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3 09:56:16
序論:在您撰寫淺談心理咨詢與治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針對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需求,修正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發現了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心理咨詢與治療;教學改革;案例教學法
“心理咨詢與治療”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為學生掌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而設置,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畢業后從事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團體心理咨詢、健康心理學、特殊兒童矯正等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畢業實習也非常重要。
一、傳統教學中的問題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的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比較突出,學生反映雖然在學習時都掌握了相關理論,考試時分數也很高,但是在實際生活或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需要用到相關知識的時候卻顯得力不從心,實踐操作能力欠缺。為了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二、系統的教學改革思路
基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欠缺,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加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實踐指導。嘗試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結合實際需要,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
在廣泛學習國內外心理咨詢方面權威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前幾年教學的探索,傾聽學生的反饋意見,并結合近年來國家心理咨詢師考試要求的相關內容,自編教學講義,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目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所占的比例分別是70%和30%,以后還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調高實踐課時的比例[1]。
2.隨時補充最新研究成果
關注心理咨詢領域的發展動態,教學中隨時補充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使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保證教學內容全面而有重點,并聯系前沿、聯系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際。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1.課堂教學改革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實踐,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領悟和技能的掌握。諸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課堂討論、模擬訓練、角色扮演、實戰練習等等。
2.實踐教學改革
尋求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來實施。第一,依托本系心理學實驗室,利用現有的設備進行實踐,形成相應的基本實踐能力。第二,依靠本系的大學生互助之家和與中小學、社區、企業、醫院、監獄等實習單位建立的良好關系,向學生提供進行心理咨詢工作的可能性,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相應的心理咨詢技能。第三,帶領學生參加本課程教師主持的科研課題,并積極鼓勵學生自己申報相關的大學生科研課題,培養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本課程的考核采用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增加了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目前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分別是60%和40%。理論考核強調基礎知識和理論,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基本分析判斷能力;根據需要,在考核的形式上采取閉卷或開卷,也可以是閉卷與開卷相結合。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實踐操作性能力,讓學生扮演咨詢師,自行尋找合適的來訪者,在專用的咨詢室進行一段正規的心理咨詢,對咨詢過程進行錄像,隨后教師對錄像進行分析、判定,根據咨詢師表現的技能進行評分。
三、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呈現典型案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研究,從而準確理解課程基本內容和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案例,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判斷力、創造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縮短教學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的差距,同時也為學生以后實際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打下了基礎。案例教學法不是簡單地呈現案例,其操作過程一般包括收集與精選案例、分析討論案例、對案例總結和反思三個過程[2]。
1.收集與精選案例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收集整理資料,選擇和撰寫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在準備案例時,關鍵是要思考案例中蘊涵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案例內容提出將要討論的基本問題。對于案例中蘊涵的問題,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案例中應該盡量多地涉及心理咨詢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來理解和領悟相關知識。二是案例中應該包含模糊的、復雜的、存在爭議或有待發展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最終達到重新建構知識的目的。
2.組織案例討論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時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只是啟發者,起帶領、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參與討論的主體,學生的討論狀況決定了他們對問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二是要多肯定和鼓勵學生的表現。學生的討論往往會有很多不同的視角和答案,教師要表示尊重和肯定,及時給予鼓勵,特別是對于一些個別的、奇異的見解,切忌忽視、不回應甚至嘲笑。
3.對案例的總結和反思
教師要指出學生討論分析中的優點和不足,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概括總結,澄清一些問題的結論,必要時進行知識點的補充與拓展。
(二)模擬練習法
模擬練習法來源于體驗式教學法的理念。體驗式教學法是創設、創造或引入與教學內容一致的某種氛圍或具體場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并獲得一些情感體驗,進而幫助學生正確并快速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的一種方法。體驗式教學法是心理咨詢課程教學的有效方法,如日本學校咨詢人員進行在職培訓時,就是集講義、演習研究為一體,特別將體驗學習作為掌握心理咨詢的重點[3]。在教學改革中,進行模擬練習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討論法
根據班級人數的多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比如五到八人一個小組,教師對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個案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分析與討論,通過討論,小組成員集體對個案進行心理診斷,商討出解決問題的咨詢方案。隨后每個小組派代表展示出本小組的觀點,老師進行點評。全部小組匯報完后,教師進行系統總結。
2.教師示范與學生觀摩
基于學生自愿與共同保密的原則,教師征求學生做來訪者,教師做為咨詢師,進行個案的咨詢示范,其余學生進行觀摩并做必要的記錄。咨詢結束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咨詢的思路、過程、方法與技術及咨詢效果,再讓作為來訪者的學生談談自己在整個咨詢過程中的心理感受,特別是一些體驗深刻的細節。通過討論,讓大家掌握一些心理咨詢的技巧[4]。
3.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分別扮演來訪者和咨詢師,其他學生充當觀察者,進行一次真實的咨詢過程,從而讓學生親自體驗咨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咨詢結束后,咨訪雙方可以互相進行反饋,觀察者與他們共同討論咨詢師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教師最后做出必要的總結和指導。每次演練時間限定在50分鐘左右,力求做到與真實場景一致。
(三)實戰練習
這是基于服務學習的理念而進行的一項教學改革。服務學習是“將社會服務和知識學習相結合,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社會服務行動中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狈諏W習強調在實踐服務中進行學習、體驗,學生不僅直接從課堂中學習,而且更重要的是從所參與的服務活動中學習[5]。本著服務學習的原則,教師在課下為學生創造進行心理咨詢活動的各種機會。如聯系中小學、心理咨詢機構等實習單位,讓學生進行實地學習與觀摩;聯系本系的大學生心靈互助之家,讓學生擔任兼職心理輔導員,為本校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聯系社區、企業、監獄、養老院等實習單位,讓學生為有需要的人員做心理輔導,進行實戰練習。在進行實戰練習時,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提供合適的平臺
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各方面資源,爭取外界的大力支持,充分擴展實踐實習基地,為專業教學搭建充足良好的實踐平臺。同時要考慮學生實際能力的局限性,及時與學生溝通,提供相應的輔導,保證學生通過努力和學習,能夠完成相應的實踐工作。
2.促進發揮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要想辦法促進學生主動投入,比如使用一些獎勵、競爭策略,使學生對實戰練習感興趣,從而在學習活動中高度自主、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積極地全身心投入。
3.促進反思
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充裕時間,引導他們進行高質量地、深刻地反思,聯系課堂上所學習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地去運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作者:孫遠 單位:江漢大學教育學院
[摘要]雙重關系是心理咨詢和治療中面臨的倫理困境之一。當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和來訪者超越專業關系,而產生了朋友、師生、商業伙伴甚至性伙伴關系時,就陷入了雙重關系。雙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給來訪者帶來益處,但也有諸多弊端,心理咨詢師/治療師應盡可能避免雙重關系的消極影響,應對措施有:加強行業規范,強化危險防范意識;全過程避免雙重關系的發生;堅持原則。
[關鍵詞]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雙重關系;咨詢師/治療師;來訪者
一、雙重關系的含義
雙重關系是指心理師與尋求專業服務者之間除治療關系之外,還存在或發展出其他具有利益和親密情感等特點的人際關系的狀況[1]。如果除專業關系以外,還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社會關系,就稱為多重關系。
目前,在研究與臨床應用中影響比較廣泛的雙重關系分類方法是將其區分為性的雙重關系和非性的雙重關系,前者涉及性及親密或浪漫關系,后者是指不涉及性的其他關系[2]。從咨詢的歷史過程角度來進行劃分,有的關系是在治療或咨詢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比如朋友、同事或者親人關系;有的是在咨詢過程中或咨詢結束發生的雙重關系,比如咨詢師在咨詢結束之后和曾經的來訪者成為朋友、戀人或是商業伙伴。
二、雙重關系研究現狀
在雙重關系的發生率上,趙靜波等人(2009,2010)的調查發現[3-4],目前國內心理咨詢和治療從業者與來訪者建立性的以及非性的雙重關系現象并不少見,其中,在臨床實踐中存在心理咨詢或治療師主動構建雙重關系的情況,有一些行為明顯具有剝削性質。
研究指出雙重關系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效果的影響。研究者一致認為性的雙重關系對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效果具有破壞作用,但對非性的雙重關系的影響則存在爭議。沈黎、劉斌志(2006)的文章指出,雙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給來訪者帶來益處,但也有諸多弊端,如使專業關系異化、產生利益沖突等[5]。趙靜波、季建林(2003)的研究指出非性的雙重關系的危害[6]:(1)腐蝕、歪曲醫患的治療關系,進而影響治療的進程;(2)產生利益沖突,影響準確的職業判斷;(3)影響認知過程,使治療的作用及其維持受到損害;(4)由于治療關系的存在,病人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治療師進行商業或其他領域的競爭;(5)改變心理治療的本質,從而影響治療效果;(6)在為法庭命令要求提供病人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的證明時,雙重關系使得證明的客觀性、可靠性、公正性及完整性變得可疑;(7)可能會引起一個正式的訴訟和控告。
關于雙重關系產生的原因,殷霞(2011)的調查研究指出[7],部分咨詢師接受來訪者的一般性答謝可能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東西更多代表的是謝意,而并不具有剝削性質;但有些行為則是由于部分從業者倫理意識不強的結果。另外,一些持雙重關系有益或不可避免論者更可能在實踐中允許存在雙重關系。性的雙重關系產生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移情和反移情的作用。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移情即來訪者被心理咨詢師的性魅力吸引的情況,可能出現反移情即咨詢師被來訪者性吸引的情況,兩者契合可能最終導致發生性關系。(2)咨詢師利用來訪者的信賴滿足自己的性欲。
關于雙重關系的應對,有研究者指出,在咨詢師能夠將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進行分離,有著清晰的角色認知下,我們可以對親戚、同事等進行心理治療。龍迪(2002)反對與求助者建立“親人般”的關系[8],指出治療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要清楚自己的職業界限。作為治療師其任務就是幫助求助者成長,為此,治療師不能將助人的專業關系變成“親人般”的關系。(2)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在想要進入求助者生活太多時,可能不是在幫助對方,而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3)避免在做治療師的同時擔當不同的角色,即在必要條件下應對可能產生雙重關系的求助者將其轉介給其他治療師。(4)在接受專業訓練和開展助人實踐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自我成長,防止治療師過去的心理創傷妨礙與求助者建立和發展建設性的治療關系。
三、雙重關系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行業規范,強化危險防范意識
加強行業規范,尤其是咨詢師行業應該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準入制度強調成為一名咨詢師應具備的資格,如職業所要求的道德素養。當然調查一個心理咨詢師的道德傾向不太可能,但我們需要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是專業的,而不是魚龍混雜的。雖然專業不能保證必然的高素質,但相比混亂,這種行業規范要好得多。
作為咨詢師需要認識到雙重關系對來訪者、對咨詢效果以及咨詢師本人可能的傷害。這除了需要咨詢師的自覺之外,同樣也需要咨詢師行業在整個行業領域內建立起關于雙重關系的危險防范意識,要劃這樣的一條紅線,將咨詢師的行為約束在道德的范疇之內,正如《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規定的“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不得產生和建立咨詢以外的任何關系”。這一規定,就將雙重關系界定在了對咨詢效果更多的損害而不是幫助的基礎上,雖則在規定之外說盡量“避免雙重關系”,但我們不能因此說雙重關系是正常的心理咨詢所需要的,這種表述只是允許例外情況的存在,而不是為此大開方便之門。
(二)全過程避免雙重關系的發生
1.避免已經存在雙重關系下的咨詢關系
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我們應該避免在和來訪者已有朋友、親人或同事關系的存在下進行心理咨詢。尤其是在來訪者有其他咨詢師可供選擇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對他們進行說明,將他們進行轉介。我們需要避免一種非我不可的心態,避免咨詢師自己的大包大辦。我們需要明白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咨詢師,任何一個咨詢師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來訪者的痛苦也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能懂、只有“我”才能對來訪者盡心盡力,全力負責。我們要避免這種救世主心態,否則不是對我們的朋友、親人負責,相反更可能把他們或者咨詢師自己置于一種危險的關系之中。
2.避免咨詢過程中或結束后產生的雙重關系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需要避免雙重關系的發生。無論是咨詢師主動還是被動,咨詢師都應該避免在專業的心理咨詢關系之外,發生不必要的、和來訪者無論是情感的還是經濟方面的糾結。這首先是一種主動意識,在這種意識主導之下,我們才可能更睿智地應對雙重關系。
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產生于咨詢過程中或結束后的雙重關系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它畢竟不是先于咨詢關系存在而是伴隨咨詢活動產生的結果,那么這就需要我們有一種決心去避免產生這種雙重關系。
再次,雙重關系的發生不是無原因的,那么避免雙重關系就要對癥下藥。我們不必強求來訪者如何做,我們只能要求咨詢師如何正確地去行為。作為咨詢師,要清楚和分析雙重關系產生的原因,避免非咨詢原因的雙重關系的產生,恰當處理因為咨詢原因產生的雙重關系,如咨詢過程中移情和反移情的處理。
在對待雙重關系的問題上,我們應該秉持保守主義的態度,即如果一段關系可能造成某種傷害,我們應該避免這段關系的發生;如果這一段關系可以避免,我們就應該極力避免。因為,我們相信任何對它的松綁,都更可能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它所設想的益處。尤其是,心理咨詢和治療從事的是一項對人的工作,而這項工作具有極強的情感性,任何的情感性傷害對于來訪者來說,都可能終生無法抹平。
(三)堅持原則
如果雙重關系不可避免發生,那么這種關系也不能成為一種長久的關系,如我們可以接受在咨詢結束后來訪者表示謝意的謝卡,但在此之外的任何可能導致雙重關系的情況都應毫無例外地被我們排斥在咨詢關系中。
[摘要]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詢機構和咨詢人員的因素影響以外,還受學生本身對心理咨詢認知水平的影響,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詢需要來訪者的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作為高校中比較特殊的群體,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理解應當有獨到之處。研究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情況,揭示其對心理咨詢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將有助于更好地開展醫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提升心理咨詢的利用度,切實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健康資源
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活動。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除了與學校提供的服務、咨詢師的資質有關外,還與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利用學校心理健康資源的有效性存在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表明:高校心理輔導咨詢中心存在浪費現象,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利用度不高;大學生對理咨詢存在認識偏差和情感抗拒。
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成效,除了受咨詢機構和咨詢人員的因素影響以外,還受學生本身對心理咨詢認知水平的影響,原因就在于心理咨詢需要來訪者的主動參與和積極配合。作為高校中比較特殊的群體,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理解應當有獨到之處。研究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情況,揭示其對心理咨詢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將有助于更好地開展醫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提升心理咨詢的利用度,切實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因此,充分把握咨詢對象的特殊身份、心理行為特點,尤其是把握特殊咨詢對象對心理咨詢的態度和行為趨向就顯得尤為重要。但迄今為止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咨詢與普通高?;蚋叩柔t學院校德育工作的關系、心理咨詢的模式、專業隊伍的建設等問題上,關于學生對這一工作認知的調查研究還十分欠缺。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法對三所高等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試圖對這一問題做一初步探索。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用遼寧沈陽三所高等醫學院校的大學生,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
共發問卷960份,收回有效問卷896份,有效率為93.3%。被試年齡范圍為18~22歲,平均年齡20.1歲。其中男生40.8%;女生59.2%。
1.2方法
采用自編調查表《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知調查表》,其中共40題,包括6個方面:對心理咨詢功能、求咨行為和心理咨詢師的認識、對心理咨詢的期望、接受過心理咨詢的大學生比例、有咨詢經歷的大學生的求咨情況。問卷的編制經過初擬試題、反復修改、小范圍試測、再修改、定稿等幾個基本階段,以保證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因為是多項選擇,各選項百分數相加可能大于100%。[1]調查數據用SPSS 13.0軟件進行卡方檢驗。
2結果
2.1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功能的認識
關于“心理咨詢主要幫助人們解決什么問題”,選擇“包括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問題”為69.2%,“一般心理問題”為19.8%,“心理疾病”為10.4%。關于需要接受心理咨詢的人,選擇“具有一般心理問題的人”為80.7%、“心理疾病患者”為72.4%,“想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自我的人”為63.8%。關于最需要心理咨詢的問題,選擇人際關系問題的為53.8%,戀愛問題為14.7%。然后依次是擇業和就業、學習、工作以及性方面的問題,另有11.3%的學生選擇“其他”,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及人生的目的、意義問題等。
2.2醫學院校大學生對求咨行為的認識
關于自己對待他人求咨行為的看法,選擇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問題的為61.5%,其次是一般心理問題(35.3%),最后才是心理疾?。?.8%)。關于他人對待自己的求咨行為的看法,選擇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問題的為39.9%,一般心理問題為30.1%,心理疾病為20.9%。自己對待好朋友以及設想好友對待自己的求咨行為所采取的行動,選擇最多的都是關心幫助(74.2%、69.8%),其次是和從前一樣對待(24.6%、29.8%),最少的是避而遠之(2.8%、3.1%)。自己對待關系一般的同學以及設想他們對待自己的求咨所采取的行動,選擇最多的都是和從前一樣對待(59.6%、68.7%),其次是關心幫助(38.6%、28.7%),最少的是避而遠之(2.9%、9.1%)。心理問題的求助對象,選擇朋友的為41.2%,自我調節為37.9%,尋求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為10.2%,接下來依次是找父母(7.9%)、找同學(5.2%)和找老師(1.9%)。男女生的選擇差異顯著(x2=20.19,P
2.3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師的認識
認為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是同一概念的為60.2%,認為不是的為20.5%,不清楚的為19.3%。女生選擇“不是” 的比例高于男生(79.6%/67.1%,x2=17.01,P
2.4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期望
關于咨詢的形式,選擇面對面咨詢的為51.6%,網絡咨詢為26.5%,熱線電話為19.6%,書信咨詢為11.7%。關于是否會遵從咨詢師的意見,選擇“肯定會”的為8.6%,“有可能會”的為59.7%,“肯定不會”的為5.9%,“視具體情況而定”的為27.9%。女生比男生更多抱著折中和不確定的態度(92.8%、87.9%,x2=10.71,P
2.5有咨詢經歷的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基本求咨情況
接受過心理咨詢的醫學院校大學生尋求咨詢大多是因為遇到了學習、就業、戀愛和人際關系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中學習問題更多一些。關于在遇到此類問題多久尋求咨詢幫助,沒有特別明顯的集中時間。有近3/4的學生在求咨前嘗試過其他方法,主要是自我調節(49.6%)和找朋友傾訴(30.6%),在發現這些方法不能完全解決其心理困擾后才想到求助于心理咨詢。大學里的心理咨詢機構仍然是他們的首選,所接受的心理咨詢以短期咨詢為主,這與他們的心理問題以發展性問題居多有關。每次接受心理咨詢的實際時長,選擇1小時左右的僅37.8%,不足半小時的為32.6%。將此結果與大學生所期望的咨詢時長相比較,可以看到實際咨詢時長偏短。對于心理咨詢效果的評價,認為很有幫助或有些幫助的為75.7%,認為咨詢師完全或基本合格的為88.9%,多數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給予了較為肯定的評價。目前高校心理咨詢存在的主要問題,選擇“專業人員少”的為52.6%、“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低”為35.2%、“管理體制上存在較多漏洞”為30.8%,“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為22.9%。
總的來看,醫學院校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與該學科本身的性質較吻合,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對于咨詢的功能,多數學生認識到心理咨詢的內容包括心理疾病和一般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是大學生最主要的咨詢內容。對他人的求咨行為,通常都選擇關心幫助或至少和從前一樣對待,避而遠之的僅是極少數。一般學生都表示愿意接受心理咨詢,但傾向于通過自我調節不能獨立解決或找朋友傾訴無法有效解決之后。在咨詢師的選擇上,更希望是像朋友和家人一樣的中年人或同齡人,這與東方人希望咨詢師是“自己人”的研究結果一致。對于咨詢及咨詢師的信任程度及心理咨詢的作用存在著矛盾傾向:一方面相信心理咨詢有用、愿意按照咨詢師的意見去做,但另一方面又對咨詢師能否守密表示懷疑,不愿全部講真話。在咨詢形式上,更愿意接受時長一小時左右面對面的咨詢。女性咨詢師似乎更受歡迎,且關于咨詢師的外表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在評價咨詢師是否合格時,大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女生較集中地選擇通過心理咨詢解決人際關系問題,而男生的選擇寬泛得多,包括戀愛、性、學習和工作等方面問題。最先求助的對象,女生首選朋友,男生更多試圖通過自我調節解決。女生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詢和認同高校開展咨詢工作。我們的調查表明,女生在需要心理咨詢時,更多地認為好朋友會“關心幫助”她,男生則更多地認為好朋友會“和從前一樣對待”或“避而遠之”;女生傾向于選擇中年的同性咨詢師,男生則更愿意接受同齡的異性咨詢師,且對她們的外表也有更高的要求。
總之,心理咨詢已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重視與認同,但是學生對此的認識和期望與實際求咨中遇到的多方面問題還有一定的差距。
【摘要】目的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倫理學特征進行綜合研究與分析。方法選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患者對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四個方面的滿意率進行詳細統計與分析,研究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倫理學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處,并指出相應的改善措施。結果200例患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規范作業的滿意率為62%(124/200),對保守秘密的滿意率為65%(130/200),對知情同意的滿意率為58%(116/200),對平等作業的滿意率為61%(122/200)。各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學特征研究滿意率數據對比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現階段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倫理學特征研究各方面還比較薄弱,制約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發展。需要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各個方面加大研究,提高倫理學研究質量。
【關鍵詞】心理咨詢;治療;倫理學;特征
對于我國而言,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研究起步時間比較晚[1],特別是在其倫理學特征的研究方面,還不夠的成熟。同時,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顯示[2]: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人員個人素質層次不齊,絕大部分研究人員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心理咨詢理論、治療方法的傳授方面,對倫理教育的關注度不夠。為了進一步研究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倫理學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處,并指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本文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計65例,女性患者共計135例?;颊吣挲g在25-45周歲范圍之內,平均年齡為(35.2±1.9)歲。初中以下學歷患者共計85例,高中學歷患者共計50例,大學及以上學歷患者共計65例。
1.2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患者對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四個方面的滿意率進行詳細統計與分析,研究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倫理學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處,并指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期間比較以X2檢驗,并以P
2結果
200例患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規范作業的滿意率為62%(124/200),對保守秘密的滿意率為65%(130/200),對知情同意的滿意率為58%(116/200),對平等作業的滿意率為61%(122/200)。各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學特征研究滿意率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見表1。
3討論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得出的研究結果為:各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學特征研究滿意率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上數據提示:現階段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倫理學特征研究各方面還比較薄弱,制約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發展。需要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各個方面加大研究,提高倫理學研究質量。具體而言,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首先需要認識到,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同一班意義上的醫學治療工作并不完全相同,針對當事人所采取的心理咨詢以及治療方案均應當體現其針對性、以及系統性[3],嚴格按照規范程序開展各項工作,加強倫理性的技術規范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出現臨床倫理方面的問題;②保守秘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開展中最核心的問題,但保守秘密需要除開一定的條件與情況,例如當事人被推斷極有可能造成自傷、自殺的問題,或當事人被推斷可能對他人產生攻擊與傷害[4],又或者在法庭需要取證有關當事人資料信息的情況下,可避免對保守秘密原則的遵循;③從知情同意的角度上來說,為最大限度的保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整體水平,在當人事同意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之前,當事人應當被告知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費用開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頻次、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出現失約現象的處理方法、心理咨詢與治療中,主體對象的資格與能力;④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平等性的倫理教育內容是針對治療師所提出的倫理標準,要求治療師能夠以公平的態度看待每一個當事人,杜絕其他因素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產生干擾。
摘 要:文化心理學的側重點在于社會文化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造成的影響,基于文化心理學的視野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心理咨詢的動機和效果上,西方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對于東方人的心理問題來說并不適用。文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心理咨詢與治療應該在國外心理學理論上進行吸收和改造,再結合人們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和治療。
關鍵詞:文化心理學 心理咨詢 治療
文化心理學是近年來心理學發展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是根據人的社會文化對其心理進行分析考察,把人放在社會環境內,用發展的、系統的眼光,根據人類的語言、歷史、風俗習慣等社會現象和精神現象對其心理進行研究。根據文化心理學來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文化心理學的認識
文化心理學是理解和表明人類心理活動的獨特視野方式,它的基本主張要求文化和心理相互依存、相互生成。文化和人類心理行為之間是無法分割的,在特定的文化氛圍內,要想理解人們的心理行為,就必須依據人們的生活、生產這些特定文化。
二、基于文化心理學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重要性
心理咨詢和治療是從美國發展起來的,它的治療方式、目標和主題都是受到美國本土文化狀況影響的,所以,心理咨詢和治療并非是面向世界的。目前國內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際應用中,心理咨詢師常用的行為療法、現實療法、精神分析法和個人中心療法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20世紀末,我國開始對心理咨詢和治療加以關注起來,由于社會性是人的重要屬性,其行為方式受到本土文化、社會背景的影響,作為舶來品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對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并不適應。所以,當我們在對咨詢者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時,把文化心理學考慮進去是勢在必行的。
三、基于文化心理學對國人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途徑
對國人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必須以我國的社會文化作為主要依據,組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體系。基于文化心理學視角來說,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心理咨詢和治療:
1.汲取和創新
對西方的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要進行吸收與改造創新,這是因為大量實踐表明,國外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程序對于國人的心理狀態和觀點并不適合。但是所有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共通性,國外的理論研究能給我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一些啟示,因此我們可以吸收汲取國外好的經驗,并根據中國人的心理狀態,創立一套適合中國人的治療理論。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社會實踐,根據我國國情與國人心理素質現狀進行研究探索,這樣創建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理論才能對處在我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國人的心理治療起到重要作用;然后我們再根據中國人的心理特征、形式、結構,塑造出中國人與我國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相適應的心理狀態。
2.傳承并發揚
我們應該對我國近代哲學和心理學進行研究。我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心理思想是在我國社會漫長的文化歷史中演變而來的,所以要想根據中國人的心理狀態構建出一套適應于國人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理論,就應該基于文化心理學視野。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講,要把心理咨詢和治療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古為今用,為心理咨詢和治療創造出更為有益的技術和理論。
3.科學規范地進行研究
由于心理治療起源于西方,所以它的咨詢和治療帶有西方的文化色彩和價值觀。我們在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研究中,應該從西方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和人文主義對立造成的以自我為中心、視野狹隘的弊端出發,肯定西方心理學理論的現有成果,選擇適應我國文化實際的研究方法,最終獲得符合中國人心理的咨詢和治療體系。
四、如何有效利用心理助人方式進行心理治療
大量研究表明,國外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局限性逐漸凸顯,心理醫生應該采用同咨詢者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方式,來滿足其心理需求。對于中國人來說,心理咨詢和治療可以采取沉思冥想、瑜伽、氣功等方式。雖然這些同西方的治療方式千差萬別,但它們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采取了立足大局觀的方式,認為人們的心理問題是由于機體環境與外界環境沒有協調發展導致的。
五、結束語
文化心理學對于心理咨詢和治療具有沖擊作用,以文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心理咨詢和治療,說明心理學研究越來越開始關注人文取向,表明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發展和文化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又表明心理咨詢和治療對文化具有依存作用。筆者相信,在今后,我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一定會和國外社會一樣,被人們當作不可或缺的精神按摩,變成社會文化進步的關鍵所在。