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11:37:06
序論:在您撰寫淺談農業科技管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規范性強和對員工知識面要求廣等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使得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本文從新時期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意義入手,提出了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措施。
關鍵詞:高層次;農業科技;管理人才;培養;措施
1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管理人才的重要意義
1.1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員是農業科技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要求
要使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得到順利的開展,最重要的就是要確定人在整個管理工作中的主導性地位。而在工作過程中,對員工進行培訓,使其成為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能夠增強員工的獨立意識和自信心,還能夠使員工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工作,從而發揮其最大的潛力來實現其人生價值。
1.2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員是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了人才與人才之間的競爭,而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和對象又都是企業的員工,所以企業員工素質的高低對科技管理水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此外,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科技管理所涉及的內容逐漸增多,所以對科技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而為了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就應該不斷的優化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拓寬管理人員的視野,只有培養出一批高層次的管理人才,才能推進農業科研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3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員是強化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
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上的創新,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項目的成功率,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而要想創新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就要從管理人員身上入手,只有培養出一批高層次的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才能夠全方位的提高農業科研單位的管理水平,并使其管理工作處于一種良性的發展環境中。
2新時期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管理人才的措施
2.1加強宣傳,拓寬人才招聘渠道
由于對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得許多人對管理工作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他們認為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技術要求較低,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種錯誤的認識大大的削弱了公眾參與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對此,農業科技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其管理工作的宣傳力度,糾正人們對這一工作的錯誤認識,并鼓勵更多的人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中去,增加其工作積極性。此外,還應該拓寬人才選拔渠道,通過網絡或者報紙等媒體招聘信息,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并適當的放寬招聘條件,重視應聘者的能力,從源頭上選拔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在優化農業科技管理隊伍的同時,推動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
2.2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創新離不開管理人員,而提高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還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對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定期選派一些骨干管理人員到外地或出國進行專門的培訓,并與全國各大高校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在職研究生培養工作,不斷的拓展工作新視野,使管理人員具備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二是重視對管理部門內部人員的培訓,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應該不定期的派一些管理人員深入到科研一線中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將考察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開展座談會的方式與科研人員進行交流,這樣就可以使管理人員在科技管理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其業務知識。三是管理部門內部要定期組織召開交流會,管理人員在會議上可以交流自己的管理經驗,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和學習,不斷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增強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
2.3為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由于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員不能再進行系統的專業科學研究,這就導致其在學術研究上無法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突破。但是現階段科研成果與職稱、工資以及補貼等利益直接掛鉤,長期下去則會挫傷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更多的管理人員為了得到豐厚的報酬而選擇從事科研工作,最終造成了農業科技管理崗位人才的缺失。針對這一問題,用人單位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針對科技管理人員的待遇問題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如在評職稱時,若科研人員與科技管理人員的情況相同,則實施管理人員優先的政策;在考核的時候,也要按照不同的工作崗位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傊?,用人單位要采取一些列的措施,為科技管理人員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掃清科技管理人員的后顧之憂。
3總結
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創新需要高層次的管理隊伍作支撐,所以,將培養高層次管理人才貫穿于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中去,不僅會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還能夠使農業科研工作以及對人才的培養工作等逐漸的步入良性軌道中去,最終實現農業科技管理的高效化。
作者:裘甜 單位:江西省農業科學院
國家的穩定及戰略目標的實現都受到農業發展的影響,同時農業科技的發展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興衰。因此,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斷完善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1]。長三角地區要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變革,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以我國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推廣作為前提,長三角地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長三角地區實現農業產業化及發展綠色農業成為必然趨勢[2]。在新的形勢下,長三角地區的各級基層政府應該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本地區的農業科技發展水平。
1長三角農業科技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體系不完善,專業技術不高
現階段,雖然長三角地區在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依然是該地區的“弱勢產業”,該地區的農民還處于弱勢地位,平時很少開展農業方面的科技培訓,且農業科技管理方面的費用也很難得到保障。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培訓趨于弱化和邊緣化,很多農民不能從正面接觸到農業科技培訓,更不能積極參與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當中去[3]。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基層農業管理部門沒有發揮帶頭作用致使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推廣出現了斷層,沒有將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充分發揮。目前,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以及工作待遇還不高,致使農業科技管理部門不能夠留住人才,現有的員工年齡普遍偏大加上專業素質不高,使農民的農業科技培訓很難得到滿足[4]。
1.2資金匱乏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充裕的經費,但現階段,長三角地區基層的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甚至存在私自挪用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現象,這導致長三角地區基層的農業科技管理經費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經費主要用在了行政事業的支出上,這種情況的存在制約了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農業科技的見效周期比較長,一些高新技術農業如果不能夠得到政府的財政支持就很難繼續發展,使人們很難看到農業科技方面的成效。
1.3宣傳不到位
離開了農民的參與任何農業科技都只是擺設?,F階段,長三角地區的土地種植方式還是一家一戶模式,這種種植模式規模較小,很獲得較高的收益;同時,很多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質較低,對接受農業科技知識的熱情不高。另外,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科技管理是以政府作為主導的,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農民很難接受農業科技知識,這就使得農業科技轉化出現了困難。
1.4產業化、規模化不高
長三角地區的農民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采用的種植方式還是一家一戶式(為主),這種土地種植方式不利于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在產業化和規?;奶岣?,還制約了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發展規模。
1.5科技骨干缺失
任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骨干人才,農業發展也不例外。長三角地區的很多農民也很希望利用農業科技來進行土地種植。但現階段,長三角地區缺少農業科技發展方面的骨干人才,農業的科技發展缺少帶頭人。雖然長三角地區存在一些上了規模的種植戶和養殖戶,但這些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和養殖戶數量并不多,且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生產的農產品也缺少科技含量,這主要是因為種植戶的農業科技素質不高。
2建議對策
2.1實施產業布局,推進科技發展
長三角地區要想切實實施產業布局,推進科技發展就必須要考慮基層每個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指導農村發展蔬菜生產、養殖業或者是發展特色種植也,使各地的農業能夠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以及資源優勢,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農業產業發展的突破。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基層政府要深入到一些農村進行調研,了解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和對農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布局的合理進行。
2.2積極引進科技成果
長三角地區只有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能夠讓廣大農民普遍接受的經濟效益才是最實在的,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的基層政府起到牽線人的作用,大膽引進農業方面的先進科技技術,通過一些比較有實力的龍頭農業企業和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建立與高校以及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引進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并將其轉化成可見的經濟效益,發揮龍頭農業以及規模化種植農戶的種植作用,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進行。
2.3培養帶頭人
長三角地區要培養農業科技推廣方面的帶頭人,這就要求長三角地區的各級基層政府在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方面要實施科技帶頭人戰略。要培養一些熱愛農業,熱愛農村并且熱愛科學技術的年輕青年作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帶頭人,對這些農村的有志青年進行農業科技培訓,使他們成為具有專業技術以及農業科技管理知識的新型農民。
2.4建立現代化信息平臺
長三角地區應該建立現代化的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將社會中的各種農業科技以及信息收集起來,建立方便農民查詢的信息資源庫,實現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共享,長三角地區的各級基層政府應該對信息平臺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多媒體手段對這些農業科技信息進行傳播和推廣。
2.5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定長遠科技發展戰略
長三角地區應該深化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各級基層政府應該根據本地區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長遠的科技發展戰略,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大對農業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該地區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3結語
21世紀,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全球化的競爭力不斷加強,科技進步成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同樣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科技進步在農業領域催生出了一些新型的知識、技術和管理方式。本文通過對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長三角地區農業科技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力度,不斷培養新型的專業技能以及管理水平較高農業科技人才,促進長三角地區農業實現健康有序發展。
作者:許建民 單位:浙江省長興縣科技信息中心
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主要分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三種。其中,管理創新是科研院所生存、維持與發展壯大的源泉所在。所謂管理創新是指把一種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組織形式引入某個單位或者國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應效果的過程[1]。
目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科研院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如何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農業科研院所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2006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在管理創新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和實踐,并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2],筆者將其簡述如下。
1創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的創新是管理活動創新的先導,如果沒有科學、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管理活動,就會出現無序的管理、盲目的管理、低效的管理,甚至僵死的管理,難以形成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改革與發展新局面[3]。
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來,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整合和優化湖北省涉農院校中應用研究領域的科技力量以及市(州)農業科技力量,成立專門決策機構,設立了300個創新崗位,建立競爭進入和退出機制,逐步轉變過去那種把“物”作為管理的目標,而把“人”視為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的管理理念,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4],把“人”放在管理活動的主體位置上,并以之作為整個管理活動的核心,以“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來推進管理,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即從“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轉變、從“封閉管理”向“開放管理”的轉變、從“命令管理”向“服務管理”的轉變。通過持續有效的管理創新,努力為科技人員營造了一個有利于發展的環境,滿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尊嚴,注重人的發展,激發人的潛力,提升人的價值,有效激發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2創新管理目標
管理目標是一切管理組織開展各項管理活動所指向的終點,管理組織的所有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管理目標展開的[5]。如果一個管理組織不能始終明確地擁有自己的管理目標,那么它就會逐漸喪失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一是要深刻認識時展的總趨勢,把握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明晰自身的現狀,從而適時確定發展的方向和道路,規劃發展遠景,制訂可行的、可持續的發展計劃。二是倡導“戰略思考”,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農業科技發展對人才綜合素質的總體要求,把握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創新的性質與特點,確定全面的、富有戰略特點的管理目標?!笆晃濉睍r期,特別是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立以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認真研究中央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宏觀政策和湖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現狀,針對我國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對科技的需求,圍繞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制訂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十一五”規劃,分析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特點和趨勢,對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2011~2020年發展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建設目標,以及創新目標任務。
3創新管理組織
管理組織是管理活動的載體[6],管理組織創新的目的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整合機構、精簡人員、提高效率。一方面,要結合農業科研院所實際,強化管理組織機構的設置,構建管理層次少、管理人員少、決策效率高的管理組織結構;另一方面,要構建一支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知識水平和科學管理能力的專業化管理隊伍。要像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那樣,加強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重視對管理人員的進修和培訓工作,更要關心管理人員的切身利益,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在職攻讀學位等方面對管理人員予以政策上的傾斜,以保證管理隊伍的穩定性[7]。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管理體制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同時,設立監督委員會進行監督,設立學術委員會進行咨詢。管理委員會由分管副省長以及省政府辦公廳、農業廳、科技廳等單位領導、中心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和部分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負責制訂中心發展規劃,決定科技資源配置,解決中心重大運轉問題。中心主任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擔任。在管理方面,實行“扁平式”管理,將原來的院、所、課題組三級管理,變為院、科技創新團隊二級管理,減少管理層次,提高管理效率,實現了管理隊伍“精干”、“高效”的目標。
4創新管理機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業科技工作內涵的不斷深化,傳統的管理機制已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下的管理實踐。因此,創新農業科研院所的管理機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緊迫的。一方面,要堅持科學的人才觀,使人盡其才。要把人才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去考察,在選才、用才和管才上下工夫[8]。管理機制創新就是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制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利益回報機制等。另一方面,要強化學術權力,充分發揮專家、教授和各專門委員會在管理活動中的作用,通過建立健全各級學術組織,將學術問題的決策權回歸給相關學術組織,使其真正擔負起學術的權力和責任,并建立起一種公平、公開、公正、民主的學術管理框架及制度,促使其規范運作[9]?!笆晃濉币詠恚笔∞r業科學院銳意改革,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創新團隊、創新崗位、管理隊伍等人才評價體系,改變了人才由省級農業科學院向高校、中央研究院所流動的現象,實現了人才由高校、中央研究院所向省級農科院的逆向流動,有效改變了人才隊伍結構,顯著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
5創新管理成效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創新中心建設,整合了全省的農業科技資源,建立起新型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進一步提升了湖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為湖北“三農”提供科技服務的作用顯著增強。
5.1初步形成了農科教企大聯合的湖北農業科技創
新體系在農業科技體制一時無法理順的情況下,創新中心通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和科技項目帶動,優化配置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和相關農業高校以及全省的科技資源,初步形成農科教企大聯合的新型科技創新體系。具體來說,該體系由三個子系統組成:一是科技創新系統。包括19個農業科研機構,其中,有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所為代表的“國家隊”,以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隊”,以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為主體的“省級隊”,由襄樊、荊州、黃岡、恩施等市州農業科學院組成的“市級隊”,聚集起500多名農業科學技術應用領域的學術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形成58個科研團隊,涵蓋了農業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主要領域。二是成果轉化系統。
以專家大院為中心,形成?。▌撔轮行模?、市(綜合試驗站)、縣(專家大院轉化崗位)三級推廣網絡,派出駐院專家近80人,聘請推廣人員數百人,涵蓋了江漢平原、鄂北丘陵崗地、鄂東南和鄂西山區等不同生態區域,以及水稻、棉花、油菜、林果、生豬、水禽、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產品。三是產業孵化系統。主要是依托創新中心科技優勢,通過科技企業改制重組,重點開發建設湖北種子大市場、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園、獸用醫藥及疫苗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種子、畜牧獸藥和生物農藥三大主導產業,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產業支撐。
5.2推動了農業科學應用研究學科的整合與發展
在農業科研“重基礎,輕應用”局面尚未出現根本改觀的情況下,一些應用學科的發展多年處于停頓、萎縮狀態,要么好戲“無人喝彩”,要么舞臺“曲終人散”。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設立的“種子基金”、“創新崗位”專項資金在農業應用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點石成金”的作用。一方面,發揮聚合效能,將分散的應用研究力量組織起來。例如,設立在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作物栽培育種團隊,主要從事水稻、油菜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其提供了70萬元專項經費,不但使該團隊吸納了12位教師加盟,其中,有9位教授,而且還在武穴、天門建起試驗基地,形成了學科建設的框架。以此為基礎,學院2009年申報了“國家重點學科”,申請了農業部重大科研項目,學校也安排了2000m2的實驗室,栽培學一下子就由過去的“弱勢學科”變為“強勢學科”。另一方面,發揮催化效能,把產學研連成一條龍,使研究—試驗—推廣相配套。例如,由朱英國院士牽頭設在武漢大學的水稻育種團隊,解決了基因克隆、良種選育和產業化問題,架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之間的橋梁,讓院士回歸實驗室,集中精力進行基礎理論研究,而栽培技術配套集成和試驗示范由團隊其他成員來完成,實現了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雙贏”。
5.3促進了基層農業科研、推廣機構的穩定與壯大
曾經因待遇低、科研經費緊缺,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一度出現社會人才流不進、院內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據統計,“八五”期間,全院專業技術人員803人,2003年降到584人,2004年全院4000多職工中,真正在一線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不足200人。在流出的人員中,80%是科研一線的技術骨干,大多數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和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致使當時的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能爭取大項目的學科帶頭人奇缺。
從2005年開始,特別是建立創新中心以后,一線科研骨干進入創新崗位,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科研特區”變成吸引科研人員的“磁石”。2007~2010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共引進各類專業人才154名,引進博士75人、碩士75人。例如,果茶創新分中心首席專家孫中海,就是從日本學成歸來的知名園藝學教授,2007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隨著人才的聚集和條件的改善,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整體實力得到提升。例如,地處鄂西一隅的恩施綜合試驗站依靠創新平臺的支持,2007年爭取到1400萬元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這是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事;黃岡市農業科學院2007年前每年科研經費只有10多萬元,科研活動無法開展,2007年進入創新體系后,財政配套了等額經費,依靠創新中心這一平臺,2009年爭取的科研經費已達到300多萬元,科研活動全面開展起來,全院職工面貌煥然一新。
5.4加快了湖北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
創新中心的建設,科研平臺的搭建,進一步提升了湖北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催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2007~2010年,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就培育出水稻、棉花、油菜、小麥、蔬菜、玉米等144個農作物新品種并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其中,通過國家品種審定24個;獲得各類科技獎勵27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獲得新技術151項;制定的117項技術標準(規程)通過認定并頒布,其中,國家標準8項;鑒定科技成果147項,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有56項;發表科技論文22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247篇;獲得新品種保護權和國家專利44項;出版專著91部。每年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10多項,為應對金融危機對湖北省農業的沖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轉化也搭上“直通車”,一批實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得到迅速推廣。湖北省農業科學院依托11個“專家大院”,在當陽、長陽、監利、應城等10多個縣市建起生豬、家禽、柑橘、砂梨、茶葉、中藥材、高山蔬菜等一批綜合性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重點推廣了水稻超高產綜合配套生產技術等20多項高效生產技術和模式。全省農作物主推新品種60%來源于創新中心,每年各類農作物新品種種植面積超過330萬hm2,農民當年增收25億元以上。5.5探索了一套高效運行的管理機制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復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十一五”規劃》[10],創新中心在運行過程中建立了五大管理機制:一是創新崗位競爭上崗機制。通過制定并實施《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崗位上崗暫行辦法》,創新中心將300個創新崗位均以量化記分方式進行競爭排隊、擇優上崗。二是創新目標任務分層合同管理機制。創新中心將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實施分層合同管理。2006年12月29日,創新中心召開目標責任書簽訂大會,創新中心負責人與9個分中心和4個綜合試驗站的負責人、各分中心和試驗站負責人與64個創新團隊負責人、各創新團隊負責人與300名創新崗位上崗人員分3個層次簽訂了377份《目標管理責任書》。通過目標層層分解、合同層層簽訂,確保了創新中心總體目標的實現。三是創新崗位考核與滾動管理機制。《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崗位考核暫行辦法》規定,2007~2010年,分別進行年度考核、2年中期考核和4年終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實行創新崗位上崗人員滾動管理。在已完成的3年考核中,共有66名考核結果為優秀的上崗人員獲得了獎勵,48名考核結果為基本合格的上崗人員降低了崗位待遇,29名考核結果為不合格的人員退出了創新崗位。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團隊進行了撤銷與合并,最后保留了58個創新團隊。四是創新課題遴選機制。創新中心根據“十一五”創新總目標的要求,編制并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課題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各創新團隊根據《指南》申報科研項目(課題),創新中心項目評審委員會對全部申請書進行評審、篩選,擇優資助。五是新型財務管理機制。
創新中心每年有3000萬元的創新崗位經費屬省財政固定專項,根據省財政廳的要求和相關管理辦法,創新中心制定了《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崗位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所有經費均嚴格按省財政資金的管理方式進行預算和支出。這些管理機制的建立,使創新中心呈現出了“比成果、講貢獻、思創新、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現狀的闡述,對新形勢如何構建中國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進行了探討。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大體平衡和結構性、區域性相對過剩。這一方面說明現行的農業經濟結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發展正醞釀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嶄新突破。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制定和完善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系,建立和健全農業科技管理體制,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
一、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實行的是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戰略,把業中的資金強制性地轉移為工業化積累,在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迅速擴張。而相比較而言,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其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不明晰?,F代農業就是利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把傳統農業的舊“四靠”轉變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的管理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尊重。同時,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積極性,沒有產生出應有的效益,也嚴重制約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轉移,農業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應該賦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農業。二是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國家每年都會在財政預算中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時也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以支持本地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預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GDP增長貢獻不高、且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三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熱情。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商。是農業總體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唰時也影響『.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低水平層面運轉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新技術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減少損耗、提高效益、占領市場的關鍵,因此提高科技的研發速度,改革傳統的科技管理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必須采取有效對策。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科技發展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重獎取得重大成果轉化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完善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同時,必須將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把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和維持農業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不僅是農業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在要求。國家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和地方都要從長遠出發,對業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規范,形成三個層次力量最優配置,為我轉型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二)進一步貫徹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至今我國在這方面尚無滿意答案的現實難題??萍汲晒蛏a力的轉化,涉及到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宏觀看,科技成果轉化是由科技給、轉化、需求和科技環境系統等構成的大系統,其運行要求立、健全相關的動力機制、收益分配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調控機制等。微觀看,科技成果的轉化包括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工業性實驗、工廠化生產等環節。因此,必須規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轉化銜接體系,實施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地方的科技聯姻,動員各類農科教研機構和私營企業參與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萍嫉难邪l必須依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運作,以生產的實際需要為契機,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轉化為產力時,才能為社會增加更多價值。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引進,成為創新的主體和技術推廣的載體??蒲袡C構、龍頭企業和農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優良品種推廣的生產基地,有效發揮科技輻射、帶動效應。2003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與連云港市共同發起的“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小康工程”活動(簡“興百村活動”)已初見成效,該活動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科研院校與農村的直接聯系,避免了中間環節所產生的煩瑣程序、信息中轉誤差和資源丟失現象,實現了事業單位職能和服務型觀念轉變,而且農民也可以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專家,力求把問題解決在最先發現環節。
㈢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完善農業人才市場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礎、科學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擁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的高素質人才,如今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衡量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標準,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只有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政、企、校、研、資”多維互動。因此,必須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識產權為資本的入股機制,切實加強知識資本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識資本準入門檻。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建立地方人才儲備庫,并將其作為一
種長效機制穩定下來高校與科研院所應該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為急需農業人才的中西部貧困地區培訓大專或大專以上的技術人員;實施遠程教育和各種專業講座,及時地把各種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到農業地區;農業高校要設立農業推廣碩士點,定單式地為基層培養農技推廣人員;地方政府也要為農技推廣人員提供各種條件,避免人才流失現象的發生。這樣才能真正地在我國建立人才激勵要素流動、市場選擇的新機制,形成市場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維互動的創新模式,促進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四)改革農業推廣機制,完善農業推廣體系加強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是決定現代農業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技站早已變成了只有部門、沒有人員或只有機構、沒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純營利機構。現代農業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農業要發展,基層推廣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設好現代意義的農業推廣體系將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我國現行農技推廣體系不僅無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也無法應對加入m后世界農產品貿易對我國傳統農業經濟帶來的沖擊,因此應在確保農技推廣體系穩定的前提下,深化體制改革,建立適應新形勢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能單純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應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各地應從實際出發,深層次地發掘地方農業發展潛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市場準入門檻,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幫助農民抵御各種風險。
(五)建立現代信息平臺,實現農業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臺是指綜合社會業已存在的科技與信息,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資源提供一個可供隨時查詢利用的信息資源庫,為建立農業數字信息“高速公路”,實現資源共享,應在各縣建立以農業部門牽頭的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包括建立農業科技‘‘l10”系統和專家庫;要切實轉變政府觀念,合理設置農業管理和服務機構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避免多頭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現象發生;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籌建高水準的農業情報信息體系組建統一的農業預警機制。平臺的建立單純依靠行政部門無疑是不夠的,沒有廣泛非行政力量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應該推動、整合現有資源,采取多媒體信息交流手段,抓好農業基礎建設、技術開發和科技服務工作,即科技的產前、產中與產后三階段的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益的雙贏。
農業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術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術則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變革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進傳統農業朝“兩高一優”的現代農業轉變及變革傳統農業的最佳途徑同時,政府要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科技的轉化率與應用規模,并始終堅{寺“誰建誰管”的原則,注重發揮經濟杠桿的規范和引導作用,引導其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結柬語
進入新世紀,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科技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科技進步將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萍紝r業生產的貢獻率成為農業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當從宏觀上總體把握現代轉型農業發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農業現代化改革的歷史性機遇,勇于開拓創新,構造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新體系,為建設一個生機盎然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現狀的闡述,對新形勢如何構建中國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進行了探討。 經過 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大體平衡和結構性、區域性相對過剩。這一方面說明現行的農業經濟結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發展正醞釀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嶄新突破。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制定和完善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系,建立和健全農業科技管理體制,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農業科技管理 現狀與成因 新體系
一、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實行的是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戰略,把業中的資金強制性地轉移為工業化積累,在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迅速擴張。而相比較而言,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 。改革開放 以來 ,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其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不明晰。現代農業就是利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把傳統農業的舊“四靠 ”轉變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的管理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尊重。同時,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積極性,沒有產生出應有的效益,也嚴重制約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萍嫉陌l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轉移,農業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應該賦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農業。二是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國家每年都會在財政預算中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時也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以支持本地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預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 gdp增長貢獻不高、且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三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熱情。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商。 是農業總體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唰時也影響『.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低水平層面運轉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新技術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減少損耗、提高效益、占領市場的關鍵,因此提高科技的研發速度,改革傳統的科技管理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必須采取有效對策。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 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科技發展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重獎取得重大成果轉化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完善技術
市場與資本市場。同時,必須將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把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和維持農業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不僅是農業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在要求。國家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和地方都要從長遠出發,對業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規范,形成三個層次力量最優配置,為我轉型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二)進一步貫徹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至今我國在這方面尚無滿意答案的現實難題??萍汲晒蛏a力的轉化,涉及到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宏觀看,科技成果轉化是由科技給、轉化、需求和科技環境系統等構成的大系統,其運行要求立、健全相關的動力機制、收益分配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調控機制等。微觀看,科技成果的轉化包括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工業性實驗、工廠化生產等環節。因此,必須規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轉化銜接體系,實施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地方的科技聯姻,動員各類農科教研機構和私營企業參與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萍嫉难邪l必須依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運作,以生產的實際需要為契機,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轉化為產力時,才能為社會增加更多價值。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引進,成為創新的主體和技術推廣的載體??蒲袡C構、龍頭企業和農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優良品種推廣的生產基地,有效發揮科技輻射、帶動效應。2003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與連云港市共同發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小康工程”活動(簡“興百村活動”)已初見成效,該活動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科研院校與農村的直接聯系,避免了中間環節所產生的煩瑣程序、信息中轉誤差和資源丟失現象,實現了事業單位職能和服務型觀念轉變,而且農民也可以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專家,力求把問題解決在最先發現環節。
㈢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完善農業人才市場 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礎、科學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擁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的高素質人才,如今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衡量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標準,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只有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政、企、校、研、資”多維互動。因此,必須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識產權為資本的入股機制,切實加強知識資本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識資本準入門檻。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建立地方人才儲備庫,并將其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穩定下來高校與科研院所應該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為急需農業人才的中西部貧困地區培訓大?;虼髮R陨系募夹g人員;實施遠程教育和各種專業講座,及時地把各種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到農業地區;農業高校要設立農業推廣碩士點,定單式地為基層培養農技推廣人員;地方政府也要為農技推廣人員提供各種條件,避免人才流失現象的發生。這樣才能真正地在我國建立人才激勵要素流動、市場選擇的新機制,形成市場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維互動的創新模式,促進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四)改革農業推廣機制,完善農業推廣體系 加強改革和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是決定現代農業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我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技站早已變成了只有部門、沒有人員或只有機構、沒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純營利機構。現代農業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農業要發展,基層推廣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設好現代意義的農業推廣體系將是最終解決 “三農問題”的關鍵。我國現行農技推廣體系不僅無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也無法應對加入 m 后世界農產品貿易對我國傳統農業經濟帶來的沖擊,因此應在確保農技推廣體系穩定的前提下,深化體制改革,建立適應新形勢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不能單純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應以社會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各地應從實際出發,深層次地發掘地方農業發展潛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市場準入門檻,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幫助農民抵御各種風險。
(五)建立現代信息平臺,實現農業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臺是指綜合社會業已存在的科技與信息,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資源提供 一個可供隨時查詢利用的信息資源庫,為建立農業數字信息“高速公路”,實現資源共享,應在各縣建立以農業部門牽頭的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包括建立農業科技‘‘l10”系統和專家庫;要切實轉變政府觀念,合理設置農業管理和服務機構完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避免多頭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現象發生;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經
驗,籌建高水準的農業情報信息體系組建統一的農業預警機制。平臺的建立單純依靠行政部門無疑是不夠的,沒有廣泛非行政力量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應該推動、整合現有資源,采取多媒體信息交流手段,抓好農業基礎建設、技術開發和科技服務工作,即科技的產前、產中與產后三階段的管理,實現經濟效益和技術效益的雙贏。
農業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術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術則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科技 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變革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進傳統農業朝 “兩高一優”的現代農業轉變及變革傳統農業的最佳途徑 同時,政府要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科技的轉化率與應用規模,并始終堅{寺“誰建誰管”的原則,注重發揮經濟杠桿的規范和引導作用,引導其又好又快地發展。
三、結柬語
進入新世紀,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科技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科技進步將成為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萍紝r業生產的貢獻率成為農業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當從宏觀上總體把握現代轉型農業發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農業現代化改革的歷史性機遇,勇于開拓創新,構造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新體系,為建設一個生機盎然的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論文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