語基礎知識、增強語言實踐技能、適當增加行業英語知識、開設文化類拓展課程。根據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英語教師的配備情況,大學英語教學可向如下三方面發展:一是基礎英語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基礎英語語言水平;二是應用課程教學,旨在通過語言技能類、文化類等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語言實踐技能;三是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課程,即專業英語課程。英語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探索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進一步深造,為第二次職業方向選擇鋪平道路。
四、具體措施
Grundy和Robison提出,教師專業發展的兩個推動力指的是,來自系統的推動力,包括學校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自身的推動力,受到教師生涯發展階段和生活經驗的影響[2]。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部門和教師本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1.鼓勵英語教師攻讀跨學科跨專業的學位課程。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將學習外語作為人生的必修課。近年來,我國學生的英語素質普遍提升,語言水平在不斷提高,因此,以單純教授基礎英語面目出現的大學英語課程逐漸將會被弱化,尤其在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更多的轉型課程,如:經濟類英語、管理類英語、機械類英語等專業英語課程將會代替基礎英語課程。
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選擇攻讀跨學科跨專業的學位課程,獲得相應的學歷資格,逐步勝任專業和技能類英語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學校應鼓勵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課程,通過減少教師課時量,報銷部分費用等措施在政策上給予保障,資金上給予支持。鼓勵教師攻讀跨學科跨專業的學位課程對于教師和學校雙方面來說都有獲益: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提升學識水平、開闊視野、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從而加強自身應對競爭和適應教學方向轉變的能力,使自己最終走向具備專業學術身份和專業研究者的道路;另一方面,教師攻讀學位課程后回校任教,也提升了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外進修學習的教師有較多機會接觸某一領域最新和最前沿的學術動向,學校可以通過為這部分教師搭建博士、學者講座平臺等方式,將他們的研究精髓與其他教師分享,帶動全校教師整體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
2.逐步形成有效的團隊協作式的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道路。為了提高我國高校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能力, 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于2007 年設立教學團隊建設項目, 以專業或學科、課程為平臺組建的教學團隊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來。作為地方性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應根據學科專業和師資水平的實際情況, 組建有自己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學團隊,利用成員技能互補特性, 通過同伴交流創造新知, 使知識成倍增長,從而解決教師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專家或學術帶頭人的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團隊成員的學歷和職稱結構組成合理,從課程綱要的制定到課程開設,都由有經驗的教授帶領團隊集體完成,并在課程設計、課程需求分析等方面尋求科研課題。在授課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逐漸深入探究本學科領域的學術內容,以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為基礎進行授課,與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和研究最佳的授課方法,逐步形成一個成熟的團隊協作式的教學體系。
3.探索專業教師和語言教師間的跨學科合作。語言教師和專業教師之間的跨學科合作可以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有助于提高ESP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語言教師在ESP課程的教學上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師個人可以在校內其他院系旁聽學習相關課程,積累相關的專業知識,也可以積極與專業教師開展合作教學,在學習和合作中提高并發展自己;在授課之余,大學英語教師可以積極參加ESP某一方向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獲得相應的從業資格;積極關注個人專業領域的最新學術動向,并經常與專業領域的從業者溝通和交流,把最鮮活的業務案例應用于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學部門對教師的進修學習和個人發展給都予大力支持,形成有效的培訓機制,ESP教師可以通過校本培訓的形式,構建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擴展與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終實現教師的知識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從而勝任ESP的課程。
五、結語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基礎課程未來漸趨弱化的形式為廣大的英語教學部門和教師本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戰。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必須實現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設計上體現創新性的轉變,由原來的知識面的寬窄結合向提高應用性方向轉變,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里做充分的探索和研究,從而為未來轉型后的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奠定好方向。
摘 要: 就目前而言,女性青年教師占據了大學公共英語教師總人數的半壁江山,由于與男性教師在性別上的差異,女性青年教師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有著鮮明的特色,她們在為人師、為人妻、為人母的多重社會角色中如何進行職業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圍繞上述問題對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的職業發展進行敘事探究,可以了解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職業成長特點,并從中發掘她們職業發展的“經驗”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敘事 大學公共英語 青年女性教師 職業發展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逐漸意識到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倡導高校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并開展了較深入的探究。新形勢下,由于來自學生、管理機構、公眾壓力和社會文化多方面的變革,大學英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教學評估體系都在變革的潮流中發展變化;公英教師在教學與研究中經歷著困惑與掙扎,正面臨著“邊緣化”的窘境,他們的職業發展過程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霸谖磥淼氖辏己艽蟊壤闹星嗄晖庹Z教師會成為國家可持續的教育改革創新的動力還是阻力,已經擺在研討的首要地位”。[1]
就目前而言,女性青年教師占據了大學公共英語教師總人數的半壁江山。由于與男性教師在性別上的差異,女性青年教師在職業發展道路上,不僅面臨著教學、科研、職稱提升和來自學生的壓力,還要肩負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等傳統社會責任,她們在為人師、為人妻、為人母的多重社會角色中如何進行職業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本文圍繞上述問題對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的職業發展進行敘事探究,探究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職業成長特點,并從中發掘她們職業發展的“經驗”的意義和價值。
二、敘事探究
敘事源于小說文學研究,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是加拿大的課程學者F. M. Connelly和D. J. Clandinin 在教師實踐知識的基礎上開創的一種研究方法,他們提出“研究者要從經驗世界而非概念世界去理解和研究教師,從微觀角度去觀察和記錄發生在教師生活中的故事”,[2]從而將“敘事”引入了教育研究。
敘事探究的哲學根基在于Dewey的實用主義哲學,Dewey將經驗與教育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認為“經驗”的改造就是“教育”?!敖逃龜⑹绿骄浚∟arrative Inquiry in Education),從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出發,相對以往所謂科學化的研究而言, 強調與人類經驗的聯系, 并以敘事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以及作為群體和個體的生活方式”。[3]Connelly 和Clandinin發現教師自己的故事是最能打動教師、引起教師反思的東西, 敘事探究的經驗不僅具有個人意義, 同時還具有社會和文化意義。[4]教師實踐知識和教師教育是對 “人” 的研究, 因而用敘事探究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可以將教師平時散落在生活中的對外語教學的職業理解、文化、政治及個人認同和生活感悟以敘事的形式呈現出來。
目前, 敘事探究法在我國中小學教師中比較流行,[5]被用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方式。國內高校學界近年來也開始用敘事視野來探究外語教師發展且出現了相關專著。李曉博在日本用敘事探究法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并隨后回國出版了專著《有心流動的課堂:教師專業知識的敘事探究;[2]當然, 李曉博更多的是探討日語教師職業發展。 劉熠在其所寫的北京大學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翻譯和修改而成的專著《敘事視角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師職業認同構建研究》[6]采用了建構主義的敘事視角, 是對大學公共英語普通教師職業認同的一個系統的實證研究?!督處熤R與課程話語》[7]、《中國高校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8]、《課程與人: 職前英語教師的成長》[9]、《優秀外語教師成長案例研究》[10]、《外語教師個人理論研究》[11]等一系列外語教師教育與發展專著也相繼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另外, 一些工作在大學英語教學第一線的老師也從敘事角度發表了相關論文, 如 《行動研究與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模式》[12]、《優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觀念的敘事探究》[13]等, 因為“借助敘事探究常用的‘傾聽’、‘對話’、‘觀察’ 等親切而平等的交流方式,我們可以走進教師內隱卻真實的教學生活世界,追溯、梳理、分享他們的專業成長之路,從中挖掘、提煉、反思他們發展過程中看似零散卻彌足珍貴的個人實踐知識,理解他們對于專業發展的內在訴求和心理愿景”。[13]
但目前在國內, 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研究很少觸及因男女教師性別的不同帶來的不同職業發展研究, 敘事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 對敘事探究的深層理解還不太充分, 從敘事角度探究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的研究不多。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所尋求的不是形式和規律的量化表達, 而是個人或群體經驗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 研究對象是與研究者關系十分親密的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為便于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最終將研究對象確定為 A, B, C, D 四位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 且年齡都在28―35歲之間, 均擁有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 職稱為講師。
(二)研究問題
本文擬探究以下四個問題:(1)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之前的教育背景;(2)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之初的教學經歷和職業發展;(3)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五年后或更長時間后的職業發展狀況及未來展望;(4)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特點。
(三)研究方法
以敘事的形式進行收集個案質料, 包括被訪者口述、QQ網上交流、研究者現場觀察和訪談以及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描述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中的經驗、行為以及作為群體和個體的生活方式, 從中探究經驗的意義, 關注她們的日常生活、真實的課堂教學、研究實踐等活動, 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大學英語教學以及職業發展。研究者本人是質料收集與分析過程中的主要工具, 研究者的反思是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通過對上述個案質料文本進行轉寫和反思, 研究者試圖描述不同個體的個性化特色, 找尋這些真實生活語料“故事”的豐富內涵, 發掘并探討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的共性特點。
四、研究結果
(一)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之前的教育背景
A, B, C, D 四位老師均擁有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 從英語專業本科到英語碩士, 學習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盡管可能當時選擇英語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時并非都對英語情有獨鐘, “選擇英語專業是因為當年我高考時英語分數很高”(A老師), “我本人對英語很感興趣”(B, C老師), “家里人認為學英語以后好找工作, 老師也這么建議”(D老師), 但她們都秉著 “既來之, 則安之” 的態度認真學習英文, 英語語言基本功都不錯, 聽說讀寫譯(語音、語法、單詞量、閱讀和寫作能力等)各方面全面發展,令班里的許多男生難以望其項背。
“一心向學”是這四位老師在入職之前、接受良好學業教育的共同寫照。“我念本科和研究生時,都是專心致志埋頭讀書”(B老師);“很自覺, 每天記單詞、練習聽力和口語” (A , D老師);“很單純, 沒想那么多, 只想把專業學好, 為以后找工作得多學點” ( C老師)。她們深知, 作為青年女性, 要想在高校謀得教職, 必須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學識素養。
這幾位青年女性教師性格或恬靜或開朗, 興趣廣泛,涉獵豐富。在求學期間, 除了學好英語專業知識, 她們還充分利用時間和資源, 飽讀群書, 發展個人愛好, “喜歡上圖書館” (D老師), “愛看書” (B老師), “喜歡游泳和打乒乓球” (C老師), “看了不少英文原版電影, 了解了一些英語國家文化” (A老師)。對新生事物和信息技術也很感興趣, 擅長使用新的傳媒和溝通方式, 是有自由精神、獨立人格的新時代女性。
總之, 良好的職業教育背景, 為A, B, C, D 四位青年女性踏上大學公共英語教師這條職業道路打下了穩固的基石, 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二)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之初的教學經歷和職業發展
A, B, C, D 四位青年女性教師都是一畢業就走上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工作崗位, 可謂 “誠惶誠恐, 激情滿懷, 竭盡全能” (A老師)。在訪談中, 這幾位老師真誠地講述了自己初上大學公共英語教學講臺的親身經歷和體會, 既不抬高自己, 也不貶低自己, 實事求是地勾勒出了當年的情形。
“不求一鳴驚人, 只求腳踏實地站穩講臺”是她們入職之初的普遍心理?!暗谝淮紊现v臺, 心里還真有點發怵”(D老師);“每天花很多時間備課, 搜集資料, 生怕上課時出任何差錯, 大到整個篇章結構,小到一個單詞的發音和拼寫, 我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不允許自己漏掉任何一個語言點”(B老師);“剛開始有點小緊張, 每次準備出門上課前, 都要仔細檢查是否漏掉了U盤或講義, 有備無患嘛”(C老師);“會從網上或參考書上找尋大量課文背景知識, 然后取舍歸納, 精益求精” (A老師)。她們都很熱愛自己的工作,“盡管工資收入水平不能與那些在外企工作的同學相提并論” (D老師)。
但這幾位老師均表示, 從剛開始的膽怯到后來的駕輕就熟, 她們并未花很長時間, 除了自己的努力, 還與她們工作的這個群體分不開。因為A, B, C, D 四位青年女性教師工作的高校給每位初入職的青年教師都分配了 “一對一” 傳幫帶的輔導老師,為時一年, 她們在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量后, 多次虛心走進輔導老師的課堂聽課,聆聽、學習、取經, 盡快熟悉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特點和本校工作特色;同時, 輔導老師也多次走進新教師的課堂聽課, 觀察、指點、討論, 盡力幫助這些新手教師獨立出色地勝任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工作。
此外, 在課余時間, 她們還熱心與學生們溝通、聊天, 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 頗受學生的喜愛。確實, 這些初入職的青年女性教師上課精力充沛, 常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新知識, 旁征博引, 與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溝通無距離, 且又有女性的溫文和雅, 親和力強, 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談到科研, 這四位老師都說當時忙著適應新環境, 課時多, 忙著備課、上課, 而且本身她們職稱不高, 相應的科研要求也很寬松,所以在科研上的投入不是很多。
(三)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入職五年后或更長時間后的職業發展狀況及未來展望
時光荏苒, 漸漸地, A, B, C, D 四位青年女性教師先后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工作崗位上跨越了5個年頭(有的甚至工作了更長時間),她們都評上了講師職稱??呻S著工作時長的推移, 這些昔日神采飛揚的青年女性教師的職業發展速度減緩, 步入了瓶頸期, 原因諸多,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婚姻家庭和工作壓力。
年齡漸長, 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必須面臨的社會化問題是: 戀愛、婚姻是她們作為人的基本需求, 而傳統社會對女性的社會角色是 “主內”?!翱?0歲了,著急結婚生孩子呢,哪有那么多心思放在教學上”(D老師);“ 老公說我最近太忙于工作, 疏忽了家庭” (A老師); “昨天晚上小孩突然發高燒, 一宿沒睡, 今天上課效果很糟糕, 自己都感覺對不住學生” ( C老師)。在本研究中, 我們發現四位老師中, 有三位或多或少抱怨在家庭和職業發展中難以平衡, 有些力不從心, “每天上完課后要陪孩子玩耍, 精疲力竭, 要備課也是要等待深夜孩子睡了才行, 不像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時間有大把”( C老師);“我結婚后更多的時間要放在家庭上, 小孩、父母樣樣都要操心, 也想繼續深造, 如攻讀博士學位, 但時間和精力顧不上” (A老師); “我剛評上講師職稱, 生過孩子再考慮深造和評副高職稱吧”(D老師)。 只有B老師坦言自己很幸運, 工作不多久就結婚生子, 雙方老人都很支持, 幫忙帶孩子、做家務, 解了自己的后顧之憂, 因此有很多時間去圖書館查資料、在各種網絡資源上搜索學科前沿信息、寫文章、申報課題, 目前正準備報考英語博士研究生??梢姡?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道路上的強勁助推力。
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學分制改革、分級教學、大學英語課時縮減、學生選擇大學英語教師來分班學習等, 這些都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職業發展沖擊, 也讓這些青年女性教師感受到了空前的工作壓力?!艾F在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英語老師來分班學習, 這對我壓力很大, 因為我沒有高級職稱, 不占什么優勢” (B老師); “來新校區上課, 上下班路途遙遠, 費時費力, 現在又要教學改革, 科研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壓力更大了, 感覺未來是不是要下崗了” ( C老師);“想在學位和科研上有所提升, 但現實條件不允許, 不知道未來會咋樣”(A老師); “男教師可以毫無羈絆地去進修、讀博、寫論文、搞科研, 而我們女教師則沒那么瀟灑, 又要顧家又要搞事業……女性要想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真難啊” (D老師)。
面對現實, 她們有些無奈;面對未來, 她們有些迷茫。
(四)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特點
A, B, C, D 四位青年女性教師的職業發展有一定的共性, 綜上所述, 研究結果表明:
(1)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在入職之前普遍有著良好的英語教育背景, 學業優秀, 對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憧憬無限。
(2)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在入職之初信心滿懷, 精力充沛, 易于也樂于與學生溝通, 師生關系融洽;雖然是教學上的新手, 但她們能虛心向學, 而且在同仁的幫助和提攜下, 進步迅速; 她們年輕富有朝氣, 與時俱進, 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學效果較好, 頗受學生歡迎。但在學業發展和科研能力上有待提高。
(3)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在入職3至5年后, 面臨著婚姻和家庭的壓力, 更多的時間需要用來考慮個人及家庭而不是英語教師這個職業的發展。 隨著更長歲月的流逝, 與男性教師相比, 少部分青年女性教師仍能保持往日的工作激情、旺盛精力和職業投入, 但更多的青年女性教師則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優勢不再, 而且感到困惑、焦慮、痛苦、甚至倦怠、無所適從, 面臨著職業發展的瓶頸期, 在教學、科研、學歷提升上均陷入低谷, 渴盼在自身職業發展和家庭幸福之間找到平衡點, 與理想中的職業發展成熟期和成就期仍有現實的距離。
五、結語
本文用敘事研究的方法記錄和描述四位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的成長特點, 探究她們職業發展的“經驗”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所尋求的不是形式和規律的量化表達, 而是個人或群體經驗的意義和價值。從敘事視角探究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職業發展, 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她們的職業發展心路歷程, 揭示青年女性教師的個人知識、教學理念、教學研究實踐和她們作為“人”的基本需求, 從而更好地理解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大學公共英語青年女性教師更需引起教育決策者、管理者和踐行者的理解、關注和反思, 針對她們職業發展的特點, 因人而異, 因時而異, 找到相應的處理問題的對策, 因為她們職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