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6 11:21:35
序論:在您撰寫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現實的環境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要求、標準等相一致、相適宜,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接受相應的教育,并追尋著教育所引導的方向發展。但是目前教育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同步甚至相互沖突。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現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由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構成。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相互關系等等。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環境是指學校的教職工、教育內容、校園文化、校風、教風、學風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境況。良好的學校環境能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環境。宏觀的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影響最大、最全面,微觀環境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影響最具體、最深刻。
只有現實的環境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要求、標準等相一致、相適宜,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接受相應的教育,并追尋著教育所引導的方向發展。但是目前教育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同步甚至相互沖突。
一、社會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取向相背離、相沖突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常面臨下面的矛盾:教育者掌握的教育內容和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觀點與自身在社會環境中得出的經驗不一致,甚至相沖突,因而使教育主體陷于茫然,對自己教授的教育內容有所懷疑,同時使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動受到抑制和阻礙。前幾年,曾流傳過一種說法:5天的學校教育抵不上雙休日2天社會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并由此得出一道算式:5+2=0,即:五天學校的正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兩天的社會環境影響沖淡、抵消。社會環境中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色彩,現在高校是沒有“圍墻”的校園,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些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觀念為部分高校學生所接受并日益明顯,有利則聚,無利則散,信奉“只要有錢,辦事不難”的原則,推崇“有錢能使鬼推磨”。大學生在高校里所構建的價值體系,有可能在踏入社會后一夜之間就被消解了。比如,大學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的今天,人才實用成了多數用人單位的主要擇人標準。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尤其是熱門的專業課才有用,在如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無用武之地。學生回味擇業感受時曾措辭尖銳地說:“應聘時,用人單位不會問我哲學考幾分,政治經濟學考幾分,而是問我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考查我對企業的忠誠程度、合作精神以及非專業的綜合素質?!保?]于是學生在思想上抵制,行動上消極應付,表現為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無精打采,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屑一顧,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考試前幾天死記硬背地強記一些內容,以應付必須通過的考試。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影響、社會影響不同步
一般來說,學校是灌輸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重要途徑,代表著社會主導價值取向。但是目前學校教育與另外兩大影響源,即與家庭影響和社會影響的不協調比較突出。由于目前學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教育者素質方面存在著種種不足,加上社會方面和家庭方面同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普遍存在著不一致性,難以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視顯性教育,忽視隱形教育。顯性教育的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希望學生立即接受某種觀點的一種教育模式。其主要形式有:政治報告會、課堂教育、大眾傳媒(報紙、刊物、影視作品等)以及各種政治考試等;而隱性教育常用“迂回”、“滲透”的方法,它追求教育的長期效果,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觀點。其主要形式有:校園環境建設、校風、教風、學風、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校園文化活動等。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相互補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豐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校園物質環境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大的作用,但有些學校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意識。如高校在學生公共活動的場所應有較多的閱報欄及較多的電視,這可使學生們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國際國內大事,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很多高校的公用電視很少、閱報欄很少且更換也不及時等。任何一所大學在其長期的文化傳承與創造的過程中都會積淀、整合、提煉出反映該大學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并為廣大師生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這就是大學精神或校園精神,而校訓則是這一精神最精辟的表達。很多學校只是在新生入校時對其進 行簡單的校史教育,或者把校訓置于學校的醒目處,卻沒有很好地把校訓與學校的校風建設、教風建設與學風建設結合起來,使校訓成為了一種“擺設”。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最喜歡、最樂于參與的活動,但是絕大部分活動的側重點是娛樂性,忽視寓教于樂。同時,學校的很多校園文化活動是程式化的,如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五月份的“五四”紀念活動,每年相應時間的各類球賽、運動會等等,但學校沒有很好地把這些活動與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如青年志愿者活動應是廣大青年大學生自愿為社會服務的有效的途徑,但很多青年志愿者活動只局限于三月份而不能長期堅持、是大規模的有組織的而不是小規模有針對性的,這樣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不僅不能樹立大學生為社會服務的理念,而是教會了大學生如何搞形式主義,如何從形式主義的活動中獲得相應的榮譽,這是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的初衷南轅北轍。再者,班集體、黨支部、社團組織以及寢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它們對學生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卻有著極大的影響。如一個寢室的文化面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個人,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寢室的學生學習蔚然成風,有的寢室的學生愛好體育運動,有的寢室的學生則上網成隱,有的寢室的學生比吃、比穿、比時尚。[2]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家長對自己要求就不嚴格,必然會給自己的子女造成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有的學生家長重視智力教育,忽視對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規范的培養;有的學生家長對自己的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當,以實用主義為導向,提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要求,或者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缺少感情交流,這些不僅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人格健全健康的成長,更影響了他們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從社會影響來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我國社會機體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的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引起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市場經濟既能增強大學生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激發他們拼搏向上、奮勇進取、不甘落后、開拓創新的精神,也容易導致部分學生淡化集體、強化自我;崇尚功利,注重物質利益;片面講求索取與回報,極易陷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誤區。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一些大眾傳媒為追求發行量和收視率而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和獵奇心理,宣揚一些落后、腐朽甚至反動的思想觀念,從而給大學生的人格形成、價值理念及思想觀念塑造等方面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此外,大眾傳媒對不健康的、消極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傳播,注重感官刺激的享樂主義的渲染,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削弱甚至抵消。
論文關鍵詞:高校 網絡思想 建設 對策
論文摘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在我國已初見成效,但在基礎理論和建設實踐上仍然存在某些問題。正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現狀.采取積極有效的改進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是促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健康持續發辰的必由之路。
在當今互聯網絡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基本表現,更是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必然要求。
網絡聯姻高校,催生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凸現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重要性。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方面已有較多探索和嘗試,如在黨委領導下,成立了黨委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及有關技術部門負責人參加的領導小組,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領導;配備了專職網絡工作人員,加大了經費和設備的投入;開設了網上黨校、網上團校,創設了理論學習、時事政治、“兩課”輔導與答疑、咨詢、學生生活服務、校務公開征詢網站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也必須承認,就總體上看,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在思想認識、條件保障、法規、隊伍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著某些問題。
(一)信心疲乏,心理受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整體認識水平不高
由于網絡發展速度迅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對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以及學生使用互聯網并由此帶來的諸多積極和消極的東西注意力較為分散,對為什么要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如何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認識還不夠到位。一是由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一些軟硬件設施設備不能及時到位,尤其是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極高,部分同志看不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前景,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信心明顯不足。二是受電腦網絡具有的表面性的影響,大學生在面向網絡世界時,體現為個體對社團及他人權威的信賴關系的興趣、愛好、需要等逐漸被弱化,大學生的主體性要求越來越強烈,長期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的部分教育者由此出現了心理失落。三是面對網絡鋪天蓋地的信息資源,部分同志良莠難分,處理更是力不從心。
(二)觀念滯后,適應性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人才素質層次偏低
信息網絡時代的來臨直接導致了全球化加速度發展,對價值沖突的整合是這場變革面臨的一項難題。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等先進溝通媒介的運用,出現了一個與現實相伴生、若即若離的虛擬社會空間,由此帶來的價值的虛擬化使信息網絡時代的價值沖突變得更為復雜,這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更應具備全方面的信息把握和處理方面的素質要求?,F在我們正缺少一批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網絡技術的人才。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深刻體會互聯網具有的交互性、超鏈性、平等性、多邊性、學習性和開放性等基本特征和功能,缺乏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觀念。二是部分高校的教育者作為一個個體還未在心理結構上建立一個開放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機制,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縱向與橫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正向與逆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還不能很好地接納和捕捉,不能從新的需要的角度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識進行迭加、重組和進一步系統化,缺乏一種保持活力的利用網絡手段處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譯和交流能力。三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足夠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識和主動參與實踐的態度,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信息素質培養的真正途徑。
(三)基礎落后,資源匱乏:高校網絡思想建設的軟硬件設施欠完善
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建設在硬件設施、軟件開發、陣地建設等方面才起步不久,加上投入不足,不具有規模效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如由于各種原因,特別是西部有些省市的某些高校連最基本的主干都還未建立,這樣,根本談不上自主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另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陣地建設,目前也缺乏統一的規劃、相應原則和系統的建設,還有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在短時間里很難形成特點鮮明、影響較大、能夠長期堅持的一些正面的思想教育活動陣地。少數有影響的高校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其提供給人們思想資源的內容深度也不夠。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站根本不能成為青年大學生尋找思想武器的源泉,還僅僅只是少數人躲在書齋里從概念到概念的討論園地。
(四)規章欠周,措施不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制度規范尚待健全
互聯網提供給了人們極大的自由,這迫切要求我們制定相應系統的網絡行為準則,積極推進網絡的宣傳教育工作。就目前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制度來看,首先是基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總體缺乏及時的研究,除少數高校出臺了一些教育管理制度約束大學生的上網行為以外(比如清華大學學生會網管會制定的行業規范),多數高校還沒有建設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比較完善的規范大學生上網行為的相關條例,更多的高校雖有校園網,即使連接了CERNET和INTERNET,但仍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來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管理制度建設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其次是有些高校雖然有了自己相應的網絡管理機構,也出臺了相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管理制度,但操作性不強,比如怎么控制各大網站主頁提供的虛假或黃色的信息 的傳播,在BBS公告欄上怎么對學生反饋意見進行及時處理等等都還缺少一個長期一貫制度化的規章制度和措施。同時,相當多的高校太過于重視網絡的技術管理層面,忽略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層面,這又不可避免地導致許多大學生在“虛擬世界”難以嚴格自律,終于無以應對網絡自由無序特征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
面對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狀況,我們決不能置之不理、置若罔聞。為能盡快凈化網絡信息獲取、選擇和傳播過程,用正確、豐富、生動的信息影響熏陶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精神狀態,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基礎建設
首先,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在學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是要認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是信息網絡時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需要,是校園建設實踐活動的需要。學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須將傳統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手段、方法等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突出教育管理研究、決策、實踐的科學性和科技含量,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當作一項重點工作來抓。二是要針對大學生正處在探索人生價值、如何實現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階段,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須真正重視大學生健康個性的塑造,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每個大學生在網絡面前不迷失,不會因沉迷網絡而形成利己自私的不良品性。
其次,改變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基本態度。一是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網絡這一個新生事物,既要看到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帶來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帶來的不利因素。二是要樹立信心,以積極的姿態主動迎接網絡,盡快適應網絡,充分認識到信息網絡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技術手段,它給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更多是機遇。三是要狠抓落實,以實際行動完成時代賦予的任務,深入學習領會同志“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實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的重要指示,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增強運用占領高校思想文化陣地的政治意識,對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和利用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盡快作出具體規劃和統一部署。
復次,轉變和創新高校網絡思想建設的教育理念。一是要把握信息網絡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發展走向。在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要做的首先不是去評價這個發展可能帶來的問題,而是力求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去解決問題。二是要把信息素質的培養作為信息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成才的主要途徑之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信息素質和學習互為條件,相互依存,信息素質既是生存的必備素質,又是學會如何學習、順應終身學習的綜合素質,只有那些掌握了豐富信息知識,可以在信息觀念的支配下,在網絡所允許的范圍內自由發揮信息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棟梁之才。
(二)多管齊下,優化隊伍: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素質建設
首先,營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健康成長的良好。高校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培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網絡的條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所需要的人員編制和必要經費、設備,認真論證技術方案,抓好落實和檢查。學生工作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應及時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強化其思想理論素養的培養,加強其網絡知識的培訓,使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成為信息收集、和傳播的網絡者。
其次,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網絡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訓。一是要主動學習網絡知識,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體系的管理和維護技巧,學會運用網絡這一先進的教育工具,利用網上、科技館開發思想政治工作場所,介紹健康的書刊、軟件、光盤,豐富其內容。二是要在網上開辟“網絡論壇”,做網絡輔導員,緊跟時代步伐,努力適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需要。
復次,建立和完善與培訓學習相適應的選拔、考評和獎懲制度。信息網絡時代,一方面必須注意繼承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傳統,選拔部分優秀的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從事信息網絡技能及素質培訓,實現量與質的統一,精干與高效的統一。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制定相應的考評獎懲制度,對在培訓及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成績優異的人員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對經過培訓仍舊不能勝任工作的人予以相應懲罰或批評教育,或限其整改或調離工作崗位。
(三)統籌規劃,夯實內容: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陣地建設
首先,因地制宜,搭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平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基礎。建設各高校及高校間的“校園網絡”,真正做到資源共享,互通有無,這是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也是改變網上“西強我弱”狀況的根本出路。由此,各地高校必須根據自身情況,通過建立高校網絡體系,積極構建信息技術教育平臺,充分發揮校園自身信息網絡的優勢,化被動為主動,大力宣傳各種科學思想,促成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其次,順應發展,建設具有高校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各地高??梢钥紤]嚴格按照“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方針,依托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德育網”為,分階段逐步建立健全一大批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形成以建設中央網站為樞紐,以各地學校網絡為支撐的網絡群,使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可以隨時在網上獲取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接受生動形象的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復次,開拓創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資源建設。一是要針對經濟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著力開發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軟件,吸引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注意力,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二是要借鑒網絡新技術,開發文本結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利用現代電子技術,融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使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視角、聽覺均能產生立體感覺,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利用校園網絡優勢,整合所有大眾宣傳教育媒體,將目前相對獨立的廣播、閉路、校報、戶外宣傳等傳媒通過數字化處理后移置到網絡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大眾傳媒的有機結合與互補,拓寬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信息來源,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翻新形式,豐富高校網絡思想的建設 途徑。一是面對西方國家憑借信息傳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在互聯網上大肆向世界特別是堅持走主義道路的中國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思想,企圖以他們的價值觀念支配世界,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共同準則”的現實,在網絡傳播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大張旗鼓地宣傳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針對大學生迫切希望了解新信息的特點,結合其關注的政治形勢的發展、國際風云變幻、畢業生就業政策等內容,在校園網上開辟專門的宣傳教育網址,利用從信息網、國際互聯網上下載的資料,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宣傳文本,隨時接受學生的訪問和瀏覽,或以郵件形式寄發給學生,及時宣講當前國際國內時事、中央政策和外交事務等問題的原則和立場,積極宣揚先進典型、國法校紀、開展愛國主義影片欣賞活動,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輿論導向。三是針對網絡的“文化侵略”,加大優秀文化的網絡宣傳力度,通過制作、傳播集思想性、知識性、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文藝作品軟件,讓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網絡中發揚光大四是針對部分學生科學意識不強的狀況,在網絡中廣泛而深入地宣傳唯物論、無神論,開展科學知識的普及,堅決抵制偽科學。五是針對大學生障礙,在校園網上開設心理網站,開展網上心理服務。
(四)完善法規,建立“防火墻”: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防范措施建設
首先,加大網絡立法和執法力度,增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安全性。和法規具有規范性作用,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如新加坡政府采用的懲罰利用因特網從事傳播色情信息、誹謗他人的活動和反社會行為等法律手段,出臺相應的網絡紀律、規章,使網絡管理做到依法辦事有章可循。
其次,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技術防范措施,阻止網絡中各種“有害數據”的非法侵入。一是要把系統安全作為系統設備的必備要素,建立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確立系統的備份級別,提高系統的健壯性。二是要采用最新的網絡安全技術,如防火墻(FIRE—WALL)技術等,阻止外界對網絡系統的非法訪問。三是要采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對信息源和信息束及時跟蹤監視和破譯。如借用存儲實名制度,校園網絡身份也可實行實名制,象北大對校園網進行技術改造,所有上網者必須使用學校登記ID和自己的密碼才能登陸校園網一樣,利用監視器、全文掃描及密碼破譯等手段將各種信息流置于控制之中。
(五)循次而進,因勢利導:強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素質建設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大學生自身素質狀況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效果。由此,必須結合青年大學生的實際,強化他們的素質建設。一是要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會他們自主學習,培養起各種網絡技能,在網絡網站的創建、維護和改版的實踐中能得到實際鍛煉,在技術上有所收獲。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教會他們辨析網絡信息,認清西方國家文化擴張的本質,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政治敏銳和鑒別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三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教會其如何克制和抵制各種網絡誘惑,把網絡作為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手段,而不是作為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提高其素質,培養起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四是要強化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培育,教會其以自覺的態度進行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真正做到在網絡面前的“慎獨”,提高其對網絡“游戲規則”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做遵紀守法和不違反道德的優良網民。
總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牽動著全局工作,可以說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艱巨任務,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實踐過程。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必須站在信息網絡時代的高度,在新的坐標系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迎接挑戰,決勝網絡.
摘要:構建和諧高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高校中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認真分析研究這些“不和諧”現象,并按照和諧高校的要求做好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構建 和諧高校 教職工 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和諧高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高校政工干部在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時,要仔細找準并認真分析目前存在的與構建和諧高校“不和諧”的現象,同時按照和諧高校的標準,以人為本、開拓創新、大力倡導公平、正義的社會理念,妥善協調其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健全機制,密貼實際,努力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一、 和諧高校的內涵與特征
和諧高校指具有和諧的辦學理念、和諧的育人環境、教學相長與和諧互進、同周邊和諧相處的高校。具體的說:校園的構成要素及其構成方式和諧(即構成和諧);校園的組織管理和諧(即組織和諧);學校內部政策、師生員工思想態度及生活、工作環境和諧(即內部環境和諧);外部環境本身和學校與外部環境關系的和諧(即外部環境和諧);學校各構成要素及其組成和功能,物流和信息流、管理和控制、學校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綜合和諧(即綜合和諧)。和諧高校具有以下特征:科學發展、民主法制、關系融洽、穩定有序、環境和諧、充滿活力。
構建和諧高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和諧社會提供理論陣地和文化支撐,是保持高??焖賲f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 構建和諧高校中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和諧”表現分析
(一)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的“不和諧”
1、對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認識與高校發展的要求不和諧
有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忽視了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時,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不像物質文明建設易見成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一些高校對做好構建和諧社會形勢下的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不夠,把握不準,落實不到位,造成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被冷落,甚至被削弱,制約了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
2、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進程與高校改革發展不和諧
學校在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過程中,必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引起人們的思想波動。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跟上高校改革步伐,融入到高校改革發展進程中,及時做好解疑釋惑、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支持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但部分同志在做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中脫離學校改革發展的實際,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泛泛地講大道理,教職工不易接受,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3、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教職工的多元化要求不和諧
高校教職工知識水平和理論素養較高、思想敏銳、自主性強,這使得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任務更加艱巨。學校要求全體教職工支持關心學校改革,在各自崗位上發揮好作用,客觀上需要區分對象,按照層次選擇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還比較單一,層次性和針對性不強、設施陳舊、手段落后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明顯不符合新形勢下教職工多層次的要求。
4、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與教職工的思想變化不和諧
有些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仍囿于傳統的做法,如傳達文件、念報紙等,沒有結合高校新情況及教職工思想的變化進行方法上的創新,尤其不能運用現代化的宣傳工具搞好宣傳教育,致使教職工感到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呆板、枯燥、無活力。
5、思想政治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承擔的艱巨任務不和諧
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構建和諧高校這個中心,切實為學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這無疑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素質不高、作風不實,有的習慣于當傳聲筒,照本宣科,重學習輕效果;有的形式主義嚴重,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有的對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分析,不研究,最終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教職工自身思想政治意識中存在的“不和諧”
1、教職工個人價值的凸現與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不和諧
當前,部分教職工受各方面的影響,過多地強調個人價值的體現,不安心教育教學工作,頻繁“跳槽”。特別是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校際之間搶奪人才,部分高校重金挖人也人為地造成了人才浮躁,見利思遷的現象。有的名師,放棄研究多年的專業,向著經濟效益好的高校邁進;一些教職工甚至淡漠政治,忘掉了“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不能很好地擺正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的關系。個別教職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膨脹,對大學生采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在學生中和社會上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這無疑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帶來不良后果。
2、教職工當家作主的意識不強與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不和諧
從高?,F狀看,有相當部分的教職工主人翁意識不強,他們不太關心學校的發展,不關注民主政治的建設,對學校的各種政策、制度留意不夠、知
道不多。一些涉及教職工合法權益的事,不敢做到事前監督和參政議政等等,這些對大學生將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民主意識。3、教職工工作和精神的負面壓力與育人環境不和諧
首先,為了適應近年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提升的形勢需要,教職工必須改變原有學歷結構并向更高職稱沖刺,他們承擔著跨躍式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壓力。其次,學校按社會需要培養人才,不斷增設新的專業和學科,教職工承擔著快節奏的開新課、上新課的任務。由于教職工身心負擔過重,加之知識分子的清高、愛面子、比較內向等弱點,人際關系不融洽,易造成心理障礙,有的問題長年得不到解決,從而難以和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嚴重影響了高校的育人環境。
4、教職工的消極心態與高校的長遠發展不和諧
目前國內高校教職工的收入情況千差萬別,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校內分配方案??吹絼e的高校同層次人員收入比自己高出很多,同時一些高校內部分配懸殊太大,引起員工牢騷滿腹,給教職工帶來了不利于凝聚人心的失衡心態。同時,受社會的負面影響,部分高校的領導們脫離群眾,與教職工一年內沒什么聯系,有的中層干部在工作時間里也很難找到,教職工如要向學校反映問題,提建議和意見很難,期望領導們解決具體困難更難。這種溝通不夠、渠道不暢、聯系不多的現象的出現,造成教職工對領導們一種逆反心態。另外,高校應該靠制度來管理,做到職責分明,獎罰分明。然而,一些高校獎罰無規范、無制度。造成高校教職工思想上消極,工作上怠工,不求奮發進取,但求得過且過,不求你追我趕,但求安于現狀。形成一種平庸心態。這些消極心態,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5、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和諧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其工作獨立性強、自主意識比較濃,平時不坐班,有課來無課走。由于有的高校教師應備的休息、備課、開展教研活動等工作條件不具備,造成教師在學校呆的時間很短,學生很難與教師探討學習問題,往往給人以“過路人”的感覺;同時上課方式單一,師生互動的時間少,嚴重影響了教師對學生的“主導”作用的發揮。
三、 構建和諧高校,做好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公平和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共同理性基礎,只有堅持公平與正義,才能確立社會生活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諧、規范的人際關系,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法制、講秩序的行為規范。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應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公平、正義的社會理念,千方百計地鼓勵教職工在堅持公平原則下的目標激勵,從而調動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1、提高在構建和諧高校中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實現黨的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其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職工解放思想和樹立科技、人才和競爭意識的重要途徑。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帶來人才競爭的激烈,這是時展的必然,部分教職工對此不適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針對這一現實,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與時代和諧。其二、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和密切黨群關系的根本環節。高校教職工有著較強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他們是青年學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傳播者。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成廣大教職工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使他們與黨的意識形態和諧統一。 其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幫助教職工樹立“三育人”思想的關鍵。“ 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構建和諧高校對教職工的全面要求,要使這三個要求與和諧社會的思想意識相適應,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從中引導協調,解決他們的迷惘與困惑,端正思想認識,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2、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首先要以人為本、構建高校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學校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決定了學校的行為方向和人的做事方式,也影響教職工的思想意識。高校體制、機制以及機構制度的設計,應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富于人性化,不能簡單地把師生員工看作制度的對象,有規訓而無體諒。要便于信息流通、意圖傳達,便于廣大師生員工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個師生員工尤其是基層管理者相信,他們是學校的主人,他們參政議政、共商校是是學校和諧發展的需要。其次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和人際關系。高校文化是左右師生員工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它潛在地并時時刻刻地指揮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個文化和諧的高校,必然體現以人為中心,從人的價值追求上引導,用一種強大的文化,造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把人們團結起來,動員起來,激發起來。高校還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應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再次要突出教師、學生和教學中心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突出教師、學生、教學的中心地位,使教師有一種主人翁的感覺,關心學校的發展。以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教師和學生的成功為學校的成功,實施“促進教師教育成功”為目標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及評價體系。最后要以人為本,建造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對教職工具有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建筑裝飾、綠化美化應體現中華文化特點,突出校園文化氛圍,以樸素大方、莊重明快、自然流暢、簡潔實用為要,形成集綠化、美化、凈化、園林化為一體,融校園、花園、樂園、家園于一身的育人環境。
3、注重教職工思想素質的提高
教職工是校園諸要素中最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們的思想素質直接影響著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校園系統的運轉水平甚至是彼此間的寬容與妥協。因而,提高教職工的思想素質是構建和諧高校的基礎。
從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來分析,其一,高校教職工有著比一般人更為突出的自強意識和發展愿望,他們在追求學術水平提高的同時,不會簡單地排拒思想素質的提高與完善;其二,個體學術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地帶來思想素質的同步提高,相反對專業領域知識的過分關注有可能影響他們對其他問題關心;其三,他們實現自我的人生目標,更多的是通過自律與內省,而不是主要依賴外在的教育。所以,在實施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排除存在于自身的“難為”、“無為”的思想觀念,同時又要摒棄以“人師之師”的身份進行強行“灌輸”、依仗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己之力硬撐“思政大廈”等慣常做法,而是通過與教職工相關的各種信息的傳遞,強化他們提高與奮進的意識;通過他們在教代會、校(院)務公開中主人翁權利的行使,增進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通過以教授的符號意義為特質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他們的思想品行進行導正。
大量的工作實踐活動告訴我們,面對自尊心強、專業知識背景各異、思維方式相差甚遠、表達形式不同的眾多對象,“一對一”的教育活動,每每會使“以一對眾”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聽聽這個說法“有理”,看看那個表現“不錯”,而所有“有理”、“不錯”的聚合,卻是整體的“無理”與“有錯”。因此,我們認為,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對象思想素質這一層面,應著重構建“文化促進力場”,而不主要是“一對一”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依托“力場效應”對對象進行促進與提升的同時,也讓對象將個體的“有理”、“不錯”與整體的要求進行反復的比較,進而讓他們自覺地校正自己的觀念與行動,實現思想素質提高之目的。
4、開拓創新是構建和諧高校下做好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為適應
和諧高校的發展,首先,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情、趣、理上下功夫。即寓教于情、寓教于趣、寓教于理。高校教職工思想比較細膩,思維比較復雜,個性比較突出,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做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同時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貼近實際,又要靈活多樣,富于情趣,可以采取諸如專題討論、講座、演講、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勞動實踐、觀看展覽等多種比較生動直觀靈活有效的形式,寓教育于各項娛樂和工作活動中。當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職工思想認識上有差距時,不能惟我是從,要采用多種形式,寓事于理,寓理于情,開創寬松、融洽、健康的交往環境。其次,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層次性、滲透性。做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準確地把握時代特征,摸準教職工的思想脈搏,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有的放矢;注意研究人的需要,分析人的思想,結合單位實際;要根據不同對象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實行不同的標準。比如對教師可要求并培養其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的師德;對干部要求勤政、廉政、務實創新、當好公仆等。針對不同的對象,利用不同的環境,選擇不同的方法,賦予不同內容,有層次地開展工作。
5、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提高教職工參政議政的能力
和諧高校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把科學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落到實處;要尊重教職工在高校的主人翁地位,拓寬教職工的參政議政渠道,經常保持同教職工的溝通與聯系,認真傾聽廣大教職工的呼聲。為此,高校要從制度上規范各級領導決策行為,凡涉及學校、系(院)的重大問題,必須廣泛征求教職工意見,充分體現大多數教職工的意愿,做到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校的進程,真正實現教職工當家作主的地位。同時,要注意公開辦事程序,加強校務公開的標準、過程、結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接受教職工監督;要加強教職工的法律、法規等法制知識教育,提高參政議政能力。
摘要網絡虛擬實在的出現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大學生的興奮點從現實世界轉移到了網絡虛擬世界,并通過網絡表現自我、交流思想、表達訴求,是不折不扣的“網絡一代”。因此,利用好網絡虛擬實在技術是高校在虛擬環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 虛擬實在
我國歷來重視網絡技術的研發與網絡文化的發展,中央對此明確提出了“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黨的十七大也強調:“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苯刂?010年底,我國高校在校生總人數超過了2300萬,其中95%大學生都是網民,“每日必網”、“無網不在”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營造一個綠色、和諧的虛擬空間已成為高校德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網絡虛擬實在技術的本質和特征
虛擬實在是指由高速計算機系統創建的一種可以讓使用者人獲得環境交互體驗的,與現實社會類似的虛擬世界。虛擬實在使數字化信息變為人們所能感受的多維信息,并對使用者的控制行為做出動態的交互反應,從而使其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會。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虛擬實在環境是指在網絡虛擬實在空間中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發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在思政教育活動中,虛擬環境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剝離的生活環境和教育實踐背景,并在與現實環境的互動作用過程中重新建構和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這個角度看,虛擬技術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具體說來,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虛擬實在環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構想性等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羅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認為交互性是指“在傳播進程中參與者能交換角色、并對他們的雙邊話語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網絡虛擬實在的交互是一種人機交互,使用者利用計算機與網絡進行互動,計算機根據使用者的操作來調整系統呈現的圖像、聲音、影像等。使用者通過操作計算機就能對虛擬環境中的對象進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學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論,他指出所謂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為虛擬環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虛擬環境之中,對虛擬環境有“真實”的體驗。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隨著使用者操作計算機對網絡做出的反應,虛擬環境中的物體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樣,一切感覺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臨其境。
(三)構想性
網絡虛擬實在技術給使用者帶來廣闊的可想像空間,可大大拓寬使用者的認知范圍,不僅可再現真實存在的環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構想客觀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發生的環境。網絡虛擬實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構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興趣,并進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對網絡虛擬實在的沉浸性,可見構想性是網絡虛擬實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礎。
二、網絡虛擬實在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形式
網絡時代,誰把握網上主動權,誰就能搶占現實制高點。高校如何適應網絡發展趨勢,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重大而緊迫的研究課題。虛擬技術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加以展開。
(一)虛擬社區
以電子公告欄(BBS)、網絡聊天室、虛擬論壇、虛擬討論組、郵件列表、網絡游戲及其結合體為表現形式的虛擬社區已成為廣大大學生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平臺,大學生通過虛擬社區進行學習、求職、戀愛、交友等各項活動,大大拓展了大學生的活動半徑。目前,國內各大高校中開始的較為典型的學生虛擬社區有清華的“水木清華”社區、交大的“兵馬俑”社區以及上海大學的“樂乎論壇”社區等。虛擬社區可以讓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有機融入網絡生活,在看似漫不經心的網絡聊天中,在看似日記隨想的博客中,在看似無關痛癢的言談和生活碎片中,開展思想教育。
(二)虛擬班級
目前,全國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紛紛實行了選課制。選課制的實施雖然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了有益嘗試,但也應該看到這對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戰。“同班不同學”、“同學不同課”以及高年級學生分散實習就業等現象,大大降低了學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虛擬班級的建立,給輔導員和學生搭建了一個網絡對話的平臺,順應了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特性,將教育服務功能與學生的現實需求在網上 進行有效融合。虛擬班級能將各類班級事務網絡化、便捷化,比如網上公示、班級事務決策等,使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的模式發生轉變,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虛擬教學
網絡虛擬教學平臺可以讓專業教師走進了一個個“網上班級”、通過將課件上傳到班級空間、為學生在線答疑等,將育人體現在教學服務中。此外,在虛擬教學平臺上,各類海量資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在網絡虛擬教學平臺上,大學生不僅能夠在自己的空間里充分表現自我,還可以在“網上班級”討論問題,更可以進入覆蓋全校的公共網絡社區跨班級學習討論。網絡虛擬實在教學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形式將會被改變,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和環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實現,從而真正實現全面育人、全員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三、網絡虛擬實在技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的現實困境
網絡虛擬實在技術的運用使高校學生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更培養了其獨立、平等、自主的意識和開放、創新的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然而,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網絡虛擬環境下的無政府主義沖擊著主流的道德觀、價值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師權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學生的虛心學習,即學生存在對教師的敬畏、教師在學生心理具有權威性。然而,在虛擬環境下信息總量劇增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驗著師生關系,即使是老師也不敢說自己擁有的知識量一定多于學生。教師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問題解決的指導者”,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信息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成為其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同時,維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性的傳統師生關系在網絡虛擬實在中也受到了沖擊,在網絡虛擬實在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師和學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個個平等的網絡代碼,學生自然少了些許對老師的那種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約束機制缺失
所謂網絡匿名性,實際上是網絡行為主體身份的不可識別性,也就是說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網絡行為主體社會屬性的不完備,造成主體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國還未實行網絡實名制,大部分的網絡行為主體都是匿名實施網絡虛擬行為。近年來,網絡中出現的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現實個體在參與網絡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其社會身份的不完備或者缺失所促成。網絡虛擬實在的這種匿名性使得網絡成員間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識,道德教育賴以實現的社會道德外在約束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同時,在虛擬實在世界里,網絡成員都存在主體身份不明、懲罰對象不清的心態,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實現的社會道德內在約束機制作用的發揮。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實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遵紀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網絡虛擬實在中的自由性即無政府主義,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帶來了嚴重挑戰。大學生思想和心智還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在網絡虛擬實在中很容易表現出自我約束力不強、道德自律意識淺薄的弱點。同時,由于學業、家庭和現實等方面的多重考驗,大學生在現實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壓力,現實又往往缺乏壓力緩解渠道。因此,網絡虛擬實在中的無政府主義傾向會誘使大學生在網上充分暴露壓抑在心靈深處的欲望,,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進而無視規則,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網絡虛擬實在技術應用的改進措施
網絡虛擬實在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網絡虛擬帶來的問題也不斷沖擊著高校的各項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更好的應用網絡虛擬實在技術對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
(一)提高認識,重視虛擬實在技術應用
網絡已經滲透到高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并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不要把網絡當成猛虎,而應科學合理利用網絡虛擬技術并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各大高校也應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適應,給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足夠的重視,并制定統一的長遠規劃,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打下基礎。同時,還應從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網絡行為規范準則和監督體制,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幫助大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進社會主義網絡道德規范的構建。
(二)重在實踐,完善校園網絡虛擬系統
近十年,博客、SNS社區、微博等社會網絡文化產品層出不窮,而校園網絡文化產品開發單一。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園BBS,但在還沒有形成全國或地區性的大規模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因此,各大高校應緊緊圍繞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成長需求,在不改變虛擬社區賴以存在的、能夠吸引青年大學生的注意力的優勢特色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的時代特點進一步改善校園網絡虛擬系統。如,目前上海市在大力推廣的“易班”,就是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機應用等多種新型互聯網應用。此外,還能通過共享各所大學教師的課件資源,讓學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學校的教學內容,更能了解到其他優秀大學教師的課件教案。并能幫助輔導員有效管理班級,并能正確的引導教育學生有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
(三)科學引導,促進虛實世界良性互動
由于網絡虛擬環境中無政府主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高校應該從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培養入手,使大學生不僅僅是現實世界中綜合素質較高的社會接班人,同時更是網絡世界中先進道德的引領者。我們也不應人為割裂網絡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紐帶,人是實在人,無論一個人在網絡虛擬實在中表現如何最終都要回到現實。因此,應科學合理的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虛擬實在世界觀,合理區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倡導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弘揚社會道德主旋律。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有意識地延伸現實生活,并合理的將其拓展到網絡虛擬世界,使虛擬世界更多的蘊含現實意義,增強學生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與思考
摘要:讓每一位大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和一個良好的處事心態去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培養適應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所具備的重要方法和渠道。特別是近兩年國內形勢的巨大變化,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等重大問題層出不窮,每多一個失業者就給社會多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同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挑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途徑、新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新成效。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現狀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賴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但是,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層轉型,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使大學生在思想觀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價值趨向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部分大學生面對新的社會現實壓力產生情緒浮躁、心情低落、前途渺茫等消極的心態。
1.個人主義思想觀念的傾向
大多數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路線充滿信心,但是青年學生思想活躍,求新意識較強,他們普遍反映存在學習緊張、就業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等不良的浮躁情緒。在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學生認同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認同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認為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但在具體價值選擇上,一部分學生更注重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更多地考慮個人利益和物質追求,呈現出功利化的趨勢。
2.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文化教育的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已成為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娛樂方式甚至語言習慣,對其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重要而深刻的影響。
3.價值趨向多元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承認個人利益并維護民主、自由、競爭等基本思想觀念的前提下,單一的社會價值取向是不可能的。當今,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多元價值觀并存現象在當代大學生身上也表現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錢”,也有信奉“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傊?在當代大學生中,絕對權威崇拜和絕對一元的價值信仰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多元的價值世界圖像。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學方面的困境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封閉的模式來操作,“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養成”“重教化,輕內化”,停留在過去的“填鴨式”純理論灌輸,將學生置于理想的環境之中,脫離現實世界,使學生產生了“信仰危機”。一些學者指出,在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認為思想政治工作“過時、無用、失信”,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論不屑一顧,對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的報告無動于衷,甚至懷疑,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書籍、報紙更是極少關注。那么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就會顯得軟弱無力。但是這種做法在實踐過程中往往演變成企圖把受教育者按照統一的模式進行培養,使其成為一種被規訓的人。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為了規訓人,把個體塑造成預先設計的樣式,它更重要的在于啟迪人,使個體的心智得到開啟,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從一種自發狀態轉向自覺狀態,再從自覺轉向自由,從而不斷地實現對自身的超越,只有這時,才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不如專業教學及科研隊伍,如相當多的高校存在這樣的現象:在招聘新教師時,對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輔導員僅要求本科學歷,而對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則要求研究生學歷。不少 學校沒有按照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去建設政工干部隊伍,甚至有部分的政工干部根本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培訓,因而在工作中就很難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加上某些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手段落后,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更加重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另外,不少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是兼職人員,他們很難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敬業奉獻精神
學生在接受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因此不斷地加強教師自身的理論素質修養,使教師善于掌握和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在人格上影響學生,在道德上引導學生,在知識上豐富學生,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使得學生自覺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改革精神與創新能力,從而把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2.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分析方法,并對現實狀況和思想問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進行辯證分析,在信息處理過程中辨明是非,實現由灌輸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轉變。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水平,提高自己的自主決定能力,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而努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校園,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精神,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3.運用網絡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信息流通的便利條件
網絡育人法即通過網絡這一科技載體,對學生進行影響和教育。適應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運用網絡技術,讓校園教育同世界接軌,大力加強校園網建設,創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站,開辟熱點追蹤、精神家園、民族文化、心理熱線、就業指導等各具特色的欄目,努力把網站建設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和交流思想、學習知識的好園地。高新傳媒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和新的渠道,擴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總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將不同流派的、主流非主流的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新成果引入教育視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選擇與吸取,實現由封閉型教育向開放型教育的轉變。
4.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根據大學生的年齡、性別、心理、生理、情緒以及客觀外界因素,超前地預測和分析大學生思想動態和某種狀態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同時,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獨立人格,把教育對象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平等的態度進行雙向交流。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去說理,深入淺出,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增加感染力和說服力,來提高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并讓大家接受教育,熱愛學習,并使社會更加穩定,民族更加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