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7 10:35:12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文化對林業科學的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林業;創新;實踐
【摘要】本文從建設的重要性、規劃的科學性及效果的綜合性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論述了林業生態省建設是林業系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實踐。河南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謀劃林業工作,為實現林業更高水平、快速度的發展,建設文明生態,加快中原崛起,及時決策規劃建設林業生態省。
構筑中原崛起的生態屏障,增加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強林業碳匯能力,滿足第一人口大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強勁需求,是河南省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個關鍵問題。黨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率先作出了建設林業生態省的科學決策。
一、林業生態省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河南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林業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扎實開展林業工程建設,林業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林木資源不斷增加,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全省林業總產值增長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會提供木材1400多萬立方米,大棗、板栗、蘋果及茶葉等林產品生產在我國具有重要的影響。河南省實現了林業用地面積、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的“四增長”,“缺林少綠”的現象已成歷史,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業對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人民群眾喝上清潔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薄弱環節。河南林業基礎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還有1100多萬畝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萬畝水土流失面積,802萬畝平原區沙化土地。因此,必須站在新的起點上以全新的視覺,重新規劃林業建設。
河南省地處中原,自然條件較好,南北植物并容,樹種資源豐富,發展林業的優勢和潛力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站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著力把科學發展觀轉化林業建設的正確思路、豐富內容、有效措施和實際效果,作出了建設林業生態省的科學決策,謀求林業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發展,并通過林業減排作用拓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通過林業防護作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二、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的科學性
河南省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林業發展的思路與方法,關鍵體現在堅持以人為本,著眼發展,集中民智,調查研究,并科學編制了《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作為今后5年全省林業發展的總藍圖和行動綱領,使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基本要求切實體現在規劃的目標任務、建設工程等具體內容當中。
1、規劃程序的規范性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組織專家編制《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采取以縣為基本單元,經過了自下而上、科學計算、逐級匯總、平衡優化、專家論證等環節,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規劃體系。對涉及到的林業與糧食安全、節能減排等重大問題認真進行專題調查研究、科學咨詢論證,并及時吸收農業、水利、國土、城建、環保等有關行業的科研成果和業務規范。河南省政府邀請國內知名院士專家進行了論證評審,給予了高度評價。評審委員會認為“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指導思想科學,建設目標明確,切合實際,處于國內同類工作的領先水平”。院士專家的論證評審意見,為省委、省政府的及時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2、目標設計的系統性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生態省建設的目標任務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一的基本要求。規劃的目標任務既有總體目標又有具體目標,既有數量指標又有質量指標,既有造林規模又有效益價值。規劃提出經過5年努力,鞏固和完善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生態防護體系,基本建成了城鄉宜居的森林生態環境體系,初步建成了持續穩定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有林地面積達到546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84%,森林和濕地資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達到8600萬噸,林業年產值達到760億元,林業資源綜合效益價值達到5100億元,使全省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建成林業生態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4%以上,林業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林業資源綜合效益價值達到5700億元。所有縣(市)實現林業生態縣,建成林業生態省。這些目標任務均經過集思廣益,民主討論,分析研究,科學計算,是科學可行的。
3、建設工程的合理性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堅持用統籌兼顧的方法謀劃生態省建設工程。在山區和平原區,統籌安排國家級工程與省級工程,統籌安排林業生態工程和林業產業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營造林木工程的同時兼顧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和村鎮綠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時兼顧森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的改造。在規劃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地區防護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5個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的基礎上,計劃啟動8個省級林業生態工程和4個省級林業產業工程。5個省級重點生態工程規劃總任務5151萬畝,包括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擴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村鎮綠化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森林撫育和改造工程。4個省級林業產業工程規劃總任務324萬畝,包括用材林及工業原料林建設工程、經濟林建設工程、園林綠化苗木花卉建設工程、森林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工程。這些工程相互銜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蓋全省的林業工程體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發展設想、科學的目標任務、合理的建設內容等變為現實,有賴于可靠的保障措施。為保障《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的順利實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確提出了操作性強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形成強有力的激勵機制。規劃執行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和上級政府監督,嚴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資,拓寬融資渠道,確立林業投資機制。文件規定省本級財政對規劃建設的投資,按照一般預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預算。省轄市、縣(市、區)分別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三是制定檢查辦法,強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機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重點工程檢查驗收辦法》、《河南省林業重點工程營造林作業設計編制辦法》、《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重點工程稽查辦法》等,把投資安排與《規劃》實施情況和驗收結果直接掛鉤。改下達項目同時下達資金為檢查驗收合格后撥付資金,改單一的工程核查為核查與稽查相結合的復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為林木生長期核查。
三、林業生態省建設效果的綜合性
林業生態省建設是林業系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通過認真實施《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加強資源培育、保護管理等各環節的工作,落實責任,改革創新,貫徹科學發展觀,現已取得林業生態省建設階段性、綜合性的顯著效果。林業在推動科學發展、加快中原崛起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態建設協調推進,改革創新實現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全面啟動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把國家重點生態工程與省級重點生態工程統籌設計、協調推進、一起安排、一張圖紙、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區生態體系、生態廊道網絡、城市林業生態和村鎮綠化等4個林業生態工程。堅持改革創新,實行全過程的“陽光林務”,對年度計劃、投資標準、核查結果、獎勵資金等一律在河南林業信息網公開。把林權制度改革作為林業生態省建設的突破口,與林業生態省建設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實責任、同步組織實施。對納入2008年、2009年林業生態省建設任務的新造林地,及時明晰產權,頒發林權證。經過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積601萬畝,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積715萬畝,創歷史最高。兩年來,森林經營進一步加強,共完成森林撫育和改造460萬畝,提高了森林生態質量和綜合效益。有52個縣(市、區)達到林業生態縣建設標準。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到20.16%,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樹等林木資源,全省林木覆蓋率達26.5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產業發展逆勢而上,優化結構達到新水平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河南省立足區位優勢、資源特點,著眼于實現林業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逆勢而上,優化結構,積極推進林紙林板一體化項目建設,重點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促進林業產業前伸后延,拉長產業鏈,加強管理和服務,增強林業企業的競爭力。近兩年,每年完成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30萬多畝,全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已達800多萬畝。新發展經濟林16.5萬畝,全省經濟林面積達1330多萬畝,年產量670萬噸。大力發展的苗木花卉總面積達85萬畝。2008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27億元,同比增長21%,高出河南省生產總值增長速度8個百分點。農民來自林業的人均收入達762元,比2007年增長9.64%,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業發展中得到了較大的實惠。2009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
3、生態文化異彩紛呈,豐富內涵彰顯新魅力
依據河南省豐厚的文化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森林景觀,緊密聯系河南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奮斗目標,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并加快建設生態文化設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4處,完成了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等活動;組織了以“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為主題的“世界濕地日”活動;以“繁榮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為重點的“愛鳥周”和以“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為主題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活動。牡丹已成為洛陽經濟建設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經成為河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鄢陵縣是聞名遐邇的花木大縣,是“中國臘梅文化之鄉”。國家林業局與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聯合主辦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參展客商650多家,參會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國20多個?。ㄊ?、區)及美、日、韓、荷等國,既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花木產業展示交流平臺,也是國內外專家學者、花木經營管理者探討生態文化、花木產業發展的高層論壇會。牡丹是中國傳統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稱。洛陽牡丹花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艷而不俗,柔而不媚,馳名中外?!奥尻柲档せ〞蔽朔絹碣e,以花為媒,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盛況空前,不僅是河南省確定的全省性重大節會,而且成為全國著名的地方節會之一。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問題也越發突出,生態林業的發展問題就是其中之一。過去,我國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時使得生態林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然而,不得不承認當前生態林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以及需要改善的現狀。
關鍵詞:生態林業;問題;應對策略
林木是地球上覆蓋面較廣的植被面積,對于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初期,對林業資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態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積也在逐步的縮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保護生態林業資源的重要性。近些年來,生態林業的發展呈現出較好的態勢,不僅林業面積有所擴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平衡也起到更顯著的調節作用,不論是水土的涵養或是氣候穩定的維持都得益于生態林業的積極作用。盡管生態林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具體分析了生態林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具體的應對策略。
1生態林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部分生態林樹種單一,結構不合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保護生態林業資源的重要性。政府有關部門對生態林業的維護與發展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基于此,我國的林業面積相較于發展之初有了較大程度的擴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對于林業的培植缺乏科學的研究,這使得部分人工發展的生態林存在種植樹木單一,結構不合理的現狀。這種狀況導致了部分林業沒有起到較好的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反而對當地的物種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養等起到負面的影響。
1.2缺乏良好的管理體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外,生態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體系。有關部門對于生態林業的發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影響下,生態林業發展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各類問題,不僅林業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設,同時還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與綜合利用都受到了嚴重的忽視。
2生態林業發展的具體策略
2.1依靠科技發展生態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發展戰略同樣適用于生態林的建設與發展。在過去的發展模式中,我國許多地區普遍采用傳統粗放式的生態林建立與維護模式。在這樣的方式下,生態林業的建設缺乏科學性,不僅難以達到預想的生態林業建設發展目標,還很有可能對原有的林木生長狀況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對其他物種以及整個的生態系統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設生態林,首先要樹立依靠科技發展生態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設生態林科研隊伍,結合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針對林木本身的品種、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稱災害的放置等生態目標制定出科學、有效以及精細化的培植目標與具體的培植方案,以此來指導生態林的建設。
2.2繼續堅持退耕還林
生態林的覆蓋面積大幅度的縮小是我國自經濟快速發展以來遭遇到的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經濟林木遭到大面積的削減,一方面為了經濟發展,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樹木都被作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經濟發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數量在這段時間大幅度增長,為解決糧食等問題,更多的林地被開發為耕種用地。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诖?,為了緩解這一不利的生態狀況,國家有關部門采用了退耕還林的策略來維護生態林的培育與發展。在今天,國家和地區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仍然要繼續堅持退耕還林,一方面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達到了保障正常生態林的覆蓋面積。
2.3完善生態林發展的法制建設
想要更好地促進生態林的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促進生態林建設的有效開展,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立法,為建設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規建設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態林業立法的現狀,結合生態林業發展的現狀,對于相關的立法工作做出一個全面的評估,通過這樣政府才能夠更好的立足現狀,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規。其次,結合生態林現下的發展狀況,政府應當盡快制定出亟需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天然林的保護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林的建設,政府也應當加強林業建設執法維護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進林業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對于林業建設的規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3結語
總而言之,完善生態林業的培育與建設不論是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實現可持續的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生態林業的重要性,加大資金建設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來完善生態林業的構建,這對未來社會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摘 要:生態林業是一種新型的林業生產方式,它以生態學和經濟學為理論指導,從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保護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向林業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地投入物質能量,從而提高林業系統生產力和能量轉換率的一項系統工程。新時期下,大力開展生態林業建設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強化森林資源管理,提高林業社會經濟效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發展生態林業的意義和原則入手,對提倡科學造林的措施建議進行闡述。
關鍵詞:生態林業 科學造林 可持續發展
1 發展生態林業的意義和原則
(1)發展生態林業的重要意義。
生態林業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林業生產力和生態效益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林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對穩步推進小康社會建設起著資源支撐作用。加快生態林業建設可以幫助農民增收,擴展就業范圍,延伸產業價值鏈,為促進小康社會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其二,有利于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林業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林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勢必會成為社會經濟新的增長點,以達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其三,有利于踐行低碳經濟。森林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具備清潔、安全、可降解等優勢,開展生態林業建設可以將這項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物質保障。
(2)生態林業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生態林業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認真遵循以下原則:其一,因地制宜。生態林業建設要遵循生態系統規律,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特點合理規劃生物種群,對林、漁、牧、農進行科學布局,保證生產結構以及林種樹種的多樣化發展;其二,優化組合。生態林業系統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種,為了給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應當對不同類型的物種進行優化組合,使物種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其三,經濟效益。生態林業建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圍內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合理利用森林、環境、生物等各項林業資源,實現最小化投入、最大化產出;其四,綜合發展。生態林業建設要根據環境資源的生態位原理和特異性,實現不同林種、樹種的相互協調,力求構建復合型林業生產生態系統,建立由多種層次構成的林業經營結構。
2 發展生態林業,提倡科學造林的措施建議
(1)實施林業生態工程。
生態林業的發展離不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點應加大以下工程的實施力度:首先,搞好城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根據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制定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目標,積極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其次,搞好農田防護林改擴建工程,根據農田生產要求,逐步提高綠化標準,通過增加喬灌混合林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的作用,營造農林復合型生態系統。再次,搞好森林撫育工程。對于新造林地而言,必須加大撫育力度,提高新造林地中樹種的成活率;對于中幼林而言,應實施科學規劃、細心管理,保證林地具備良好的生產力;對于低效林而言,應加大力度改造生態區位重要的林區,力求達到公益林標準,使該林區具備完善的功能。同時,還應當對生態區位一般的林區實施集約化經營,提高商品林的產量和質量。
(2)制定科學的造林計劃。
造林工程作為森林資源培植的重要實現路徑,在工程建設初期,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計劃,確保造林工程的有序實施,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效。在造林工程實施過程中,要將造林計劃作為主要依據,明確造林作業的重點和難點,強化造林工程的全過程管理。造林計劃的制定要以深入勘察造林地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為前提,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狀況以及當地樹種生長習性,設計造林方案,并對造林方案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研究論證。
(3)科學規劃造林結構。
在造林工程中,由于造林帶林木產量、質量受林木樹種分布的影響程度較大,所以必須對林木結構進行科學規劃,使其滿足造林要求。首先,在造林結構中分析不同樹種選擇與分布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嚴格遵循造林標準強化苗木培育,根據造林地的地質條件與經濟發展狀況,合理選擇樹種、林種。其次,在種植林木過程中,為促進苗木生長發育,應當合理安排不同林木樹種的種植地點,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在考慮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均勻配置不同種類的林木,為林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林木自身生存能力。
(4)提高科學造林水平。
在生態林業建設中,必須將提高科學造林水平作為重要基礎,摒棄快速成林的錯誤觀念,通過實施合理選種、科學整地、優化樹種配置等一些列措施,確保造林取得良好成效。林業部門要做好造林指導工作,根據林區不同的地理環境推廣與此相適應的科學造林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林業部門要推廣使用高效、節水的先進造林技術,如容器苗造林技術、滴管造林技術等;在高山、高原的植被貧瘠地區,林業部門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強化對鄉土樹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的保護。同時,科學造林還要根據當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規律,對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進行統一規劃,努力營造可以容納多樹種混交、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的多層次復合型森林生態系統,不斷提升造林的科技水平。此外,在造林過程中應積極引進良種壯苗,根據造林地的實際情況推廣機械化作業,利用科學技術提高造林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我國森林覆蓋率穩步增長。
3 結論
總而言之,科學造林是發展生態林業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林業建設要以科學造林為出發點,利用科學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為發展生態林業奠定基礎。同時,林業部門要加大科學造林技術的推廣力度,增加造林的科技含量,通過強化林木撫育管理,不斷提高營造林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摘 要:林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也具備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發展林業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生態工程;林業;樹種選擇
山川秀美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從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上來看,生態惡化源于毀林,生態改善始于興林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提高造林質量,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林業生態工程是我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樹種選擇是影響林業生態工程造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林業生態工程造林的重要意義
工程造林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長期以來,人類不斷的毀林毀草開荒,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從而導致沙塵暴、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已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只有進行宜林荒山造林種草、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來增加植被覆蓋率。
工程造林(特別是退耕還林)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不合理生產方式的有效途徑;實施工程造林、加快植被恢復、擴大森林面積,不僅可以從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現有土地生產力,而且可以集中財力、物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實行集約化經營;在造林過程中,國家投入的大量資金和物資,還有利于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促進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快產業化進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工程造林是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工程造林后,隨著林木的生長,農民可獲得各種林木種子、木本糧油及各種干果、鮮果和牧草,同時可為后續的第二、三產業發展,特別是加工業的發展提供資源。
二、林業生態工程造林要重視樹種的選擇
(一) 要結合本地自然環境選擇合適的樹種
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氣候帶,樹木能否成活、生長趨勢好壞取決于其生存環境中的土壤酸堿度、水分、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條件。鄉土樹種是自然優勝劣汰的結果,它指那些長期生長于某地,相比于其他樹種對本地環境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樹種。優先選用鄉土樹種是造林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
(二)林業生態工程造林要選擇水土保持樹種
(1)根系發達,能籠絡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蝕嚴重的地方采用根蘗性強的樹種。
(2)樹冠濃密,落葉豐富、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生長迅速,郁閉緊密以避免雨點直接沖擊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葉層,從而保護土壤。
(3)水土保持林應能適應不同地形的特殊環境;護坡林要能耐干旱瘠薄,防風林抗風力要強,不易風倒、風折及枯梢。
(三) 林業生態工程造林必須堅持喬灌草結合
工程造林必須因地制宜,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水文和土地類型條件,進行科學規劃,做到喬灌草合理配置、農林牧相互結合,并科學地確定林種、樹種、草種比例。在干旱的荒山荒坡,要重點發展耐旱灌木,恢復原生植被。在水土流失嚴重且坡度為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石質山地等生態地位重要地區,要全部營造生態林。在確保地表植被完整、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間作、林藥間作等模式,做到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
(四)正確處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堅持生態優先,在采取必要的水保措施的條件下,規劃一定的經濟林,選擇經濟林樹種或兼用樹種,并創新種植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木的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盂縣總結推廣的林草間作、林藥間作、林花間作、先密后疏、效益接力、林草牧一體化等配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選擇樹種時,還可考慮依托林木資源的后續產業。
三、提高造林質量改善生態環境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作要做好,除了樹種選擇,還要求林業部門樹立責任心,制定科學、合理的綠化標準,制定林業綠化目標。
(一) 樹立責任心,抓造林綠化質量
造林綠化是利國利民,蔭及子孫,造福后代的公德事業。地球需要綠色,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綠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需要綠色,其一,林業承擔著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是林業建設的根本任務,要保證有林地面積增大于減、森林蓄積長大于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使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其二,廣袤的森林是社會環境的生態支撐,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存質量、促進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加大造林綠化的工作力度。其三,只有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才能從根本上、源頭上根治水土流失的危害,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 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綠化標準
把工程造林綠化標準高低、質量好壞作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命線來抓,把堅持標準,嚴格把關,確保工程質量貫穿于造林綠化的全過程。造林綠化工作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公益事業。一定要嚴把設計關,堅持設計高標準。造林作業設計是工程造林的前提,作業設計必須遵循統一規劃、重點突出、集中治理、適地適樹、多林種、多樹種并重、針闊混交的原則。
(1)清理土壤,嚴把整地關,堅持整地高標準。確保造林質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穩定綠化成蔭。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態因子,是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林木生長發育的環境,它不僅供給林木生活所需的營養元素,同時也供給水分和空氣,支持著樹體。所以土壤對林木的生長發育有著巨大的作用。整地采用挖水平槽或魚鱗坑的方式,嚴謹全面整地,破壞原生植被的做法,同時,整地要與封山禁牧等措施相配合,提高荒山植被覆蓋度,保持水土流失。
(2)嚴把苗木關,堅持苗木高標準。苗木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工程造林成果,抓住了苗木質量關就等于抓住造林成活的前提。Ⅰ級苗高生產、地徑生長、造林成活率和翌年保存率最高,在造林時為保證造林質量、強調選用優良的Ⅰ級苗非常必要的。
(3)嚴把植苗關,堅持植苗高標準。植苗好壞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闊葉樹堅持“挖大坑、放當中、多培土、澆足水、踩實成、不窩根、不透風”的實用技術,村屯、道路綠化人工植苗堅持橫豎成行,斜上線。
(4)嚴把技術關,堅持科技高標準。林業生態工程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環境建設,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一部分。要想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除了樹種選擇非常關鍵外,各級相關部門也要做好本職工作,樹立責任心,科學合理、有步驟有計劃的實施造林計劃。
摘要:為了加快林業發展,進一步明確林業發展思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必須加快生態建設,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筆者結合伊川縣作為中西部地區丘陵地帶的實際情況,對當地及周邊林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闡明自己對新時期林業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生態建設;科學理念;當代林業;建設和發展
一 樹立科學正確的指導思想
1. 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在物質、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對林業的需要。同時,在林業發展中注意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生產經營者的收人問題和合法權益,增加廣大林業干部職工的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解決貧困林場、森工企業和自然保護區貧困職工的脫貧以及基本設施建設問題,要讓林業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會建設的行列。
2.樹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發展權的道德觀。
當代人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過度使用資源,造成資源枯竭,環境破壞,使后代人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當代人在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既要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又要不斷發展新的森林資源,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系統。
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縱觀人類歷史,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由原始和諧,進入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期。人類征服自然,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索取,對環境的破壞,如果任其擴大和加劇,將必然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類自身的毀滅。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適地適樹恢復森林植被,也是減少勞民傷財,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這應當作為林業建設最起碼的評價指標來實施。
二 推進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
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更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已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和轉折期,正經歷著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戰略步驟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需要和森林功能,劃分生態功能區,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護不同功能的森林資源。在生產組織和技術措施上,應調整生產技術規程,使森林植被建設由注重取材的經營行為向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轉變,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同時,根據生物多樣性森林的多種功能利用實際,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經營者能夠便利快捷地得到他們的技術指導,新技術開發研究能夠引領林業發展各領域新的技術潮流;在生產關系上,應調整管理體制、投資經營政策等,明確新時期政府和市場在林業建設上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真正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府財政支持體系和市場調控體系,形成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戰略目標,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天然林資源。筆者認為,應當對我國森林利用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重大調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實現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決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護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木材及林產品市場潛力大、農村富余勞力多、山地面積大、社會資金充裕的有利時機,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結合市場選擇,按照不同所有制經濟承擔的不同職能實施分類經營,鼓勵私人部門發展高投入、高收獲的工業原料林及其它林產品,用較少的局部的林地換取全局的生態效益。
三 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建立生態建設的機制
要培育生態服務市場,推動生態效益貨幣化、資本化。生產或消費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應當計入成本,予以折舊。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中應當包括環境成本,環境成本包括資源開采和獲取的成本,環境損壞和恢復的成本,以及當代人占用后代人資源的“用戶成本”。
要發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業,以加工業發展拉動森林培育,增加“經濟人”的利益驅動。應以科學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導造林、營林業的發展。森林發達的國家往往是林業加工業發達的國家,如芬蘭、瑞典、加拿大等。實踐證明,造林和管護不與人們的經濟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極的保護和被動的建設,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負效應的。
四 要加強宏觀調控,堅持政府的財政金融支持,強化依法組織管理
從建設投入上看,林業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投資,也需要企業、單位、其它投資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投資投勞,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從建設工程管理和行為主體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級計劃、財政、農業、水利、林業、國土、環保、司法、行政執法部門以及廣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參與;從建設收益上看,生態的改善事關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觸及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態建設不僅是社會公益性基礎工程,而且更是宏大的系統工程,具有投入高、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態建設的公共物品屬性、經濟外部性和社會性,決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和依法組織管理,以保障生態建設。
筆者認為,政府應把以林業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建設,納入政府組織生產公共物品的范疇,將生態建設和林業行政管理以及執法經費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對規模造林的大戶以及帶動營林業發展的制漿造紙業、人造板加工業、竹藤加工業等龍頭企業,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區,不分內外商,加大政府貼息貨款扶持,延長貸款期,扶持工業用材林的發展。
要進一步強化依法治理。我國人口多,經濟欠發達地區面積大,人為破壞資源的因素多,生態建設任務重,難度大,沒有強有力的政府行政機構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難以組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因此,國家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建設的客觀要求,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運作的機制,調動全體公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作機制。政府在生態建設中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加快生態建設。轉換國有森工企業經營體制,發揮國有林在生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